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陈珮云 记者 张韵晗 摄影报道)灰瓦白墙的院子错落有致,屋旁环绕的菜地里种满了蔬果,各色果实挂在藤蔓上。在这幅美丽鲜活的田园画卷中,村民冯仕宽一如往常走到菜园里,掀开印有“第三格”标志的化粪池盖,从中舀出一桶水浇到菜地里。新闻发布会前,记者观摩巾字村村部聚居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这是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采用的“单户/联户化粪池+集中三格式化粪池+农灌”治理模式,在这个由25个院落组成的聚居点里,一共有17座像这样的联户三格(四格)式化粪池和3座集中式储液池,让生活污水全部资源化利用。治理后的生活污水优先用于灌溉“小三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既成功高效治理了污水,又实现了就地节约利用资源。联户三格(四格)式化粪池“巾字村的治理模式是近年来巴中市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集中体现了‘尊重习俗、经济实用、机制健全、抓点示范、易复制推广’的特点。”7月24日,巴中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召开。会上,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巴中深化“344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开工建设5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项目,开工率达68.9%,其余23个村正加快推进。新闻发布会现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据介绍,上半年,市生态环境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化“五污联治、六区联防、八部联动”攻坚机制,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会上还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3.4%,同比提升2.2%,PM2.5浓度为31.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1%;全市10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优良断面占比100%;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其中巴河大佛寺、化成水库水质均达Ⅱ类水质标准;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和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覆盖率达到100%,未出现违法违规开发利用情况,未发生一例较大以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下一步,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专业理性思维,聚焦重点任务、打造工作亮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力推动“一市四区三地”建设贡献生态环境智慧与力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婷)“老乡您好,今天我们上门为您进行残疾鉴定”“最近身体感觉怎么样”“把您之前住院的病历给我看一下”……近日,南江县残联和县人民医院鉴定专家上门为重度肢体残疾人张才知进行残疾鉴定服务。  张才知是该县长赤镇中魁村的一名重度肢体残疾人,同时也是村里的低保户,因家庭偏远、行动不便等多重困难,曾一度陷入残疾证办理难的窘境。  而现在,残联工作人员及县人民医院鉴定专家来到张才知家,仔细了解他的既往病史、病因,详细检查他的身体状况,按照相关标准和评残程序,为他进行了伤残等级评定。“很感谢他们,不然我的残疾证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办下来。”看到残联工作人员和残疾鉴定专家忙前忙后的样子,张才知很感动。  据了解,南江县有残疾人近5万人。近年来,南江县立足全县残疾人实际需求,针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提供鉴残办证服务,变“坐堂问诊”为“上门巡诊”,让出门难、有评残需求的残疾人在家里就能享受到助残服务,让惠残政策的春风吹遍南江县的每一处角落。目前,该县已为230多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了上门办证服务,真正实现了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办证“应办尽办”、惠残政策“应享尽享”,得到了残疾人朋友及家属的认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残疾人证评定上门服务,对行动不便、卧病在床的重度残疾人或疑似残疾人实行上门办证,打通残疾人享受惠残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让全县重病在床、出行困难的残疾群众可感可及。”南江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6
“这种光照不好的下部枝,先疏除。”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白庙村金桃山下的益民果园,负责人施平正扶着李子树的枝条,带领工人们一起冬剪疏枝。剪完一棵李子树的侧枝后,他才慢悠悠踱步过来,脸上带着敦厚而喜悦的笑容。“十年前,我还在外地打工,如今已经有了这么大的果园,真是想不到……”带着欣慰的笑容,施平讲起了他的创业史。今年49岁的他,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18岁就随打工大潮远赴宁波务工,先后做过装修、开过挖机、干过土石方,工资一路增加,不管收入多丰厚,施平始终牵挂着家乡那片土地。2012年,施平回老家探亲时,看到老去的父母和读书的孩子需要照顾,加之家乡的地有不少荒着,十分心痛,便有了回家搞农业的想法。“农民每天起早贪黑种土地,一年再辛苦,也落不到几个钱,我们不同意。”施平的意见遭到了父母、妻子的一致反对,认为干农业投入大、见效慢、不稳当,不如继续做土石方生意。面对亲人的反对,施平没有退缩,他挨个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2013年,巴州区益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化成镇蟒塘坝村正式成立,一番考察学习后,施平决心在蔬菜种植上大干一场,可现实很快给这个满怀热忱的新农人浇了一盆冷水。“菜价瞬息万变,一天之内,上午和下午的收购价格可能都不同,销售渠道没搭建好,菜卖不出去,那一把就亏了10多万。”由于没摸清销售环节,精心种植的第一批蔬菜上市后就遭到了亏损,“农业失败一次,就得再等一年啊!”施平止不住地惋惜。亲友纷纷劝他放弃,可他却暗下决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经过一番细致的市场调研,施平发现,化成镇所在的大巴山区拥有独特的土壤和气候,适宜种植葡萄,但由于水果消费习惯等原因,市场规模还不大。他决定差异化经营,把目光投向了葡萄种植。“当时哪知道种植里的门道那么多!土地的选择和使用、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方面面的知识都需要。”现实再次给他重重一击,种下去的30亩葡萄只活了一半。面对再次失败,施平痛定思痛,认真查找原因,决心迎难而上。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潜心钻研种植技术,多次咨询专家,为保证纯天然有机种植,还到成都、山东等水果生产地学习考察,通过不断地学习、摸索、实践,他也从最初的“门外汉”成长为资深的“匠心人”。生于山地,育于有机,吸收光照日晒,经受风吹雨打,这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好果子必须经历的成长,对葡萄品质的追求,是施平一直以来的坚持。“从土壤改良、施肥到害虫控制,都采用生态环保的处理方法。比如肥料,我们坚持使用农家肥,真正让消费者吃上绿色食品。”有了科技管理作支撑,虽然种植有机葡萄的成本比传统葡萄高出一半左右,但产品技术标准统一了、质量提高了、价格也提上去了,葡萄逐渐打开了销路。年复一年,播种收获,施平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已与水果相融,密不可分。喜尝丰收甜头的他开始丰富水果品种,除葡萄外,还有种李子、杨梅、柑橘、草莓、梨等多种水果。他还聘请专家对水、土、空气等周边环境综合评估以及种植流程全过程跟踪可追溯,2018年来,陆续获得葡萄、杨梅、李子有机认证。益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化成生态小镇建设,围绕化湖旅游开发,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采摘园,年产有机葡萄5万斤,生态李子6万斤,实现产值100余万元。果园全年开展线下采摘活动,水果因质量优异、价格实惠、生态种植和绿色环保,积累了丰厚的消费口碑。“不满足于现状,喜欢折腾。”这是施平对自己的评价。2015年,他筹资400余万元,将农场总面积扩大至240余亩。为顺应时代发展,他还拓宽业务渠道,打入商超市场,与巴食巴适协会、蜘点商家、美团外卖、工行融e购、天虎云商等多个电商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创建“金桃山”和“化湖”品牌,确保产品销售渠道通畅。吃水不忘挖井人,创业有成不忘根。“自己富了不算富,老百姓富了才算富。”施平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定期组织果蔬种植技术培训,带动周边村民百余户500余人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为50余户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土地流转资金户均增收1500元,实现年利润100万元以上的产业增收。