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这荔枝好大个哦,看到都让人心生欢喜。”近日,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的荔枝进入了采摘季,一颗颗红彤彤的荔枝,宛如一抹独特的红云悄然绽放于山间,带给人无限遐想。在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新乡贤邱有齐家的荔枝林里,一株株荔枝树挺拔而立,挂满硕果,仿佛无数璀璨的红宝石镶嵌于翡翠之中。“这是大红袍,不仅皮薄、肉厚、核小,而且果肉香甜,令人入口生津,每吃一口都是舌尖上的享受。”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邱明一边忙着采摘荔枝,一边介绍,自荔枝成熟以来,几乎每天都有游客慕名前来采摘,而村“两委”也时常会组织村干部和志愿者们前来帮忙,助力这一“甜蜜”产业的发展。“荔枝林占地4.5亩,截至目前已经销售了1000余斤,市场价为5元/斤,预计总产值8000元左右。”邱有齐表示,除了线下游客们口口相传,自发上门采摘,自己还会在闲暇时运用抖音、朋友圈等平台做好线上推广,同步打开荔枝的多渠道销售之路。在洪安桥村,荔枝既是果盘里的“甜蜜果”,同时也是致富路上的“金钥匙”,在邱有齐的带领下,目前全村已有50多户村民自发种植荔枝树,涵盖大红袍、妃子笑、黛绿等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已达到300多亩。一抹抹荔枝红,正成为乡村振兴画卷中的惊鸿底色。(供稿:泸县县委统战部 黄静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6
(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郭慧琳 龙欣雨)近日,在叙永县丰岩乌骨鸡现代产业园里,园区负责人徐荣仔细检查着整齐划一地立在架子里的鸡蛋,为孵化工作做准备。  “现在正在上孵第二批种蛋,共计6600枚,预计8月中旬出苗。”徐荣说,该园区每月至少孵化6000羽鸡苗,“目前订单稳定,固定供应5000只成品鸡,还有3万多羽小鸡苗被预订。”根据他的测算,到今年年底,该园区将为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乌骨鸡  坐落于叙永县丰岩乌骨鸡现代产业园的苗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叙永县枧槽苗族乡整合5村1社区的村(社)集体经济资源,采取支部共建的方式成立。各村(社)发挥自有优势,让丰岩乌骨鸡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整乡推进。  在距枧槽苗族乡70多公里外的叙永县赤水镇,孙家村果农张伟则忙着在自家果园摘果子。最近正逢赤水河凤凰李上市,每天都有800斤左右的凤凰李从这里分发到全国各地。  依托当地的干热河谷气候,赤水镇大做“花果经济”文章,发展以凤凰李为主的水果产业,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由党员带头成立各类专合社57家,发展家庭农场70个,培育龙头企业1个。  同时,赤水镇还利用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在该镇斜口村建成赤水河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采用“1+10+N”(1户经商户至少带动10户农户销售N种产品)的运营模式,培育中心经商户,带动农户增收,惠及农户1000余户。2023年,该交易中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0万元收益。  一个个“热辣滚烫”的故事,都是叙永县以党建引领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缩影。近年来,叙永县立足县域经济片区划分和功能定位,成立6个片区联合党工委,充分发挥产业基础、特色资源等优势,为强村富民插上腾飞翅膀。枧槽苗族乡和赤水镇就分属于摩尼分水片区联合党工委和赤水红色文旅发展片区联合党工委。  叙永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叙永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分类定级,对212个村的资源、资产、资金底数等进行全面摸排,通过逐村分析研判后,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存量资产“四个维度”划分出三大类别,制定一村一策发展提升方案,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并确立了力争3年建设10个集体经济百万村这一目标。  “6大片区党工委将继续立足各村实际情况找准发展定位,全面增强全县村级组织自我保障、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叙永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县还将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施策,采取“项目撬动+资源开发”“创优模式+育强品牌”“飞地抱团+兜底保障”等模式,落实平台赋能、精准引才等工作举措,提升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推动全县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绘就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26
