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陈泳 文/图)如何提高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升粮食生产的效益?近日记者走进蒲江县的田间地头,在一片油菜花海中探寻答案。从蒲江县西来镇沿着临溪河往敦厚社区走去,穿过成片的柑橘林,一大片金色的油菜花海映入眼帘。三五成群的市民在花海中打卡拍照,与围炉煮茶、吃火锅、放风筝共同构成了春天最美的画面。这是蒲江县首届油菜花音乐节,周末两天便迎来了3万多人前来赏花游玩。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眼前的这片花海,几个月前还是撂荒的低效柑橘园,在科技种粮的加持下,摇身一变成为了蒲江县规模最集中的一片粮食基地,并为当地增添了一个农商文旅体结合的新场景。油菜花音乐节吸引游客赏花游玩科技支撑+社会化服务低效果园变身高产粮田“苗株很壮,分支也不错,花期估计还有20天。”欢声笑语的花田一角,几个人正在地里埋头研究——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专家、市农林科学院付绍红博士又来了。“说实话,刚接手这块地的时候,我们心里真没底。”这片土地的业主方蒲江农民专业联合社工作人员陈波告诉记者,西来镇长期以来以种植柑橘、猕猴桃为主,而这片地曾经也是柑橘园,但管理不善,加上2020年一次洪水,柑橘园就几乎闲置下来。2023年,蒲江县全面整治低效果园和撂荒地,才将这块共563亩的土地重新整理,请来市农林科学院作技术指导,聘请了专业社会化服务团队进行粮食生产。“我第一次来看地的时候,土壤都是板结的,地里还有大大小小的石头。”据付绍红介绍,团队首先对地块作了全面“体检”,针对土质和当地的气候,制作了一整套改造方案和标准化管理技术规程,包括选择品种、翻耕土地、追加有机肥等,同时采用全程机械化管理,“预计亩产能达到180—200公斤,复耕地第一季亩产就能超过成都平原油菜平均亩产水平,说明管理得相当不错。”付绍红说。成片花海+消费场景油菜花音乐节助农增收眼看曾经的破旧果园变得这么美,当地村民也惊喜不已。在蒲江县和西来镇的鼓励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首届油菜花音乐节应运而生。敦厚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在花海里搭起了舞台,请来本土乐队前来热场表演;组织有从事餐饮工作经验的村民,搞起了柴火鸡、花田火锅和围炉煮茶;村上还沿着花田搭起了20多个木质摊位,发动村民拿出自家的土蜂蜜、手工艺品等免费摆摊;花海里还设计了一些“打卡”点,以及汉服租赁、风筝放飞等特色服务……“太火爆了!我们轮流来帮忙,每天要晚上10点多才收工。”在花海里一个柴火鸡灶边,敦厚社区居委会委员杜惠系着围裙忙得团团转,“我们这次设了10多个柴火鸡和火锅桌,每天中午晚上全部订满,仅此一项每天就有至少1.5万元收入;我们合作社准备了140多个风筝,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完了;加上围炉煮茶和一些零散的小玩具,这次油菜花音乐节,集体经济最少也能赚20—30万元。”不仅是集体经济,村民也尝到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甜头。村民张晓筱做了一些酸梅汤来卖,没想到供不应求,第一天就卖了100多杯;几个村民搞了个小吃摊,结果一天光是酸辣粉就卖了1000多碗。“我们已经跟西来镇和业主方一起争取了补贴,下一季种水稻的时候,会把整个园区再打造一下,在临溪河边设置采摘、文创、餐饮、民宿等消费场景,秋天继续在这里举办农民丰收节!”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3-1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洪瑜  3月6日,天刚蒙蒙亮,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的稻虾养殖基地内,接连成片的水稻田里,处处都是农户忙碌的身影。“加把劲,客户的订单等着呢!”农户们忙着起捕小龙虾,接连将一筐筐小龙虾装运上车。  目前,四川大虾价格在每斤60元左右,而大炮头的价格达到了100元以上。这“高昂”的价格背后,是四川另辟蹊径,充分运用地理位置优势,带领四川虾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早虾”产业道路。捕捞的小龙虾。春寒料峭小龙虾端上消费者餐桌  “嘿!这虾个头真大!”3月6日,共乐镇稻虾养殖户郭其智将一只小龙虾放在手中端详,“这几天温度不高,小龙虾不爱动,再过十天半个月温度上来了,捕虾就更容易了。”郭其智说,与传统的“冬闲”不同,稻虾养殖户早早就开始了忙碌,“从早上6点钟捕虾,紧接着就分拣、称重、打包,主要是卖给外地客人。”  近年来,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背景下,四川大力发展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产业的“鱼米之乡”,坚持以渔稳粮、以渔增收,实现了稻渔量质双提升。  而从上市时间看,与湖北、安徽等小龙虾主产区不同,四川南部地区纬度更低,冬季无严寒、春季无冻土,让小龙虾能在春节前后至清明节期间大量上市,恰好填补了省外小龙虾主产区夏季大量产虾而冬季无虾的市场空白,巧打时间差,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在同样以稻虾养殖闻名的内江隆昌,当地农户抢在春节前便开始小龙虾捕捞,更早开启了“水上春耕”。“年前每天卖几十斤,根据大小价格从40元至120元不等,收入非常可观。”当地稻虾养殖户王平介绍,为供应春节市场,他与成都的水产直营店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小龙虾从田间捕捞上岸后几小时便可直接运往成都。“保证鲜活,消费者吃得放心,赢得市场的认可,我们的养殖效益才有保障。”王平说。兴文县稻虾养殖基地。市场火热川南早虾错峰抢占市场  “南京200斤、上海500斤,准备发车!”在兴文县某稻虾公司物流基地内,几辆小货车已蓄势待发,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和包装小龙虾,准备装车销往江浙等沿海地区。  地处北纬28度的兴文县无霜期长达350多天,春季回暖早,小龙虾上市时间可以比湖北、江苏等大产区提前约2个月,填补了春节市场空白端上“年夜饭”餐桌,赶上了“物以稀为贵”的好时机。  在同样地处川南的泸县,早虾销售也十分火爆。“每天能卖上千斤,客户同样以江浙等沿海区域为主。”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大伦是当地的养虾大户。除了自己养虾,他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稻虾养殖超过10万亩。“刚过完年就开始卖小龙虾,这几年销售情况比较乐观,整体价格情况稳定。未来,我们还是会大力发展早虾,毕竟物以稀为贵嘛!”高大伦说。  兴文县某稻虾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范贤志对未来的早虾市场同样持乐观态度。“我们从正月初八开始卖虾,这段时间每天从早忙到晚,根本忙不赢!”范贤志介绍,该公司最近每天都有三至五千斤小龙虾卖到杭州、北京、上海等地,火热的市场需求让他忍不住感叹,“从事早虾行业,真是选对了路!”  来自浙江杭州的水产经销商李进与范贤志已经合作多年,在他看来,川南早虾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从范老板这里买了很多年小龙虾,拉回浙江后在水产市场进行二次销售,每斤利润在20元左右。”李进介绍,从去年开始,他在春节至清明节期间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川南早虾的销售上。“其他人还在卖螃蟹、基围虾等传统海鲜食品,我卖小龙虾就显得很特别,这是一大卖点。而且,过年吃龙虾,红红火火的很有气氛,蒸煮食用也比较简单,符合江浙一带清淡的口味。”李进说。  李光在南京经营着一家专卖小龙虾的夜宵店,香辣、爆炒、蒜泥、酸汤、冰镇、高汤……小龙虾在他的手下被做出了不少新花样。“大多数夜宵店在冬天是吃不到小龙虾的,而我坚持一年四季卖虾,并且只卖小龙虾,川南早虾是帮助我在行业取胜的一大法宝。”李光表示,他这个川南早虾的忠实客户,希望能让更多人在漫长的冬季品尝到四川的小龙虾。(兴文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1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内江是柑橘的重要产区之一,拥有广袤的柑橘种植基地。内江市把做大做强柑橘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又是一年橙黄橘红时。近日,记者走进内江市市中区、资中县等地,感受这个“甜蜜产业”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另辟蹊径有奇效“三年以上的才能够叫陈皮,你们闻这两种陈皮的味道,就知道有什么不同了。”近日,记者来到市中区朝阳镇川红橘示范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曹红春指着他面前的两袋陈皮说,“陈皮就是要越‘陈’才越好。”川红橘陈皮川红橘是古老的柑橘品种,橘肉口感不如一般的柑橘,在市场上销量一般,但是由橘皮加工成的陈皮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市场欢迎。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后,曹红春盯上了并不稀罕的橘皮。每年,到了川红橘成熟的季节,市中区朝阳镇川红橘示范种植基地里总弥漫着橘子的清香,黄澄澄、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那时,基地里的工人们,便背着背篓,拿着剪刀,熟练地采摘。据曹红春介绍,川红橘浑身都是宝,橘子内皮白色的部分叫做橘白,主要有补肺的功效,而刮下橘白剩下的橘红则是珍贵的一味中药,也是做川陈皮最好的原料,而剥离橘皮后的果肉还能用作肥料。从2019年他回乡筹备建设基地以来,如今已走过5年春秋。在流转的100多亩的土地上,都是种植多年的老柑橘树,而这样的果树结出来的川红橘,是做陈皮的上好原材料。基地每年川红橘的年产量有10万余斤,加工陈皮近5000斤,产值近百万元,产品通过线上渠道销往全国各地。错峰上市抢先机在朝阳镇的内江市市中区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内,几十名工人正在按橘子品种、规格进行分拣、包装,几辆大货车等待装车出货。分选机上,果子按照果径的大小落入不同规格的筐子,实现自动分选。冷链物流中心“打破传统农业发展困境的关键,在我看来还是要实现产品错峰销售,增加产业附加值。”雷丰果业分拣中心负责人雷智艺介绍说,柑橘类水果的收获销售时间主要在当年10月至次年5月,要在同行里取得竞争优势,除了水果品质,就是要延长其生命周期。目前来看,冷链物流是最有效的方法。位于内江市市中区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就起到了关键作用。该中心于2022年正式动工建设,占地面积20亩,目前已投入使用,每天出货量达15万斤。据介绍,该中心共有果品分拣机两台和总容量1600吨的冻库16个。该项目辐射周边地区及城市,可有效解决市中区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农产品仓储、加工、错峰销售等问题,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雷丰果业在错峰销售上下功夫,而在资中县双龙镇三柏村,更多走的是让产品错峰成熟的路子,这也得益于资中血橙新品种选育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走进资中县双龙镇三柏村血橙种植基地,一个个金灿灿的血橙挂满枝头,微风袭来,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果香,让人垂涎欲滴。这里的晚熟血橙将于3月底成熟并开始采摘,实现错峰上市,通过冷链储存,可持续销售到7、8月份,弥补当季柑橘类水果的空缺。据三柏村党委书记肖文华介绍,今年三柏村血橙产量将达600多万斤,预计收入能够达到1000万元,如果加上电商销售,收入还会有所增加。优中选优创品牌在资中县双河镇四川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晨农业”)资中血橙智能分选中心,机械设备正在开足马力加速运转,经过洗果、烘干、检测、分级之后的血橙等待着发往全国各地。智能分选“每一个果子在经过机器时都会被拍27张照片,好与坏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电脑上也会精准对每一个果子的品质作出分析。”四川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资中县血橙协会会长李大刚指着仓库内的智能选洗线上的显示屏说道。李大刚介绍,该分选系统的硬件部分采用超高分辨率工业级数字摄像头和独特的LED光源系统进行全息数据采集。软件部分通过分析UV、H色谱和灰度图等进行视觉识别,实现在不损伤血橙的前提下,针对血橙的外皮色泽、果体大小、果体重量、外观瑕疵等外部品质进行分选的同时,亦可对血橙内部的糖酸度、果肉损伤、内血占比等生理指标进行智能无损分选。其中,公司着力打造的高端品牌“紫摇红”因其品质优,卖到了市场的最好价格,168元8斤的套盒颇受市场欢迎,供不应求。“毫不夸张地说,‘紫摇红’真正做到了千里挑一。”李大刚告诉记者,设备筛选的第一批18790个血橙,仅21个符合标准,要求严苛,使其成为血橙中的极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紫晨农业大力构建多元化血橙精深加工体系和产品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开发出血橙即食片(蜜饯)、血橙红酒(果酒)、血橙啤酒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广受市场欢迎。资中血橙近年来,资中县实施资中血橙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分别印发了《资中血橙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资中血橙优质优价工作方案》《资中血橙品牌提升及市场营销工作方案》,全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一二三产业链共发力,助力资中血橙产业“再次腾飞”。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08
