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郭侨 刘润红 记者 常艰)10月18日,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前往眉山市仁寿县板桥镇团圆社区,两侧皆是郁郁葱葱的果园,处处都种满了柑橘,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将一车车新鲜的柑橘运往山外。在团圆社区19组居民王学文的果园里,忙碌的采收画面映入眼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有的采摘、有的挑运、有的装箱……一上午的时间,2亩地的爱媛便全部采摘完毕。“今天的收果价是每斤2元6角,一共摘了8000多斤。”王学文一边计算收入一边说,自己今年已经61岁了,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心仪的“活路”,在家里种好自己的6亩柑橘,一年的收入也够家里人生活了。“一般散户的柑橘卖完后,大户才开始售卖。”团圆社区党委书记伍帅介绍,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柑橘,柑橘种植总面积达到5000余亩,种植品种包括爱媛、不知火、春见、清见等。连日来,2024年的第一批爱媛刚刚成熟,进入采收季,不少客商自发前来收购,每天都有一定的销售量,小小柑橘真正成为了当地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昔日的荒山变成增收的柑橘产业(潘建勇 摄)团圆社区柑橘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板桥镇的“一张蓝图绘到底”。作为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乡镇,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板桥镇的柑橘具有果大无核、酸甜适度、脆嫩可口等特点,风味好、品质优,是中国优质柑橘“不知火”之乡。从2007年,该镇开始大力发展柑橘产业以来,目前种植面积达1.8万余亩。为了持续做优做精“万亩柑橘产业”,板桥镇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鼓励种植户自主加入合作社共谋发展,促进柑橘产业规模经营。通过兴办采摘节、品鉴会、美食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现场采摘、品尝,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品牌规模。加强与科研机构和相关院校的合作,配齐、配强农业技术人员,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向种植户传授柑橘种植技术知识,为柑橘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制定运输机械化、土壤改良深翻熟化、排灌系统化、种植规范化、监测智能化的建设目标,突出抓好套袋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肥施用等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确保柑橘品质再上新台阶。在仁寿县板桥镇团圆社区,果农们正在采摘晚熟柑橘(潘建勇 摄)板桥镇柑橘产业的发展只是仁寿县柑橘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仁寿县作为全国晚熟柑橘生产最适宜区、全国最大的杂柑生产基地,以大产业带动跨越发展、以大项目推进融合发展、以大规划引领集群发展,共种植晚熟柑橘32万亩,从当年9月到次年5月都有柑橘鲜果收获。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拓宽柑橘的销售渠道,增加销售收入,仁寿县还建成了西南最大的智慧化、共享化仓储基地——川果智慧冷链物流中心,中心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有效保障了水果的新鲜及质量溯源,提高了水果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同时,积极组织柑橘生产经营龙头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商贸活动,将“仁寿果”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2
(陶广汉 刘矜 记者 常艰)近日,记者从眉山市东坡区获悉,不久前,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2024年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培育名单中,该区被列为“晚熟柑橘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标志着全区晚熟柑橘高质量出口贸易迎来“黄金期”。据介绍,有着“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等称号的东坡区,种植柑橘面积38.5万亩,年产量76.27万吨,总产值42.1亿元,带动20余万名从业人员增收。近些年来,随着该区柑橘产业的不断提档升级,柑橘产品走进国门的市场逐渐扩大。全区从2020年开始布局水果出口,并先期在尚义镇太宝村认证水果出口基地果园156亩。2023年,又陆续在尚义镇、太和镇、修文镇等水果产业重点区域认证水果出口基地6个,加上近期申请认定的2个柑橘出口基地,截至目前,全区认证的水果出口基地已有8个,认定晚熟柑橘出口基地面积18000余亩,出口品种包括爱媛、春见、不知火、沃柑、蜜橘、椪柑。作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眉山市富农种业有限公司,近年来,通过海关部门认证备案,出口水果经检验合格,并成功获得了IOS2200、出入境检验检疫健康证书、植物检疫证书等质量管理、职业健康方面的国际认证,由此率先成为东坡区水果出口起步最早、也是出口量最大的现代农业企业。自去年以来,该公司出口外销晚熟柑橘2500余吨,出口额280万美元,外销越南、老挝、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正是依托富农种业公司等农业龙头出口企业的牵头引领,东坡区持续加大高品质晚熟柑橘出口外销力度,加快推动农业贸易提质升级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今年在东坡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农业部门的多方努力下,经过积极申报和全面审核,使该区成功进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2024年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培育名单。“东坡区被列为省级培育的晚熟柑橘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这是一个柑橘产业出口创汇的难得机遇。”该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东坡区将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文件通知要求,精心谋划安排,统筹组织实施,全力做好晚熟柑橘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叫响“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品牌,确保该项目出口基地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22
为深入贯彻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膜白色污染”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近日,仁寿县龙正镇扎实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构建长效机制,强化宣传动员。该镇层层召开会议,各村(社区)张贴和滚动播放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宣传标语,同时发放了告农户书,内容涵盖废旧农膜的危害、回收流程等,重点宣传废弃农膜的危害。通过广泛宣传,有效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同时,该镇在强化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将废旧农膜回收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多措并举,全面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借助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宣传周”活动的影响,摸清农膜使用主体,发放农用薄膜进货台账和农用薄膜使用台账,督促用户做好记录;按照“政府引导、村社组织、占点回收、全面参与”的思路,逐步完善镇级回收网络,建立三个农膜回收点进行统一回收、处置,在新建、洪峰、东方红等重点村(社区)定点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点,确保废旧农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收处理;日常巡查、督促农膜使用主体及时回收废旧农膜。据悉,通过宣传动员,健全机制,监管督促,齐头并进。督促农户正确使用农膜,积极配合对废旧农膜的全面处置,定点回收,及时处置,把废旧农膜“变废为宝”,田间地头“减白增绿”,整体提高资源利用率、农产品质量,保护全镇良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图文由仁寿县龙正镇人民政府周孟军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鹊会 江良文  金秋十月,走进眉山市东坡区松江镇山坝村,只见十多名村民走在起垄后的农田里,手持小铲进行覆膜、勾苗,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我们种了1100亩萝卜,预计产值800万元。”种植大户陈廖林信心满满地说,“这片土地靠河,土壤含沙且湿润,种出来的萝卜水分充足、口感爽脆,非常受消费者喜爱,去年最高卖到3000元一吨。”10月15日,松江镇山坝村村民在播种萝卜。江良文 摄  除了种植,陈廖林还实现了萝卜清洗、初加工及冷链物流,形成了从田间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供应全国多地蔬菜市场。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另一边,与松江镇隔江相望的崇礼镇,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内,青菜和萝卜已提前进入生长期,放眼望去一片碧绿。  这里的蔬菜作为泡菜原料早已被预订一空。泡菜产业是东坡区的主导产业,泡菜企业普遍采取“订单农业、合同种植”的经营模式,既能帮助小农户解决销路问题,又能让企业获得优质稳定的原料来源。  在这种双赢模式的加持下,本土泡菜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离蔬菜基地不远的四川老坛子食品有限公司,2023年产值达2.24亿元,目前正动工新建4条泡菜生产线和1条调味料生产线。  “项目预计明年6月完工,建成后,将新增3亿元销售额,700个就业岗位。”该公司总经理何艳平表示。  一片片青翠的菜地延伸出一条条产业链,谱写了一本本“致富经”。这不仅让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也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023年,东坡区泡菜食品产业集群获评全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品牌价值达111亿元。目前,该区正立足产业基础,聚焦泡菜、调味品、预制菜细分领域,发展低盐、减糖、低脂、有机健康、预调理、功能性食品,全力特色打造食品产业集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18