(记者 赵荣昌 杜杰)7月20日至22日,在2024年“一带一路”食药同源营养健康国际会议暨首届赶黄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古蔺县被授予“赶黄草核心产区”和“赶黄草之乡”称号。  古蔺县拥有中药资源167科977种,素有“乌蒙药库”美誉。赶黄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乌蒙山麓原始森林,具有解酒护肝的作用。2020年,赶黄草被列入国家新食品原料目录,迎来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机遇。  大会上,古蔺县作为“赶黄草核心产区”进行了推介。目前该县已实现赶黄草规模连片种植3500亩,参与种植农户300余户,每户每亩可增收3000元以上。  古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医药健康产业生态链链长葛鹏程表示,后续该县将围绕中药材资源开展医药健康产业链全方位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到2027年,古蔺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将稳定在15万亩,建成赶黄草标准化园区2个,创建中药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打造乌蒙山区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现代科技园1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6
(记者 赵荣昌 杜杰)人才是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围绕全方位引进、培育、用优、留住人才等环节同频发力,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回到乡村,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纳溪区启动乡村振兴人才“聚力赋能”工程,并将抓人才作为区级层面抓基层党建“书记项目”,通过创建人才作用发挥载体、培育扶持本土人才、畅通人才服务基层渠道,全力打造乡土人才队伍。  此外,纳溪区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建立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领域人才培育需求库,依托中国西部工匠城核心区职教资源优势,分级分类培训高素质农民、乡村电商人才和文旅人才8900余人次,培育出“土专家”“田秀才”425名,选聘5批308名优秀企业家等任职“特聘村主任”,招引对接项目230余个,盘活村集体闲置项目资产20余个,撬动社会投资超50亿元,带动30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超明 梁隆宇 董思孟  盛夏时节,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柳林村高标准农田里,村级田长王霞打开巡田App,将巡田情况及时拍照上传;在几十公里外的纳溪区合面镇凤坪村,镇级田长罗勇操控无人机低空飞行,巡查是否存在占用耕地的违法行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田长则是耕地的“大管家”。近日,笔者跟随两位田长一起巡田,了解田长制工作内容,体验巡田App、无人机巡飞等“黑科技”巡田手段,亲身感受纳溪如何通过“数智”手段守好“米袋子”,护好“菜篮子”。罗勇操控无人机低空飞行巡田。董思孟 摄“地上走”纠正多起耕地“非农化”行为  清晨9时许,笔者在柳林村高标准农田看到,村级田长王霞将电瓶车停在通组公路旁边,掏出手机,打开巡田App……稻田边上,竖立着一块绿色的田长制公示牌,上面写着该村的耕地面积,以及区级、镇级、村级、网格田长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及网格田长的职责等。“装上这 个 App,巡 田 方 便 又 快捷。”王霞表示。  王霞是柳林村的网格田长。王霞说的App正是四川田长巡田App。“如发现违法占用耕地,现场拍照,简单描述状况后上传,镇(街道)执法人员会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核查处理。”令王霞颇感欣慰的是,随着这几年“田长制”不断推行和科普宣传,村民的耕地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破坏耕地的现象很少发生。  巡田过程中,不仅进行监督,还要做好服务。王霞表示:“巡田时发现红火蚁和福寿螺,立即联系专业人员前来消杀;碰上下雨天,看到田埂漏水塌方,联系村民及时把田埂补起来,确保农田正常蓄水和灌溉。”  在纳溪区,除了王霞,还有1676名田长和网格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以前田长巡田,通过纸质记录方式进行,存在耕地保护状况反馈滞后、巡田过程难以监管等问题。如今,利用巡田App,一键就完成上报……”纳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副局长邢道兵表示,“数智化巡田”开展以来,该区制止并纠正多起耕地“非农化”行为,经教育后,耕地均已恢复如初。“天上看”让破坏耕地行为“无处藏身”  无人机巡查、摄像头定点监视……纳溪区通过“天上看”,有效提升耕地保护监管视角,实现耕地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当天,笔者在纳溪区合面镇凤坪村看到,稻田里的禾苗已经抽穗,在微风中轻轻地点着头,一架无人机在镇级田长罗勇的操控下缓缓起飞,开始执行耕地保护“空中巡查”任务。“凤坪村超1000亩耕地处于纳溪稻渔现代农业园核心区,如果发生耕地‘非农化’问题,立即拍摄图片和视频作为证据,并通知执法人员前去处理。”罗勇说。  80后的罗勇是合面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也是镇级田长,对园区耕地情况了如指掌。“园区规划面积1.3万亩,涉及凤坪、双凤、新设等7个行政村,以种植优质水稻、养殖稻虾为主。”罗勇表示,无人机巡飞代替脚步丈量,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耕地保护监管效能。  身处园区,目所能及,平整的农田连片绵延,无人机在低空巡查抓拍,伫立在田间地头的摄像头、传感器等农田数字采集设备一应俱全,尽显“科技范儿”。  “田长不仅要在地里埋头看,头上还有‘眼睛’帮我们看。”罗勇所说的“眼睛”指的是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引进的第三方平台公司研发的绿色云农平台系统。该系统配备高清摄像头,土壤墒情、气象等设备,实时监控耕地使用情况,现场采集气象、土壤墒情、水质、苗情等数据,实现远程智能监测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让田间管理工作更科学、更精准。此外,无人机飞行数据和摄像头可以应用于多个执法场景,将耕地动态监管与自然资源执法相结合,让破坏耕地行为“无处藏身”。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5
