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柯学 特约通讯员 杨超 文/图  在平昌县,李子、辣椒等小作物,成为了助力村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好帮手。李子卖得好村民钱包鼓起来  8月10日一早,在平昌县金宝街道办事处石庙村一社,村民田玉兰家的李子迎来采摘期。最近几日,她都和家人穿梭在李子林间熟练地采摘果实。“我家李子树挂果有4年了,目前种植5亩地李树,一年光是李子的收入就有2万元。”田玉兰说。  说起李子种植,田玉兰的欣喜溢于言表。“为了保证李子的产量和品质,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严格按照科学的种植技术对李子园进行管护,全程采用农家肥,种出来的李子从树上采摘下来即可食用。”田玉兰笑着说,今年入夏后日照充足,所以甜度也比往年提升不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我们家主要种的是青脆李,从8月上旬开始陆续采摘,采用‘订单式’和流动式贩卖等销售模式,商家预订了,我们就马上进行采摘发货。”田玉兰一边整理刚采摘的李子一边说。  这只是金宝街道办事处为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宝街道办事处各村社区充分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李子等种植产业,并将水果采摘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有效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推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金宝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堋说。在平昌县青云镇辣椒基地里,村民在采摘辣椒。主打“短平快”辣椒产值300多万元  同一时间,在平昌县青云镇青林社区辣椒基地里,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背着背篼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一批艳椒。  “今年我们社区栽了150 亩左右艳椒,目前喜获丰收,一亩地能达到2500斤以上。”青云镇青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美强说。  辣椒是“短平快”高效农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犁土、育苗、栽种、管护到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让辣椒产业越做越大,青林社区还与瑞康稼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了艳椒种植基地,通过“党建+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与企业达成收购协议,推广订单辣椒。  “我家今年流转给企业4亩土地,不仅一年有不少的土地流转金,还可以每天在基地务工,现在企业拿钱让我们种自己的地,年底还有分红,真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村民庞佑琳一边忙着采摘辣椒一边说。  据介绍,巴中瑞康稼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乡镇签订辣椒种植合同,提供种苗与技术,待辣椒成熟后,再根据市场保底价收购,帮助老百姓增加收益。  按照“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点、社有示范户”的总体规划,目前青云镇已发展辣椒800多亩,预计年产量900余吨,产值300多万元。  “我们按照党建引领、企业合作、农户参与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订单农业发展模式,立足区位农业优势,引导农户通过轮作、套种、间种等多种模式种植周期短、见钱快的品质蔬菜,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青云镇副镇长陈泓吏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23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陈刚 汪楗入)巴中市巴州区农业农村局历来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始终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发展牢牢抓在手上,2023年,已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近100家,“个转企”工作有序推进。全面打捞民营企业合理合法诉求,一是畅通渠道,全面收集。按照《巴中市巴州区2023年民营企业合理合法诉求“动态清零”工作方案》要求,通过调研走访、座谈交流、网上收集等方式,多渠道,多频次,全面打捞民营企业诉求20余条,涉及民营企业20余家。二是统一研判,分类引导。对政策法规有明确规定的诉求,限时解决,不留尾巴;对不合理诉求,晓之以理,耐心解释;对涉访涉法涉诉案件,引导企业通过仲裁、诉讼和行政复议等途径依法公正解决问题。三是落实责任,限时处理。建立日办结月通报季考评机制,将办结进度纳入考评扣分指标。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专人、明确专责,对应办能办的诉求督促责任单位直接办结;对需要单位联合才能办理的诉求,局分管领导牵头,整合力量化解诉求。对不能解决的,真心向民营企业解释沟通,取得企业支持谅解。有序有力推进“个转企”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成立分管领导为组长,局属有关股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具体抓、专人办。把压力传导到位,明确“个转企”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导引领辖区民营企业根据生产发展状况,严格申办环节、工作规定等环节将“个转企”落地落细。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把政策优惠讲透。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送宣传小册子,借助微信群、村村响等方式,讲清政策,激发“个转企”激情;把转型优势道明。制定公司与个体工商户数据优势对比图,着力增强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意愿和积极性,坚定个体工商户转企升级的信心和决心。把绿色通道做实。通过提供贴心式服务、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实现企业市场主体质量和数量双提升,持续激发市场新活力。下一步,我局将推进至少2家个体工商户成功升级转型。全面夯实“三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搭建成立“中心—站—室”三级服务体系。建立区级服务指导中心专职开展政策、法律法规宏观调控管理工作。从职能部门或从社会选聘人员建立服务指导站,兼职开展业务、技术指导等工作。乡镇从乡土专家、种养能手等选聘成立办公室,负责对新型经营主体实地精准服务。二是强化培育带动。坚持市场主导、自主经营原则,实行“1+N”办法(1名辅导员对应服务多个经营主体),用辅导员丰富的从业经验、技术措施、经营办法为经营主体提供便利和综合性服务,从而带动全区新型经营主体健康、有序、持久、良好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2
(记者 陈秋吉)“老吴,记得来互助站排练山歌。”近日,在南江县团结乡井田村,82岁的独居老人吴大爷一早便接到村老年人协会会长打来的电话,电话里提到的井田村互助养老服务站,是通过改造闲置的村小校舍建成的,包含食堂、电影院、百姓大舞台、棋牌室、康复室等场所,主要用于本村及周边老年人集中日间照护服务。  据统计,南江县60岁以上人口12.4万人,占总人口19.2%,其中农村老年人占比超过60%,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变得极为迫切。南江县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创新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我们通过开展集中和上门巡访探视、助餐助医、应急代办等互助养老服务活动,尽全力打通农村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南江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底将实现全县32个乡镇309个村农村互助养老全覆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18
