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毛春燕)学习淫羊霍种植技术,体验农机操作……近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信息学院“‘机’惠乡村,技助三农”暑期志愿服务队在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结束了为期12天的暑期“三下乡”农机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志愿者不舍地与大家道别。这是龙门镇首次与高校建立社会实践联系,旨在汲取更多的年轻血液参与乡村振兴。那么,龙门镇作为此次“三下乡”的实践地,又是如何吸引高校的呢?这里有制作甜城蔗酒的甘蔗地、历史悠久的古法制糖、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扎染技艺……最重要的,还有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的底色。记者在龙门镇中心村的淫羊藿种繁基地看到,曾经杂草丛生的山坡如今变成了种植大棚。淫羊藿种繁基地“淫羊藿种植2年后便可采收,每年采收1—2轮。中心村种植中药材淫羊藿,不仅能盘活林地资源,也能有效解决群众就业难题。”龙门镇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陈孟高介绍,接下来,将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优化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确保村集体有收入、企业有赚头、群众得实惠。据了解,龙门镇中心村淫羊藿种植面积约200亩,项目预计总投资800万元,一期发展120余亩,投资约400万元。现市场价约为55元/公斤(干品),每亩经济效益约为5500元—9900元/亩。该项目完全建成后,将解决周边居民50余人就业,每年能为村民增收达10000元/人。如果说淫羊藿产业发展实现了龙门镇村民就业,那么龙门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则提高了龙门镇乡村振兴的技术到位率。现代化农机设备轮式拖拉机、手握式拖拉机、植保无人机、全自动-20型秸秆饲料压块机……龙门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内,这些现代化农机设备能够完成精准播种和植保、智能灌溉、高效施肥以及遥感监测等。据介绍,龙门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是内江市市中区加快“天府粮仓”建设,围绕“一镇一中心、三个粮油产业片区”整体布局,着力完善粮油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组织推进小农户通过合作和联合实现耕地集中连片,统一接受耕、种、防、收等生产服务,发展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提高技术到位率、服务覆盖面,推动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介绍淫羊藿种植情况“此次暑期‘三下乡’实现了我们与农业农机间的实际接触,拓宽了个人认知度的同时也增强了专业技能素养,还充分感受到乡村振兴给龙门镇新农村面貌带来的活力。”志愿者纷纷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承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宗旨,不断提升自我,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文/图  7月22日,隆昌市黄家镇黄土桥水库,水产工人随机撬开几只珍珠蚌,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珍珠闪闪发光。鉴于珍珠蚌养殖在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效益,当天来到现场参观考察的泸县部分乡镇相关负责人认为,珍珠蚌养殖有望在泸县加速扩面。  2023年,内江把“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推进,黄土桥水库作为我省唯一一个发展珍珠蚌养殖的试点水库备受关注。隆昌、内江两级政府主管部门多次到现场调研。黄土桥水库于今年4月中旬陆续投蚌,目前投放量达到300亩,包括200万只幼蚌和5万只手术蚌(人工开展珍珠蚌插片手术可产出珍珠)。黄土桥水库养殖了300亩珍珠蚌。  负责该水库日常管理运营的泸州裕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何云介绍,这5万只手术蚌,每只市场价格在9元左右,而投放之初的成本在5元左右,等到年底,每只售价将超过12元,利润可观。  珍珠蚌可谓“浑身是宝 ”,兼具生态、经济价值。从生态效益看,珍珠蚌可24小时不间断滤食水中的藻类、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每只成年珍珠蚌日净水40升左右,堪比天然“净水器”;从经济价值看,受浙江、湖南等传统珍珠产区产能下降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国际珍珠市场持续火热。另外,珍珠蚌的蚌壳、蚌肉等还可作为饲料、医疗原料。  珍珠蚌养殖在四川属小众品类,但发展势头正劲,主要集中在川东北的开江和川南的泸县,均由龙头企业带动。其中,开江珍珠蚌养殖面积在4000亩以上。泸县珍珠蚌养殖于去年起步,由当地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苗种、技术等指导,并进行保底价回收,已从最初的几十亩、上百亩发展至3600亩左右。  毗卢镇人大主席李茂说,毗卢镇是传统的水产养殖大镇,因地制宜发展珍珠蚌养殖产业,不仅有利于水产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修复,还能带动农户增收,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点。他认为,珍珠蚌养殖为毗卢镇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道路。每只珍珠蚌可产出约30颗珍珠。  太伏镇是泸县传统农业镇,怎样用好当地90多座山平塘、水库等资源,是太伏镇政法委员冯楷在思考的。他认为:“传统水产养殖面临饲料价格涨价、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另外劳动力投入较大。”他说,珍珠蚌养殖是不错的选择。  “云龙镇因水产养殖而闻名,全镇养殖面积达到上千亩,另外还有众多水库、山平塘,这些水利工程的效益还有待发掘。”云龙镇人大主席牟勇持同样看法。  据介绍,根据养殖密度不同,每亩珍珠蚌养殖投入在3000元至1.3万元不等。“养殖一年的珍珠蚌每只市场价格为10至20元,养殖两三年的每只可以卖到几十元,养殖四五年的每只甚至可以卖到数百元。”业内人士表示,珍珠蚌养殖需形成“滚动销售”生产模式,这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  记者获悉,为降低养殖门槛,同时降低养殖风险,目前泸县已形成“银、政、农、担、企”五方合作机制,从生产投入、养殖管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保底价回收等多方面合作,推动珍珠蚌养殖产业发展壮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4
(记者 毛春燕 文/图)7月20日,大地流彩·四川省首届“蜀乡村歌”大赛永安赛区海选暨2024年第十三届永安葡萄农旅文化活动在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川南大草原开幕。活动将持续至8月10日。开幕式现场开幕式在开场舞《好日子》中拉开帷幕。随后,参加“蜀乡村歌”线下竞演的选手们为观众们献唱一首首经典曲目,赢得现场阵阵掌声。现场还进行了“吃葡萄比赛”趣味游戏互动,大家在打气呐喊声中迅速完成比赛,氛围一派欢愉。永安葡萄“每年永安葡萄节我们一家人都会来这边采摘葡萄,这里的葡萄不仅品种多,而且个大味美,安逸得很。”在正园葡萄园里,游客小刘边采摘阳光玫瑰边欣喜地告诉记者。除了采摘葡萄,2024年第十三届永安葡萄农旅文化活动还设置了永安民间艺术文化体验展台,汉安夏布绣、烙画、蛋壳画、古法制糖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台上陈列。据悉,此次活动坚持“政+村+企+专合社”四级联动模式,采取“线上展演+线下竞演+现场品尝+实地采摘”的形式,旨在唱响永安幸福生活、品尝永安甜蜜特色,打造一场集视觉、听觉、味觉为一体的夏日盛宴。近年来,市中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选准特色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将文旅产业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推动“产业+旅游+文化节庆”的深度融合,以文旅经济新场景、新业态、新环境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不断开创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2