“老师,麻烦帮我看一下这里该怎么折。”10月14日,“大地欢歌”眉山市乡村文化活动年全民艺术普及进乡村、民俗图片展在青神县瑞峰镇综合文化站举行,百余名文艺爱好者参加了剪纸和广场舞培训。2024年眉山市乡村文化活动年全民艺术普及进乡村、民俗图片展 张世兰/图全民艺术普及是指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艺术普及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指数,助力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精神富有。作为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省级样板镇,近年来,瑞峰镇坚持以文惠民、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该镇不仅精心策划了包括广场舞公益培训、残健共融青神牛儿灯非遗传习、送音乐送电影送展览等系列全民艺术普及活动,还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组织龙舟舞台文艺演出。今年以来,东坡诗词诵读、剪纸、趣味数学等公益课程累计培训学员千余人次,联合村(社区)开展迎新春、闹元宵、赛端午、庆重阳、观萤季民俗篝火晚会等文化演出活动累计30余场次,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剪纸培训成果展示 张世兰/图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让文化惠民更有“温度”,该镇通过打造文化微阵地、挖掘文化人才、赋能文艺骨干、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等方式线上线下“送文化到家”,让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文化服务,切实增强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文化根脉认同感。除了“送文化”“种文化”,瑞峰镇更是发掘乡村文化的“原生力”,编排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音乐剧《竹》《梦回青衣》等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唱响“瑞峰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瑞峰镇将继续以党建引领文化事业发展,通过繁荣群众文艺,增强文化自信,释放文化活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瑞峰镇党委副书记邵威表示。龙舟广场坝坝电影放映 张世兰/图夜幕降临,一支支广场舞扭出了和美乡村的愿景;华灯初上,龙舟广场每晚两小时的坝坝电影映出了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图文由青神县委宣传部张世兰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7
 (周夕 记者 常艰)青神县成都平原区水田恢复项目自今年开工建设以来,历经近一年的紧张施工,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预计将于今年12月底全面竣工。日前,记者在项目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渠道边墙的支模及浇筑施工。青神县成都平原区水田恢复项目是青神县全面推进全域现代灌溉工作的一个缩影。2024年,青神县已开工项目3个、总投资约0.83亿元,计划新建和改造渠道(管道)61公里、山坪塘23口、灌面2.24万亩,大力推进平坝区渠道、山丘区管道建设,促进全域灌溉项目落地落实,为青神县加快实现全域现代灌溉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青神抢抓新一轮水利工程机遇,依托“天府粮仓”特色示范区建设,聚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推动全域农村水网建设,以“四变”促“四效”,加快构建“全域现代灌溉”体系,成效显著。实施“三大工程” 全域构建水源到田间的一体化灌溉体系实施活水工程。坚持农村和城市水利现代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依托虎渡溪航电枢纽、汉阳航电枢纽在境内形成的高水位库区,实施活水引调3年行动,新建大中型提灌站13个、引水管道30公里,逐步将高水位的岷江水提灌引流到全县的23个水库中,实现常年有水、四季不愁。实施管道工程。立足县域面积小、城乡差异小的县情实际和部分乡镇干旱少雨、灌溉用水不足等具体问题,开展水利基础设施修补行动,对全县现有325座提灌站、619口山坪塘、858口蓄水池和470公里的农业水利灌溉管道,开展全面摸排维护;实施管道延伸3年行动,新建提灌站200座、建设延伸管道400公里、新建山顶蓄水池500口以上,将水库灌溉用水、江河水,通过管道引流至蓄水池或山坪塘中,为农业灌溉提供水源保障,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实施滴灌工程。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新建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等设施,预计3年内,覆盖灌面达1万亩以上,有效节约水资源,降低肥料的使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广“提灌+”模式 因地制宜强效率日前,在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村党委书记刘如祥在手机上一点,稻田和提水站里的智能水利灌溉设备就自动开始运转,1分钟不到,水就涌进了稻田里。据刘如祥介绍,现在灌田这么方便,得益于高台镇在全县率先建立了村级智慧化管道灌溉系统,通过自动化设备就可以精准输送水源进村到户。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智能水利灌溉设备 (杨鹏 摄)据了解,青神县依托农业和水利项目资金,在高台镇推广“提灌+”灌溉模式。在高台镇百家池村推广“提灌站+管道+蓄水池”,通过“管道引流+水池留蓄”,将水向地势较高的浅丘缺水区域输送,实现原本缺水少水的浅丘地区长年供水。在高台镇富塘村推广“提灌站+管道+渠道”,通过“管道引流+渠道自流”,将水向地势平缓的平坝缺水地区输送,实现原有的蓄水池、渠道等水利工程的再次利用,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减少输水损失,实现长效管护。目前,该县已投入项目资金230万元,新修建提灌站3处,铺设提灌系统管网14公里,新建和维修蓄水池14口,解决5000余亩果园、4000余亩良田农业灌溉问题。百家池村、傅塘村因为推广“提灌+”灌溉模式,灌溉用水非常充足,受今年高温干旱极端天气影响很小,水稻全面丰产增收、日灼果较青神其他地区减少约60%。智能水利灌溉助力粮食丰产丰收  (杨鹏 摄)建立节水增效机制 让增产和增收更有力近段时间,青神处处充盈着丰收的热闹景象,在青神县白塔村高标准农田里,稻浪滚滚,稻香飘飘,该县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的农业生产节水思路,助力粮食丰产丰收。优化种植结构。在优先保障粮食、油料类作物产量不减的同时,因地制宜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的中药材和其他经济作物,大力推广“豆玉”复合、林下套种等科学种植方式。2023年,全县实施豆玉复种面积1.4万亩,林果套豆0.8万亩,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做好墒情监测。增设监测设备30余套,将土壤墒情变化,植入气象业务一体化监测平台,全面构建“三度”(太阳辐射照度、温度、土壤水分饱和度)精准监测网络,24小时跟踪监测,及时精准发布预警,有针对性地对农作物进行抗旱补水,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高效。推广节水设施。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推广卷盘式喷灌机、半固定式喷灌机等节水设备,较传统灌溉亩次节水7-10立方米。在百家池村试点“村党支部+群管组织”管理模式,为散户提供统一节水灌溉服务。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豆玲惠 记者 常艰)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地为本。如何更好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通过全面推行田长制,深入探索耕地保护的体制机制,充分运用科学的监管手段,全面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耕地保护质效,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东坡区在推进“田长制”上有哪些工作亮点?近日,记者走访了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从永丰村的田长制推进情况,看东坡区如何推进“田长制”,当好“田管家”。推行“田长制”,守好责任田李雪平是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也是该村的村级田长。这两天,永丰村正值川芎生长期,田内一片平静,李雪平通过日常巡田,观察川芎长势情况,细心查看有无异样,在他看来,越是闲暇时刻,越要打起精神。“我们建立了定期巡田制度,通过查看耕地的使用情况,如果有违规违法行为会及时制止和上报并督促整改,同时也要查看田里作物的长势,对存在的不利因素我们会邀请农技人员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确保耕地的每轮作物都能丰收。”李雪平介绍道。