乡贤情牵家乡土,一片丹心照故园。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总有一些心怀桑梓、情系故里的乡贤,他们以智慧和勇气为家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古蔺县丹桂镇桂阳村,乡贤徐仲生带着对故土的深情,在桂阳村2组发展魔芋产业,使魔芋这个“金疙瘩”在这里生根发芽,开启了桂阳村致富的新篇章。 “一个地方要发展,没有产业是行不通的”。带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徐仲生决心将家乡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带领乡亲们探索致富道路。在桂阳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先文的介绍下,徐仲生接触到了魔芋产业,并与王先文多次深入贵州毕节和云南富源、昆明等地进行调研考察。在了解了魔芋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且适应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后,2021年,徐仲生将魔芋产业引进了家乡。由于以前从未接触过魔芋产业,徐仲生对魔芋的种植一窍不通。为了减少损失率,同时提升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徐仲生便自掏腰包,承包了150余亩闲置地,开启了魔芋试种的道路。过去三年,徐仲生的魔芋产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第一年,引进的魔芋种子不适应当地的环境,成活率仅达30%;第二年我们就及时更换了种子,虽然成活率上来了,又遇到干旱天气,基本没有什么收成;2023年,魔芋苗子长得好,但又因为缺少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保持等管理经验,导致魔芋苗成活率低。”回想起过去三年魔芋种植的探索经历,徐仲生始终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他说:“正是经历了不断地探索,才积累了这么多的魔芋种植经验,今年,我们魔芋将迎来大丰收。”看到一人多高的魔芋苗在风中摇曳,徐仲生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当谈到魔芋的销路问题,徐仲生更是满脸的自信,“今年我们魔芋产量高、品质好,销路一点都不愁。前几天,云南那边一些老板就在问我魔芋是否已收割了,想要批量采购我的魔芋”。据了解,魔芋亩产可达4000—6000斤,均价在2-3.5元,就徐仲生试种的150亩而言,收益可达300万余元。魔芋种植的成功,除了让徐仲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村民感受到了致富增收的幸福。“从魔芋种植到管理,我们都在魔芋地里干活,一天有130元的工资,老板还免费提供一顿丰富的午餐。四年来,老板从未拖欠过我们的工人工资。”正在地里帮着锄草的桂阳村2组村民王正友兴奋地介绍着在魔芋产业园的务工感受。据悉,徐仲生引进魔芋产业以来,每年能有效带动50—60名村民实现就近务工。“随着魔芋产业的引进,村民们除了通过租赁流转土地获得收益,还能在魔芋基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王先文对徐仲生回乡发展魔芋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充满赞许。展望未来,徐仲生充满信心。他表示将继续加大对魔芋产业的投入,扩大魔芋种植规模,带动周边群众种植魔芋,并将免费为村民提供魔芋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带领更多村民开展魔芋种植,让魔芋产业这个“金疙瘩”在桂阳村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供稿:古蔺县委统战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4
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以“稻虾共养”产业发展为切入口,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产业政策、要素保障、技术人才支撑等多元化保障体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虾双赢”的乡村新“丰”景。2024年7月23日在特兴街道安民村稻虾养殖基地内,当地的农技人员(中)正和村民讲解夏季稻虾养殖要点(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杨尚威 代华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隆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近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团结村老农唐兴友的芋头地里看到,昔日的残次林经过唐兴友改造后种植的“槟榔芋”长势葱郁。唐兴友说:“以前几无产出的残次林,改造后依靠科技种‘槟榔芋’,这两年一亩地要给我带来2000块钱的收入。”  自2015年以来,为了扩大土地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出,团结村引导村民对几乎没有收益的残次林进行改造后种植粮食。唐兴友积极响应,改造了10亩残次林。在镇农技人员的指导建议下,唐兴友引种了香味独特、个头大、肉质细腻、松软的“槟榔芋”。“要让‘槟榔芋’获得好收成,培土、下肥、灌水、病害防治等一样都马虎不得,还要根据不同天气,及时调整田管。”说起种植“槟榔芋”,唐兴友俨然变成了“土专家”。