“我们在基地里搞管护、摘葡萄,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收入。”周玉兰是基地里的老员工,对如今的生活很是满意。对于新农人施平来说,他还有更大的乡村振兴梦。下一步,他打算不断向“种植规模化、产品优质化、销售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新型发展模式,实现增收多元化,让金桃山的水果家喻户晓,走出一条以“特色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新路子。(供稿: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何洋)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书浩 特约通讯员 张立祥  “总投资3.5亿元,建成海福特牛核心育种场,采用‘户繁企育’模式做强种源培育保护。”近日,全省牛羊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巴中市平昌县举行,与会人员参观巴中雅拉德荣公司平昌海福特核心育种场,纷纷赞叹平昌发展肉牛产业,特别是攥紧育种“芯片”的经验做法。  平昌的肉牛繁育究竟有啥亮点?肉牛产业发展又有哪些好做法呢?引龙头抓繁育解决“种”痛点  平昌养牛历史悠久,但以前都是以农户散养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加上种源主要靠外地,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不高。  为改变这一状况,2022年以来,平昌县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引进雅拉德荣公司。  “这个是液氮罐,用来存放我们的性控冻精或者普通冻精。”雅拉德荣公司繁育经理董玉桃表示,海福特牛的繁育采用进口优质冻精,通过对母牛人工授精来完成。  为突破“种源限制”和“卡脖子”问题,掌握种业“芯片”,雅拉德荣在种源上下足功夫,启动海福特牛系谱档案建立、核心育种群组建和海福特牛适应性、繁殖性能研究等工作,组建良种繁育工作的攻关队伍1支,开展良种繁育专题技术培训2期,建成海福特肉牛养殖4S服务中心4家,正逐步完成海福特牛的自主繁育,让养殖户有牛可养,扩大种群数量、做大肉牛产业。  “自主繁育给养殖户带来了更大的收益,也让他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发展股股长魏来介绍,将怀孕3个月的母牛卖给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的犊牛养殖6个月、体重超过450斤之后,企业就会以每头1万元的保底价进行收购。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也让肉牛养殖更具规模化。  育种的道路充满挑战,但扩大养殖规模已初见成效。当前,雅拉德荣通过“售母收犊”的方式,已带动了全县498户农民和养殖场饲养海福特母牛。  今年,雅拉德荣计划收购海福特犊牛2200头。扣除饲养成本,养牛户们的收入总共将达到1000多万元。海福特牛正在成为养殖户们增收的“致富牛”,平昌“育、繁、推”的肉牛产业体系正逐渐成形。  当前,平昌正通过推行“公司繁育、农户育犊、集中育肥”的“1+N”分段养殖模式,围绕“一核两翼三片”规划布局,规划发展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万户、百头以上养牛社200个、千头以上养牛村100个、万头以上养牛镇10个,已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485个,培育肉牛养殖家庭农场165个,在建规模养殖场32个。建场地深加工做好“链”文章  今年3月,巴山肉牛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在平昌县驷马镇真茂社区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巴中市投资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肉牛屠宰精深加工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平昌肉牛产业链条空白,推动一二三产业贯通融合发展,实现卖“活体牛”向卖“产品牛”蝶变。  “过去我们的肉牛产业仅仅停留在养殖育肥,从来没考虑过自己屠宰加工,养殖户只是赚点辛苦钱。”魏来表示,产业链条的不完整让养殖户的收入大幅缩小。  此外,平昌还在经开区食品工业园规划了肉牛和牛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  近日,省商务厅公布了2024年度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支持项目名单,平昌牛肉美食街成功入选。  位于驷马镇天生社区的平昌牛肉美食街,是一条集特色牛肉餐饮、牛文化宣传推介于一体的“牛”街区。街道尽头还有一座肉牛产业主题馆,在这里,人们可以认识不同种类牛的特征,了解肉牛产业发展历史。  目前,平昌县拥有肉牛屠宰加工点5家、牛肉餐饮企业300余家,建成牛肉鲜销点38个、肉牛交易市场2家,建成牛肉美食街1条,培育牛公馆、得胜牛肉、童香食品等牛肉特色企业品牌10余个。  近年来,平昌县抢抓国省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聚焦巴中建设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标定位,依托现有的肉牛体量和已建成的西南地区最大“海福特”智能核心育种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富民增收为导向,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聚焦培育肉牛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巴山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5
7月21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千亩高粱进入结穗生长关键期,一株株高粱在山风中掀起滚滚绿浪,与青山、村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田间的观光步道上,相伴骑行的市民、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7月21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千亩高粱进入结穗生长关键期,一株株高粱在山风中掀起滚滚绿浪,与青山、村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近年来,该镇探索“高粱油菜”组“CP” 的旅游模式,实现“春赏菜花黄,秋看高粱红”的农旅融合产业链,通过举办油菜花节、高粱节等带动全镇居民吃上“旅游饭”。(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3月7日,白衣镇千亩油菜花争先盛放,成群的游客徜徉在油菜花花海中沐浴阳光、踏青赏花、拍照游玩,尽享春日美好时光3月7日,白衣镇千亩油菜花争先盛放,成群的游客徜徉在油菜花花海中沐浴阳光、踏青赏花、拍照游玩,尽享春日美好时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4
“总投资3.5亿元,建成海福特牛核心育种场,采用‘户繁企育’模式做强种源培育保护。”近日,全省牛羊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召开,与会人员参观巴中雅拉德荣公司平昌海福特核心育种场,纷纷赞叹平昌发展肉牛产业,特别是攥紧育种“芯片”的经验做法。平昌的肉牛繁育究竟有啥亮点?肉牛产业发展又有哪些好做法呢?引龙头、抓繁育,解决“种”痛点平昌养牛历史悠久,但以前都是农户散养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加上种源主要靠外地,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不高。为改变这一状况,2022年来,平昌县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引进雅拉德荣公司。“这个是液氮罐,用来存放我们的性控冻精或者普通冻精。”雅拉德荣公司繁育经理董玉桃表示,海福特牛的繁育采用进口优质冻精,通过对母牛人工授精来完成。为突破“种源限制”和“卡脖子”问题,掌握种业“芯片”,雅拉德荣在种源上下足功夫,启动海福特牛系谱档案建立、核心育种群组建和海福特牛适应性、繁殖性能研究等工作,组建良种繁育工作的攻关队伍1支,开展良种繁育专题技术培训2期,建成海福特肉牛养殖4S服务中心4家。正逐步完成海福特牛的自主繁育,让养殖户有牛可养,扩大种群数量、做大肉牛产业。“自主繁育给养殖户带来了更大的收益,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发展股股长魏来介绍,将怀孕3个月的母牛卖给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的犊牛养殖六个月、体重超过450斤之后,企业就会以每头一万元的保底价进行收购。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也让肉牛养殖更具规模化。育种的道路充满挑战,但扩大养殖规模已初见成效。当前,雅拉德荣通过“售母收犊”的方式,已带动了全县498户农民和养殖场饲养海福特母牛。今年,雅拉德荣计划收购海福特犊牛2200头。扣去饲养成本,养牛户们的收入总共将达到一千多万元。海福特牛正在成为养殖户们增收的“致富牛”,平昌“育、繁、推”的肉牛产业体系正逐渐成形。当前,平昌正通过推行“公司繁育、农户育犊、集中育肥”的“1+N”分段养殖模式,围绕“一核两翼三片”规划布局,规划发展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万户、百头以上养牛社200个、千头以上养牛村100个、万头以上养牛镇10个。