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段丹 记者 毛春燕 文/图)今年以来,内江市市中区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龙门镇作为今年的目标镇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一幅具体而生动的农村面貌改善画面正徐徐展开。9月3日,记者走进市中区龙门镇兰家寺村,只见曾经狭窄曲折的乡间小路如今已被宽敞笔直的水泥路代替。干净整洁的路面旁,花朵竞相开放,新修的篮球场也给这个宁静的小村落增添新的活力。新建篮球场“这是我们的农村书屋,村民们有空就会来这里学习‘充电’。”兰家寺村村委会副主任余得宽说,在这次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兰家寺村利用村小闲置教室进行加固,改造成村委会,增设了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及党群服务中心等。其中,农村书屋颇受村民喜爱。“书屋里有很多关于种植、养殖以及教育的书,平时农事不忙的时候来看看,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帮助。”村民刘刚说。村民在农村书屋中看书记者了解到,兰家寺村的村民不仅实现了农闲时在书屋里消遣,在农忙时也能踏上干净宽敞的道路去到自家地里劳作。“以前家门口是一条泥巴路,出行很不方便。”村民邓自金告诉记者,现在路修通了,化肥、种子等农用物资都能够送到家门口了。农村面貌改善不仅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同时还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余得宽透露,到目前为止,全村新建入户路和村道3.5公里,改造院坝27个,拆除危房28栋。下一步,兰家寺村还将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进一步带动村民和“六类人员”致富增收。改造后的农村道路据悉,自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以来,龙门镇聚焦市委、区委决策部署,以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为突破口,以建设“农旅融合·甜源蔗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镇为主要目标,围绕“21285”工作思路,聚焦5大类32个实施项目,通过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实现家园净美、村容靓美、产业甜美、生态秀美、乡风和美。截至目前,龙门镇完成土坯房拆改234户、厨房改造282户、厕所改造455户、院坝硬化586户、规范(新建)畜棚915户,累计完成户办工程1558户。同时,不断畅通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今年以来,新建村社道路、产业路、生产便道7.362公里,新建便民路3.5公里,铺设灌溉管网35.7公里,新(在)建蓄水池6口,三格式化粪池420个,共计完成20户以上院落公共区域改造17个。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近日,在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建利村,村民冷待华正在为收割水稻后的稻桩施肥料。按照农艺师传授的技术,他正抓紧田间稻桩管理,为再生稻的高产做准备。  据介绍,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获后的稻桩,继续田间管理,使其萌芽生长为成穗的再次季水稻。再生稻生育期短、日产量高,具有省肥、节水等优点。为使再生稻获得好收成,每年,威远县农业农村局都会派出农艺师到田间进行指导。该县的再生稻,也从前些年的亩产150公斤增至现在的亩产300公斤以上。  今年,该县农业农村局生产股的农艺师们,又深入田间开展再生稻高产技术指导,并强调要抓好“留好桩”“管好水”“施好肥”“防好病虫”4个环节。  种植户林久贵种植的再生稻,连续3年亩产都在310公斤左右。他说:“种植再生稻,不用犁田、不用播种、不用中耕。这些年,在农艺师的指导下,我的两亩田每年可以多收几百斤谷子,太划算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06
(记者 毛春燕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经安全性评估,现将麦冬、天冬、地黄、化橘红等4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内江市东兴区是“中国天冬之乡”,目前全区建有超50个天冬种植基地,天冬种植面积超5万亩,约占全国天冬种植总面积的60%。“此次天冬正式进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意味着内江天冬产业发展道路将更加宽广,发展活力将更加强劲,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相关负责人用“三个更加”总结内江天冬产业发展新机遇。天冬种植基地聚链成势 “七位一体”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抢抓国家、省、市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机遇,以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七位一体”模式,大力发展以内江天冬为主导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动天冬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早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内江市东兴区顺河镇白云村的内江市甜冬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近千亩内江天冬与高粱、玉米“粮药间种”,长势良好。一大早,业主胡忠祥便带领村民浇水除草,呵护天冬健康成长。“一般我们是10天左右浇水一次,最近天气热,浇水的频率要勤一些。”胡忠祥介绍,专合社首批内江天冬于2022年播种,2025年后收获,预估亩产可达8000斤以上。“天冬作为中药材可销往广西玉林、成都等地。现在纳入药食同源后,我们也在尝试酿造天冬酒,提高天冬产品的附加值。”不仅仅是天冬酒,记者了解到,东兴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当前已成功研发天冬膏、天冬粉、天冬洗护产品、天冬化妆品等天冬系列大健康产品40余种。近年来,该区天冬系列大健康产品先后亮相“西博会”、“进博会”、“糖酒会”、川港澳中医药产业推介会等重大展会,受到各地客商的广泛青睐。