(记者 陈秋吉)8月9日,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中国·通江银耳节在巴中市通江县开幕。活动期间,8家企业签约落户通江,建设银耳产业精深加工项目,总投资金额达20.2亿元。这也是通江县全力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迈出的重要一步。  地处大巴山区的巴中,拥有黄羊、肉牛、金银花、枳壳、茶叶等大量特色农产品,农业大市基础坚实。  不久前,巴中市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巴中片区工作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基础强、科技装备强、经营服务强、抗风险能力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的农业现代化强市目标,整体推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巴中片区建设。南江黄羊穿行在山林间。刘晓龙 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8月9日清晨,平昌县大寨镇双溪村高标准农田里,成片的水稻长势良好。“目前这200多亩水稻正值抽穗期,预计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收割了。”双溪村党支部书记付学军站在田坎上观察水稻长势,他告诉记者,不久前,村里种植的300余亩玉米已喜获丰收。  在160公里外的南江县大河镇灯油坪村,高标准农田里葱郁的农作物,与沟渠、道路构成一幅乡间美景。“‘小田’改成了‘大田’,机器也可以开进田间,种田省时又省力。”村民简克燕笑着说。  “巴中已建成26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贾金平表示,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灌溉等一系列改造建设,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一半以上,“下一步,还将持续推动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确保9月底全面开工。”  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铺开,其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平昌县,江家口水库的施工人员正顶着烈日浇筑大坝心墙,确保按期完工交付;巴中雅拉德荣优质肉牛全产业链智能核心育种场也在加紧建设,为迎接10月送来育种的4000余头海福特母牛做准备。优化农业发展结构  8月10日一早,巴中市南江县仁和镇园峰村的黄羊养殖大户吴君来到家庭农场,伴随着一声清亮的吆喝,羊群从羊圈中涌出,奔向山间。  南江黄羊是巴中推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巴中片区建设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当地启动实施南江黄羊倍增计划,推动黄羊产量成倍增长。  “过去都是个体农户单干,如今场地建设有补助、黄羊养殖有技术保障。”南江县仁和镇五凤村村民陈美全告诉记者,收益增加了,村里人纷纷建起家庭农场养羊。  而在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川新村,“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推广川佛手、川明参套种,目前已发展道地药材260亩。  “今年收获了川明参3万斤,按市场价格估算产值可达50万元,其中10%归村集体经济收入。”川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洪说,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的模式,土地利用率、种植效率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也提上来了。  除了经营主体结构发生变化,种植(养殖)技术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在平昌县邱家镇嘶峰村的3000亩茶园内,一袋袋夏秋茶在小型电动采茶机的轰鸣声中被采摘下来。  “过去都是人工采摘,效率不高,一天最多采摘10斤鲜叶。”村民邱映秀说,如今村里大力推广优质茶机采技术和大宗茶机采技术,一小时便能采摘100斤鲜叶,茶叶品质也更有保障。  巴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将持续实施新型主体培育和农业科技装备提升行动,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业科技、提升农机化装备等方面入手,加快实现巴中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8月9日,在通江银耳(未来生物)全产业链项目成品展示厅里,银耳羹、冻干银耳等加工产品整齐摆放,几十米外就是生产车间。  近年来,通江县按照“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思路,以“三产融合”为路径,坚持园区引领、全链发展、科技赋能、品牌提质,全力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  锚定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促发展、塑品牌,巴山肉牛产业同样蓄势待发。  8月12日,在平昌县,当地引进的龙头企业——巴中雅拉德荣农牧有限公司正在修建西南地区最大的海福特能繁母牛育种场。  “总共有12间牛舍,能容纳4000头成年母牛。”该公司负责人郭勇表示,育种场将对每一头育种的母牛、配种的公牛进行基因检测,优胜劣汰,极大地缩短育种的时间成本。“在未来6—8年内预计可以育种打造15万—20万头海福特能繁母牛,扩大巴山肉牛产业的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巴中接连出台了《巴中市支持南江黄羊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巴中市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等文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利用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延链补链强链发展,高位推动巴中农业现代化建设。  “下一步,将重点培育‘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南江黄羊’‘通江银耳’等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创建巴中肉牛区域公用品牌。”巴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争取优质农业品牌纳入省级及以上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增添更多巴中元素。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18
(施皓 记者 陈秋吉)近日,记者来到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只见道路两旁每隔几十米便立着一块“肉牛示范户”的牌子,上面记录着示范户养殖肉牛的品种及数量。  “平昌县肉牛养殖历史悠久。”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发展股股长魏来说,受制于品种、规模等因素,过去,当地肉牛产业发展以农户散养为主,未能形成集群化发展;如今,通过龙头企业带领模式,实现肉牛产业集群化发展。  近年来,巴中立足食品饮料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巴山肉牛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力争到2026年,建成西南地区最大肉牛交易中心和全国山区肉牛产业发展示范区,肉牛产业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全市肉牛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瞄准“百亿级”目标,巴山肉牛产业升级的奥秘是什么?位于平昌县兰草镇螺蛳村的饲草种植基地。引龙头、优种源,从源头解决“痛点”  “100亿元目标中,我们占了一半。”巴中雅拉德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勇说,公司于2022年落户平昌县,将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方式,助力巴山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雅拉德荣是我们招引的龙头企业。”魏来介绍,通过“公司+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将怀孕3个月的母牛卖给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到母牛生产并断奶后,再收购牛犊进行育肥。“养育过程近9个月,平均每头牛能赚四五千元。”  如此一来,农户养殖不仅更具规模化,养殖品类也得以保障。同时,雅拉德荣还在种源上下功夫,通过修建育种场、基因检测技术等,从源头提高巴山肉牛的品质。  步入位于平昌县南天门管委会的雅拉德荣优质肉牛全产业链智能核心育种场,工人忙着焊接钢架、搭建牛舍,据悉,这里将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海福特”能繁母牛育种场。  “共有12间牛舍,能容纳4000头成年母牛,预计10月正式投入使用。”郭勇告诉记者,建成投产后,从国外进口的“海福特”能繁母牛,经隔离观察后直接送至巴中进行人工受精配种,“不仅省去中转费用,还能为当地带来近2000万元的利润。”  郭勇介绍,每一头育种的母牛、配种的公牛都将经过基因检测,优胜劣汰,极大地缩短育种的时间成本,在未来6至8年内,将育种15万至20万头“海福特”能繁母牛,会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助力巴山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养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面临的就是“怎么养”。  巴中虽自然资源丰富,但在饲草上仍长期依靠外地购入,运输成本加上购买成本,让不少农户望而止步,肉牛产业一度发展缓慢。  2022年,依托浙川东西部协作,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牧草科研所给平昌县兰草镇提供了两种牧草种子——“热研4号”和“熊猫草”。这两种牧草在该镇大面积播种,极大程度解决了当地肉牛饲草问题。  “这类牧草只要种下去,一年内可以收割2至3次,每年施两次肥,可以持续生长7年,很省心。”兰草镇螺蛳村党总支书记郭才华说,饲草销路也不成问题,可以卖给饲草加工厂或者周围的养牛场,一亩地能产出饲草7吨,每吨能卖460元。肉牛养殖场建屠宰、深加工,从后端延长链条  “过去我们的肉牛产业仅停留于养殖育肥,缺少屠宰加工环节,老百姓只是赚点辛苦费。”平昌县得胜镇畜牧站站长毛泽兴表示,作为巴中市肉牛养殖大镇,得胜镇以前没有屠宰场,产业链条不完整。目前,平昌县得胜食品公司正在该镇投资修建全县首家肉牛屠宰场。  “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不一般。”屠宰场负责人陈其军说,屠宰场于6月开建,即将建成投产,届时年屠宰肉牛量达5000头,“基本能满足镇上的需求。”  与此同时,在平昌县响滩镇,规划3500平方米的肉牛屠宰场准备施工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年屠宰肉牛量2万头,带来收入2000余万元。  在响滩镇,还规划了肉牛冰鲜加工基地。届时,这里将形成一条完整的“屠宰—分割—冷鲜”加工生产线,可加工生产出600吨肉牛产品供当地及周边居民食用。  “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会改变农户的生活,也会成为冲刺百亿级目标的助推力。”魏来介绍,肉牛产业链的发展,还延伸到饲草加工链条上。  在得胜镇莲花村集体经济养牛场,工人们忙着对收割的饲草、玉米秆等进行粉碎,并拌入酒糟等原料后,将其压缩打包制成青贮。  “这些都是肉牛育肥所需的青贮,能加速肉牛的生长。”莲花村党总支书记陈振华说,加工后的饲草主要供应县里的养殖场。  而在平昌县岳家镇,一家饲草加工厂开辟了饲草加工新赛道。  “我们回收秸秆后,通过压缩等工艺制作成燃烧颗粒,可替代煤块,用于茶厂的燃烧加工,节约不少成本。”平昌县欣迈饲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萍介绍说,公司目前主要与湖北、贵州等地的几十家茶厂签订合作,一年收益能达300万元左右。  回程途中,路过平昌县驷马镇。魏来指着一块空地对记者说:“这里将建造一座肉牛产业主题馆,面积达780平方米,共规划3层,将设牛肉特色餐饮店、牛文化主题展厅等,通过农旅融合形式来丰富肉牛产业链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18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境内90%属于山地丘陵,三农发展长期滞后。但经过艰苦努力,该区2018年就退出了贫困县序列,且被评为全省摘帽工作先进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该区探索实践了“三区同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具体而言就是,全区推动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让产业园区富、田园景区美、新型社区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健康协调发展,持续推动“产村景文人”深度融合发展,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施两年来,目前已建成“三区同建”示范片6个,覆盖28个村55个聚居点产业2.4万亩、AAAA景区1个。在建的示范片3个,覆盖30个村63个聚居点产业3万亩、AAAA景区1个。到2025年计划建设示范片6个,覆盖24个村54个聚居点产业2.8万亩。  园区富民是基础 联农带农机制全  曾口镇秧田沟村1760亩地,除保证了900余亩粮油种植外,从2016年到2021年,利用另外的800余亩地发展起水果、苗木花卉、禽畜养殖、水产养殖,以及田园采摘、水上游乐、餐饮民宿等产业,形成了一个曾口镇天舟田园综合体,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  园区有业主18家,共解决本村固定用工70余人,年人均工资3万元左右,还解决了常年临时性务工200余人,村民依托产业园,年工资性收入高达500余万元。“不仅如此,通过资产出租或入股等方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余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平说。  清江镇巾字村,因处于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内,本村又有以AAAA级景区“七彩佛龛”为核心的小园区,全村共有经营性实体34家,年总产值超过8000万元,共解决本村就业450余人,村民工资性收入高达9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高达20余万元。  秧田沟村和巾字村都是已建成的“三区同建”示范村。近两年来,全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撬动民间资本,共投入18.2亿元,因地制宜安排农业产业项目、文旅产业项目、基础设施补短项目、民生改善项目、乡村治理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分步实施项目126个。  在实施产业项目过程中,推行“国有企业/业主+集体经济+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在产业兴旺的前提下,形成利益共享。已建的28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6万元,比全区平均值高15.3%;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14万元,比全区平均高3万多元。  正在建设中的光辉镇白羊坝村,通过大园区带庭院经济的模式,依托园区“水果规模化种植+富硒兔和肉牛养殖”,带动全村小菜园、小农场69家,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万元。目前,该村正在着力改善“颜值”,花架、凉亭、健步道、河道绿植等景观配置正在进行。  美景怡人更宜居 田园景区融一体  巴州区围绕北部山区茶旅融合、中部地区道地药材、南部山区粮猪种养,着力建设“三区同建”的天马山森林康养发展片、巴城文旅商贸发展片、清江药旅融合发展片、曾口三产融合发展片、鼎山粮畜种养循环发展片,促进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一体化融合发展。  以巾字村为核心的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以种植道地药材为主,园区总面积5.69万亩,共涉及清江等4个乡镇32个村。巾字村引进巴中精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1894亩土地种植1000亩彩林,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800余万元。  “游客观赏彩林是不收费的。”巾字村党总支书记李国军说,“通过彩林吸引游客,参与水果采摘、划船、垂钓,以及开展研学活动,进一步激活餐饮、民宿。”村里还建了一处中药材科普园,共展示本地道地中药材标本100余种,近期还招引了一个滑翔伞项目。  秧田沟村充分利用一年中的重大节假日,挖掘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春节时,我们主动邀请在外创业人员参加座谈会。”杨小平说。接着,“三八”妇女节、端午节、“七一”建党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元旦节等,通过节会刺激,实现年旅游收入200万元以上。  该区通过田园变景区建设提升乡村宜居品质。首先通过人居环境改造,盘活了3800余户闲置民房,使民房变成了民宿。其次,通过“一村一品”及“美丽村庄”行动,使几千户农房庭院变成了花园。再者,通过支持居民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使农户变成了商户。  巴州区以全域旅游视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把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同“农业产业星级园区”紧密有机结合,努力让好山好水成为“好去处”,好景好业成就“好日子”。据统计,2022年全区乡村旅游游客量达400万人次。  传统村庄社区化 城乡一体共发展  新型社区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新村建设,使大部分村庄从散居变成相对聚居;第二,通过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提高社区整体环境,增强居民获得感;第三,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  前两项往往在产业园区、田园景区的建设中,已经同步建成了。因此,实现传统村庄向社区化转变,以达到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愿望,主要体现在第三点,即基层治理的有效创新。这一点,在巴州区已建成的“三区同建”村中,体现得很鲜明,尤其在党建引领上。  “我们形成了由1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构成的核心下,若干个村民自治组织共同组成的治理体系。”杨小平说,比如建立在村规民约基础上的道德规范运行体系,以老年协会、乡贤等组成的妇女儿童救助体系,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综合服务体系等。  几年来,巴州区在乡村治理上积极探索,成功总结出“1+3+N”及“五微三化三变”等治理模式。一个党总支、3个功能型党支部,加N个村民自治组织,通过锻造“微引擎”,促进“微协商”,改善“微环境”,优化“微服务”,盘活“微资源”,来精细化推进就业服务、规模化发展致富产业、多元化壮大集体经济,从而使观念变新、民风变好、生活变样。  巾字村的“乡贤堂”门两旁有一副对联:话乡情忆乡愁融乡土同叙故土谊,聚乡贤集乡智汇乡力共谋新发展。堂内61名乡贤的姓名、照片及主要事迹,都精致地框裱张挂在四壁。“去年乡贤募资30余万元修了一段水泥路。”李国军说。  最近,该区还出现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巴中市巴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驻一些村,提供包括困难救助、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矛盾调处、资源协调、社会功能修复和促进人与环境适应等在内的专业服务,目前受益人数达200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林 平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平昌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大力实施“生态+”战略,不断夯实绿色本底,努力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奋力书写绿色崛起、生态富民新篇章。