(记者 蒋君芳)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表述,让“城乡融合发展”再次成为焦点话题之一。  面对“城乡融合发展”这道必答题,既有“大城市”也有“大农村”的四川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未来又将如何作答?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依托试验区多项典型经验获全国推广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川承担着重要的国家试验任务。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四川成都西部片区被列为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  试验成效如何?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建德介绍说,4年多来,四川成都西部片区聚焦5项试验重点任务持续发力——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2年,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5、较2019年缩小0.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7,郫都区“安农书院”、温江区“百家联营”等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试验区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对于温江区的“百家联营”,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勋花有发言权。她告诉记者,大多数村民都有发展意愿,但要么缺资金,要么缺技术,很难走出乡村创业的第一步。在“百家联营”思路下,岷江村探索出了“岷江家宴”:村民的家庭院落变成了“共享庭院”,家庭菜地变成了“共享菜园”,待业妇女变成了“共享厨娘”,打造出了乡村消费新场景,打开了乡村发展新思路。  四川期待肩负更多使命。今年全国两会上,包括杨建德在内的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拓展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联名提案,希望能以更多样本的试验,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提供更多四川经验。  成为样本,必须有基础。四川底气何在?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一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突出产业强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2年13个区入围全国百强区,入围总数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37个县(市)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入围总数蝉联西部第一,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从何处探路才能作出更多贡献?多位代表委员提到,政府工作报告已有答案可循。  全国政协委员、攀枝花市副市长李明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探路者,攀枝花如何作答?李明表示,攀枝花将坚持精明增长,重点抓好做强县城产业支撑、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增强县城承载力三方面的具体工作。“在做强县城产业支撑方面,我们将围绕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加快构建市县联动的钒钛产业、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等共同富裕联合体,激励各县(区)差异化打造特色产业强县、竞跑新赛道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夯实县域产业基础。”  聚焦县域经济,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唐利军也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搭建发展平台和拓展发展空间至关重要。“建议以产业园区作为县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引导城市工业配套产业向县域转移。依托乡村资源禀赋,发展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推动县域经济整体升级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关注“人”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这些内容,确实是老百姓进城的一些顾虑所在。他们怕就业机会不稳定,怕享受不到同等的公共服务,比如娃娃上学、老人就医等,所以很多人选择在城市务工,但户籍依然留在农村。”全国人大代表、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艳英认为,各地在探索时,应该从制度上系统性解决农民进城问题,真正让农业转移人口“离得开、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融得进、可持续”,用以人为本的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08
(周俊 记者 侯东)“小田改大田,农用机械用起来更方便,种粮有赚头,农户更有盼头。”3月6日,旺苍县大两镇金光村种粮大户赵万政说。近年来,旺苍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项目的实施,基本农田地平整、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县高标准农田已建成25.78万亩。“我原先大概有4亩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后,我又承包了10多亩地,加上去年优选的小麦品种,‘吨粮田’不是梦了。”赵万政介绍,高标准农田机械化率提高,翻耕、植保、收割等环节费用下降,田块整理后还可增加耕地面积,算下来每年每亩有望增收约300元。  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金光村党支部书记赵绍翠感触良多:“以前田块小且分散,道路坑洼,大型机器没法下田,经过高标准农田提标改造,田平了,路宽了,渠通了,这样的土地很受种植大户的欢迎。”她现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平整出的100多亩土地,村集体引进合作社流转出230亩,种植大户流转60亩,土地流转费加上服务费和土地溢出,村里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左右,而农户除了可以拿到每亩1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还解放了劳动力,可以创业、打工,增加收入。3月4日,天蒙蒙亮,白水镇勇敢村村民曾远明就骑着电动车来到田里,巡起了自管的千亩高标准农田。沟渠淤泥、垃圾堆堵……逢冬修或农忙,曾远明都以这样的方式开启新的一天。作为勇敢村8名管护员之一,曾远明主要负责高标准农田建后的日常清淤、水利设施应急维修、垃圾清理等工作,确保自己负责管理的标段设施完好、良性运行。旺苍县地处秦巴山区,全县山地占七成。以往一亩地种一季稻,收成不过600斤。从2017年开始,勇敢村建成高标准农田将近2000亩。“地块平整连片了,排水灌溉顺畅了,机耕道路拓宽了……现在种地和过去可不一样了!”曾远明说,他承包了150亩地,经过土地平整和精细管护,整饬有序的良田能实现一年两产,一季稻外加一季油菜。“以前到了冬天,地都闲着,现在我们正打造油菜花海。”旺苍县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四级网格长,实现“网格长制”全覆盖、无盲区。同时,还确定县级田长29名、乡(镇)级田长23名和村级田长243名,划定1701个网格管理区域、确定网格员1701名,有效解决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今,又当承包户又做网格员,改造后农田每亩增收近500元,一年收入五六万元,还能照顾家里。”曾远明直言,“日子过得很舒坦。”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07
三月春光暖,崇州花正开。和煦的阳光中,金黄色的油菜花与林盘、民居相映成景,加上盛开的樱花、李花、红梅花、樱桃花,遍布崇州“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地域,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是成都人最熟悉的浪漫春景,也是市民游客流连其中的盎然春光。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赏花客”纷至沓来,“赏花经济”也迎来“春天”,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提升。近年来,崇州坚持用一朵朵小鲜花撬动崇州乡村产业大发展,通过有机融合林盘、农田等要素,探索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催生出大批新场景、新业态,不仅让城里的游客流连忘返,也让农民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推动了城乡的“双向奔赴”。一场花事 让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崇州发展赏花经济,从打造“自驾赏花”品牌到出圈,用了十来年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效。原本寂寂无闻的重庆路,成了“中国最美乡村公路”走红网络,直接催生了崇州自驾赏花游。2013年崇州自驾赏花季期间,游客数量一下增至80.57万人次,同比增长10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02.49万元。尝到甜头后,崇州敏锐地洞察到“赏花游”的独特价值,果断地将其上升为“赏花经济”统筹谋划。崇州以城乡融合为导向,将“自驾赏花”作为推介乡村赏花游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逐步走出一条“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域景区”的赏花经济成长之路。“崇州的赏花经济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面对无边无际的满目金黄,崇州市相关负责人讲述起这些年来崇州“赏花经济”的发展历程,“一开始农民种油菜是分散种植,后来,我们从全市层面谋划‘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在高标准农田里成规模种植,油菜种植面积从10万亩增加到30万亩。”该负责人说。随着种植规模的逐年提升,一片片农田变成美丽的大田景观,崇州油菜花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看花客越来越多。赏花游也好,乡村游也罢,游客是“用脚投票”的,在哪里能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就会选择哪里。崇州开始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有意识地完善和打造。相关部门和重点镇街建起了赏花景观平台、修建了绿道、新建了停车场等,并辅以“坡地景观、绿色小径、静谧花园”的园林设计,游客赏花体验逐年提升。到如今,崇州已发展形成10万亩稻香旅游环线、重庆路沿线、水木北部旅游环线三大成熟的经典线路。依托紧邻大都市的近郊优势,崇州通过农旅融合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转化为富民惠民的美丽经济。2023年赏花季期间接待游客458.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33亿元。过去10多年,累计接待游客近2亿人次。近年来,崇州也借力赏花品牌活动,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等殊荣。一朵鲜花 让村民吃上旅游饭走在乡间道路上,金灿灿的油菜花映入眼帘,灿烂的黄摇曳在春风中,花香沁人心脾,花香中夹杂着酒香,被誉为“天府酒村”的隆兴镇梁景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刻。更令人激动的是,3月8日,一场以“花田品酒醉成都(崇州)·和美乡村盛世春”为主题的酒村集市活动将在这里登场亮相。结合当地“酒文化”特色,即将开市的“过完春节过春糖·崇州市天府酒村集市”,不仅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潼南特色产品专场、对口援建·马尔康特色产品专场、青崇联动·草堂街道特色产品专场、崇州市非遗产品、“土特产”展示展销等各类产品的展示展销活动,还有田园骑行、烟火集市、乡村集市、汉唐文化巡游、国风民乐演奏专场等魅力旅游系列活动。“油菜花一开,村里就热闹得很,到处都是专程从城里来赏花的车辆和游人。”梁景村党委书记张建军表示,“机遇就在眼前,我们要让‘赏花经济’成为梁景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借力赏花游活动,提高白酒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直坚持村里传统古法酿酒工艺,牟氏白酒坊的主人牟崇云对此充满期待:“这些年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酒作坊生意越做越大,一年产值约四百万元。希望今年的活动能继续扩大片区影响力,让更多的游客留下来,赏美景、品美食、住民宿,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崇州市赏花明星点位白头镇五星村,也因“赏花经济”端稳了“致富碗”。前两年,村民杨梅回到家乡,利用自家宽敞的院坝搭建起民宿餐厅。“最近来赏花的游客特别多,尤其是周末,我家每天都要接待好几百人,收入是平时的三倍多。”现在,五星村有100余家民宿和餐饮店。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群众融入”的新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务工等方式,五星村村民拓宽增收渠道,每年仅靠赏花就能给全村带来几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为了让“花期”更持久,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崇州坚持精细化、品牌化、景区化做长产业链,充分挖掘开发“花花世界”的无限商机,不断赋能新时代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乡村旅游 让城乡融合发展劲更足势如破竹的“赏花经济”,只是崇州市推动城乡融合的一个侧面。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全省城乡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进入提质加速的关键期;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考量、路径与举措。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在贯彻落实中央、省、成都市重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崇州坚决扛起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使命,因地制宜统筹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稳定和发展两个大局,把“和美”两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实现乡村发展的“美丽蜕变”。“围绕‘赏花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变现’。”崇州市相关负责人认为,“变现”的秘诀在于,通过推动乡村建设向乡村运营合理转变,挖掘和推广乡村好看、好玩、好吃、好住的资源,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近年来,崇州以赏花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通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迈入快车道,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不仅景色更美了、房屋亮堂了、道路宽敞了、厕所不臭了,还长出了各种新的场景和业态。