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曹礼芹 记者 汤斌 )作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科技特派员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简阳市充分发挥好科技特派员科学技术支撑作用,锚定乡村产业振兴、农业现代化目标,促进高质量科技供给,“慧”就了雄州大地丰收新画卷。近日,在石钟镇火烧庙村,科技特派员、食用菌专家、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曾先富再次来到这里,“把脉”新一季赤松茸播种的关键环节——“建堆发酵”。近年来,火烧庙村在曾先富的指导下,赤松茸种植连年获得丰收,村集体经济收入节节高,上一季收入16万元。成都市科技局派驻火烧庙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王进介绍,科技特派员既带来了新技术,也帮助当地村民掌握了赤松茸种植方法,让大家有信心不断发展林下赤松茸种植。村民正在为水稻覆膜,可有效节水节肥不久前,科技特派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吕世华在石钟镇石王村用“膜法”帮助村民走上丰收“稻”路。200余亩水稻运用水稻覆膜节水节肥综合高产技术,有效控制了福寿螺的危害,迎来了今年水稻的大丰收。眼下,在三合镇靖水村小黄姜种植基地,只见一株株小黄姜在遮阳网下枝杆翠绿挺拨。看着这些再有一个多月就要收获的小黄姜,靖水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周殿勋满眼的期待。小黄姜是简阳特色蔬菜,靖水村与塘坝村一起投资近90万元,打造全市规模最大的小黄姜种植基地。谈及可以预见的“丰”景,周殿勋很是感念简阳科技特派员的献计献策。靖水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产业兴旺是关键。为发展产业,该村通过采用签订保底回收农业订单的方式,发展小黄姜。确定了方向,但却苦于缺乏小黄姜种植技术,于是该村向 “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简阳市运管中心提出了技术需求。3月29日,科技特派员万群就来到村里,针对小黄姜种植“把脉开方”,开展实地操作示范、理论讲解、互动交流,有针对性地就农户关心的生姜种植及后期病虫害管理现场提供技术指导服务。5月31日,万群再次来到这里开展生姜种植后期降温、水肥管理技术指导。科技特派员为柑橘“把脉开方”一帧帧科技特派员扎根乡村,扎实开展多样化科技服务的镜头构建了一幅幅丰收的大美影像。近年来,简阳市经科信局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认真落实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联动工作机制,依托“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搭建“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简阳市运管中心,聚焦各镇(街道)主导产业及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在简州大耳羊培育、食用菌、水稻、特色水果、粮油、生猪、蔬菜、水产、蚕桑等产业发展方面,曾先富为石钟镇火烧庙发展羊肚菌20亩和林下赤松茸40亩;曾凯为专合社引进20余头价值7万余元的优质川乡黑猪种猪,并提供2万余元的资金支持;许锋为牧业公司争取科研项目资金25万元,并协助农业农村局完成《简州大耳羊产业发展体系研究及对策》编制;万群为农户发放新品种茄苗3000余株……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各自优势智力资源,做大、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同时,在科技特派员的“牵线搭桥”下,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快速集聚发展。下一步,简阳将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新技术示范推广。(简阳融媒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袁玉华)10月20日,泸州市江阳区科技特派团的省、市、区专家,前往该区黄舣镇马道子村,就桂圆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泸州是世界晚熟桂圆区域优势中心,桂圆是江阳区的特色产业,目前全区有桂圆种植面积8万多亩,正积极打造以黄舣镇沿江桂圆产业带为重点的世界晚熟桂圆区域优势中心核心区。  由于桂圆近年来价格低迷,农户管护的积极性不高,形成了“管理粗放—商品性差—价格低迷”的循环。对此,江阳区科技特派团先后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引进桂圆品种13个,经试验示范确定秋香、醇香、翠香等品种为江阳区桂圆主推品种。  目前,江阳区科技特派团指导建设了2个高标准桂圆生产示范园,培育科技示范户50余户、嫁接和管护能手50余名,示范和推广大桩低位嫁接、轮换结果、疏花疏果等多项技术。全区已指导完成桂圆“良种高换”9000余亩,注册了臻桂、怡桂、和桂桂圆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已挂果的1000余亩高换桂圆助农增收3800余万元。预计新品种全部投产后,将带动全区农户增收3亿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2
(文图据天府新视界)近日,2024年诺贝尔奖科学类的3个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全部揭晓,后两项均颁发给AI(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有评论认为,一次革命性的科研范式转换被诺奖委员会“盖章确认了”,诺贝尔奖即将进入AI时代。  事实上,只闻机器鸣,不见农人忙。一场农业的AI革新,正在如晨曦初露般悄然改变着广袤田野。  人工智能与农耕机器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它们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更在无形中减轻了农民的体力负担,为农村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泸县一示范区内可实时监测虫情、生长环境、土壤墒情、用水量等的监测设备。人工智能快速迭代让农业从“看天吃饭”转向标准化生产  2024年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今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作为农业生产与粮食消费大国,当靠天气吃饭,进化成借助AI与农作物“对话”;当靠身体吃饭,转变为操控机器人务农,现代科技与传统农耕的浪漫交响曲,已鸣奏于华夏大地的田间地头。  装上数智大脑的农业领域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浙江桐乡,5000平方米的农场只需三名农人。人工放好苗盘,智能精量播种机便可自动吸取种子,精准播种到土壤的每一个空穴,实现每一个土壤空穴只播一粒种子,达到精准播种,还能减少15%以上的种子浪费。  当高精度的卫星导航与AI结合,实现精准的自动化农业不再困难。山西大同,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农机,通过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精量播种,实现了宽窄行种植,增加了每亩种植株数,优化了作物布局,有利于通风透光和玉米生长。这些“铁家伙”个个“身怀绝技”,确保每颗种子都能在最适宜的位置破土而出,每一株幼苗享受平等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让农业从传统的“看天吃饭”转向标准化生产。在四川泸州市泸县,耕作“神器”田间智慧农业系统,装备了先进的传感器,采用AI算法,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以及作物生长状态,并根据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和施肥比例。