县城一角。生态+保护奠定高质量发展绿色基础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今的平昌,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并一举获得“全国十佳宜居县”荣誉称号。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全县211个农村行政村(社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创新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0085户,已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18个,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金宝山浙川茶旅融合产业园——青芽湖。  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紧盯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和长江经济带自查等问题,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制定整改方案,压实整改责任,强力推进整改。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销号302个,完成率达99%,余下3项正按时序进度推进。  生态环境监管方式不断优化。严格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优化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非现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让执法既有“硬度”又有“温度”。持续推进“千名专家进万企”帮扶活动,帮助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平昌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地表水断面、国控出境断面、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到55.4%。三十二梁镇茶叶产业园。生态+产业开启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  坚持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平昌县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先后斩获“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殊荣,平昌县乡村旅游模式还被列为全国经典案例推广。  “生态+特色农业”。秉持“全域化推进”理念,大力发展青花椒、茶叶、肉牛等特色产业,引进雅拉德荣公司投资50 亿元建设优质肉牛全产业链项目,拥有特色生态农业基地超 65万亩,全国首家青花椒交易中心落户平昌。积极推进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利用电商、互联网等手段,做好“三品一标”宣传和推介,努力扩大品牌知名度。巴山美村 父亲原乡——驷马镇双城村。  “生态+新型工业”。坚定加快建设全省工业强县示范县目标,锚定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清洁能源和农产品精深加工“3+1”生态工业主导产业,在育龙头、强主体、延链条、建集群上下足“绣花”功夫,做足“精细”文章。目前,平昌“一区四园”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清洁能源华油中蓝产值突破20亿元,江口醇、小角楼双双荣获“中华老字号”“川酒十朵小金花”称号。  “生态+乡村旅游”。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巴人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的生态内涵,加快推进农旅、文旅、城旅融合发展,建成驷马水乡、白衣古镇、巴灵台等8个4A级旅游景区,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等12张“国字号”旅游名片。“住进乡愁里,梦回山野间”,听巴山夜雨、赏田园风光、品乡土美食、泡温泉私汤,“巴山美村·父亲原乡”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5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树 王勇)8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二级调研员刘璨一行来南江县开展林长制和林权改革调研工作。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巴中市林业局、南江县林业局等有关负责同志随同调研。调研组一行人先后深入赤溪镇西厢村、正直镇双林村等地,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重点围绕基层林长制组织推进、工作部署、宣传监督、林长履职,基层“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建设情况、基层林长制阵地建设以及林权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调研组对南江县林长制工作的推进和创新工作以及林权改革落实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如何抓好下阶段林长制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一是要充分利用南江森林的丰厚资源,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南江县资源禀赋优势;二是要继续完善“林长+”的模式,认真总结提炼林长制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推动林业产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国家储备林建设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08
8月1日,巴州区宕梁街道办事处邀请巴中市恩阳民生技能培训学校教师在清莲村,举办了为期七天的“家禽饲养员”培训班,来自全村的家禽养殖人员参加培训。此次培训旨在进一步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清莲村群众家禽养殖观念,更好、更快地推动全村全面发展。培训内容包括家禽的孵化育种、饲养管理、免疫程序、用药要点等,让学员对如何养殖家禽、繁殖增收、预防疾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学习。通过七天培训,一方面激发了该村闲置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转变了原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提高了养殖技术水平。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有针对性,实用性,使他们提高了养殖的信心。(供稿:巴州区宕梁街道 张亚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08
  (记者 朱海洋)站在山头,讲起上次到访浙江东阳的考察经历,四川省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党支部书记李晓玲至今仍回味无穷。这两年的亲身实践让她学用相长,可其间难免有一知半解之处,李晓玲就时不时打个电话、发个微信,一番请教后常豁然开朗。如今讲起村里的“产业经”,她已是头头是道。  产自巴山深处的南江金银花,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南江就在国内率先实现金银花人工栽培。这里平均海拔1100多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超过3%,再加上云雾浸漫,造就了南江金银花独特的品质。如今,全县种植面积达18.6万亩,综合产值约15亿元,南江也由此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金银花产地。  在卫星村,如同很多村庄一样,早些年,老百姓为了补贴家用,在田边、路边、沟边,或者房前屋后零星种植金银花。但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金银花种植面积不断减少。怎么样重新扛起大旗,让金银花真正成为村里的“致富花”?2021年,带着这个题目,李晓玲踏上了前往浙江的取经之旅。  2021年6月,浙江省东阳市与南江县开展结对帮扶,共同推动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东阳市委常委盛锋就是那时来到南江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在他看来,产业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两年来,每年的协作总投入中,至少一半以上用于产业项目,尤其是南江黄羊、金银花、茶叶等主导产业。  怎么样把“东部经验”搬过来、用得好?卫星村首先由村集体出面,统一将耕地、山地等资源进行流转,并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用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第二,筑好巢、引凤来,对于引进的4户专业种植户,并非一租了之,而是合股成立“同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此一来,老百姓不仅有土地流转金,合作社经营得好,年底还有分红,又能示范带头,由大户带动一批小户。  