如今,在崇州,涌现出仿如乡村版“宽窄巷子”的观胜镇严家弯湾,游客在盆景小院中,春赏油菜花海,秋看粉黛、芦苇,还能体验盆景制作;道明竹艺村的特色餐饮和非物质文化体验,成为游客体验乡村休闲风光的必选项;街子和元通的古镇文化、特色林盘、新型民宿等文旅资源,也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年,崇州将继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呈现稻乡环线、蔬香环线、古镇原乡环线、大熊猫爱情走廊等4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努力推动城乡各展其长、乡村各美其美。融合见实效,城乡更美好。但,推动城乡融合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崇州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城乡融合之歌。(图据崇州市委宣传部)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3-07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怀 王国平 祖明远 绵阳观察 付江  作为绵阳市最年轻的市辖区,安州区今年1月入围全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示范引领力百强榜”。  安州区既有新兴发展的活力城区,又有大片的农村。产业如何兴旺?乡村如何振兴?安州区给出的答案是,以乡镇为中心构建产业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镇兴则农村兴,乡镇强则县域强。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对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安州区如何走出一条以镇域为发力点的城乡融合之路?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绵阳市安州区蹲点调研。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第三届油菜花节。本文图片均由绵阳市安州区委宣传部提供第一个百亿元镇如何诞生?以镇为中心,利用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激活镇能量”  春节期间,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的联丰村内,游人如织。据统计,花荄镇今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花荄镇是安州区下辖10个乡镇中典型的农旅强镇,2023年实现旅游收入38.5亿元,带动景区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2万元。  目前,花荄镇正按照大环线、大资源、大整合、大景区的工作思路,打破村域限制,由镇上统筹,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花荄镇是安州区探索以镇为中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缩影。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乡镇在人才、资金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由此,安州区紧紧围绕绵阳市委关于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决策部署,以‘激活镇能量’‘点燃新引擎’,加快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安州区委书记胡斌说。  调研组注意到,胡斌提到的“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是绵阳市针对乡镇抓经济缺乏积极性等问题,2022年在全市166个乡镇(街道)中分类选取39个作为试点,此后绵阳成立工作专班、鼓励县市区出台相关政策,增强乡镇抓经济抓发展的能力。  绵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绵阳选中以乡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开展了一场自主性、原创性改革。  此次试点中,安州区共有四个镇入选,花荄镇是其中之一。花荄镇党委书记彭茂华说:“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让花荄镇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亿元,是区里第一个百亿元镇。”  同时,试点工作极大调动了镇上干部的积极性。春节前,调研组来到花荄镇时,镇上正在举行一场项目遴选会,镇村干部从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自身优势等方面纷纷发言。彭茂华反复提醒大家:“项目适不适合我们?我们的优势在哪里?这些问题都要考虑,不能光说想要,还要想清楚实际需求和自身能力。”  试点工作启动后,安州区发展和改革局联合多部门开始探索项目遴选机制——定期召开区级项目谋划工作例会,由乡镇和部门合作“自荐”项目,区领导则从项目的必要性、自身资源、发展空间、资金方向以及项目落地后的潜在成效来进行综合考量。  “项目遴选机制就是要让乡镇干部保持抓经济的活力和热情,也给了乡镇大胆创新的空间。”安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陈志辉说,这样一来,倒逼乡镇干部从搞执行向懂经济、会抓经济方向转变。  以镇域为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保持发展后劲?调研组注意到,借助试点启动,安州区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将全区划分为四个片区协同发展,即:安昌河都市经济发展片区、凯江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干河子优质农业发展片区、千佛山生态康养文旅片区。  每个片区单独制定发展规划,以镇为中心,以项目来驱动片区发展。“我们最大限度将区级部门的资源划拨给乡镇,比如撤并的学校、农机站、兽医站、敬老院等,让乡镇来使用和盘活这些资源。”陈志辉说,为支持镇域发展,安州区着力破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推进许可事项下沉工作。  乡镇发展活力在探索中涌现。2023年安州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6%,增速排名居绵阳市第四位,投资总量上升到第二位,创下建区以来的新高。安州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3%,增速位列全市第二。川青铁路安州站。川青铁路的开通,将给安州区镇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可能。一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如何脱颖而出?为每个乡镇划定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赛道”,在雎水镇试点“镇园合一”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区域产业承载能力是关键。依托“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工作,安州区为每个乡镇划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赛道”。  调研组从安州城区驾车40分钟来到该区另一试点镇——雎水镇。一路往来不断的大货车在提醒我们,这里是一个工业重镇。  依托煤炭等矿产资源,这里在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能源产业。这个镇的龙头企业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从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而来的一家新材料企业,2023年产值达到71亿元,带动形成一个产值超百亿元的材料产业集群。  一个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多方面支撑,乡镇如何才能更有作为?  雎水镇镇长钟媛媛向调研组表示,随着产业集群规模扩大,原有的镇一级政府确实面临很多瓶颈,比如可建设用地不足、行政审批权限不多。如何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工作启动后,雎水成为绵阳全市首个“镇园合一”试点镇。  什么是“镇园合一”?通俗来讲,一个镇就是一个产业园区。2023年12月,安州高新区雎水现代产业推进中心正式挂牌,机构设置为正科级。如此,雎水镇工业片区成为安州高新区的一个“分园”,镇上的企业可以享受到与高新区同样的要素保障、办事审批等各项服务,最终实现“镇(园)事镇(园)办,企业办事不出镇(园)”。此外,该中心还将承担雎水当地产业规划、项目招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  变化随之而来。“以往办理环保等相关事项需要到主城区,现在镇上就可以办理。”银河化学安全与环保运营中心副总经理高翔说。  途经场镇时,钟媛媛指着路边的一栋房子说:“这是镇上为企业建设的人才公寓,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已陆续完工。”  得益于“镇园合一”探索带来的营商环境和配套服务,银河化学去年新招引了200余名高技能人才,其中来自雎水以及周边乡镇的有30余人。随着技术工人的到来,银河化学从去年开始实施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战略,预计每年将创造出8亿至10亿元的产值,实现变废为宝。  与工业镇的发展路径不同,安州区秀水镇在试点中被归类为商贸产业强镇。  驾车驶入秀水镇,场镇的拥堵情况出乎调研组预料。作为昔日川西北第一大镇,如今秀水镇上已有34条街道。  秀水河边,这里正在忙碌地修停车场。秀水镇人大专职副主席李杰说,每逢节假日,来秀水镇赶集的人非常多,因为镇上不仅购物方便,还有电影院、商超等,能够极大地满足本镇及周边居民假日游玩购物需求,“修建停车场迫在眉睫。”  停车场只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2023年,秀水镇投入1500万元对全镇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推动该镇从传统商贸产业向现代商贸产业转型。  规划中的秀水镇滨河新区已现雏形。这里紧邻公路干道,规划有幼儿园、安置房、商业街等。目前该地块已初步完成整理工作,相关城市综合体的招商也在推进中。“你们过段时间再来,这里将是一片热闹的建设景象。”李杰说。一套“数字乡村”系统有什么作用?用智能数字系统进行管理,探索城乡公共服务新格局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城乡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是题中之义。  对此,安州区创新探索出一套“数字乡村”系统进行破题,该系统整合多部门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调度、协同与展示,使公共服务得以融汇畅通。  走进花荄镇九合村柑橘产业中心,一块硕大的屏幕上正滚动展示着柑橘产业园实时情况,以及天气、虫情监测等实时数据。  其中一个捕虫网引起调研组的注意。“这个网可以通过摄像头观察到果园里的昆虫,对捕捉到的虫情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九合村党委书记卿官松介绍,屏幕上的柱状图对应着红蜘蛛、黄蜘蛛等害虫数量的变化。当害虫数量超过设置的阈值时,会推送预警信息到九合村柑橘产业园数字化平台,以便村委会人员及时通知农户进行防治。  不仅服务农业,这套系统还可以对人口、应急、生产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采集,覆盖乡村工作的各重点方面。  以农村养老为例,花荄镇新建了智能监控设备201个、智能居家养老监测设备100个。“若有独居老人摔倒或遇到紧急情况,智能数字系统会第一时间报警,并将信息推送给网格员、村组干部等,从而实现第一时间派人救援。”彭茂华说。  安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与这套“数字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的,是全区以镇为中心的集镇更新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和硬件同步提升,缺一不可。”  “我们镇有11个村、10个社区,68家农家乐(农旅市场主体),从花荄镇中心出发,5分钟就能到一家农家乐。”彭茂华表示,花荄镇作为安州区主城区所在地,乡村旅游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而发展旅游需要“颜值”和“体验”,需要对全镇的风貌进行提升。  为此,花荄镇正筹备与区级平台公司合作,成立镇级的城市建设管理公司,同时按村级片区成立村级强村公司,将村集体组织联合起来,公司化实体运行。由中心村党委书记任董事长,聘请职业经理,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社会化、组团化、链条化发展。  “今年我们有两个项目在谋划,一个是镇级的廉租房改造项目,一个是城中村的协商改造项目。这两个地块很小,如果通过市场化改造成本会很高,所以我们考虑请社区作为业主,和群众协商,拆多少还多少,业主补成本差,以此来推动城市面貌改变。”彭茂华说,通过成立镇级城市建设管理公司,让社区有集体资产,让管理有抓手,从而实现社区的造血功能,并服务于全区的城市管理。链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基层干部  蹲点调研过程中,安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陈志辉告诉记者,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基层干部要有首创精神,能够精准施策,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为此,安州区对重点强镇采取配强干部的方式进行赋能,比如雎水镇党委书记由安州区的副区长兼任,并遴选高学历人才进入党政班子,以提高镇级党委政府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安州区每个乡镇还配备了年轻的研究生干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07
