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杨黎明 记者 侯东 文/图)时下,漫步在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的道路上,一幅生机勃勃的新农村画卷跃然眼前:二三层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牛头山下,水泥路通到每一户家门口,产业大棚里有村民繁忙的身影、有游客采摘的欢笑,乐此不疲。曾几何时,这个村庄却是另一幅光景:道路交通阻塞,产业基础薄弱,种粮效益不佳,为了给家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勤劳善良的天雄村村民纷纷背井离乡,踏上务工之路。这些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举措的落地见效,天雄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小山村蜕变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全国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四好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正崛起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宜居宜业的天雄村推进人居环境改善  增添和美乡村宜居靓色今年,天雄村再度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开启创建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工作。民居与庭院改造、道路改造提升、电力光纤改造以及污水管网等项目接连不断地得以实施。在创建过程中,昭化区不仅成立了区级工作推进组,还设立了现场项目工作专班,并构建了项目现场会商机制。昭化区的主要领导每逢周六都会赶赴项目现场蹲点,致力于解决项目推进期间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建设任务。创建工作面临着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局面。鉴于此,昭化区建立了区级部门(单位)与天雄村的包联共建机制,制定出“六顺六净四满意”工作标准,扎实推进组织结对“大共建”、环境整治“大焕新”、感恩意识“大培育”三大行动。同时,建立起骨干包联队伍54支,结合党员志愿服务、主题党日等活动,引导区直机关1200余名党员干部率先深入群众之中,集中协助解决民生实事和重点问题达386个。“以前我们自己打造的小庭院显得杂乱无章,如今这个院子繁花似锦、绿树成荫,闲暇时坐在院子里乘乘凉、喝喝茶,那滋味,别提有多舒坦了。”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村民高翠芬笑容满面地说道。变化入眼可见。如今的天雄村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村内交通更是四通八达,干道路、景区路、村社路、产业路、入户路,相互连通,干净整洁。“这些年我们村相继进行了改厨改厕,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太阳能路灯,环境的不断提升让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天雄村党支部书记尚明洪介绍。近年来,天雄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实现了村主干道两横两纵光亮全覆盖;实施村道、破损路面提升改造,同步推进电线、水管等上改下、明改暗工程;改造提升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成“污水一体式”集中收集处理利用设施1处、三级化粪池3处、污水管网300米,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打造生态微庭院45处,村口、街心等文化景观小品3处,展示乡村果蔬文化,营造出四时田园风景。天雄村村委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提升和美乡村经济发展成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3年,尚明洪被村民一致推选为天雄村的党支部书记。尚明洪上任之初,村庄空心化问题突出,人口流失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是全村发展的最大掣肘。如何破题?村“两委”商讨决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以此唤醒“沉睡”中的天雄村。为什么这么定位?天雄村有自己的考量:该村离广元城区只有26公里,离AAAA级旅游景区昭化古城仅有3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说干就干,村“两委”通过走访摸排,发现蔬菜产业大有可为。村里已经有赵礼荣这样的种植大户。这些年,赵礼荣一边向周边市场、超市、小区等供应蔬菜,一边发展采摘经济。六亩、十亩、十五亩……蔬菜产业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近些年来,村“两委”积极动员当地村民投身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在赵礼荣的引领带动之下,经由村“两委”的不懈动员,村民吴长兵、郭子斌等人不再远赴他乡漂泊打工,而是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开启了蔬菜种植的事业征程。“现在在家乡发展蔬菜种植,不仅可以照顾家里,收入也还是不错,除去人工和种植成本,每年的纯收入在17万元左右。”吴长兵高兴地算起自己的收入账。单纯发展蔬菜产业太单一、太薄弱,村“两委”在商讨之后,有了更多的想法。机会在悄然间不期而遇。杭州建德市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建德人赖宏清也在村里种植草莓有好几个年头,如何把草莓产业做大做强?村“两委”一边动员更多的建德人来天雄村种植草莓,一边发动当地群众种植草莓。现在,越来越多的浙江人成为天雄村的草莓种植大户,他们不仅自己发展产业,还为村民提供“一对一”的师徒式技术指导,共同增收致富。在此期间,昭化区还指导该村成立了天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社会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建立“村集体+公司+农户”的532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村民自建、以工代赈等方式承接建设项目,发展农文旅产业,全方位提升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益。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雄村已成功创建为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成浙川协作草莓产业基地,按时节梯次种植火龙果、黄瓜、草莓、红提等有机果蔬30余种,设有亲子采摘、苗圃培育、休闲观光等区域,实现一年四季业态常青。天雄村蔬菜产业大获丰收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打造和美乡村便民底色近日,村民王国林在村委会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今年的新农村合作医疗缴费和认证。“以前新农村合作医疗缴费要去镇上办理,办得顺利的话一来一回也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如果遇到工作人员临时有事不在,第二天还得再跑一次。现在村里建了‘村能办’平台,只要带着身份证到村委会,一会儿就办完了,很方便。”王国林表示。在天雄村,随着“村能办”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建房、医保等238个便民审批事项,大大节省了办事时间。据悉,在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的生动实践中,天雄村不仅拥有“村能办”,还着力“一老一小”保障,建有一批儿童之家、颐养之家、村卫生室等便民服务设施,强化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全面完善文化广场、文化院坝、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持续开展“村晚”、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同时,推动供销社下沉服务力量,打造村级供销服务体系,建成集五金日杂、乡村超市、理发、庄稼医院、再生资源回收和农用机械服务为一体的天雄村综合服务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天雄村的颐养之家中,随时都能瞧见三五个老人结伴成组,活跃于老年教育室、民乐室、棋牌室、康复训练室之中。“在建成之初,这里可没有老年人前来活动。”尚明洪直言不讳。不仅要建设得好,更要管理得好、使用得好。依循这个综治理念,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进程中,该村全力发挥村党支部的带动引领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老人前往颐养之家进行体验、交流,逐步引导老人喜爱集体活动、钟情颐养之家。村庄变得更加美丽,村民逐渐富裕起来,越来越多曾经离开天雄村的人以及投资者再度返回故乡,共同描绘出一幅“村美、业兴、人和、共富”的乡村崭新画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强蛟 特约通讯员 鄢怀林  在川陕甘交汇之处,青川县坐落于嘉陵江上游。白龙江与清江河等长江支流如生命之脉,润泽着这片大地。其中,蓄水量丰富的白龙湖更是广元市重要的清泉之源。昔日,这里曾有233户、8570箱网箱养鱼的繁忙景象。然而,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渔退捕的号角吹响,白龙湖畔的渔民们迎来了生活的重大转折。  面对退捕后的迷茫与挑战,青川县就业创业促进中心积极行动,主动“上门服务”,摸清沙州等乡镇退捕渔民的底数,精准识别管理,制定安置方案,分类施策,开展“一对一”帮扶,通过多种途径,促使188名退捕渔民实现转产转业,为渔民铺就致富之路。近日,在一场退捕渔民就业创业培训活动上,退捕渔民分享了自己的就业创业故事。  安国刚,这位昔日的捕鱼能手,如今是白水关社区的保洁人员,他满怀感激地说:“上岸之初,我仿佛迷失了方向,但青川县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就像一盏明灯,引领我找到了新的生活航向。”  曹开兴的故事则充满了转折与希望,去年油橄榄种植的挫败并未将他击垮,反而让他在这次培训中重拾信心。