(刘红君 记者 毛春燕)早上7点,在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的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中心,前来交易的蚕农们已经排起了长龙。收购商一边和蚕农交谈,一边仔细察看蚕茧质量,登记交售蚕茧的农户和数量。不一会儿,装载车上就堆成了“小雪山”,蚕农们数着刚刚得到的蚕茧钱,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近日,内江市东兴区迎来首批夏蚕开秤收购,小小的“白茧子”成了蚕农们发家致富的“金疙瘩”。收购现场(罗佳 摄)“这季蚕茧还可以,又大个又白净。我育了47张,养大蚕养了1张多,大概能卖4000块钱。”作为小蚕共育户的覃昌容格外高兴,她养蚕近20年,一年至少养7批次,仅上半年小蚕共育及蚕茧收入就达四五万元。覃昌容提到的一年养7批次,其实是今年以来东兴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行的“7+9”滚动饲养模式,通过增加全年养蚕批次,减少每个批次养蚕的用工数量和劳动强度,优化现有劳动力资源配置,破解生产高峰期出现的“用工荒”难题,提高养蚕效率,带动村民就业。记者获悉,自2020年起,内江市东兴区便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全区目前共有20个共育室,由20个共育户负责养殖以保证小蚕整齐度。据统计,目前全区蚕户近1000人,共育率达100%。2023年,东兴区全年共计发放和实现小蚕共育蚕种2.4万张。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小蚕共育蚕种共1.02万张,春季蚕茧产量达352吨,预计本批次夏蚕产茧约175吨,均价58元/公斤,产值约1016万元。蚕户收获喜人(罗佳 摄)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节约劳动成本,是提高养殖户收益的关键。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还与省农科院蚕研所合作打造小蚕智能化共育系统,通过共育室智能化补湿、控温,实现标准化蚕种共育共养。不仅缩短养蚕周期和共育时间,还降低了10%以上的育种成本,增加单产,提高蚕户收入。值得一提的是,内江市东兴区持续推行蚕桑中心干部、镇蚕桑员、村蚕桑员分片包村三级网络服务联系制,为蚕农提供蚕前、蚕中、蚕后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并协调蚕业公司及相关部门做好全年各批次蚕种的征订和蚕茧收购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确定蚕茧收购价格,切实维护广大蚕农的利益,提振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以双桥镇为重点,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通过科技助力,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特色产业,推进蚕茧从量到质双提速,不断巩固蚕茧订单,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夯实产业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16
张啸 (图片由资中县委宣传部提供)  悠悠沱江水,千年资州城。资中,古称资州,公元前135年置县,是成渝线上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收获,绘就一个农业大县的幸福底色。  2022年10月,资中县被纳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资中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持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擦亮农业大县“金字招牌”,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国丘陵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地,全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资中县公民镇“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示范区。强振兴基础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资中县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思路,以优质粮油为基础,同步推进血橙、生猪、水产品、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加强种业、农机装备、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培育,构建独具特色的“1+4+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资中县被誉为“中国血橙之乡”,种植血橙已有30余年历史。罗泉镇下河村有一片老果园,种植了2000余亩血橙。6月21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果农们对老果园进行标准化改造,通过更加精细的田间管理,进一步提升血橙品质。  资中县血橙产业办主任陈瑛介绍,近年来,资中深入实施血橙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开展血橙老果园改良嫁接、幼小果园间作套种,加快推进球溪镇白草坝村、罗泉镇下河村、鱼溪镇鲶鱼村、双龙镇三柏村、龙结镇米粮村等5个示范村建设,提升了小散果园整合实效。  资中县还通过科技赋能血橙产业发展,推广血橙专用肥,研发低温诱导花青素合成技术,让资中血橙口味更好;引进多条自动化血橙洗选线,从大小、颜色、甜度等多个方面对血橙进行筛选,实现分级销售、优果优价。  如今,资中以血橙为主的柑橘种植面积近28万亩,年产量约4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血橙生产基地,已形成集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带动12.2万农户户均年增收1.7万元,打造更有含金量的“致富果”。  此外,资中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梯次创建,确立了“四园五点”的发展格局,精心布局粮油、粮经统筹园区和示范点,着重打造4个万亩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园和5个粮油示范点位。依托现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与投入力度,加速形成园区内智慧农业引领、机械化生产全面覆盖、传统农业加快转型的崭新格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公民镇作为资中县万亩粮经产业园核心区,其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已突破万亩大关。从农作物的育秧、播种、收割到烘干,已全面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2024年2月,该园区被命名为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并被正式命名为资中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发展从侧重于产品的传统思路向全域全面提质增效的思路转变,有助于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资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绘乡村新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现在铺了水泥路,车也能开到家门口,非常方便。”6月15日,资中县鱼溪镇红莲村稻香小院内,村民李荣德谈起居住环境的变化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资中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整体安排、分步实施、渐次推进”总思路,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分5个批次推进全县22个镇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出台多元投入19条措施和到户项目财政补助标准,扎实推进全国首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工作,常态化推进“六净六顺”,深入实施村庄清洁、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五大提升行动,推动农村面貌由表及里、渐次改善、全面提升。  去年,首批4个镇累计新改造农房12732户、“微田园”18500个。今年,资中县着力打造以新桥镇为中心的生态康养绿色循环发展片区和以鱼溪镇、高楼镇、归德镇、铁佛镇为中心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推进第二批5个目标镇的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建设产业发展兴旺、环境美化提升、群众增收致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为鱼溪镇打造20户以上聚居院落促进农村面貌改善的“领头雁”,红莲村组建起一支由部分社长以及公益性岗位人员组成的突击队,分工分组清除垃圾杂草、清理棚舍柴草,带动村民主动参与农村面貌改善。  “新修了排水渠,外墙上刷了壁画,家园越变越美。”李荣德指着家门口的“微田园”说。  此外,资中县还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组建8个校共体和2个紧密型医共体,把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引向基层、投入基层,全面提升县域整体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乡风文明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李正富是资中县球溪镇球溪河社区居民,今年35岁,在球溪场镇卖小吃。闲暇时,他会帮邻居换灯泡、修电视遥控板,干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李正富表示,自己在帮忙的同时,还能得到文明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或者用积分换取水电维修、打扫卫生、接送孩子等志愿服务。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资中县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乡风文明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全覆盖构建县、镇、村三级乡风文明积分管理体系,通过“正负”双向积分、“红黑榜”晾晒及设立“积分超市”“文明银行”等措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切实提升治理质效。  去年6月,球溪河社区全面铺开乡风文明积分制工作,由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爱心商家共同组建“文明积分共享会”,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做好事等均可获得积分。乡风文明积分制推行以来,该社区已有1000余户居民参与其中。  在资中县高楼镇三河村村民委员会,公告栏上张贴着村民乡风文明积分情况,表上加分事项、减分事项一目了然。狮子镇狮子社区运用“乡村振兴积分平台”微信小程序,社区居民通过手机就能上传图片等佐证资料,申请加分,让乡风文明积分管理更加便捷、公开。  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资中县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实施方案》等,围绕强化党建引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加大环境整治、推进农业生产、丰富文化供给、加强平安建设、落实积分管理8个方面,明确28项积分大纲,构建以乡风文明积分管理抓乡促村联户的三级积分体系。  “我们将坚持乡风文明三级积分体系,巩固发展主动践行乡风文明的生动局面,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内生动力。”资中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0
(记者 陈宇 内江观察 刘煜瑞)6月12日,川剧《大千世界》上演,近3个小时的演出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6月14日,“大千画派”书画传习惠民活动举行,活动以直播的形式,向市民赠送100幅书画名家小精品……这些场景,是内江全力擦亮大千艺术品牌、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作为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乡,当前,内江正紧扣打响大千艺术品牌、增强大千艺术活力、讲好大千艺术故事和培育大千文旅经济等重点任务,不断扩大对外知名度,擦亮“大千文化之乡”名片。深挖大千文化内涵  “《大千世界》于2022年8月启动立项,2023年8月完成初稿并召开了省级剧本研讨会。”内江市川剧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剧邀请了国家一级导演、文华奖获奖导演张平,文华奖获奖编剧郑瑞林,国家一级作曲家蓝天,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二度梅”获得者陈智林等艺术家组建创作班底。  深挖大千文化内涵的尝试不止于此。2021年,内江还依托国家级非遗——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创排木偶剧《张大千之匪巢磨难》。该剧曾入选省文联2022年度“百佳推优”工程,并在第六届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中获最佳剧目。  大千文化元素已融入内江的城市建设、文化景观各个领域。沱江之畔的大千园旅游景区,近几年已成为内江的文化地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每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该景区还成为内江首批研学实践基地,由入驻园区的书画家为参加研学旅行的师生提供艺术培训服务。  此外,内江城市主干道汉安大道的路灯,被巧妙设计为大千毛笔形态;桐梓坝大桥头的十贤居仿古建筑群,以“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10位名人为背景,犹如一部浓缩的立体史书,成为城市建设的经典之作;花萼湿地公园张大千作品“长江万里图”壁画惊艳众人……提升核心品牌知名度  在深挖大千文化内涵的同时,内江还积极推动大千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走出去开展对外交流,进一步提升“大千文化之乡”知名度。  6月2日,大千龙舟经贸文化博览会开幕式现场,“龙凤”当空翻飞,无人机表演、冷焰和电子烟花等将天空装扮得绚丽多彩,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今年已经是第十二届举办该活动。”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大千龙舟节”“海峡两岸张大千艺术高峰论坛”等活动,内江正持续增强大千艺术活力,不断搭建对外交流展示平台。  不仅如此,内江这些年还接续举办纪录片《万里千寻》交流分享会、纪念张大千诞辰125周年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城市魅力不断提升。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大千文化’等核心品牌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时代价值,策划制定系列多层次、高频率推广活动,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01
(记者 陈宇)6月25日,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镇居民黄璐和父母来到资中西站,准备搭乘高铁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从这里到天府机场,比成都城区过去还方便。”黄璐说。  位于球溪镇的资中西站,不仅成了周边居民出行的首选,还牵引着当地的产业布局。球溪镇党委书记胡清高介绍,该镇正在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希望引进一些高精新产业,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这些产业将进一步完善球溪镇的城镇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城乡界限在资中县球溪镇逐渐消失,是内江城乡融合发展“交响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内江市紧紧围绕“美乡优城”战略,统筹产业、基建、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资中西站。唐广 摄推动产业共兴筑牢融合根基  “我们的柠檬都是周边乡镇种植的。”在内江甜味食品产业园内,四川新茂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红云说,公司已和几家企业达成柠檬冻干片供销协议,目前正在调试冻干产品生产线。  同在产业园内的内江市童升食品有限公司以辣椒为原料制作产品。“这些辣椒同样也是从周边乡镇采购。”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周边为园区企业提供原料,企业也为周边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内江甜味食品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企业与当地农户和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实现了原材料本地化供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这种‘企业+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构建了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的完整产业链,让城乡产业紧密相连,共同发展。”  