推动内江天冬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东兴区还因地制宜开发了天冬土鸡汤、天冬八宝饭等20余种天冬系列菜品,打造东兴老街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建成“天草润东”天冬品牌形象旗舰馆等,进一步擦亮“中国天冬之乡”金字招牌。天冬产品药食同源 内江天冬产业体量有望实现大幅增长天冬是川产86种道地药材之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四川省中药材栽培技术》记载“四川省天冬主产区为内江县(主要是指东兴区)”,历史悠久、品质佳、等级高。天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天冬在四川等地区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历史,主要方法为蒸食(鲜品)、煲汤、酿酒、茶饮、煮粥、制作蜜饯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然而,天冬未进入目录前,其食品开发潜能一直未能充分挖掘。”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萃取物、药品、日用化妆品和保健品开发而言,天冬食品开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门类广,审批程序少、原料消耗量大、市场接受度高等显著特点,可快速将开发产品转化为流通商品,有利于整个天冬产业体量的大幅增长。这是内江积极争取天冬进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的一大原因。“另外,在天冬进入目录后,其应用领域的拓宽也将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开发潜力和产业的发展活力。”目前,东兴区正与部分食品企业进行深入对接,着手开发天冬饼干、天冬糕点等天冬系列新产品。园区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记者了解到,总投资约9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江东兴食品加工集中区(一期)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该园区占地面积约220余亩,涵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酒水、中药材、休闲食品等多个版块。项目建成投用后,将更好发挥筑巢引凤、抱团发展作用,推动东兴区以天冬为代表的“甜味+”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把天冬产业发展重心由一产向二产、三产倾斜,努力做好产业发展服务保障各项工作,加大天冬产品研发力度,协助企业打开销路、开拓市场,推动产品开发向经济效益快速转化,加快打造百亿天冬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图片由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5
(记者 陈宇)8月26日,记者走进威远县界牌镇南强村的廉洁文化长廊,一张张以廉洁自律等为主题的宣传画映入眼帘。近年来,内江市按照“一县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廉洁文化建设思路,依托村民活动广场、村史馆等村居文化场所,打造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清廉村居”,让群众“沉浸式”感受廉洁文化,自觉参与清廉乡村建设,为镇村经济发展注入“清廉活力”。  为推动崇廉倡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内江市纪委监委还积极创新廉洁文化传播方式,利用川剧、制糖等,创作廉洁木偶剧、清廉川剧等多种艺术作品,如威远县观英滩镇中心学校的少儿合唱团与威远石坪山歌传承人共同演绎改编的廉洁山歌等,让无形的廉洁文化实现可视、可听、可感。去年以来,内江共举办“廉洁文化进乡村”活动63场,廉洁书画摄影作品巡展11次,让清廉之风吹遍乡村。  同时,内江市纪委监委还紧盯基层监督,推广运用“监督一点通”平台,方便群众一键监督,为清廉村居建设保驾护航。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03
(张啸 文/图)8月30日,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景坡楼村9组的一处山坡上正在修建蓄水池,55岁的村民兰以兵拿着铁锹将小石子和沙子铲进搅拌机里,搅拌后的混凝土被用来硬化蓄水池基坑。“参加这个以工代赈项目,离家近,收入不错。”兰以兵表示。  近年来,东兴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工代赈项目。稳步推进以工代赈项目,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提升群众就业技能,还有效改善当地农村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郭北镇景坡楼村项目启动以来,村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村民们正在修建蓄水池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郭北镇景坡楼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包括整治田坎5.5公里、改建3米宽生产便道3.5公里、土地平整1520亩、新建14口300立方米蓄水池,总投资57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该项目于今年5月正式开工,将带动当地群众170人参与工程建设。  兰以兵以前在外地打零工,参与本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后,一个月劳务收入有几千元。作为技术工人,村民何成文一天的劳务收入达到280元。“来这里干活前,我们接受了统一培训,多学一门手艺以后也好找工作。”何成文表示。  为了应对高温天气,项目理事会采取错峰施工方式,避开白天高温时段,确保村民们安全施工。村民们轮班作业,保证工程进度不受影响。目前,第10口蓄水池已具雏形,村民们正在进行垫层施工,紧接着将进行钢筋铺设、混凝土浇筑及防水处理等。  虽然景坡楼村紧邻大清流河,但因为排灌设施年久失修,面临灌溉用水难问题。随着14口蓄水池陆续修建,景坡楼村灌溉用水问题将在今年底得到有效解决。运用“一卡通”平台 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为了保障群众利益,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公开透明,郭北镇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研究、议定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规范开展材料采购、机械租赁、人员聘用等询价比价工作。  “我们成立了项目理事会,下设施工管理、财务管理、材料采购等工作组,项目理事会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景坡楼村党总支书记李和岗介绍。  此外,为了保障村民及时足额拿到劳务报酬,东兴区大力推进“一卡通”直发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工作,由施工单位在每月5日前依据上月考勤情况建立劳务报酬发放台账,经审核后将劳务报酬发放信息录入“一卡通”平台,及时将工资发放给务工群众,真正实现公开透明、及时足额发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02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庭院经济得到大力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庭院经济目前最多的推广项目就是庭院家禽代养。庭院家禽代养不仅投入少,且助农增收明显。近日,位于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的凤栖竹家庭农场基地,饲养员正在给乌骨鸡喂食。一只只乌骨鸡抖动着黝黑的羽毛,争先恐后地聚拢过来,上蹿下跳,活力十足。为了提高乌骨鸡的产量和质量,该基地采用了“林地生态放养+原粮补饲”的生产方式进行养殖。该技术是根据乌骨鸡生长特点和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创新的一项生产技术,在充分利用了朝阳镇丰富的林地、果园等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种植与养殖相互促进的目的,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特点。生态放养既提高乌骨鸡的生长速度,又保持乌骨鸡肉质细腻、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等特点,确保了产品的绿色、健康、纯天然。“我们农场现在代养了3000多只鸡,占地40多亩。主要是利用每年雷竹林采笋后的空闲期,进行林下养殖。”凤栖竹家庭农场负责人余震继续为我们介绍道,“目前预计每只鸡每年收入200元左右,共计每年大概有70万元。我们还带动了周边村民10余人就业。”据悉,市中区朝阳镇为了完善利益联结,探索出了朝阳镇小家禽采购项目,支持全镇有意愿、有饲养能力的脱贫户(含监测对象)采购肉羊、鸡(鸭、鹅)和鱼苗饲养,并根据其申请情况进行定额补助,同时,定期组织养殖从业人员到公司示范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培训,产品按合同保底价回收。乌骨鸡养殖产业也是只是全镇养殖产业的一个缩影和示范。近年来,市中区朝阳镇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主体参与”的发展思路,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下一步,市中区朝阳镇将继续做强乡村产业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抱团发展模式影响力,激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供稿:内江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潘玥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8-28
水产养殖是渔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充分利用本地水域条件、水质特点、气候条件等优势,依托省级四星现代农业园区——市中区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以及新技术引进推广等方式,有效推进全区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渔业提质增效、渔民致富增收。近日,在凌家镇牛角田村的市中区兴利农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连片的鱼塘边,工作人员正在给塘里的鱼儿们投料。随着饵料的投喂,原本平静的塘面瞬间被打破。一尾尾肥硕的鱼儿,争先恐后地游出水面。而另一边的工作人员此时正在塘里布网、打捞,为今天预定了的客户打捞了不少的鱼。“我们基地主要养殖的有黄辣丁、翘壳、胭脂鱼以及中华沙鳅等。”市中区兴利农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梁刚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我们卖了有10万斤左右,大概收入150万元。现在鱼塘里的存量大概还有15万斤。预计今年年产量能在30万斤,年产值450余万元。”离此处不远的凌家镇水口村的陈利伟养殖家庭农场里,养殖户陈利伟正在给白乌鱼投喂饲料、检查鱼塘水质及观察鱼苗生长情况。看着自己辛苦了大半年的鱼塘,陈利伟的脸上露出了喜色。他说:“我这里总面积有80亩,其中养殖白乌鱼有30余亩,今年我们自己也成功繁育了白乌鱼幼苗6万尾,准备陆续把剩下50余亩全部用来养殖白乌鱼。预计今年总产量有3万斤左右,总产值有60余万元。”水产养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中区在水产养殖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及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发展多方面发力,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水产品,并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推动水产养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发展渔业新业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市中区淡水养殖水产品总量4187吨,同比增长4.13%。2023年,全区共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39个、家庭渔场113个,水产养殖面积(含稻田养殖面积)47325亩,实现淡水养殖水产品总量7920余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约11.1亿元。