作为村级田长,李雪平每次需要对全村耕地进行全面的巡逻,巡逻一次要耗时1个多小时。“既要做好巡田工作,也要懂得政策宣传,这样村民们才能相信你、支持你。”两年的巡田经验下来,李雪平对如何做好田长制工作得心应手。近年来,东坡区永丰村根据《眉山市东坡区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方案》《太和镇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方案》,设立村级田长2名、“四员”9名,划分巡田网格6个。结合镇、村、组三级田长制工作任务清单,李雪平细化村级田长及“四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明确村“两委”班子成员包组联户、一户一策,将耕地保护写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组织农户逐户签订农田保护责任书,充分调动全村共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同时,永丰村还动员党员骨干、联建单位、社会组织、热心村民等组建永丰理论宣讲队、永和教育服务队、永乐文化服务队等6支群众组织,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宣传和舆论引导,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强化智慧管理,提升巡田质效现代科技的应用,让“田长”们有了趁手的工具。“只要一点开APP,里面就会导航告诉我需要怎么走、怎么巡,很方便。”永丰村的巡田网格员王诗奇介绍,每次她巡田的时候都会打开“四川巡田”APP,一路巡、一路记,随手拍、随时拍,只要打开APP,就能实时记录巡田情况,实现巡查发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等行为,及时上报、及时处置。李雪平告诉记者,巡田APP可实时记录巡田轨迹、巡田时间及巡田内容,对发现问题地块可勾画范围、拍照举证、及时上报解决,操作简单、便捷高效。巡田APP还设置了任务提醒功能,对巡田任务尚未完成的田长和网格员,通过系统弹窗或发送短信提醒,确保巡田任务按时完成。近年来,永丰村全力推行“田长制智慧管理”,大力推广运用“东坡巡田”“四川巡田”等APP,2024年上半年累计组织开展耕地保护和田长制业务知识培训4次、280余人次,逐步实现田长制“智能化”,真正实现违法用地零发生,确保每块耕地都能得到有力保护。同时,永丰村还依托眉山市发射的10颗天府星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利用全域航拍高清影像底图、卫片图,实现对辖区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宜耕地块全覆盖监测;配合市、区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站,实现24小时地情、肥情、环情、墒情等自动监测;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种养技术,开展测土配方、化肥减量等地力培肥,耕地质量等级提升。永丰村通过全力推行田长制,不断强化巡田保粮工作,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进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三增”“三聚”“三优”的发展成效。——“三增”,耕地增加,粮食增产,村民增收;——“三聚”,资源聚集,项目聚势,发展聚能;——“三优”,环境更优,服务更优,品质更优。永丰村的田长制推进情况仅仅是东坡区田长制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东坡区田长制工作自2022年全面推行以来,设立区田长制办公室,初步建立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目前区级田长22名,镇级田长158名,村级田长325名,网格员859名,农技员86名,执法员161名,监督员176名);截至目前,全区各级田长、“网格员”累计巡查146693次,巡田完成率达172.22%,推动田长制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7
2023年以来,眉山市彭山区聚焦“人地钱”三要素、“面线点”三抓手、“质效度”三支撑,实施村集体经济两年行动计划,探索盘活利用集体资产资源新形式,实现收益总量增加、发展模式转变、发展路径拓宽,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提高“租赁收益”,让“低产田”变“高产田”“集体资产资源发包价格低,是许多集体经济低收益村面临的共同困难。我们村采取公开竞价方式提高集体土地发包收益方式,地还是那块地,但收益提高了5倍多。”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团结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马怀江激动地说道。马怀江介绍:2023年1月,一场镇领导到场、村“两委”主持的“发包会”在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团结村召开,种植户陈某以最高价“中标”120亩村集体果园,发包价格由原来的每年470元/亩提高至2700余元/亩,发包年限由30年变为10年,村集体每年增收27万元,这一发包价格刷新了当地土地发包价格的纪录,让集体土地真正成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金土地”。“2023年以来,彭山区派出组织、农业、国资等部门力量,会同镇党委逐村摸排闲置、低效资产资源,帮助6个村(社区)制定发展举措21条,2023年6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300万元,预计2024年底能够超过400万元。”黄丰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鼓励“自主经营”,让“闲置房”变“聚宝盆”“感谢张书记,丰之华供应链建成后,今年的‘春见’又卖了好价钱哦!”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丰华社区居民李某高兴地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仕云说。“我们积极探索‘支部牵头、集体经营’路子,在区委和镇党委支持下,争取政策、对接资源,收回发包土地、旧厂房,投入1300余万元,建成2条柑橘分拣线和4个冷链仓储,今年上半年,通过丰之华供应链管理公司包装加工柑橘500万斤、直接销售集体果园产出柑橘60万斤,村集体净利润超过80万元,丰华社区获评四川省十佳产业兴旺村。”丰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仕云自豪地介绍。2023年以来,彭山区出台了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奖励办法、集体经济组织承接项目实施办法等,目前已有25个村集体自主经营企业、民宿、超市、垂钓等项目38个,承接村庄类建设项目8个。2024年,全区集体经济43个村(含涉农社区)的经营性项目收益同比增长了33.3%,推动了集体经济向新、向好转变。鼓励“抱团发展”,让“单独干”变“合伙干”“新采购的家具到了,安装好后,就能迎接园区产业工人入驻了,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益又能增加一大笔。”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汉安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张永宏高兴地说道。“为解决村村之间资源差异化大,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街道整合下辖8个村(社区)资源、资金,共同成立‘八亩田农业服务公司’,每个村(社区)持股12.5%,将闲置的义和中学改造成城乡融合服务中心,为四川彭山经开区产业工人提供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项目即将投入运行,预计每年能够产生收益80万元,8个村集体能分配到收益10万元。”彭山区谢家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全年,彭山区43个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益仅有710万元。近两年来,彭山区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通过实施集体经济两年行动计划,派出13名区领导、28名科级干部、15名驻村第一书记联村推进,共帮助各村(涉农社区)制定‘一村一策’发展举措220余条,把‘沉睡’的闲置资产资源‘唤醒’,2023年全区集体经济收益已达980万元,预计2024年收益将达1250万元。”彭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图文由彭山区委宣传部焦国辉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5
(郭侨 刘润红 记者 常艰)在这里,产业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在这里,荒地盘活,转而成为“聚宝盆”;在这里,农旅融合,山间迎来“民宿屋”;在这里,生活和美,绿水青山话振兴……这里就是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画卷正缓缓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种子的力量根植沃野,欣欣向荣。近年来,仁寿县认真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千万工程”为标杆,立足自身乡村特色和发展需求,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奋力打造蓝图美、产业美、人居美、服务美、文明美“五美”乡村,推动乡村展新颜、产业增活力、百姓享幸福、治理更高效、风尚树文明,让广袤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新家园。深化“蓝图美” 打造“有前景”的新乡村金秋十月,行走在仁寿县的各个村落,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花草树木交相辉映、产业园环绕周围、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航拍水利社区(潘帅 摄)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为了优化乡村生产生活,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发展,仁寿县明确思路高位推动,明确全县22个达标村包保责任部门及职责,建立工作推进调度机制,专题研究、专项部署。先后制定《仁寿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五美乡村”工作推进方案》《仁寿县推进农村地区“六净六顺”风貌整治工作方案》《仁寿县2024年“五美乡村”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方案,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等方面强基补短。