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近年来,内江积极推动城乡产业共兴,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筑牢了城乡融合的根基。内江甜味食品产业园。唐广 摄打破物理隔阂缩小“硬差距”  从资中县银楠路拐向银山镇岗石村村道,一条柏油路让人眼前一亮:红蓝相间的4.5米宽道上,车辆通行标识、骑行道标识、货车限行栏杆等清晰明了。岗石村党总支书记包洪彬介绍,这段路长约860米,铺筑了彩色沥青,新建水沟800米、护坡1200平方米、便桥1座,增加了道路景观绿化,不少村民喜欢饭后到这里散步。  近年来,为了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资中县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的转变。  “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为抓手,加快构建农村路网体系,全县301个建制村已实现‘两通率’100%。”资中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内江加大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破城乡之间的物理隔阂,全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硬差距”。  在水利建设方面,内江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修建了一批灌溉渠道、水库和山坪塘,提高农田灌溉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能源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通信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农村通信网络,为农村电商、远程教育等新兴业态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服务共享补齐“软落差”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以“办事不出村”“办事不出园区”为特点的“甜成办”政务服务,正在消弭城乡公共服务间曾经有过的“鸿沟”。  “甜成办”是内江市打造的政务服务品牌。为让农村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政务服务,“甜成办”将服务窗口下沉到乡镇和村社,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和代办点,群众无需往返城乡之间,便可办理社保、医保、民政等各类政务服务事项。此外,“甜成办”还推出网上办事平台和移动客户端,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除了政务服务,内江还聚焦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加快补齐城乡公共服务“软落差”。在教育方面,通过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师交流轮岗等措施,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医疗方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医疗设备和人员配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在文化方面,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建设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01
(记者 毛春燕 文/图)6月25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甜美内江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资中县罗泉古镇,探寻历史韵味,感受古镇新姿。罗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古建筑和自然资源丰富,有“九宫、一寺、八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盐神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罗泉会议会址、刘家大院、钟氏祠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老式建筑物共3.2万平方米,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罗泉古镇(李小月 摄)来到罗泉,当然得去看看盐神庙。罗泉的兴起与采盐业密不可分,据《盐法志》记载:“资州罗泉井古厂也,创于秦,沿两汉而晋而唐而宋而元明”。盐商们为了祈神,保佑盐业发达,方便集会,筹资修建盐神庙。盐神庙是社会发展、盐业兴衰和盐文化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艺术和考古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让罗泉古镇青史留名的,则是罗泉会议。“罗泉会议”以星火之势点燃了四川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盐神庙一角古往今来,茶马古道的商人在经过罗泉歇脚时,都喜欢品尝罗泉豆腐的独特美味。这样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使得罗泉豆腐的美名远扬四方。“从前的罗泉豆腐储存时间短,不适合在超市售卖。”罗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豆腐加工厂,带动农户种植大豆,同时对原有的罗泉豆腐进行品质改良,研发航空食品,并打造资中特色品牌。此外,罗泉还将在配套研学的基础上,结合古镇特色创新研学体验方式,增加豆腐制作全过程体验,提高游客参与度,进一步吸引和增加古镇的人流量,推动古镇文旅发展。目前,罗泉古镇的各类提档升级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资中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总规划师梁怀胜介绍:“我们致力于将罗泉古镇打造成为一个既承载传统文化底蕴,又能满足现代游客多元化需求的旅游目的地。通过修缮古建筑、改善基础设施、举办民俗活动等措施,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了解罗泉、爱上罗泉。”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俐菲)内江是白乌鱼原产地。依托沱江丰沛的水域资源优势,内江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人工养殖和繁殖“永安白乌鱼”。白乌鱼口感鲜嫩,营养丰富。近年来,内江市中区在白乌鱼养殖、繁育、深加工及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资料图片:白乌鱼  6月21日,笔者走进位于内江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的好生长养殖家庭农场,农场主钟祥正在观察鱼苗孵化情况。据介绍,自2010年开始养殖白乌鱼以来,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技术。如今,他的农场已拥有20余口池塘,养殖面积近20亩,年孵化量达到两三百万尾。他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白乌鱼养殖户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据悉,市中区白乌鱼养殖主要分布在朝阳、永安、凌家等3个镇,养殖面积约5800亩,产量520余吨,各类白乌鱼养殖经营主体33家。目前,市中区苗种供应占全国90%以上,2023年综合产值1.2亿元,是全国重要的白乌鱼苗种生产基地。  目前,市中区已建立起完善的白乌鱼繁育体系,正在按照国家级原良种场标准建设白乌鱼原良种场,配套建设育种车间、亲本池、选育池、苗种培育池等,项目建成后年保种白乌鱼原种亲本2000组、良种亲本1.8万组,提供全区年亲本更新5000组,生产“水花”3亿尾,培育大规格鱼苗5000万尾。  眼下,白乌鱼加工基地的建设正稳步推进。基地将分为生食(冷链)和熟食(速食)两个车间,速食主要有白乌鱼汤、鱼片、鱼丸、鱼面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餐桌,也提升了白乌鱼的附加值。加工基地预计将于7月完工,届时将进一步提升市中区白乌鱼产业的竞争力。  