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陈珮云 记者 张韵晗 摄影报道)灰瓦白墙的院子错落有致,屋旁环绕的菜地里种满了蔬果,各色果实挂在藤蔓上。在这幅美丽鲜活的田园画卷中,村民冯仕宽一如往常走到菜园里,掀开印有“第三格”标志的化粪池盖,从中舀出一桶水浇到菜地里。新闻发布会前,记者观摩巾字村村部聚居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这是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采用的“单户/联户化粪池+集中三格式化粪池+农灌”治理模式,在这个由25个院落组成的聚居点里,一共有17座像这样的联户三格(四格)式化粪池和3座集中式储液池,让生活污水全部资源化利用。治理后的生活污水优先用于灌溉“小三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既成功高效治理了污水,又实现了就地节约利用资源。联户三格(四格)式化粪池“巾字村的治理模式是近年来巴中市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集中体现了‘尊重习俗、经济实用、机制健全、抓点示范、易复制推广’的特点。”7月24日,巴中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召开。会上,巴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巴中深化“344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开工建设5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项目,开工率达68.9%,其余23个村正加快推进。新闻发布会现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据介绍,上半年,市生态环境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化“五污联治、六区联防、八部联动”攻坚机制,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会上还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3.4%,同比提升2.2%,PM2.5浓度为31.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1%;全市10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优良断面占比100%;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其中巴河大佛寺、化成水库水质均达Ⅱ类水质标准;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和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覆盖率达到100%,未出现违法违规开发利用情况,未发生一例较大以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下一步,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专业理性思维,聚焦重点任务、打造工作亮点,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力推动“一市四区三地”建设贡献生态环境智慧与力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鹏春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在长宁县长宁镇洪谟社区的安宁茶馆里,茶香袅袅,气氛热烈。每周四,这里都成为社区居民的热门打卡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逢四说事”宣讲活动火热进行。  据了解,去年,长宁县“竹乡先锋”宣讲队入选省委宣传部第二批基层理论宣讲“一地一品”示范项目,“逢四说事”作为其中的重要项目,于去年12月正式启动,并且每周四都会定期与居民们见面。活动采用“线上直播网络收听+线下茶馆现场观看”的创新形式,挖掘、弘扬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文化和本土历史等内容,进行常态化宣讲。  活动现场,主讲人都是最美长宁人、老干部、老前辈、老党员以及基层治理热心人等,他们知识渊博、充满正能量。他们讲述的英雄故事、历史文化故事,声声入耳,让在场居民沉浸其 中 。 居 民 们 围 坐 在 一起,手中捧着热乎乎的清茶,津津有味地聆听着精彩故事。  社区居民杜国琼笑着说:“每周星期四我必来安宁茶馆,喝着盖碗茶,听老师讲故事,那绘声绘色的讲述,有趣又动人,一下子就让我忘记了生活的烦恼和压力。”居民曹敏也对活动赞不绝口:“‘逢四说事’活动太有意义啦,街坊邻居聚在这里,边喝茶边听经典文学故事,距离拉近了,邻里友谊增进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  如今,“逢四说事”不仅是传播理论知识的宣讲平台,更是社区共治的创新实践。洪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卫权介绍:“‘逢四说事’栏目突出‘传播好声音·汇聚正能量’主题,利用茶馆这一社交场所,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易被接受。栏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融入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内容,增强了吸引力,使理论宣讲生动活泼起来。”  “逢四说事”自去年12月开展以来,已举办市级理论宣讲三场次,微党课两次,各类故事会24期。何卫权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积极举办各类活动,通过活动聚力、聚缘、聚民、乐民,促进基层治理不断走深走实。  长宁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逢四说事”重在用百姓故事传递声音、用鲜活事例阐述理论、用民俗文化解说政策,探索出一条理论宣讲的新路子,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社区治理现代化和文化精神弘扬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绘就一幅社区幸福和谐的美好画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26
(木兮/文 黄刚/图)6月27日,历时3个月的“故宫贡茶回蒙顶山”展览在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茶史博物馆落下帷幕。展览期间,7种12件清代贡茶文物回到家乡蒙顶山展出,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  贡茶,代表着中国古代茶叶最高水平。自初唐以来,蒙顶山茶就作为贡茶一直供奉宫廷,延续时间超千年。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7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的先河。从这些历史的记忆,可以窥见名山区茶文化的深远与厚重。近年来,名山区立足“一城一区”定位,与时俱进传承千年茶文化,发展现代茶产业、茶科技,以建设川藏经济协作先行区为机遇,“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高水平推进茶文化名城建设。名山区骑龙村茶山蒙顶山下 多样业态丰富茶文化  蒙顶山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有“仙茶”美誉,核心产区就在雅安市名山区。  在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蜿蜒的山路两旁是数万亩绿油油的茶园,几个小院小街零散分布在高低起伏的茶山,显得格外宁静,特色民宿“草言殳舍”深藏其中。民宿外的草坪上,各色鲜花点缀其间,川西民居风格的客房与对面的茶山相望,如同“大地指纹”的山丘间不时传来几声鸟鸣。茶园里,茶农忙碌劳作,一幅美丽乡村的景致展现在眼前。  “开业一年多,我们客房的预订量都很好,尤其是节假日常常提前售罄。”“草言殳社”民宿负责人冯婷说。在她看来,民宿不仅仅是卖房间,她将当地的生活之美细腻地融到入住体验中,让客人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等,用隔壁村民酿制的蜂蜜作为客房伴手礼,以此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业以来,她利用不同平台的传播优势,多方拓宽渠道、引客入流,很快成为当地行业的佼佼者。  “看熊猫,喝雅茶。”背靠蒙顶山,这样的特色民宿还有不少,目前名山区有38家精品民宿,其中不少依山而建,推窗可见茶园,提供全茶宴、茶道体验、汉服拍摄、茶文化主题交流等服务,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国传统茶文化。  千年茶文化,在名山区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近年来,新茶饮、茶衍生品等新消费业态不断出现,在名山区举行的茶文化茶商品产销展上,来自沈阳的企业代表张美杰被茶类深加工产品吸引,“味道挺不错,期待它的市场表现,希望有机会带给北方爱喝茶的年轻人。”  2023年,名山区通过举办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茶马音乐节、啤酒龙虾音乐季、中国茶歌会等活动,接待游客6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效益45亿元,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今年6月,“探熊猫故乡 品蜀风茶韵”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四川,来自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家媒体记者来到名山区,现场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茶科技助力茶产业  清晨的名山区,世界茶都茶叶交易市场早早地热闹起来。当地茶农、茶商纷纷将自家新鲜出炉的春茶摆上集中展销摊点,外来茶商正低头细选各家好茶,买茶的顾客想讲个好价钱,要是谈好了“大单”,一旁物流区可打包“闪电发货”,一箱箱大件被货车运走。近几年,名山区已建成世界茶都茶叶交易市场,致力于帮茶农“做世界的生意”。现场卖货的间隙,茶商在摊位上设置闪光灯、手机支架,争分夺秒进行线上“带货”。今年春天,世界茶都茶叶交易市场交易量超1800吨,交易金额超13亿元。  名山区高岗村村委会感受到市场热度,开始对村民进行农产品直播带货培训。课程形象生动,贴近村民生活,年轻的培训师鼓励村民拿起手机尝试拍摄:“走进田间地头,看看茶园、挥动锄头,这些对大家来说司空见惯的事,在网友看来都很新鲜。”名山区百丈镇高岗村党委书记吴洪琴介绍,目前村里的直播主要卖初级农产品,未来希望在销量、选品、售卖地区上有所突破,为此,她还专门找专家进行指导,以提升专业水平。  在上游,蒙顶山茶核心区原真性保护同样受益于现代科技。  不少名山区代表性茶企正利用现代科技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们新修建了生产专用山地轨道12412米,石板路15800米,投用后能有效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7月初,四川蒙顶山理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苗介绍,不少优质茶树生长在高山地区,过去主要采用人工除草、除虫等保护措施。“有了这套智慧茶园系统,能直接看到茶园的生长情况,借助云上巡园、智慧生产、病虫监测、环境监测、生长模型等7大板块,以图管农、以图管地、以图防灾,还能采集土壤水分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农业气象参数。”  3月27日,以“中国蒙顶山·世界茶之源”为主题的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开幕,4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茶企业代表、茶行业专家、茶技艺大师等受邀参加。雅安市茶叶学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何春雷带来了一系列雅安茶科技成果,发布川茶9号、蒙山6号等农业农村部登记的行业新品种,披露川茶优异性状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等3项行业新技术,公布《兰花茶》《栀子花茶》团体行业标准。何春雷说,这些成果有望推动壮大雅安茶产业链,加快雅安茶产业转型升级。川西咽喉处 拼经济助推区域经贸交流合作  除了做强做优“茶产业”,近年来名山区肩负雅安市委赋予的川藏经济协作先行区发展定位,谋求城市发展更多路径,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目前项目工期已达70%,今年就要完工,为更多企业‘拎包入住’提供服务。”6月21日,雅安市成雅新城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伦康在川藏(雅安)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查看施工情况时表示。  一张川藏经济协作先行区的地标名片正在形成。园区内8层建筑已完成封顶,工人们正在安装玻璃幕墙和铝单板。建成后,这里将融入政务服务、会议展览和商务接待等功能,“以后有企业想在工业园区落户,在这里能一次性办理各种手续,也可以租用园区的公共会议室、广场和其他功能区开展活动。”目前,已有新材料、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企业向园区抛来“橄榄枝”,名山区力争在多方面促成资源互补合作。  近年来,名山区坚决扛起打造川藏经济协作先行区的责任使命,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高质量编制园区发展规划,组建四川川藏工业园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申报专项债券资金需求13亿元。涉及包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43个,总投资687.8亿元,实施首批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27.43亿元。发挥高能级平台作用,参加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相关招商引资合作交流恳谈会,高质量举办首届“川渝藏区域经贸交流合作·蒙顶山会议”,发布《川渝藏区域经贸交流合作蒙顶山倡议》,经贸合作日益深化。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名山区积极参与川渝藏协同发展,搭建高能级经贸合作交流平台,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三大产业,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川藏路桥设施及配件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新航科技、四维瀚海、浩集产业园等项目投产达效,谋划辉皓凯新材料、万金隆钢结构等项目落地开工,项目总投资33.2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名山区实施大企业“领航工程”,做好相关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新培育产值超50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2家,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  一柔一刚、一张一弛之间,名山区深度挖掘茶文化资源,心怀“国之大者”,聚焦“省之大计”,深刻把握“市之重点”,加快推动“一城一区”建设,以奋发有为的姿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25