同时,启动精品村规划首启区建设,打造精品户和村级公共区域景观,让居住环境改善、产业发展连片、基础设施联通、辐射带动范围扩大,一步步将梦想中的美丽乡村变为现实。聚焦“产业美” 打造“有支撑”的新乡村近日,走进仁寿县彰加镇铁炉村的一个鸽子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鸽笼内,一只只白色的鸽子发出“咕咕”声,活力十足,一旁,刚孵化出来的乳鸽嗷嗷待哺。彰加镇是仁寿县最早养殖鸽子的乡镇,过去,该镇的鸽子养殖多为养殖户自发进行,规模小而分散,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2020年12月,彰加镇成立了养鸽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养殖户聚集起来,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模式,抱团发展特色养鸽产业。目前,该镇共养殖种鸽34万对,年产值高达1亿元。这一产业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为近1000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实现增收致富。“今年我们大棚枇杷卖出了好价钱,现在管理好争取明年产量更高。”同一时间段,在仁寿县文宫镇桂湾村的枇杷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施肥、修枝。桂湾村大棚枇杷基地(潘帅 摄)据悉,桂湾村积极发展枇杷产业,坚持“党建+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和“村集体经济主导、群众共同参与,全体村民共同受益”原则,推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群众稳定增收,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2024年仅前三季度,桂湾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了132万元,成为文宫镇首个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大关的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仁寿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方面着力构建以粮食、生猪为重点的稳产保供格局,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发展中药材、水果、畜禽等特色产业,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产业收入。彰显“人居美” 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手工编织的竹篱笆圈住了一垄菜地,白菜、小青菜、莴笋等长势喜人,旁边一树三角梅开得娇艳,在秋天的蓝天白云下格外美丽……每次经过仁寿县满井镇安乐村村民王桂华家门口时,屋前的景致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家门口之前是简易搭建的农具棚,东西特别杂乱。”王桂华说,自从村上为自己规划好了门前的菜园后,不仅美观大方,一年四季还有吃不完的生态蔬菜。王桂华门前的菜园子是安乐村结合当地实际,以“微改造、巧植入、重实用、精提升”为路径,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容村貌提升,合理规划利用弃用危旧房屋院落、宅前院后等闲置土地,用“绣花功夫”打造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和小公园“四小园”生态板块,在提升人居环境颜值的同时,还“盛”满了当地村民不断攀升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四小园”打造只是仁寿县推进乡村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该县大力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致力于彰显“环境美”,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通过一系列举措,不仅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也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处处都能感受到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共享“服务美” 打造“有温度”的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仁寿县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力求实现城乡居民同等享有公共服务的目标。“我们出门走几步路就能到便民服务中心,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要办事找不到地方了,非常方便。”在仁寿县大化镇水利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内,群众办完事可以在此休息,工作人员还会贴心地提供热水。不仅推动职能部门服务下沉,实现106项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水利社区还推行“帮办代办”“一窗式服务”“一次办好”等服务措施,其中“帮办代办”事项达78项,赢得了群众的一致点赞。除此之外,在水、电、气、光纤进区入户的同时,水利社区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在医疗方面,提高了药品保障和服务,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够买上放心的平价药,还可以刷医保卡;在教育方面,回引了优秀大学人才,建立了幼儿园,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学,同时还辐射了周边的孩子在水利社区幼儿园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在交通方面,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公交车站台,顺利实现10分钟到乡镇、15分钟到县城、30分钟到成都。以水利社区为“样本”,仁寿县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新乡村,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共享“服务美”。组建19个义务教育城乡发展共同体和17个区域发展共同体,构建形成高质量教育新格局。实施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行动,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区域医疗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民营医院为有益补充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高标准建成眉山市老年养护院仁寿分院、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深化“综合体+”社区养老新模式。厚植“文明美” 打造“有乡愁”的新乡村 “今天现场的气氛非常好,各类节目表演也是非常精彩,我看得很开心。”9月底,2024四川省“天府百姓大舞台”仁寿县汇演活动启动仪式在黑龙滩镇四海社区文化广场举行,现场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这几年,黑龙滩镇四海社区先后建设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篮球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等,不断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推动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了村民向上向善向好的内生动力。“以往空闲时间居民不是围着牌桌,就是围着酒桌,如今健康有益的活动丰富了,大家都纷纷走出家门,尽享惠民文化,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四海社区党委书记肖从德说。小学生们参观哨楼村村史馆(潘帅 摄)厚植“文明美”,打造“有乡愁”的新乡村,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还建起了由当地人自己策划、设计、建设、布展的村史馆。通过丰富的实物、史料、文字,系统还原展示哨楼村古今历史发展历程以及乡贤文化、民俗文化、家风家训等内容,让群众在直观感受到浓浓乡愁的同时,自然受到法治、红色、忠孝、农耕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熏陶和教育,为当地赓续乡村文脉、凝聚党心民心、引领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动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5