短短两三年,包括邻村在内,卫星村一带,金银花连片种植面积达到了4500余亩。这其中,有着30年种植经验的任导行面积最大,除自己种了1500亩,还有2000多亩的合作基地。他还专门成立了南江银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集中收购、加工营销等一条龙服务,从而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去年,银蕊农业完成销售额600多万元,给村集体分红了将近60万元。  “这种利益联结机制非常好,村集体发挥的作用很关键。土地统一流转后,公司无需一家一户签合同;有了基础配套设施,加上各种项目资金的助力,公司更是如虎添翼;最后,劳动力的组织、村民关系的协调等,无疑都为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现在,大家坐在一个板凳上,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任导行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李晓玲看来,村集体去年分得的将近60万元弥足珍贵,这是真正从市场赚来的钱,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目前在卫星村,规模不一的金银花种植户已有100多户,还解决了60多个就业岗位,产业势头旺,大伙心更齐。  南江还学习东阳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建立数字农业云平台。卫星村村民包中钢种了1000多亩金银花,他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看,只要点点屏幕,就能补水和施肥,因为地头安上了智能滴灌系统。”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04
眼下正值四川巴中市通江县毛浴镇迎春村的“巴山脆蜜李”和“鹰嘴水蜜桃”盛果期,8月2日,在毛浴镇迎春村产业园里,“巴山脆蜜李”和“鹰嘴水蜜桃”缀满枝头,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体验采摘趣味。  “今年天气好,李子产量高,也非常好吃。”毛浴镇迎春村村民郭玉华说,今年巴山脆蜜李大获丰收,吸引了很多周边游客前来采摘。  “专门带两个小孩来产业园里采摘李子,这里的李子口感比较好,比较甜,小孩特别喜欢吃。”游客郭晓红表示,今年她已经是第二次来采摘了。  毛浴镇迎春村600亩巴山脆蜜李产业园属于村集体产业,按照“村集体+龙头企业+帮扶单位+农户”的“四方联动”发展模式,产权由村集体所有,公司负责管理运营,农户土地入股,农户在园区务工的同时,根据当年的效益再次分红,实现致富增收。  “村集体产业办得好,分红也高,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赚钱。”毛浴镇迎春村村民郭玉华说。  在巴山脆蜜李产业园不远处的鹰嘴水蜜桃园,一个个鹰嘴水蜜桃压弯了枝。“种植了50余亩的鹰嘴水蜜桃,将在8月中旬上市。”毛浴镇迎春村鹰嘴桃园负责人高树珍说,鹰嘴水蜜桃口感好,果实清脆,水分充足,适合老人小孩群体。  产业发展起来后,销路怎么办?毛浴镇迎春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廖银松表示,将通过三种方式进行销售,一是帮扶单位通过以购代捐的形式集中采购,二是通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三是线下体验采摘。  “今年迎春村集体经济巴山脆蜜李产量20万斤,鹰嘴水蜜桃产量10万斤,通过以购代捐消费帮扶、电商平台网络销售、游客体验采摘等多种销售方式,实现了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和果农丰收的双赢。”中铁二局派驻毛浴镇迎春村第一书记石成勇表示。  近年来,毛浴镇迎春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富农、促农增收为目标,把特色果蔬、养殖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供稿:通江县委宣传部 程聪 周泽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文龙 李令  “至诚镇集体经济今年首批30吨中药材(银杏叶)圆满出厂交货湖北省!”7月25日,通江县至诚镇集体经济平台公司——通江县金扁担农业有限公司顺利完成首批30 吨银杏干叶交付,银杏叶变身“黄金叶”,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通江县银杏叶正值采收季。 受访者供图银杏叶尚绿采收忙起来  当前,至诚镇银杏叶茂盛翠绿,正值采摘黄金期,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采摘收获银杏叶。  “我记得去年银杏叶每斤卖7角钱,今年卖1元钱,非常有赚头,而且现在是农闲时节,正好出去采银杏叶,目前靠卖叶子就赚了1100元左右,明天我还要接着采、接着卖、接着赚。”村民刘松涛满脸笑容地说。  银杏可谓“一身都是宝”,其中银杏叶被加工后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据了解,至诚镇发展银杏产业1.6万亩,目前已进入丰产期。  “今年银杏长势非常好,叶子又大又绿,价格也比往年更高,村民们采摘热情很高。”盘石村党支部书记陈勇说。药商跨省至销售火起来  在至诚镇银杏叶烘干厂,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村民驾车前来售卖银杏鲜叶,称重、计数、算账、付钱,现场繁忙而有序。  据悉,至诚镇党委、政府和村集体经济平台公司通过多方实地考察、洽谈,与湖北省药商签订购销合同,打通销售渠道。  “今年银杏叶不愁销路,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公司已经架好了银杏叶产销桥梁。”通江县金扁担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路华安说。让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本次银杏叶收购采取货到付款、现金支付的方式,截至7月25日,已向村民收购价值28.75万元的银杏鲜叶。  至诚镇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公司积极探索新型运营模式,坚持高价收购、让利于民的原则,切实帮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也让集体经济发展更有“钱”景。  “7月中旬以来,已收购银杏鲜叶150余吨,加工干叶50吨,首批30吨银杏干叶已顺利交货。”至诚镇党委书记王辽林介绍,预计今年将加工100吨以上银杏干叶,毛收入达95万元以上,将助力集体经济增收52万元以上,可实现平均每村增收超5万元。  “将银杏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振兴之道,至诚镇把小银杏做成了大文章,极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王辽林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02
(侯佳奇 杜文龙 记者 何菊 文/图)7月25日至28日,2023年“智兴天府专家行”厅县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川渝专家走进巴中通江活动举行。来自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19名专家围绕山地肉牛集群养殖、青峪猪产业发展、通江银耳发展、脱毒马铃薯研究、文旅产品开发及线路策划、地灾防治、特色农业攻关及胸痛中心暨脊柱专科建设8个项目,分组开展调研活动。4天时间,专家们到田间地头、种养殖大户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工作对接和智力服务,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把脉”银耳产业通江银耳,是通江的传统优势产业,是通江特色产业的一张名片,更是通江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来自四川省农科院和重庆市农科院的两位食用菌专家从通江银耳的菌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种植、产品开发、银耳文化开发利用等每一个环节开展调研,并就关心的问题与通江县银耳科研所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企业详细交流。重庆市农科院食用菌专家韦静宜建议,尝试银耳原生质体单核化、单孢杂交、多孢杂交或诱变育种,培育品质更高、抗逆性更好的菌株;采取“一室(缓冲室)一网(防虫网)一灯(诱虫灯)一板(粘虫板)”的综合物理防治措施,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进行虫害治理,做好耳堂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实现虫害的无害化防治;引入先进管理技术,加强耳堂微环境的人工调控,减少木霉、链孢霉和黏菌等病害的发生,实现病害的生态调控。通江县银科所技术人员说:“专家的指导,让我们在今后的科研中有了新的思路和攻关方向,接下来我们要加强同专家的学习交流,为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持。”活动启动仪式现场“问诊”茶产业发展目前,通江县种植茶叶10.8万亩,已投产7.2万亩,年产鲜叶7200吨,茶叶产业年产值规模2.1亿元,茶农人均收入6000元。茶叶专家组来到茶叶基地和加工厂,了解通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并对机采茶园培育、优质茶机采以及培育高产生态示范茶园等方面把脉问诊,对症支招。专家组建议,要按照当地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奖补幼龄茶园管护、培育优质机采茶园、改造低产茶园等促进县内成片成带,镇内成线成园,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从加工方式上转变传统思路,加大口粮茶、大宗茶生产;积极发展茶叶电子商务,推动线上线下多元融合。