他告诉笔者:“要种出好的‘槟榔芋’,土层要厚,浇水要适时适中,多了易涝少了受旱,田间管理要早,就像看护自家的小孩子一样。”  2015年试种时,唐兴友种植产出的“槟榔芋”个头最大只有1斤多,与该芋头平均五六斤大相差甚远。这以后,唐兴友严格按照芋头的习性和农技人员的指导进行管理。随着种植技术不断完善,他种植的“槟榔芋”个头逐年增长,品质也越来越好。2016年,他种出的最大一个“槟榔芋”达到了6斤,成为当年他地头最大的“芋头王”。  唐兴友说,要种出“芋头王”,在“槟榔芋”生长初期,肥水要勤施勤灌,但到了后期,肥水就要减少,多了勤了芋叶就容易发黄,量和时间的精准把控特别重要。而在防治病虫害上,唐兴友坚持生物防控。他说,加强田间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在病害出现前,除了可用杀虫灯诱杀外,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喷施高效低残留农药。6月是用药预防控病的关键时期,连续交替喷施25%甲霜灵可湿粉600—700倍液,或 64%杀毒矾可湿粉500倍液,喷时雾点宜细,必要时加入少量粘着剂,以提高防效。施药应在傍晚前后进行。  如今,历经近10年的实践摸索,唐兴友已经变成了团结村及周边有名的“芋头大王”。由于残次林改造的土地全是沙性土壤,加上“槟榔芋”独有的香味和品质,每年种出的芋头都是由客商上门收购。近两年,其芋头个头平均都在2斤左右,亩产量达500公斤,按目前每公斤4元计,可实现亩收入20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4
7月19日上午,在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金龙湖村,由四川新火炬公司和凤鸣镇金龙湖村共同筹备的“情暖乡村·乌鸡捐赠促振兴”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2100只峰岩乌骨鸡鸡苗送到村民手中。凤鸣镇金龙湖村地处林区,林下资源丰富,大部分村民都有养殖经验,但村里的土鸡品种多,存在散、小、弱等情况。为破解土鸡养殖发展难题,今年以来,金龙湖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挖掘地域特色,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泸州市乌蒙山合作社,订单式发展峰岩乌骨鸡,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林下+庭院”经济的乡村振兴之路。发放鸡苗为确保乌鸡产业最大化惠及群众,凤鸣镇金龙湖村帮扶单位四川新火炬公司出资36000元,购置鸡苗2100只,发放给77户村民。同时,金龙湖村与泸州市乌蒙山合作社签订“六统一”订单协议,合作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禽苗标准、统一疾病防治、统一喂料标准、统一生产周期、统一定时定量定价回收,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据泸州市乌蒙山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峰岩乌骨鸡易喂养、周期短、品相好、味道佳,市场价格在25元-30元之间,预估全村乌鸡养殖6-10个月将助农增收10万余元。“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与泸州市乌蒙山合作社积极沟通,以乌骨鸡为切入点,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发展竹笋、萝卜、猕猴桃等金龙湖特色高山农产品,激活乡村内在动力,探索更多助农增收措施,不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金龙湖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岗说。(供稿:合江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2
夏日,古蔺县彰德街道“麻·辣·鸡”乡贤产业园区工人忙碌、机械轰鸣。从田间到车间,从枝头到仓库,随着青花椒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已成定局。目前,彰德街道“麻·辣·鸡”乡贤产业园区种植青花椒2500余亩,今年预计亩产干花椒300斤,订单价格20元/斤,总产量75万斤,总产值可达1500万元。近年来,古蔺县彰德街道依托乡贤产业园区,把青花椒产业作为富民兴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推动特色产业从“初级生产”向“链式发展”跃升,正以“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奏响致富“椒”响曲,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智能化、自动化为采收抢进度7月16日,记者走进园区内的花椒加工厂,只见运输车进进出出,数名工人各司其职在烘干设备前忙活着,浓浓的青花椒香味扑面而来。从烘干到脱粒,从分筛到筛籽,在大型烘干机、分离机等现代化设备的助力下,一道道工序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促使从地里运回的青花椒快速实现“变身”。“目前厂里面有4条生产线,只需设置好程序便可实现智能化烘干,自动化筛选,每天能出干青花椒3000斤左右,一定要抢抓时间在本月底完成所有收割任务。”乡贤高元平说。青花椒收割期并不短,高元平为何如此着急?原来,每年六月中下旬,是青花椒的最佳采摘时期,采摘后的青花椒植株会接着长出新枝条,为来年挂果做好准备。从生长到采收,青花椒种植过程环环相扣。今年由于前期持续下雨,采摘时间被迫推迟到了七月份。如果再继续采用以前传统的加工方式,采收进度跟不上,一年的辛苦很有可能就付之东流。“多亏了这几台‘大家伙’加快收割进度,把滞后的进度都补了回来。”望着花椒加工厂里平稳运行的烘干设备,高元平长舒了一口气。在提高加工效率、产品品质的同时,花椒加工厂将原本加工后废弃的花椒枝条、花椒籽充分利用起来,打包送到燃料厂、蚊香厂、饲料厂进行二次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好青花椒的作用,实现绿色生产。