王菲菲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项目名片】  广元市畜禽繁育能力提升项目是广元市昭化区以建设全省肉牛羊生产重点县区为目标,开展的肉牛羊产业振兴行动。项目旨在盘活各处闲置资产,打造带动面大、受益群众广的养殖全链条,推进肉牛羊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依托该项目,目前昭化区建有肉牛羊规模养殖场103个,带动磨滩镇、卫子镇等多个乡镇产业发展,实现肉牛羊产值4.8亿元。【项目故事】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昭化区以建设全省肉牛羊生产重点县区为目标,积极盘活闲置资产,不断推进肉牛羊圈舍标准化建设改造,持续推动肉牛羊产业突破性发展,为当地农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昭化区第一个川中黑山羊扩繁场。受访者供图养殖场落地 周边乡镇“兴”  又是一年春来到,大地上萌动着活力与生机。在昭化区磨滩镇百胜村,一声清亮的羊叫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  广元市农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磨滩种羊养殖基地位于百胜村百安农业园区内,是昭化区第一个川中黑山羊扩繁场。  该基地以租赁方式,由村集体闲置猪场改建而成,圈舍面积近5000平方米。目前,基地拥有标准化羊舍11栋,管理用房、干粪堆积发酵池、草料库房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自2023年3月投产后,已辐射带动磨滩、王家等周边乡镇20余户农户发展种羊养殖。  “百胜村按照‘基地+集体经济+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自繁、自养、寄养、代养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磨滩镇人大主席官开波说,该村现存栏川中黑山羊1000余只、天府肉羊20余只,2023年产值突破600万元。  产业发展有力度,助农增收更有门路。“除了为村民提供优质的种羊资源、传授养殖技术外,基地还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就近务工。”该基地项目现场负责人罗显亮介绍,现已带动20余户农户实现就地就业,户均实现增收4万元。  据悉,后续该基地还将与磨滩镇各村委会及养殖户达成三方合作协议,让代养模式“落地开花”,切实壮大当地黑山羊养殖业。高标准发展 肉牛羊产业“兴”  磨滩镇是昭化区养殖业发展强镇,如今,全镇已建立肉牛羊养殖小区8个、肉牛羊养殖场21个。  在广元市鑫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场外围,整齐划一地分布着两排高标准养殖圈舍。  记者走进其中,只见自动投料机正在为一头头肉牛投喂草料,自动清粪设备正“有条不紊”地清理圈舍……现代化的厂房、机械化的设备,昭示着传统养殖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脚步和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该公司根据肉牛的生长特性,采用现代化饲喂设备、检测设备、粪污处理设备等,不仅培育出优质肉牛,还打造出绿色无公害的养殖基地。  “养殖场现有标准化圈舍2万平方米。”该公司董事长赵志明称,通过将 TMR全混合搅拌、自动投料、自动清粪等现代化工艺与传统饲养方式相结合,不仅能减少人工劳作,还能让饲草料拌合得更加均匀。  为推进肉牛羊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昭化区根据闲置资产的结构和分布情况,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改造提能生产工艺,发挥闲置资产的最大效能,打造带动面大、受益群众广的养殖全链条,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07
(李永琴 文/图)3月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甜美内江行”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资中县,实地探访该县血橙产业发展的“密码”。智能分选线在位于资中县双河镇的四川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包装经过智能分选线上筛选出的血橙,车间外面的货车正等着装车发往哈尔滨。血橙好坏评价的标准需要从外观、大小、甜度和花青素含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其中血橙的花青素含量最难判断。“智能分选线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四川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资中血橙协会会长李大刚指着智能分拣线上的两台显示屏说道,“每一个果子在经过机器监测时都会被拍27张照片,好与坏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电脑上也会精准对每一个果子的品质作出分析。”资中血橙四川新闻网了解到,智能分选系统的硬件部分采用超高分辨率工业级数字摄像头和独特的LED光源系统进行全息数据采集,软件部分通过分析UV、H色谱和灰度图等进行视觉识别,在不损伤血橙的前提下,针对血橙的外皮色泽、果体大小、果体重量、外观瑕疵等外部品质进行分选的同时,也能对血橙内部的糖酸度、果肉损伤、内血占比等生理指标进行智能无损分选。“目前,设备每小时处理能力为2万斤。”依托这条智能分选线,该公司将血橙分品、分级销售,畅通了血橙的市场销售。据统计,四川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2023年度销售资中血橙600余万斤,“2024年度将实现1500余万斤。”李大刚说。血橙系列精深加工产品除了分选优质血橙,该公司还大力构建多元化血橙精深加工体系和产品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开发出血橙即食片(蜜饯)、血橙红酒(果酒)、血橙啤酒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今年攻破技术难题,研发出了血橙NFC(非浓缩还原汁),“我们有设备,有技术、有渠道,资中血橙正逐步向‘橙中贵族’迈步。”谈及下一步发展,李大刚信心满满。资中县自80年代末引入血橙种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由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万亩以上血橙产业示范片,银山-球溪-铁佛点、线、面结合的百里血橙长廊,重龙-双龙晚熟血橙产业带,鱼溪-归德-球溪-龙结优质高产基地四大版块融合而成的资中血橙产业圈,成为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血橙产业基地,年产血橙达40万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0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人勤春来早,农事催人忙。大棚内,蔬菜种苗茁壮成长;田地里,翻耕机隆隆作响;麦田旁,智能设备正精准监测病虫害防治信息……3月1日,记者走进成都市郫都区种苗企业基地、农事社会化服务中心等地,扑面而来的都是春耕备耕的热闹景象。郫都区农林局工作人员介绍病虫害防治智能设备。 受访者供图700万株种苗保障农户需求  苦瓜苗、玉米苗、茄子苗……在当地一家种苗企业的育苗基地大棚内,各类幼苗含露吐翠,部分苗床已被“清空”。俗话说“苗壮一半收”,从去年11月底至今年2月底,该基地共培育700多万株种苗,其中,玉米苗约200万株。  将一粒种子培育成一株优质种苗,嫁接用的砧木、育苗用的泥炭等都至关重要。  “不同品种之间的蔬菜嫁接,不仅能提高幼苗防病性,还能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该公司董事长李春文介绍,基地嫁接采用的砧木,是从云南引进、抗土传病害的托鲁巴姆。以茄子幼苗为例,经嫁接培育后,一亩可减少约200株幼苗用量,但茄子却能增产25%以上。  育苗采用的泥炭是从塞尔维亚等国进口而来的,每年进口泥炭都要花100多万元。记者轻拨黑褐色表层,用手一捏顿感松软。“培育壮苗是优质丰产的基础!”李春文介绍,基地还会剔除差苗、次苗、死苗,保证客户拿到优质种苗。该基地全年可培育蔬菜实生苗、嫁接苗和花卉实生苗等6000余万株。7个智慧监测站做好病虫害防控  当前,正值小春作物苗期管理的关键时节,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  在郫都区稻麦轮作高质高效综合示范区内,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麦田的田垄上,一座崭新的病虫害监测站引人注目:远程气象监测系统、远程信息化虫情监测系统、害虫性诱测报仪、土壤墒情监测仪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守护着农作物的健康成长。  这是今年郫都区新建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智慧监测站。这套设备有多智能?  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农林中心主任余文霞介绍,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设备可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土壤墒情、苗情生长等情况,然后通过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点开手机,我们就可以判断病虫害数量变化趋势,从而合理安排防治时间和方法。”余文霞说。  赶在今年春耕前,郫都区共新建了7个智慧监测站,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指导种植户做好病虫害防控。1500台(套)农机全面“体检”促生产  “突突突……”当天中午,在郫都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实验区的农田里,4台旋耕机正来回穿梭平整翻耕土地。  今年,郫都区预计粮食播种面积约8.75万亩,如何让农机大显身手?  走进郫都区神农农机综合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现代农机具一应俱全。“除了满足自身5000多亩的需求,我们还能承接万余亩的农事社会化服务。”该社理事长周代斌笑着说。  据了解,春节前,郫都区农林局就积极组织辖区内各农机合作社做好人员培训、机具准备等工作,共检修各类机械约1500台(套)。该局局长孙大伟介绍,全区还开展了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等行动,坚决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确保春耕备耕有序开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06
  (记者 高文 见习记者 张缘成)眼下正值四川省蒲江县耙耙柑上市季。记者了解到,与去年相比,耙耙柑今年的“身价”出现下跌。“去年耙耙柑的地头收购价每斤在5-6元,今年价格下跌,春节前每斤只有2元左右,节后才有所上涨至3元。”蒲江一位耙耙柑种植户说。  收购价为何下跌?蒲江县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唐翠芳向记者道出了原因,“耙耙柑学名‘春见’,是柑橘的一个品种。柑橘产量有‘大小年’之分,今年耙耙柑正是赶上‘大年’,总产量预计增加超40%。此外,今年气候条件好,非常适宜柑橘生长,这也导致各品类柑橘扎堆上市,竞争激烈。”  同在蒲江,收购价也有例外。铁牛村阿柑生态种植园内的耙耙柑,今年的收购价在4-5元每斤。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介绍,阿柑生态种植园是一个40亩高标准生态绿色示范园,园内的耙耙柑经过专业机构检测,273项农残指标均未检出。这也成为其收购价高的依据。  事实上,为破解柑橘“丰产不丰收”难题,蒲江当地正分别从打造高品质和塑造强品牌两方面发力,广拓市场做活“果经济”。四川蒲江铁牛村的果农正在查看柑橘长势。 受访者供图  科学种植提品质  蒲江县是四川晚熟柑橘核心产区,已有40多年的晚熟柑橘种植史。目前蒲江柑橘种植面积约28万亩。不过当地柑橘产业种植分散,标准不统一,品质难以达到一致。而像阿柑生态种植园“高标准”的背后离不开“两个替代”工程的实施。  什么是“两个替代”工程?唐翠芳介绍,蒲江县近年来在全域推动实施的“两个替代”工程,即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农产品种植全程施用有机肥、环保酵素,并通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挂黄板、捕食螨等绿色防控措施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由于不打蜡不染色、使用有机肥,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得到有效改善,水果自然成熟品质更优、口感更佳。据了解,蒲江全县目前已建成“两个替代”示范基地92个,带动发展面积20万亩,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超75%。  铁牛村就是“两个替代”工程的受益者,目前该村9900亩柑橘种植面积均已实现“两个替代”,阿柑生态种植园正是在此基础上升级打造而出的高标准生态绿色示范园。  谈及“两个替代”工程实施带来的改变,徐帮淼表示:“看到我们村的果子在市场上卖出了好价钱,让我感受到好品质果子是市场真正的需要。外地果农也到我村观摩学习果业栽培种植,对我们科学种植技术进行肯定,这些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两个替代’的实施是非常有必要一直做下去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发布的蒲江县“两个替代”工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题研究报告显示,相对于传统种植的农产品,“两个替代”农产品使用农药种类明显减少,总体品质更佳。其中,特色水果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等各项营养参数占优。  品质提高的背后,是果农种植方式的改善。徐帮淼说,“‘两个替代’对种植要求更高了,有农户习惯了以前的种植方式一开始还是难以接受,对此我们进行充分引导,邀请了科技果品协会的技术团队向村民们宣传,在解答村民们疑问的同时,还会根据每户果树自身实际情况的不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我们还打造‘两个替代’社会化服务门店,村民们可免费得到及时帮助。”  高品质无疑可以带来更高的议价能力,但记者注意到在市场中仍有个别代办和经销商不顾品质,在柑橘尚未成熟时就开展收购,也有部分果农会不顾生长规律过早采摘。早采的背后有何原因?“主要是为了抢占市场先行获利,从果农的角度看,不摘果还要投入养护成本,最怕的是等到后面出现不可预知的自然风险以及市场变动从而导致滞销。”一位多年从事柑橘种植的农户告诉记者。  违背生长规律早采,尚未成熟的柑橘口感差、品质低,流入消费者手中会对当地品牌造成影响。为避免相关现象发生,蒲江连续多年印发《致全县柑橘种植经营者的一封信》,其中,特意强调蒲江柑橘主要品种适宜采摘标准及采摘始期,以对种植户进行合理引导。  不早采的倡议让果子在市场竞争中占不到时间优势,特别是在面对收购价较低和滞销风险的时候,还会引来部分果农的抱怨。事实证明,只“堵”不“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做到保证品质的同时,让果农不为销售发愁?蒲江当地进一步通过树立品牌来拓宽销路,发力解决果农的后顾之忧。  树立品牌拓销路  在品质有保证的基础上,铁牛村就探索出了“村企联合体丑美铁牛公司(组织方)+农户(种植方)+泰禾有机(技术指导方)+丑美公司(销售方)”的四方合作模式。据徐帮淼介绍,在该模式下,技术指导人员会按照销售方丑美公司提出的标准对农户的种植环节进行指导,果子达标后由丑美公司负责统一收购和销售。  “丑美公司打造出‘丑美阿柑’的品牌,把耙耙柑优价收购销售到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并开发出系列加工产品,增加采摘体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带动当地不断扩大生态种植规模。”徐帮淼表示,四方合作模式下种植有指导,销路有保证,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希望可以参与进来,下一步我们首先要推动农户科学种植,然后吸纳更多符合品质标准的农户加入。  为帮助蒲江当地更多果农解决销路问题,2023年9月,成都集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政府主导+国企引领+生态化联营+村集体带动村民全面参与”的形式,联合全县84个涉农村(社区)共同组建了蒲江农民专业联合社。  唐翠芳介绍,蒲江农民专业联合社以种植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品牌打造统一、包装销售统一的“六个统一”,打通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线上渠道、线下商超及海外渠道)、售后服务的上下游链条。  如今,蒲江耙耙柑的品牌效应正日益彰显。数据显示,蒲江耙耙柑拥有200余家冷链仓储企业、20余家包装企业,已形成包含收购、分选、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对外出口方面,2023年全年,锦城海关验放蒲江耙耙柑出口532.76吨,并助力蒲江耙耙柑首次出口印度尼西亚。  电商的加持也让蒲江柑橘的销售从线下走向线上。蒲江县通过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蒲江电商新业态基地建设、提升电商大数据信息技术服务维度等措施,构建多企业参与、多业态并存、多模式运营的特色电商服务网络,已形成了宣传、选品、包装、运输、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体系。目前,全县有6000余家农村电商,2023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33亿元。  谈及未来如何进一步打造品牌优势?唐翠芳表示,蒲江将推进实施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升工程,推进“两个替代”工程基本实现全域覆盖,推进“长秋禅橘”“百年贡果”等绿色种植和品牌运营,打造更多优势产品。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04