技术人员只需轻轻一按平板,即可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作业方案,让农作物在最优的环境和营养条件下生长。机器人务农更好地减轻农业工作者负担  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得力助手,温湿度监测系统正逐渐从大型农场走向多元种植场景。在天津市东丽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间大棚里,当温室大棚内安装上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和天气预测模型,便能够实时监测棚内温湿度和未来降雨情况,自动调整控温灌溉计划。当土壤湿度低于作物生长所需水平且即将降雨时,系统会自动暂停灌溉,避免不必要的水资源消耗。  除了聪明的数智大脑,农业机器人硬件的发展,让它们的形态得以丰富,更具“耕田”天赋,能更好地减轻农业工作者的负担。  当需要扮演农场巡检员的角色时,机器人可以是一个个感知能力极强,有着清晰五官的可爱“小白”。它们的耳朵和眼睛都安装着摄像头,嘴巴下方有温度、湿度传感器,头顶则是风速风力、二氧化碳、光合辐射等感应器。这样的多路传感器融合技术,让它们“漫步”在农场间,就能对农业生产环境智能感知,实时采集相关数据。  当需要成为采蘑菇、采茶叶的“小姑娘”时,机器人可以“长”出一双双灵巧的手,让它们能更好地胜任采摘工作。采蘑菇机器人的双手是带有真空负压的仿生柔性吸盘,采摘时,它们会用吸盘轻轻摇动并吸起蘑菇,避免对菌盖造成损伤。采茶叶机器人的双手则由精巧的小剪刀和负压吸管组成,可以通过剪刀手将芽叶从枝头分离,之后负压吸管可迅速将芽叶吸进茶篓中。  当需要承担耕作劳动中的体力活时,机器人们则能化身为“耐力超群”“力大无穷”的“壮汉”。配置了宽幅仿形割台、双纵轴流柔性脱粒分离滚筒、大容量粮箱等硬件的“巨无霸”农业收割机每秒喂入量可达18公斤,每小时可收获小麦超 50亩。码垛机器人可以根据预先编排的程序轻松码垛,协助工人完成重复而繁重的工作,码垛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10~15次。面临更多挑战现代农业仍需不断进步  不管是“智慧大脑”还是各种农业机器人,最关键的问题是谁来运作,而这就不得不依靠返乡的“新农人”。7年间研发了60多款农业机器人的王金悦,“00后”农业无人机飞手周凡越,通过电商带货、挣钱请全村人出去旅行的周建康……“喝着咖啡,吹着空调种地”的现代化农业愿景,在这些“新农人”的推进下,正逐步迈向现实。  2023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78亿千瓦,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180万台(套),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新农人”走过的“兴农路”,每一步都作数。  农业机器人软件和硬件的发展正逐步让“种田不下田,照样好收成”的新一代农耕场景成为现实。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们作为一种特种机器人,在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多种挑战。  农田农场、温室大棚这样不确定的自然环境,对“钢铁伙伴”的挑战更大。与工厂车间、商业厨房、医院手术室等密闭人造环境不同,农业场景会存在光照条件、遮挡、纹理、颜色变化等因素,使得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受限。  当技术尚在成长中时,机器人的加入也不一定能提升生产效率。例如,部分农业机器人在复杂的农业场景中工作时,可能会由于从识别定位到执行任务需要进行大量运算、数据处理等原因,导致过程耗时较长。这就可能会令许多农业生产者不愿意引入农业机器人。  在农业智能机械的演进浪潮中,技术正重塑着田野的风貌。虽然挑战仍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农业领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不断进步,我们每一片土地的产出都在向着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科技之光,将一直照耀我国粮食安全的前进道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2
(钟晓梅 周瑜原)为进一步促进妇女果农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10月16日,宜宾市叙州区妇联“2024年巾帼创业就业行动培训”来到龙池乡白家湾村,为龙池乡白家湾村妇女果农开展水果种植技术培训。培训中,授课老师围绕李子、枇杷的种植管理技术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实操指导,培训内容包括水果的生长习性、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科学施肥等。妇女们认真听讲,并根据自己平时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向老师进行提问,与老师交流探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这次培训,妇女果农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增强了对果园管理的信心,纷纷表示,将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日常的种植工作中,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下一步,龙池乡妇联将继续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性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妇女创业就业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1
为深入贯彻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膜白色污染”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近日,仁寿县龙正镇扎实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构建长效机制,强化宣传动员。该镇层层召开会议,各村(社区)张贴和滚动播放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宣传标语,同时发放了告农户书,内容涵盖废旧农膜的危害、回收流程等,重点宣传废弃农膜的危害。通过广泛宣传,有效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同时,该镇在强化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将废旧农膜回收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多措并举,全面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借助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宣传周”活动的影响,摸清农膜使用主体,发放农用薄膜进货台账和农用薄膜使用台账,督促用户做好记录;按照“政府引导、村社组织、占点回收、全面参与”的思路,逐步完善镇级回收网络,建立三个农膜回收点进行统一回收、处置,在新建、洪峰、东方红等重点村(社区)定点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点,确保废旧农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收处理;日常巡查、督促农膜使用主体及时回收废旧农膜。据悉,通过宣传动员,健全机制,监管督促,齐头并进。督促农户正确使用农膜,积极配合对废旧农膜的全面处置,定点回收,及时处置,把废旧农膜“变废为宝”,田间地头“减白增绿”,整体提高资源利用率、农产品质量,保护全镇良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图文由仁寿县龙正镇人民政府周孟军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坚 徐竞瑜  10月14日,苍溪县亭子镇佛山社区,一场农技专家关于猕猴桃秋(冬)季管理、溃疡病综合防治等技术要领的讲解,吸引了当地种植户前来聆听;在白桥镇,小麦机播、无人机施肥、机械化学除草等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让观摩人员赞叹不已……  当天,苍溪县召开 2025年小春生产、猕猴桃及雪梨秋(冬)管暨高标准农田现场会,安排部署当前重点农业工作。