如今,市中区白乌鱼产业蓬勃发展,未来,市中区将继续探索优化产业布局,选择更多产业适宜的承载地区,加大白乌鱼产业的投入力度,凸显白乌鱼“强镇、强村、强农”特点,推动建设一批苗种、产业聚集区,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进一步形成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市场渠道等措施,努力将白乌鱼打造成为市中区乃至全市的特色水产新名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25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当下,整个隆昌的万亩花椒已进入采摘期。6月13日,在隆昌市石燕桥镇四方井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郁郁葱葱,椒农手持剪刀穿梭在花椒基地里,忙着采摘青花椒。花椒采摘“今年花椒产量高,又是一个丰收年。”隆昌市开心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舒銮洪和工人一起,将采收的青花椒称重、上车。2004年,养了15年兔子的舒銮洪开始种植花椒。2011年7月,舒銮洪联合村民成立隆昌市开心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荒坡“染”成了绿色,种植花椒1200余亩,带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近年来,隆昌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餐饮市场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气候、土壤等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青花椒产业。2023年,全市共种植青花椒1.4万亩,成立隆昌市开心花椒、吉康花椒、吉樱花椒等29个花椒种植专合社,建设37个花椒种植基地。隆昌青花椒隆昌青花椒产量大、品质高,平均麻度超过30度,获得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已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成功的背后是隆昌市重联合和强研发的必然结果。针对传统椒树高大、管理困难、采收成本高等难题,开心花椒专合社与四川花椒产业联盟、四川农大、重庆市农科院等进行联合攻关,探索矮化密植、主枝回缩、压枝摘心、催老促花等新技术,培育开心花椒1号、2号等新品种。“新品种更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相比于传统的青花椒,亩产提高15个百分点。”舒銮洪介绍道。石燕桥镇坚持“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托开心花椒种植、红莲花椒种植等龙头专合社,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以劳力获酬。目前专合社花椒基地用工高峰期有100余人,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你看,成熟的青花椒表面会凸起一个个油苞。油苞弄破了花椒就会变黑变质,所以采摘的时候要轻拿轻放。”开心花椒专合社有关负责人张建向村民们叮嘱道。村民胡绍联在专合社打工已经有10个年头,她的工作是将枝头从树上剪下。“要把分散的枝头从根部剪去,充分保留主枝干。”她告诉记者,除了采摘,平时还帮着除草、修枝,一年收入也有一万多元。目前,隆昌市正建立“基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推行产地就近初加工、技术创新深加工,将单一的干花椒扩展到花椒油、花椒粉、椒籽枕、花椒足浴包等10余个品种,进一步提升青花椒产品附加值。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17
(新华社记者 童芳)仅用了两年多时间,一个村庄的年集体经济收入就从1300多元增至46万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风文明不断提升……  近日,记者走进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方家沟村,眼前是碧绿的荷塘、飘香的玫瑰、成片的紫苏、大豆、车前草等作物……村民们正趁着雨后泥土松软,在食用玫瑰之间播种大豆。方家沟村的村民们在食用玫瑰之间播种大豆。(姜晓凤 摄)  方家沟村是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坐落在高梁镇的荷竹观光区核心地带,辖9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805户、2826人。  2021年8月,内江市第十二中学的高中教师刘荣亮被派驻担任方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经过研讨和考察学习,刘荣亮和村干部们找到了网络招商的路子,他们开始学着拍摄村里的基础设施、土地风貌等短视频,并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逐渐吸引投资业主前来咨询。  村民们正在播种大豆的食用玫瑰种植地,其业主就是该村利用网络招商方式引来的。在刘荣亮和村干部的鼓励下,以及外来业主的带动下,原本从事乡村厨师的村民杨兴伟从前两年开始种植中药材,目前套种了玉米+益母草、大豆+车前草等共计400余亩,成为当地种植大户。  “村上引进来业主,我们有机会跟着学习,现在自己也发展起来了。”杨兴伟说。  如今在方家沟村,村民有了更多增收渠道。“在村里打工,一天至少能挣70元,工作8小时,加班还有加班费呢。”村民李清英笑着说。  据统计,两年多来,方家沟村开展网络招商300余次,引进企业7家,推动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5个,建成南美白对虾养殖车间1个,建成“麦穗工艺品加工厂+种植基地”“紫苏精油生产厂+种植基地”“食用玫瑰生产厂+种植基地”,采用套种、轮作模式,种植车前草、食用玫瑰、益母草、西瓜、大豆、玉米等作物共计 4400 余亩,形成“林下、粮药、水域”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吸纳500余人就近务工,其中脱贫户51人。  两年多来,在产业振兴基础上,方家沟村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修建产业道、蓄水池、灌溉管网,新增、扩容变压器8台,新增、改造用电线路20余千米。  同时,方家沟村还改造民居、创立村级慈善助学基金会、加强基层治理等,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刘荣亮说,方家沟村将继续扩大网络招商力度,立足中药材原材料种植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创建中药材粮蔬星级产业园区,更好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新华社 | 分享: 2024-06-13
(林巧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6月5日清晨,内江市隆昌市胡家镇黄桷村早早迎来一天的忙碌。翠绿的水稻在微风的轻抚下摇曳生姿,稻田里小龙虾惬意生长。农人除草、喂料忙得不亦乐乎,美丽乡村生机盎然。绿意盎然的稻虾田“以前我们村劳动力外流,耕地撂荒严重,如今村里边角地都被大家利用起来。全村共发展稻虾面积2245亩,3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21户,散户400余户。”提起村里近些年的发展,黄桷村党总支书记郑贤彬颇为自豪。转变何以发生?郑贤彬将小村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小村变大村 党建引领明方向2020年,胡家镇启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黄桷村、六一村、凤凰村合并为黄桷村。“过去三个村都不大,先不说产业上各自发展,就连安根电线杆都会发生矛盾,修水渠、修提灌站、修路等工作也不好开展。”郑贤彬介绍,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把握好了本地的现实条件、发展趋势和群众愿望,顺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合并之后,黄桷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体推进,新建乡村道路1.5公里、加宽村主干道路2.4公里,新修提灌2座。一条龙市河、四桥两堰口,水利资源丰富,田多土少、地势平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黄桷村发展稻虾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党建引领,黄桷村建立了‘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技术共享’的抱团发展机制,村民发展稻虾产业积极性高,他们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郑贤彬介绍,黄桷村的稻虾业主都是本村村民,村民是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人。“村里抱团发展稻虾产业,谷种政府发,电费有优惠,买饲料虾网等也有优惠。”养殖户徐友俊介绍,“现在大家聊天的话题总是绕不开稻虾。”交流种养心得大户带小户 凝聚合力共致富作为黄桷村规模发展稻虾产业第一人,身为党员的郭绍洪善于钻研总结。