(记者 邵明亮 文/图)惊蛰将至,一场小雨过后,川南春意萌动。  “春栽宜早不宜迟。”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斗笠村种粮大户刘昭有坐不住了,喊上乡亲们谋划今年的春耕春播工作。  春耕虽年年有,农情却年年变。特别是去年和前年,我省多地遭遇严重旱情,川南地区尤甚。眼下,我省的春耕春播正由南向北陆续铺开,合江县作为我省最早“开秧门”的地区,当前春灌用水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当地又将如何抢抓农时,为夏粮丰收打牢水利基础?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合江县白米镇通过提灌站为大大小小堰塘补水。工程蓄水的缺口怎么补?从江河直接提水到提灌站,进而为水库、堰塘补水,成为护航全镇粮食丰收的关键  松土、整理苗床、洒水、播种、覆土……2月27日,刘昭有和农技人员正在组织村民进行育秧作业。一上午,几亩秧苗已经播种完。  “有收无收在于水”,经历前两年的旱情,刘昭有对这句话感受格外真切。再过20多天,水稻秧苗就要移栽到合作社600多亩的稻田中。如何确保充足的春灌用水,关系今年的水稻收成,也是他当下最关心的事。  “刘局长,今年咱们的蓄水情况还好吧?”看到合江县水务局副局长刘波走过来,这位种粮“老把式”赶忙上前打招呼,询问供水事宜。  刘波走向地头,告诉在田里忙碌着的村民,白米镇的7座提灌站,目前6座已在年前整修完毕,1座正在加紧改造整修,可为村里的水库堰塘提水补水,农业生产用水总体能够满足。  “斗笠村也将新建1座太阳能光伏提灌站,这两天就动工了,今年夏天能建成投用。”白米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瞿小杭补充说。  斗笠村有曾沟、石坝上2座小型水库,以及几十口大大小小的堰塘。这些水利工程是村里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通过各种渠道、管道连接形成一张灌溉水网。但由于工程规模小、建设水平低等多种原因,这张水网还是很脆弱。  过去,降雨充足的年份,仅靠天然降雨就能蓄积足够的水量。但今年1—2月,全县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偏少近两成,全县104座水利水库正常库容4723万立方米,现蓄水量3574万立方米;4055座山坪塘总库容2156万立方米,现蓄水量1372.7万立方米。斗笠村也不例外,村里的水库、堰塘的蓄水尚有不小缺口。  “面对当前蓄水情况和后期用水需求,从江河直接提水到提灌站,进而为水库、堰塘补水,成为护航全镇粮食丰收的关键。”瞿小杭表示,当地从春节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巡检全镇的提灌站,年后这段时间还在检修,就是为了确保今年春灌供水不出问题。合江县白米镇斗笠村村民进行旱育秧作业。春灌放水的时序咋把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活水、后库水,保重点、顾一般”,综合施策,全力保供  车行合江县白沙镇,只见道路两侧的田地里,一排排白色的塑料棚格外显眼。  “这是旱育秧大棚,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采用旱地育秧了。”刘波表示,水稻育秧一般分为传统的水育秧和旱育秧,旱育秧尽管技术要求高但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原因就在于节水、耐旱。  除了育秧节水,春灌放水的时序对合理利用水资源更加重要。在白沙镇马鹿村,村党总支书记黄其彬正在跟合江茂丰源农机专合社负责人杨忠富商量今年的育秧工作。今年育秧,杨忠富并没有着急让村上的水库供水,而是先用冬水田里的“自留水”。  去年秋收后,专合社立即对稻田进行旋耕,目的就是防止后期地面干裂漏水,方便利用冬季有效降雨蓄水,以备今年春耕之需。  “以往,我们对冬水田的水不是很看重,毕竟水量有限。但前两年连续出现旱情,让每一立方米的水都是‘增产水’,都要水尽其用。”黄其彬告诉记者,马鹿村育秧用水先采用冬水田蓄水,用水高峰期再启用村里的63口山坪塘,之后才是利用后坝、吊沟石两座水库的水,做到有序利用水资源。  春灌是夏粮丰收的关键一环。合江县水务局为今年全县的春季供水确定了一个原则,即“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活水、后库水,保重点、顾一般”,综合施策,全力保供。  与此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旱情,当地也在制定相关预案。当地水利和农业农村部门正全面摸排农田缺水情况,摸清目前无水但能通过抽水灌溉播种的稻田,无法播种水稻但能水改旱的区域和面积,“弄清家底后,才能精准施策。”  此外,在水源地管理上下功夫。合江县统筹江北片区及县城周边镇街现有的塘库堰渠等基础水利设施,采取从长江、赤水河等河流提水补水方式,推动区域内塘库堰多点互补,实现多元互济,确保干旱之时调水顺畅,及时为农田“解渴”。记者手记要大干,也要巧干  2022年和2023年,我省连续遭遇严重夏旱。去年12月以来,我省整体又呈现“冬暖冬干”的气候特点。  “旱”字下方是一个“干”字,正所谓大旱之后要大干!面对可能出现的旱情和供水形势,省委、省政府今年提出“实施丘陵地区、盆周山区重点山坪塘整治,新建和改造1500座提灌站”。当前,包括川南地区在内的全省各地正在加紧开展提灌站的整修和新建工作,山坪塘整治也在加紧推进中。  工程措施发挥效益,不可能一蹴而就,非工程措施此时显得格外重要。非工程措施就在一个“巧”字。如何巧妙地调水、输水、配水?如何精巧地利用好每一立方米蓄水?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提前谋划,精心部署。  而对于肩负粮食安全大任的广大涉农工作者来说,只有勤跑春耕春播一线,问农所需、解民所难,才能帮助乡亲们呵护好丰产增收的“春苗”。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04
四川农村日报 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罗敏  在四川全省 183个县域中,我们如何定义三台?至少有两个显著的标签: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全国麦冬出口量,三台占了80%以上,种植规模居全球第一;生猪出栏量,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拥有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共享公猪站……凭借着特色产业迅速崛起,三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一方阵,连续5年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产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稳步增强。三台县承载着百万人的美好生活,县域之内,33个乡镇星罗棋布,街道村社,又由更多的细小单元组成。  乡镇,既聚集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类业态,也是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节点。以城乡融合的主要枢纽——镇域为观察切片,即日起,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推出三台县乡镇点位观察系列报道,聚焦联城带村的镇域,总结梳理三台县各乡各镇促进城乡融合、做强县域经济的具体举措与显著成果,沉浸式探析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县域密码”。位于三台县城区的潼川古城,人流如织,带来旅游经济的“热辣滚烫”。受访者供图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乡镇主导产业百花齐放  三台的乡镇,可谓各有所长。  走进芦溪镇,围绕农业“3+ 2”(麦冬、藤椒、生猪+粮油、蔬菜)主导产业建设的绵阳市健康食品(三台)产业园,肉制品精深加工、麦冬饮料等生产车间灯火通明、机械轻响。  作为三台工业园区健康食品产业主要集聚区,园区吸纳中国食品企业名牌产品称号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高新技术企业2个等入驻,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  而位于北坝镇的三台县青东坝梓州织造产业园的安吉纳体育,或许颠覆你对三台传统产业的认知。  这家综合性体育运动装备制造企业,2021年从福建总部引入三台,一期项目率先建成8条先进成品鞋配套生产线,实现生产全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2022年球鞋产量达200万双,2023年达400万双。  “三台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公司九成以上的员工为本地人,熟练工人月入万元。”相关负责人邓华介绍。  此外,金石镇确立“如画翠湖 粮仓金石”和区域性中心镇的发展定位,规划建设优质粮油、生猪、藤椒、休闲观光四大农业园区;断石乡推动以先锋村为核心区的绿豆河蔬菜产业带建设,种植青菜、豇豆 、辣 椒 等 3800 余 亩 蔬 菜……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再去谋局,工农发展齐步走,乡镇主导产业百花齐放。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畅通城乡“毛细血管”今年1月1日,对于三台县老马镇、刘营镇5万余名群众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元旦节。这一天,刘营渡口渡改公路桥正式通车。  在刘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霍超看来,该公路桥正式通车,不仅直接方便两岸5万余名群众出行,同时对促进刘营、老马两镇经济交流和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三台县按照“道路围着旅游走、围着产业转”的原则,聚焦“农村公路+产业、旅游”发展模式。2023年,实施双车道改造37公里,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建设里程119公里,惠及13个乡镇、41个村;较多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建设里程88公里。  基础设施关乎城乡居民最真切的幸福感。推动2544套棚改住房建设,改造51个老旧小区,新建雨污水管网约27公里,建成三台县首个“东门口袋公园”……三台县把城市和乡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互融共生、共治共享。在地文化赋能绘就城乡融合共美画卷“历史古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山水田园和街道楼宇浑然一体。”这是三台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的全县城乡融合目标任务。  三台县众多丘区乡镇发展条件有限,如何破题?一众乡镇依托当地人文环境,赋能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刚过去的春节长假,旅游景区的人潮可谓“热辣滚烫”。潼川古城旅游景区在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整个春节期间客流达25万人次,共带动项目整体及周边商户实现销售额近千万元。”潼川古城运营公司策划部工作人员范莎莎介绍。  除了潼川古城,三台各乡镇立足文化振兴,结合农业产业项目,举办“紫河丰收文化旅游节”“郪江城隍庙会”等特色活动,成功吸引数十万名游客前来体验打卡,带动“千万级”经济消费。  以点带面,当前三台建成生猪公园、稻鳅渔乡等农旅综合体,促进了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美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乡风文明凝心铸魂和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不仅要发展经济、改善村貌,更要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  春节前,观桥镇湘江村村民李玉琼的小女儿刚举办完婚礼。  一开始,新人准备将亲朋好友“都请来,办一二十桌酒席”。湘江村红白理事会在了解到李玉琼家的情况后,立刻上门做思想工作。李玉琼听取了红白理事会的建议,适当减少了席桌数量。  为改变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观桥镇规范建立村级红白理事会,通过“事前介入、事中参与、全程监督”,对酒席的范围、申报审批、规模等进行监管。  这是三台县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之一。近年来,该县各地共建立“县乡村”三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152支,大力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大力挖掘展示本土优秀农耕文化。  走进三台不少乡村,村委会张贴栏上涵盖移风易俗、村内事务等内容的村规民约格外醒目;用手机打开全域推广的“川善治”乡村数字治理平台微信小程序,城乡居民在“居民说事”板块畅所欲言;积分制超市多点开花,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人翁意识……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乡村善治步履向前,和美乡村“多点开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01