农技专家深入到乡镇,面对面地就雪梨整形修剪、新品种及栽培新模式推广、秋(冬)季管理等内容进行了现场培训。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全面做好猕猴桃、雪梨秋(冬)管中的肥水管理、土壤管理、病虫防治、修剪和防冻措施等工作,为来年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是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当天下午,与会人员还在白桥镇金光村参观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近年来,苍溪县围绕“一区两带七集群”总体布局,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2025年将完成粮油播面167.5万亩,实现粮油总产53.5万吨,建成万亩以上高产粮油示范片10个,初步完成“百里粮道”建设,实现粮油产业全链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1
(张光)时下,油菜管理成为农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加强秋季田间管理,保证来年油菜丰收?农技人员提醒,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间苗与移栽。及时间苗、定苗,可以培育壮苗,合理利用地力。育苗移栽或直播油菜,当幼苗带有两片真叶的时候,就要开始第一次间苗,拔除病弱幼苗,保持苗与苗间有1寸多的距离,使每株幼苗都能获得通风透光条件和充分的营养面积。  直接播种的油菜在幼苗有三、四片真叶时进行定苗,根据油菜类型、品种特性及播种方法等决定留苗密度。  育苗移栽的油菜,移栽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油菜返青成活及后期生长。一般在播种后30—40天带有六、七片叶子的时候开始移栽。起苗前浇水一次,减少拔苗损伤。  移栽时还应选用健壮的幼苗,挑选叶片健壮、叶柄短而粗壮、着叶部位低根系短而粗,并未遭受病虫为害的用来移栽。不论直播或移栽的油菜田,在苗期均应经常检查,凡有缺苗,应立即移栽补苗,保证全苗。  中耕培土。中耕可以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养分消耗,防治病虫为害,结合中耕工作进行培土,能保温防冻,防止倒伏。冬前应锄草1-2次,第一次宜浅,以除去田间杂草为度;第二次稍深,便于根系发育。  此次中耕,在易受冻害地区结合施肥,应将行间泥土覆盖在植株周围,使所培的土壤北面稍高,南面稍低,便于接受阳光,减少寒风威胁。  清沟排水,预防旱涝。在冬、春季节雨雪较多地区,秋季的时候,种植户应该清理沟畦,排除积水,如果土壤中含水量过多,冬季容易结冰,破坏根系发育,而且植株叶片也容易发黄,生长不良。  同时土壤冻松,畦边泥土容易倒塌在沟底,使排水不畅,引起涝灾。因此,在雨水较多地区,要随时检查与清理沟畦,作到深沟高畦,沟沟畅通,田无积水。
农业科技报 | 分享: 2024-10-2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秋季,正是新鲜的核桃从树梢到舌尖的最佳时令。  在凉山州盐源县,一颗颗玲珑浑圆的核桃果如同翠绿的小灯笼,点亮了该县的丰收盛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的粗放式核桃林已焕然一新,滴灌设备如细雨般滋润着每一寸土地,这里,正是核桃产业示范建设项目的核心区域。  盐源县,一个自古就与核桃结下不解之缘的地方,现存树龄最长的核桃树已超过600年,百万亩的核桃林宛如绿色海洋,生生不息。  今年,盐源县核桃产业示范建设项目入选四川省第二批“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涵盖了平川镇的青天铺村等4个村,为2万余亩核桃基地的生产条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项目既通过基础设施完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等举措提升核桃品质,又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精深加工等路径建强产业,探索‘一地多收’的致富实践。”盐源县托底帮扶工作专班成员、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周济点明项目意义。日前,记者深入核桃基地,实地探访项目实施情况。核桃收获季,当地群众采摘搬运核桃。 盐源县委宣传部供图看现场强基础优布局  走进青天铺村核桃基地核心区,漫山遍野分布着茂密的核桃林,以及套种的青花椒,入目皆是一片黛绿。时下,与核桃套种的青花椒正进入采摘旺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椒香味。  过去,村民利用散落山间的野生核桃树进行嫁接,但种植效益不高。2007年左右,盐源县小范围开展推广“盐源早”良种、良技试点。看到良种带来了好效益,老百姓开始自发改良核桃树。盐源县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办主任毛国慧告诉记者,县里出台扶持政策,修建良种苗圃,选派技术专家前往实地指导。在政府、村民的共同推动下,全县“盐源早”良种核桃面积从2007年的18万亩,逐步扩大,在2018年达到最高峰的120万亩。  核桃基地的基础设施,始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青天铺村的情况颇具代表性。每年春季核桃开花期间,需要大量灌溉水源,村民们从高山或河流引水粗放型灌溉。这导致了水肥的流失浪费,也无法有效保持水土。  今年“天府森林粮库”项目落地后,村民们的眉头渐渐舒展。“这是今年新安装的灌溉喷头!”来到一株核桃树下,村民庞永国刨开一堆杂草介绍。像这样的喷头,4个试点村一共安装了2500余个。而看不见的地下,所有试点村累计安装了9.2公里引水管。  不止灌溉设施。当地利用项目资金,改扩建了产业道路,方便核桃的采摘、运输。近期,基地计划新安装更多的太阳能杀虫灯、智能捕蚊等绿色生产设备,提升核桃品质。  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的重要意义,是让有限的林地产出更多效益,林下种植便是举措之一。  核桃和花椒树下的杂草丛中,零星地种植着魔芋,林产综合效益不高。“县里计划从厢面宽度、肥料使用量等方面进行调整,让魔芋种植更规范。”毛国慧说。周济、毛国慧等工作人员走进村民家中,一笔一笔带着大家算增收账。“管理好了,一亩魔芋的收益不比核桃差。”庞永国笑道。随着项目推进,基地还将陆续发展胡(豌)豆、跑山鸡等林下产业,让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探未来延伸产业链条  毛国慧是盐源县林草战线的老兵,有37年的林草一线工作经验。对“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落地盐源,她格外上心。打开她的笔记本,项目的几个核心内容,她都仔细地进行了记录。同时,她还将一本《盐源县核桃产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册子彩色打印出来。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  翻开这个实施方案,只见从基地建设、加工能力、主体培育、产品研发到品牌建设、体系建设等多项内容都十分详尽。从 2017 年前后开始,国内核桃价格波动较大,种植户受到了不小影响。“当前,我们还是以卖鲜果为主,容易受市场行业影响,一旦销量不佳就会打击村民发展积极性。”毛国慧说,县里希望借助项目延伸核桃产业链,提高核桃附加值,增加群众收入。  按照规划,盐源县将利用项目资金改造现有核桃加工厂,购置核桃脱青皮清洗一体机、核桃乳加工生产线等设备,将一颗盐源核桃“吃干榨净”,真正卖出好价钱。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是盐源县托底帮扶单位之一。近期,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正牵线搭桥,为盐源县对接川内实力雄厚的加工企业。