“这个培训太好了。我去年种植的油橄榄因为技术原因,连成本都收不回。现在通过培训,了解到失败的原因,我对明年的收成充满希望。”曹开兴对未来满怀憧憬。  安国刚、曹开兴的故事,只是青川退捕渔民实现蝶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川县人社局以“四个精准”为核心策略,精心描绘了一幅渔民转产就业的画卷:精准施策,县人社局组建了就业、社保工作专班,以清单式开展渔民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精准摸排,县就业创业 促 进 中 心 逐 户 对 全 县233名渔民的就业创业意愿、参保情况、培训意愿、帮扶需求等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动态更新转产就业台账;精准提能,依据渔民培训需求设置水产养殖、蔬菜水果种植、农家乐经营等培训课程,开展技能培训5期,培训渔民256人次,培训后推荐就业178人;精准安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公司、零工市场、劳务专合社等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收集县内外岗位5000余个,举办退捕渔民专场招聘活动12场次,收集发布优质岗位5000个,达成就业意向162人。  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渔民们正经历着从捕鱼人到创业者、务农者乃至“民间技艺大师”的华丽蜕变。他们的故事,如同青川的山水,既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又洋溢着勃勃生机与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摸排渔民需求、优化服务措施、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努力促进退捕渔民高质量充分就业。”青川县人社局局长田茂杰表示,未来,青川县人社局将继续与渔民们携手共进,坚信在“四个精准”的引领下,青川的渔民们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6
(杨黎明 记者 李全民)时下,漫步在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的道路上,一幅生机勃勃的新农村画卷跃然眼前:二三层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牛头山下,水泥路通到每一户家门口,产业大棚里有村民繁忙的身影、有游客采摘的步伐,乐此不疲。曾几何时,这个村庄却是另一幅光景:道路交通阻塞,产业基础薄弱,种粮效益不佳,为了给家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勤劳善良的天雄村村民纷纷背井离乡,踏上务工之路。这些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美乡村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举措的落地见效,天雄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小山村蜕变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全国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四好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正崛起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推进人居环境改善  增添和美乡村宜居靓色今年,天雄村再度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开启创建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工作。民居与庭院改造、道路改造提升、电力光纤改造以及污水管网等项目接连不断地得以实施。在创建过程中,昭化区不仅成立了区级工作推进组,还设立了现场项目工作专班,并构建了项目现场会商机制。昭化区的主要领导每逢周六都会赶赴项目现场蹲点,致力于解决项目推进期间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建设任务。创建工作面临着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局面。鉴于此,昭化区建立了区级部门(单位)与天雄村的包联共建机制,制定出“六顺六净四满意”工作标准,扎实推进组织结对“大共建”、环境整治“大焕新”、感恩意识“大培育”三大行动。同时,建立起骨干包联队伍 54 支,结合党员志愿服务、主题党日等活动,引导区直机关 1200 余名党员干部率先深入群众之中,集中协助解决民生实事和重点问题达 386 个。“以前我们自己打造的小庭院显得杂乱无章,如今这个院子繁花似锦、绿树成荫,闲暇时坐在院子里乘乘凉、喝喝茶,那滋味,别提有多舒坦了。”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村民高翠芬笑容满面地说道。变化入眼可见。如今的天雄村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村内交通更是四通八达,干道路、景区路、村社路、产业路、入户路,相互连通,干净整洁。“这些年我们村相继进行了改厨改厕,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太阳能路灯,环境的不断提升让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天雄村党支部书记尚明洪介绍。近年来,天雄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实现了村主干道两横两纵光亮全覆盖;实施村道、破损路面提升改造,同步推进电线、水管等上改下、明改暗工程;改造提升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成“污水一体式”集中收集处理利用设施1处、三级化粪池3处、污水管网300米,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打造生态微庭院45处,村口、街心等文化景观小品3处,展示乡村果蔬文化,营造出四时田园风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提升和美乡村经济发展成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3年,尚明洪被村民一致推选为该村的支部书记。上任之初,天雄村村庄空心化问题突出,人口流失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成了全村发展的最大掣肘。如何破题?村两委商讨决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以此唤醒“沉睡”中的天雄村。为什么这么定位?天雄村有自己的考量,该村离广元城区只有26公里,离AAAA级旅游景区昭化古城仅有3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说干就干,村两委通过走访摸排,发现蔬菜产业大有可为。村里已经有赵礼荣一样的种植大户,这些年,赵礼荣一边向周边市场、超市、小区等供应蔬菜,一边发展采摘经济。六亩、十亩、十五亩……蔬菜产业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近些年来,村两委积极动员当地村民投身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在赵礼荣的引领带动之下,经由村两委的不懈动员,村民吴长兵、郭子斌等人不再远赴他乡漂泊打工,而是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开启了蔬菜种植的事业征程。“现在在家乡发展蔬菜种植,不仅可以照顾家里,收入也还是不错,除去人工和种植成本,每年的纯收入大概在17万元左右。”吴长兵高兴地算起自己的收入账。单纯发展蔬菜产业太单一、太薄弱。天雄村两委在商讨之后,有了更多的想法。机会在悄然间不期而遇。建德市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建德人赖宏清也在村里种植草莓有好几个年头,如何把草莓产业做大做强?村两委一边动员更多的建德人来天雄村种植草莓,一边发动当地群众种植草莓。现在,越来越多的浙江人成为天雄村的草莓种植大户,他们不仅自己发展产业,还为村民提供“一对一”的师徒式技术指导,共同增收致富。在此期间,昭化区还指导该村成立了天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社会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建立“村集体+公司+农户”的532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村民自建、以工代赈等方式承接建设项目,发展农文旅产业,全方位提升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益。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雄村已成功创建为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成浙川协作草莓产业基地,按时节梯次种植火龙果、黄瓜、草莓、红提等有机果蔬30余种,设有亲子采摘、苗圃培育、休闲观光等区域,实现一年四季业态常青。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打造和美乡村便民底色村民王国林在村委会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今年的新农村合作医疗缴费和认证。“以前新农村合作医疗缴费要去镇上办理,办得顺利的话一来一回也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如果遇到工作人员临时有事不在,第二天还得再跑一次。现在村里建了‘村能办’平台,只要带着身份证到村委会,一会儿就办完了,方便的很。”王国林表示。“村能办”平台的建立,让许多村民切实感受到了办事的便利。在天雄村,随着“村能办”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建房、医保等238个便民审批事项,大大节省了办事时间。据悉,在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的生动实践中,天雄村不仅拥有“村能办”,还着力“一老一小”保障,建有一批儿童之家、颐养之家、村卫生室等便民服务设施,强化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全面完善文化广场、文化院坝、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持续开展“村晚”、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同时,推动供销社下沉服务力量,打造村级供销服务体系,建成含五金日杂、乡村超市、理发、庄稼医院、再生资源回收和农用机械服务为一体的天雄村综合服务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天雄村的颐养之家中,随时都能瞧见三五个老人结伴成组,活跃于老年教育室、民乐室、棋牌室、康复训练室之中。“在建成之初,这里可没有老年人前来活动。”尚明洪直言不讳。不仅要建设得好,更要管理得好、使用得好。依循这个综治理念,在和美乡村的建设进程中,该村全力发挥村党支部的带动引领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老人前往颐养之家进行体验、交流,逐步引导老人喜爱集体活动、钟情颐养之家。村庄变得更加美丽,村民逐渐富裕起来,越来越多曾经离开天雄村的人以及投资者再度返回故乡,共同描绘出一幅“村美、业兴、人和、共富”的乡村崭新画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5