助力地灾防治通江是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地带,极易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宗佶先后对通江县森林公园、铁溪镇、长坪镇和空山镇7个重点地质灾害点和隐患点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的相关问题与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开展现场踏勘和交流,调查线路基本覆盖了通江县全域中低山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虽然形势很严峻,但地方政府在地灾防治上做了很多很有成效的工作,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杨宗佶建议,“要特别关注雨季暴雨和人为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尽量避免在雨季大挖大建”“在森林高覆盖山区重点区域采用机载LiDAR激光雷达滑坡精细化调查和识别研究,并积极开展专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阈值和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此外,山地肉牛集群养殖、青峪猪产业发展、脱毒马铃薯研究、文旅产品开发及线路策划、胸痛中心暨脊柱专科建设项目组的专家们,在各自擅长领域开展深度调研和业务指导,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4天时间虽短,但各项目单位与专家们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通江县也将持续对接专家,用好专家的智慧,借助专家的影响力,借力专家团队的资源,促进自身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通江新篇章注入智慧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31
(杜文龙 李令 记者 何菊 文/图)“至诚镇集体经济2023年首批30吨中药材(银杏叶)圆满出厂交货湖北省药商!”7月25日,四川省通江县至诚镇集体经济平台公司(通江县金扁担农业有限公司)顺利完成首批30吨银杏干叶交付,银杏叶变身“黄金叶”,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至诚镇集体经济2023年首批30吨中药材(银杏叶)圆满出厂银杏叶尚绿,采收“忙起来”当前,至诚镇银杏叶茂盛翠绿,正值采摘的黄金时期,当地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采摘收获银杏叶。“我记得去年银杏叶每斤是卖7毛钱,今年是卖1块钱,非常有赚头,而且现在是农闲时节,正好出去采银杏叶,目前靠卖叶子就赚了1100元左右,明天我还要接着采、接着卖、接着赚。”村民刘松涛满脸笑容地说道。银杏可谓“一身都是宝”,其中银杏叶进行加工后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据了解,至诚镇发展银杏产业1.6万亩,目前已经进入丰产期。“今年银杏长势非常好,叶子又大又绿,价格也比往年更高,村民们采摘热情非常高。”盘石村党支部书记陈勇说道。药商跨省至,销售“火起来”在至诚镇银杏叶烘干厂,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村民驾车前来售卖银杏鲜叶,称重、计数、算账、付钱,现场繁忙而有序。据悉,至诚镇党委、政府和村集体经济平台公司通过多方实地考察、洽谈,与湖北省药商签订购销合同,打通销售渠道。“今年银杏叶不愁销路,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公司已经架好了银杏叶产销桥梁。”通江县金扁担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路华安说道。让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本次银杏叶收购采取货到付款、现金支付的方式,截至7月25日,已经向村民收购价值28.75万元的银杏鲜叶。至诚镇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公司积极探索新型运营模式,坚持高价收购、让利于民的原则,切实帮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也让集体经济发展更有前景。“7月中旬以来,已收购银杏鲜叶150余吨,加工干叶50吨,首批30吨银杏干叶已成功交货。”至诚镇党委书记王辽林介绍,预计今年将加工100吨以上银杏干叶,毛收入达到95万元以上,将助力集体经济增收52万元以上,可实现平均每村增收5万元以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28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王勇)今年以来,南江县林业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四+四促”为动力保障,推动全县林长制工作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的跨越。一是“林长+责任区长”,促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县林长-镇(乡)林长-村林长-护林员”的责任链条协力作用,结合森林防火领导“包保”责任机制,在全县划分出32个包保责任区,设立区域负责人32名,县林长32名,镇(乡)林长318名,村林长929名,监管员328名,生态护林员972名,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地块,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目前,累计开展巡林2.6万余次,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450余个;二是“林长+警长”,促惩处打击。设立基层警长32名,与各级林长畅通信息,形成合力,保持依法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稳定。目前,警长联合林长巡林100余次,查处涉林案件9起,追责处理人员14人,挽回林业经济损失10万余元;三是“林长+检察长”,促资源保护。由林长办、检察院等7部门联合出台《南江县生态环境修复专项公益基金实施方案》,按照协同共治、损害担责、定点植绿的原则,在国有林、村集体土地或者村集体低效林等地类,科学规划确定生态修复点,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责任人不能自行修复需委托第三方代为修复的,统一在生态修复点按规划栽种植绿,并由林业局、检察院等部门实行定期轮流巡林制度,确保植一片、成一林;四是“林长+董事长”,促产业发展。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林菌、林菜、林药、林禽、林畜、林蜂等为主的6种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创建32个林业专业合作社、8家农林业公司等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具有区域化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12个。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7-26
  (记者 李传君)脱贫后的四川省巴中市,产业正在强势崛起。巴中五县(区)均为国家产粮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190万吨以上,粮食播面和产量连续3年保持全省前列,常年生猪出栏330万头以上,肉牛年饲养量60万头。巴中享有“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天然富硒茶之乡”等荣誉称号。  在产业振兴的同时,巴中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求,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和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思路,突出秦巴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大巴山居图”。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划定、优化禁养区,共划定禁养区面积1528.69平方公里。  产业园区既是致富园又是美丽景区  巴中一直十分重视粮油产业。目前累计培育创建粮油园区23个,其中市级以上8个。全市认定“三品一标”粮油农产品377个,培育壮大市级及以上粮油龙头企业11家,年订单种植粮油140万亩以上,年加工粮油农产品15.86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  种粮油不赚钱,曾是普遍共识。但如果把粮油园区既建成新型社区,又建成生态景区,拓展产业增收途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便是典型一例。今年第二届“田园恩阳海山情缘”油菜花节,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0余万元。  配有微田园的新建聚居点,宽阔的柏油路,功能齐备的村级服务中心,5000亩高标准农田上,春季油菜花节、秋季农民丰收节带动全村旅游收入累积2200余万元。海山村不仅是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还是乡村振兴省级样板村。  平昌县土兴镇华山村,通过创新“田园综合体”建设,建起1000亩现代蚕桑产业园、1000亩花椒产业园、1000亩水产水果产业园,配套建起文化博物馆、村史馆、主题民宿、特色农家乐等。“村里党群服务中心、社保服务网点、ATM存取款机、卫生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村党支部书记谢雄飞说。