(卢琦 记者 张敏)一棵古柏,要怎样保护?“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常态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让16858株古树名木枝繁叶茂。  一块铝锭,可以铸出多大的经济大盘?今年上半年,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其中,铝基新材料增长35.3%,建设“中国绿色铝都”蹄疾步稳。  牢记嘱托,广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一手抓古树名木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一手抓拼经济比发展惠民生,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去年广元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居全省第十二位,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居全省第九位。  古柏苍苍的千年蜀道上,广元正加速描绘绿水青山新画卷。蜀道之变既保护古柏又传承传统文化  7月22日,剑阁县翠云廊龙源镇段,工人忙着为古柏清理腐坏部位、刷防水桐油、加固定支架、修围栏。  翠云廊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视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牢记嘱托,让每一株古柏常绿长青。广元市出台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决定,推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十九条措施,更加系统、完整、科学地保护古树名木,确保全市16858株古树名木青绿苍翠。  同时,广元市修订完善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交树交印”制度,将“交树”内容拓展到古树名木分布、生长状况、管护措施等综合评定,“交印”范围由行政首长扩大到党委、党组、村社支部。  牢记嘱托,让蜀道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要保护传承,也要活化利用。”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杨昌洪介绍,去年以来,该市先后成立广元石窟研究所、蜀道文化研究会,启动“考古中国”蜀道研究项目,开展中子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司马错入蜀重大历史意义研究,对遗址遗迹进行原真性保护、本体性修复。  截至目前,广元已实施千佛崖数字化勘察等项目67个,昭化古城、剑阁县被纳入全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建设。  不仅如此,广元擦亮蜀道IP,创新打造出圈活动,变大IP流量为游客“流量”。第35届中国(广元)女儿节、第十三届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节,火爆出圈;背诵《蜀道难》免门票活动吸引13万人次参与;连续两年开展古蜀道徒步游,5条徒步游路线吸引游客竞相打卡。今年上半年,全市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数量、门票收入分别增长22.1%、104.4%。产业之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7月22日清晨,满载广元本地火锅食材、鲜竹笋等货物的高铁快运“确认车”,从广元高铁快运物流基地驶出。1个多小时后,这些货物到达成都东站,被迅速分拨至各大市场,端上成都市民的餐桌。自去年10月首发以来,广元高铁快运已发出260余列,运送货物超1500吨。  近年来,广元积极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班列组货基地、全国高铁快运创新发展基地、嘉陵江上游铁公水多式联运中心以及西部大宗物资物流贸易中心,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将“大通道”流量变为经济发展“增量”。  把握发展方位,广元不仅从地理空间上入手,更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上入手。  着力壮大铝基新材料首位产业,广元通过实施“百企千亿”计划,做大原铝规模、加密开行铝锭班列、布局一批再生铝项目等措施,力争到2027年,铝基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突破150家、年产值过千亿元。  目前,广元已构建起“绿色水电铝—铝精深加工—铝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形成以广元经开区和利州区为核心、青川和剑阁为两翼的发展格局,铝基材料产业规上企业达50家。今年上半年,铝基新材料产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4.0%。  首位产业带动,工业跨上新台阶。上半年,广元“1+3+3”工业优势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0.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个百分点。  “良好的交通优势和营商环境,是我们选择广元的重要原因之一。”锅圈集团董事长杨明超道出众多企业落户广元的缘由。  物流方面,截至目前,广元铁路综合物流基地、全国首个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等物流枢纽先后建成投运,川陕甘结合部区域第一个铁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已建成,中粮油脂(西部)物流基地等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功能性支撑平台落地广元,新疆—广元图定铝锭班列实现常态开行。  服务方面,广元倾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成立17个重点产业专班和1个要素保障专班全生命周期服务。此外,企业家恳谈会、“背靠背”直接评价、“一站式”惠企政策兑现窗口、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12345”亲商助企热线等营商环境“组合拳”,让企业频频点赞。城乡之变让群众过上更高品质生活  7月22日,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葡萄园内,游客争相体验采摘乐趣。“当前是葡萄成熟期,平均每天有100多人前来采摘游玩,仅这一项活动,每个月就有超10万元的收益。”葡萄采摘园负责人唐勇说。  近年来,天雄村以产业兴村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草莓、葡萄等特色水果产业,建立起集农业、旅游、休闲、娱乐与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采摘体验园,实现年均收益200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让城乡群众共享更高品质生活,广元把城乡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做强原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激励各类人才入乡返乡创业。  在城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和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从而留住本地人口并吸引周边地区居民前来定居。  数据显示,去年7月以来广元已改造完成城镇老旧小区205个,新增口袋公园10个,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30.02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41.49%,并成为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国内首批试点城市。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广元市推出温暖务实之举。实施“爱·圆梦”教育资助,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公共文体设施提质补短工程,创新推出“安全隐患随手拍”系统,建立“一地办”矛盾纠纷调解中心。  目前,广元已有36家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一地办”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实现14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25
“总投资3.5亿元,建成海福特牛核心育种场,采用‘户繁企育’模式做强种源培育保护。”近日,全省牛羊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召开,与会人员参观巴中雅拉德荣公司平昌海福特核心育种场,纷纷赞叹平昌发展肉牛产业,特别是攥紧育种“芯片”的经验做法。平昌的肉牛繁育究竟有啥亮点?肉牛产业发展又有哪些好做法呢?引龙头、抓繁育,解决“种”痛点平昌养牛历史悠久,但以前都是农户散养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加上种源主要靠外地,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不高。为改变这一状况,2022年来,平昌县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引进雅拉德荣公司。“这个是液氮罐,用来存放我们的性控冻精或者普通冻精。”雅拉德荣公司繁育经理董玉桃表示,海福特牛的繁育采用进口优质冻精,通过对母牛人工授精来完成。为突破“种源限制”和“卡脖子”问题,掌握种业“芯片”,雅拉德荣在种源上下足功夫,启动海福特牛系谱档案建立、核心育种群组建和海福特牛适应性、繁殖性能研究等工作,组建良种繁育工作的攻关队伍1支,开展良种繁育专题技术培训2期,建成海福特肉牛养殖4S服务中心4家。正逐步完成海福特牛的自主繁育,让养殖户有牛可养,扩大种群数量、做大肉牛产业。“自主繁育给养殖户带来了更大的收益,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发展股股长魏来介绍,将怀孕3个月的母牛卖给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的犊牛养殖六个月、体重超过450斤之后,企业就会以每头一万元的保底价进行收购。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也让肉牛养殖更具规模化。育种的道路充满挑战,但扩大养殖规模已初见成效。当前,雅拉德荣通过“售母收犊”的方式,已带动了全县498户农民和养殖场饲养海福特母牛。今年,雅拉德荣计划收购海福特犊牛2200头。扣去饲养成本,养牛户们的收入总共将达到一千多万元。海福特牛正在成为养殖户们增收的“致富牛”,平昌“育、繁、推”的肉牛产业体系正逐渐成形。当前,平昌正通过推行“公司繁育、农户育犊、集中育肥”的“1+N”分段养殖模式,围绕“一核两翼三片”规划布局,规划发展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万户、百头以上养牛社200个、千头以上养牛村100个、万头以上养牛镇10个。已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485个,培育肉牛养殖家庭农场165个,在建规模养殖场32个。建屠宰、延加工,做强“链”文章今年3月,巴山肉牛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在平昌县驷马镇真茂社区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巴中市投资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肉牛屠宰精深加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平昌肉牛产业链条空白,推动“一二三”产业贯通融合发展,实现卖“活体牛”向卖“产品牛”蝶变。“过去我们的肉牛产业仅仅停留在养殖育肥,从来没考虑过自己屠宰加工,养殖户只是赚点辛苦钱。”魏来表示,产业链条的不完整让养殖户的收入大幅缩小。此外,平昌还在经开区食品工业园规划了肉牛和牛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近日,省商务厅公布了2024年度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支持项目名单,平昌牛肉美食街成功入选。位于驷马镇天生社区的平昌牛肉美食街,是一条集特色牛肉餐饮、牛文化宣传推介于一体的“牛”街区。一家家牛肉主题餐饮店鳞次栉比,牛肉汤锅、牛肉火锅、牛肉焖面等牛肉美食,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吸引着各地的“好吃嘴”。街道尽头还有一座肉牛产业主题馆,可以了解肉牛产业发展历史,认识不同种类牛的特征。“清油毛肚来了。”随着一声吆喝,一盘新鲜的清油毛肚被端上了餐桌。“我们店的镇店之宝‘清油毛肚’,它的特色就是脆、嫩,入口化渣,很多客人就是冲着这个来的。”美食街商户笑着说。“这个毛肚很爽脆,牛肉的肉质也很紧实、有弹性。”游客刘文涛对这次寻味之旅非常满意。目前,平昌县拥有肉牛屠宰加工点5家、牛肉餐饮企业300余家,建成牛肉鲜销点38个、肉牛交易市场2家,建成牛肉美食街1条,培育牛公馆、得胜牛肉、童香食品等牛肉特色企业品牌10余个。近年来,平昌县抢抓国省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聚焦巴中建设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标定位,依托现有的肉牛体量和已建成的西南地区最大“海福特”智能核心育种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富民增收为导向,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聚焦培育肉牛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巴山肉牛高质量发展。(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 张书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24
