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刘杰)“嬢嬢,你们家还有103分,可以兑换洗洁精或者抽纸。”近日,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陈家镇陈家场社区的“积分超市”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兰晓娟向前来咨询的村民陈冬明耐心地说明积分情况。陈冬明今年78岁,是一名退休教师,向来热心公益事业。自从实施乡风文明积分制以来,她们一家的积分经常在社区名列前茅。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资中县坚持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在全县创新实施乡风文明积分制管理抓乡促村联户工作体系,配套推行“红黑榜”机制,为先进者鼓劲,让后进者出汗,形成先进带后进、聚力促提升的良好氛围,有效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践行乡风文明的内生动力,引领推动基层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擦亮了和美乡村画卷的靓丽底色。在资中县银山镇六角嘴村的院坝会上,镇村干部向乡风文明积分排名靠前的群众发放奖品。  构建镇、村、户三级积分体系——“软要求”变“硬杠杠”  “某村发生一起茶馆内聚众赌博案件,扣2分;某村发现秸秆露天焚烧点1处,扣1分;某村有农户大操大办喜事,扣2分……”4月初,资中县向全县22个乡镇公布了“乡风文明建设3月考评表”,表内详细记录了各乡镇在3月份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的表现,并按照积分的形式进行了汇总排序。  与“乡风文明建设3月考评表”一同发布的还有“乡风文明建设4月任务清单”,其中不乏“群众对红白事操办标准知晓率达90%”“每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不少于1次”“倡导孝老爱亲,辖区内不出现因不赡养老人、家暴亲人的投诉和举报”“引导农户摆顺家具、码顺农具、堆顺柴草、归顺畜禽、停顺车辆、挂顺标牌”等一些具体要求。  在基层,一些镇村干部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即认为乡村治理是虚无缥缈没有实际抓手的工作,不如乡村产业、乡村建设来得直观实在。因此,在相关工作难以推进下去的时候,往往出现“听之任之”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2022年以来,资中县聚焦乡村治理重点难点,围绕“强化党建引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加大环境整治、推进农业生产、丰富文化供给、加强平安建设、落实积分管理”8个重点方面,建立乡风文明三级积分体系,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从务虚向务实转变。  在“联考抓乡”方面,由县委基层治理办牵头,会同民政、农业农村等12个行业主管部门,结合8类基础性工作,在每月初根据工作重心制发任务清单,在月底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各镇实地联合考评。对考评上“红榜”的予以奖励;对考评上“黑榜”的,综合运用约谈检讨、挂牌整治、调整岗位等方式督促整改落实,树立“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  在“严考促村”方面,建立镇领导联片包村、镇干部联村包组的乡风文明督促指导机制,推动所辖村全覆盖抓实积分制工作。规定连续3次进入“红榜”的村提高村干部评先评优比例,年度累计5次进入“红榜”的村增加工作经费,综合运用提醒、约谈、大会检讨等方式督促进入“黑榜”的村整改,推动各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当好乡风文明建设的参与者、示范者。  在“实考联户”方面,将村规民约细化为积分标准,由各村成立积分管理委员会,根据每户的表现评定积分,实现“月统计、季兑换、年总结”,配合“积分超市”“红黑榜”等措施,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  “月度任务清单、积分排名、‘红黑榜’奖惩,让我们更加明确每月的重点任务,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也为各乡镇之间提供了一个比学赶超的平台。”归德镇党委副书记朱远家表示,自从乡风文明积分制实施以来,明显感觉到镇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各项工作推动起来更顺畅了。  因村制宜设置积分规则——让农民群众“唱主角”  在银山镇六角嘴村,硬化后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干净整洁的院坝、形式规整的鸡鸭棚舍、生机勃勃的“微菜园”让人心情舒畅。在不少村民房屋的外墙上,还悬挂着包含家风家训、乡风文明评比表等内容的牌匾。  村民廖定和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建设得越来越美了。以前我们这个院落外面是竹林,吹风的时候院坝里面都是竹叶和畜禽粪便,看着很不美观,出行时鞋子都踩着泥巴。”  六角嘴村的变化,得益于乡风文明积分制的实施。近两年,内江市组织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改造整治地面、边沟、禽舍及菜园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如果在行动中仅靠村干部的力量,显然不现实。那么如何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确保所有工程、工作群众都能全程参与,既提意见又干活,既搞建设又管维护?  为此,六角嘴村“两委”先后多次组织召开院坝会,广泛听取群众建议,并将“主动拆除本户危旧破烂空心房及庭院杂乱围挡,每户一次性加20分”“积极为村上工作提出有建设性作用的建议,并被采纳实行的,每户每次加10分”等细则纳入积分制管理中。  村民廖志彬从事环保行业20多年,受全民参与氛围的影响,他自驾返乡担任六角嘴村的“改善顾问”,提出公共区域改造建议10余条。  无独有偶。在银山镇碾子湾村,71岁的钟银芳早年外出务工多年,近年来返回家乡。在积分制的带动下,他主动组织村民到先进村庄参观,并从自家着手实施改造,监管施工质量,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近年来,资中县共组织召开“新风院坝会”“围园共商会”1400余场,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针对实际工作中与村民自主性关系较大的事项,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撂荒地整治、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将村规民约细化为具体的积分标准,实行正负双向积分,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唱主角”。  同时,资中县在线上推出“乡村振兴积分平台”微信小程序,让积分管理更便捷,在线下定制“积分存折”“文明储蓄卡”等,用于记录每户的积分情况。  多措并举强化积分运用——营造“有德者有得”氛围  “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我宣布一季度乡风文明示范户是叶昌贵、王锡明、叶运财、叶昌君、马燕5个家庭,大家要向他们学习!”4月初,在球溪镇球溪河社区“文明积分共享会”上,社区党委书记吴彬向到场的40多名群众代表公布了积分评比结果。  5名示范户代表接过荣誉红旗和20分的乡风文明“爱心积分卡”后喜笑颜开。示范户代表马燕告诉记者:“得到这些奖励我感觉很自豪,社区实行积分管理后,大家都主动打扫干净房前屋后,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文娱活动,感觉群众积极性更高,凝聚力更强了。”  球溪河社区是球溪镇中心场镇所在地,由多个社区、村子合并而成,面积7.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998人,下辖29个组。其中,城镇19个组、农村10个组。  由于辖区面积大,既有城镇又有农村,再加上流动人口多、农村青壮年少,当地的基层治理一直面临不小的挑战。自资中县倡导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以来,球溪河社区党委采取“商家联盟、积分共建,群众共治、积分共享”的模式,推出了由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爱心商家共同组建的“文明积分共享会”,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分享创业经验、帮助邻里等行为均可积分,凭借收获的“爱心积分卡”可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也可用于换取家庭水电维修等服务。  