此外,市中区建设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区级水产龙头企业4个,无公害养殖基地7个(无公害水产品21个),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个,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1个,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个,市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市级示范社1个,市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个。(供稿:内江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段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8-2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在消费者印象中,水产品通常以鲜食为主,其加工食品种类较少,而内江即将把一种名为“白乌鱼”的水产品加工成面条、多肽速溶粉(即蛋白粉)、白乌鱼鱼丸、白乌鱼糕等产品推向市场,这是记者日前从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获悉的。利用白乌鱼加工而成的面条和肉丸。 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供图  在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白乌鱼加工基地,两间占地共8000余平方米的厂房正在抓紧建设中。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樊威介绍,为持续发展壮大白乌鱼产业规模,提升其附加值,近年来,内江农科院联合成都大学持续开展白乌鱼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创新开发白乌鱼精深加工产品,并指导企业合作建设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  为什么看中“白乌鱼”?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江市市中区农民就在乌龙河发现了白乌鱼,并捕捞回鱼塘饲养。2004年,内江市市中区在永安建设集白乌鱼繁殖、养殖为一体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取名为“永安白乌鱼”。随后“永安白乌鱼”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并在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2年,经多年选育的乌鳢“玉龙1号”(白乌鱼)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成为四川省首个水产新品种被重点推广。  记者获悉,目前白乌鱼在内江的养殖面积在1万亩左右,包括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其中,池塘平均亩产在3000斤左右,稻田亩产在200斤上下,多年平均出塘价在每斤30元左右,养殖效益显著。  白乌鱼为什么能卖高价?主要源于消费者的认可。“养殖户在 5 月开始养殖,大概9月底就能上市,这时2两的白乌鱼售价为15~ 20元/条,消费者对这种规格大小的白乌鱼非常喜爱,常常买回去煲汤。”樊威介绍,白乌鱼具备“药食同源”属性,对术后恢复、促进伤口愈合效果格外显著。利用白乌鱼加工的多肽速溶粉(即蛋白粉)。  近年来,推动白乌鱼市场消费,打造白乌鱼饮食文化,内江创新研发了多道白乌鱼菜品,包括干烧白乌鱼、菊花白乌鱼、砂锅白乌鱼、回锅白乌鱼等。“餐饮店对大规格白乌鱼需求较大,因此我们正引导农户‘养大鱼’‘赚大钱’;在加工端,我们主推白乌鱼面条、多肽速溶粉(即蛋白粉)、白乌鱼鱼丸等便携、接地气、营养价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樊威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2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今年高粱品质非常好,我种的全被收购了!”8月26日,隆昌市黄家镇新凤村高粱种植大户丁晓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不止丁晓清,截至目前,黄家镇境内3000吨高粱按照3.75元/斤的价格已被收购归仓,当地农民切实享受到“订单农业”带来的实惠。后续,这些高粱将作为酿酒专用粮使用。  “我们从8月1日开始收购高粱,每天入库几百吨。在高峰期,一辆辆粮车在厂房门口排起了长队。”隆昌市丰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豪公司”)石燕桥镇收储仓库负责人代勇介绍,得益于前期的宣传动员,黄家镇农户们与时间“赛跑”,抢抓晴好天气完成收粮、晒粮,今年的高粱品质明显优于去年。“没有霉变、发芽,另外色泽、颗粒度也更好。”代勇说。高粱归仓  黄家镇的“订单农业”从何而来?  记者了解到,黄家镇土多田少且有高粱种植历史。“我们先在几个村试点‘订单’,最终在全镇大力发展。”黄家镇党委书记唐前贵说,该镇过去的农业主导产业为玉米、水稻、红薯等传统作物种植,在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等情况下,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  2021年,黄家镇与丰豪公司签订了高粱收购协议,约定当地产出的高粱将被作为郎酒的酿酒专用粮“订单收购”。在种植期间,丰豪公司为黄家镇农户提供种植、管理、收割全流程技术服务。  最近几年,黄家镇高粱种植不断增产扩面,而今全镇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目前,全镇高粱平均亩产在550斤左右,按照3.75元每斤的价格计算,亩均效益在2000元左右,且其对肥料需求更少,管理更方便,综合效益胜过种植玉米、水稻。”黄家镇人大主席邓雪峰说。  对高粱种植,黄家镇农户们普遍表达出高昂的积极性。“我们村今年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700亩。”新凤村党支部书记丁晓慧介绍,由于前期降雨,今年高粱虽有一定减产,但农户们的积极性不减,“有很多农户在问,明年还能不能种高粱,表达出强烈的种植意愿。”  记者获悉,按照“项目围绕产业走”的思路,近年来,黄家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自2021年至今,当地累计新建提灌站15座以上,新建、加宽农村硬化路近80公里。目前,占地42亩、储存能力达到3万吨的高粱收储加工基地已在黄家镇长螺村建成落地,预计明年将正式投用。  “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要让公司固定、产业固定,才能让农民增收稳定。未来我们将与省、市科研院所合作,聚焦高粱单产提升,进一步凸显‘订单农业’效益。”唐前贵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28