已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485个,培育肉牛养殖家庭农场165个,在建规模养殖场32个。建屠宰、延加工,做强“链”文章今年3月,巴山肉牛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在平昌县驷马镇真茂社区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巴中市投资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肉牛屠宰精深加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平昌肉牛产业链条空白,推动“一二三”产业贯通融合发展,实现卖“活体牛”向卖“产品牛”蝶变。“过去我们的肉牛产业仅仅停留在养殖育肥,从来没考虑过自己屠宰加工,养殖户只是赚点辛苦钱。”魏来表示,产业链条的不完整让养殖户的收入大幅缩小。此外,平昌还在经开区食品工业园规划了肉牛和牛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近日,省商务厅公布了2024年度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支持项目名单,平昌牛肉美食街成功入选。位于驷马镇天生社区的平昌牛肉美食街,是一条集特色牛肉餐饮、牛文化宣传推介于一体的“牛”街区。一家家牛肉主题餐饮店鳞次栉比,牛肉汤锅、牛肉火锅、牛肉焖面等牛肉美食,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吸引着各地的“好吃嘴”。街道尽头还有一座肉牛产业主题馆,可以了解肉牛产业发展历史,认识不同种类牛的特征。“清油毛肚来了。”随着一声吆喝,一盘新鲜的清油毛肚被端上了餐桌。“我们店的镇店之宝‘清油毛肚’,它的特色就是脆、嫩,入口化渣,很多客人就是冲着这个来的。”美食街商户笑着说。“这个毛肚很爽脆,牛肉的肉质也很紧实、有弹性。”游客刘文涛对这次寻味之旅非常满意。目前,平昌县拥有肉牛屠宰加工点5家、牛肉餐饮企业300余家,建成牛肉鲜销点38个、肉牛交易市场2家,建成牛肉美食街1条,培育牛公馆、得胜牛肉、童香食品等牛肉特色企业品牌10余个。近年来,平昌县抢抓国省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聚焦巴中建设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标定位,依托现有的肉牛体量和已建成的西南地区最大“海福特”智能核心育种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富民增收为导向,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聚焦培育肉牛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巴山肉牛高质量发展。(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 张书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4
(记者 陈秋吉)近日,记者从巴中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暨农村厕所革命建管现场推进会上获悉,11月底前,巴中将全面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157个项目村、新(改)建农村户厕37104户的建设任务。  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农村卫生环境、农民生活质量。此次现场推进会提出,要接续推进农村改厕,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持续完善“农户委托代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施工队伍+农户”等建设方式,全面推广“厕污共治”模式,探索做好农村改厕管护站建设试点工作。  近年来,巴中创新“四个三”模式(紧扣“三种情况”,方案切实可行;明确“三个思路”,统筹务实推动;组建“三套专班”,要素保障有力;创新“三项机制”,管护常态长效),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成效明显。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477个整村58万余户卫生厕所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1%。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9
(记者 陈秋吉)7月13日,在平昌县岳家镇观音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管护工人正忙着除草、施肥、间苗。“基地目前主要种植玄参、黄精、白芍等药材,都配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该基地负责人王忠奎说,预计今年药材干品产量在10万公斤以上。  巴中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之称,全市种植中药材70多万亩,种植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3年度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在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的7个城市中,巴中市榜上有名。  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巴中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之路如何走得更稳?保产量 推进规模种植  近日,在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三清庙村川佛手产业园,园区运营方巴中市恩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张云明带着村民在园区内除草、施肥。张云明说,川佛手有抗菌、抗炎等作用,市场需求较大,“我们在恩阳区种了700余亩,预计年产值可达800万元。”  三清庙村有着几十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但过去大多为村民零星种植,产业效益不明显。2021年,抓住恩阳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契机,三清庙村开始规模化种植川佛手。今年5月,该村又引进企业对中药材进行标准化管理。  与三清庙村一样,通江县至诚镇药洪村也通过规模化种植发展道地药材。在该村杜仲中药材种植基地,运营方四川金万博杜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刘让介绍,全村现种有杜仲400余亩,“预计今年可采400余吨杜仲叶,产值能达200余万元。”  规模化种植发展道地药材,是巴中市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打法”之一。目前,巴中市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中药材超万亩的单品种有10个、超10万亩的单品种有3个,各品种核心成分均高于药典标准。2023年,巴中中药材鲜货产量13.2万吨,同比增长23.6%。做增量 挖掘附加价值  “后面还有好几辆车,大家快点搬。”7月16日上午,位于南江县的四川劲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楼下,该公司负责人殷宪权带着工人将刚从外地运回来的冷冻猪小肠装上推车。  在这家公司,猪小肠主要被用来提取肝素钠。肝素钠可制作成含片、乳膏等中成药,对于祛疤、防治血栓等有着重要作用。“从猪小肠提取出的肝素钠具有收率高、活性好等优势。目前我们1天可以提取5至8公斤肝素钠粗品。”殷宪权说,下一步,该公司将与下游企业合作生产肝素钠精品和注射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巴中,挖掘中医药产业附加值的尝试不止于此。在位于通江县工业园区的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忙着把处理好的银耳加工成银耳面膜。“目前银耳面膜每年销量达80万片。”该公司董事长陈彬介绍,公司当前还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发新的银耳衍生产品,助力通江银耳从初级农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  此外,修正药业集团总投资4.2亿元的现代中药全产业链项目刚刚落户巴中市恩阳区,拟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加工生产线、中药材展示交易中心,开展中药和大健康产品制造,延长产业链条,构建“从田间到商铺”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我们将在规模化种植道地药材的基础上,招引更多加工企业入驻巴中,完善产业链条,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巴中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邹理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9