在中心场镇的一家“爱心超市”里,店长向记者展示了几沓厚厚的“爱心积分卡”,里面有1、2、5、10、20五种分值。店长称,这都是“文明积分共享会”会员用来兑换商品的,大家都很积极。  47岁的林清贵在球溪河社区经营一家店铺,主营业务包括配钥匙、刻章等。去年,林清贵在社区干部上门宣传时,知晓了“文明积分共享会”,于是报名成为会员。“我为大家提供修锁、配钥匙等服务都能赚取积分卡,凭借积分卡可以在超市里兑换商品,或者请‘文明积分共享会’成员帮忙接送孩子。”林清贵称。  “通过积分卡在群众间的流通,我们实现了文明共享。”吴彬表示,下一步球溪河社区将继续推动兑换物品多样化、兑换服务专业化、先进评比常态化、张榜公布制度化。  资中县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积分超市”,或与现有超市、小卖部等合作共建“爱心超市”,村民可凭积分到指定地点兑换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同时还可用于换取家电维修、管道疏通、接送小孩等服务。为加大激励力度,对积分最高的家庭颁发流动红旗,组织开展“榜样面对面”宣讲会、事迹展播等宣传推广活动,营造“有德者有得”的良好氛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30
“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推广运用以来,自贡市大安区回龙镇优胜村积极探索,优化治理模式,转变治理方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积极实现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融合发展。回龙镇优胜村自古以来在当地就有“花椒之乡”的美称,出产的花椒色好、味香,在当地深受村民喜爱。2021年盘活扶贫资产,为壮大集体经济收入,成功打造优胜村花椒基地,“川善治”平台推广以来,优胜村村委积极公开村务信息,财务信息,利用“书记说事”“大喇叭”等功能,积极发动村民一起参与到村庄治理、集体经济管理中来,群策群力,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村委班子、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花椒产业逐渐壮大向好,村民自己做好“当家人”,优胜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老百姓对村上的事都不清楚,现在村上在办什么事、动什么项目、有什么政策等,都可以在平台上面看到,有什么意见也可以直接给支书提,感觉自己也是村里的半个主人了。”优胜村村民陈于六这样说道。优胜村党总支副书记舒昌荣表示:“‘川善治’平台的推广不仅在村庄治理方面带来了很多便利,也给村集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平台,优胜村的花椒通过平台发布信息,卖到了川内各地,深受喜爱,前段时间已经注册自己的商标‘优胜青’,通过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致力于打造属于优胜村专属的花椒基地发展之路、致富之路。”“有事大家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川善治”平台的运用极大地拉近了党群距离,群干距离,村庄治理发展不再是村委几个人的事情,村民也能参与到村庄治理和发展中来,每个人都成了“主人翁”。“数字化”乡村治理是潮流也是大势,优胜村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探索花椒产业和“数字化”乡村治理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助力优胜村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走好乡村全面振兴路。(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30
(白桦/文 郫都区供图)郫都区位于成都平原核心区。历史上,这片千里沃野在都江堰的滋润下创造了富饶的农业文明。致力乡村振兴,牢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郫都区在迅速涌现出战旗村、先锋村、安龙村、广福村、石羊村等一批“明星村”的同时,以“战旗高扬、创先不让”的精神风貌,贯彻新思想,践行新理念,勇于担当,感恩奋进,对照乡村振兴总要求,进一步提出沿新团路建设长18公里、覆盖面积70.8平方公里的“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坚持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郫都区同时印发《2024年郫都区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乡村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以提升乡村治理整体效能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政府主导作用、社区基础作用和群众自治力量,广泛动员多元力量参与乡村共治,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精细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走进安德街道广福村,一条条乡村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以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等为主题的墙绘让人眼前一亮……一派欣欣向荣的乡村大美景象。这些,都是广福村依靠精细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生动剪影。“我们在乡村治理中也曾遇到困难,比如作为集中安置小区的韭香苑小区就一度面临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环境脏乱、邻里矛盾突出等诸多治理难题,居民的幸福感也受到影响。”广福村相关负责人说,面对难题,他们努力通过更加精细的治理改变村里的面貌。持续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广福村全面整合优质法律资源,打造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深化农村普法教育,提升“一村一法律顾问”服务质量,推动法律服务进村入户。如今村里已形成“1个智慧法律之家+1个村居法律顾问+N个法律明白人”的模式,从阵地、人才、队伍三方面入手,加强学法用法,推动基层依法治理。“同时,我们村特别建立‘四微’治理体系,打造微阵地建立实机制、提供微保障挖掘实在人、激发微动力解决实在事、增添微颜值助力新风尚,切实解决居民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村民的获得感。”该村相关负责人说。广福村的探索并非个例。工作中,郫都区聚焦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坚持城乡一体化设计,在全区划定了3个镇级城乡融合片区、25个村级多村连片片区,布局“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5个中心村+100个新型社区”的全域空间格局。同时,郫都区优化网格划分,配强网格队伍,将一般网格优化调整为638个,划细划精微网格5767个,专属网格214个,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揽” “人在网中行,事在格中办”,为精细治理、精准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突出能人这一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郫都区还实施基层骨干“雁阵培育”行动,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治理“擂台比武”,创新“选育炼用管”五步工作法,培育担当作为好支书19名,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500余名,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和精准服务的效率。居民自治建设乡村美好家园步步是景,入眼皆画。兰花、茶花、月季……各色花草在阳光下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观赏。这里不是公园,而是长乐佳苑小区里的“共享花园”。长乐佳苑小区位于郫筒街道长乐村,过去,这里可不像今天这样“赏心悦目”。那时,小区内公共空间乱堆物、环境脏乱差、停车位紧缺……是居民和长乐村都头疼的小区。