(李建明 樊文秀 记者 毛春燕 文/图)8月22日,在内江市东兴区白合镇丈雪村紫苏种植基地,“小时工”正加紧进行紫苏采收作业。采收紫苏今年以来,鉴于紫苏采收期长、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以及“小时工”需求量大的现状,内江市东兴区白合镇积极在大清流河沿线的丈雪村、苏家村等地发展紫苏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当地农民搭建就近转岗就业平台,实现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26
(熊小利 钟波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8月22日,在威远县严陵镇食丰村冠禾粮油种植家庭农场,稻田一片金黄,金灿灿的水稻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喜人。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一茬茬稻穗不断被卷入收割机,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据悉,今年,威远县水稻种植面积24万亩,投入96台农机进行作业,机械化率达98.8%,实现了每亩节本增效200元至300元。预计本月底达到收割高峰期,9月上旬全面完成收割。水稻成熟据当地种粮大户胡林春介绍,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场今年种植的1000余亩水稻,从种、管、收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胡林春介绍说:“今天是我们第一天开始收割,如果像以前一样人工收割的话,效率低,费用还高。现在用机械化操作,极大加速了收割进程。今年将派出3至4台收割机分片作业,估计10天左右能够完成收割工作。”机械化收割近年来,威远县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引进“甜香优115”“宜香2115”等优质品种,提升稻米品质,进一步提高优质率。同时,大力推进机械化作业,引导和鼓励农户进行机械化种植和收割,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威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向楷介绍,威远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补齐农机设备短板,加快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26
(记者 毛春燕 李弘)“我们26户村民自发筹集了3万多元钱,希望通过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把我们的居住环境搞好,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留下来。”近日,记者走进资中县高楼镇龙台村7组的见山小院看到,崭新干净的入院水泥路、新修的路边堡坎垒,废旧的轮胎栽种上花草装扮着小院,每家每户自发按照“六净六顺”标准,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家家户户焕然一新。据了解,今年2月,见山小院被纳入高楼镇农村面貌改善院落。听闻此消息,小院的村民十分支持,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想要借此机会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宜居美丽。村民李进才就是其中的“建设积极分子”。如今,见山小院的村民们吃过晚饭,便常常在修葺一新的新家园大院坝话家常,或跳广场舞休闲娱乐,生活过得更加舒心惬意。“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大家齐心协力地付出都是值得的。”李进才说。干净整洁的农村小院(周瑶慧 摄)今年是资中县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第二年。在总结首批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目标镇改善经验的基础上,今年,资中县已全面启动第二批目标镇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归德镇、高楼镇、鱼溪镇、铁佛镇、新桥镇等5个镇被纳入目标镇,集中以院落为单位,开展改厨改厕、改造畜禽棚舍、新建入户路等建设内容。结合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院落)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多重因素,资中县科学编制实施方案,为每个镇、每个村量身定制“一图一案一清单”,即一张规划图、一个实施方案、一个项目清单。资中县在5个目标镇同步推进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民居风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八项重点任务”。截至目前,资中县2024年目标镇20户以上院落改造开工456个,竣工237个;完成户属工程改造19130户,完工率70%。2024年非目标镇“六类人员”户属工程完成改造1659户,完工率61%;示范院落在建9个,竣工4个。俯瞰橙果百户大院(周瑶慧 摄)在铁佛镇柏龙村的橙果百户大院,一条硬化村道串联起大院里的所有农家小院,坑洼大坝变成文化广场,杂乱破坏的水沟硬化规整,林下畜禽棚舍归以整齐。村道两旁由红砖石砌围出来的绿化带,被就近的村民种上了各类瓜果蔬菜,长得郁郁葱葱。“以前马路没人打理,到处都是杂草乱石。借助这次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在我们的带动下,村民们自发清理道路两旁的枯草杂物、生活垃圾,清理后我们再进行绿化带改造。”柏龙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彩琴介绍,为了因地制宜发挥绿化带作用,村里将绿化带分“带”到户,让村民“自由发挥”。村民们也积极买来果树、瓜苗、菜苗“打扮”自家的绿化带。“既能让绿化带最大化发挥效用,又能回应他们的积极性,带动村民参与到改善村容村貌的行动中来。”赵彩琴告诉记者。院落建好了,如何管好、维护好?在已经完成整治和正在整治的742个院落中,各村通过推选1—2名有威望、有素养且热心公益的党员或群众作为“院落管家”,负责“六净六顺”“清杂去乱”、政策宣传、日常提醒和互助帮扶等工作。通过线上转发示点示范院落视频、线下召开“红榜故事分享会”等方式,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引领群众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促进院落由“无人管”转变为“自己管”。一条条平整宽阔的硬化路,一个个精心栽种的“微菜园”“微果园”,一幅幅与时俱进的彩绘文化墙,一户户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如今,在资中县大力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路上,目标镇积极行动,一幅幅景美民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非目标镇的镇村,也迫不及待向目标镇“取经”,美化升级家园,在船城大地上掀起美丽家园建设的新热潮。接下来,为持续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巩固提升改善成效,资中县将持续健全常态化“回头看”工作机制,全面完成“八项重点任务”,全域常态化开展“六净六顺”“清杂去乱”工作,推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巩固、延伸、提质,全力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23