(张世浩 记者 闫新宇 文/图)村内小河流水潺潺,宽阔的柏油路上车流不息,家家户户修建起新村舍,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大棚内种满各式各样的水果……走进什邡市雍城街道城东村,乡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城乡走向一体化发展的生动画面正谱写着一首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曲”。这是什邡城乡“携手”的一个生动注脚。近年来,什邡以共同富裕为导向,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出发点,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加快补齐村庄规划短板,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持续提升现代农业质效,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随着城乡“双方奔赴”,什邡城乡融合正迈着大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子。新业态催生发展新动力“现在村里条件和城里没啥两样,可能还要更好呢。”自打在村里率先办起农家乐,当地村民马朝萍看着家乡正一天天变成自己希望的模样。近年来,城东村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构建以观光、餐饮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重点的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业态体系,促进乡村旅游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可持续化发展。村子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也更舒心。在当地,一些村民看准商机,改造自家房屋,建起了小商店、民宿、咖啡屋。乡村,正就地“过上”现代生活。据了解,城东村现已有农家乐、民宿等30余家,并不断增长。“这里虽然是乡村,但第三产业已基本成型,发展空间大。”从成都来的喻成辉也看中了城东村的商机,决定在这里投资兴业,将14户空置农房打造成“云上合院”,设置音乐吧、餐饮、酒吧等消费场景。“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让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城东村党委书记杨启容看来,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为村子带来了新机遇,也为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打开了通道。目前,多种融合经济新业态正在城东村发展壮大,老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里正在打造旅游产业,农家乐生意很好。村里还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每年的收入十分可观。”当地村民孙国苹说。要素流动让“腰包”鼓起来眼下,正值葡萄上市的时节,在城东村四季东城葡萄产业园里,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工人正忙着采摘、装箱,准备运往各大商超。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乡村旅游就是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变为现实,推动乡村建设向乡村运营合理转变,挖掘和推广乡村好看、好玩、好吃、好住等资源,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杨启容说。对此,城东村明确发展特色产业方向,坚持产业兴村的思路,创新多种发展模式,把花卉观光、特色水果采摘、乡村美食作为产业发展核心,助推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探索“政府+平台+行业”农业招商新模式,引进特色农业项目8个,流转土地1200余亩。推行“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模式,连续举办七届郁金香文化旅游节,年吸引游客30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余元,依托“乡村旅游”年销售农产品10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余万元。另一方面,建立“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增收新途径,通过精致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省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德阳市级新型经营主体4个、什邡本级8个到园区入驻,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实现务工收入1200万元。培育专业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12个,职业农业12人,适度规模种植户12家。酒香不怕巷子深。城东村的振兴发展,不仅催生了新业态“落户”村庄,也让向往“诗与远方”的人们有了好去处。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新农村。“相信在城乡融合发展下,我们村能持续扩大吸引力,让更多的游客留下来赏美景、品美食、住民宿,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谈及未来,杨启容满怀信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4
(李同周 记者  李国富)盛夏时节,在西充县仁和镇丹桂垭村水稻种植基地,成片的稻田一望无垠,绿油油的秧苗正茁壮成长,稻田上空无人机来回穿梭,正在进行管护作业。村民冯兴武满脸欢喜,“从插秧到管理,再到收割都可以交给服务组织,现在种地太省事了!”西充县仁和镇丹桂垭村水稻种植基地(李同周 摄)据了解,西充是劳务输出大县,劳动力严重缺乏。近年来,该县聚焦丘陵地貌不便种、人口流失无人种、技术缺乏种不好、产品销售不宽泛“四大问题”,从强化硬件保障、健全服务体系、壮大服务组织、做足政策支撑等方面着力,积极探索适合丘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近期,高温雨水天气频发,易滋生病虫害,所有无人机都要安排到位,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日前,天刚放亮,仁和镇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站长王小彬就忙着给村上的协办员打电话,安排病虫害防控工作。王小彬介绍,农业社会化服务站主要负责统筹全镇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对接服务市场需求,规范服务行为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站是西充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的其中一环。“三级服务体系由县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乡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点)、村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构成。”西充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陈志川介绍,该县在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设立县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在23个乡镇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站,并以279个村(社区)为单元,遴选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西充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李同周 摄)为培育服务主体,西充按照“国企引领、企业主导、村级助力”的设置,以区域服务中心为重点,统筹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截至目前,已培育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772个。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供农资供应、育苗育秧、统防统治、机播机收、代烘代贮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农机装备率年提升2%,农户托管土地面积年提升3%,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2万亩,亩均节约成本200元左右 ,服务带动小农户5.4万户,全县通过电商年销售农产品达13亿元……如今,西充县通过推广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土地耕种难题,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4
(记者 蒋培路 黄晓庆)7月19日,乐山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井研县专场会议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1一6月,井研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0.2%,位列全市第1位,井研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井研县工业集中区向“智”转型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井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罡介绍,井研自古为“盆中丘陵粮经区”,以农业大县著称,拥有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四川省农产品主产区县等“金字”招牌。近年来,井研县立足县域实际,紧扣乐山市委赋予的“建设成乐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乐山融入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发展定位,找准“坐标系”,明确“路线图”,提出了“农业兴县、工业强县”的工作思路。全县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向“智”转型,通过“筑基”“改智”“育新”三大抓手,探索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突围”的有效路径,全力推进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筑牢农业数智基础。井研县规划建设占地180亩的“数智农业综合体”,着力对“人、产、村、政”进行数字化赋能,实现种植基地管理、种养循环监管、耕地保护监控、农产品全过程溯源等7大场景应用。到2025年,全县将建成数字农业示范基地173个,“三新”先进科技推广应用面达到98%以上。引导工业数智转型。井研县开展传统产业焕新行动,积极引导和支持纺织、农产品加工、小农机等传统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高新技术运用能力水平。目前全县18家工业企业上报设备更新项目21个,总投资25.68亿元。同时,着力招引培育新兴产业,去年以来先后引入康贝德等优质项目4个,总投资将达146亿元。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井研县建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家,入选乐山市科技特派员“百员百企”工作示范县。意龙科纺专家工作站入选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研产的航天包覆材料,从“天舟二号”到“天舟八号”均在使用。井研县柑橘自动化分拣线向“工”发力  探索农业大县的工业“突围”之路井研县经信局总工程师李卓燚在会上表示,近年来,井研县委县政府坚持“工业强县”战略,聚力攻坚,埋头苦干,努力探索农业大县的工业“突围”之路。解放思想聚共识。全县突出重心向工业聚焦、政策向工业倾斜、服务向工业靠拢,连续3年召开全县工业发展大会,兑现涉企财政资金1322万元,增强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倍增计划。培育主体促转型。加快实施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智改数转”和技术改造,指导18家企业申报入库设备更新项目21个、总投资25.68亿元,组织6家企业申报“智改数转”项目6个、总投资1.21亿元,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织银山纺织等7家企业申报“专精特新”、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等资质,提升企业发展层级。指导意龙科纺、万马机械、旭东机械等企业自主研发、科技攻关,建设数智工厂。持续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在去年完成5家企业“小升规”的基础上,今年争取完成6家企业“小升规”。园区建设拓空间。将在年内完成新空间规划基础上的井研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并全力争取总投资6亿元的三个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项目获批,破解建设资金瓶颈;持续推进“一区三园”场地平整、管线迁改、园区道路、要素配套等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同时重点围绕现代纺织、农副食品加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精准招引好项目、大项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多产业融合集群。去年以来,邦基、帛宇、佳诺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井研,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页岩气勘探开发、白井干渠等一批工业要素配套项目加速实施,井研工业呈现蓄势崛起的良好势头。2024年,井研已经确定工业重点项目35个,总投资265亿元;其中重推项目24个,总投资221亿元,工业发展后劲十足。(图片由井研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22