朱荣杰 杨鸿波 (图片由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  7月20日,广元久雨初晴。家住广元市利州区的李林又一次自驾前往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自今年5月1日天曌山旅游公路开通后,李林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全长12.5公里的旅游公路,不仅满目苍翠,还串起了沿线109特色小镇、三堆镇三线记忆小镇等,可以感受广元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  同一天,距离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不足20公里的大华1939民族工业遗址文创园内,人流如织,熙来攘往,工业遗址华丽转身,成为市民休闲新选择、旅游新地标、潮玩打卡地。  一年来,广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行动、扎实的举措,推动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年来,广元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近176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超1.68亿元。其中,翠云廊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超670%,门票收入同比增长589%。  增长的背后,折射出广元的实干和担当。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元打造文化传承新标杆,不断推动文旅融合进阶迭代,持续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翠云廊景区人流如织。传统文化“活”起来7月6日至8日,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暨专家学者蜀道行活动在广元市青川县、昭化区举行。3天时间里,王子今、彭邦本、李勇先等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蜀道研究权威专家,行走广元境内的古蜀道,并举行了《蜀道遗产丛书》等蜀道研究成果发布、蜀道文化交流座谈会,深入挖掘蜀道文化遗产价值,推动蜀道系统性研究,讲好中华蜀道故事。  在广元,类似这样的蜀道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并不鲜见。文艺名家蜀道行、媒体蜀道行、群众性蜀道徒步游轮番上演,“蜀道”已然成为广元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蜀道文化成为广元城市文化的鲜明标识。  7月22日,历时10年编纂而成的《广元历代方志集成》正式发布,这是全省首部由市(州)层面整理完成的旧志丛书,也是广元建市以来第一部最全的旧志丛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带动文旅产业“火”起来。  广元是一座充满传奇和荣光的文化名城。作为古蜀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广元一直是精彩而生动的存在。7000年前的细石器遗址、2300年前的昭化古城、1500年前的千佛崖摩崖造像,都镌刻了深刻的历史记忆。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广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体传承发展,为推动巴蜀文化传承贡献力量,让巴蜀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开展古迹寻踪,守护历史文脉。坚持把古蜀道保护利用摆在突出位置,广元及时出台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决定,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脉探源工程。中子铺细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长江以北、秦岭黄河以南无细石器文化的空白,广元持续不断推进其保护利用。整合近10亿元资金实施剑门蜀道遗址、昭化古城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余个。“公路铁路为文物保护让路”典型经验获得全国推广,古树名木保护“离任交接”制度进一步丰富完善。  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成立广元石窟研究所、蜀道文化研究会,高质量举办蜀道文化年会,常态化开展“蜀道大讲堂”专题讲座。设立重点课题,揭示蜀道文化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契机,高标准推进蜀道申遗各项工作。保护传承非遗项目280多个,白花石刻等天府旅游名品远销海外。  创新传承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知客”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队和“蜀小兵”“茶小白”志愿服务品牌。推进大蜀道博物馆建设、广元市博物馆迁建等项目。大力扶持精品文艺创作,《山高水长》等10多件作品分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等,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600多场,惠及群众200多万人次。  守正创新,打造文化传承新标杆。根植“剑门蜀道”,传承开放包容文化基因;深耕“红色热土”,赓续共产党人红色血脉。广元传统习俗“正月二十三·女儿游河湾”活动。文旅产业“火”起来  日前,米仓山大峡谷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部分观景平台、生态停车场、步游道、生态厕所等)公开招标,此举标志着米仓山大峡谷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步伐提速。  这只是广元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软实力支撑文化营城的一个切片。  广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遗产丰富。目前,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1080处、博物馆纪念馆18家、非遗项目280余项。文旅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全市目前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5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2个、天府旅游名县3个。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怎么寻找文化营城的新表达?  一组数字,也许隐藏着答案。广元通过举办节会,不断扩大“朋友圈”,积极推动文旅项目招引,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从去年8月至今年6月底,先后签约文旅项目93个,计划投资超300亿元。  办一个节,兴一座城。去年,广元创新举办第35届中国(广元)女儿节,擦亮女儿节文化名片,打造文旅消费新产品新模式新场景,节会期间,全市运输客流近5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00%;首次实现过夜游客超过单日游客数量,宾馆酒店入住率达100%,“流量”变成“留量”,风景变“钱景”。活动期间的烟花秀表演现场人数超过20万,“有一种生活叫广元”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美谈。  以特色文化品牌赋能城市的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游大美蜀道 品广元好茶”文化旅游和茶产业宣传推介系列活动、广元文旅走进成都大运会暨广元特色产品推介会、“走蜀道 行大运”广元文旅专场推介会……广元市委、县(区)委主要领导纷纷变身文旅“推荐官”、城市“代言人”,现身活动现场。通过讲述广元文旅好故事、传播广元文旅好声音,树立了广元文旅好形象,成都、西安、杭州等重点客源地游客大幅增长。  广元已初步构建起文化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补共促、融合共进新格局,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的动人图景正徐徐铺展开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25