为破解小区治理顽疾,长乐村启动小区“微更新”项目,通过村党委出基础物料、居民筹资筹劳和捐赠的方式修复美化小区绿化多处,微改造楼栋单元门前的“共享花园”12个。项目建设初期,长乐村通过“党建+自治”的工作模式积极发挥动员小区党员志愿者力量,邀请小区居民参与“共享花园”建设和长效管理,激发居民的自治热情。经过网格群里的动员,各个楼栋单元长、爱花人士纷纷加入。培土、栽种、布景……通过共同努力,原先零星栽种的小绿地变成了如今生机盎然的“共享花园”。居民自治改变了长乐佳苑小区居民的生活,也是郫都区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的着力方向。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说,强化自治组织建设,郫都区将完善社区(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在公共事务办理、矛盾纠纷调解、治安秩序维护、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的作用;动员党员、热心居民、退役军人等规范组建业委会、物业管理委员会、院委会、自治管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参与居民诉求收集、院落秩序维护、矛盾纠纷调解、邻里关系共融,拓展居民参与社区(村)公共事务渠道。健全议事协商机制。郫都区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搭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院委会)、物业、居民代表“四方议事平台”,搭建民事共议、遇事共商、难事共办、成事共享“四事四共”议事协商机制,规范基层议事协商程序,开展社区(村)民主协商提能增效行动,形成“一组织、一制度、一空间、一公约”,即每个小区(院落)建立一个自治组织、一项议事协商制度、一个协商议事空间、一套居民公约。制定完善居民公约。郫都区将开展“千村万户、千社万家订公约”专项行动,组织动员社区(村)、小区(院落)开展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约有机融合,强化居民公约的普遍约束力,引导居民群众自觉按照公约要求规范个人行为。“相信居民的广泛参与一定会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说。多元参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前不久,成都市百强社区名单出炉,郫都区战旗村成功上榜。“这几年,我们探索出了‘组织引领、改革赋能、多元参与、共富共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实现了集体经济增值、农业增产、村民增收。2023年村集体资产11658万元,集体总收入68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88万元。”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介绍。“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村庄,村庄发展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我们要让战旗村的新村民也像老村民那样改变生产生活面貌。”这是高德敏的口头禅。为实现这一目标,战旗村党委制定了包括乡村形态、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全新发展规划,紧紧抓住集体经济这个核心,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新老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未来战旗村还要整合资源,做好村庄规划与片区规划,通过村民居住环境改善计划、人才聚集计划、村民增收计划、村庄治理计划等工作,让战旗人获得更多实惠。”通过多元参与做强集体经济,进而推动乡村振兴,郫都区在总结战旗村经验的同时,正大力推动实施集体经济壮大行动。培植农业主导产业,郫都区鼓励村级组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领办和创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将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采取自主经营、租赁、抵押、承包、作价入股等方式流转,增加集体资产收益。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型集体经济,发展农家乐、度假村、休闲观光农业等,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发展村级合作组织,鼓励村级组织牵头成立各种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采取“社区(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服务。“我们也将创新多种经营方式,创新集体经济经营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建立健全产权清晰、管理规范、制度完善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实行资本运营。支持集中居住区采取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社区社会企业)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探索集体经济反哺集中居住区治理长效机制。”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4-29
近年来,在荣县古文镇曹家园村,有问题去村办公室的村民议事厅商量解决,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的默契。村民议事厅里,几位村民代表正在与村两委一起,商议村内环境卫生的问题。为了改善乡村办公条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古文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狠抓项目建设、多方筹措资金,以阵地建设为抓手,逐步挨个对6村1社区的活动阵地进行改造,目前已有2村1社区搬进了新的办公阵地。沿着宽阔平坦的硬化道路一路前行,干净整洁的曹家园村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办公室的外墙穿上了彩绘“新衣”,文化广场上安装的健身器材正适合村民边锻炼身体边拉家常。2022年9月开工,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曹家园村党群服务中心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涉及项目资金x万元。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了分区规范、功能细化,包括政务区、会务区、休闲娱乐区。政务区为各类业务分类标识标牌,设帮办代办、志愿服务窗口,简化办事流程,方便群众办事,实现只跑一趟、只找一人。在会务区还设置了大会议室和村民议事厅,可容纳200余人,为村干部和村民商议村内事务提供广阔场所;休闲娱乐区包括文化活动室、科普宣传室等,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同时还设有民兵活动室、政策理论宣讲室、日间照料中心等,集致力于营造便民环境、拓宽服务功能。接下来,镇党委将继续对各村(社区)阵地进行建设,努力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宣传理论、开展组织活动、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将“小院落”的乡村治理“大效能”发挥地淋漓尽致,让乡村治理实现提档升级,共同体把古文建设地更加美好。(供稿:荣县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张延 记者 刘佳慧 文/图)4月27日,记者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今年,北川计划通过提质扩面、改造提升,全县茶叶面积达到9.5万亩,茶叶加工产量1650吨,预计茶叶综合产值突破7.5亿元。茶叶加工现场据了解,北川种茶历史悠久,在唐代即属有名的茶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北川茶叶产区地处高山深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茶叶具有香高、味醇、耐泡、安全的优质特征。