(记者 陈秋吉)7月13日,在平昌县岳家镇观音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管护工人正忙着除草、施肥、间苗。“基地目前主要种植玄参、黄精、白芍等药材,都配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该基地负责人王忠奎说,预计今年药材干品产量在10万公斤以上。  巴中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之称,全市种植中药材70多万亩,种植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3年度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在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的7个城市中,巴中市榜上有名。  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巴中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之路如何走得更稳?保产量 推进规模种植  近日,在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三清庙村川佛手产业园,园区运营方巴中市恩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张云明带着村民在园区内除草、施肥。张云明说,川佛手有抗菌、抗炎等作用,市场需求较大,“我们在恩阳区种了700余亩,预计年产值可达800万元。”  三清庙村有着几十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但过去大多为村民零星种植,产业效益不明显。2021年,抓住恩阳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契机,三清庙村开始规模化种植川佛手。今年5月,该村又引进企业对中药材进行标准化管理。  与三清庙村一样,通江县至诚镇药洪村也通过规模化种植发展道地药材。在该村杜仲中药材种植基地,运营方四川金万博杜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刘让介绍,全村现种有杜仲400余亩,“预计今年可采400余吨杜仲叶,产值能达200余万元。”  规模化种植发展道地药材,是巴中市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打法”之一。目前,巴中市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中药材超万亩的单品种有10个、超10万亩的单品种有3个,各品种核心成分均高于药典标准。2023年,巴中中药材鲜货产量13.2万吨,同比增长23.6%。做增量 挖掘附加价值  “后面还有好几辆车,大家快点搬。”7月16日上午,位于南江县的四川劲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楼下,该公司负责人殷宪权带着工人将刚从外地运回来的冷冻猪小肠装上推车。  在这家公司,猪小肠主要被用来提取肝素钠。肝素钠可制作成含片、乳膏等中成药,对于祛疤、防治血栓等有着重要作用。“从猪小肠提取出的肝素钠具有收率高、活性好等优势。目前我们1天可以提取5至8公斤肝素钠粗品。”殷宪权说,下一步,该公司将与下游企业合作生产肝素钠精品和注射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巴中,挖掘中医药产业附加值的尝试不止于此。在位于通江县工业园区的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忙着把处理好的银耳加工成银耳面膜。“目前银耳面膜每年销量达80万片。”该公司董事长陈彬介绍,公司当前还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发新的银耳衍生产品,助力通江银耳从初级农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  此外,修正药业集团总投资4.2亿元的现代中药全产业链项目刚刚落户巴中市恩阳区,拟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加工生产线、中药材展示交易中心,开展中药和大健康产品制造,延长产业链条,构建“从田间到商铺”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我们将在规模化种植道地药材的基础上,招引更多加工企业入驻巴中,完善产业链条,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巴中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邹理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9
(记者 陈秋吉)近日,全省牛羊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巴中市平昌县举行,与会人员走进巴中雅拉德荣海福特肉牛核心育种场,观摩学习“售母收犊、户繁企育”发展模式,了解雅拉德荣打造肉牛全产业链闭环集群的规划。  近年来,巴中以产业培育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增收为目标,聚力打造以巴山肉牛、南江黄羊为重点的南方山地现代畜牧业强市,雅拉德荣海福特肉牛核心育种场便是成果之一。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海福特肉牛核心育种场,这里每年可为全省及周边地区提供5000头优质海福特母牛。  在不久前召开的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上,该市将现代农业纳入优势产业,提出到2026年要实现400亿元的产业发展目标。目标在前,如何突破?巴中将现代农业进一步细分,划出生物育种、特色食用菌两条赛道,迈出冲刺步伐。巴山肉牛养殖选育良种提升现代农业质效  7月2日,在通江县民胜镇,巴中市产业发展集团下属四川巴山和牛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内,来自北京九州大地生物技术集团的畜牧业专家,在为当地引进的安格斯种牛进行胚胎移植。这是巴中市产业发展集团引进的全市首个优质肉牛胚胎移植项目,胚胎的供体牛来自澳洲,都是纯种和牛。预计10个月后,这些具有纯正澳洲和牛基因的牛犊就将在巴中出生,为这里新增一个优质肉牛品种。  “通过引入和应用先进的育种技术,提高巴山肉牛的品质和产量。”巴中市产业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纯血和牛规模化胚胎移植工作,推动巴山肉牛产业发展。  这是巴中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上的一次尝试。围绕良种选育,这样的尝试在巴中并不鲜见。  不久前,通江县选育的“巴山3号”“工银1号”两个银耳新菌株,通过了新品种省级认定,将为巴中市特色食用菌发展提供坚实的种源支撑。  “两个银耳新菌株的亲本均来自通江县涪阳镇,经过4年的纯化、筛选、提纯、配对品比,最终育成。”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罗定平介绍,两个新品种的芳樟醇、多糖、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同时具有产量高、胶质多等特点,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不仅要做好选育,还要积极推广。近年来,巴中不断加大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力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利用;大力创建农业产业强镇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刚通过认定的通江银耳“巴山3号”品种。(通江县委宣传部供图)科技赋能实现智能化管理  打开手机软件,点开灌溉区,选择开启灌溉阀门,水和肥料通过管道直达金银花根部,精准实现灌溉和施肥……在南江县高桥镇桅杆村,南江县丰园农业有限公司的500亩金银花园区地下,遍布这样的“毛细血管”。  “以前灌溉基本靠人力,既浪费劳动力,养分也不均匀。”该公司负责人苟碧松说,如今,园区被划分为15个区域,哪个区域缺水缺肥,软件上都会自动显示。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在该村的金银花种植基地数字操控室内,种植大户包中刚每天都要查看大屏幕上显示的各项实时指标。“一旦金银花缺水缺肥,屏幕上的指标数据就会提示异常。”包中刚说,园区还配备了智能化施肥系统,按对应步骤操作,1300余亩的金银花基地仅需 3天就能完成全部养护工作。  卫星村党支部书记李晓玲解释说,该村的金银花种植基地接入了“南江县数字农业云平台”和“智慧农业物联网”,对土壤肥力、温湿度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金银花‘种、管、收、销’全过程均能实现智能化管理。”  据统计,在数字化助力下,南江县金银花产业实现节水50%、肥料利用率提高20%、人工节省90%、收益提高10%。  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前巴中全市共有农林科学研究院1所,南江黄羊、通江银耳、空山马铃薯等专业研究所3所,初步构建形成“一院三所”农业科研体系。夏茶采摘时节,平昌县茶园内一片郁郁葱葱。 张书浩 摄全链协同产业效益最大化  7月7日,在平昌县金宝街道七里村茶叶种植基地,茶田层层叠叠,采茶工人腰挎茶篓,穿梭在茶叶绿海中。“现在正是夏茶的采摘期,一天能采近10斤,有上百元的收入。”村民李思庆说。  该茶园一年可采摘春夏秋三季,在夏茶采摘黄金时节,茶园每天组织100余名村民采摘茶叶,预计今年夏茶产量达15万斤。  在茶园不远处的秦巴嘉瑞茶叶加工厂,刚采摘下来的鲜叶被送到这里进行加工处理。“我们通过十几道制茶工艺加工,让茶叶营养物质和原有香味得到更好保留。”加工厂厂长王楷说,平昌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种植出的茶叶口感独特,备受市场欢迎。  在茶园里采茶的不只有村民,还有来自周边县区的游客。“周末带小孩来山里避暑纳凉,正好碰到采茶队伍,也想体验一下。”游客陈煜乔说。  从初级农产品到农旅融合发展,平昌县将茶产业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在南江县,黄羊全产业链也在逐渐成形。在该县东榆工业园区,育肥后的黄羊将被送到这里,按出口欧盟认证标准新建的南江黄羊屠宰、冷冻车间和科研中心面积达8200平方米,能够实现年加工肉羊30万只。  “目前,巴中市已培育巴山牧业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9家,建立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巴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推进全链协同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9
近年来,眉山市洪雅县锚定“两山”转化示范县、绿色发展先行区目标,积极探索“零碳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今年,该县在水稻种植领域创新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让稻米更健康。眉山市洪雅县“天府粮仓”柳江东岳核心示范区季夏时节,走进柳江东岳核心示范区,眼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稻田景象。微风拂过,稻浪翻滚,仿佛大自然的绿色绸缎铺展在大地上。在秧苗间,一列列白色的害虫诱捕器犹如一盏盏明亮的“吊灯”、一个个站岗的 “护卫”,默默地守护着稻田。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正与农户一同穿梭在稻田间,仔细查看水稻的长势,检查诱捕器的运行情况,并拨开秧苗详细了解了稻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眉山市洪雅县“天府粮仓”柳江东岳核心示范区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李世洪介绍:“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基地是洪雅‘东坡大米’‘洪雅大米’生产基地。这个基地的面积是800亩,目前用生物和物理防控病虫害。当前,这片水稻处于拔节期,虫害主要是水稻二化螟,病害有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我们主要运用性引诱剂(性信息素)来防治二化螟,运用生物农药比如井冈霉素、芽孢苷素等生物农药来防治水稻的病害。”“天府粮仓”柳江东岳核心示范区,稻田中安放着一列列白色的害虫诱捕器农技专家介绍的就是该县今年水稻种植推广运用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其中,针对危害秧苗生长的主要害虫,二化螟这一“钻心虫”,通过在诱捕器内施放性引诱剂,能够大量诱捕其雄虫,从而减少雌虫的产卵量,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生物农药的应用则充分利用了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病害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实现对水稻病害的绿色防治。农技推广研究员李世洪例行来到田间,与农户一同仔细查看水稻的长势及病虫害情况业主孙潇雨介绍:“今年,我们基地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从田间来看,病虫害防范效果显著,基地实现了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亩节本增效300元左右。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田间巡查管理,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确保今年水稻丰产丰收。”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让农产品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就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转化运用。近年来,该县持续擦亮“国家生态县”“四川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金字招牌,探索“零碳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推行化肥零使用、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等措施,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两大行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化肥化学农药减量示范点27个,实现每亩化肥减量30%、农药减量25%。农技推广研究员李世洪例行来到田间,与农户一同仔细检查诱捕器的运行情况“洪雅率先在全市发布‘洪雅大米’原料稻谷生产技术规程。今年,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李世洪介绍,“目前,对二化螟的防治,运用性诱捕剂(信息素)防治面积达到2万多亩,利用生物源、植物源农药防控覆盖面积已达80%,确保了全县水稻绿色有机生产。”(供稿:洪雅县委宣传部 肖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8