(卢琦 记者 张敏)一棵古柏,要怎样保护?“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常态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让16858株古树名木枝繁叶茂。  一块铝锭,可以铸出多大的经济大盘?今年上半年,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其中,铝基新材料增长35.3%,建设“中国绿色铝都”蹄疾步稳。  牢记嘱托,广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一手抓古树名木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一手抓拼经济比发展惠民生,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去年广元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居全省第十二位,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居全省第九位。  古柏苍苍的千年蜀道上,广元正加速描绘绿水青山新画卷。蜀道之变既保护古柏又传承传统文化  7月22日,剑阁县翠云廊龙源镇段,工人忙着为古柏清理腐坏部位、刷防水桐油、加固定支架、修围栏。  翠云廊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视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牢记嘱托,让每一株古柏常绿长青。广元市出台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决定,推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十九条措施,更加系统、完整、科学地保护古树名木,确保全市16858株古树名木青绿苍翠。  同时,广元市修订完善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交树交印”制度,将“交树”内容拓展到古树名木分布、生长状况、管护措施等综合评定,“交印”范围由行政首长扩大到党委、党组、村社支部。  牢记嘱托,让蜀道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要保护传承,也要活化利用。”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杨昌洪介绍,去年以来,该市先后成立广元石窟研究所、蜀道文化研究会,启动“考古中国”蜀道研究项目,开展中子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司马错入蜀重大历史意义研究,对遗址遗迹进行原真性保护、本体性修复。  截至目前,广元已实施千佛崖数字化勘察等项目67个,昭化古城、剑阁县被纳入全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建设。  不仅如此,广元擦亮蜀道IP,创新打造出圈活动,变大IP流量为游客“流量”。第35届中国(广元)女儿节、第十三届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节,火爆出圈;背诵《蜀道难》免门票活动吸引13万人次参与;连续两年开展古蜀道徒步游,5条徒步游路线吸引游客竞相打卡。今年上半年,全市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数量、门票收入分别增长22.1%、104.4%。产业之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7月22日清晨,满载广元本地火锅食材、鲜竹笋等货物的高铁快运“确认车”,从广元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驶出。1个多小时后,这些货物到达成都东站,被迅速分拨至各大市场,端上成都市民的餐桌。自去年10月首发以来,广元高铁快运已发出260余列,运送货物超1500吨。  近年来,广元积极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班列组货基地、全国高铁快运创新发展基地、嘉陵江上游铁公水多式联运中心以及西部大宗物资物流贸易中心,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将“大通道”流量变为经济发展“增量”。  把握发展方位,广元不仅从地理空间上入手,更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上入手。  着力壮大铝基新材料首位产业,广元通过实施“百企千亿”计划,做大原铝规模、加密开行铝锭班列、布局一批再生铝项目等措施,力争到2027年,铝基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突破150家、年产值过千亿元。  目前,广元已构建起“绿色水电铝—铝精深加工—铝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形成以广元经开区和利州区为核心、青川和剑阁为两翼的发展格局,铝基材料产业规上企业达50家。今年上半年,铝基新材料产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4.0%。  首位产业带动,工业跨上新台阶。上半年,广元“1+3+3”工业优势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0.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个百分点。  “良好的交通优势和营商环境,是我们选择广元的重要原因之一。”锅圈集团董事长杨明超道出众多企业落户广元的缘由。  物流方面,截至目前,广元铁路综合物流基地、全国首个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等物流枢纽先后建成投运,川陕甘结合部区域第一个铁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已建成,中粮油脂(西部)物流基地等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功能性支撑平台落地广元,新疆—广元图定铝锭班列实现常态开行。  服务方面,广元倾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成立17个重点产业专班和1个要素保障专班全生命周期服务。此外,企业家恳谈会、“背靠背”直接评价、“一站式”惠企政策兑现窗口、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12345”亲商助企热线等营商环境“组合拳”,让企业频频点赞。城乡之变让群众过上更高品质生活  7月22日,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葡萄园内,游客争相体验采摘乐趣。“当前是葡萄成熟期,平均每天有100多人前来采摘游玩,仅这一项活动,每个月就有超10万元的收益。”葡萄采摘园负责人唐勇说。  近年来,天雄村以产业兴村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草莓、葡萄等特色水果产业,建立起集农业、旅游、休闲、娱乐与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采摘体验园,实现年均收益200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让城乡群众共享更高品质生活,广元把城乡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做强原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激励各类人才入乡返乡创业。  在城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和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从而留住本地人口并吸引周边地区居民前来定居。  数据显示,去年7月以来广元已改造完成城镇老旧小区205个,新增口袋公园10个,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30.02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41.49%,并成为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国内首批试点城市。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广元市推出温暖务实之举。实施“爱·圆梦”教育资助,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公共文体设施提质补短工程,创新推出“安全隐患随手拍”系统,建立“一地办”矛盾纠纷调解中心。  目前,广元已有36家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一地办”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实现14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25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元讯(通讯员 梁秀红 陈学军)又到了苍溪梨成熟的季节,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梨产业园里热闹非凡,翠冠梨皮薄肉脆,黄金梨鲜嫩多汁,果农们分工有序地进行采摘、分拣、装箱,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五龙镇平均海拔为750米,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所以种植出的高山梨水分多,甜度高,口感也较脆,因此高山梨的出售价格也高于苍溪县其他地区。今年6月,五龙镇成立了苍溪梨产业协会五龙分会,通过吸纳梨产业大户、种植大户成为会员,由五龙分会对会员提供市场信息,邀请农科技术员进行技术培训,讲解梨园施肥、修剪等具体操作规范,并召集会员召开会议,共同商定采摘时间、出售价格,选择最适宜的时间进行采摘,保证价格公正,品质高效,将五龙镇高山梨打出品牌,打出名声。截至目前,五龙镇共有梨产业园26个,种植苍溪梨3000余亩,预计年产量1600吨,产值640万元。近年来,苍溪县五龙镇推出“大园区+小庭院”发展模式,引进各色翠冠梨、黄金梨、猕猴桃、蜂糖李等特色水果,实施科学管理,绿色无公害生产,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种植产业,通过农旅融合、采摘体验、研学旅、电商销售等模式,促推果品市场供销两旺,这种产业发展模式不仅鼓起了种植大户的“钱袋子”,同时还吸收了本地劳动力就近务工,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下一步,五龙镇将继续着力发展特色模式,积极发挥苍溪梨产业协会五龙分会作用,把地区特色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紧扣“一村一品”发展要求,深入探索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特色水果,延伸产业链、扩大种植规模,助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4