让农户在园区里就业增收地里,依山而种的花椒树层层叠叠铺满山坡,一簇簇饱满油亮的花椒挂满枝头,散发着独特的麻辣香气,工人们正手持专业设备,干净利落地采收花椒,随后捆扎、装车。“我家就在这园区周边,在这里打工每年有一两万收入,加上还有两千多土地流转金收入,旱涝保收。我闲不住还种植了七八亩脆红李,每年收入也有一万多,总体来说很可以呢。”休憩间,今年六十多岁的古蔺县彰德街道漆山村一组村民赵中义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言语中满是喜悦。多年来,背靠园区好就业已成为当地群众的真实写照。青花椒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除草、浇水、施肥、采收,每一道环节都要用工,有效带动周边400余人就业务工。园区为当地带来的变化,不只是收入,还有发展思维。这些年,在园区的带动下,周边不少农户也在积极学习技术、摸索门道,尝试着发展青花椒产业。“今年的天气好、品质好、销路好,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看到了青花椒产业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发展好该产业,为老百姓带来更多收益。”古蔺县彰德街道小水村党总支副书记杨贤鼎表示。广袤田野,采摘后的青花椒植株正蓄势冒出新芽,一茬接着一茬,续写丰收的故事。(供稿:古蔺县委统战部 蔡琳 支力 徐林 刘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2
“好的,您订购的150斤翠冠梨下午就送到。”7月18日,龙马潭区金龙镇曹坝村产业园区的百亩梨园里,农户刘世远正忙着采摘、打包、装箱,争取最快速度把新鲜可口的翠冠梨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段时间都是翠冠梨的采摘期,自7月14日以来,就有老客户陆陆续续通过电话和微信订购我们的翠冠梨,我们村的翠冠梨定价为6元一斤,目前我已经卖出了1000多斤。”曹坝村村民刘世远从2003年就开始种植翠冠梨,如今种植面积已达5亩,经过他多年来的精心管护,结出的翠冠梨个大、皮薄、甜度高,每年一上市就会被新老顾客订购一空。除了在果园里忙碌的农户们,现场也有游客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在朋友圈看到曹坝村的梨子成熟了,就约着朋友一起过来采摘。刚刚尝了一口,肉质又细又嫩,满口爆汁还非常甜,专程过来一趟也很值得。”特意从泸州市区前来采摘的市民杨雪琳对曹坝村的翠冠梨十分满意。“我们主要还是以订购和送货上门的销售方式为主,偶尔会有客人专程上来采摘,就是为了这一口新鲜的甜味。这两天我们村里的翠冠梨陆续进入了最佳采摘期,果园里也就更热闹了。”刘世远介绍,在镇、村的指导和协助下,农户们成立了曹坝村水果专业合作社,翠冠梨由合作社统一管护、宣传,再加上果子品质好,销路一点也不用愁。金龙镇曹坝村产业园区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路径,加快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除了翠冠梨,还有枇杷、耙耙柑、葡萄等多种水果通过线上线下销售、采摘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今年,曹坝村产业园区共种植翠冠梨360余亩,预计产量10万余斤,总产值约60万元。近年来,龙马潭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推进抱团合作、品牌共创,做优做强特色水果产业,实现“泸龙”青花椒、龙马潭黄桃、“曹冠”水果等区域品牌共建共享,农业增产增收。(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谢汶萍 陈沛遥(实习))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2
(姜予恩 记者  庞玉宇 文/图)七月荔城,热情似火,满山苍翠,丹荔飘香。7月19日,2024年四川生态旅游活动暨第33届合江荔枝季在四川省合江县开幕。活动以“让世界爱上合江荔枝”为主题,以荔为媒,以荔会友,四海宾朋共赴美“荔”之约,共享硕果甘甜,共话甜蜜产业,共谋美好未来。开幕式现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合江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荔枝栽培历史,是全国最内陆、最北缘、最晚熟的荔枝集中产区,被誉为“中国晚熟荔枝之乡”。得天独厚的准南亚热带气候和良好生态环境条件,造就了合江荔枝全国独有的晚熟稀有和绝佳风味,唐代以前即列为贡品,自古被誉为“果中珍品”、“果中贵妃”。“荔枝,是合江最深刻的乡愁记忆、最鲜明的文化符号、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合江县委书记王波介绍,合江荔枝从汉唐盛世绵延至今,千载岁月悠悠、盐马古道苍苍,历史韵味与三江环绕在这里交织,北纬28度的飞地气候与富硒富锌的优质土壤在这里交融,造就了合江荔枝晚熟稀有、果酸适宜的独特品质,享有“中华珍品、果中皇后”的美誉,先后获得世界晚熟荔枝优势区域中心、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国际林博会金奖、北京奥运金果、“中华名果”等殊荣。今年七月,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来合江实地考察论证,认定合江为“世界晚熟荔枝优势区域中心”。开幕式上,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李鸿莉宣读论证意见;四川省政府参事、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胡强为“中国晚熟荔枝第一镇”荔江镇授牌。近年来,合江县以“荔”为媒,撬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已建成国家级荔枝示范园1个,万亩以上荔枝产业镇街4个,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荔枝种质资源圃1个,现有70多个品种,目前主要推广的是大红袍、妃子笑、绛纱兰、井岗红糯、红蜜荔、仙进奉、红绣球、带绿、楠木叶、陀缇、观音绿、马贵荔等12个优良品种,也被称为“合江荔枝十二金钗”。今年,合江县荔枝种植面积超30万亩,预计产量5000万公斤,占四川省荔枝产量的90%以上,产值25亿元以上,计划出口100吨。在冷链技术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加入到荔枝销售的队伍中来,数以万计的荔枝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合江荔枝已成为当地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产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2