(程欢悦 刘丁源 记者 常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近年来,丹棱县坚持优化资源配置、紧扣群众需求、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文化院坝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提升,有力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院坝也成为当地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抓手。“2013年以前,这里是我家的养猪场,每年出栏两三百头生猪,后来丹棱桔橙火了起来我转行种水果,就把猪圈改成了文化院坝,供大家农闲时唱唱歌、跳跳舞,没想到也火了起来。”7月16日,丹棱县德祥文化院坝负责人文德祥在回顾自己创建文化院坝的心路历程时这样说道。村民正在表演自编自演的节目从养猪大户到当地文化名人,从一套卡拉OK设备到全套文化服务设施,从一个广场舞院坝到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文德祥搭建的“永不落幕的群众文化大舞台”成为丹棱县“众筹文化院坝”的一个典型案例。2015年,丹棱县成功申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思路,在全县全覆盖建设民间众筹文化院坝。仅仅三年时间,该县用300万元的财政资金撬动3600万元的社会资本投入,建成各类文化院坝100个,实现村(社区)全覆盖。“中共丹棱县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已经召开,近期,我正围绕全会精神创作一个音乐快板,希望能通过快板的方式,把全会精神迅速传递到群众中去。”当天,在丹棱县齐乐镇龙滩社区作平文化大院里,负责人王作平和以往一样,正在聚精会神的进行文艺作品创作。从2005年挂牌以来,作平文化大院自编自演节目200余个、在各地巡演800余场、观看群众达十余万人次,如今这个常年保持40余个基层文艺骨干的队伍,已经成为丹棱县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张特色招牌。如何发挥好文化院坝的作用,让它们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集散地,作平文化大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实践之路。近年来,丹棱县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统筹全县资源、瞄准全域发展,加强供给改革和服务创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优质丰富。在操作层面,丹棱县统筹文化资源和服务向文化院坝倾斜,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落实预告机制,创新推出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由政府端菜向民众点单转变,将高质量的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文化活动品牌为统揽,常态开展多类型多层次文化活动,组织文化院坝开展文化惠民乡村行惠民演出,实现村上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不仅如此,丹棱县还充分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文化院坝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激发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地将文化院坝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体建设,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队,用文艺形式成风化俗,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构建县、乡、村三级志愿者服务体系,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70支,鼓励文化志愿者与文化院坝结对共建,成立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协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按照“以文促旅、宜融尽融”的思路,引导文化院坝嵌入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拓展旅游服务功能,打造旅游新业态。如今,在遍布丹棱县各个乡村的文化院坝里,时而锣鼓喧天,时而唢呐齐奏,时而宣讲声起……小小院坝已然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集散地,乡村文化振兴的种子在丹棱各个文化院坝生根发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17
(记者 王若晔)近日,绵阳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探索“县—乡—村”三级“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新范式。  绵阳市有1832个村(社区),其中约有1300个村未编制村庄规划。若仅就零星分散的建设行为编制乡镇详细规划或村庄规划,会面临效率低、工作繁重、基层财政压力大等问题。对此,绵阳探索县乡村三级联动,对乡村管理过程中的痛点提出解决方法,进一步推动形成“县—乡—村”“通则式”乡村管理规定体系。  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和详细规划相比,“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可以大幅度压缩编制时限,既可以帮助企业缩短项目落地时间,又可以提前完成乡村规划管理全覆盖,减少规划成本。据估算,“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可节省全市村规划70%的编制费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7
(记者 李鹏 王怀 殷鹏 蒋君芳 陈秋吉)城市发展历程中,路通业兴的故事,常说常新。  6月27日9时10分,D5133次动车组列车从巴中东站驶出,经过2小时16分后到达成都东站。这标志着巴南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革命老区巴中不通高铁的历史。  这一刻,人们脸上的喜悦,不只是因为交通的贯通。大家期待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巴中,是一个提速奋进的巴中。  作为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巴中一直走在奋进路上。今年一季度,巴中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22亿元,同比增长7.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时间再往前,2023年巴中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28亿元,比上年增长6.0%,同比增速为2019年来最高。  对于巴中而言,迈入高铁时代,既是圆梦的时刻,更是追梦的开始。提速发展的巴中,锁定新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到2026年,巴中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  7月9日至12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秦巴山区,探寻巴中高质量发展路上的奋斗故事。航拍巴中城区。 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从城市发展规律出发  秦巴山深处,生长8年的青冈木,被制作成为70至80厘米高的耳棒,历经打孔、接种、建堂、进堂、排棒等过程,最终开出一朵晶莹剔透的“通江银耳”。  这朵来之不易的银耳,是当地百姓的致富“花”。陈家坝村位于通江银耳的核心种植区范围,村委会委员龙方荣说,目前全村1100余户中有140余户种银耳,年产4万余斤干耳,产值达2000余万元,种耳户户均年增收超过8.5万元。  通江银耳的价值正在扩大。在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平均每6秒便有一碗即食银耳羹走下生产线。相比于鲜银耳,产值增加好几倍。“和其他银耳相比,通江银耳富含蛋白质、多糖体、维生素B等,可提取做食品、美容产品、医药产品等,产值增长空间巨大。”公司总经理岳劲松说。  “世界银耳看中国,中国银耳看通江。”在通江县委书记李玉甫眼中,小小一朵银耳蕴藏着巨大能量,“我们正在按照‘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思路,以‘三产融合’为路径,坚持园区引领、全链发展、科技赋能、品牌提质,全力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  把一朵银耳“吃”透,代表着一种选择路径的具体方式。在巴中市委有关负责人看来,巴中通往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的路,一定是一条适合巴中自己的路。“要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从城市发展规律出发。”  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巴中有什么?  地下——地质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据测算,全市天然气地质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909.5亿立方米,页岩油储量14.8亿吨。此外,全市石墨储量1.15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居全国第六位,霞石储量600万吨、远景储量1200万吨,碳酸钙储量8亿吨以上。  地上——秦巴无闲草,遍地是灵药。被誉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区重要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的巴中,拥有各类中药材达2400余种,占全国药用植物品种资源的22%。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余万亩,为全省第一。不仅如此,勤劳的巴中人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了南江黄羊、平昌青花椒等10余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从城市发展规律出发,巴中缺什么?  调研中,巴中领导干部毫不避讳提到一组数据:目前巴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5.0∶22.6∶52.4,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3.3%,明显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从全球来看,工业化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工业兴市、先进制造强市’的道路。”  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巴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变得清晰:聚焦能源化工、先进材料、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五大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两个千亿级、两个五百亿级、一个三百亿级”产业集群。到203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32%以上。  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巴中油、气、水、风、光等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着力打造1000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围绕特色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深度转化利用,着力打造1000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围绕生态有机富硒特色农产品价值转化,着力打造500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围绕成渝西电子信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配套,着力打造5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优质道地药材资源,着力打造300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培育什么样的营商环境?保护“眼睛”,让巴中成为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无论是千亿级还是百亿级,任何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企业家参与的结果。巴中如何赢得企业家的投票?  “营商环境不好,企业来了也会走。”这是调研组在巴中市巴州区调研时,四川高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怡春的一句话。他讲了一件事。3月6日,巴中市举行2024年第一期“巴商茶间荟”,“面对面”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当时我提出,工人吃饭、住宿、交通等不方便。”半个月后,巴州工业园食堂开业,两荤一素一汤,每餐10元。  政府解决问题的速度,让从湖南到巴中投资的佘怡春连连点赞。“不仅要听见企业的诉求,还要解决企业的诉求,这才是好的营商环境。”巴州区委书记余斌说,为佘怡春解决烦忧的“巴商茶间荟”在每月第一周的周三晚上举行,市上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轮流参加,已成为巴中营商环境的一张“名片”。  在南江县,企业的烦恼在“企业幸福中心”得以消除。“‘企业幸福中心’办事太快了,仅一周就办好了所有的入驻手续,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生产了!”