“精深加工是农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盐源核桃未来的出路。”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还将携手盐源县,打造品牌、开拓市场,让盐源核桃走出大凉山。  在毛国慧、周济看来,4个村的核桃项目在盐源全县乃至凉山州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基础设施的完善、园区管理的规范,将让核桃提质又提量,同时林下种植又将帮村民实现多渠道增收。”毛国慧还向记者介绍,园区所在地位于G348沿线,是进出盐源的必经之地,“村民能更直观地看到效益。”目前,凉山州现有核桃种植面积超800万亩。“该处园区探索的经验,将为凉山州核桃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产业体系提供重要借鉴。”周济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2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文/图)10月15日,在第44个世界粮食日前夕,凉山彝族自治州螺髻山上的麻栗镇光辉村开启“粮安天下·共创彝乡绿色生态大米品牌”为主题的水稻丰收观摩暨德昌县粮经复合产业园区生态大米品鉴活动。202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团队在德昌县创造了杂交水稻单产的世界纪录,而此次活动标志着该团队从追求单位产量向追求单位产值转变的种稻致富理念,通过打造优质优价的生态大米,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光辉村层层叠叠的水稻梯田如画卷般延展  “这片海拔1700米的绿色生态大米种植基地生态环境优越,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等物质的积累和沉淀;加上山泉水灌溉滋养,使得这里生产出的生态大米品质上乘。”验收专家组成员、德昌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马联祥捻起一穗稻谷,结实率高、穗粒均匀。  除了生态环境优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专家匡应龙介绍,项目基地严格遵循绿色生态大米的生产方式。“我们通过化肥替代、生态隔离、天敌涵养、生态控草等绿色防控措施,确保了大米的天然、健康与美味。”而首次试验种植的是适宜高海拔种植的粳稻品种“螺髻香2号”。“最新选育的‘螺髻香2号’在品种与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其绵软、香甜的口感。”匡应龙说。  随着收割机的轰鸣,稻穗被源源不断地收入仓中,“螺髻香2号”的测产结果也揭晓了:“亩产566.05公斤!”马联祥说,对于这片历来以种植烤烟为主的高山旱地而言,改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年便能取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  麻栗镇党委副书记吴少超感慨:“以前这里是土地贫瘠、石头遍布的低产田,如今通过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水稻种植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入,使农民不仅成了产业工人,实现了多元收益,还为我们光辉村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虽然‘螺髻香2号’的产量不算最高,但品质上乘。通过优质优价,实现种稻从单位产量到产值的提升。”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介绍,生态大米的预期售价可达每斤5到10元,意味着,每亩水稻的产值将从1500元至1600元提高到3000元至6000元。他表示,接下来,团队将继续深耕种稻致富的新模式,推动种粮产业向高端绿色优质化方向迈进,实现每亩“千斤粮、两万元”的丰收盛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8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10月16日,在中国(内江)首届异种移植发展创新大会上,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医用供体猪四川地方标准。发布医用供体猪四川地方标准此次发布的医用供体猪四川地方标准分别为《医用供体猪 环境及设施》《医用供体猪 全流程数字化养殖管理规范》《医用供体猪 病原微生物监测技术规范》《医用供体猪 基因鉴定通则》4项。据了解,医用供体猪是国际公认的最佳异种器官移植供体来源,上述4项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将填补四川省异种移植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的空白。系列标准的发布也为一致应用规范注入了新动能,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落户于内江市资中县的四川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异种器官移植等医用猪研发,培育的六基因编辑猪实现自然繁育,稳定传代,并且六基因编辑猪—猴的临床前试验得到广泛验证,超洁净级基因编辑供体猪已实现批量生产。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豆玲惠 记者 常艰)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地为本。如何更好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通过全面推行田长制,深入探索耕地保护的体制机制,充分运用科学的监管手段,全面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耕地保护质效,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东坡区在推进“田长制”上有哪些工作亮点?近日,记者走访了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从永丰村的田长制推进情况,看东坡区如何推进“田长制”,当好“田管家”。推行“田长制”,守好责任田李雪平是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也是该村的村级田长。这两天,永丰村正值川芎生长期,田内一片平静,李雪平通过日常巡田,观察川芎长势情况,细心查看有无异样,在他看来,越是闲暇时刻,越要打起精神。“我们建立了定期巡田制度,通过查看耕地的使用情况,如果有违规违法行为会及时制止和上报并督促整改,同时也要查看田里作物的长势,对存在的不利因素我们会邀请农技人员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确保耕地的每轮作物都能丰收。”李雪平介绍道。作为村级田长,李雪平每次需要对全村耕地进行全面的巡逻,巡逻一次要耗时1个多小时。“既要做好巡田工作,也要懂得政策宣传,这样村民们才能相信你、支持你。”两年的巡田经验下来,李雪平对如何做好田长制工作得心应手。近年来,东坡区永丰村根据《眉山市东坡区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方案》《太和镇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方案》,设立村级田长2名、“四员”9名,划分巡田网格6个。结合镇、村、组三级田长制工作任务清单,李雪平细化村级田长及“四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明确村“两委”班子成员包组联户、一户一策,将耕地保护写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组织农户逐户签订农田保护责任书,充分调动全村共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同时,永丰村还动员党员骨干、联建单位、社会组织、热心村民等组建永丰理论宣讲队、永和教育服务队、永乐文化服务队等6支群众组织,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宣传和舆论引导,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强化智慧管理,提升巡田质效现代科技的应用,让“田长”们有了趁手的工具。