7月16日,位于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顺江村的黄桃基地里,颗颗金黄饱满的黄桃簇拥在一起,等待着工人们的采摘。据了解,这是顺江村继早熟、中熟品种黄桃成熟后,今年第三次出现这样的景象。“入伏前后,销售一个多月的泸州本地黄桃已全面下市,但我们村的晚熟品种黄桃才刚刚进入采收期。”石洞街道顺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忠琼介绍,黄桃因香甜脆爽、果香浓郁、营养美味而大受消费者欢迎,但扎堆成熟、不耐储存的特性,又使得精深加工不足的大部分地区这一产业难以真正兴旺。“为了让顺江村黄桃在市场上‘突出重围’,我们从最初的树苗种植开始进行早中晚三个品种的布局,使得黄桃采收期延长至2个月,占据市场。同时,在2022年,我们成功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建成并投用了保鲜冷库,在不采用任何防腐试剂的前提下,能够延长黄桃保鲜期1个多月,降低黄桃扎堆成熟、采摘不及时或者销售不畅等造成的损耗,保证了产出和效益。”杨忠琼说。据了解,2019年,顺江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流转的100亩土地打造黄桃基地、发展黄桃产业。2023年,基地产出的黄桃以“龙马潭黄桃”为产品名称入选2023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今年,顺江村的百亩黄桃基地预计产出黄桃6万斤,产值达65万元,产量、产值较之去年提升8%。近年来,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顺江村利用高品质黄桃赢得市场、冻库保鲜延长保质期、晚熟品种错峰上市,三重优势叠加,带动黄桃产业优势发展。同时积极发挥村集体经济的致富带头作用,引导本村引进的农业公司种植黄桃约300余亩,带动村民种植黄桃累计300余亩。预计两年内,全村700余亩黄桃将实现全面挂果。“下一步,顺江黄桃将继续以品质优势走好品牌化发展之路,同时以扩大种植规模、革新管理技术、生态绿色种植为依托,在村集体经济黄桃产业持续发展、优势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老百姓增产增收,着力促进全村共同富裕。”杨忠琼说。(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杨松林 谢汶萍 刘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8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也是花椒收获的季节。7月16日一大早,家住龙马潭区双加镇罗基社区的格瑞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泽平就开始忙着利用花椒籽制作花椒籽枕头。具有淡淡椒香和祛暑除湿的花椒籽枕,不仅可以送亲朋好友,还可以售卖增加花椒的附加值。“花椒全身都是宝,其根、枝、叶、籽等都具有使用价值。在花椒的众多用法中,花椒枕头最具特色。”张泽平介绍说,花椒烘干后,进行粗加工,把花椒壳与花椒籽分离出来,然后用簸箕筛出最后的杂物。准备好花椒籽后,缝制枕头内胆。只见针线在张泽平手中翻飞,不一会儿,内胆就做好了,把内胆放进枕套,装入花椒籽封口,一个花椒籽枕头就做好了。伴随着花椒籽带来的沙沙作响声,一股淡淡的椒香穿透布袋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做花椒枕头也有很多讲究,内胆的布料要选择柔软的,缝制的时候针脚要细密防止花椒籽漏出,装花椒籽的时候要适量,才能保证软硬适中。特别是三伏天,花椒籽枕用起来清凉舒适,特别健康。”张泽平介绍说,之前做来都是送给亲朋好友,反馈比较好后,开始和一些景区合作销售。现在正是花椒收获季节,新鲜的花椒籽出来了,花椒籽枕头销量也增加了。张泽平是龙马潭区返乡创业人员。2021年,张泽平回到家乡后创办了龙马潭区格瑞家庭农场,并种植了120余亩的花椒。除了青花椒售卖,张泽平还积极延伸花椒产业链,通过花椒籽枕头制作,全面提升花椒附加值,提升整体收益。张泽平介绍,今年格瑞家庭农场3000余斤青花椒,预计将带来产值12万元。同时,依托花椒籽枕头等附加产品,可以增加收入20000元以上,整体收益可以提升20%左右。(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罗兴 方旭 陈沛遥 )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孙学强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今年我的巨峰葡萄卖10元/公斤,依旧是游客进园采摘。这些天虽然遭遇高温,但我的葡萄销售已近尾声。现在看来,亩入万元已成定局。”7月14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云台寺村的一个山头上,正在葡萄园帮着游客采摘的返乡农家女卢桂琴高兴地说。  卢桂琴今年39岁。7年前,得知家乡建成黄龙湖旅游风景区后,她看到了商机,将自家一个面积达20亩、紧邻景区的山头重新改造了出来,引种优质巨峰葡萄。卢桂琴帮游客采摘  自开始种植后,卢桂琴在自己摸索种植技术的同时,还在纳溪区果技站专家的帮助下进行标准化管护,对果树拉枝、抹芽、扶杆整形,施用发酵后的牛粪和猪粪。葡萄挂果后,为防治病虫害,卢桂琴施用的是生物农药,并在葡萄园挂上黄板。为增加葡萄的香甜味,促进果实生长,卢桂琴每年都为每株葡萄树灌施了不低于半斤重的油枯肥和钾肥。为防止鸟儿及各种毛虫啄食葡萄,卢桂琴又给每串葡萄“穿”衣裳,全部套上专用果袋,确保葡萄果面光洁颜值高。  