(李建明 樊文秀 记者 毛春燕 文/图)8月21日,夏秋时节,内江市东兴区永福镇鲤鱼塘村,村民迎着秋日的晨光采摘订单黄蜀葵,实时采收、晾晒、入库,处处呈现出丰收的繁忙景象。村民采摘订单黄蜀葵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永福镇鲤鱼塘村因地制宜采取“党组织+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运作模式,与苏州客商签订回收协议,发展订单黄蜀葵200余亩,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径,被当地人称为最美“致富花”。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23
(段丹 记者 毛春燕 文/图)连片的鱼塘中,一尾尾肥硕的鱼儿争先恐后地游出水面,原本平静的塘面瞬间被打破……近日,在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牛角田村的市中区兴利农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往塘里投料、布网、打捞,为提前预订的客户打捞鱼。中华沙鳅“我们基地主要养殖黄辣丁、翘壳、胭脂鱼以及中华沙鳅等,今年上半年我们卖了10万斤左右,大概收入150万元。”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梁刚透露,目前鱼塘里存量大约有15万斤,预计今年年产量近30万斤,年产值450余万元。在距离市中区兴利农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不远的陈利伟养殖家庭农场里,养殖户陈利伟正在给白乌鱼投喂饲料、检查鱼塘水质以及观察鱼苗生长情况。陈利伟养殖家庭农场看着自己辛苦了大半年的鱼塘,陈利伟面露喜色:“我这里总面积有80亩,其中养殖白乌鱼有30余亩。今年我们自己也成功繁育了白乌鱼幼苗6万尾,准备陆续把剩下50余亩全部用来养殖白乌鱼。预计今年总产量有3万斤左右,总产值达60余万元。”近年来,市中区充分利用本地水域条件、水质特点、气候条件等优势,依托省级四星现代农业园区——市中区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以及新技术引进推广等方式,有效推进全区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渔业提质增效、渔民致富增收。记者获悉,今年上半年,内江市市中区淡水养殖水产品总量4187吨,同比增长4.13%。2023年,全区共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39个、家庭渔场113个,水产养殖面积(含稻田养殖面积)47325亩,实现淡水养殖水产品总量7920余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约11.1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21
(记者 毛春燕)眼下,内江市市中区各地水稻已陆续成熟并进入收割期,稻田里机器声轰鸣。近日,记者走进市中区永安镇下元村,眼前是一簇簇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伴着隆隆的机器声,一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一行行成熟的水稻被卷入齿轮,割稻、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农户在道路旁装袋、打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收割机收割水稻(潘玥希 摄)“今年的水稻收成不错,我们水稻种植面积大约在100亩,产值1000斤/亩,预计总产量50吨左右。”下元村村民尤正金告诉记者,比起传统的收割方式,机械化收割不仅能有效提高水稻的收割效率,还能有效减少人工收割带来的损失。据了解,在秋收的关键时期,永安镇积极组织力量,推进水稻机械化收割,收割机、运载车等现代化机械马力全开,确保稻谷归仓。此外,收割机在收割的同时还会把秸秆打碎还田,提高土地肥力,为下一轮玉米、蚕豆等冬早作物的耕种做好准备。在市中区,金灿灿的稻谷丰收场景,不止出现在永安镇。在全安镇书房湾村,层层叠叠的稻穗颗粒饱满,散发着阵阵稻香。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为早稻收割按下了“快进键”,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将收割好的种子进行转运,现场一派繁忙而热闹的丰收景象。“我们从8月1日开始安排收水稻,今年有3台机器投入收割工作,现在已经收了6天,预计今年收20多天,一共收1500亩左右。”市中区顺勇农机专合社负责人王志勇介绍。“现在用收割机收割水稻,打出来的稻谷干干净净的,相比以前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我家今年种了4亩多田,打出来的稻谷能有4000斤左右。”村民何茂英高兴地说。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农业种植机械化。强化农业技术服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证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和“粮袋子”充足供应。据统计,今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7.07万亩,目前已陆续开镰收割,预计将于9月完成收割,稻谷总产量预计达3.84万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8月12日下午,威远县严陵镇三胜村村民罗华江,在地里摘着一串串果实累累的狗儿豆,满心欣喜。奇怪的是,有的藤蔓干老下架了,有的还在开花结果。罗华江说:“我这叫梯次种植,让土地发挥更大价值。”  罗华江种的这种狗儿豆,属豆科缠绕型植物,学名山黧豆,俗名狗儿豆、猫爪豆、龙爪豆等,必须煮熟食用。