“只要一点开APP,里面就会导航告诉我需要怎么走、怎么巡,很方便。”永丰村的巡田网格员王诗奇介绍,每次她巡田的时候都会打开“四川巡田”APP,一路巡、一路记,随手拍、随时拍,只要打开APP,就能实时记录巡田情况,实现巡查发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等行为,及时上报、及时处置。李雪平告诉记者,巡田APP可实时记录巡田轨迹、巡田时间及巡田内容,对发现问题地块可勾画范围、拍照举证、及时上报解决,操作简单、便捷高效。巡田APP还设置了任务提醒功能,对巡田任务尚未完成的田长和网格员,通过系统弹窗或发送短信提醒,确保巡田任务按时完成。近年来,永丰村全力推行“田长制智慧管理”,大力推广运用“东坡巡田”“四川巡田”等APP,2024年上半年累计组织开展耕地保护和田长制业务知识培训4次、280余人次,逐步实现田长制“智能化”,真正实现违法用地零发生,确保每块耕地都能得到有力保护。同时,永丰村还依托眉山市发射的10颗天府星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利用全域航拍高清影像底图、卫片图,实现对辖区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宜耕地块全覆盖监测;配合市、区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站,实现24小时地情、肥情、环情、墒情等自动监测;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种养技术,开展测土配方、化肥减量等地力培肥,耕地质量等级提升。永丰村通过全力推行田长制,不断强化巡田保粮工作,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进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三增”“三聚”“三优”的发展成效。——“三增”,耕地增加,粮食增产,村民增收;——“三聚”,资源聚集,项目聚势,发展聚能;——“三优”,环境更优,服务更优,品质更优。永丰村的田长制推进情况仅仅是东坡区田长制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东坡区田长制工作自2022年全面推行以来,设立区田长制办公室,初步建立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目前区级田长22名,镇级田长158名,村级田长325名,网格员859名,农技员86名,执法员161名,监督员176名);截至目前,全区各级田长、“网格员”累计巡查146693次,巡田完成率达172.22%,推动田长制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郭超英)10月10日,一批采用旱播雨养节灌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深优粤禾丝苗”在江油市大康镇星火村进行实收测产。按《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当地选择3块代表性田块进行现场机械实收,经测算,平均亩产折合干谷1236.8斤。“实测产量与普通育秧种植水稻相差不大,达到预期效果。”研究该品种多年的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张荣萍说。收割机田间作业。 冉怡男 摄  据介绍,旱播雨养节灌栽培技术采用旱作方式进行稻田耕整并以机械精量播种,将稻种直接播于干田,以水稻生育期间稻田接纳的自然降雨作为其需水的主要来源,仅在关键生育期自然降雨不能满足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时进行适当灌溉,以尽可能地节省灌溉用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该技术主要适用于稻季降雨总量较为充沛但灌溉水源不足、春夏旱频发影响水稻播栽、水稻生育期间易发生阶段性干旱等问题的川西北、川东北及类似生态区的干旱缺水及新改田、新垦撂荒地等同类望天地区域。  星火村农业公司技术负责人鲁荣华说,该村6月1日完成播种80亩,6月8日完成播种40亩,“从播种到收获,120亩水稻没有浇过1次水。”让她感慨的,不仅仅是这种栽种方式“就像种小麦一样方便”,且亩均用种量只有2.5公斤,更是这次尝试有望给星火村带来的改变。  星火村有耕地面积3000余亩,农业人口5000余人,2015年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江油市星火苗木种植有限公司,村民开始大量种植经济苗木。2022年开始退林还耕后,因原来种植树木、打造观赏农业期间,多数农田“小改大”成30亩左右的田块,部分区域出现大而不平、水路不通、排灌困难等问题,导致农业种植投入高、产量低,严重影响了村民种田的积极性。  为此,2023年,在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台沃集团公司等单位的共同推动下,将水稻旱播雨养节灌栽培技术和旱稻、迟播稻品种“深优粤禾丝苗”相结合,在江油开展试种,目前已经连续两年喜获丰收。据统计,该品种水稻比传统育秧栽植水稻每亩节约成本270元左右、节水300立方米左右。  “看这块田,地势比路面高,也没有传统的田坎,因为不需要像传统农田那样蓄水。”负责种植、管理这120亩稻田的台沃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一块收割后的稻田给记者讲解后,又将记者带到另一片挂满沉甸甸稻穗等待收割的稻田边说:“那都不算什么,这里还有更厉害的。”  原来,这块由建渣地改建成的农田里布满了鸡蛋、拳头般大小不一的石块,但这些结合旱播雨养节灌栽培技术、台沃“种肥药机技”五良配套集成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同样丰收在即。  测产现场,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邓昌国表示,绵阳全市约有新改田、望天田等约20万亩,在类似区域开展栽培试验示范和水稻直播轻简栽培技术推广,可以有效解决丘陵区年降水充足而初夏干旱频发、中高台位田块水稻播栽期需水矛盾,为水稻扩面稳面增粮提供新方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10-1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近日,彭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针对在濛阳街道白土河村一组实施的水稻富硒综合增效技术,开展了现场考察和实收测产。结果显示,示范田中水稻处理组较对照组亩增产28.5公斤,试验组稻米硒含量达到0.211毫克/公斤,符合富硒稻谷国家标准要求。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近年来,富硒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需求量不断攀升,市场前景看好。彭州市抓住富硒大米发展机遇,积极引进水稻富硒综合增效技术,大力发展富硒稻米特色产业,助力水稻产业提质增效。有机硒施肥方案与常规施肥方案田间对比  施用有机硒肥是补充硒元素的有效途径。彭州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张先德介绍,本次示范田面积2.06亩(处理和对照各一半),试验品种为“深两优1177”,处理组采用“有机硒土壤补充剂+六好配方肥”施肥方案,对照组为常规施肥。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当天,示范田里处理组水稻田间长势一致,稻穗饱满。在专家组指导下,现场进行机收测产。经测定,处理田和对照田现场各实收1.03亩,按国家仓储标准含水量13.6%折算,处理田折算亩产726.3公斤,对照田亩产697.8公斤,处理田较对照田增产28.5公斤,增产率4.1%。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在水稻上应用具有增产效果。  张先德透露,9月底已将该田块处理组稻谷送检,根据中安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处理组稻米硒含量达到0.211毫克/公斤。  根据富硒稻谷现行国家标准,富硒稻谷是指通过生长过程自然富集而非收获后添加硒,且加工成大米后其硒含量在0.04毫克/公斤-0.30毫克/公斤之间的稻谷。