(记者 陈秋吉)近日,全省牛羊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巴中市平昌县举行,与会人员走进巴中雅拉德荣海福特肉牛核心育种场,观摩学习“售母收犊、户繁企育”发展模式,了解雅拉德荣打造肉牛全产业链闭环集群的规划。  近年来,巴中以产业培育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增收为目标,聚力打造以巴山肉牛、南江黄羊为重点的南方山地现代畜牧业强市,雅拉德荣海福特肉牛核心育种场便是成果之一。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海福特肉牛核心育种场,这里每年可为全省及周边地区提供5000头优质海福特母牛。  在不久前召开的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上,该市将现代农业纳入优势产业,提出到2026年要实现400亿元的产业发展目标。目标在前,如何突破?巴中将现代农业进一步细分,划出生物育种、特色食用菌两条赛道,迈出冲刺步伐。巴山肉牛养殖选育良种提升现代农业质效  7月2日,在通江县民胜镇,巴中市产业发展集团下属四川巴山和牛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内,来自北京九州大地生物技术集团的畜牧业专家,在为当地引进的安格斯种牛进行胚胎移植。这是巴中市产业发展集团引进的全市首个优质肉牛胚胎移植项目,胚胎的供体牛来自澳洲,都是纯种和牛。预计10个月后,这些具有纯正澳洲和牛基因的牛犊就将在巴中出生,为这里新增一个优质肉牛品种。  “通过引入和应用先进的育种技术,提高巴山肉牛的品质和产量。”巴中市产业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纯血和牛规模化胚胎移植工作,推动巴山肉牛产业发展。  这是巴中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上的一次尝试。围绕良种选育,这样的尝试在巴中并不鲜见。  不久前,通江县选育的“巴山3号”“工银1号”两个银耳新菌株,通过了新品种省级认定,将为巴中市特色食用菌发展提供坚实的种源支撑。  “两个银耳新菌株的亲本均来自通江县涪阳镇,经过4年的纯化、筛选、提纯、配对品比,最终育成。”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罗定平介绍,两个新品种的芳樟醇、多糖、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同时具有产量高、胶质多等特点,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不仅要做好选育,还要积极推广。近年来,巴中不断加大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力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利用;大力创建农业产业强镇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刚通过认定的通江银耳“巴山3号”品种。(通江县委宣传部供图)科技赋能实现智能化管理  打开手机软件,点开灌溉区,选择开启灌溉阀门,水和肥料通过管道直达金银花根部,精准实现灌溉和施肥……在南江县高桥镇桅杆村,南江县丰园农业有限公司的500亩金银花园区地下,遍布这样的“毛细血管”。  “以前灌溉基本靠人力,既浪费劳动力,养分也不均匀。”该公司负责人苟碧松说,如今,园区被划分为15个区域,哪个区域缺水缺肥,软件上都会自动显示。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在该村的金银花种植基地数字操控室内,种植大户包中刚每天都要查看大屏幕上显示的各项实时指标。“一旦金银花缺水缺肥,屏幕上的指标数据就会提示异常。”包中刚说,园区还配备了智能化施肥系统,按对应步骤操作,1300余亩的金银花基地仅需 3天就能完成全部养护工作。  卫星村党支部书记李晓玲解释说,该村的金银花种植基地接入了“南江县数字农业云平台”和“智慧农业物联网”,对土壤肥力、温湿度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金银花‘种、管、收、销’全过程均能实现智能化管理。”  据统计,在数字化助力下,南江县金银花产业实现节水50%、肥料利用率提高20%、人工节省90%、收益提高10%。  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前巴中全市共有农林科学研究院1所,南江黄羊、通江银耳、空山马铃薯等专业研究所3所,初步构建形成“一院三所”农业科研体系。夏茶采摘时节,平昌县茶园内一片郁郁葱葱。 张书浩 摄全链协同产业效益最大化  7月7日,在平昌县金宝街道七里村茶叶种植基地,茶田层层叠叠,采茶工人腰挎茶篓,穿梭在茶叶绿海中。“现在正是夏茶的采摘期,一天能采近10斤,有上百元的收入。”村民李思庆说。  该茶园一年可采摘春夏秋三季,在夏茶采摘黄金时节,茶园每天组织100余名村民采摘茶叶,预计今年夏茶产量达15万斤。  在茶园不远处的秦巴嘉瑞茶叶加工厂,刚采摘下来的鲜叶被送到这里进行加工处理。“我们通过十几道制茶工艺加工,让茶叶营养物质和原有香味得到更好保留。”加工厂厂长王楷说,平昌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种植出的茶叶口感独特,备受市场欢迎。  在茶园里采茶的不只有村民,还有来自周边县区的游客。“周末带小孩来山里避暑纳凉,正好碰到采茶队伍,也想体验一下。”游客陈煜乔说。  从初级农产品到农旅融合发展,平昌县将茶产业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在南江县,黄羊全产业链也在逐渐成形。在该县东榆工业园区,育肥后的黄羊将被送到这里,按出口欧盟认证标准新建的南江黄羊屠宰、冷冻车间和科研中心面积达8200平方米,能够实现年加工肉羊30万只。  “目前,巴中市已培育巴山牧业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9家,建立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巴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推进全链协同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敏)“这里的蓝莓品质非常好,口感很纯正,而且这里离城很近,空气、景色都让人心旷神怡。”游客唐丽雯一家正忙着体验采摘乐趣。  眼下,正值蓝莓成熟季。7月10日,笔者走进巴中市巴州区大茅坪镇浙川东西部协作蓝莓产业示范园,一阵阵果香扑鼻,一串串可爱的“蓝精灵”缀满枝头,一颗颗裹着些许白霜的蓝莓果,不仅甜了游客的味蕾,更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优质可口的蓝莓不仅吸引了市民前来采摘,也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蓝莓园里,村民李慧琼正忙着采摘蓝莓。她告诉笔者:“自从蓝莓园建起后,我就利用自家院子建起了农家乐。不忙的时候,我就到园区里除草、施肥、采摘,也能够挣上几万元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  近年来,大茅坪镇浙川东西部协作蓝莓产业示范园通过积极探索“公司+专合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形成了集种苗繁育、基地种植、采摘销售、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旅融合示范园区。  “今年蓝莓产业园投产面积达80余亩,产值达80万元。这不仅带动了周边30余户村民在园区内稳定务工,还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巴州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公司经理王祥云介绍。  蓝莓产业的兴旺发展,是大茅坪镇坚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镇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按照“抓大、扶优、育新”的发展思路,壮大农旅融合区、优质果蔬区、农业园项目产业,鼓励引导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从而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近年来,巴州区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盯“宜居、宜业、和美”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探索果、蔬、茶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下一步,巴州区农业农村局将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调优产业结构、加强科学管理、狠抓品质提升、创新运营机制、延伸产业链条、争创农业品牌,力争让果、蔬、茶成为巴州农业发展的朝阳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该区农业农村局产业股负责人陈林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17