“挖深沟会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只需把田坎垒得厚实,尽力维持原貌;滚动栽秧法,先用10亩田清田插秧,待秧苗定根提苗后,转入小龙虾,再开始下10亩的插秧,以此类推,保证小龙虾销售没有断档期;手工收割稻谷,脱粒机直接分离谷粒、谷草,整个收获过程对田里的稻桩、小龙虾没有伤害……”一个个创新点子在实践中探索出来,郭绍洪无私分享。在郭绍洪的带动下,村里外出务工的李钰隆、孙波、李波等人纷纷返乡,昔日的撂荒地成了聚宝盆。村民徐友俊以前在国外打工,收入颇丰。2019年在郭绍洪的带领下返乡发展稻虾产业75亩。2023年,徐友俊仅销售小龙虾收入就有20余万元。徐友俊坦言,在外务工不能照顾家庭,回到家乡发展产业,既挣了钱又照顾了家庭,心里踏实。黄桷村水田面积3139.38亩,稻虾田面积就有2245亩。“村里巴掌田都被利用起来了,没有发展空间,村民都在争取向外发展。”郑贤彬介绍,有些村民不满足于本村种养面积,向邻村、邻镇拓展。小龙虾大作为 提质增效谋未来面对小龙虾行情的变化,作为整村发展稻虾产业的黄桷村已有“忧患”意识,开始思考如何走高质量稻虾产业之路。“时间差,错峰上市是我们的优势。虾苗、小虾已不值钱,我们要转变思维养大虾、精品虾。”近日,该村养殖户曾品聪夫妇去了一趟湖北潜江,此行的目的就是了解小龙虾的市场行情。每年4月中下旬到8月,是湖北等小龙虾主产区集中上市的旺季,这期间价格会持续走低,而川南地区的小龙虾提前至2月至4月上旬上市,正好错峰上市,抢占市场有优势。曾品聪说道,湖北虾上市的时间正逢川南地区栽秧,此间小龙虾价格低迷,正好可花心思栽好秧苗,种好粮食。湖北是净水养虾,而隆昌是稻渔综合种养,把粮食种好也是发展之路。从郭绍洪到曾品聪,如今的黄桷村不乏稻虾综合种养的领头羊。一幢幢崭新的小楼建起来了,一条条通村联组路修起来了,农村面貌悄然变美,村民的腰杆笔直,笑容灿烂……小村的蝶变,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我相信,有党建引领这条红纽带,乡亲们的日子会一天更比一天好!”郑贤彬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11
(彭俐菲 记者 毛春燕 文/图)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当天,内江市市中区在朝阳镇乌龙河流域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进一步养护沱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维护沱江流域水域生态平衡。放流现场一盆盆鱼苗被倒入乌龙河中,相继投入“新家”的怀抱,为乌龙河流域再添生机与活力。据了解,此次增殖放流,科学选择了符合生态要求且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本地水生物种白乌鱼、白鲢、花鲢3个品种进行放流,共计6万余尾。这有助于乌龙河流域的水体净化以及水质改善,对维护水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价值。增殖放流是内江市市中区开展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始终把水生生物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强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严格落实禁渔禁钓制度,全力推进渔业绿色发展,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修复渔业水域生态,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放流鱼苗20多万尾。“增殖放流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天然水域渔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内江市市中区渔政执法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构建‘以水养鱼’、‘以鱼养水’的良性生态系统,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增殖放流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增殖放流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全面促进市中区渔业可持续发展。 ”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兰自涛 罗佳)初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酣,阡陌纵横;机械化插秧如火如荼,绿意盎然……一幅幅抢抓农时、播种希望的美丽画卷正在东兴大地徐徐展开。作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动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为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交出底气十足的“东兴答卷”。内江市东兴区长江现代农业园区里,农民正在集中育秧基地起秧苗。 兰自涛 摄藏粮于地 筑牢粮食丰产根基  粮食丰产,良田是关键。6月的东兴,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田家镇双坝村,十余名工人正在运送水泥、砖头,硬化田埂,改善农田灌溉及耕种条件。之前的“斗笠田”“巴掌田”,正一步步变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这些高标准农田修好后真的很方便,无论是移栽秧苗还是收割稻谷都省心省力很多。”路过的村民笑着称赞正在建设中的高标准农田。与传统耕地相比,高标准农田更加注重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包括土地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利用率。  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优化耕地质量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6万亩,预计今年还将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1.3 万亩,确保“建一亩,成一亩”,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子村的农户管护秧苗。唐明润 摄藏粮于技 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走进东兴区长江现代农业园区的育秧基地,一眼望去,数台插秧机正在田间来回穿行,一株株嫩绿的秧苗随着机械齿轮的带动,欢快地“跃”入土中,瞬间为良田披上了一袭绿色的“新装”。“我们每天投入5台插秧机、十几个工人进行插秧,每天完成插秧200亩左右。”内江宏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洪兵说。相较于传统的人工育秧,机械化育秧效率大幅提升,每台插秧机每天能移栽秧苗约40亩,是人工插秧的数十倍。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政策,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指导,强化机械化移栽培训,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械化插秧,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仓廪实,天下安。”据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兴区今年将坚决完成粮食面积 103.82 万亩,产量 38.11 万吨,大豆面积15.05万亩(复合种植7万亩)、油料面积31.75万亩的目标任务,为“中国饭碗”装进更多更高质量的“东兴粮”。  放眼东兴大地,一块块波光粼粼的水田里插满了绿茵茵的秧苗,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在阳光的照耀下抽穗扬花,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乡村图景,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07