自7月初以来,随着葡萄的陆续成熟,卢桂琴的葡萄园里就热闹了起来,每天都有二三十人进园采摘,每天销售量都在三四百斤。“我的葡萄之所以不愁卖,除了有机种植,与来黄龙湖景区体验漂流的游客进园体验采摘分不开。”卢桂琴乐呵呵地介绍,“免费品尝和体验采摘是我的制胜法宝。”  为了让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买得放心,卢桂琴每天都要摘来20多斤葡萄供游客品尝,品尝后再由游客决定是否购买。“虽然每天按目前的销售价格算要损失上百元,但让游客买得放心,游客还会无偿给我的葡萄作宣传,还是值得的。”卢桂琴说,这些天,因为持续高温,来漂流的游客更多了,她家的葡萄也卖得更欢了。“这是背靠景区和‘先品尝后购买’获得的回报。”卢桂琴笑眯眯地说。  为保证果子均匀和品质,今年卢桂琴把20亩巨峰葡萄的亩产量都控制在2500斤左右,虽然1公斤只卖10元,但亩产值达到了1.25万元。除去人工管护和生产成本,每亩获利超过了1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松林 特约通讯员 杨尚威 文/图  西瓜特色种植,是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颜坪村返乡大学生创办的“岁丰农场”主要发展的产业之一。近两年,该农场引进新品种,投入新技术,提高西瓜的核心竞争力,开辟科技强农“新赛道”。  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声响,一个碗口大小的西瓜被切开。阳光下,奶黄色的瓜瓤晶莹剔透,让人垂涎三尺。而这,就是近日笔者在岁丰农场看到的新品种冰淇淋黄瓤西瓜。新品种西瓜  “我们前后引进了5个黄瓤西瓜品种,经过去年的试种,最后把产量最稳定、口感最好、甜度最高的冰淇淋黄瓤西瓜作为我们的主栽品种。”该农场技术负责人颜杰说。  “传统的红瓤麒麟瓜,个头平均在10斤左右,售价现在为2元一斤。”颜杰表示,冰淇淋黄瓤西瓜,平均个头在4斤左右,市场价也是20元左右。  走进瓜棚,空气中弥漫着西瓜的香甜气息,一个个“吊”着长的西瓜在藤蔓之间时隐时现,传递着丰收的信号。为种好冰淇淋黄瓤西瓜这个新品种,今年,岁丰农场摒弃了传统的“地爬秧”种植模式,使用了立体种植的新技术。冰淇淋黄瓤西瓜  “立体种植增加了它的通风透光性,更利于糖分的累积,提升了西瓜的品质。并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藤蔓向上牵引起来之后,可以把两边空余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麒麟西瓜,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西瓜的产量。”颜杰表示。  就读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就返乡投身农业发展的颜杰介绍,如今立体种植的冰淇淋黄瓤西瓜和传统“地爬秧”种植的麒麟瓜共享一个瓜棚空间,可产出黄瓤西瓜 300 斤、麒麟瓜 1000斤,产量、产值在去年的基础上均实现了翻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18
  (王永胜 沈玉婷)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龙凤镇孙家坝村朝天椒种植基地,农户们正顶着烈日采摘青色的印度特辣型朝天椒,由专人称重、打包、装车送往市场。“我种植了30余亩朝天椒,亩产可达2500斤,新鲜辣椒除供应叙永、泸州本地市场外,还销往重庆、贵阳等地。”种植大户余敏(化名)介绍道。  余敏年初下种秧苗后,受低温影响,大部分秧苗没长起来,重新育苗、购肥、修缮大棚需要一大笔费用。听同村的村民说农行有专门针对农民的贷款,她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镇上农行咨询。了解余敏的情况后,农行工作人员立即上门开展调查,收集齐相关资料后,仅2天时间,20万元“惠农e贷”资金就到账了,后续的育苗、栽种、施肥所需的资金有了着落。用这笔钱,余敏不仅扩大了朝天椒种植规模,还套种了玉米,实现一地双收,提升了土地使用价值。  金融支持余敏走好“火辣”致富路,只是农行泸州分行助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行立足服务乡村振兴领军行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组织人员走村入户宣传惠农政策、了解农户金融需求,全方位做好配套金融服务,以金融助农增收致富践行金融为民本源。截至6月末,该行新增涉农贷款投放达39.69亿元,重点产品惠及全市29600余户农户。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7-17
“我们村今年种了1300亩高粱,仅此一项预计全村可增加收入190余万元……”7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皂角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洪阳望着满山遍野的红高粱,高兴地对记者说,高粱熟来红满天,又是一年好“丰”景。走进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皂角村,高低错落的梯田里,一株株红高粱穗粒饱满,随风摇曳,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收割,成了夏日里最美的“丰”景。满山的红高粱,在丰乐镇这片土地上变成了富民“红产业”。“过去的丰乐镇和其他大多数乡村一样,劳动力不断外流、村民种植粮油作物积极性不高、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丰乐镇农业农村服务站副站长代兵表示,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2019年,丰乐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辖区4个行政村200余亩撂荒地进行统一规划整治,引导村民集中连片种植“宜糯红”糯高粱7000余亩,并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加大技术指导,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了带动村民发展高粱产业的积极性,丰乐镇创新推行两种模式:群众自愿种植一部分、第三方合作社承包流转土地种植一部分,通过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规模发展、合作共赢,迈出了产业振兴第一步。