(张学通 徐竞瑜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四川省苍溪县持续以红心猕猴桃金字招牌为核心,鼓励和发动群众壮大猕猴桃特色产业种植,以强有力的特色产业支撑,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让乡村振兴“底气”十足。在云峰镇陈石村红阳猕猴桃庭院,业主石大富和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高级农艺师杨伟正在给前来观摩的猕猴桃协会、县猕产局、县猕研所、县圣丰公司人员以及种植大户介绍庭院的技术特色、病虫害防治管理以及产能收入等情况,大家边听边看、互动交流。2016年,石大富夫妻俩在自家房前院边种植了204棵红阳猕猴桃树,面积约2亩,每年能给老两口带来10万元左右的收入,不错的经济收入让身处农村的夫妻俩喜笑颜开。近年来,苍溪县不断发展“猕猴桃大园区+小庭院发展”引领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精细化管理园区,充分发挥红心猕猴桃的特色优势、品牌效应,促进老百姓增产增收,共享“一颗红心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成果。2024年,苍溪猕猴桃再次上榜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地理标志)100强,这是苍溪猕猴桃连续5年荣登全国区域品牌百强榜单。截至目前,全县种植红心猕猴桃39.5万亩,年产鲜果12.6万吨,年综合产值达到60.66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产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一颗红心助力乡村振兴,一颗红心既代表了苍溪红心猕猴桃独特的品种和优良的品质,也代表了我们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颗赤子之心。今后,我们猕猴桃研究所将以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猕猴桃病虫害的综合防控、高拉牵引靠接换砧等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来助力老百姓的产业增收,实现我们的乡村振兴。”苍溪县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所主任张文杰说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4
(曹琳 记者 侯东 文/图)7月23日下午,四川省第四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广元青川赛区)在县文化中心影剧院举行。本次大赛以青川“乡”当潮为主题,通过线上与线下、乡镇代言与特色文化表演的形式同步推广。活动在暖场歌曲《青川之上》中拉开序幕,随后,各乡镇“代言人”走上舞台,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结合地域特色讲故事、作推介。6支参赛队伍以歌曲、舞蹈、情景剧等方式,纷纷把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搬上舞台。舞蹈《采茶》展现曲河乡在绿色发展中快速崛起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情景剧《家乡的四季》生动展示凉水镇四季变换中的美食美景与特色物产,舞蹈《春颂》铺开大院回族乡乡村美的画卷……极具乡土气息、传统文化的特色节目,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展示青川城乡的巨大变化,展现青川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竞演大赛现场“这次节目非常不错,每个参演的乡镇都把各自的特色展现出来了,通过他们精彩的表演,感受到了咱们青川各乡、各镇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家乡喜人的变化。”观众马登学说。经过激烈角逐,凉水镇选送的《家乡的四季》获得第一名,大院回族乡选送的《春颂》和茶坝乡选送的《丰收喜悦渔鼓》获得二、三名。据了解,部分获奖节目还将代表青川,参加四川省第四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广元赛区)市级竞演活动。“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次比赛的第一名!我们的节目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展现了凉水镇的魅力四季和丰富的特色产品。未来,我们将继续挖掘和传承本地特色文化,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回到凉水、建设家乡。”凉水镇乡村代言人杨燕说。近年来,青川县聚焦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深入实施“文旅兴县”战略,坚持“文化清雅”的价值取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显著提升,文艺精品竞相涌现,文化惠民春风化雨,文化产业活力迸发,文旅融合异彩纷呈,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人民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创作、出版、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200余件,各级别文艺协会会员达到350余人,《椋鸟起舞弄柿香》《岷山之脊》等数十部文艺作品,先后荣获了国家和省市级的大奖。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敏 徐竞瑜  时下,正是青脆李上市时节。苍溪县云峰镇金石村180余亩青脆李进入成熟采摘期,吸引了不少外地采购商前来收购。果农们抢抓晴好天气忙采摘,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金石村青脆李种植基地,苍溪卓尔金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波一大早便组织村民们开始采摘成熟的青脆李。“一天300元的工钱,还包吃。”狮岭村村民陈洪秀在基地挣钱的同时,也照顾到了家庭,她十分满意这份工作。  2015年,何波在金石村种植青脆李,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80亩,不仅促进了云峰镇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也为当地老百姓拓宽了就业渠道。“近几年园区的青翠李总体收成比较好。今年可以采摘120吨左右,收入约100万元。”何波介绍。  近年来,云峰镇积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培训,强化产销对接,规模化发展李子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向东阳 王菲菲  “我已经学会了平焊,接下来打算学点焊、立焊等,照这样下去拿焊工证应该没问题,以后我出去也可以凭手艺挣钱了!”近日,在广元市昭化区公共实训基地,在掌握了焊接技术要领后,虎跳镇雷鸣村村民王速学习起来如鱼得水。  近年来,昭化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力度,努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城新区”提供坚强保障。  “我们希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员更加全面地掌握焊工技术。考试合格后,我们会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让大家从普通劳动力转变为技能人才。”广元市经贸职业培训学校老师李兴蓉说。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该区不少劳动者有了一技之长。不久前,家住元坝镇中梁村的村民周元清就通过焊工培训,拿到了焊工操作证书,并在离家不远处的一家企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  “当得知昭化区要举办焊工培训,我立马就去报了名。培训全部免费,还提供生活补助,这样的好事哪儿去找?”在圆满完成培训后,周元清顺利通过了资格考试,最终拿到了焊工操作证。如今,周元清领着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还能就近照看家里,他感到非常满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掌握“一技之长”更是许多基层群众实现就业的“敲门砖”。  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效能,2022年,该区建立了集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企业孵化、课程研发于一体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可承担开料、打磨、油漆、冲压、电焊等10余个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是广元市第一个获得国家支持的实训基地。  “近几年,我们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昭化区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在家闲置劳动力提供岗前培训,希望他们学到技术后能够拓宽就业渠道。”该区就业培训中心工作人员朱福林说。  在建强公共实训基地的同时,该区还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健全培训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形成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和市场化培训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格局,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实训基地累计培训了1.9万余人。今年以来,共组织培训18期879人,实现就业650余人。”朱福林告诉笔者,后期,该实训基地将加大培训力度,以乡村振兴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保障区内企业技工需求为重点,扎实开展好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人端稳就业“饭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4