如今,华山村已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巴中坚持“三区同建”和“三生相融”理念,将产业振兴和生态宜居紧密结合,让农村既看得见山又望得见水,还留得住乡愁。全市建成新居聚居点2174个,建成“三区同建”巴山田园综合体85个、国家AAAA级景区村1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带动1125个村达到幸福美丽新村标准,巴中市也入列国家新农村建设综合标准化示范城市。  农家别院盛开“金银”花  南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覆盖公山、大河、兴马等7个乡镇74个村,实行金银花和南江黄羊种养循环。公山镇卫星村是该园区核心区之一,目前,卫星村共种植金银花5000余亩,2500亩已进入盛产期,到明年将全部进入盛产期,年总产值将达2500万元。  脱贫户方绍海家种了20多亩,全用自家农家肥,也不用雇人,故而每亩纯利润4000余元,一年下来净赚七八万元。全村像这样的规模种植户有30多户。返乡创业者张久成,2020年起严格按照县里推行的标准化种植,150亩金银花一年净赚20多万元。  为给农民创造更广阔的致富空间,南江县除了建成绿原酸提取加工厂及31条金银花加工生产线正式投产外,年屠宰加工30万头的南江黄羊加工生产线也已建成投产。目前,南江正在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涉及金银花多个领域共20余个开发项目。  目前,整个园区金银花种植总面积达10.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54%。园区内南江黄羊养殖常年存栏达到20余万头,占全县存栏量一半。走进各村,一幢幢新修建的农家别院拔地而起,圈里关满南江黄羊,丛丛茂盛的金银花环绕各个院落。  卫星村共建了两个聚居点,124户,除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外,其余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随迁户。土地增减挂钩,南江县采取建新3人及以下家庭补助5万元、4人家庭补助7万元、5人及以上家庭补助9万元的政策;购房者则对应6万元、8万元、10万元。不管是生活在聚居点,还是散居其他地方,全部建有卫生厕所,且每户都有一口三格式化粪池。  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巴中市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共投入财政资金4999.46万元、群众筹劳筹资1938.25万元,完成129个示范村建设,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47%。开展农村厕污共治试点,将农村“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实行整体推进一体化实施,示范村内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既留得绿水青山又赚得金山银山  平昌县得胜镇,因地处巴州区、通江县和平昌县交界地区,早在元代就形成了一个牛市,至今仍繁荣兴盛。因牛市影响,德胜也成了平昌县肉牛养殖大镇,13个村(居)都养牛,全镇肉牛存栏量达1.2万余头,千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有3个,年出栏七八千头。  近年来,肉牛产业成为巴中市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市委、市政府将肉牛产业纳入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首位产业,全产业链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具体目标是:力争5年内将巴山肉牛产业综合产值做到100亿元以上,首先坐上四川肉牛产业“头把交椅”。  2022年,巴中全市出栏肉牛19.53万头,年末存栏43万头。巴中在建立本地“空山牛”国家级保种场的同时,引进新品种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国“海福特牛”核心种业基地,常年存栏5000头智能核心育种场于今年6月底建成投产,有望5年内种源自给率达到80%以上。  走进存栏达1160头肉牛的四川欣昌林牧业有限公司,记者闻不到一丝臭味。该公司采用粪污固态化酵解技术,通过秸秆、粗糠、锯末、土粉等制作成发酵床,加酵解菌与牛粪、牛尿混合不断发酵,产出物可直接作有机肥还田,也可根据作物需要再添加其他营养成分进一步加工。该公司还种植了700多亩牧草,供应饲料的同时可消耗大部分场内自产的肉牛粪污有机肥。  巴中市是畜牧业大市,既要赚取金山银山,还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2022年底,全市分别存栏生猪、肉牛、肉羊213.15万头、43万头、79.82万只。全年畜禽粪尿和污水产生量2264.73万吨,资源化利用量2220.69万吨,主要方式有三种:“异位发酵床”模式、“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消纳模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25
近年来,巴州区光辉镇紧紧围绕“工业小镇、产业富镇、和美小镇”发展目标,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哨台村两委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主动作为、主动思考,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工业经济为引领,工业项目为抓手和居间服务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哨台村实际,又能以工业经济带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居间服务展现优势。居间服务俗称中介服务,是指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立足辖区工业项目优势,按照业主需求,通过直接承包工程、工程分包等形式,直接或间接获取收益。哨台村抢抓项目经济和工业经济优势,认真梳理辖区内已建成项目、在建项目,主动对接项目、主动对接业主、主动将工业经济带动村集体经济这一思路与项目业主、企业沟通,争取项目业主、企业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  政经分离理顺关系。哨台村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坚持做到政经分离,对村民委员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区分。根据村民委员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理顺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职责,在区级部门的指导下,对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账套分设、资产分管、收支分线。  增资增金提供保障。哨台村通过多渠道找资金、多举措增资金、多方式创收益不断积累集体经济资金总额,为居间服务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2022年哨台村主动拜访辖区企业、在外知名人士,募集53万元,采取村民自建的方式,部分资金用于硬化采石厂到李家老屋道路1.5公里,惠及群众50户246人,带动当地群众务工130余人。  2023年哨台村集体经济上半年已达到30万元,全年力争突破50万元。下一步,哨台村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将继续在党建联盟上、村企合作上再下功夫,为项目落好地、企业服好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供稿:巴州区光辉镇 谢云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闻亚 范莉 文/图  进入7月中旬,巴中市南江县一个月前机播的5万亩大豆已出苗。“都有2—4叶了,出苗整齐,出苗率超过 95%。”7月14日,南江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伍和平告诉记者,今年采购的50台小型电动大豆播种机派上了大用场。  伍和平口中的大豆播种机,是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农机院”)为丘区量身研制的2BTD-4B型号大豆玉米播种机。“这款播种机充电一次,能用8小时,播32—48亩地。”该播种机的研发者之一、省农机院高级工程师刘波告诉记者,机播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这是非常适合丘区生产使用的小型农机。农机培训和推广会现场迷你机器“巴掌地”上可灵活转身  时间回到7月5日,在南江县天池镇马桑村合作社,现场不少地块仅有几分大小。只见一台大豆玉米播种机正在演示大豆播种,“娇小”的身形,让机器在巴掌大的地里灵活转身,10分钟左右,一块七八分的地就播种完了。  这是省农机院正在举办的农机培训和推广。“这款播种机,长宽高仅在1米左右,相比宽度超过五六米的大型播种机,很迷你。”刘波介绍,除此之外,这款农机还非常容易操作。  “通过前期多次调研,我们根据南江县地形地貌设计研发了这款播种机。该机器采用‘电代油’技术,以新能源为配套动力,采用电池为机器行走和播种提供动能,使用过程无碳排放和噪声污染。”7月5日,刘波在培训会上介绍,该播种机转场简单轻便,掉头快速灵活,能够适应南江县地块狭小分散的山地和坡耕地,也实现了当地在小型播种机上零的突破。50台机器完成5万亩夏大豆播种  时间再回到今年春天,南江县采购了50台2BTD-4B型号大豆玉米播种机。“我们整合资金,购买了这种适合南江丘区生产的农机,并在第一时间分发到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手中,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伍和平告诉记者,有了这些农机帮忙,生产效率一下就提高了,再也不担心在播种的关键期找不到人手了。  “这款播种机能满足玉米单穴2粒种、大豆单穴3—4粒种的农艺要求,无需人力推行,大大减少了农户播种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刘波介绍,从南江县使用的情况来看,机器出苗效果与人工播种相当,效率上,一台机器可以当10个人工。  那么,这款适合丘区的小型农机价格如何呢?  “目前,这款小型播种机售价在1万元左右。”刘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规模种植户用这款农机,只要一台播种机就能完成一年几千亩的播种面积,那么一年省下的用工费就可以再买一台机器,“后期如果进入农机补贴,则更划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浩  入伏,酷暑难耐。热辣的太阳炙烤着巴城大地。而在车程半小时外的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森林康养度假区,却是另一番光景——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95%,常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2.5万个以上,好一处消夏避暑的“世外桃源”。  “趁着放暑假带孩子过来玩几天。这里确实舒适凉爽。”天马山的清凉,给从成都自驾前来度假的王女士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天马山旅游度假区俯瞰图发展康养产业引客来  在当地人看来,天马山的魅力,不只在夏天。  “春可茗茶赏花、夏来清凉避暑、秋可田园采摘、冬品雪乡美食。”巴州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饶建介绍,巴州区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先后举办采茶赏花节、“清凉一夏·相约天马”避暑旅游季、高山羊肉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持续提升景区的热度和吸引力。2022年,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全年接待游客283.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72亿元。  近年来,巴州区委坚持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培育发展,紧扣城市休闲和城郊文旅康养示范区建设,全力支持天马山镇“天府旅游名镇”创建工作。  “以前上天马山的公路弯道多、路况差,现在安全又快捷。”作为天马山景区的常客,市民张先生对交通的改善赞不绝口。巴州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总规划师徐艺丹说:“我们以创建天府旅游名镇为契机,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融入本土元素,持续提升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品质。”“茶旅共融”走出增收路  “今天凉快,大家抓紧时间干哦!”在天马山镇狮子寨村茶园内,村民周庆雄一边吆喝,一边熟练地除草、施肥。他在茶园务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  而在狮子寨村的民宿内,一群外地来的游客正在挑选房间。“目前我们共有73间民宿,赶在避暑游旺季开门迎客,今年肯定有不错的收入。”狮子寨村党支部书记余安波说。  拓宽茶产业、建特色民宿、发展电商经济……目前,狮子寨村已经迈上发展的快车道,去年“村集体+寺南柳镇属平台公司”收入突破59万元,曾经的落后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狮子寨村,只是天马山镇走好“茶旅共融”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天马山镇坚持茶业兴镇、产业强镇、旅游富镇,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引进5家优质茶企,建设茶叶基地10000余亩,同步建设15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加工能力达到1万亩。建立1000多人的零工服务队,打造半小时就业圈,既解决辖区企业用工荒难题,又帮助群众家门口灵活就业。  “我们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就是为了增加群众的收入,实实在在提升大家的幸福指数。”天马山镇党委书记龚毅介绍,2022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8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近2倍。集体经济收入广泛用于民生工程、产业发展等,形成了良好的互促互补效应。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19
7月10日,笔者来到南江与通江两县交界之地的南江兴马镇罗岗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干净的村道,错落有致的现代小洋房,常年绿荫硕果累累的金银花产业园。  近年来,罗岗村通过发展猕猴桃苗圃、金银花苗圃、金银花药材产业走上了稳定脱贫致富之路。该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五小庭园”建设,村民们的精气神高了,产业强了,环境好了,村庄美了,乡风顺了,小山村实现了美丽“蝶变”。  “南银1号金银花”道地药材产业让村民富起来  怎样才能让罗岗村走上富裕之路?罗岗村支部书记曾国元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深知,把做大做强具备一定基础的道地药材“南银1号”金银花嫁接优势产业作为罗岗人根本出路,才能让村民走上稳定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路。  “前些年,我就靠种几亩苞谷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近年来,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我扩种了10多亩金银花、魔芋等道地中药材,同时进行药材品改,逐步将10多亩地全部改种优质“南银1号”金银花苗,现在又种上几亩魔芋,每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我不仅修建了小洋房,还买了家用小车,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王兴军满怀信心地说。  “过去我只管理自己家里10多亩金银花,收入总是徘徊不前。这些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乡村振兴帮扶部门的支持下,我转变思路:探索选育优质本地母本金银花与山东苗木进行嫁接培育,经过精心选育培育“南银1号”金银花,经过四川省农科院认定,成功得到广大群众认同、产量高、耗费劳动力少、花丛矮的优质道地药材产业;成功在金银花行距内试种植魔芋等多种经营,现在年收入少则也有20多万元。”村民王兴军从最初的“南银1号”金银花选育优质惠条进行培育道地药材种植,到后来收购推销道地药材金银花,办起了金银花道地药材加工厂,并创办协盈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举成为巴中市人大代表、罗岗村致富带头人,他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每年帮助药农销售金银花药材100多吨,销售收入800余万元,带动全村金银花道地药农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目前,罗岗村已形成全县以“南银1号”金银花母本培育研究基地和道地中药材示范为支柱的产业格局,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实现了家家有金银花产业园,户户有骨干产业,户平均种植金银花道地药材6亩以上,村民年收入少的也在6万元以上。  “五小庭园”建设让村庄更美  来到罗岗村群众文化广场,一幅幅老照片诉说着村里的变迁。该村通过发展猕猴桃苗圃、“南银1号”金银花道地中药材、魔芋等主导产业,家家户户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村“两委”大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因势利导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村实施“五小庭园”建设。  “刚开始,拆除破旧房,搞‘五小庭园围栏’建设我也想不通,通过参加院户会、田头地头会、党员干部会和小组群众会,我觉得党员干部都参与,自己也应该要行动起来了。”今年83岁的村民陈永生说。  近年来,罗岗村以党建引领抓村容村貌建设,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带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完成12.5公里的村级主干道路美化、绿化、靓化,安装道路交通护栏12公里,拓宽田间道路5.5公里,治理沟渠4200米,改造高标准农田整治200亩、复坡堡坎1000米、硬化金银花产业道路和田间耕作道路4.3公里、整治撂荒地200亩等建设项目,各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彻底解决了全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  “这些年,我们村将环境卫生治理、乡村振兴、生态康养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村庄干净美化了,道路交通漂亮了,到村里康养避暑旅游参观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家家建起了小洋房,90%的村民家庭有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今年73岁的老党员任立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供稿:南江县兴马镇 熊贵民 袁文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