以前罗华江只是在地角坎边顺带种一点,10年前他见狗儿豆产量不错,价钱也卖得高,干脆在地里专门种植狗儿豆,每株都插上一根领棍,让狗儿豆缠绕着往上爬。可没想到眼看着藤蔓长得很好,却果实甚少,一亩只收了200多公斤。他通过查找资料、到镇上农技站去咨询,才知道原来是种得太密,领棍太短,狗儿豆藤蔓牵不开,导致开花即落,结不起果实。加上选地、肥水管理也与狗儿豆生长需要有差距。他一边学习,一边总结、摸索,不断积累经验,经过3年时间,终于有了一套比较成功的种植方法。  罗华江介绍,首先是选好地块。要求是较厚实肥沃和排灌方便、pH值保持在6.5左右的沙壤地或黄壤土,深耕松散。培育壮苗,尽量不采用直播——直播更费种子,也难保证苗齐苗壮。  然后是合理施肥。在耕地前每亩撒施30公斤左右氮、磷、钾齐全的复合肥,打好窝后按每亩200公斤左右的厩肥或堆杂肥或腐殖肥等施入窝内作底肥。以后看土质和豆苗长势情况免施或少施、针对性追施粪肥。  再就是高棚架。横竿、领棍连起来搭建起高棚架,让狗儿豆藤蔓在上面悠闲生长,要保证棚架稳固,两边也可通风透光。近年来,罗华江种的狗儿豆亩产量都在1500公斤以上,收入1.2万元左右。收完狗儿豆再种一季油菜,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  罗华江对此并不满足,他觉得辛辛苦苦搭的棚架,种一季就收回,利用价值不高,便试着把播种时间提前到开春的2月初,当第一批5月底结果时,他又在窝间再播种二季(第二茬)。待上一茬藤枯苗干时,第二茬又爬上架开始开花结果。第二茬虽然没有第一茬产量高,但也能有八九千元收入。待11月收完第二茬正好栽种油菜。他家的3亩地每年有7万元左右收入。他将狗儿豆批发给电商,很抢手。本村的罗龙富、陈运乾等几户村民见他这种种植方法好也跟他学,他毫不保留地传授了技术。  罗华江说,下一步打算探索种三季狗儿豆,不种油菜,既能增加收入,也减少搭建棚架的工程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1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专家非常接地气,打个电话就来了!”8月8日,内江市水产养殖业主钟喻回忆起专家对他的帮助,言语中透露着感激。当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淡水鱼创新团队第四轮工作暨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水产产业技术服务团(83团)第二轮工作推进会在内江举行。吴俊(右一)等为农户提供指导。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供图  据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淡水鱼创新团队以“推动四川水产产业发展”为目标,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水产产业技术服务团(83团)则聚焦“推动内江、眉山两地水产产业发展”。专家组成员涵盖水产养殖、繁育、鱼病防治、营养与饲料、淡水鱼加工与贮藏保险等专业领域。  “大家各有所长、协调配合、统筹推进,根本目的是助力四川水产产业发展。”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淡水鱼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水产产业技术服务团(83团)团长杜宗君透露,去年该团每位专家的服务时长均超过30天。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耿毅作为“双岗位”专家,常年奔走在水产养殖一线,为农户提供鱼病防控技术指导。“养殖户只能凭借经验判断鱼病,借助专业知识和仪器设备可以为养殖户‘精准把脉’,有效防控鱼病。希望通过我的专业能力为养殖户减损,为消费者带来安全的水产品。”耿毅说。  会议举办地内江是水产大市,2023年渔业经济总产值居全省第二,也是我省首个水产新品种乌鳢“玉龙1号”的诞生地。“内江水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专家的大力支持,希望未来专家们能继续支持内江水产业的发展。”内江市渔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兆祥说。  淡水鱼精深加工是淡水鱼养殖产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抓手。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崟自担任“双岗位”专家职务以来,在内江设计并指导新建成2个淡水鱼精深加工厂,目前还有1个正在建设中。“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对内江白乌鱼等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未来还将对白乌鱼营养成分进行进一步发掘。”张崟说。  被誉为“白乌鱼之父”的内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吴俊在上轮工作中,除了为做强白乌鱼产业出谋划策,还对我省稻渔产业发展贡献良多。他表示,未来将主要研究“稻虾鳅”养殖模式,推动稻渔产业提档升级。  2024年是四川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一年。扭住产业发展根本,“未来,专家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能力,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力量。”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15
(记者 毛春燕 文/图)“蚕房里面不仅要控制温度,更重要的是保障透气通风。”8月12日,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一行人来到内江市东兴区顺河镇冷家村吕林江养蚕家庭农场,实地调研该地种桑养蚕情况。调研主要走访了该地蚕房、小蚕共育室以及桑园,针对蚕房环境条件、小蚕共育室的布局结构和桑园适宜种植的蚕茧品种进行指导建议,给刚起步的吕林江养蚕家庭农场指明了“致富”方向。专家调研种桑养蚕情况八月骄阳似火,穿过满是晾晒玉米的金黄地,只见吕林江在自家桑园中用刀具切取桑叶,采摘时捏住叶轴,轻轻划一刀,摘下的桑叶新鲜完整而无损伤。吕林江正在切取桑叶虽是刚起步的养蚕农场,但吕林江的养蚕之路可谓是开了个好头。“我们农场从2023年12月起栽桑,桑园面积达130余亩。今年6月就开始养蚕,目前已养殖两批次共6.5张,产量在330公斤左右,一张能卖约3000元,两批次产值近2万元。”吕林江介绍,养蚕初期,他远赴广西学习技术,争取在全区养蚕队伍中“不掉队”。