四川中钰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海龙说,公司今年5月7日签约落地南江工业园,南江“企业幸福中心”组织专门服务团队,当日完成企业登记注册手续,及时协调解决用水用电等问题,让企业足不出园就达到生产条件。  “我们围绕企业需求,在首批市内5个工业园区部署建设‘企业幸福中心’,致力打造企业产业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综合体。”巴中市营商环境和数据局局长朱晓聆介绍,“企业幸福中心”已成为企业眼中的“金牌保姆”。  “巴中的财力肯定比不过很多地方,拿不出太多资金优惠政策给企业,但我们可以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幸福中心’就是这一逻辑思维的产物。”巴中市委有关负责人说,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今年初,巴中提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依法保护好企业家、保护好企业,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好巴中的发展环境”,把巴中打造成“企业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维护巴中在企业家心中的形象被看得无比重要。今年以来,巴中花大力气做两件事:还账和出庭应诉。今年,当地各级政府已经拿出50亿元用于清偿对企业的欠款,100万元以内的欠款全部按约清偿。  同时,为提升政府形象,巴中市推动行政部门一把手出庭应诉。今年上半年,巴中市共开庭审理行政诉讼案件87件,涉及应诉单位57个。87件案件中,有44件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较2023年同期上升84.25%;1—6月,通过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2件当庭撤诉、7件实质性化解,特别是南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先后4次出庭出声,主动参与庭后调解,长达4年的老难案件得到合理性化解。  企业家做生意,对物流成本十分敏感。来巴中投资,佘怡春看中的是巴中的区位,“我们生产车载显示屏,京东方是我们的上游,巴中离成都、绵阳、重庆距离适中,这3个地方京东方都有布局。刚开通的巴南高铁,进一步降低了我们在巴中做生意的成本。”  从2018年巴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到2019年恩阳机场通航,再到今年6月巴南高铁开通,巴中不断提升自我区位优势。“未来巴南高铁还要进一步提速,同时我们还在改造一条物流线路。2026年,成都到巴中的客运时间在1.5个小时左右,巴中到万州的物流时间在1.8个小时左右。”巴中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届时巴中的外部发展条件将得到极大提升,“‘巴山不远’的印象将进一步加深。”如何用好关键招数?整合资源,集成能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巴南高铁的通车,圆了360万巴中人的高铁梦。而巴中人另一个奋斗已久的梦想,似乎也不再遥远。“多年以来,巴中一直在努力创建一个国家级经开区,在更高平台上为巴中发展赋能。”巴中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马军说。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巴中市工业园区中,仅巴中经开区和平昌经开区属省级园区,而全市工业组团数量达17个,单个组团平均规模仅1.17平方公里,不具备规模效应。“过去我们一直以巴中经开区为主体争创国家级经开区。从零起步的巴中经开区经过10余年取得长足发展,但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如GDP总量、外贸进出口额等,距国家级经开区还有一定差距。”马军说。  “整合资源,集成能力”成为破题关键。今年6月召开的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集成支持巴中经开区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如何集成?巴中市政府副秘书长王波介绍,巴中将以巴中经开区为主体园区,托管清江工业园、恩阳食品工业园、巴中临港产业园、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推动巴中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打造市域工业经济主引擎。同时,在市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内通过调整零星地、存量地、开发边界和土地用途,调增1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整合资源以满足创建国家级经开区需求。  按照相同思路,巴中还将布局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文旅融合发展区,集中打造三次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和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巴中市决策层表示,“整合资源,集成能力”将成为巴中破解“发展动力从哪里来、人才作用如何发挥、城市环境怎么营造”等关键问题的关键招数。  看发展动力。作为巴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发展区域,在集成发展思路下,重要项目、重要资源正在向恩阳区倾斜。巴南高铁开通同一天,恩阳区与修正药业集团“牵手”成功,后者计划投资4.2亿元,在恩阳构建“从田间到商铺”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大健康四大细分赛道,加快推动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发展。”恩阳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到2027年底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63亿元,全面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  以“两瓶酒”著称的平昌县,以集成思路破解白酒产业壮大瓶颈,成立酒业集团,全方位参与白酒生产营销,统筹做好资源整合、基地建设、市场拓展、品牌打造等各项重点工作,全力帮助酒企扩大产能、开拓市场、提升效益。今年该县白酒产业规模稳中有升,上半年销售收入1.58亿元。  看人才作用。“巴中外出人口接近100万人。我们通过详细摸排,从100万外出人口中梳理出1700多位优秀人才,他们是巴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拥有无限潜能。”巴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何清华介绍,为激活在外百万乡友潜能,巴中从上到下统一打出“巴商回家”品牌。  这张“感情牌”效果如何?作为通江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通友微电(四川)有限公司2022年落户通江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该公司董事长周晟就是从巴中走出去的企业家。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前景后,周晟在原有电感生产线项目基础上,作出追加投资的决定,将电子器件的精密高端技术材料生产线和研发等项目也落地通江。  用好关键招数的巴中,呈现欣欣向荣之景。今年1—6月,巴中招商引资签约投资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共计114个、投资额为503.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18.2%。年产10亿颗芯片封装、电子视窗钢化玻璃膜生产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竣工投产。  从1993年设立巴中地区,到2000年撤地设市,迈过而立之年的巴中,已踏上新征途,向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目标大步迈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6
(记者 李婷婷) 如何抢抓托底性帮扶机遇?如何快速摆脱欠发达地位?近日,记者深入探访了南充市两个托底性帮扶县之一的营山,找到了答案。在营山,帮受双方先后实地对接50余次,并聚焦供应链建设、争资引项、劳务合作、联镇帮村、金融帮扶等方向,深入开展托底性帮扶工作,推动形成了产业发展、富民增收、基础补短等7个方面53项具体行动计划。那么,在这些成果背后,托底性帮扶究竟是如何精准发力,实现这一系列积极转变的呢?接下来,记者将带您深入营山县,一窥其背后的故事,揭示托底性帮扶如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找“症结”:让帮扶政策从纸面跃然于实践如何确保托底性帮扶工作能够取得实效?营山县通过深入的政策研究精准把脉限制县域发展的“症结”所在,紧密贴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围绕“防返贫、育产业、补短板、强支撑、守底线”这五大重点,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县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帮扶政策进行解读和部署,构建‘一项指标、一个专班、一套方案’工作体系,确保各项政策能够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为帮扶工作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营山县托底办相关人员表示。为确保帮扶工作的高效推进,营山县还创新设置指标牵引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等8个工作组,明确各工作组职能职责、问题解决等具体内容,为工作有序推进提供支撑。此外,营山紧盯24个专项支持政策,围绕产业发展、水利交通、生态环保等领域,结合实际,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在托底性帮扶政策的支持下,营山县充分利用金融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营山县还积极与帮扶国企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化建)开展劳务合作,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劳务基地等措施,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此外,七化建、国宝人寿通过消费帮扶等方式,积极带动群众增收。这些成果生动诠释了营山县在托底性帮扶工作中的坚定信念和显著成效,为县域发展的宏伟蓝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营山县的田间地头,记者见证了托底性帮扶政策从纸上落地生根。一系列项目的落地不仅为营山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寻“解药”:借助招商引资扩大县域发展朋友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今年来,营山县主动对接发达地区,积极开展外出招商活动7次,洽谈意向企业22户,签订合同13个,引进了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在外出招商过程中,招商团队充分发挥参谋作用,深入了解投资者的需求和关切,积极推荐符合县域发展定位的优质项目,为投资者提供精准指导。”营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在招商团队的努力下,多个重点项目成功签约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四川营山经济开发区的四川省川北电缆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只见工人手法娴熟地将铜丝拉成一定规格后,利用设备将多股铜丝绞成需要的线缆,再通过挤塑生产线做好绝缘层,一批批不同规格的电缆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川北电缆董事长陈铭仕告诉记者,“自开展托底性帮扶工作以来,七化建和国宝人寿的领导多次到我公司‘把脉’问诊,对症开方。他们不仅欣然同意派员上挂锻炼,还主动牵线搭桥,让我们公司成为七化建集采平台注册供应商,促成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达成1.5亿元采购意向。”两家帮扶企业巴心巴肝地帮助,极大地提振了发展信心,川北电缆也借力步入了发展“快车道”:2023年实现产值2.1亿元,今年更是满怀壮志,将全力冲刺产值5亿元目标。“托底性帮扶是推动营山振兴发展、追赶跨越的重大机遇。”营山县经合外事局相关负责人谈道,同时,聚焦“机械汽配、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帮扶方将县内5家企业明确为托底性帮扶重点支持企业,成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推荐19家汽摩配企业的83个产品对接川渝汽车协会,先后组织30多家企业到营山考察洽谈,全力延链、补链、强链。2023年营山新增企业占比29.75%,力争2024年招引制造业项目40个以上,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户以上。依托帮扶方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18家企业成为帮扶方及关联企业的供应商,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力争每年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15个系列特色农产品进入成渝农贸市场,11家企业166个产品即将上架成都大型商超。查“差距”:对标“十项指标”让帮扶工作取得实效为确保“托底性帮扶”工作取得实效,营山县对照“十项指标”,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通过自力更生、承接帮扶,推动发展产业、提供就业、改善基础设施等,实现县域经济振兴发展。营山县对标清单任务抓落实,紧跟省级“6张清单”工作要求,协调上报2024年需重点指导支持的5个项目、2大产业10个项目、园区建设3个事项清单和帮扶方32个帮扶事项,并及时跟进掌握省级层面对清单内容采纳情况。同时,营山河红岩子沟至绔拱桥段防洪治理工程、营山县创建2024年第四批乡村水务示范县、营山经开区新能源汽车汽配产业园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用地3个事项纳入《十条措施》清单支持事项。营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华介绍,营山县抢抓托底性帮扶机遇,全力以赴推动农业产业攻坚。突出粮油、生猪两大主导产业,深耕黑山羊、水产、油橄榄三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目前,粮油、水产产业方面的9个项目和事项,以及“乡村水务百县”建设纳入2024年度省级托底性帮扶支持范畴。在营山县的劳务合作项目中,记者采访了几位受益的农民。他们表示,通过参加劳务合作,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学到了新的技能。托底性帮扶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还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如今,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带领着更多的乡亲走上了致富路。在基础设施方面,托底性帮扶为营山县带来了显著的改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托底性帮扶的系列措施让营山县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托底性帮扶政策的引领下,营山县正从欠发达向振兴崛起加快转变,迈出坚实的“起跑”步伐。这背后,是托底性帮扶带来的变革。通过帮扶,帮受双方一起找“毛病”、查“差距”、寻“解药”,让营山县在更快赛道上实现全面振兴和发展。(图片由营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5