(记者 李鹏 王怀 殷鹏 蒋君芳 陈秋吉)城市发展历程中,路通业兴的故事,常说常新。  6月27日9时10分,D5133次动车组列车从巴中东站驶出,经过2小时16分后到达成都东站。这标志着巴南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革命老区巴中不通高铁的历史。  这一刻,人们脸上的喜悦,不只是因为交通的贯通。大家期待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巴中,是一个提速奋进的巴中。  作为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巴中一直走在奋进路上。今年一季度,巴中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22亿元,同比增长7.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时间再往前,2023年巴中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28亿元,比上年增长6.0%,同比增速为2019年来最高。  对于巴中而言,迈入高铁时代,既是圆梦的时刻,更是追梦的开始。提速发展的巴中,锁定新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到2026年,巴中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  7月9日至12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秦巴山区,探寻巴中高质量发展路上的奋斗故事。航拍巴中城区。 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从城市发展规律出发  秦巴山深处,生长8年的青冈木,被制作成为70至80厘米高的耳棒,历经打孔、接种、建堂、进堂、排棒等过程,最终开出一朵晶莹剔透的“通江银耳”。  这朵来之不易的银耳,是当地百姓的致富“花”。陈家坝村位于通江银耳的核心种植区范围,村委会委员龙方荣说,目前全村1100余户中有140余户种银耳,年产4万余斤干耳,产值达2000余万元,种耳户户均年增收超过8.5万元。  通江银耳的价值正在扩大。在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平均每6秒便有一碗即食银耳羹走下生产线。相比于鲜银耳,产值增加好几倍。“和其他银耳相比,通江银耳富含蛋白质、多糖体、维生素B等,可提取做食品、美容产品、医药产品等,产值增长空间巨大。”公司总经理岳劲松说。  “世界银耳看中国,中国银耳看通江。”在通江县委书记李玉甫眼中,小小一朵银耳蕴藏着巨大能量,“我们正在按照‘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思路,以‘三产融合’为路径,坚持园区引领、全链发展、科技赋能、品牌提质,全力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  把一朵银耳“吃”透,代表着一种选择路径的具体方式。在巴中市委有关负责人看来,巴中通往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的路,一定是一条适合巴中自己的路。“要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从城市发展规律出发。”  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巴中有什么?  地下——地质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据测算,全市天然气地质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909.5亿立方米,页岩油储量14.8亿吨。此外,全市石墨储量1.15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居全国第六位,霞石储量600万吨、远景储量1200万吨,碳酸钙储量8亿吨以上。  地上——秦巴无闲草,遍地是灵药。被誉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区重要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的巴中,拥有各类中药材达2400余种,占全国药用植物品种资源的22%。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余万亩,为全省第一。不仅如此,勤劳的巴中人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了南江黄羊、平昌青花椒等10余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从城市发展规律出发,巴中缺什么?  调研中,巴中领导干部毫不避讳提到一组数据:目前巴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5.0∶22.6∶52.4,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3.3%,明显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从全球来看,工业化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工业兴市、先进制造强市’的道路。”  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巴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变得清晰:聚焦能源化工、先进材料、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五大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两个千亿级、两个五百亿级、一个三百亿级”产业集群。到203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32%以上。  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巴中油、气、水、风、光等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着力打造1000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围绕特色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深度转化利用,着力打造1000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围绕生态有机富硒特色农产品价值转化,着力打造500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围绕成渝西电子信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配套,着力打造5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优质道地药材资源,着力打造300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培育什么样的营商环境?保护“眼睛”,让巴中成为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无论是千亿级还是百亿级,任何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企业家参与的结果。巴中如何赢得企业家的投票?  “营商环境不好,企业来了也会走。”这是调研组在巴中市巴州区调研时,四川高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怡春的一句话。他讲了一件事。3月6日,巴中市举行2024年第一期“巴商茶间荟”,“面对面”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当时我提出,工人吃饭、住宿、交通等不方便。”半个月后,巴州工业园食堂开业,两荤一素一汤,每餐10元。  政府解决问题的速度,让从湖南到巴中投资的佘怡春连连点赞。“不仅要听见企业的诉求,还要解决企业的诉求,这才是好的营商环境。”巴州区委书记余斌说,为佘怡春解决烦忧的“巴商茶间荟”在每月第一周的周三晚上举行,市上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轮流参加,已成为巴中营商环境的一张“名片”。  在南江县,企业的烦恼在“企业幸福中心”得以消除。“‘企业幸福中心’办事太快了,仅一周就办好了所有的入驻手续,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生产了!”四川中钰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海龙说,公司今年5月7日签约落地南江工业园,南江“企业幸福中心”组织专门服务团队,当日完成企业登记注册手续,及时协调解决用水用电等问题,让企业足不出园就达到生产条件。  “我们围绕企业需求,在首批市内5个工业园区部署建设‘企业幸福中心’,致力打造企业产业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综合体。”巴中市营商环境和数据局局长朱晓聆介绍,“企业幸福中心”已成为企业眼中的“金牌保姆”。  “巴中的财力肯定比不过很多地方,拿不出太多资金优惠政策给企业,但我们可以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幸福中心’就是这一逻辑思维的产物。”巴中市委有关负责人说,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今年初,巴中提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依法保护好企业家、保护好企业,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好巴中的发展环境”,把巴中打造成“企业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维护巴中在企业家心中的形象被看得无比重要。今年以来,巴中花大力气做两件事:还账和出庭应诉。今年,当地各级政府已经拿出50亿元用于清偿对企业的欠款,100万元以内的欠款全部按约清偿。  同时,为提升政府形象,巴中市推动行政部门一把手出庭应诉。今年上半年,巴中市共开庭审理行政诉讼案件87件,涉及应诉单位57个。87件案件中,有44件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较2023年同期上升84.25%;1—6月,通过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2件当庭撤诉、7件实质性化解,特别是南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先后4次出庭出声,主动参与庭后调解,长达4年的老难案件得到合理性化解。  企业家做生意,对物流成本十分敏感。来巴中投资,佘怡春看中的是巴中的区位,“我们生产车载显示屏,京东方是我们的上游,巴中离成都、绵阳、重庆距离适中,这3个地方京东方都有布局。刚开通的巴南高铁,进一步降低了我们在巴中做生意的成本。”  从2018年巴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到2019年恩阳机场通航,再到今年6月巴南高铁开通,巴中不断提升自我区位优势。