近年来,五龙镇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决心下好经济发展先手棋,通过开展“破冰行动”,推动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从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思维之冰,共商经济发展。印发“我为企业办件事”活动实施方案,围绕“三聚焦、三到位”,积极组织镇域内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召开座谈会。邀请龙头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代表围绕如何发挥五龙自身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等提出建议和意见。纾困解难,助力镇域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破除经营之冰,释放发展活力。建立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制度,每季度走访联系企业,了解经营状况,破解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卡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及商户在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关心、及时回应其合理诉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积极协调镇域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破除消费之冰,提振消费信心。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建立完善劳务合作社,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保障居民收入增长。积极协调组织举办五龙镇首届五一美食嘉年华活动,开展信用宣传月主题活动,走访商户发放优化营商环境、诚信经营宣传单,印发《广元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四川省社会信用条例》。开展促消费宣传活动,传播商家消费资讯,激发消费者消费热情。(作者:梁秀红、张尧)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3
(安渌炀 杨黎明 记者 侯东)郁郁葱葱的森林蕴藏着食物产出的巨大潜力,为助力高水平建设天府森林粮库,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力推进林下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全省林下中药材产业示范样板。2023年底,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量3.55万吨、综合产值10亿元,建成国家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园区1个、林下中药材省级现代林业园区1个,先后被评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全省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政策赋能,让林业资源“活”起来切片、打碎、揉入面团…走进昭化区茯苓产业园,只见当地工人们正忙碌地制作着茯苓面。“现在茯苓面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我们除了自己销售外,还接到了大量订单。”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商婕介绍,公司还与华润三九、广元赤健等省内外知名制药厂建立合作,可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十三五”以来,昭化区将林下道地中药材产业纳入全区现代农业“5+3”体系规划布局,制定“两带两片三区”森林粮库总体规划。围绕全区40万亩国家二级公益林的开发利用,科学确定“公益林+”发展路径,推广以“松林+茯苓、柏林+淫羊藿(虎杖、菖蒲)”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立体复合发展模式,有效破解公益林既要保护好、又能促农增收难题,让公益林“活”起来。同时,该区将林下中药材产业纳入国储林建设,统筹做好“国储林+森林粮库”结合文章,推行政府投资建基础设施、经营主体“上山进林”谋发展、农户“采伐、收租及务工”增收入的发展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农户”合作共赢格局。2021年以来,昭化区共投入各类财政资金1.7亿元,用于支持中药材产业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为提高林地利用率,昭化区探索茯苓“种一轮三”模式,确保林地持续增收、林分质效持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该种植模式被入选到全国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案例,进而在全国推广。产业强链,让增收路子“宽”起来一大早,昭化区射箭镇帽壳村中药材种植大户安定华便来到自家产业园,开启了一天的中药材管护工作。“10多年前,我就开始种植中药材了,随着技术的成熟,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高了。”安定华在当地中药材协会的带领下,逐渐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昭化区的中药材产业也在这10多年间逐步发展壮大。从零开始,到2023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量3.55万吨、综合产值10亿元。数据展示出发展的不易,问题也随之显现,中药材加工、营销等成为该区的短板和薄弱项。要想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中药材产业,昭化区必须补齐产地、加工等短板。说干就干,今年,昭化区政府依托“天府森林粮库”林下中药材示范建设项目,对相关经营主体购置中药材加工设备给予补助。到2025年,将建成以射箭镇、元坝镇、红岩镇等为主的中药材产品加工园3个。同时,昭化区政府鼓励全区18家药材企业、68家专合社、27家家庭农场联合发展,组建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有效破解渠道窄,信息少,市场占有率低等产业发展阶段性瓶颈。同时,昭化区政府主动作为,搭建电商平台扩大“销售端”,解决中药材产品“卖得出、卖得好”问题。在昭化区农林产品电商物流园,一辆辆装有昭化甄选农(林)特产品的货车即将开往全国各地。昭化区通过网络平台、线下展会等,持续宣传推广中药材企业及昭化茯苓富硒面、茯苓酒、茯苓丁、黄菊茶、灵芝孢子粉、瓜蒌子等一批“名、优、特、新”中药材产品,年销量达到5000余吨,实现了线上线下常态热销。产品定标,让林药品牌“亮”起来在昭化区元坝镇中梁村茯苓产业现代林业园区,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商友剑正忙着接种茯苓:“以前种茯苓全凭经验,现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隔三岔五来指导,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围绕“种植一味药”向“种好一味药”跃升,昭化区持续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浙江林科院等院校深化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淫羊藿仿野生栽培、大棚种植茯苓等良种繁育技术研发,并在全省率先开展“昭化茯苓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工程”,形成茯苓产业“352”标准体系,发布《茯苓林下种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填补省内茯苓产业质量标准空白。瞄准“昭化茯苓”“昭化夏枯草”西南地区产品供给地发展定位,擦亮林下道地中药材产品品牌。“昭化茯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有机产品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持续推动“昭化夏枯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取得虎杖、菖蒲等林药有机产品品牌认证7个,有效提升品牌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机制保障,让综合效益“好”起来随着“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农户将分散到户的林地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统一流转给经营主体,形成农户入园务工挣薪金、流转林地挣租金、入股分红挣股金的“三金”收益和集体收益“4411”分配模式。“40%用于股民分红、40%用于村集体经济再发展、10%用于全村的公益事业,还有10%用于当年村内突发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特困人群的救助。”对于“4411”的分配模式,射箭镇五房村党支部书记王开军认为非常合理科学。“近两年,我们村依靠中药材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经济收益达到了50万元以上。”王开军介绍:“去年,我们多次开展慰问活动,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随即,村上便鼓励村民入股合作社,不仅让村民们能年年分红,集体经济也得到不断地壮大。而在合理分配村集体经济收入方面,五房村则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推出“4411”的分配模式,以效益决定分配,让集体福利与成员增收实现兼顾。广元市黎生中药材专合社对年度中药材收入溢价部分建立20%公积金、30%公益金和50%风险金的“三金”模式。其中,公积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确保专合社持续发展壮大;公益金用于合作社日常支出、学习考察等,确保专合社稳定运行;风险金用于对种植失败的农户和市场跌价时公司亏损进行适当补偿,确保种植户种植积极性和合作企业的持续发展。农户罗桂琼一边将自家的夏枯草称重,一边说:“中药材价格波动大,以前我们不敢种。现在,专合社实行订单保底价收购,多卖的钱还要给我们分红,我们种得更安心啦。”2023年,全区林药种植带动农户增收1000元以上,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合作企业年收益增长15%。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2