这也意味着处理组的稻谷硒含量达到富硒稻谷国家标准要求。  “用水稻富硒综合增效技术后,在水稻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稻米达到富硒的标准,稻谷还可以卖个好价钱。”该示范田业主骆磊高兴地说,明年将进一步扩大水稻富硒综合增效技术应用面积。  据悉,近年来,彭州市加大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引进的水稻富硒综合增效技术已经连续实施了三年,表现稳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10 月 12 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麦立方内,茶香四溢。选手一人一桌,桌上摆数袋样茶,以及数套审评杯碗等审评专用器具。把盘、取样、冲泡、审评……选手们通过专业手法,一一辨析茶叶品类和品质。  这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承办的“百岳杯”2024年四川省大学生茶叶审评技能大赛决赛现场。10月11日至13日,来自15所高校的100名大学生选手,从初赛中脱颖而出,在此次决赛中展开茶叶审评专业技能大比拼。  据悉,此项赛事是国内唯一一个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茶叶审评专业技能大赛,今年为第二届,有来自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的选手报名参与,决赛选手人数达到100名。  审评技能比拼什么?其在茶产业中起到什么作用?记者走进大赛现场一探究竟。茶叶审评技能大赛现场专业性更强检验参赛选手本领  据悉,本次赛事除了考核茶叶基本知识和茶叶审评相关理论知识,还重点考核选手的审评基础技能和茶叶拼配技能。“不同于偏重于观赏性的茶艺大赛,茶叶审评大赛更专业,更注重实用性。”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谭礼强介绍,比赛中选手需要按照国家审评标准,对茶叶茶类和茶品进行辨认。“按照加工工序分为六大茶类,再按产地、外形、嫩度等指标又细分为上千种茶品,光四川的知名茶品就有100多种,参赛选手需要对每种茶类和茶品的特征充分熟悉。”  在茶叶审评技能考核环节,只见选手们纷纷将茶叶倒入样盘中回旋筛选几番后,干净利落地抓取一把茶叶置于电子秤上。“这考验选手的把盘技术,让样盘中的茶叶上中下三段分明,便于进行外形、色泽、净度、匀度的比较。”贵州大学茶学院副教授邓燕莉向记者讲解。  “大赛体现学术性、专业性、参与性和实用性。”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龚荣高表示,赛事除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也检验和提高茶学专业学生审评技能学习成效,增进涉茶高校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高等教育茶学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比赛现场用到的审评杯碗等审评专业器具。重构质量体系为茶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此项大赛诞生于四川,体现了四川作为茶叶大省和茶文化发源地的担当。川茶年产值已连续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茶园面积稳定在590万亩左右。开展审评技能大赛,是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的积极举措。  一项省级赛事为何能够“火”出川,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赛事?谭礼强表示,一方面是国内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茶叶审评专业技能大赛仅此一个,为茶学专业大学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随着茶产业对标准化发展和品控的需求增加,审评在茶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凸显。  “未来茶产业发展要遵循标准化的贸易模式,以近年来火热的新茶饮为例,它对供应链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茶品质稳定。”四川省高校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杜晓认为,当前茶叶质量体系正在重构,茶叶审评作为品控的关键,从鲜叶到初加工,从国内流通销售到进出口贸易,贯穿茶叶产销环节品控全程。  本届赛事的冠名协办企业——四川省百岳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静伟表示:“希望形成院地企三方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满足企业对审评相关人才的需求,以应对未来产业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7
(记者 宋豪新)稻浪翻金,收割机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吞入“机腹”,收割、脱粒一气呵成。  “今年夏天,连续多天气温超过40摄氏度,水稻熬过炙热真是不容易。”伴着收割机轰鸣声,四川省邛崃市火星村党委书记黄光伦唠起今年农情,“多亏了新品种‘荃香优512’,扛住了高温考验,每亩产量超过1400斤。”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邛崃是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杂交水稻种子年产量超620万公斤,种子年加工能力达1.15万吨。  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农作物种业园区——天府现代种业园,就坐落于邛崃。这里布局着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邛崃分中心等7个重大功能性平台,集聚多家种业及关联企业。  晨光中,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李平早早来到田里,为收种选种做准备。这阵子是试验关键期,他不敢松懈,“团队今年的科研‘收成’咋样,就看这几天了。”  吸引李平团队的,是邛崃良好的科研环境。  近年来,邛崃构建“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机制,统筹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组建四川现代种业研究院。10个校企育种攻关联合体,聚焦17个育种课题,展开科研竞赛。“德粳4号”“川油81”等新品种,在这里相继问世。  “我们在邛崃的好几个乡镇都有试验田,重点选育重金属低积累水稻新品种,在此基础上实现优产、高产相结合。”李平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扎在邛崃的田间地头。  去年9月,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在邛崃揭牌试运行。中心库占地面积约10亩,可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2.4万份、畜禽种质资源105万剂、水产种质资源26万剂。  3号中期库,零下3摄氏度,相对湿度40%……集中监控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相关数据。“在现有设计标准下,种质资源最长可贮存50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介绍,中心库承担着抢救性收集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的任务,正努力解决国内种质资源库散、小、弱的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邛崃已经形成从育种研发到示范推广、繁种制种、加工包装、市场营销的种业全产业链。”邛崃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昕之表示,“我们将以天府现代种业园为载体,集聚科研、生产、企业、服务等要素,让更多邛崃培育的良种在各地生根发芽。”