国庆假期已然结束,但丹棱文旅却热度不减。大街小巷烟火气升腾,各景点景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涌动着蓬勃的消费活力,积聚着旺盛的人气、丰沛的信心。欢度国庆 乐游丹棱(丹棱县文广旅局供图)锦绣河山,书香浓浓;文博场馆,人潮涌动。在大雅堂博物馆,游客朋友们结伴而行,在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和带领下,边参观边讨论,感悟千年诗书文化,为旅程增添一份诗情画意。“登大雅之堂,品诗书古韵,读《为学》名篇,寻大雅文化之源。今天在大雅堂了解了大雅文化和丹棱名人的历史故事,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此次旅程意义非凡。”重庆游客王婷说。据丹棱县大雅堂博物馆馆长祝定超介绍,大雅堂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系北宋丹棱名士杨素为实现黄庭坚弘扬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而建。堂内珍藏黄庭坚所写的杜甫两川夔峡诗诗碑300余方,历时3年建成。黄庭坚欣然提名“大雅堂”,并作《刻杜子美巴蜀诗序》和《大雅堂记》叙其事。为此,大雅堂被后人称为“诗书合璧”的人文遗韵名噪华夏,成语“不登大雅之堂”典出于此。游客参观大雅堂博物馆(丹棱县文广旅局供图)如今的大雅堂博物馆采用传统+现代多种展陈艺术手法展现杜甫的“诗”、黄庭坚的“书”、杨素的“义”,再现千年大雅堂诗书文化。茵茵绿草旁,潺潺流水边。漫步在幸福古村,守望千年的银杏“夫妻树”叶子已渐黄,村民带着游客,挎着竹筐,一边捡拾地上的板栗,一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远处,一曲熟悉动人的曲调从古村深处悠悠传出,经典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正在村里进行展映,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游客在幸福古村 欢度国庆(丹棱县文广旅局供图)这部取景于幸福古村的电影拍摄于上个世纪80年代,讲述了发生在一个贫困偏僻的小山村的爱情故事。该片荣获了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及最佳女配角奖,并被评选为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优秀爱情电影之一,其影响力跨越时代,历久弥新。“我们住在幸福岭民宿,体验了打板栗、养生八段锦、打秋风等各类活动,轻松愉快,和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了真正的乡村慢生活。”成都游客谢女士告诉笔者。游客在幸福古村打板栗(丹棱县文广旅局供图)“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丹棱县旅游发展中心主任蒋丽艳介绍,丹棱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让山水人文从“可观”到“可游”、让市民游客从“看景”到“入景”。“诗和远方”的向往,使文旅消费持续升温。据了解,国庆假期,丹棱县共接待游客约17万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6617.3万元,全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共接待群众6588人次。(图文由丹棱县委宣传部程欢悦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2
(记者 廖振杰 常坚)眉山市丹棱县,曾靠一个柑橘,种出了一片“希望之田”。丹棱,精耕水果产业达“半个世纪”,水果品质有口皆碑,收获了“中国桔橙之乡”的美誉。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柑橘产业总产量30.2万吨,产值超过30亿元。水果产业的兴旺,让丹棱群众鼓起了“钱袋子”,不少人家靠种柑橘实现了发家致富。如今,这片“乐土”正在孕育更大的产业新景。新希望在田野里:丹棱,以“丹棱游村”品牌为引领,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天府旅游名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农旅融合,进一步提升群众收入。新希望在名山上: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老峨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底蕴厚重的景点,经过丹棱人的全新打造,已进入希望满满的产业“释放期”。新希望在文脉中:丹棱高度重视文脉传承,精心呵护“大雅之堂”,传承“大雅文化”、讲好“大雅故事”、书写“今日风雅”。以文“化”旅,用心用情提升文旅产业内涵。丹棱,以蓬勃的第一产业为坚实基础,向第三产业全面延伸,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这座面积仅45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不到20万人的小县城,正向着一个“处处见人文、事事皆风雅”的“人文之乡”阔步迈进,正向着一座经济发达、消费活跃的现代化城市飞速疾驰。四川省晚熟柑橘专家大院。田野中的新希望以农“塑”旅 带动村民兴业、增收、共富“这个台阶的‘毛病’咱们中午之前能修完。”走进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不远处,幸福村村民曾怀民随手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他正与几位同伴拿着工具修复幸福新村游步道上的一处损坏的台阶,几人铆足干劲,仿佛在修自家的围墙。“村里的事,小事大事,都是自己的事。”面对记者的好奇,曾怀民不假思索地说。“幸福村发展得好,村民收入水涨船高,怀抱着希望,对待村里的事儿热情就高了。”一旁的丹棱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雷补充道。黄雷说,幸福村的村民们的收入由水果种植、村集体分红、村内务工、房屋出租、土地流转等五大版块构成,家庭年收入超过十万元,在村子里已不是新鲜事。进入村子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环境古朴雅致,处处虫鸟齐鸣,家家瓜果飘香。“石磨豆坊”“小院咖啡”“幸福书坊”“龚家厨房”“熊家院民宿”……各种消费业态一应俱全,蓝天之下,一座座川西民居齐整地坐落在自然山水之中,宛如一片世外桃源。美景背后,是近年来丹棱以古村落文化、农耕民俗、自然生态等为抓手,活化乡村、振兴乡村的有力举措。幸福村,打造“民宿+度假”乡村旅游产品,整合“公司、合作社、原住民、新村民”等多方力量,构建起“公司+合作社+村民”的共建共享模式,梳理建设游步道37公里,将观光度假、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休闲游憩、乡村民宿、研学旅游、节庆活动等农文旅产品自然地融入古村之中。自2016年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080元增长到43880元,共计接待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8亿元。如果说幸福村为丹棱的田野绘出了一抹的亮色,那么丹棱田野里的乡村文化大院则为之增添了一份厚重。王作平,丹棱的一位普通农民,数十年前自费投入10余万元将自家院坝改造成“文化大院”,将其作为全村的文化活动阵地,这是丹棱县的第一个民间文化院坝,为丹棱今后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院坝“打了样”。如今,丹棱文化院坝已增加至100个,丹棱县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面向基层”的工作思路,建设综合型、专业型、文旅型文化院坝,荣获全国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西部地区第一名。文化院坝的兴盛,同样带富了群众,如杨场镇狮子村文化大院创新举办千人招商展销大会,优质的果园和独特的民宿成为各地客商争相投资的对象;张场镇文武村德祥文化大院与水果专业合作社有机融合,成功打开了“不知火”等晚熟柑橘销路……丹棱县家乐购超市良好的营业情况侧面印证了振兴乡村、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给经济带来的活力,据超市经理邱松介绍,近年来,超市营业额连年向好,今年1—10月,超市营业额同比增长15%,这背后,丹棱县人口占比接近80%的农业人口是消费的“主力军”。“一边种作物,一边绘风景”,兴业增收共富的美好旋律,在丹棱充满希望的田野中越唱越响。资料图片:幸福古村高山上的新希望以景“丰”旅 文旅项目增密度、提品质丹棱有名山,名曰老峨山。民间传说,先有此山,后有峨眉山,因此老峨山,取“老峨眉山”之意。老峨山,一峰独峙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山形酷似峨眉,山势雄奇险峻,山中常年雾气缭绕,云海蒸腾,壮美难名。山里,还有与峨眉山同名同姓的名胜古迹,如金顶、舍身崖等。不仅景色秀美,老峨山更是一座千年名山,唐、宋时期,老峨山有48庙36庵,僧侣千人,香火鼎盛,在当地可谓风光无两。青山巍巍,壮丽多姿,如何将名山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是丹棱“执棋者”所思所虑之重点,而透过一系列切实有力的举措,我们能看到一种潜能与希望。7月11日,在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节目中,2024年老峨山六月六朝山会拉开序幕,现场人潮如织,从山门到金顶沿途布置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唢呐、舞龙、书法、汉服展示等。该“朝山会”最早可追溯至隋代,是集朝山祈福、避暑游玩、文化表演、民间文艺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去年,老峨山六月六朝山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山会,是近年来丹棱县依托老峨山IP推出的“开胃菜”。据丹棱县旅游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后续老峨山还将举行“谁是大英雄,徒步‘通关文牒’大放送”活动、丛林探险谷亲子挑战赛等系列活动。除了一系列创新活动,老峨山的基础设施也建得较为完备,老峨山近期投用的老峨山居酒店占地面积约106亩,有上百间客房,同步投用的聚落式温泉酒店山涧森房、山野院落式民宿茶海隐庐以及望峨堂也进一步丰富着老峨山的文旅业态。黄雷谈道,丹棱,通过对老峨山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心打造,构建起以“休闲+康养” 为核心卖点,以“教育研学、户外拓展”为市场支撑的“休闲旅游+康养度假+户外拓展+教育研学+禅学”多功能、复合型旅游综合体。山上,兴隆的景象蒸蒸日上,山下,数条新建的“康庄大道”正在将包括老峨山在内的一颗颗文旅“珍珠”连成线、织成网,绘就成一幅“千帆竞发”的新蓝图。丹棱县老峨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简思梦向记者着重介绍了长秋山旅游公路,这条公路串联起了正在储备中的幸福谷水线项目、老峨后山康养开放项目以及已经实施的长秋山观景平台、峨山村农文旅研学驿站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旅项目。此外,丹棱还修建了老峨山旅游快速通道、丹浦路、丹名路等一系列道路。这些道路有的负责“内联”、有的负责“外畅”,全力以畅通无阻的交通进一步释放丹棱的文旅潜能。“如今,正是丹棱文旅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最具希望的时候!”简思梦说,“过去五年,丹棱都在持续进行资产投入,搭建好了丹棱文旅的基础框架,如今,丹棱文旅已经进入了产业‘释放期’,丹棱文旅的知名度正逐步提升,客流量正逐步增长”。数据是最好的印证,截至今年8月,丹棱接待游客约1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0.6亿元。同比增长10%。然而,任何产业要腾飞,都会面临大量不确定性,充满重重挑战,对此,简思梦谈道:“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不断增添内容、提升文旅项目密度、提优项目品质,在长期的探索与建设过程中,力求以点点滴滴的量变引发质变”。文脉里的新希望以文“化”旅 传承千年文脉深刻文旅内涵丹棱,人杰地灵,千年文脉兴盛。