7月11日,在屏山县新民村蜂蜜加工厂看到厂房内提取、过滤、运输和包装的蜂蜜设备一应俱全,厂区文化墙上,蜜蜂养殖与蜂蜜知识的宣传画引人注目,特产展示区里各式蜂蜜芳香四溢,能够让人零距离感受蜂蜜产业的独特魅力。“养殖蜂蜜是这里代代相传的,只要把握好养蜂地点和采蜜的时间节点,耽搁不了太多干农活的时间和精力……”新民村蜂农曹代良说到,自家养殖蜂蜜50箱,当地农民把养殖蜜蜂当成副业。“现在安逸了,公司还以不低于40元每斤的价格收购优质蜂蜜。此外,公司还为我们提供养殖技术服务,我们养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蜂蜜品质有了保障。”曹代良高兴地说。为充分发挥蜂蜜产业带来经济效益,确保蜂农收益持续增长,该村积极整合集体资源,于2024年成立了蜂蜜产业责任公司,建设村集体经济蜂蜜加工厂,实行“党组织+公司+农户”发展模式,补齐“产、供、销”产业链条,着力把蜂蜜“小产品”做成“大产业”,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自从村里成立公司后,帮了我大忙,提供技术,还找销路,我们的蜂蜜卖得更好了,生活也越过越甜!”刘光富说,自家20多箱蜜蜂并入公司,他家世代都靠这手艺增收,平均每年能增收五六千元。据了解,屏山所处乌蒙山区,境内林木繁多、四季花开不断,有着全国最早的早春蜜源。同时,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该县境内,其植被繁茂,五倍子、乌泡等树种众多,为当地养殖蜜蜂提供了充足的蜜源。《山区中蜂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列入宜宾市2023年地方标准立项项目名单。中华蜜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属于科技部“十四五”重大专项,并逐步在屏山县发展和推广。(供稿:屏山县融媒体中心 周灵 李永)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2
(唐福升 记者 李全民)仲夏时节,记者走进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的现代农业园区里,一株株整齐的茶树青翠欲滴。近年来,旺苍县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绿色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茶叶生产基地科技含量,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强品牌,推动旺苍县“茶文、茶旅、茶养”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经济发展、村民增富增添“绿色动能”。“不光在茶叶产业上做文章,还要围绕产业精准发力。”旺苍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斌表示,旺苍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致富道路。旺苍县木门黄茶园。陈加普 摄茶叶“链”起富民“新产业”“我家现在流转了9亩多土地,合作社统一改种黄茶,效益更好,一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三合村茶农吴碧英说,由于县上不断提升茶叶生产基地的科技含量,提高茶产业附加值,不仅茶叶产量增加了,价格还翻了番。好山好水育好茶,旺苍是四川省重点产茶区之一,产茶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旺苍“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黄茶之乡”的地位,米仓山茶、广元黄茶以其优良的品质闻名全国。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致农业,推动设施农业的标准种植,打造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激活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把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之一,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重点企业引进、资金扶持、合作社带动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以茶兴业、以茶致富”的产业兴旺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不只是茶叶,我们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李斌介绍,该县将充分发挥资源、生态、区位、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做足产业特色、延长产业链条,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创业带头人、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拓宽村民致富增收路。今年,该县将新建和改造提升3.3万亩高标准农田,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此外,该县还将高标准管护和巩固提升茶园25万亩,并综合开发利用夏秋茶3万亩。截至今年5月,全县拥有县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家庭农场340家。目前,全县已建成茶叶生产基地25万亩,预计实现茶叶年产量1万吨,综合产值实现100亿元,经过多年科学引导和精心培育,茶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密码”。采茶。唐福升 摄农业“芯片”擦亮种业品牌“广元市多高山、多云雾,所产广元黄茶形似小兰花,水浸出物含量持续稳定在40%以上,氨基酸平均含量稳定在7%左右,是普通绿茶的2~3倍,具有外形金黄、汤色鹅黄、叶底玉黄,氨基酸含量高、香气高、黄色素高的‘三黄三高’品质特色。广元黄茶的外形、汤色、茶水都是黄中透绿,特别好。”旺苍县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任勇说起旺苍茶叶的特点滔滔不绝。农业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任勇介绍,该县坚持以产业育品牌、以质量铸品牌、以市场强品牌、以文化塑品牌,不断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积极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农业品牌建设长效机制,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队伍,积极培育“地标商标”,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大“米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力度,形成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提效益的良好发展格局。据介绍,该县聚力做靓品牌,按照“产线先进化、产能规模化、生产清洁化、产品系列化”标准,构建产业品牌体系和健全品牌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监管、保护等品牌管理制度,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群,延伸“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加工+品牌+市场”链条,加快创建“企业+区域”品牌,着力产线配套、产能扩展、工艺改造、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打造特色优势单品。在品牌建设方面,持续推进“广元黄茶”“米仓山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加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发展以米仓山、木门、三山等为代表的企业品牌,积极参加品牌价值评价、品牌榜单等相关评价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元黄茶”“米仓山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茶叶种植园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茶旅融合发展。如今的旺苍,在改善品种上谋出路、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在塑造品牌上求实效,全县特色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生态有机茶推动农旅融合旺苍县生态条件独特,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具有独特地形和气候环境。茶叶品质出类拔萃,具有色翠形美、香高味醇、绿色有机的品质。近年来,该县加快推进茶文旅高质量发展,科学布局有机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将有机产业发展与餐饮、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全力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李斌介绍,旺苍县通过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大力开展农文旅品牌创建,打造一批茶文旅景区、茶文旅示范镇和茶庄,培育有机茶饮料、有机茶糕点等特色品牌,着力促进茶文、茶旅、茶艺、茶体验、茶康养、茶营销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拓展采摘体验、游览观光、茶氧茶浴等生态旅游康养产品,逐步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我县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高效发展,建立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追溯监管系统。”李斌介绍,旺苍县采用“养殖户+种植户”堆沤肥还田、“养殖户+有机肥企业+种植基地”的商品有机肥还田、“粮经(茶果)—沼—畜”就近还田的三种模式,打通生猪、肉牛、肉羊和土鸡养殖等畜禽粪污资源与优质粮油、特色经济作物等种植业资源化利用梗阻,化“污”为“肥”,着力推进种养有机结合,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走出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李斌表示,下一步,该县将立足资源禀赋优选主导产业,将现代农业、有机产业、乡村旅游等要素统筹谋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将打造1个茶叶种业现代示范园、1个茶事集成体验示范园、1个茶科技赋能示范园和1个茶文旅融合特色示范街——“三园一街”茶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做大做靓绿色有机品牌,发展茶文化旅游新业态,实现茶旅深度融合,以精准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7-12
(记者 底伊乐)7月10日一大早,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的垃圾清运承包人柴登科开始了全村的垃圾清运工作。  “以前村里到处是垃圾,湖里还有不少白色垃圾。”开着垃圾转运专用车,柴登科回忆起13年前村里的样貌,“那时候大家没有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随处乱扔垃圾是平常事,直到‘一元钱’生活垃圾治理模式诞生后,我们村的环境才有了质的变化。”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  柴登科说的“一元钱”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是丹棱县2011年起在龙鹄村开展的一项试点工作。通过每人每月交一元卫生费,公开招标垃圾清运承包人,村里实现了垃圾的集中清运处理。在龙鹄村试点成功后,丹棱县在全县农村推行“一元钱”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引导村民以“谁受益、谁负担”原则,自愿确定交纳垃圾收集费。每个村民每月交纳一元钱,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并推行垃圾两次分类处理。此举有效解决了基层“财政投入大、安全隐患多、政府包袱重、常态保洁难”的治理困局。“丹棱模式”也逐渐在全省、全国进行推广,并获中国乡村振兴先锋榜十大榜样,入选2021年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市场运作,让垃圾归位  “2014年,我成为一名垃圾清运承包人。10年来,我每天把收集到的垃圾统一运送至生活垃圾中转站,每天转运3趟。”虽然柴登科没有统计过10年间他到底转运清理了多少吨垃圾,但他转运的次数早已超1万次。  柴登科是龙鹄村第二个垃圾清运承包人。在他之前的一个承包合伙人叫黄克辉。黄克辉间接推动了“一元钱”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产生。  “2011年以前,村里的垃圾清理工作是通过聘请保洁员进行清扫,但有很多盲点和死角。因此,清理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在做垃圾搬家,治标不治本。”龙鹄村党委书记罗朝运介绍,以前村里的环境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  改革迫在眉睫。