北川被列为全省30个重点茶叶县之一,成功创建省三星级茶叶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近年来,北川围绕“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大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茶产业链长制,完善“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结合通航产业园区低空经济带动茶产业新质生产,全方位促进北川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建成茶叶基地9.2万亩,现有加工营销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县市级龙头企业10家,茶叶加工厂房面积6万余平方米,茶叶加工产量1650余吨,茶叶年综合产值达6.05亿元。村民采茶中据介绍,北川依托川农大、省茶研所等茶叶专家团队开展“北川苔子茶”种植、加工、包装等质量体系建设,建立茶叶博士工作站2个,批量试制高端茶产品“旗羌”,开展茶叶技能人才茶艺师专题培训、茶叶职业经理人培训等各类技术培训,建立技能培训基地、非遗工坊等,培育制茶、评茶与茶艺的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北川持续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生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每年吸引10万余人次参与采摘、制茶深度体验,全方位展示中国古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曲山镇玉皇山茶园下一步,北川将继续推动茶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优化茶叶生产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扩大品牌影响,提升茶叶品质,在品牌打造、产业提质、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打造茶产业发展成为北川的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助力北川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李丽萍 徐萌 记者 李全民)为更好地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工作交流。4月24日,荥经县残联理事长扈蓉一行到旺苍交流考察,调研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旺苍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保全等参加。扈蓉一行首先来到县残疾人托养中心,深入了解旺苍残疾人不超过2年的集中“喘息式”托养服务、物理因子治疗+中医康复治疗+农疗(工疗)的供给模式的经验和做法。随后,扈蓉一行又来到金兰工艺、周记忠表店、残疾人“帮帮摊”示范点调研残疾人就业创业,认真听取李忠慧、周忠明、仲大刚等残疾人创业经历和带动帮扶残疾人就业情况。最后,双方就两地残疾人工作情况、残疾人社会化服务、助残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扈蓉一行对旺苍县残联积极探索建立物理因子治疗+中医康复治疗+农疗(工疗)多主体合作供给模式的托养服务以及残疾人就业创业取得的显著成效予以赞赏。并希望两地加强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探索残疾人托养服务、就业创业新路径,共同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魏悦 记者 吴亚飞)近段时间,随着春雨频频“光临”,彭州的春笋产量喜人,迎来丰收好时节。近年来,彭州的竹产业不仅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俏货”,还出口到加拿大,实现四川首批规模化种植雷竹笋出口。目前,彭州有机雷竹林约5万亩,年产春笋4500余万斤。  近日,正值春笋上市高峰期,记者走进彭州多个竹产业基地,探寻竹笋产业的鲜活脉动。彭州市通济镇凤坪村种植的精品竹笋。 彭州市委宣传部供图上市早有种植秘诀:铺上“棉被”好“过冬”  眼下,龙门山镇渔江楠村的春笋已大量上市。  “我们这里的春笋一般3月底就出土了,要挖到5月初。”渔江楠村鱼凫竹林基地负责人马小玲介绍,“鱼凫竹林的春笋有200余亩,平均每天有四五个工人采挖,日产量在2000斤左右,一年销售10多万斤。”  不同于暖棚笋,龙门山镇的春笋是山间野生的自然笋,是最早上市的笋种之一。  为保证竹笋产量,渔江楠村有自己的“种植秘诀”。马小玲透露,每年冬季,村民们会在山间竹笋的表面盖上一层厚度约15厘米的稻糠,就像给竹笋铺上一层“棉被”,好让竹子顺利“过冬”。“在来年春天,不仅能实现竹笋较早上市,还可让产量倍增。”  紧抓上市早的契机,龙门山镇在4月初就举行了春笋生态季暨大熊猫美食文化活动,邀请市民游客前来采摘春笋、踏青寻趣。龙门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春之味”美食大赛以春笋为题,评选出12道精品菜,形成2024年龙门宴菜单,广邀大家来品尝春笋好味道。卖得好有销售秘诀:线上+线下,竹笋销路宽卖价好  通济镇凤坪村地处龙门山山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生长环境,凤坪村大力发展竹笋产业。截至目前,该村有笋竹林2600余亩,亩产量1000至1500斤。  每年4月是凤坪村春笋的丰收季。“过去,凤坪村的竹笋主要通过零散商家上门收购,缺乏销售渠道和市场。”凤坪村党总支书记钟娅介绍,“去年我们利用闲置的卫生站建起了‘众享·坪台’山货销售市场,村民可以随时来随时卖,不仅拓宽了销路,也带来了实惠。”  钟娅介绍,除了线下建市场,凤坪村还引入电商“鲜采世家”,在抖音、美团等平台将鲜竹笋销往北京、吉林、黑龙江等地,去年带动村民每亩平均增收1000余元。  此外,凤坪村的竹笋还端上了大熊猫的“餐桌”。在凤坪村有机竹笋种植示范基地,每年有100多万斤优质竹笋被运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增长快有管理秘诀:坚持产业化思维,规模化种植产品出口国外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敖平镇红岩子社区春笋种植面积从600余亩扩大到如今7000余亩。这里的春笋产量高、笋期长、笋味美。  红岩子社区党委书记黄光明介绍,近年来,红岩子社区引进成都市蟠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彭州市强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对区域内的浅丘山区低效林、残次林进行整理并种植雷竹。目前,7000余亩雷竹已全部成林进入丰产期,每年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超2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敖平镇的竹笋还卖到了加拿大。去年4月,当地一批新鲜雷竹笋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报关出口,在获得海关签发的植物检疫证书后,直飞温哥华,实现了成都市首次对加拿大出口雷竹笋,也是四川省首批规模化种植雷竹笋出口。  “今年,红岩子雷竹笋获有机认证,为进一步发挥竹笋产业优势,我们将拓展发展新模式。”黄光明说,社区将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职业经理人”模式进行产业化发展,引进具备相应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加快完善红岩子雷竹笋的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  在着力提升竹产业品质的基础上,敖平镇还将同步发展竹文化旅游、健身康养、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让市民游客感受到“吃竹、娱竹、住竹、乐竹”的乐趣,拓宽当地笋农和周边农副产品销路。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4月的德昌,春光明媚,正是农技人最忙碌的时节。  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的超级稻百亩连片单产达到了1251.5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今年的单产能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走,去我们的香稻产业园看看就晓得了!”面对记者的提问,德昌县农技站站长欧阳朝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记者前往德昌县麻栗镇香稻产业园区一探究竟。  