(记者 雷倢)一片片油菜花盛开,便是川西坝子春天到来的信号。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环城生态区的交子百业园,金灿灿的油菜花海映入眼帘,点缀其中的一片紫色、橙色、白色的油菜花尤其引人注目。紧挨着油菜花田的绿道上,不少市民正在骑行、散步。  成都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片区负责人杨金权介绍,交子百业园的油菜花种植面积为600亩左右,整个环城生态区的油菜种植面积为3万亩左右。  既是田,也是景;既作农,也作旅。环城生态区位于成都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其中有10.1万亩农业区。这10.1万亩农田,除了丰富成都人民“米袋子”“菜篮子”,还将发展绿道特色农业,打造都市农业新模式。2月21日,成都环城生态区交子百业园里的油菜花开得正盛。 李明成 摄(C视觉)既是田,也是景在大地上“作画”,多彩农作物既有观赏性又有经济价值  “本季全环油菜主要分布在绕城高速及一级绿道视线面,在各农业示范区主要视线面布局了彩色油菜带状种植,以矮秆油菜、早花观赏油菜、彩色油菜为主。”杨金权说,在交子百业园里种植彩色油菜,主要是提升油菜花的观赏性,这也体现了环城生态区都市景观农业的属性。  杨金权口中的彩色油菜是环城生态区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合作研发的,不仅有观赏性,还能榨油。  除了彩色油菜,环城生态区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还合作研发了早花观赏油菜。一些细心的市民在去年底就发现,环城生态区的一些区域里已经有油菜花盛开。  “普通油菜花品种在2月到3月期间开花,花期40天左右,这个新品种开花时间提早2个月,花期也延长近50天。”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付绍红介绍,该品种开花早、花期长,属春性品种,温度在10℃下春化2周,就可以开花。  不仅仅是新品种油菜,环城生态区锦绣水韵园区里还能看见彩色小麦。杨金权说:“这是我们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的小麦多品种实验。”  无论是彩色油菜还是彩色小麦,都是环城生态区以田“作画”的一种方式。成都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凯告诉记者:“正常来说,成本基本能被销售覆盖,是收支平衡的。”  徐凯透露,未来,环城生态区还将通过规模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产品收益,使企业和项目能自主经营、不断成长。既作农,也作旅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第四年,都市农业新模式有了良性循环  行走在环城生态区,记者发现,油菜花田里分布着气象站、土壤墒情检测仪、水质检测仪等智慧设施。这些仪器的数据传输到远处的水肥一体化泵房智能系统分析处理,通过埋在土里粗粗细细的管道定时给庄稼浇水,并将提前配比好的肥料施入田间。  杨金权告诉记者:“有探头埋在土壤下层,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这些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着指导性意见。”  而在另一端,则是环城生态区自研的“智慧农业管控平台”。在即将建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和进行种植生态管理,比如进行气象监测、实时监控、溯源、病虫害防治、土壤墒情等情况监测,也可以遥控农业设备施药、浇水、施肥。  “坐在办公室里,登录账号,就可以看到地块上的情况。”徐凯说,360度的实时监控还能监测农事作业的状态、田间的突发情况等,能保证人和农作物的安全。在他看来,智慧农业系统不仅将农业种植数字化、直观化,还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了数字保障。  今年是环城生态区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第四年。“通过每年持续的轮作,我们看到土壤土质在变化。”徐凯还记得刚到环城生态区的农田时看到的情景:“都是撂荒地,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土层厚度满足不了耕种条件。许多原有水渠已不复存在,排洪排涝也是问题。”  当时,环城生态区采取沟槽式翻土的方法,把下面有生产能力的土壤翻上来,保证土壤厚度达到20—50厘米,同时在土壤中施入有机肥来恢复肥力。如今,通过轮作,环城生态区的土壤恢复了不少。  土壤的变化也给农作物的产量带来了变化。徐凯说:“每年我们都能看到农作物产量的变化,比如,去年大春和前年的大春对比,产量有很大的提升,相信今年的小春,我们的油菜和小麦产量比去年还有大幅增长。”  销售渠道也在拓宽。徐凯介绍,环城生态区和成都粮食集团合作,针对成都本地居民销售粮油作物;蔬菜直送伊藤洋华堂、绿友家等超市;市民在“天府绿道”公众号也能直接下单。此外,环城生态区产出的农产品,还会通过多种渠道供应外地。  记者还发现,相较几年前,环城生态区还多了很多农业科普的展示牌,上面有农作物品种的特点、种植时间、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的介绍。  徐凯说:“一产的发展促进了三产的开展,研学、农业科普、认种认养、农业市集等活动都在陆续展开,有力地促进环城生态区都市农业新模式的良性循环。”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2-23
(刘旭 记者 侯东 文/图)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对2023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进行了通报表扬,朝天区成为广元市唯一一个被通报表扬的区县。成为全省先进,朝天有何秘诀?近年来,朝天区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全速全域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工作,成效卓著。朝天农特产品实施创新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新春伊始,记者走进朝天区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的大棚里,只见一株株“牛心甘蓝”长势喜人。“这个品种的甘蓝是普通甘蓝价格的四倍,产量也很高,而且一年可以种植两季。”该园区相关负责人严大琼介绍道。近年来,朝天区按照种养配套、长短结合方式,围绕构建现代特色农业“3+3”产业体系,以企业引领园区,以村集体经济为支撑,以专合社、家庭农场为基础,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园、户办家庭产业园“三园联动”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个、村特色产业园341个、户办家庭产业园2.25万个。该区还深化激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和科技特派创新试点,先后引进涉农高层次人才和聘请专家学者担任特聘专家或技术顾问,建成专家大院2个;创新农村土地保障机制,结合农村土坯房改造,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推广农业产业链保证担保带动贷款金融支农模式,先后推出扶贫小额信贷、“政担银企户”财金互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风险补偿金贷款等。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协同化也是朝天区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机制的重要抓手。该区积极构建扶贫产品认证体系、购销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已建成区级电商物流平台1个,县乡物流体系基本建成,培育村级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点176个。积极构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发展领军人、社会化服务超市”的“1+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企利益联结机构覆盖面达90%以上。积极转变  构建农业农村振兴新路径目前,朝天区认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9万亩,绿色食品5个;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朝天核桃”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名特优新农产品。朝天区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一项项丰硕成果是朝天区农村改革见实效的重要体现。“我们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战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农产品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朝天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生产的转变只是朝天区构建农业农村振兴新路径的一方面,该区还积极推进生产组织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进一步完善县乡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大力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目前,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1万亩,适度规模经营率提高到45.5%。建成食用菌科技文化和综合展示馆、采摘体验区8个,开发食用菌特色旅游商品50余种,培育食用菌特色餐饮店20余家,开发食用菌菜品70余种。同时,积极推进经营主体由“农民”向“新农人”转变,建立起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系统完善、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城市居民、企业家、成功人士、社会团体到农业农村施展才华。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人社就业等部门配合、各类市场主体多方参与、适度竞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去年,完成乡村人才就业创业能力培训2142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247人,涌现出一大批“新农人”代表和“新农事”案例。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22
(黄明鑫 曹晓林 段玲 刘国容)2024年春节假期,自贡市大安区迎来游客100.5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525.4万元。其中,5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83.18万人次,同比增长40.69%,旅游业发展迎来“开门红”。  铿锵踏歌行,新春话振兴。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大安区被命名为“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新店镇高峰村、牛佛镇红旗村、庙坝镇柑子村被命名为“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团结镇申家村被命名为“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至此,该区已有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示范村11个、重点帮扶优秀村2个。  近年来,大安区锚定“特色农业强区”建设目标,奋力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2023年,该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5亿元,同比增长4.1%。牛佛镇金山村的“中稻+再生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片”。 宋姿熠 摄“农业强”作画 勾勒“产业兴”富足图“镇上已建成标准化养殖鸡棚348条,年可出栏肉鸡1300多万羽,产值达10.3亿元,产业还在做大做强!”近日,大安区何市镇党委委员李成峰说,2023年该镇对黄桷村、十字村的10条养鸡棚进行改造升级,出栏量预计还可增加20多万羽。  作为大安区镇域经济发展示范区,何市镇聚焦肉鸡主导产业建基地、促加工,配套发展“千亩精品柑橘”“千亩对虾养殖”“饲料加工”“肉鸡屠宰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肉鸡养殖全产业链。2021年2月,该镇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镇;2023年8月,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2023年我们共种植高粱510亩,亩产268公斤,产值达100余万元。”自贡市大安牛佛大山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伟忠说,这得益于2018年专合社抢抓“订单高粱”发展机遇,先后在三多寨镇八甲村、牛佛镇王大山村流转和代耕土地500亩。  2013年回乡的胡伟忠,与朋友一道成立专合社,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总结出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栽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防、统一机收、统一农资采购、统一田间管理的“八统一”经营模式,以及开展高粱、大豆、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2023年8月,胡伟忠被评为四川省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先进个人。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大安区构建起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级园区为骨干、市区级园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个,其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五星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跨区域合作园区1个、市级农业园区2个、区级农业园区5个,形成了大园套小园、园村共建的格局。