点位:内荣农高区  ●内荣农高区核心区已投运生猪规模养殖场231家、饲料加工企业51家,年出栏生猪120万头  ●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已建成2.8万亩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发展25家专合社,园区产值达2亿元;已完成新改扩建产业道路27.6公里,累计新(改)建农田渠、管道24.6公里  (记者 陈昊)四川内江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和重庆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田挨田、路相通、水相连,外人很难看出这里是分别属于川渝的两个村。“抬脚就出省(市)”更是两地居民的日常。  地缘相近的两地如何在产业上深度融合?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内荣农高区”)给出答案。  作为10个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之一,内荣农高区运转近3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如何助力两地产业融合发展?6月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二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内江隆昌市,探寻川渝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的密码。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产业互补:共同发展生猪、稻渔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三合村与普陀村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界线,但却有标志性建筑:一个是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是“双昌”智慧猪场。  “我们脚下的位置就是重庆地界。”在综合服务中心,隆昌市石燕桥镇党委书记方从炜指着地面和对面的山坡介绍。  顺着方从炜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三合村村民王强正在地里种下向日葵苗,没走几步他就在自家田里“越了界”。正如王强劳作的身影,这两个村已成为川渝两省市打破界限、共同深耕一块农业“试验田”的“前沿阵地”。  在“双昌”智慧猪场,共耕的“前沿阵地”也是不分彼此。智慧猪场占地约28亩,其中3亩属于三合村,25亩属于普陀村。“我们紧扣农业科技创新主题,依托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成立重庆畜科院隆昌研究所,搭建‘5G+智慧养殖’大数据平台,建成并投产‘双昌’智慧猪场。”方从炜说,智慧猪场采用人工智能科学饲养,实时监控调节猪舍温度和湿度,全天候、全方位保障生猪健康养殖。目前,“双昌”智慧猪场年出栏猪仔超过1万头。  “生猪本是普陀村优势产业,三合村稻渔产业发展较好,内荣农高区将两个村的优势产业互融互补。”方从炜言语中透露着自豪,目前,内荣农高区核心区已投运生猪规模养殖场231家、饲料加工企业51家,年出栏生猪120万头。  来自普陀村的蓝云霞在三合村发展稻渔产业,亩产水稻超1000斤、小龙虾约300斤。方从炜说,内荣农高区推行稻鱼、稻虾综合种养,目前隆昌和荣昌共建稻渔产业带26.2万亩,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发展互惠:共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综合服务中心按照两地“一方出地、资金共担”模式打造,包括荣隆(荣昌和隆昌)非遗文化展示厅、川渝边界治理中心、特色农产品展示区等。  “这是荣昌区特色品牌‘琪金·荣昌猪’。”走进特色农产品展示区,方从炜不停地介绍两地的特色农产品,“我们的山茶油也叫东方橄榄油,很受欢迎。”  荣昌、隆昌两地携手发展油茶经济,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校地合作,选种育种,精深加工,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已建成2.8万亩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发展25家专合社,园区产值达2亿元。同时,两地拓展农业功能价值,挖掘陶瓷、稻渔、油茶等特色文化,推进“双昌”农文旅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发展互惠。以先行区为例,目前已完成新改扩建产业道路27.6公里,累计新(改)建农田渠、管道24.6公里;建成彩色步道、停车场、篮球场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家乐及民宿5处;石燕桥镇与安富街道多次联合开展“双昌”大地流金丰收节等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稳步提升。  内荣农高区着力打造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区、川渝合作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等。在两地携手下,先行区共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带动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内荣农高区为内江和荣昌的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促进了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附加值提升。”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吕朝凤看来,内荣农高区通过深入合作,有力推动了四川内江和重庆荣昌特色产业的协同发展,深化了两地农业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6-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6月2日,威远县向义镇四方村的陈先进将可回收垃圾扔进门前的可回收垃圾箱,不一会儿手机“嘟”的一声就显示了120分的进账,只待月底领取现金。今年以来,四方村每家每户门前都放了一个可回收垃圾箱,箱上有属于各家自己的二维码;每个村民组还放了一个其它垃圾箱,村民随时可以将不可回收垃圾放进其它垃圾箱,把可回收垃圾放可回收垃圾箱,镇或村上的环卫工人除及时将其它垃圾拉走,还到各家门前的可回收垃圾箱扫描二维码,打开箱子称重、取走垃圾,然后根据重量和品种给本户将相应的记分记入系统。月底,这些记分就会换成现金记入村民账上。自今年推广这种垃圾分类方式以来,严陵镇澜湾小区的付桂琴已经换过一次60元现金和垃圾袋、洗洁精等生活用品。她相信,只要大家都主动积极将垃圾分类,不仅小区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垃圾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店镇的村民游建章说:“以前村民组也摆了几个垃圾箱,叫大家将垃圾分类,可大家不习惯,照样将各类垃圾笼统丢进垃圾箱。现在可回收垃圾能得到记分,然后兑换现金,并且就在家门口,大家很快就习惯了。”据了解,这种垃圾分类法,还在威远的严陵、新店等镇的51个村、7个社区、48个农贸市场、酒店、超市、小区等场所推行,全县公共机构已全面推行,下一步将在全县逐步全面推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6-04
(彭俐菲 记者 毛春燕 文/图)5月29日,在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的好生长养殖家庭农场里,农场主钟祥正在观察鱼苗孵化情况。“目前农场有20余口池塘,养殖面积近20亩。”钟祥介绍,自2010年开始养殖白乌鱼以来,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技术,年孵化量近300万尾。依托沱江丰沛的水域资源优势,内江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人工养殖和繁殖“永安白乌鱼”。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在白乌鱼养殖、繁育、深加工及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场主钟祥正在观察鱼苗孵化情况像钟祥这样发展白乌鱼养殖业的做法,已在内江市市中区“多点开花”。据了解,内江市市中区白乌鱼养殖分布在朝阳、永安、凌家等3个镇,养殖面积约5800亩,产量520余吨,有各类白乌鱼养殖经营主体33家,其中龙头企业3家、市级示范社1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白乌鱼苗种繁育基地7个。目前,内江市市中区苗种供应量占全国的90%以上,2023年综合产值达1.2亿元。如何让白乌鱼成“致富鱼”?内江市市中区有秘诀。白乌鱼原良种场在养殖与繁育方面,内江市市中区正按照国家级原良种场标准建设白乌鱼原良种场,配套建设育种车间、亲本池、选育池、苗种培育池等。项目建成后年保种白乌鱼原种亲本2000组,良种亲本18000组,提供全区年亲本更新5000组,生产“水花”3亿尾,培育大规格鱼苗5000万尾。另一个做法是通过白乌鱼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目前,白乌鱼加工基地的建设正稳步推进。基地将分为生食(冷链)和熟食(速食)两个车间,速食有白乌鱼汤、鱼片、鱼丸、鱼面等系列产品。基地预计于7月完工,届时将进一步提升内江市市中区白乌鱼产业的竞争力。白乌鱼养殖值得一提的是,内江市市中区还积极开展院校合作,将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加大对新型养殖技术、饲料配方等方面的研发力度,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品质。产业要发展,政府扶持是关键。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户养殖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身于白乌鱼产业。