人民日报 | 分享: 2024-10-1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近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巴中市平昌县召开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该院下属单位与平昌县签署了系列帮扶合作协议,按照省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工作要求,省农科院选派了63名优秀科研人才下沉 28个村,开展驻村帮扶,这也是省农科院选派人数最多的一次驻村帮扶。  作为国家脱贫地区、全省39个欠发达县,长期以来,平昌县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为此,作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排头兵,省农科院设立了“7+7”帮扶工作任务,即:优质粮油、粮药套(轮)作、食用菌、水果、瓜菜、肉牛、饲草等定点帮扶村重点支撑任务7项,茶、蚕桑、花椒、食用菌、水产、农机装备、农业建设规划等县域产业协同发展任务7项,助力平昌山地特色粮经作物增产增收。据悉,此次推进会前两个月,相关驻村工作人员已全面摸排了平昌特色产业在育种、扩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的短板,梳理了科学的发展思路。  推进会上,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茶叶所、水产所等省农科院院属单位与平昌县签署相关合作协议,明确了每一项补短板的路线图。比如,来自四川省畜牧科研院的驻村工作队员杨礼介绍,将逐步建立“海福特牛”育种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助力平昌肉牛产业发展。来自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驻村工作人员赖海梅正协助村上试种金银花,为今后的精深加工做准备。“我们将依托单位的科研优势,推广物联网、大数据、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助力金银 花 加 工 原 料 基 地 打造。”她说。借助帮扶契机,省农科院将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系列行动,助力茶叶、花椒、水产、肉牛等特色农产品实现品种优化、规范种养、精深加工,不断提升平昌“土特产”效益、竞争力。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记者梳理发现,驻村科研人员还将助力当地培育壮大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更多小农户吸纳进来、带动起来,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率、拓宽农民增收路径。“以科技来全面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成果转化,增强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增加农业产出效益。”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根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定点帮扶县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和任务分工表(2024—2025年)》,省农科院将利用2年时间,以“项目制+清单制+责任制”方式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速推进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转化与平昌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高效融合,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5
(记者 邓俐 常力强)你知道“ChatGPT”吧?那你知道“PigGPT”吗?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主轴线上,有一座中国畜牧科技城——重庆荣昌。它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更是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这里的荣昌猪是世界八大、中国三大优良地方种猪之一。“嘴短三道箍,狮子脑袋罗汉肚,骡子屁股尾根粗。长着一双‘熊猫眼’,性格温顺模样憨。”人们爱称它为“熊猫猪”。前不久,“PigGPT”从这里上线全国,只为养好“一头猪”。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的大厅屏幕上,监测画面正实时显示全国生猪存栏量、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全国猪肉产量等各类生产数据。  三大数字平台让养、管、卖更容易  “我们推出了全国首个生猪产业大模型‘PigGPT’及其三大数字化服务平台——‘荣易养’‘荣易管’与‘荣易卖’。”9月26日,在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该中心主任秦友平向记者介绍。  “荣易养”赋能智慧养殖,系统有AI识别、智能环控、精准饲喂等9大核心功能,通过物联网设备应用和数据集成,精准识别生猪的体态、行为乃至情绪变化,结合智能环控系统,为中小养殖场个性化定制数字化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养殖效率、养殖品质。目前,已推广应用至全国多家养殖企业。“荣易管”赋能数字监管,系统集成疫病防控、检验检疫、食品安全等关键环节数据,开发养殖场“防疫地图”、消费者“阳光码”,实现“一图监管、一码溯源”。监管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实时监管辖区内养殖场的兽药安全使用、畜禽粪污处理、检验检疫等情况,消费者扫码可全程掌握生猪肉品质量溯源信息。目前,该服务平台已基本覆盖重庆所有区县。“荣易卖”赋能线上交易,通过建立全国最大生猪活体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实现“活体线上交易+线下交收”模式,养殖户只需在平台上发布信息,即可与全国乃至全球的买家进行对接,实现“卖猪不见猪”的便捷交易,并提供生猪价格“晴雨表”,促进生猪市场“保供稳价”。目前,交易范围覆盖30个省(区、市),交易生猪已超8000万头,交易额超12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生猪活体现货电子交易市场。  秦友平介绍,目前我国60%的生猪集中在产能500头以下的中小养殖户身上,他们与头部养殖企业相比,主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养殖能力较低等问题,这也导致他们在应对复杂市场行情的时候,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  基于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生猪产业链核心数据整合,加上专家智库、生猪全产业链知识库建设的“PigGPT”,足以应对养殖户普遍遇到的问题,甚至可以判断什么时候养猪收益会更大、利润是多少,快速提高中小养殖户养殖能力。该系统可从地区基本情况、产业生态结构、产业发展环境、产业链解析等方面,利用专业科学的方法与模型,对地方生猪产业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对当地生猪产业未来发展有利的相关建议,为推进区域生猪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汇聚实时信息 准确把握“猪周期”  记者在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看到,大厅屏幕上数据和监测画面实时滚动显示生猪产业各类信息。