2023年,大安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2.3万亩、产量11.3万吨;年出栏肉鸡2800万羽、产值8亿元。自贡市大安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宋姿熠 摄“农村美”着色 涂抹“高颜值”宜居图  “乡情小院”的墙壁上,以农耕文化、酿酒工艺等为主题的彩绘映入眼帘;“拾光烟火·醉美农科”成为“网红”打卡点……2月18日,走进大安区牛佛镇农科村,一幅村容美、庭院美、生态美的新农村图景在眼前铺开。  2022年以来,牛佛镇农科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对各组道沿线墙面、路面、绿化带、道路节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结合大棚蔬菜种植、农科酒厂等特色产业,对“乡情小院”墙面进行彩绘;铺设青石板路、打造休闲游步道等;沿路栽种花卉,构筑篱笆,扮靓乡镇。  “我们村实施了‘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美丽乡村等一批项目,村民的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农科村党总支书记游斌说。  优环境,持续提升“颜值”。仅2023年,大安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355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治水经验入围“全国2023年基层治水十大经验”。目前,该区创成国家卫生乡镇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2个。  “道德积分”点亮乡村文明新风尚。大安区三多寨镇八甲村以“川善治”平台建设为契机,完成积分超市建设、乡村治理文化长廊打造、数字化设施设备安装等,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该积分包括遵守村规民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加分项,收受高价彩礼礼金、厚葬薄养等减分项,每季进行评选,村民可利用积分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  据悉,该区现已完成八甲村、红星村两个省级“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试点村建设,实现87个行政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全覆盖。目前已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六无”平安村(社区)11个。庙坝镇农户采摘菊花。“农民富”打底 绘就“腰包鼓”喜庆图  “基地在2023年夏秋季收获黑斑青蛙和水稻后,2024年1月又收获了一季稻田养殖的生态鲫鱼。”2月19日,自贡源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前旭介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真正实现了“稳粮增效、粮蛙双赢”。  2023年初,该公司在牛佛镇红旗村等地流转土地230亩,采用“水稻+黑斑蛙+鱼”立体种植+养殖新模式,每亩不仅收获稻谷300公斤、再生稻100公斤,还收获黑斑蛙1500公斤,稻田养鱼收获100公斤,亩产值超4万元。养殖基地每年常用人工在180人以上,可实现务工收入150万元。  近年来,大安区大力推广“玉米/高粱+大豆”“优质稻+生态鱼/虾/蛙”粮经套作复合种植等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建成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核心示范片9000亩,发展“中稻+再生稻”7.2万亩、“高粱+再生高粱”5000亩。依托肉鸡一体化养殖项目,创新“公司+农户”“公司+专合社+农户”“公司+服务队”等模式,将3364户村民“吸引”到肉鸡产业链上,实现农户代养收益2.99亿元,增收路径越来越多元。  “村里的酒坊解决了我家人的就业问题,村集体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日前,在何市镇十字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村民老李高兴地说。  2021年,十字村将闲置资产改造为酿酒基地,成立集体经济“赖雅庙”酒坊。2023年,该酒厂年产值达4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益10余万元。  大安区探索“村企共建、利益共享”模式,以建设小微工程、发展休闲农业等方式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该区共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收入3800.5万元,村均43.68万元,同比增长22.73%,其中,新店镇高峰村等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  大安区锚定“特色农业强区”目标,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丘区示范,朝着“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既定目标奋力奔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2-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佳怡 文/图  龙年伊始,作为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的井研县,迎来了耙耙柑集中上市的季节。  近日,笔者来到井研县竹园镇石牛村牛人返乡创业园区,只见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果园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季。村民采摘耙耙柑。  “来,随便品尝,这是我们园区精心种植的耙耙柑,味道巴适得很!”石牛村垄上行家庭农场的果农金福权一边和村民们忙着采摘、搬运刚采摘下来的耙耙柑,一边笑眯眯地介绍,“我这果园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化肥使用量,果树的抗逆性增强了,挂果率更高,果品更天然。今年种的耙耙柑品质比去年还要好,我们根本不愁卖,每斤价格平均要比其他地方的耙耙柑高8毛到1块钱。”  “石牛村交通便利,近几年我们引进优质业主发展水果产业,目前园区里主要有耙耙柑、水晶柑、沃柑、爱媛等晚熟柑橘上千亩,都已经进入盛产,年产量有上百万斤。”石牛村党支部书记刘天金说,“通过业主示范带动,村民把土地承包给业主种植水果,还可以常年在果园务工,一边挣钱一边学习种植技术,每年园区周边的村民户均增收都是1万元以上。”  据了解,石牛返乡创业园的耙耙柑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这也是近年来井研县委、县政府通过举办“井研柑橘”区域公用品牌推介活动,不断提升“井研柑橘”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销售市场的成果。2023年,井研县以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抓手,持续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延链条,全县柑橘种植面积23万余亩,年综合产值达20多亿元。其中,春见种植面积8.03万亩,预计今年产量达9.86万吨,可实现产值约6.8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2月17日,随着部分快递公司恢复运行,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的干部们又忙碌起来。龙蟠村供销合作社大厅里,村干部放弃走亲访友,忙着为外地或临时购买“山货”的客人打包发送生鲜和熟食“山货”大礼包。生鲜“山货”礼包包括土鸡、鸭、鹅、兔;熟食“山货”大礼包则有腊肉、香肠、蜂蜜等。这两类大礼包不仅在当地受欢迎,而且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往省内外。  龙蟠村党总支书记、村供销合作社负责人李文海欣喜地说:“现在我们村的特色农产品能进城热销,得益于‘村社共建’的新探索。”李文海(右一)同村干部包装鸡蛋。村社共建成立村级供销合作社  龙蟠村是纳溪区有名的岩区传统农业村,全村林地多、田块少。前几年,该村党总支带领村民调结构促增收,积极做活林下文章,发展家禽等生态养殖。一开始,虽然产品生态,但像大多数乡村一样,面临种植成本高、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品质与价格、成本与收入不成正比,挫伤了村民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积极性和持续增收的信心。  2022年,随着“新供销”建到家门口,龙蟠村找到了增收的“破题”之路。  2022年2月,在纳溪区供销社和新乐镇政府牵线搭桥下,龙蟠村依托纳溪区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和平台优势,以“村社共建”模式,成立了龙蟠村供销合作社。龙蟠村为加入供销社的养殖户提供玉米等精料直供、疫病统防、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当年就让入社的社员们尝到了加入供销社带来的甜头。  “玉米等粮食和防病的疫苗都是村供销社从厂家直接拿的内部价,比市场上的批发价还要便宜,这些我们都会向社员告知,让社员与市场价比较后自主选择购买。”李文海介绍,2022年7月供销社刚成立时,直接去厂家购进几吨玉米、大豆,曾有个别社员质疑供销社可能存在赚价差,自行在市场上购买后才发现每100 斤竟然要高出几块钱。自此,主动加入供销社的养殖户多了起来,甚至周边村的村民们也纷纷加入。深度参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让社员用上平价禽料只是一个方面,保证畜禽产品原生态、卖上好价钱才是根本。在李文海的带领下,家家户户利用竹林、树林闲地放养畜禽。同时,对所有入社社员养殖的畜禽实行统一监管,对其养殖过程建立追溯体系,走生态养殖之路。  “由于这些畜禽在林中吃草、吃虫长大,虽然个头上偏小一点,却保证了品质,不仅让消费者找回了儿时的味道,也更放心。”李文海说,这两年,林下养殖和生态种植已成为了龙蟠村富民增收的两大产业,靠着种植养殖业,每年销售额都超过了200万元,全村户均增收达5000元,这不仅增添了大家发展林下养殖的信心,也促进供销社、农户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产业。  目前,通过两年的探索实践,龙蟠村供销社不仅大大降低了全村社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农资成本、服务成本、经营成本,也打通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参与,形成了供销社“增效”、土特产“增值”、社员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三增多赢的一条新路径。  “新的一年,龙蟠村将继续建立健全镇供销社基层组织体系,推进村级供销社提质增效,进一步打造与农民紧密联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民信得过、用得上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助力‘山货’卖出好价钱。”李文海自信满满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0
(记者 钟岚 王怀 曾小清 蒋君芳 杨艺茂 乐山观察 牛萍)大渡河将县城一分为二,巍峨的高山将县城环抱,这是一个在“夹缝”中生长的县——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  一方面,峨边县城中心城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了约1.87万人,人口密度远超国家标准,但全县城镇化率仅39.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实现脱贫摘帽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又面临新的抉择。  作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盆周山区,今年,峨边彝族自治县将迎来成立四十周年。在“奋力建设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发展定位下,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变城小乡弱村空、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固的县情?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峨边,探寻一个县城如何实现在“夹缝”中融合生长。大渡河将峨边县城一分为二。 峨边县委宣传部供图突破“思想夹缝”提升“人”的能力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峨边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人!”在峨边县委书记漆宾看来,教育、科技、人才是峨边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短板。  短板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峨边发展空间受制约,不仅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也难以招引外来企业发展。许多人至今对峨边依然有发展滞后的刻板印象。  一组数据是这个短板的缩影:2022年以前,峨边公务员队伍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17人。  但是近几年,峨边公务员队伍中新增了不少“新鲜血液”——新引进48名硕士研究生。  2022年,宜宾籍硕士毕业生郑旭雁入职峨边彝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招商引资工作。除了自己,她还数出身边好几名有留学背景的同事。他们的加入,与当年峨边启动的“四季引才”计划有关。  “每个季节我们都制定相应招引计划,且侧重点不同。比如春季,主要登门拜访高校,重点招引应届毕业生;夏季,重点放在人才回引上,回引峨边籍大学生等。”峨边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何佳欣介绍,目前,当地公务员队伍中,学历在本科及以上人数占比已超过60%。  为招引人才,峨边县委县政府还与铁路部门沟通,在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后,争取到每天早晚7点过成都和峨边的往返车次,进一步提高交通往来便利度,部分柔性人才甚至可实现成都峨边当日往返。  柔性人才来了。作为峨边利用共建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的人才,在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的涂美艳,把优质的猕猴桃品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带到了峨边山区,助力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引人,还要留人。峨边为人才提供了充足的施展本领的空间,用事业留人。