(王春波 阳林玥 记者 侯东 文/图)连日来,针对持续强降雨的严峻形势,广元市剑阁县水利局派遣5支由科级领导带队的专项工作组,深入各乡镇一线,对全县范围内的295座水库、山坪塘、供水单位、108处山洪灾害危险区及农村饮水工程等关键水利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核查。 核查羊岭镇张家坪山坪塘受灾情况此次行动针对中小型水库、重点山坪塘、农村饮水工程等重点对象,聚焦水库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等关键部位,采取全覆盖、拉网式排查。7月19日清晨,带队前往姚家镇繁荣水库(小二型)实地核查灾情的县水利局局长左文兴经过缜密勘查发现,该水库大坝右侧外坝存在约30米长的滑坡隐患,情况十分危急。通过详尽分析近期观测数据,初步判定滑坡原因为坝顶雨水渗透至土坝沉降缝,大幅削弱了土坝的抗剪强度,进而诱发坝体滑动。核查开封镇金顶水库受灾情况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剑阁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派遣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紧急疏散并妥善安置水库下游受影响的村民至安全区域,切断入库洪水,开启放水闸,迅速降低水库水位至空库状态。使用彩条布覆盖大坝裂缝及滑坡区域同时,会同姚家镇安排专人实施全天候监控,紧盯大坝右侧滑坡区域,迅速使用彩条布覆盖大坝裂缝及滑坡区域,有效阻隔雨水渗透,进一步稳固坝体安全,充分准备抢险物资,设置警示标志。“感谢你们及时赶到,有了专业团队的帮助,我们感到安心多了。”村民们由衷地表达了感激之情。下一步,剑阁县将持续加大灾情核查与统计力度,全力推进受损水利工程的修复工作。同时,强化水利设施的日常巡查与维护,加大对病险水库的监控力度,确保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饮水安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2
(王菲菲 记者 侯东 文/图)“村村建有卫生站,大病小病有处看……”7月19日,在广元市第三届乡村知客大赛启动仪式暨昭化区预赛现场,只见来自太公镇的乡村知客张克清身穿一袭灰色长袍,正声情并茂地把党的惠民政策和太公镇历年来的发展变化讲给观众听,另有2名唢呐手助阵其表演,氛围热烈,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该活动以“礼赞伟大祖国  倡树文明乡风”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持续放大知客宣讲品牌效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向上向善文明乡风,全力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养双提升。据介绍,知客是出现在红白喜事中,帮助主人迎送宾客的人员。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深入,新时代的知客们也承担起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任务。比赛现场当天,13名乡村知客齐聚一堂,用“接地气、冒热气”的方言,围绕党的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展开创作表演。他们借助快板、唢呐等艺术形式,把党的重大理论、重要政策改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编成“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小段子,既喜闻乐见又易学好记。评委们则根据选手们的比赛内容、表达、台风等进行现场评分。在一轮轮的精彩演绎中,知客们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宣传了党的“好声音”,又让知客这一传统文化产物更加具象化。经过精彩角逐,最终乡村知客张克清荣获本次预赛金奖。据了解,预赛前6名选手将进入下一轮复赛。近年来,昭化区始终把知客作为基层理论宣传、创新基层治理、弘扬文明新风的重要力量,不断抓实队伍建设、强化培训赋能、建强平台载体,在全市率先成立知客协会,吸纳农村知客能人152人,打造了一支受欢迎的理论宣讲队。2024年,昭化区“川北知客”入选第七批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提高了当地知客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本次比赛为全区能说善讲的知客能人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竞技的舞台,对于持续放大昭化知客品牌效益,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昭化区相关领导表示,接下来,该区将持续在知客话语传播体系创新、能力素质提升、平台载体拓展上下功夫,激励更多知客能人为党发声、为民代言,身体力行地讲好新时代昭化故事。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2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元讯(通讯员 魏于杰)近年来,苍溪县五龙镇以党建引领为主抓手,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深入整合村级资源,通过探索创新路径、立足资源优势、释放政策活力,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引领群众增收致富。育强“领头羊”,强化示范引领。百姓富不富,关键靠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五龙镇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具体抓、各村党支部书记主动抓,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到位、协调有力、推进有方。2023年以来,选派27名村“两委”干部参加各级举办的培训班10期,组织10余名村干部外出学习培训参观5次,开展党日主题活动30余次,培养后备干部力量33人,大力提升村“两委”及选派干部综合履职能力,切实提升党员干部服务乡村振兴和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盘活“旧土地”,产业驱动促振兴。坚持规范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管理,盘活村集体资产,提升发展内在动力。充分挖掘村集体经济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土地、鱼塘、塘堰等各种资源,近年来,整治撂荒地400余亩,通过党组织牵头土地流转2000余亩,积极探索转包、互换、出租等流转模式,盘活土地资源1000余亩,五良融合项目田形调整后种植油菜小麦400亩,承包出去塘堰10余处,新建、改造提升产业面积1000余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撂荒地变“致富地”,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全镇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同比增长10%,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到70万元。找准“新路径”,接续奋斗速腾飞。要想富、先换思路。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按照“一域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原则,实行“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鼓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干、示范做,引导本村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有发展意愿的村民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受益,以实际行动引领群众“抱团取暖”共同致富。同时,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考核“硬指标”,确保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落地落实。2023年以来,猕猴桃1500余亩,苍溪梨3000亩,脆红李、蜂糖李1000余亩,培育家庭农场及业主大户86家,果蔬套种560亩,种植大棚蔬菜50亩,种养大户40户,返乡创业5人,水果年产量达1300余吨,收入达700余万元,同比增长10%。党建强,则产业强;产业兴,则乡村兴。五龙镇2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通过不断扩大党建服务圈,一个个新产业新业态蔚然成形,开拓出一条属于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振兴发展之路,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足的和美乡村阔步前行。(五龙镇  魏于杰)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0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元讯(通讯员 魏于杰)近期,苍溪县迎来强降雨过程,五龙镇迅速行动,积极开展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工作,关注雨情水情变化,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部署增强“思想墙”。3次召开强降雨安全防范工作部署会,贯彻落实上级关于防御强降雨工作要求,分别听取镇应急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建办、各村(社区)汇报辖区内受强降雨影响情况,并组织会商研判3次,调度各村(社区)12次,提前谋划各项防范应对工作,要求镇村全体干部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隐患排查织密“防护网”。严格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三查工作制度,发挥村“两委”和“一队”力量,紧盯水库大坝、低洼易涝区、临河临溪村等区域和全镇3个地质灾害点开展巡查防守,迅速组织人员对辖区内易涝的沟塘、农田查看积涝情况,发现异常积水,立即组织机械、人员进行排涝;对辖区内受大风影响可能倾倒的树木、易掉落的破损广告牌等危险状况及时进行处理,全方位消除安全隐患;对村内独居孤寡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进行实地走访,查看住房安全情况,日常生活情况,对于因灾导致需要救助的群体及时落实相应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开展防汛隐患排查80余次,发现隐患26处,已完成整改24处,需长期监测2处,存在安全隐患房屋14户,转移群众4户7人。应急保障充实“弹药库”。充分发挥村安监员、志愿者、民兵、老党员作用,成立镇村两级防汛先锋队,目前,共成立“先锋队”12支。同时,结合全镇当前防汛减灾物资储备急需,配齐各类应急物资。截至目前,配齐机动泵2台、油锯5台、雨衣100余件、雨鞋80余双、救生圈20个、救生衣20件,手电筒20余把。宣传引导筑牢“安全堤”。利用入户宣传走起来、微信群转起来、喇叭响起来、院坝会围起来等方式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大宣传,提升群众对疏散、撤离路线和避难场所的知晓率。同时,建立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包保台账,并按照包保责任分区落实到人,用好“村干部+邻居+好友”提醒叫应转移机制,确保叫得准、叫得全、叫得走。截至目前,共入户宣传100余次,转发气象信息预警信息50余条,转发相关避险信息30余条,召开院坝会18次,讲解避险疏散常识300余人次。强化值守撑起“应急伞”。要求镇领导班子、各站所负责人、村党总支书记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遇灾情、险情时要及时上报、果断处置;同时强化宣传,及时发布异常天气信息,增强群众防范意识,动员群众主动应对极端天气。(五龙镇  魏于杰)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0