4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麻栗镇阿月村罗所关组的香稻产业园区,就看到数十个透明的、深蓝色的水稻育秧棚,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正是在这里,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实施了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项目,这里承载着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水稻育秧棚  记者扒拉开育秧棚一看,棚内的秧苗已有10厘米左右高。“还有10天左右就可以移栽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产业部副部长汤涛说,基地内10亩超高产水稻秧苗可以满足110亩的种植需求。从2018年以来,他长期承担着香稻产业园区水稻种植技术指导工作。“今年是百亩超高产攻关突破1200公斤的第二年,最重要的就是确保高产目标的稳定性,增加高产验收的可信度。”汤涛说。  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为何落户德昌?“我们这里光温条件较好,而且是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比较大。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较容易实现高产。”欧阳朝晖介绍。同时,德昌位于“天府第二粮仓”安宁河谷区域,是四川省优质稻产区,在这里开展高产攻关,意义重大。去年,基地选用的“粒两优8022”创造了高产记录。“今年计划110亩全部种上这个品种,观察能否实现稳定增产!”汤涛告诉记者,该品种具有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潜力大、稻米品质好、抗倒伏性强等优点。  未来“粒两优8022”能否大面积推广?育秧技术是关键。记者发现,基地首次采用了旱育秧技术,育秧田内没有看到水。从德昌乃至全省来看,水资源始终是制约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这种育秧方法秧龄短、秧苗壮、管理方便,既可机插也可人工手插。”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说。通过前期实验,发现旱育秧技术对高产提升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减少病虫害、节约水资源等。  园区的栽培管理方式也进行了优化。高产攻关项目由阿月村、大坝村等8个村股份合作社组建的公司统一生产管理,减少农户单独种植的比例。“我们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栽培技术方案全程精细化管理,以有效的田间管护助力单产提升。”欧阳朝晖说,基地将继续采取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统一育种、统一栽插、统一管理、统一收割。  田间施肥、病虫防治……德昌还多管齐下,努力提升粮食单产。本月底,这里的超高产水稻秧苗将被全部移栽到田里。“后期,汤涛副部长将带领我们的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及时防治病虫害。”欧阳朝晖说。在汤涛看来,深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才能全力确保“天府粮仓”真装粮、多装粮、装好粮。“未来要实现大面积推广,还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等配套设施条件的建设。”汤涛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5
(江豪)为持续推动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德阳市罗江区按照“活资产、强服务、增效益、促规范”的总思路,探索创新“村社自营+村村联营+村企合营”三型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带动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村社自营,人才引进激扬“新活力”。该区紧密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主导产业,持续深化党支部领办专合社的经验做法,探索“村集体+农机专合社+职业经理人”自主经营模式,招引“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团队,创新职业经理“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创收奖励”报酬制度,量身定制正负面责任清单,纵深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村村联营,产业补链激发“新引擎”。该区着力突破行政界限,与相邻村围绕“人才、技术、资产、服务、产业”五大板块进行深度合作,以“组织联建”为动能、以“产业联兴”为依托、以“人才联育”为支撑,整合项目资金购买育秧插秧及粮食烘干设备,投入到农事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片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链条、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同步带动相邻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强弱并进,同频振兴。村企合营,三联四融激荡“新动能”。该区深挖辖区发展优势,找准村企共建、共赢的结合点,优化村企共建模式,变“粗放合作”为“深度融合”,在传统的投资入股、资产租赁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合作链条,围绕“党支部联建、产业联盟、利益联结”+“组织融合、发展融合、人才融合、服务融合”加深与企业在项目上的合作,同时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家门口”就业问题,实现群众致富、村集体增收、企业发展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4
(记者 伍力)4月11日,全省“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推进会在泸州召开。近年来,全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持续健全、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基层阵地更加坚实,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川特色、时代特征、基层特点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子。  数据显示,我省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6年保持97%以上,万人成讼率持续处于全国低位,群众安全感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方阵。聚焦集约 打造多元解纷“超市”  4月11日,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一站式”解纷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来办事的群众介绍业务办理流程。这里整合司法行政、派出所等资源力量,设置调解室、“乡安无讼”工作室等11个办公窗口和功能室,对各类矛盾纠纷实行“一站受理”,努力让群众“只跑一地”。  绵阳的做法不是个案。四川各地积极整合政法、司法、信访、社会服务等多个部门力量,形成合力,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一站式’平台旨在通过建设‘旗舰店’,链接各部门解纷资源‘加盟店’,打造多元解纷‘超市’。”省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注意到,围绕如何推进“一站式”平台建设,我省特别强调“集约”:要聚焦集约,坚持资源共享、功能集成、部门联动、手段集中,推动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在县乡两级,依托综治中心整合,实现“一中心多能”;在村(社区),综治中心可与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使用。  “我们通过整合信访接待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5个中心,建立了区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提供17个常驻部门服务窗口,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和高效利用。”