丹棱大雅堂,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是宋代丹棱名士杨素为实现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弘扬杜甫两川夔峡诗的心愿而建,建成后,黄庭坚亲自为其题名,亲手为其书写匾额,并创作《大雅堂记》。丹棱大雅堂,正是成语“大雅之堂”的原型。大雅之堂,今朝更“雅”。继承前人精神文化遗产,丹棱建起了大雅堂博物馆,并将它成功创建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省级廉洁文化基地、首批“天府文旅IP”项目库项目。博物馆内,收藏黄庭坚手书杜甫两川夔峡诗诗碑300余方,重点阐释了杜甫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廉洁思想,讲述着大雅文化“宏远雅正”的思想特点。不仅拥有大雅堂,近年来,丹棱高度重视文脉传承,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先后实施丹棱白塔修缮、郑山·刘嘴摩崖造像安防项目,编制《郑山·刘嘴摩崖造像保护性规划》,制定《丹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成功申报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个。值得一提的是,丹棱还编辑出版了3200余万字150册的综合文库《丹棱文库》,开创全省以县为单位编辑综合文库的先河,用心用情传承好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更要书写“今日风雅”。丹棱县大雅堂博物馆馆长祝定超说:“丹棱,将历史文化的厚重与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弘扬‘大雅精神’、讲好‘大雅故事’,坚持以文塑旅,通过不断丰富丹棱文旅的深刻内涵,迎接更为蓬勃的产业发展希望。”希望,在于文化线路不断丰富、研学人员络绎不绝。丹棱大力开发“研学+旅游”业态。印发《2024年丹棱县研学工作实施方案》,培育研学基地2个、研学点位8个、研学公司4家,推出大雅文化、农耕体验、茶旅融合、非遗体验等研学线路10余条。规划研学相关项目8个,正在实施项目4个。今年截至8月,全县开展各类研学活动80余场次,接待研学人员约8000人次。希望,在于非遗传承绵延不绝,带动就业欣欣向荣。丹棱大力打造“非遗+旅游”业态。先后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丹棱冻粑制作技艺、马嘴河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注册商标,建设15亩丹棱冻粑产业园、马嘴河酒文化展览馆,年产值达1.2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希望,更在于丹棱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切实行动。丹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姜丽表示,丹棱将持续做强老峨山山径赛、桔橙桃花节等文旅产品供给,持续做优“丹棱游村”等文旅特色品牌,持续深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这片450平方千米的美丽土地,打造为一个山更清、水更美、田野更富饶、城市更具活力的精美小城。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1
为深入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近日,青神县2024年秋季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现场会举行。本次现场会由青神县农业农村局主办,吸引了众多农业专家、农技人员以及当地村民的热情参与。活动现场,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和农技专家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技术要点及成功经验。作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重要推广区域,近年来,青神县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度挖掘生产潜力,从刚开始的春播为主,发展到早夏播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推广面积0.5万亩,2023年推广面积1万亩,到2024年发展到1.4万亩。通过科学设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两行玉米套种数行大豆,充分利用玉米边行优势和大豆的固氮养地作用,最大限度利用光温资源,促进了作物间的和谐共生,实现了“一地双收”。现场会上,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青神县青竹街道程家嘴村复种示范点,亲眼见证了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良好效果。此示范点利用西瓜大棚开展复合种植,充分利用大棚滴灌设施,取得了较好种植效果,生产效益明显优于普通种植模式,为粮经复合种植探索了一条新途径。种植户们纷纷表示,这种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单位种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还显著增加了经济收入。值得一提的是,青神县积极探索豆玉复种三季轮作新模式,如“春玉米(鲜)、春大豆(鲜)+晚稻+冬菜”“春玉米、春大豆+秋大豆+冬菜”等,进一步增加了种植收益。同时,青神县还积极引进科研院校的粮食产业科技人才和专业团队,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图文由青神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10-10
(郭侨 刘润红 记者 常艰)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近处是郁郁葱葱的柑橘园,宽敞而洁净的产业大道纵横交错,村民们来往有序地忙碌在一行行果树之间……金秋十月,走进眉山市仁寿县藕塘镇明珠村,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勃勃生机,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产场景。明珠村,曾是一个典型的浅丘农业村,2019年以前,因缺乏集体经济抓手和思路,无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在仁寿县藕塘镇明珠村的柑橘产业园,村民正在家门口务工(潘帅 摄)近年来,明珠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顺利推动土地集中流转,陆续建成高标准农田。依托“公司+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规模化发展种养业,不断增加村民收入,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有产业、有项目、有门路的强村富民新路子,202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益64万元,真正让明珠村集体经济变“明珠”。明珠村党总支书记廖幼虎介绍,该村的转变得益于多年前的一次大胆尝试——利用“小资金”撬动“大项目”。当时,明珠村抓住县属国有企业铧锐公司选址建设“全县晚熟柑橘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机遇,通过积极奔走、多方接洽,让铧锐公司投资2亿元“橙色田园”示范项目成功落户当地,整村开始规模化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晚熟柑橘种植基地。仁寿县藕塘镇明珠村的柑橘产业园,村民们正在集中为柑橘套袋(潘帅 摄)同时,明珠村利用中央、省、市100万元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入股,按照每亩600元的标准,量化成为固定资产出租。随着项目持续推进,土地流转面积越来越大,明珠村“两委”从中又发现了“商机”,开始尝试“服务生财法”。村上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统一流转农户土地,集中承包给铧锐公司,并提供协调处理矛盾纠纷、协助办理流转手续等服务,每年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通过市场化运作,明珠村引导国有企业、社会资本整合集体资产、自然资源、闲散土地等要素,盘活资源、用好资产,村集体和村民实现了收益最大化。资源变资产,筑牢产业振兴“基石”后,明珠村又尝试让资金变股金,共绘产业振兴“蓝海”。充分发挥股权的纽带作用,明珠村把各种资源要素整合到产业发展上来,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建立独立财务制度,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将各类财政资金在符合政策要求、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合伙或直接入股的方式,与各类经营主体合作,共话乡村产业发展。目前,入股各类经营主体的村集体资金625余万元,年均收益31.96万元。航拍仁寿县藕塘镇明珠村标准化的柑橘产业基地(潘帅 摄)村集体经济的“蛋糕”越来越大,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明珠村一方面按不低于40%的村集体投资获益分红给村民,让村民变股民,共享产业振兴“红利”。另一方面,成立劳务公司,整合村里劳动力资源,为本村及周边项目供给劳动力,解决“务工难”问题。并通过股权分红、务工就业、反租倒包等方式,实现“弱劳动力”稳定增收。“以前种田辛苦又赚不到钱,现在好了,不仅有分红,还能在家门口打工,领稳定的工资。”明珠村70岁的村民梁明君笑着说。“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巩固现有产业,优化经营模式,依托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采取集体入股的方式,引进冷链、仓储等企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加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和美乡村,依托‘橙色田园’发展乡村旅游,高标准建成明珠村双挂钩居民点,让村民更大程度、更加广泛地享受发展红利。”廖幼虎对明珠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10