内江市市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内江市市中区将继续探索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白乌鱼产业的投入力度,凸显白乌鱼“强镇、强村、强农”特点。推动建设一批苗种、产业聚集区,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进一步形成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6-0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5月正是高粱旺盛生长的时节,走进隆昌市黄家镇新凤村高粱种植基地,上千亩高粱已经长到1米多高。黄家镇党委书记唐前贵站在新凤村的一片山头,向远处眺望,绿油油的高粱沿着山坡层层铺开,不由地想起去年丰收时的一幕:成熟的高粱通红一片,农户在种粮表彰大会上拿起崭新的百元大钞,现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灿烂笑脸……因为一棵小小的高粱,乡村振兴的致富梦想在黄家镇不断照进现实。航拍黄家镇高粱种植情况。因地制宜小镇吹来“高粱风”  “这几年村上变化大哟!”5月21日,隆昌市黄家镇新凤村村民丁晓清在高粱地清理杂草。  最近几年,他承包了不少土地种植高粱,成了当地有名的高粱种植大户。“高粱种植效益好,每亩利润在800元左右,所以我逐步扩大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200多亩。”丁晓清说。  不止是丁晓清和他所在的新凤村,在不远处的长螺村,当地村民李兵在开办农家乐之余,把高粱种植当成“第二职业”:“我一共种植了近30亩高粱,栽种和采收等农忙时节,要雇近30个工人,他们能赚劳务费,收租金,我也解决了劳动力短缺和缺少土地的问题。未来,只要高粱收购价格稳定,我就会一直种。”  新凤村、长螺村,还有中沙村、秧草村……目前,黄家镇种植高粱面积超过2万亩,据不完全统计,黄家镇直接或间接从事高粱产业的人超过5000人。  作为隆昌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是传统丘区的典型农业镇,黄家镇的这股“高粱风”从何而来?“要做出样子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在丘区找到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致富路,一直是唐前贵的心之所想。  然而,受土壤结构、灌溉条件限制,过去,黄家镇的农业产业发展依赖玉米、水稻、红薯等传统作物种植,经济效益不高,农户缺乏积极性。“发展高粱种植是‘因地制宜’的选择结果。正因为其耐旱、易于管收等特点,还能收获一笔不错的经济账,黄家镇才走上了高粱种植之路。”黄家镇农业服务中心副高级农艺师罗炽恩介绍。罗炽恩(左)与丁晓慧(右)查看新凤村高粱长势。受访者供图敢于布局订单农业带来好收益  说起改种的收入经,作为当地的“技术总管”罗炽恩心头早就有一个明白账。  “从销售端看,高粱收购价格为3.75元/斤,亩产550斤左右,每亩收入比玉米多500元。再从投入端看,高粱种子由公司免费提供、肥料投入也更少,管理更方便,综合测算,高粱每亩要比玉米高出650元左右的收益。”罗炽恩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有了种植收益做保障,黄家镇大刀阔斧开始了高粱产业布局。  2021年,黄家镇组织农户、村干部前往相关酒企和高粱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并与农业公司签订了高粱种植、收购协议,约定黄家镇产出的优质高粱将被“订单收购”,作为郎酒的酿酒专用粮。种植期间,公司还为黄家镇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黄家镇成为隆昌市唯一 一个与农业公司签订高粱收购协议的乡镇。对此,我们确立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产业发展模式,这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黄家镇人大主席邓雪峰说。  过程总是艰辛的。新风村党支部书记丁晓慧回忆:“刚开始的第一年,我们挨家挨户走访,发动农户种植高粱。”在开展高粱种植的第二年,黄家镇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约400万元顺利完成了隆昌市首个宜机化改造项目,后续还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高粱种植效益。  “从收购价看,黄家镇的高粱收购价从2021年3.4元/斤,连续增长至2024年3.75元每斤。高粱不愁销,效益非常好,农户种植意愿高涨。”黄家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剑说。做好加法“高粱+”激发产业活力  高粱种植,仿佛是打通了乡镇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为黄家镇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在2021年前,全村硬化路不过十几公里,最近两年已经接近三十公里,这得益于高粱产业的发展,如今我们每个村社都通上了硬化路,这是一产带动乡村风貌改善的直接体现。”走在高粱地里,长螺村党支部书记张清录感叹。他指着一处监控探头介绍:“高粱地里还用上了智慧农业设备,相关数据会传到系统当中对高粱生长情况进行监控,随时会有技术人员来现场查看,指导农户生产。”  有了高粱这个“主角”,黄家镇的“野心”还不止于此。  根据规划,黄家镇以高粱为核心,布局高粱+大豆、高粱+油菜、高粱+精品蔬菜三种产业体系。东北片,以大盟村泡菜加工中心为依托,打造7000亩精品蔬菜轮作基地;西北片,以桂花社区思雨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4800亩优质大豆轮作基地;南部,以长螺村3万吨粮油集散中心为依托,打造8200亩天府油菜轮作基地。  “把产业做起来,步子可以迈小点,但我们很坚定。”唐前贵说,黄家镇将以“高粱+”为农业发展思路,正积极创建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27
  (记者 刘杰)在四川省资中县陈家镇新店子村的蚕桑种植基地内,漫山遍野的桑树竞相生长。一串串桑葚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吸引不少游客到此采摘。  由于种植了“无核大十”“红果2号”等多种果叶兼用桑,这里的桑葚采摘期可从4月10日持续到5月10日。“我们的桑树不打农药,产出的桑葚个大饱满、鲜甜多汁,很受大家喜爱。”村民王洪自豪地说,目前自家农场已经接到数百斤的订单。  在村级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内,10多名共育员投入到蚕卵的培育工作中。当成长为二龄幼虫后,这600多张“蚕宝宝”将会被分发到蚕农手中,直至生成蚕茧。  陈家镇历来就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但一直不成规模。2015年以来,在资中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和县蚕业发展中心的科学指导下,陈家镇着手建设资中县现代蚕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作为示范园的核心区,我们村成立陈家镇绿天邑专业合作社,引入宏和丝绸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共育室+农户’的产业化抱团发展模式,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蚕棚养殖、方格蔟4项核心技术,实行‘订单蚕业’‘保底收购’‘二次返利’,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提高了蚕农养蚕积极性。”新店子村党委副书记李勇介绍。  新店子村是资中县蚕桑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资中县推行“蚕桑+大豆”“蚕桑+花生”“蚕桑+药材”等复合种植模式,鼓励农户在桑树下养殖鸡、鸭等,发展林下经济。同时,利用桑叶、桑枝、蚕蛹、蚕蛾、蚕沙等资源,开发桑叶茶、桑枝菌、桑果干、桑果酱、桑葚酒等产品。宣传蚕桑文化,推广“桑葚采摘节”,试点蚕桑特色餐饮民宿,发展集吃、住、游、购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实现农民增收。  据统计,2023年资中县共发放蚕种11686张,平均每张产茧48公斤,农民蚕茧收入3174万元。果桑产鲜桑果460吨,桑果产值约368万元。桑园林下间作套种3000亩,每亩增收800元以上;养殖生态鸡、鸭、鹅等2万只以上,助农增收200余万元;“蚕桑+旅游”为农民增收100余万元,蚕桑综合产值达4682万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5-21
(记者 毛春燕 文/图)5月17日,初夏时节,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月池村种植的大棚西瓜喜获丰收,瓜农们忙着采收、搬运,抢“鲜”供应市场。大棚西瓜喜获丰收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温室育苗、大棚栽培、订单供应等方式发展西瓜种植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2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