成都市郫都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推动“一站式”平台规范化建设,还需要制定统一的工作流程、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确保解纷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例如,攀枝花市发布地方标准,明确各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暨人民调解中心(即“双中心”)的场所建设、功能分区、职责任务等内容,确保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南充阆中市七里街道建立了“一线排查、中心化解、一线回访”的工作闭环机制,确保矛盾纠纷能够快速感知、及时化解、有效反馈。强化预警 提升多元解纷质效不怕存在矛盾纠纷,就怕不知情、没掌握。对此,我省明确,各地一站式解纷平台要建立研判机制,着眼风险预警,强化前瞻性分析,做到识早识小、防患未然。  各地已有探索。泸州市泸县太伏镇发挥网格员队伍优势,引导驻网格政法干警、联村干部、志愿者等力量下田地听民意、察民情,增强网格发现力和化解力。“我们也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镇网格员开展‘一日双巡’,实时掌握网格内动态。”了解了太伏镇的做法后,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相关负责人说。  为提升解纷调处质效,太伏镇还上线矛盾纠纷“E网通平台”,方便当事人通过平台申请线上调解。“‘E网通平台’不仅录入了辖区内每起矛盾纠纷的基本情况,从接到矛盾纠纷开始,调解的步骤、节点、办理人、每一次的调解过程等均被详细录入系统。”工作人员说。  科技赋能也已成为共识。宜宾市江安县开发了“江安e联调”APP,当事人可随时通过APP申请调解;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依托“花城管家”微信公众号运行“花城解纷码”,实现“一案一编码、一码管到底、全程可追溯”……  如何持续发力?我省明确,要聚焦联动,建立高效协同机制,强化多种解纷方式相衔接,构建多元协同的工作体系。同时,要聚焦贯通,加快信息系统建设,用科技助力矛盾纠纷化解。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4
(刘茂淋 记者 兰楠 攀枝花观察 韩嘉伟)近日,记者走进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起查喇村的樱桃园里,只见一颗颗红彤彤的樱桃挂满枝头。与此同时,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的蓝莓产业园里,“浆果之王”蓝莓也在采收中。果农们忙碌的身影和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丰收图景。种植户祁莲森采摘樱桃科学种植提升樱桃品质  起查喇村的樱桃园里,红彤彤的樱桃不仅为当地果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也为游客提供了体验田园生活的好去处。  然而,该村的樱桃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市场风险、种植技术、物流配送等都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这些挑战,起查喇村实施一系列措施,助力果农增收致富。  为了提高樱桃的产量和品质,起查喇村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果农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技能。通过科学种植,不仅提升了樱桃的品质,也增加了产量,为果农带来了更高的收益。  2022年起,当地在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帮助下,探索“樱桃+魔芋”林下种植模式。“樱桃卖完了,5月又可以种魔芋,10月收获魔芋时,又顺便给樱桃林‘松了土’。”种植户祁莲森介绍,这样有效弥补了樱桃主产业发展的空档期,实现二次增收。  “现在我家种了280亩樱桃,长势非常好,每天能摘3000多斤,采摘后发往云南曲靖、贵州贵阳等地,一天下来忙得很。”在祁莲森看来,如今起查喇村通过优化樱桃的采摘、包装和运输流程,确保樱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状态到达消费者手中。  “目前,起查喇村樱桃种植面积达2500亩左右,种植户有187户。”据起查喇村村委会副主任夏德洪介绍,目前村里樱桃已大量成熟,预计今年收益可达500万元—600万元。蓝莓采摘“补丁地”里结出“蓝色宝石”  金河村原本分散的边坡地,如今已变身为蓝莓产业园,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其背后,是当地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思熟虑和精准施策。  这些“补丁地”曾因地形、规模等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耕作和利用。通过引导和政策支持,盐边县将这些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打造成集中连片的蓝莓产业园,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为蓝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空间。  除了丰富市民的“果盘子”,金河村还将蓝莓产业有效延伸,让村民能够直接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在蓝莓产业园工作的村民,通过参与蓝莓的种植、管理和采摘等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蓝莓采收期间,我就到产业园务工,采摘完成后,我还可以在基地里进行修枝等工作,一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村民柴加树说,蓝莓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她家的增收渠道。  金河村的蓝莓产业,是盐边县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盐边县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水平,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群众增收产业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4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从多年查处的案例看,法纪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不断加强党纪学习教育,就是要保障思想统一、纪律严明、行动一致,这也是全党干部的行为准绳。现目前,尤其要结合党建经济、生态环境、民生安全等突出问题,持之以恒抓落实,真可谓恰逢其势。严明纪律是党组织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传统法宝与独特优势。有的人明知故犯、知纪破纪、知法犯法、无知无畏,在被处理时还认识不到问题严重性。其实,各项纪律规矩既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必须时时处处严肃遵守。各级干部关键要把铁的纪律自觉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为准绳,这是守初心担使命,确保忠诚、干净、担当的一次次严峻考验。新时代十多年来,从严治党、惩治腐败、权力监管前所未有。各级干部要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原原本本学、深入系统学,全面准确理解把握精神实质,搞清楚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自觉增强各种法纪律意识。不断在灵魂深处划出红线、筑牢底线。始终心存敬畏,随时紧绷法纪这根弦。联系实际遵章守纪,必须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在行动上守好慎独慎初慎微关口,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主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不断把党纪国法转化为高度自律。铁的纪律就是干部行为准绳,通过融入日常生产工作生活点点滴滴,使其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行为自觉。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3