郑旭雁入职后,参与了峨边多个重要项目的招商引资,因表现突出,被评为乐山市2022年度招商引资工作表现突出个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都挺符合个人预期,我正打算在峨边买房安家。”  事业留人背后的逻辑,其实是锻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去年,“推不动”“盯到办”“最拖沓”三项机制,成为峨边干部队伍“既爱又恨”的存在。“这些机制把大家‘盯’得很紧,稍有松懈,就可能成为被通报对象,但这些机制能出效果、出成绩,很锻炼大家的工作能力。”漆宾说,三项机制的推行,目的之一就是要突破干部队伍的“思想夹缝”,让干部们知道,心有多大,干事创业的天地就有多大。  留人,更要育人。在峨边决策层看来,深化教育改革,从源头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峨边实现“弱鸟先飞、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为提高办学质量,2022年,中国500强企业、来自浙江的海亮集团与峨边民族中学、沙坪小学开启合作办学模式。  “2023年,峨边民族中学高中录取了152人,净增长28人。”峨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焦明西说,过去一年,峨边探索“集团化、合作化、特色化”办学模式,成立毛坪中学教育集团,组团式帮扶初见成效。2023年高考本科“硬上线”比上年增长210%,创历史新高。“今年我们将全面施行集团化办学,新组建5个教育集团。”“峨边记忆”一条街以壁雕形式讲述着峨边历史、彝族故事。 峨边县委宣传部供图突破“地理夹缝”提升“城”的能级  大渡河上的三座桥,将一分为二的峨边县城连接起来。采访中,调研组一天要驱车往返两岸多次。  “夹缝中生长”是这座县城留给调研组的第一印象。从地图上看,峨边县城沿大渡河呈条状布局。大渡河一处较大幅度的弯折,这里冲积而成的相对开阔地带,就是县城的主要人口聚集地。  开阔只是相对而言。“全县面积2382平方公里,但中心城区城镇建设面积只有1.86平方公里。”峨边彝族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副主任谢波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了一个简单计算:1.86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了近3.49万人口,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了约1.87万人,“根据国家标准,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  县城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2022年,峨边城镇化率为39.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鼓励县城吸纳更多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鼓励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承载空间。”谢波说,近期启动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带来了希望。根据“三区三线”划定规则、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峨边县城将“长大”不少,中心城区城镇建设面积将拓展至3.58平方公里。  在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图中,调研组看到,未来峨边县城中心城区将以“一环三组团”布局出现:以城区内交通环线,串联起人文老城组团、太阳坪教育康养新城组团、火烧营新型城乡融合示范区组团。  要找到合适的新空间,更需要准确运用时机。“太阳坪教育康养新城组团的C区是围绕新成昆铁路的高铁站在布局,便捷的交通条件能提升该片区对‘新峨边人’的吸引力。”谢波介绍。  除了“长大”,县城还在变美。近年来,峨边实施“强县城”工程,打造具有“山城特色、水域魅力、彝族风情、现代功能”的“精致之城、美丽峨边”。  在县城的滨河路,“峨边记忆”一条街以壁雕形式讲述着峨边历史、彝族故事。这条街入选了全国首批“非遗旅游街区”。  关于“街”,调研组还了解到一件峨边人生活中的大事:2023年,峨边完成原水果街临时市场搬迁,彻底解决了20余年以街代市的顽疾。  不仅如此,适应新时代要求,峨边县城还在想方设法变“聪明”。  峨边当地正在整合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对外宣传、能源水务、交通物流、生态环保、应急安全、城乡治理、行政审批、执法监管等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需求,建立综合性“智慧峨边”平台,全面提升县域便民化、亲民化服务和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2022年10月,峨边彝族自治县大数据中心揭牌成立,这是全省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大数据中心。  焕然一新的县城,让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有了更多可能。在峨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1736个乡村居民聚集点被划分成了鼓励发展类、保留提升类、引导退出类、强制退出类四大类别。这一划分思路背后其实是一条经济规律:降低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成本。  这1736个乡村居民聚集点中,9户以下的点位有900多个,大多数是人口自然流出形成的。“这些点位,很多被划分到了引导退出类,我们鼓励他们向县城和场镇集中,目前正在研究配套措施。”谢波说。突破“产业夹缝”集聚“产”的能量  峨边1736个乡村居民聚集点中,位于宋家山麓的新林镇茗新村有240余户村民,属于鼓励发展类。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林看来,之所以被鼓励发展,是因为它有产业,对人有吸引力。  去年6月,茗新村的重要产业项目——“彝步千年”农文旅综合体试运行。该综合体打造了集民宿、餐饮、茶室、彝医、养生、文创等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在这里,调研组偶遇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一行人。几天后,一场国际象棋比赛在此举行。  “彝步千年”综合体运营后,31岁的村民吉沙巫牛没有再想外出打工。“我在这里做服务员,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3个孩子,我很满足!”  有产业才能留下人。这是一个村的发展选择,更是一个县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城区、园区、景区“三区联动”的经济地理布局加快重塑,一个个展现“党建引领、三区联动、城乡融合、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峨边这片热土上迅速推开。  漆宾介绍,得益于1984年自治县成立以来县委制定的“以林养水、以水办电、以电兴工、以工建农”十六字方针,峨边成为我省具备浓厚工业底色的民族地区。2023年,峨边地区生产总值达69.04亿元、增长6.9%,增速居乐山市第4位。  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依然是峨边加快冲刺的赛道。调研组注意到,目前峨边主要生产的铬铁合金、工业硅、稀土金属等材料,处于产业链上游,产品附加值、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产品虽然种类丰富、品质优良,但存在规模小、分布散、运输难、加工能力不足、品牌营销差距大等问题。  如何破局?科技支撑,企业主导。四川恒业硅业有限公司是峨边工业产值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主要从事工业硅冶炼、工业硅颗粒制造,属于晶硅上游配套企业。  “今年6月我们将投入超过2亿元,启动技改工作,将矿热炉升级为3万千伏安。”公司总经理李波说,公司位于生态保护区,按照规定产能不能再扩大,“但技术升级可以让能耗和生产成本都将大幅降低,企业效益自然提升。”  企业的转型升级之举,也是峨边产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峨边在产业选择上有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  “夹缝”中如何生长?前不久召开的峨边县委九届七次全会明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绿色硅谷配套园区、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新增长极、全省重要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主要节点。  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旅游被赋予厚望。“生态资源是我们发展生态旅游的底气。”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陈忠祥介绍,黑竹沟是峨边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引擎。  毗邻黑竹沟景区的古井村成为最先受益的地区。曾在外务工的村民沙玛陈古回村开办了第一家民宿,“一年能挣20多万元。”过去一年,黑竹沟景区共接待国内游客347993人次,比上年增长30.92%。  黑竹沟正在积蓄更大能量。在峨边县委大楼一楼重点项目攻坚“晾晒比拼”栏,调研组看到,去年峨边确定的78个重点项目,其中不少都与黑竹沟景区开发有关。为加快开发,峨边正在规划建设峨眉南山到黑竹沟景区的快速通道——大峨眉旅游环线南部快速通道,实现与峨眉山、乐山大佛联动发展。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黑竹沟,峨边还于去年启动甘嫫阿妞艺术季·黑竹沟全球文旅形象大使选拔赛,向世界讲述“美神故里”城乡融合发展的动人故事。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2-18
(记者 何勤华 文/图)“可以体验一下,看能不能在松林里挖到松露。”1月25日,在位于会东县鲹鱼河镇白拉度村的会东县松露产业园林下经济示范点,工作人员耿向海为来访人员递上小锄头。  会东是中国松露最早发现地之一。该示范点采取“留优去劣、采密留疏”的采伐方式,促进林木生长,降低火灾隐患,同时在林下保育松露、培育林菌,实现了绿色产业发展与森林草原防灭火有机结合。  1月25日至26日,凉山州在会东县召开全州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促进绿色防火工作现场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该州将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契机,充分激发林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建立绿色防火体系。黑嘎国有林区通过“择伐+补植”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抵御火灾的能力。提升森林质量 降低火灾隐患在会东县松露产业园,采伐后的华山松林疏密有致,原本覆盖林地的树枝、落叶、干草等可燃物已被转换为培养菌类所需的营养物质。当地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发展林下立体复合经营,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蓬勃发展。  有采伐,也有补植。在会东县江西街乡碗厂村的黑嘎国有林区国储林建设项目综合示范点,林业部门在伐除弱小、病枯等无培养前途的杉木后,又补植了香樟、含笑、连香等阔叶树种。这片纯杉木林变成了混交林,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升森林质量。”会东县副县长李刚勇说,该县有林业用地310万亩,森林覆盖率47.38%,“去年,我们通过拓展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降低了火灾隐患。”  “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森林粮库是实现绿色防火的有效路径。”凉山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杨洪彬举例说,采取抚育、间伐、新造等方式,降低林分密度、拓展林地空间、调整林种结构,可以降低林区可燃物载量,降低火灾隐患;大力发展林粮、林药、林菜、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森林草原防灭火的能力。  去年,凉山州累计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60个,完成营造林建设40.69万亩、义务植树1002万株,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30.2万亩;森林草原火灾同比下降40%,火灾受害率、损失率实现连续3年下降,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模式 形成长效机制  去年12月,省政府发布《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提出依托全省可利用林地空间,着力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积极投身“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凉山底气十足:从物种资源来看,全州有高等植物7000余种、占全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可供开发为林粮的有6000余种;从林地资源来看,凉山有森林面积4715万亩,森林蓄积量3.56亿立方米,均居全省第3位,发展林粮前景广阔。  此外,探索藏粮于林,有效发挥林地优势,增强粮食供给能力,丰富粮食供给结构,同时促进绿色防火体系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也是凉山发展的现实所需。  据介绍,凉山将结合“三大强州”战略实施,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有序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以森林经营为着力点,采取抚育、间伐等经营措施,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土地资源,不断降低森林火灾隐患。同时,凉山将鼓励各县(市)积极探索林下空间经营权证用于抵押融资等更多路径,找到适合本县(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新品种、新模式,打造林下经济特色产业。  凉山州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胡定林说,根据凉山州“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相关方案,到2026年,全州林粮经营面积达1000万亩,实现年产林粮150万吨以上,年综合产值达到140亿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2-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