全国生猪饲料价格行情、全国猪肉消费量走势预测、各大猪场的产能数据、猪肉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等等,都在这里有据可依;区域性畜禽AI远程调度中台、智能养殖远程监控平台、物联网集成设备库等多智能平台都在这里集中管理和调度;通过猪场里的“千里眼”,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扩繁场、育肥场、科技产业园等日常工作,都能在该中心获取大数据支撑和加持。而被誉为全国乡村振兴·生猪数字服务站的“PigGPT”,也在这里设置了“驾驶舱”,为全国中小养殖户提供数字咨询获取、智能问答、专家报告、先进示范案例展示、产业白皮书、养殖成本测算等一站式生猪产业数字服务,同时帮助地方政府了解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引导和规范生猪市场的运行,为政府提供生猪生产、销售、价格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助力地方政府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是农业农村部2019年批准建设的全国首个、目前唯一的畜牧单品种国家级大数据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重庆,服务全国,肩负生猪产业数据化、数据产业化重任,通过数据采集共享交换及分析挖掘与建模,搭建生猪单品种全产业链各环节“数字监管平台”“智慧养殖管理系统”“生猪金融数据分析平台”三大平台,在有效解决生猪养殖产业“日常监管”“疫病防控”“金融贷款”三大难题的基础上,实现了生猪养殖、贩运、屠宰“一网式”实时监管。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在全国设立303个生猪数据采集点,建设全国生猪“产能、价格、屠宰、指标、期货、进口、头部企业”7大特色数据库,接入非结构化数据超过7TB,结构化数据达4.3亿条;开发智慧养殖综合服务平台(猪E养)、全域数字化动物疫病防控监测(猪E防)、生猪数字监管平台(猪E管)、生猪监管区块链电子签章(猪E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猪E用)、猪肉产品区块链溯源系统(猪E买)、金猪数智通2.0(猪E贷)等20余个系列数字应用。  “‘数字底座+数智运用’,不仅有助于掌握宝贵的生猪上下游数字资产,也为准确把握‘猪周期’生产与销售奠定了坚实基础。”荣昌区有关负责人说,随着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的建成与运营以及“PigGPT”的推出与运用,荣昌生猪产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荣昌已引进和培育了国际国内知名养殖、饲料、兽药、深加工、智能养殖装备、销售等企业共计100家,形成了畜牧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亿元。“未来荣昌区将持续抓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的独有产学研资源,不断深耕畜牧科技,打通生物医药和大数据,链接畜禽养殖和食品加工,实现养殖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覆盖。”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10-14
(陈瑞青 记者 陈家明 文/图)10月9日,自贡市大安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听取大安区相关单位近三年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当前全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状况,并就如何全产业链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进行研究部署。座谈会现场会议指出,各单位要深入落实农业“三头三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要求,聚焦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农产品转化增值、群众就业增收。会议要求,各单位要充分运用本次座谈会商讨成果,认真研判农产品精深加工2024至2027年三年发展规划,聚焦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夯实产业基础和产业格局,共同推动大安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向上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4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王守巧 李延建 李彦)2024年10月8日至12日,达州市达川区举办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为来自全区各乡镇(街道)的60名农技推广人员集中充电。田间教学现场本次培训为期5天,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训观摩等形式。培训期间,授课老师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稻虾综合种养实用技术、再生稻生产及管理技术、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农机装备技术作用等方面作了精彩讲解;并带领参训学员先后前往达川区南大万粮油园区、全国农民田间示范学校月亮湾生态家庭农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等地实训观摩,在园区田间开展现场教学,现场为学员答疑解惑、与学员面对面讨论交流。培训开拓了学员视野,增长了专业知识、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达到了预期目的。授课老师为学员讲解丘区现代农机装备应用技术学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积极应用所学知识为农民提供更好服务,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推进乡村振兴、谱写“老家达县 宜美达川”新篇章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婷)金秋十月,又到了油菜、大蒜等农作物播种黄金时间。近日,巴中市南江县的村民们纷纷忙着整地、施肥、播种,农技人员也奔忙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油菜育苗、大蒜种植等专业技术指导。  10月8日,笔者走进天池镇马桑村的油菜育苗现场,农技人员正在详细讲解规范化油菜育苗的优势,并现场示范操作,村民们认真聆听学习,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播种、浇水、搭设遮阳网等操作。  据了解,规范化育苗是确保油菜幼苗生长齐全、提升存活率的基础。“今年,我预计种植油菜500亩,移栽200亩。现在通过遮阳网育苗方式,可保证后期油菜苗长得齐整,存活率高。”天池镇强波家庭农场负责人强朋看着田地里的繁忙景象,充满信心地说。  在南江县大河镇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正抢抓农时种植大蒜。大家分工协作,忙着整地、施肥、挖沟、播种,一粒粒饱满的蒜瓣间隔均匀地“立”在了土壤里。  “村上组织我们栽蒜,不仅管午饭,一天还能挣100块钱。大蒜栽了过后,翻了年到五月份我们种玉米,这种轮种模式,让我们收获更多了。”大河镇白院村村民李承爵看着一旁刚播种完的田地,一粒粒、一行行大蒜整齐地躺在土壤上等待覆土,十分高兴。  大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村民持续增收,大河镇采取了‘油菜+玉米+大蒜’轮作的种植模式,充分调动村民种植积极性,确保土地应种尽种,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实现一地多收。”  据了解,近年来,该县积极推广油菜、玉米、大蒜种植,同时还聘请专家团队,从农作物种植、管护、收获、储存等全过程,进行蹲点指导,让每一个种植户都熟练掌握科学技术,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又助力了群众增收、农业增效,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