(吴敏 记者 常艰)做好粮食收购、实现颗粒归仓,是事关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种粮农户收益的重要工作,也是粮食品质把控的第一关。近期,青神县秋粮收购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今年建成首次投用的钟家山智能化粮仓内,机器轰鸣,一派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繁荣景象。在入库区,种植户李东好家的装粮车辆有序进入,等待扦样检测。与传统的人工扦样不同,这里采用了智能化扦样系统,只需“一键启动”后,室外机械臂和传感器精确抓取粮食样本,直接通过管道送往实验室进行重金属等近20项指标检测。该方式大大提高了扦样的准确性和效率,让检测结果更公平,确保了入库粮食的安全性。“以前我们采用人工扦样,需要15分钟的时间。现在我们采用智能扦样,大约只需要15秒。这样做让老百姓觉得更公正更公平,效率也更高。”青神县国粮管理有限公司质检负责人孙帮智介绍道。车辆进库后,工作人员将粮食投入正在高速运转的谷糙分离机。该设备能够迅速将稻谷中的糙米、碎米等杂质分离出来,确保入库粮食纯净度高、质量优良的同时,降低了人工筛选的成本和劳动强度。据了解,为确保秋粮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青神县还依托高标准智能化粮仓的优势,积极引导种粮农户生产优质粮食,采取就近购粮,合理布局收购网点,足额结算售粮款,方便农民售粮,增加农民收益,让青神粮仓装满青神好粮食。“我们积极为农民着想,把收购款及时支付到农民手中,坚决不向农民打白条。今年计划收购5980吨粮食,从9月开始启动,在10月底之前争取全部完成收购工作。”青神县国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华告诉记者。“今天我们已经拉了5车来了,后面陆陆续续还有10来车,每天要完成200吨左右的入库任务。”种植户李东好高兴地说道,“今年我们采取就近售粮的方式,每吨节约运输成本20元左右。2000吨的谷子卖完以后,总收益比往年同期要增加10余万元的收入。”智能化粮仓的投用和秋粮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提升了青神县内的储粮管理水平,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还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10-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9月26日,仁寿县方家镇的特色稻渔循环农业集成科技示范片内传来机器的阵阵轰鸣声,一场水稻新品种测产验收在这里举行。  “这是我们在新整改的高标准农田种植的第一年,不仅克服了机械栽插时的陷机问题,还选种了包括‘富锌稻’在内的五种稻渔田特优品种,今天田间随机取样测定的最高产品亩产量达780.5公斤。”方家镇东岳村党支部副书记吴霞介绍,往年,农户在烂泥田种植水稻的亩产量仅350-400公斤。  今年,东岳村开展了绿色优质新品种的种植示范,“今天经过现场测产,有两个品种田间表现比较好,籽粒饱满,结实率高,抽穗期耐高温能力较强,适合方家镇大面积推广种植。”方家镇人大主席王栋对记者说。  作为传统的淡水鱼养殖大镇,养殖尾水污染是方家镇长期以来面临的挑战。“我们引进了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团队,作为我们的技术保障,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一方面解决了养殖尾水净化和稻鱼田生物防控问题,另一方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提升了稻米的品质。”王栋在谈到这一变化时,脸上洋溢着笑容。  稻在水面长,鱼在稻下游。“生态稻田作为一种高效的天然净化系统,通过养殖废水的循环再利用,结合绿色生物防控与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增产与减排的双重目标。”四川农业大学技术团队的郑爱萍教授介绍,“我们团队通过全产业链服务,拟打造方家镇优质、特色鲜明的稻渔品牌,提升当地稻渔系列产品价值。”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只是第一步,方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推动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效益化,还需要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未来,方家镇将通过创新举措与科学规划,继续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0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近日,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两河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将满目金黄收入机仓。  这是一片曾经“走丢”的耕地,如今它不仅被寻回,还焕发了新生。柳江镇秋收场景。洪雅县融媒体中心供图迷失 种粮还是种茶?  洪雅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有发展粮食生产的天然优势,但种粮没让两河村村民王玉芬过上她想要的生活。  “我家2亩多的承包地被分成了大小不均的七八块,机械化耕种根本不可能。种粮全靠肩挑背驮,一年到头赚不到什么钱。”看到周边村民通过种茶渐渐致富的时候,王玉芬拿出了一半土地种茶。  止戈镇安宁村村民张雪松有着一样的经历。“家里亲戚种茶,一亩地年收入有5000多元。”他决定将家里3亩多承包地全部改种茶树。  其实,种茶并非最好的选择。王玉芬坦言,要是年成好,种茶赚得是会多一些,但如果赶上高温或者多雨天,收成就很差。  茶树作为深根作物,需要土层深厚且疏松的土壤来支撑其根系发展,海拔较高地区云雾环绕,温度和湿度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但安宁村地处平坝,硬塥土多,水分重,不利于茶叶的生产。“茶叶产量、价格都比丘陵地区低很多。人家一斤卖100多元,我们只卖得到四五十元。”张雪松说。复耕 打造农业园区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洪雅农用地总量255.98万亩,其中耕地20.07万亩,占8%,人均耕地不足0.6亩。全国国土调查“二调”至“三调”10年间,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约有18万亩耕地改种竹子、茶叶、柑橘和藤椒等作物。  2023年,洪雅县开始进行耕地恢复。“我们把全县‘二调’至‘三调’期间流出的耕地套合‘建设用地一张图’‘林地一张图’、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范围开展梳理分析,逐项扣除不宜恢复情形后,形成了全县耕地恢复资源一张图。并以此为基础,与‘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建设规划进行套合,选取示范区内地势平坦、水源充沛的可恢复资源较集中的区域6万亩,作为示范区建设和耕地恢复的先行区域,推动耕地布局优化。”洪雅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康洪介绍。  在止戈镇安宁村党支部书记王紫龙看来,引导农户参与腾退还耕,需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 刀切”。“还要根据《洪雅县耕地恢复土地整治地面附着物补助标准》对参与实施耕地恢复所涉及的地面附着物进行补助。”  洪雅县依据《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建设规划(2022—2030年)》,以洪雅县青衣江流域粮食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统筹推进耕地恢复工作。集中统一整理零散田块,实施田型调整,重置沟渠田坎,让“小田”变“大田”。  记者了解到,洪雅县目前已恢复耕地1.5万亩,耕地恢复结束后,项目区耕地平均提高了一个等级。集中连片恢复的4500亩耕地全部纳入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2200亩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余2300亩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升级 实现集约化生产  如今,张雪松终于实现了靠种地致富的梦想,“再也不望天吃饭了,在家门口的农场做做农活一个月少说也有 2000块,还有流转土地的收益,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柳江镇副镇长祁明辉表示,“洪雅大米”广受市场欢迎,将立足品牌建设谋发展。“耕地恢复加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耕地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一亩地增产500斤。近期,连接青衣江流域粮食现代农业园区‘柳江—东岳’示范片和依托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柳江古镇的产业观光环线建成通车,前往柳江镇的游客正不断增加。”  而止戈镇,因背靠青衣江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依托自然生态禀赋,正朝着“产业+园区+景区”农旅相融的特色强镇发展。  在耕地恢复的同时,洪雅农业也正发生着质的飞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10-08