(付鸿灵 记者 李全民)7月17日16时40分,广元市剑阁县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为切实做好汛期各项防御工作,严防极端暴雨天气下安全事故,羊岭镇迅速响应,全面开展防汛准备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雨”为令,闻“汛”而动。该镇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镇村干部全部下沉一线,紧盯山洪灾害点、疑似地质灾害隐患点、病险塘库堰、漫水桥、临崖临坡临水居住户、交通滚石滑坡塌方路段、在建项目工程、工棚营地等重点区域,进村入户开展“地毯式”全方位走访核查。防胜于救,群众生命重于一切,地灾防治最管用的办法还是紧急避险。在收到预警信息后,该镇迅速行动,组织镇村组党员干部抢险挖渠,排除隐患。并通过挨家挨户敲门、打电话等方式,将群众转移安置到羊岭小学校安全地带。截至7月17日23时,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0户31人,有效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转移安置好群众后,该镇党委书记王立武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继续紧盯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坚持预防与应急、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严格落实叫醒叫应机制,强化值班值守,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9
(邹星雨 记者 侯东 文/图)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错落有致的民居、绿油油的院落……近日,走进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仿佛进入了传说中的桃花源,村民们有的边散步边闲聊、有的在田间地头忙碌,一幅美好的和美农村“锦绣图”缓缓展开。“看着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都很高兴。”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村民张文香笑着说,“我们村正在进行庭院改造,我朋友家里都已经修好了,不仅有休息用的亭子,还有专门种菜的地方,感觉挺不错的。”天雄村美丽庭院砌墙、和泥、涂漆……这段时间,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庭院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项目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据悉,该项目预计在7月底全面完工。“该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改善村里人居环境,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水平。”昭化区天雄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庭院建设项目主要对民居院落进行改造提升,旨在进一步优化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布局,做好立面改造和清杂理乱工作,统筹推进绿化、亮化、彩化、美化,扮靓乡村颜值。近年来,昭化镇天雄村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全域整治、全面提升等举措,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再强化、再提升、再巩固,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天雄村正朝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方向大步迈进。接下来,天雄村将以提升人居环境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打造整洁、有序、文明、靓丽的环境,提升村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19
(康灵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苍溪县推进乡村公路网提档升级,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交通力量。 黄猫垭镇高台村红色美丽村庄道路畅通城乡路网。构建“县内循环、对外开放、城乡互通”的交通格局,建设苍旺、苍渔等线路10余条,衔接兰渝高速、苍溪港、苍溪站等“公铁水”交通通道,融入成渝3小时生活圈;投资2亿元改造提升县城至近郊、中心至边远等民生路4条;谋划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等路网工程1100公里,村社覆盖率100%。便捷客货流动。完善布局道路运输客货运枢纽,建成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招呼站(牌)808个,开通近郊公交线、乡村客运班线86条,乡镇覆盖率100%、年旅客发送量62.33万人;实施农村客货运“金通工程+”,建成“通邮+寄递+分销”一站式邮快驿站362个,开通跨乡、跨村物流运输专线100余条,城乡物流节点全覆盖,降低农村物流成本300万元。打通发展经络。沿环嘉陵江产业带交通干线布局交易、仓储和物流等多功能服务中心16个,辐射红心猕猴桃等10条“三大百亿产业”产业带,200公里园区产业路助力51万亩标准化产业基地发展,全省首条“红色文化”主题乡村示范道路——高台村红色魅力村庄道路等5条精品线路,串联红军渡、黄猫垭战斗遗址群等景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8
(强蛟  鄢怀林 记者 侯东 文/图)青川县位于嘉陵江上游。白龙江与清江河等长江支流润泽着这片大地。白龙湖畔曾有233户、8570箱网箱养鱼的繁忙景象。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渔退捕,白龙湖畔的渔民们迎来了生活的重大转折。近年来,青川县人社局以“四个精准”为核心策略,精心描绘了一幅渔民转产就业的宏伟画卷。面对渔民退捕后的迷茫与挑战,青川县就业创业促进中心积极行动,主动“上门服务”,摸清沙州等乡镇233名退捕渔民的底数,精准识别管理,制定安置方案,分类施策,开展“一对一”帮扶。通过多种途径,促使188名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转业,为渔民铺就致富之路。近日,在一场退捕渔民就业创业培训活动上,退捕渔民分享了自己的就业创业故事。培训现场安国刚,这位昔日的捕鱼能手,如今是白水关社区的保洁人员。他满怀感激地说道:“上岸之初,我仿佛迷失了方向,但青川县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就像一盏明灯,引领我找到了新的生活航向。”而曹开兴,他的故事则充满了转折与希望。去年油橄榄种植的挫败并未将他击垮,反而让他在当天的培训中重拾信心。“这个培训太好了,我去年种植的油橄榄因为技术原因,连成本都收不回,现在通过培训,了解到失败的原因,现在我对明年的收成充满希望。”曹开兴对未来满怀憧憬。安国刚、曹开兴的故事,只是青川退捕渔民实现“蝶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四个精准”为核心策略,推动渔民转产就业:精准施策,县人社局组建了就业、社保工作专班,以清单式开展渔民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精准摸排,县就业创业中心逐户对全县233名渔民的就业创业意愿、参保情况、培训意愿、帮扶需求等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动态更新转产就业台账;精准提能,依据渔民培训需求设置水产养殖、蔬菜水果种植、农家乐经营等培训课程,开展技能培训5期,培训渔民256人次,培训后推荐就业178人;精准安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公司、零工市场、劳务专合社等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收集县内外岗位5000余个,举办退捕渔民专场招聘活动12场次,收集发布优质岗位5000个,达成就业意向162人。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渔民们正经历着从捕鱼人到创业者、务农者乃至“民间技艺大师”的华丽蜕变。“下一步,我们将主动摸排渔民需求、优化服务措施、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努力促进退捕渔民高质量充分就业。”青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田茂杰表示,未来,该局将继续与渔民们携手共进,相信在“四个精准”的引领下,青川的渔民们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1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