为解决“垃圾围村”问题,罗朝运和村两委入户调研,与村民深入交谈寻求解决方案。“不如交给我来做,你们出钱就好了。”黄克辉的这句话,给了罗朝运启发。于是,选出垃圾清运承包人负责全村垃圾收集转运的想法,越来越清晰。  “我们采取市场运作方式,让大家公开竞标垃圾清运承包人,并签订承包协议确保运行的公开透明。”罗朝运说,村里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确定承包人,承包人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协议,明确工作职责、费用支付、安全保障、社会保险、违约责任等。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组建保洁清运队伍,自购转运车辆、落实清运任务。  龙鹄村还通过引导农户自备垃圾分类设施、组织统一修建垃圾收运设施等方式,引导村民形成把垃圾投放到垃圾堆放点的习惯。龙鹄村以种植晚熟柑橘等经济作物为主,村里烂水果、烂菜叶等垃圾很常见。“垃圾分类收集很有必要。”罗朝运说,村里探索“农户主体、源头减量”做法,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引导村民按四类垃圾进行初分类:烂水果、烂菜叶等厨余垃圾,可单独收集倒入自家沼气池,或在果园菜地堆沤还田处理,实现变“弃”为“宝”;有害垃圾投放至就近垃圾堆放点的红色垃圾桶中,实现变“害”为“宝”;可回收垃圾可单独存放自行出售,实现变“废”为“宝”;其他垃圾投放至就近垃圾堆放点的灰色垃圾桶或垃圾池中,定时转运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龙鹄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约93%,分类减量率达60%,基本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三方互相监督,“治”好“顽疾”  “村民广泛参与是‘一元钱’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关键。”罗朝运介绍,村民缴了费,对垃圾清理转运工作自然就上心和重视起来。通过制定制度、签订合约等形式,形成村组干部、承包人、村民三方监督的互动管理机制。  村组干部既监督村民,又监督承包人;承包人监督村民是否按要求初分类和定点倾倒,监督村组干部有没有管理村民;村民代表组建卫生监督小组,监督承包人有没有及时清运,村组干部有没有尽责管理承包人。  “在这个模式下,村民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监督意识和文明意识都被激发出来。”罗朝运说,一元钱看似微不足道,却“治”好了龙鹄村的“顽疾”。  升级改变从2022年开始。“我们希望全体村民都参与到环境综合治理中来。”罗朝运说,2022年起,村里升级配备了垃圾中转站、聚居点垃圾回收亭、村民院落垃圾回收系统,村民缴纳的费用也从一元增加到两元。  “增加费用既是为满足基础设施的升级需要,也是因三村合一后承包人管理的业务范围更广、垃圾分类要求更高。”罗朝运说,下一步将在运行中继续发现问题,切实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掌握处理高污染、有毒有害垃圾的专业方法。  7月6日,龙鹄村银龄居养老院南侧新建的龙鹄片区垃圾分类中转站投入使用。该中转站占地面积超1750平方米。柴登科说:“新的中转站就在村里,每天5个小时就能完成3趟垃圾转运工作,节省下不少时间。”  在丹棱县,像柴登科这样的垃圾清运承包人有356人,农村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丹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优化“户分类、村收集、县转运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再上新台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7-12
(张世浩 记者 闫新宇 文/图)正值盛夏,位于什邡市南泉镇金桂村的什邡市粮烟现代农业产业园透露着勃勃生机。园区占地2700平方米的育苗调制综合大棚里,已经采摘完成的烟叶整齐地晾挂在支架上。在5G智慧系统的“加持”下,这些烟叶在经过一系列工序后,最终销往烟草公司。大棚外,进入最后一批采摘期的烟田里,工人忙碌地穿梭其中。待采摘完成后,腾出的田地将用于晚稻种植。“产业园新采用的烟草、水稻、蔬菜轮作模式,既可以保障粮食安全,也可以保障烟草农业发展,还能保证土地产出,促进村民增收。”南泉镇副镇长李开伟说。什邡烟田据了解,以往南泉镇在每年5月底“什烟”系列采摘完成后,抢抓时节种植晚稻,晚稻收获后再种植应季蔬菜,蔬菜收获后继而种植烟叶,以此形成“粮经轮作”模式。在传统种植模式下,晚熟品种“德雪”系列采摘后,会让土地休耕。为了让休耕的“空白期”成为增收的“黄金期”,从2021年起,什邡市粮烟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始实行“粮经轮作”模式。在“德雪”系列采摘后,将继续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如今,园区的每块田地每年可产一季粮食、一季烟叶、一季蔬菜,土地利用率得以进一步提升。目前,占地3000亩的什邡市粮烟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全面推广“粮食+烟叶+蔬菜”的“粮经轮作”模式,在保障群众经济收益的同时,还保障了粮食安全,不断提升农田复种指数,增加群众收入。一片烟叶,致富一方群众。“粮经轮作”模式让当地烟叶种植大户江科云看到了商机。2021年,常年在外务工的江科云回到家乡流转100亩土地,用于烟叶和蔬菜种植。采收烟叶“最开始我只尝试着种了几亩,由于是订单农业模式,收入比较有保障,就逐步扩大了些规模。”江科云说,园区里像他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有很多。“以前在外务工,每年收入只有七八万元,回来种植烟叶后,净收入能达20余万元,比在外务工好太多了。不仅如此,烟叶采摘后,还可以种植蔬菜和传统农作物,这又是一笔收入。”随着当地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有政府的补贴,不仅让种植大户的积极性提高,也让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单就烟叶种植来说,从育苗、管理、打芽,到采摘、晾晒、调质、发酵,每个环节都需要工人。每个工人每天按小时计算工钱,一个月有4500元到5000元的收入,非常可观。”金桂村党委副书记朱珍喜算了一笔账,通过“粮经轮作”模式,每年能解决剩余劳动力600余人。纵观什邡的产业图谱,烟草是其重要支柱。如何在稳固粮食生产的同时又培育好支柱产业?近年来,什邡坚持把烟草产业发展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在知粮情、走基层、优服务、创举措方面下狠功夫,通过以烟粮配套为主的产业组合模式,因地制宜构建粮烟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通过这一模式,就是要‘向烟要地、向烟要粮’,全面提升烟田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烟田也能产粮、产优粮。”什邡市相关负责人说,什邡将坚定不移推动以烟稳粮、烟粮稳地、融合增收, 在发展烟草产业的同时,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把“饭碗”端得更稳。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7-1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洪瑜 罗敏 文/图  7月4日下午,家住重庆涪陵的杨曦收到从成都寄来的一箱龙泉驿水蜜桃精品果,打开包裹的一瞬间,浓郁桃香扑鼻而来,十来个白里透红的水蜜桃精致地摆在箱中。“早就听说小白凤(龙泉驿水蜜桃代表品种)好吃,特意买来尝鲜,一箱138元,一个桃超过10元,小贵。”杨曦说。  记者从产地了解到,当前龙泉驿小白凤水蜜桃地头批发价普遍为每斤8~10元,精品果最高卖到每斤70多元(本报7月5日01版曾对相关内容作报道),而国内批发市场水蜜桃价格普遍在每斤5元左右。龙泉驿水蜜桃产业相关人士表示,7月,随着山东水蜜桃供应量逐渐上来,龙泉驿水蜜桃就不再独享早熟市场红利。  那么,龙泉驿水蜜桃为何还能卖这么贵?在全国农产品产销 一盘棋的格局之下,龙泉驿水蜜桃如何在山东、江苏等水蜜桃主产区的“重围”下,找寻一条破局之道?带着疑问,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中国水蜜桃之乡——成都市龙泉驿区,在与多位产业实践者交谈中,感受产业链各方如何积极作为,应对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压力和挑战。龙泉驿区长松水蜜桃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分拣包装点。优先发展早熟品种抢占1个多月市场先机  桃树作为我国原产树种,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2021年我国桃子种植面积超过1200万亩。  在全国水蜜桃产业版图中,涌现出阳山水蜜桃、蒙阴蜜桃、龙泉驿水蜜桃、奉化水蜜桃、开远蜜桃和凤凰水蜜桃等一大批知名度较高的区域品牌。其中,龙泉驿水蜜桃6万多亩的产业规模,并不算显眼,它是如何在全国名桃之林占据一席之地的?  “品质无疑是第一位的。”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余国清表示,龙泉驿具有非常适宜水蜜桃生长的条件,出产的水蜜桃以味浓、汁多、甜度高等优良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好口碑,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山东蒙阴、江苏阳山等水蜜桃主产区,一样有着适宜的条件,蒙阴蜜桃更是基于此,已发展到60多万亩。  原来,龙泉驿“桃”出重围还在一个字:早。  龙泉驿区地处龙泉山脉,属全国适宜种植水蜜桃的低纬度地区,充足的日照让这里的水蜜桃更早成熟上市,这也是龙泉驿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余国清说,“山东等水蜜桃主产区要等到7月后才陆续成熟上市,龙泉驿水蜜桃最早在5月中下旬就成熟上市,占据1个多月的市场空窗期。”  在鲜销农产品市场,早上市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市场行情。多年来,利用早上市优势,龙泉驿区优先发展早中熟品种,搭配发展晚熟品种,形成早、中、晚比例为6∶3∶1的水蜜桃品种结构布局。余国清介绍,要想更进一步发挥早上市优势,还要继续发展早熟品种,将三者比例调整为7∶2∶1。  与此同时,早熟优质品种不断在龙泉驿区结出硕果。2023年,在“六安杯”全国早熟桃展评大赛中,龙泉驿区选送的“红玉”“早黄玉”2个桃品种获得金奖,另外4个品种获得优秀奖。龙泉驿小白凤水蜜桃。龙泉驿区融媒体中心供图抗性砧木创制成功品种更新底气更足  水蜜桃市场竞争激烈,一个品种的市场周期一般为5~ 10年。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多端”,考验着当地种植户品种更新换代的应变力。  在龙泉驿区,几乎每个水蜜桃种植户都在自家果园里保有七八个品种。长松村果农陈文武种了 7 亩水蜜桃,“小白凤”采摘进入尾声,随后是“夏之梦”和“晚湖景”接档。他告诉记者,这三个品种最好卖,是他主要保留的品种,“每斤收购价普遍要比其他品种高2元。”  好卖、价高的品种,种植户进行嫁接换种时才有信心。2018年,在外务工的长松村村民张天玉在市场上偶然吃到“晚湖景”水蜜桃,被其口感折服。当年,他返回家乡,除了自家的3亩多果园,还流转了17亩,全部嫁接以“晚湖景”为主的水蜜桃新品种。“‘晚湖景’是高糖型水蜜桃,又高产、稳产。”张天玉说,随着桃树进入丰产期,果园收入逐年上升,前年收入20多万元,去年收入30多万元。  桃树品种更新换代中,重茬和土壤引起的黄化问题,是龙泉驿水蜜桃无法避开的一道难题。余国清介绍,重茬地种植同一类果树,往往长势不理想,另外,龙泉驿桃产区的土壤为碱性石骨子土,会导致桃树叶片黄化。  解决以上问题,关键在于选用抗性砧木GF677,但该砧木的快繁技术存在技术壁垒。为此,龙泉驿区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进行技术攻关,2022年从国外引进GF677抗性砧木,经过三年技术攻关,突破了该砧木组培快繁技术瓶颈,实现工厂化育苗。去年,龙泉驿区在山上试种了1万多株该抗性砧木。  有了抗性砧木GF677,龙泉驿区更新品种的底气更足了。余国清介绍,GF677不但能解决重茬和树叶黄化问题,长势还更快,能大大缩短改种周期。“传统砧木需要3年才能长到2米高,而GF677只需要1年。”  此外,为鼓励种植户淘汰低效品种,龙泉驿区还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对实施水蜜桃低效果园新品种新植面积达5亩(含)以上的,按4000元/亩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实施高接换种、抗性砧木等综合技术改良品种的,按1000元/亩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的,分别按30万元、20万元、1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保持产业上升势头多方助力“桃”出重围  因抢先上市,龙泉驿水蜜桃往往能分到市场的“头啖汤”,人无我有,自然能卖出高价。但在上市中后期,其他产区水蜜桃均上市后,龙泉驿水蜜桃还想继续保持高价,只能依靠“人有我优”的高品质。  桃味浓郁,汁多味甜……是不少吃过龙泉驿水蜜桃的消费者的真实反馈。1995年,龙泉驿区获评“中国水蜜桃之乡”。近年来,“龙泉驿水蜜桃”品牌价值超 70 亿元。2022年,“龙泉驿水蜜桃”更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从高品质,到市场美誉度提升,再到品牌逐步强化,龙泉驿水蜜桃走在上升的进程之中。  但近年来,一些市场乱象正在对龙泉驿水蜜桃品牌造成冲击。龙泉驿区水蜜桃协会会长、四川盘信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维波介绍,一些其他产区的水蜜桃打着龙泉驿水蜜桃的名号在市场上销售,相关监管部门已关注到这一乱象,后续将会出台相应措施。  产区也在行动。长松村发展水蜜桃1.1万亩,是龙泉驿区大规模集中种植水蜜桃的代表村。该村通过成立成都龙泉长松水蜜桃专业生产合作社,开展水蜜桃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  水蜜桃不耐运输的特性,决定了其以鲜销为主。这也导致了龙泉驿水蜜桃产业轻视加工,存在产业链短板。记者在长松村了解到,长松水蜜桃专业生产合作社正在开发水蜜桃酒等加工品,处于起步阶段。  劳动力是制约桃产业发展的普遍性难题,在套袋、修剪、除草、采摘等环节,需要大量人工。成都兴东乡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成都市东森宏盛投资有限公司发展600多亩桃园,通过引入主干型桃树等栽培措施,提升机械化率,打造现代化果园来克服人工难题。  从对桃子的消费习性来看,消费者对白肉和黄肉的偏好趋于平衡。龙泉驿桃产业相关人士认为,除了发展水蜜桃,龙泉驿还需发展更多蟠桃、黄桃等品种,进行多元化品种布局,来满足市场需求。  其中,在发展早熟品种上,陈文武说,“早熟品种产量低,而且口感不如中晚熟品种甜。”龙泉驿发展早熟品种的前提,是需要进一步在早熟品种的产量和口感上进行优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7-1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