(林忠伟 记者 刘佳慧 文/图)连日来,在绵阳市梓潼县,一些农副产品开始成熟上市。针对脱贫户、防止返贫监测户,该县坚持脱贫不脱帮,通过采取“以购代扶”帮扶措施,实现帮扶从传统“输血”向持续“造血”的积极转变。敬帮寿是梓潼县文兴镇照耀村六社脱贫户,通过帮扶,以及自己的努力,如今住上了楼房,添加了空调、冰箱等电器设备,过上了幸福生活。发展养殖业成为敬帮寿每年固定收入的一部分,但今年却遇到了养殖鸡和鸡蛋销售难题。在得知这一情况后,4月20日,该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采取“以购代扶”的方式,主动上门收购,解决销售难题。“这种形式太好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把鸡和鸡蛋卖出去,节省了不少的路费和力气。”敬帮寿高兴地说。当天,梓潼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共购买鸡近百只,鸡蛋50多斤,蔬菜水果800多斤。据介绍,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梓潼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借助机关食堂农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在各乡镇支持下,建立起与脱贫户、防止返贫监测户建立定向采购合作机制,签订农副产品收购协议,以销定产,促进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生产,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精准对接。在选购过程中,梓潼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脱贫户、防止返贫监测户养殖的鸡、鸭、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并现场支付现金。“通过‘以购代扶’,不仅拓展了脱贫户和监测户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也激发了他们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梓潼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钟小丽表示,将做好农副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测,做到既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问题,又能保证职工就餐安全食用。截至去年年底,梓潼县共有脱贫户6335户,防止返贫监测户716户。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梓潼县紧紧围绕打造10万亩海椒、10万亩蔬菜、5万亩水稻制种、20万亩蜜柚、300万只蛋鸡、50万头生猪产业布局,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引导脱贫户、防止返贫监测户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该县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本着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通过积极开展“以购代扶”活动,有效打通脱贫户、防止返贫监测户农副产品销售堵点,不断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激发他们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热情,克服贫困户和防止返贫监测户的“等、靠、要”的思想。同时,也构建起城市消费与农村销售之间新的平衡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3
(冉金鹭 记者 侯东 文/图)“樱桃已经熟了,我发个定位,你们导航过来就可以了。”4月21日一大早,广元朝天区沙河镇白虎村生态农业示范园负责人张波就开始忙碌起来,这几天,他接的电话都是来采摘和购买樱桃的客户打来的。晶莹剔透的红宝石樱桃樱桃园内,一株株樱桃树枝叶繁茂,红色的樱桃缀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颗颗红宝石,让人垂涎欲滴。“这是‘红宝石’樱桃,是由本地樱桃和车厘子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产量高、味道好。”张波一边指引游客们采摘鲜美的樱桃,一边介绍。游客正在采摘樱桃“我们已经是第4年来白虎村采摘樱桃了,这里的樱桃味道太好了,让人吃了忘不了。”广元市民张婷婷手脚麻利地穿梭在树丛中,不停地选取中意的果子放入篮子中。凭借樱桃种植,村民富裕起来了,日子越过越舒心。“我们的樱桃园有30多亩,今年预计樱桃总产量2万斤左右,产值可达30万元。”张波高兴地说。“樱桃树开出的花美了环境,樱桃果又给大家增加了收入,日子真是越来越好。”村民王义明接过张波的话茬兴奋地说,“我家有3亩樱桃树,今年樱桃收入突破3万元没有问题。”“进入盛果期,樱桃亩均收益一般超过1万元。”白虎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德说,从4月上旬开始,就有很多客人联系他,打听采摘樱桃的时节。目前,白虎村种植有80亩樱桃,预计产量可达5万多斤,按照今年的行情,预估产值80万元。近年来,沙河镇大力发展樱桃产业,“小樱桃”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双赢。沙河樱桃花、沙河樱桃已成为闪亮的名片,酸甜可口的樱桃,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沙河镇樱花谷刘家大院里,停满了游客的车辆。“生意不错,又卖樱桃又开农家乐,两三个月下来能收入5万多元。”刘家大院农家乐的负责人刘文林说。樱桃熟了鼓了群众腰包依托蓬勃发展的樱桃产业,沙河镇通过“樱桃+”模式,以“赏美景、摘鲜果、品美味”为亮点,实现特色林果业和乡村旅游相融合。如今,该镇“樱花谷”和白虎村生态农业示范园也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今年樱桃园还新增了3个品种的樱桃和4个品种的车厘子,以及蜂糖李等应季水果,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采摘体验。”刘文林乐呵呵地说,“产业发展得好,日子就像樱桃一样甜。”目前,沙河镇樱桃种植面积2.5万余亩,核心种植区面积1万余亩,主要有黄宝石樱桃、红宝石樱桃等品种,年产量可达120余吨。依托樱桃产业,发展农家乐30余家。近三年来,沙河镇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500余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3
(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张其)“今年这一片计划都种有机高粱。”4月8日,在合江县神臂城镇高陵村的一片耕地前,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范运伟对记者说,“目前高粱育种已经完成,马上要开始移栽了。”  种植有机高粱,是高陵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富“密码”之一。而在合江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致富“密码”不止一个。“解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路径,合江乡村竞相走上“共富”之路。移栽高粱多元发展催生致富“硕果”  去年,高陵村争取到泸州老窖集团的高粱订单,发展有机高粱示范基地,有机高粱种植面积超3000亩、产值超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高陵村还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建成树莓产业园,联合企业开发销售果酒、配制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农户+集体公司+厂家”种植加工产业链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回引能人开设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多方共赢;立足区位优势,打造“共富工坊”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帮助1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合江县多个乡镇都在结出致富“硕果”。  