(刘丁源 程欢悦 记者 常艰)“电影拍摄结束后四十多年我再次回到这里,只能用腾飞两个字形容咱们乡村的巨变,这种反差让人大呼不可思议,这里是我们伟大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9月26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与时代同行”川影聚焦特别观影首期活动在丹棱县举行。在观影结束后的分享环节,经典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女主演沈丹萍如是说。据介绍,在举国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辉煌时刻,四川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开展“与时代同行”川影聚焦特别观影活动。活动将举办4期,精选“四川造”影片中的经典力作,用光影艺术展现新中国75年来社会经济与百姓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当天在丹棱举行的首期“与时代同行”川影聚焦特别观影活动以“改革开放春风下的思想解放”为主题,精选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经典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进行展映。《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作为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交织的佳作,不仅深刻描绘了主人公荒妹在爱情与命运面前的坚韧与抗争,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赞誉。该片荣获了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及最佳女配角奖,并被评选为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优秀爱情电影之一,其影响力跨越时代,历久弥新。活动中,观影群众再次重温这部拍摄于家乡、反映时代变迁的影片,影片主创人员通过还原影片拍摄过程中的点滴故事、分享丹棱行的感受,以及跟现场观众的深入互动,让大家的热情不断高涨,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不少群众留下了激动而幸福的泪水。“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我们这里太穷了,四个现代化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啊’让我记忆深刻,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大家正朝着‘共同富裕’的新目标努力奋斗!”观影群众李游莉认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题材教育影片,它所描述的爱情令人向往,所展示的积极奋斗、勇于探索等精神永远值得学习。电影可以定格一个时代的模样,但作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拍摄地——丹棱县幸福古村没有停止发展的步。近年来,丹棱县按照“严格保护、尊重传统、适度开发、产村相融”的保护性开发原则,采取“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合作的模式,兼顾发展种养殖业、民宿和其他旅游业态,实现了村民变导游、农产品变礼品、民宿成精品的乡村蝶变,这里先后获评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天府旅游名村等19项荣誉。如今的幸福古村不再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而是华丽转身成为了丹棱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更成为丹棱对外交流的一张响亮名片。201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的40多国嘉宾走进幸福古村;2022年7月,省委统战部主办的“青春中华情·圆梦新征程”考察活动,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侨领侨商、企业家代表,以及来自全国知名学府的港澳台大学生共76人到幸福古村参观;2024年5月,幸福古村入选第三批“四川外事参访重点单位”……幸福古村是展示丹棱文旅发展亮点纷呈的一个窗口。从彭端淑诞辰325周年到盛况空前的“六月六”朝山会,从风景秀丽的桃花源到钟灵毓秀的老峨山,从饱经风雨剥蚀的丹棱白塔到文化底蕴深厚的大雅堂,从代代相传的张场白酒到全国第一个冻粑生产线……它们共同构成了丹棱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在此基础上,丹棱县成功摘下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等“金字招牌”。接下来,该县将继续培育“桔香稻田”“老峨山居”等文旅新场景,持续打造“丹棱游村”旅游品牌,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9
初秋的青神大地,万物渐丰,臻于收获。位于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桥楼村近6000平的冻库库房里,十几名五六十岁的妇女,一人一个篮子,忙碌着将采摘下来的水果包装成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村上集体经济超市员工向魏立兴(右)汇报当日的销售情况“在这里打工,离家近,每天能拿到100元的务工费,而且这个冻库我还有股份,去年分到了5000元的红利,能有这么多福利,全靠咱们村的魏劳模、魏书记啊!”9月22日,在桥楼村冻库库房里,一提起魏劳模,杨梅和其他村民便放下手中的活儿,竖起了大拇指。村民口中的魏劳模,叫魏立兴,是四川省劳动模范,也是青竹街道桥楼村党委书记。能够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是魏立兴最大的愿望。2008年,他带领本村村民注册成立了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进行机械化生产和收割稻谷,抱团盈利,增加村民的收入。为了让合作社的农户盈利,魏立兴到处联系农机作业的活。看到农机合作社盈利了,村民们踊跃加入合作社,最多达到四十户。魏立兴创立的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合作社”。2019年,有村民和承包土地的老板向他反映,种植的蔬菜、水果不耐储存,急需冻库。而修冻库需要一大笔资金,钱从哪里来?魏立兴竭尽全力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到100万项目资金,可还差300万的资金缺口。魏立兴想到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盘活集体经济,采取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冷冻库修好之后承包出去,租金拿来分红。”魏立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召开了村民大会,没想到有400户农户积极响应,入股达到近200股。2021年,冷冻库落成。次年,第二期冻库建成,两期冻库以年租金75万元的价格承包出去了。今年9月,第三期冻库开工建设。“第三期预计今年底可运行,年租金25万元。”谈起未来,魏立兴信心满怀。对于村民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魏立兴用实际行动发挥着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使桥楼村年年有新发展、新变化。(图文由青神县委宣传部刘聪 何江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6
(刘聪 何江 记者 常艰 文/图)在眉山市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村(原白云村),150亩的标准果园解决了当地1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育苗大棚每年为青神县及周边提供40万株优质柑橘苗木,新建的2.8公里椪柑产业道路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原白云村曾是县贫困村,在驻村第一书记、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高强带领下,通过争取项目资金修路、建大棚果园、建电子商务站、改造农村电网、办农民夜校等方式,在两年多的扶贫期间,把椪柑发展为支柱产业,帮助全村44户90人全部脱贫。高强(中)正在跟大家商量村里事务全面启动乡村振兴工作以来,高强着手将传统农业与旅游结合,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以椪柑为主题的农业旅游园区,让农业走上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书写了一条持续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的乡村振兴“蝶变之路”。“在我们的引导下,有20多名像高强一样的劳模先进人物,参与到乡村振兴劳模出彩行动中来,他们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各自优势,充当领头雁,带领群雁齐飞。”青神县总工会负责人介绍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青神县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已打造乡村振兴劳模基地2个,惠及30多个村庄,4万多人受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6
(刘聪 何江 记者 常艰)近日,位于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桥楼村近6000平方米的冻库库房里,十几名五六十岁的妇女,一人一个篮子,忙碌着将采摘下来的水果包装成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在这里打工,离家近,每天能拿到100元的务工费,而且这个冻库我还有股份,去年分到了5000元的红利,能有这么多福利,全靠咱们村的魏劳模、魏书记啊!”9月22日,在桥楼村冻库库房里,一提起魏劳模,杨梅和其他村民便放下手中的活儿,竖起了大拇指。村民口中的魏劳模,叫魏立兴,是四川省劳动模范,也是青竹街道桥楼村党委书记。能够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是魏立兴最大的愿望。2008年,他带领本村村民注册成立了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进行机械化生产和收割稻谷,抱团盈利,增加村民的收入。为了让合作社的农户盈利,魏立兴到处联系农机作业的活。看到农机合作社盈利了,村民们踊跃加入合作社,最多达到四十户。魏立兴创立的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合作社”。2019年,有村民和承包土地的老板向他反映,种植的蔬菜、水果不耐储存,急需冻库。而修冻库需要一大笔资金,钱从哪里来?魏立兴竭尽全力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到100万项目资金,可还差300万的资金缺口。魏立兴想到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盘活集体经济,采取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冷冻库修好之后承包出去,租金拿来分红。”魏立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召开了村民大会,没想到有400户农户积极响应,入股达到近200股。2021年,冷冻库落成。次年,第二期冻库建成,两期冻库以年租金75万元的价格承包出去了。今年9月,第三期冻库开工建设。“第三期预计今年底可运行,年租金25万元。”谈起未来,魏立兴信心满怀。对于村民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魏立兴用实际行动发挥着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使桥楼村年年有新发展、新变化。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