“接下来我要继续边学手艺边养蚕,同时也将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养蚕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吕林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东兴区在蚕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上取得了突破,引进了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蚕种——川山蜀水。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蚕农种桑养蚕技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东兴区桑园面积达2.3万余亩,年发种预计2万余张,养蚕农户约1000户,综合年产值预计超7000万元。通过探索创新“7+9”饲养模式,预计2024年蚕茧可达1000吨,蚕茧收入可实现5500万元。下一步,内江市东兴区将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稳面提质、延链增效、多元开发、融合发展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多元发展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东兴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14
“卢书记,我来交租金了。”8月9日一大早,隆昌市胡家镇双龙村稻虾种养大户张久先人未到声先到,笑容满面大步走进双龙村办公室。“书记感谢你,今年我光粮食收入就要比去年多5万元。”眼前难掩喜色的张久先在胡家镇双龙村流转了160余亩地发展稻虾种养,一周前还在为稻谷的销售发愁。金秋时节,稻虾田里的水稻陆续进入收获期。本该喜迎丰收的种养大户却很“闹心”。“往年的合作对象直接说不买了。其他的收购商又找各种理由压低价格。”张久先告诉记者,农时不等人,收割机三天就能把自家160余亩稻虾田的水稻全部收割完,将近20万斤的谷子既没地方晒也没地方存。如何快速解决“卖粮难”问题,保障种粮大户收益成了当务之急。双龙村党总支部书记卢晓勇、驻村工作队多方收集信息,经过前期的沟通对接,8月6日带领张久先、魏铁龙等种粮大户来到成都市新津区,实地参观伟轩家庭农场,该农场烘干中心拥有31台烘干设备,每天每台设备日烘干能力最高可达30吨。“的确很有实力,价格也公道。”张久先坦言,去年谷子单斤的售价是8角5分钱,今年9角1分钱,比起去年多了6分钱,一分钱都不能小看,量大了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谈好合作的第二天,8月7日,张久先、卢伟、曾安明等种养大户便开始收割稻谷。黄绿拼接、一马平川的高标准稻虾田里,一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其间,切割、脱粒、碎秸还田一气呵成。收割机内稻谷满仓后,通过自动化管道将稻谷直接输送到机耕路旁的货车上。“先付款再发车,让农户卖粮食卖得踏实安心。”伟轩家庭农场负责人郭杨伟表示,当前每天收购量与烘干中心的烘干能力基本匹配。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烘干设备的不断更新,会需要大量的优质稻谷。“同样是购买,我很乐意与双龙村合作,有什么问题只要打一个电话给村上就能迅速得到解决。”胡家镇双龙村是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位于四川省首个以“稻渔”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发展稻虾产业810余亩,既种稻又养虾,“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实现“一种两收”“一田两用”,良好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了大户小户的种粮养虾积极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去主动发现和解决一个个‘拦路虎’。”卢晓勇表示,村里810亩稻虾产业有800亩是高标准农田,未来将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现代化新装备新技术,壮大稻虾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把乡村振兴的脚步踏到实处。(供稿:隆昌市委宣传部 林巧)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8-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近日,在内江市威远县丰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鸭子们“嘻嘻刷刷”地在秧林里穿梭觅食,同水稻一起欢快生长。  据介绍,该合作社流转、组合了900多亩田块,从2020年开始试着在稻田里养鸭,可前两年不仅没有增产增收,水稻产量还略有下降,鸭子的成活率也仅有50%左右。为此,该合作社负责人杨义昆请来了新场镇畜牧食品站的畜牧兽医师文建高,其到现场查看水稻长势和鸭子死亡情况后,很快找到了原因。一是鸭苗放得过早了,水稻没稳根定型,鸭子在田里会把水稻挤碰得东倒西歪,不利于水稻生长;二是鸭苗密度过大,稻田里鸭子太多会影响水稻正常分蘖、生长,鸭子食量也得不到满足;三是鸭子白天夜晚“泡”在田里、湿气过重,降低了免疫力,容易得软骨、风湿等病症,导致成活率下降,影响正常生长;四是稻田里施化肥和农药对鸭子的成活和生长造成了影响。文建高建议:首先要掌握好放鸭的时机,最好在水稻超叶(封林前)不影响水稻分蘖时放鸭苗,既可避免鸭子影响立足未稳的秧苗,这时田里的虫子、虾、泥鳅等小生物也正好生成,供鸭子食用;鸭苗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亩放养15到20只,每亩最多不能超过40只;培养鸭子白天下田晚上回屋的习惯,如果离屋远,可以在田边搭棚修临时圈舍让鸭子休息,防止鸭病发生。另外,鸭子下田后就不能再喷农药、施化肥,避免对鸭子造成危害。  “还真是一用就灵,经老师一指点,问题都解决了。”杨义昆说,这两年实践证明,按照文建高所教的方法进行稻田养鸭确实收获了很多好处: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稻田里的水本身不会很深,鸭子不停地在水稻田间来回觅食、穿梭,不断踩踏表面的泥土,既除了草,又让土壤变得更软更泡,增加透气性,提高土壤中的含氧量,还让行间的土壤培植了秧蔸,有效促进水稻根系发达,增强水稻生长、抗倒、抗病能力;鸭子整天在稻田里活动,粪便排在田里,这样又为水稻施了肥。这种天然无污染的肥力,无疑会让水稻品质更好;鸭在稻田里所觅食物主要是害虫,有它们灭虫,就基本不用另外喷药杀虫。  这些鸭子整天在田里“工作”,犹如请了一批帮工。打完谷子,它们又捡食田里散落的谷粒,一切收拾干净后正好长大出肥。它们的辛勤劳动,节省了除草人工、化肥和农药成本,让每季水稻每亩少支出200元以上,可增加水稻产量3%左右,鸭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每季每亩水稻增收近20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