解决好高粱的销售问题,是推广高粱种植、促进产业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丰乐镇主动对接酿酒企业等终端市场,推行酒业企业+合作社+高粱种植户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订单高粱种植,由酿酒企业跟基地镇、村和农户签订种植收购订单,实行“订单种植、保价收购”,让种植户吃上“定心丸”,切实保障农户种植高粱的效益,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过去高粱种多了怕卖不掉,现在有了‘订单农业’,有多少就能收多少,一点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我们种地也有信心了。”丰乐镇皂角村一组村民黄学贵表示,他今年种了20余亩高粱,亩产400多斤,按订单价格3.75元每斤卖出,收入3万余元。如今高粱作物是泸州市纳溪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最核心的产业,整个园区面积达20000亩,种植高粱达到12000亩。其中,丰乐镇皂角村和龙车镇建坝村属于高粱种植核心区域。“今年,我们的高粱穗比较大,颗粒比较饱满,长势非常好,又是一个丰收年。”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粮油经作股股长、科技特派员唐华表示,收成好了、产量高了、收入多了,大伙儿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对种植高粱的信心越来越足。(供稿: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王超明 邱滟茹 何郁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7
目前正处于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关键时期,为帮助农户更好的对农作物做出科学管理,连日来,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夯实农作物生产基础。在纳溪区东升街道方水村的水稻种植区域,农技人员开展苗情、墒情、病虫情“三情”调查,进行“点对点”精准指导服务,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普及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安全用药、水肥管理等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确保控害与减药协同、保量与保质并重、生产与生态协调、节本与增效兼顾,助力粮食丰产丰收,保障粮食安全。“近期水稻正处于分裂后期和拔节期,为更好帮助老百姓防控病虫害,我们深入村组,进行施肥及农药防控指导,确保水稻稳产增收。”东升街道农技人员刘贵芳带领村社干部,逐一对群众的农田进行检查。此外,农技人员还向村民们普及了水稻、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发病症状、识别方法、危害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推广防治技术要点和施药时间。耐心解答村民们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确保农户能够全面掌握病虫害防治技能。接下来,东升街道农业农村站将继续强化技术指导服务,高标准推进农作物管理的相关工作,将继续加大技术指导力度,为村民们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周边农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为粮食丰产丰收打好基础,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供稿:纳溪区东升街道 徐伟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7
近年来,龙马潭特兴街道由乡贤聚力,重塑“罗沙贡米”品牌,以技术资金驱动农业现代化,打造研学基地激活乡村活力,网红助力网销拓宽市场,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乡贤发力重塑品牌助农。结合“泸商回引”专项行动,采用“村集体+乡贤”模式,引招乡贤章怀金以“技术+资金”模式参与罗沙贡米品牌重塑项目,投资20余万元推动“罗沙稻”规模化种植,建成“罗沙稻”种植核心区200亩,预计今年新增280亩,年总产11.2万公斤。探索“职业经理人”模式,发掘一批懂技术、善学习、能创新的复合型乡贤人才,担任“罗沙贡米”现代农业园区“经理人”,负责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等工作,目前已回引8名乡贤。乡贤聚力助推研学兴农。以“罗沙贡米”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础,吸收乡贤建议,打造集课程定制化、产业特色化为一体的“稻花香里说丰年”研学基地。村集体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市区农业专家实地指导乡贤水稻品种选优、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累计开展专题培训会5次,现场技术指导140人次。2023年以来,开展党员实践教育、乡贤集市之特兴街道农产品展销系列活动3次,实现以城带乡、富民增收。乡贤助力网销贡米富农。引入资质齐全、销售经验丰富的乡贤企业家和乡贤网红参与营销环节,利用乡贤资源、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带货等销售方式,集聚流量、扩大销量,提高“罗沙贡米”品牌曝光度。预计实现年产值78万元,带动从业农户人均增收1500元。(供稿:龙马潭区委统战部 代华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