“未来巴南高铁还要进一步提速,同时我们还在改造一条物流线路。2026年,成都到巴中的客运时间在1.5个小时左右,巴中到万州的物流时间在1.8个小时左右。”巴中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届时巴中的外部发展条件将得到极大提升,“‘巴山不远’的印象将进一步加深。”如何用好关键招数?整合资源,集成能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巴南高铁的通车,圆了360万巴中人的高铁梦。而巴中人另一个奋斗已久的梦想,似乎也不再遥远。“多年以来,巴中一直在努力创建一个国家级经开区,在更高平台上为巴中发展赋能。”巴中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马军说。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巴中市工业园区中,仅巴中经开区和平昌经开区属省级园区,而全市工业组团数量达17个,单个组团平均规模仅1.17平方公里,不具备规模效应。“过去我们一直以巴中经开区为主体争创国家级经开区。从零起步的巴中经开区经过10余年取得长足发展,但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如GDP总量、外贸进出口额等,距国家级经开区还有一定差距。”马军说。  “整合资源,集成能力”成为破题关键。今年6月召开的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集成支持巴中经开区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如何集成?巴中市政府副秘书长王波介绍,巴中将以巴中经开区为主体园区,托管清江工业园、恩阳食品工业园、巴中临港产业园、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推动巴中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打造市域工业经济主引擎。同时,在市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内通过调整零星地、存量地、开发边界和土地用途,调增1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整合资源以满足创建国家级经开区需求。  按照相同思路,巴中还将布局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文旅融合发展区,集中打造三次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和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巴中市决策层表示,“整合资源,集成能力”将成为巴中破解“发展动力从哪里来、人才作用如何发挥、城市环境怎么营造”等关键问题的关键招数。  看发展动力。作为巴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发展区域,在集成发展思路下,重要项目、重要资源正在向恩阳区倾斜。巴南高铁开通同一天,恩阳区与修正药业集团“牵手”成功,后者计划投资4.2亿元,在恩阳构建“从田间到商铺”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大健康四大细分赛道,加快推动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发展。”恩阳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到2027年底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63亿元,全面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  以“两瓶酒”著称的平昌县,以集成思路破解白酒产业壮大瓶颈,成立酒业集团,全方位参与白酒生产营销,统筹做好资源整合、基地建设、市场拓展、品牌打造等各项重点工作,全力帮助酒企扩大产能、开拓市场、提升效益。今年该县白酒产业规模稳中有升,上半年销售收入1.58亿元。  看人才作用。“巴中外出人口接近100万人。我们通过详细摸排,从100万外出人口中梳理出1700多位优秀人才,他们是巴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拥有无限潜能。”巴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何清华介绍,为激活在外百万乡友潜能,巴中从上到下统一打出“巴商回家”品牌。  这张“感情牌”效果如何?作为通江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通友微电(四川)有限公司2022年落户通江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该公司董事长周晟就是从巴中走出去的企业家。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前景后,周晟在原有电感生产线项目基础上,作出追加投资的决定,将电子器件的精密高端技术材料生产线和研发等项目也落地通江。  用好关键招数的巴中,呈现欣欣向荣之景。今年1—6月,巴中招商引资签约投资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共计114个、投资额为503.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18.2%。年产10亿颗芯片封装、电子视窗钢化玻璃膜生产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竣工投产。  从1993年设立巴中地区,到2000年撤地设市,迈过而立之年的巴中,已踏上新征途,向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目标大步迈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袁崎芳 特约通讯员 程聪  巴山新雨后,银耳喜丰收。眼下,正值巴中市通江银耳出耳期,通江县胜利乡食用菌产业园内的银耳也陆续迎来采摘期。一朵朵洁白的银耳,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花”,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银耳丰收算算丰收账村民喜上眉梢  近日,在胜利乡马营台村银耳种植基地,大棚内一根根耳棒整齐地堆放在一起,一朵朵洁白如玉的银耳在耳棒上争相盛开。该村党支部书记黄登军和村民们穿梭在耳棚内,小心翼翼地将银耳从菌棒上摘下,放入篮中。说起今年村里的银耳收成情况,黄登军喜上眉梢,算起丰收账。  “目前全村共有57个银耳大棚,已经收获了2000斤鲜银耳,除了自己上门收购的商贩,乡政府还帮我们联系了公司前来收购。目前鲜银耳每斤60元,预计今年全村采摘完成之后,产值可达200万元左右。”黄登军说。  坐落在群山中的马营台村曾经没有主导产业,为破解村集体和群众增收难题,2023年,马营台村积极发展银耳种植。在精心培育和先进技术支撑下,如今银耳已成为该村重要的农业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忙碌的还有胜利乡观音堂村的银耳种植户张聪。6月16日,天还未亮,张聪就忙着在自家耳棚里采收银耳。  “今年我自己种了400多段耳棒,收成不错,每周都能采一次银耳,每次差不多可以采收干耳5斤左右,在保温保湿正常管理情况下,采收可以延续到10月份左右。”张聪是当地有名的银耳种植能手,这两天看着“繁星朵朵”的耳花,他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新品种+新技术小耳种出“大产业”  银耳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种植户们增收致富,还带动了乡内村民就业。“现在每天帮村集体和种植户采收银耳,做做园内管护,一天可以收入100元。”马营台村村民李子安说。  “在种植上,乡农业服务中心积极配合通江县银耳科研所专业技术人员上山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同时胜利乡政府积极联系外地收购商,开展农货直播带货扩宽网络销售渠道,为银耳产业保驾护航。”胜利乡工作人员熊莉介绍。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胜利乡通过党建引领,立足本地优质林木资源实际,统一规划种植区域、组织党员示范带动、统筹干部精准帮扶、动员农户分散种植,大力推行新品种、新技术,让银耳种植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特色“大产业”。  据了解,今年胜利乡6个村均广泛种植银耳(食用菌),其中集中经济示范园2个、种植农户72户,共接种银耳菌种2.8万余袋,预计产量约7吨、产值400余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实现农户人均增收1100元。  “今年的银耳种植成果让人振奋。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连片种植、林下种植、耳林培育、耳棒再利用的新办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做到人人会种、凡种必成,真正将银耳产业发展为全乡致富产业。”胜利乡乡村振兴办公室工作人员张瀚缘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雪梅)正是稻香四溢的季节,在巴中市恩阳区关公镇九龙村,随着杨海连的一声声召唤,千余只被称为“鸭管家”的鸭子仿佛听到了集结号,纷纷从郁郁葱葱的稻苗间探出小脑袋,欢叫着聚拢来,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鸭’声一片”的和谐画面跃然眼前。  近年来,九龙村深入挖掘稻田种养潜力,推出“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  7月1日,笔者在这片500亩的稻田里看到,1000余只“鸭管家”被科学轮放。它们不仅是稻田中的活泼精灵,更是治虫除草的得力助手。通过自然捕食,这些鸭子有效控制了稻飞虱、稻叶蝉等多种害虫及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了水稻的健康生长。  “鸭管家”的辛勤付出,不仅换来了稻田的丰收,更为九龙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每亩稻田因减少农药化肥投入及提高产量,可节省成本并增收共计约130元。此外,健康成长的“绿色鸭”更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为村集体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预计全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5万元,为村民铺就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站在稻田边,望着眼前这幅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关公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敏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不断优化技术,扩大规模,让这一绿色发展模式惠及更多农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袁华)天刚麻麻亮,去本村散养户家指导黄羊疾病防控;上午,驱车到南江县城黄羊汤锅店商谈销售;中午,网上洽谈黄羊产品加工……下午3点,忙碌的张四海才吃上午饭。刚扒拉了几口,接到重庆客商的电话。经过详谈,对方意向性订购1000只黄羊,张四海又忙开了……这是南江县公山镇石光村的古耕家庭农场主张四海最平常的一天。  为什么养羊?张四海在咩咩的羊叫声中拉开了话匣子……古耕南江黄羊一级扩繁场内,扩繁场负责人张四海正在给黄羊喂草料。 施皓文/摄政策引凤 游子还乡圆梦  张四海曾在外搞过建筑,干过销售,做过厂长,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积攒了一定的积蓄,但他内心回乡创业的梦想从未停息过。2019年,张四海了解到南江县对养殖有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决定和家人一起回乡创业。  “从小就放牛放羊,对养殖业有特殊感情,如今回乡再来养羊,是我的夙愿。”张四海说,自己与羊群一道钻树林、穿荆棘、越沟壑,风餐露宿,再苦再累都不怕。“就怕羊患病,特别是急性肠毒血病,早上还活蹦乱跳的羊儿,晚上忽然就没气了。我守着一动不动的羊儿,整夜地睡不着。”张四海回忆,为养好羊,他曾赴外学习交流,报电大学习,请教本地养殖大户……  为让羊儿们吃得更好,他聘请专家,经过3个多月试验对比,在草料中加入玉米、小苏打、盐等,形成适宜黄羊均衡生长的草料配方。他还陆续配备了自动出粪、自动饮水、自动远程监控等设施,养羊的路越走越顺当。  2021年9月,南江县启动实施南江黄羊倍增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种羊扩繁、基地规模、农户收入、品牌价值、综合产值”5个方面的倍增。张四海得到一级扩繁场补助、圈舍补助、机械设备补助等170余万元的补助资金支持,这让他信心百倍。打开销路 黄羊“走遍天下”  几年过去,张四海的养羊路越走越顺,黄羊死亡率从最初的10%降到了3%—5%的正常区间,数量从最初的几十只,达到了如今千只。其养殖场也先后获评市级、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市级、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随着农场规模的壮大,南江其他乡镇的养殖户纷纷来取经,来购买草料、学习技术。  张四海介绍,截至目前,南江县3个一级扩繁场、3个二级扩繁场,282个家庭羊场,都有他销售的种羊。  黄羊是获得“亚洲第一羊”美誉的国内第一个人工选育的肉用山羊品种。张四海觉得,它不该只被“养在深闺”,而要让它走出南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打出羊品牌。为此,张四海做了一系列的努力。  他报名参加了南江县农民工电子商务培训;在农场配备了电脑、展示电视等相关设备,以保障畅通多种销售渠道;与省内外86家企业协作;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实现“互联网+南江黄羊”销售模式。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一根网线就能让黄羊走遍天下。”张四海介绍,他已经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一只羊可以分解出羊肉、羊排、羊筋、羊蹄、羊血等上百个食材类别,可以制成羊肉干、羊肉酱、羊肉香肠、手撕羊肉等。目前,南江黄羊已经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福建等地商场上市,给当地发展羊产业带来了更好的“钱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茂东 杨涛)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持续推进畜牧业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全面推动畜牧项目落地“大提速”,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带领更多农户走上增收致富的“牛”路子,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是巴州区扩大养殖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水平的强力“发动机”。近日,笔者在该区鼎山镇首市村巴山肉牛标准化育肥场项目施工现场看到,一座座育肥牛舍拔地而起、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正不断刷新着“进度条”。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第一期育肥牛舍项目,生产辅助用房、科研楼、散养场、饲料精加工车间主体结构及水电安装工作基本完成,正在进行道路硬化、雨污水沟修建工作,已完成总进度的70%,力争在年底前完工。”该项目总工程师李仁军说。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占地512.52亩,建筑总面积14.9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含办公生活区、草科储存加工区、生产车辆停放维修区、生产区、隔离区以及生态有机肥加工厂等。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标准化肉牛育肥场,可存栏肉牛1.3万头、年出栏肉牛3万头、生产有机肥10万吨,综合年产值将达7.8亿元,预计提供100个就业岗位,带动家庭农场不低于2000户,间接解决4000人就业问题。  该项目同时利用大面积屋顶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光伏板安装面积可达16万平方米,可建成不低于40兆瓦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3600万千瓦时,按0.4元每千瓦时上网电价,年产生经济效益约1440万元。  据悉,巴州区将肉牛产业作为全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区共有规模牛场和养殖大户400余家,常年存栏肉牛5万余头。全区建有专业种植牧草经营主体9家,种植皇竹草等牧草6000余亩,常年收储利用秸秆10万余吨,依托肉牛养殖产业建成巴山肉牛直营店6个、开办连锁肉牛餐饮店9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春蓉)“吃的是垃圾,产的是肥料,自身还可作为家禽饲料……”6月28日,笔者带着好奇来到南江县元潭镇字库村的黑水虻养殖基地, 一探究竟。  笔者在该养殖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忙着投喂黑水虻幼虫。“我们现在投喂的是餐厨垃圾,每天一早,全镇所有的餐厨垃圾都会运到我们厂区。”四川先创明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光杰介绍。“别看这虫子小,浑身都是宝。幼虫可以直接作为饲料喂养鸡、鱼等,也是水产养殖不可多得的活体饵料。成品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各种动物所需微量元素。”该公司总经理吴志鹏说。工人投喂黑水虻幼虫  据了解,黑水虻幼虫的粪便烘干后经过机器简单加工成粒,可以用作有机肥还田,黑水虻幼虫作为优质蛋白饲料,可以进行禽畜、水产等养殖,从而形成“厨余垃圾+黑水虻养殖+虻虫鸭养殖+生产有机肥”生态处理的模式。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融入到循环农业中,形成产业链,环环相扣,变废为宝,点“虫”为金,改写了传统垃圾处理企业“投资大,能耗高,吃进旧垃圾,吐出新垃圾”的历史。  “目前黑水虻养殖前景大,市场需求高,下一步我们将养殖板块全部推广开来,打造我们当地的特色虫草富硒鸭和生态鸡、鱼。”吴志鹏表示。  黑水虻养殖不仅为解决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处理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还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在厂里干活真不错,每天上午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回家还可以干一点农活,钱也挣了,家也顾了。”工人钟玉平高兴地说。  据了解,该公司是元潭镇的招商引资项目。在项目建设之初,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为企业解决项目选址、土地流转、设施配套等问题,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接下来,元潭镇将继续加大对黑水虻养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循环产业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元潭镇镇长黄跃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04
7月1日,四川省平昌县板庙镇康坪村1100余亩连片水稻长势喜人。绿油油的稻田与连绵起伏的青山、错落有致的民居、纵横交错的田园道路交相辉映,让人心旷神怡。从空中俯瞰, 一幅阡陌纵横、青翠宜人的生态田园画卷徐徐展开。7月1日,在平昌县板庙镇康坪村,从空中俯瞰, 一幅阡陌纵横、青翠宜人的生态田园画卷徐徐展开据了解,今年平昌县水稻种植面积达35万亩。近年来,该县围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巩固提升粮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03
7月1日,四川省平昌县板庙镇大石社区,沉甸甸的李子缀满枝头,绿油油的李子树随风摇曳。村民们一大早就来到果园忙着采摘、分拣、装筐、搬运、装车……李子园里一片欢声笑语。果农们忙着分拣李子“李子丰收了,我们叫了周边180余名居民来采收。”大石社区常职干部廖伟介绍,该地种植李子“五月脆”“青脆李”“丰糖李”等600余亩,正在采收“五月脆”,预计3天收完。看着一筐筐沉甸甸的李子被送上车后,果园职业经理人宁朝芳喜上眉梢。“今年种植的李子口感好、果形佳,品质优良,价格也较为可观。”宁朝芳笑着介绍道,已成熟的“五月脆”大概有20万斤,加上其他品种的李子,预计收入在100余万元。果农把李子搬运上车酒香不怕巷子深,好李不愁销路难。该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非常适合种植李子树,出产的李子酸甜可口,备受市场青睐。很多客商提前下了订单,今天是采收的第一天,到现场收购的客商就有十多家。“我要拉走一万五千斤,卖到湖北去。”收购商冯颖正招呼着村民分拣装车。“大家抓紧哈,今天要收走七万多斤。”宁朝芳说:“每年这个时节,在果园里务工的村民很多,大家都是来自周边的富余劳动力,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共同致富。”李子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金果子,大石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杨春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做大做强李子种植产业,让李子种植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近年来,平昌县以增加群众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气候、地理等自然优势,积极壮大优质“果篮子”工程,形成集“赏花、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和产业布局,促进特色水果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 岳莉君 张书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03
(何娅萍 李文 记者 何菊 文/图)湛蓝如洗的天空下,一片片果园郁郁葱葱,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夏日时节,在巴中市巴州区,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村果蔬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瓜果飘香 “丰”味十足近日,走进巴州区大茅坪镇红垭村五社星海家庭农场的瓜棚,绿油油的藤蔓中,碧绿滚圆的西瓜在瓜秧丛里探着“脑袋”。大棚负责人李贵君正忙着组织周边村民对西瓜整枝打叉,确保西瓜的品质和卖相。“空闲时就会过来打下零工,一天平均能有200元的收入,能在家门口赚钱真好。”红垭村村民们一边忙着采摘、装箱,一边感受着丰收的喜悦。目前,该农场种植的品种以美都为主,美都西瓜成熟期短,因其清甜多汁,口感爽脆,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拎稳“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除了西瓜,红垭村村的冬瓜也正当季。在种植户李国银的冬瓜地里,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藤叶整齐有序,一个个饱满的冬瓜长势正佳。“3月份的时候种下了4亩水果冬瓜,大概有7000多棵冬瓜苗,现在迎来了采收高峰期。水果冬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亩产能达到2吨以上,这两天的价格是3元左右一公斤,产值可观。”农场工作人员说。种植户管护蔬菜基地据了解,水果冬瓜耐运输、采收周期长,一般可持续四到六个月。其良好的品质让种植户和收购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农户采摘冬瓜后直接拉到收购商的仓库进行包装,空运发往其他省份进行销售。“大棚蔬菜比露地蔬菜提前上市10天—15天左右,价格也比较好。截至目前,蔬菜销售30多吨,产值10多万元。”星海家庭农场负责人李贵君说道,目前,该农场种植各类农作物40多亩,种植的品种有优质抗病能力强的樱桃、草莓、桃子等水果以及各类时令蔬菜。特色产业  强村富民家住附近的李玉华是红垭村五社星海家庭农场的一名员工,原本在外地务工,但由于老人身体不好,娃娃读书需要照料,今年春节过后便留在家乡发展。“我平时主要负责除草、翻土、施有机肥、种植。这一系列的种植方法、灌耕技术都是来到农场之后学习的,这里的果蔬很健康,没有打农药,可以放心吃。”李玉华还提到,“这里的工资不错,果蔬销售收益还有提成,还把家人也照顾了。” 据了解,该农场除了土地统一流转的农户每亩地每年可领600元以外,村民们还可以在年底拿到项目分红,仅去年11月至12月两个月时间,该项目便给红垭村村民分红1万元。同时,大茅坪镇将进一步完善果蔬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更多村民真正从产业发展中获益。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巴州区将按照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一市四区三地”发展战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主攻方向,因地制宜选准特色果蔬产业发展新赛道,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努力描绘出一幅幅强村富民的振兴发展新画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杜渊  近日,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群众诉求快处中心正式挂牌,这也标志着巴州区22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群众诉求快处中心,全域实现“打捞”群众诉求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实效。  2021年,巴州区创新开展“群众诉求大起底”工作。4年来,巴州区共“打捞”群众有效诉求40595件,目前已化解37864件,办结率达93.27%。  2023年下半年,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巴州区24名区级领导深入16个乡镇70个村(社区)蹲点调研,走访群众342户698人,调研点位都地处偏远或发展相对滞后。通过归总梳理,发现具体问题145个,涉及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队伍建设、遗留问题等,对蹲点调研发现的问题均建立了整改清单。  今年,巴州区积极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全域设置“群众诉求快处中心”事业机构,明确为副科级,核事业编制5个以上,常态化开展群众诉求“大起底”工作,在真抓实干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起底诉求只是“开门问诊”,如何“药到病除”才是最终目的。在“群众诉求大起底”工作中,巴州区坚持“事必有回应、事必有人管、事必限时办”原则,严格甄别,严格程序,严格销号。该区采取分级定责、分层建账、分类化解、分项建档等措施,定期举行“群众诉求大起底”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辖区的“疑难杂症”,动态研判诉求办理情况。区纪委监委机关、区委政法委、区信访局、区群众诉求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每月召集成员单位会商研判,对专项工作进行调度;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定期会商具体事项,确保诉求化解质量。  近年来,巴州区先后获得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全国“2023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区等32项国省荣誉,以“群众诉求大起底”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荣选2023年法治获得感典型案例,全区信访总量、纪检信访量、网络舆情量断崖式下降。  今年4月以来,全区通过群众诉求快处中心收集群众诉求825件,推动化解群众诉求237件,立案43件,处理处分13人。自2021年以来,巴州区便对打捞的每一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做到“一件一评查一反馈”,及时将办理情况向群众反馈,人人见面,确保群众“事心双解”。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0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