在法王寺镇天池村,村党支部领办合江县仙凉洞竹木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种植蘑菇、中药材等产业,建立“1234”利益分配机制,成功带动500余人就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8万元;望龙镇永定村利用中省扶持资金发展居家就业项目,建成酒类纸盒包装基地,实施“村集体经营+企业订单+包料代工”订单发展模式,解决群众就近就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集体经济“家底”不断变厚,带动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党建引领汇聚发展合力  合江不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背后,离不开党建引领和综合施策。合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合江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大力实施“百村引百企·党建促振兴”系列行动,通过人才驱动、政策赋能、项目支撑,因村施策,不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全县196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的有4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有14个。  汇聚发展合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合江县选拔102名有外出经商经历的优秀农民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做“领头雁”;为激活人才“蓄水池”,大力实施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兴乡“四乡工程”,发挥驻外农民工党委、驻外商会作用,邀请4500余名合江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先后两批次选聘260名优秀人才到村担任“职业经理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票子”。  此外,合江还连续举办三届“百村引百企·党建促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签约项目81个,投资总额2.15亿元。  合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合江县将实施“雁阵集聚”计划,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人才招引培育力度,进一步实施“四乡工程”,让更多能人参与家乡建设;持续健全保障机制,升级盘活闲置资产资源,为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和村民增收探索更多新路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旭  近年来,广元市朝天区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平台作用,聚焦农村留守妇女群体,通过搭建服务、技能、资金等保障平台,大力实施“巾帼建功·守家创业”行动,有力扶持妇女创业就业,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抓培训 提技能就业创业有“钱途”  “创业一年多,我的民宿逐渐走上路了。”4月16日,朝天区曾家镇大竹村陶园居民宿负责人何丽对民宿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走进何丽的民宿,笔者看到住宿区、餐饮区、阅读区、文化休闲区、特产店等业态丰富多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度假休闲。“能有现在的发展成效,多亏了东西部协作项目的帮扶。”何丽的言语中满是感激。  今年33岁的何丽是曾家镇人,几年前在附近的曾家山滑雪场工作。近年来,她看到曾家山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产生了创业的想法。2022年初,她投资200万元,将家里的房子打造成乡村民宿。  “最开始创业没有经验,一头雾水。朝天区妇联了解到我的创业情况后,不仅帮助我打造民宿,还让我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何丽说,她多次参加区妇联组织的民宿产业培训活动,受益匪浅。  让广大妇女创业有方法、就业有技能。朝天区结合特色产业抓培训,利用东西部劳务协作项目资金,根据生态康养旅游、电子商务、特色产业等发展需要,采取“理论+实操”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课堂、培训基地、田间地里等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建基地 拓渠道增收致富有“门路”  “让农村青壮年妇女留得下、稳得住,是我们实施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项目的初衷。”朝天区妇联相关负责人杨小萍说,近年来,该区积极建设就业基地,不断拓宽妇女创业就业渠道,找到了一条农村妇女不离乡能增收的路子。  这段时间,羊木镇金顶村的广元市前瞻铭鼎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线一派繁忙景象:缝纫机飞快地运转着,工人们分工协作,进行工装裤缝制。“家门口有个工厂,不用再出去打工挣钱了。”该服装厂员工胡秀容说,“在服装厂上班离家近,走路几分钟就到了,每个月还能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既挣了钱,又照顾了家里。”  笔者了解到,该服装厂月生产量近7000件,产值50万元左右,解决了当地100余名妇女群众就业问题,真正实现了妇女群众“出家门、进厂门”的愿望。  为确保广大妇女就业,朝天区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鼓励就业帮扶车间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劳动力、妇女等在家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同时,该区还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建立了巾帼基地,扶持培育“巾帼创业示范基地”5 个;采取“基地+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示范引领带动2000多名妇女积极参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蒋伟 王超明  社会治理阵地分散、职能分散、力量分散,导致群众解决诉求多地跑、反复跑,怎么办?能不能将相关部门职能进行整合,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省心又省力?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施“多中心合一,一站式解纷”新路径,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征、满足群众期盼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资源整合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劳动纠纷调处中心入驻后,在各部门支持配合下,劳动纠纷化解成功率提升15%,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下降10%……”近日,纳溪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杨建敏说,社会治理中心投用以来,中心牵引驱动、部门并轨发力成效显著。  据了解,该区依托综治中心,整合政法及其他社会治理资源力量,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纳溪区社会治理中心”,制定制度32个、工作流程18个,参照政务中心模式,对入驻中心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保障,统一管理、统一考核。16个中心(部门)、33名工作人员入驻窗口,成为集信访接待、纠纷调处、风险防控、法律服务、仲裁诉讼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物理整合”只是手段,“化学融合”才是目的。  据悉,该区13个镇(街道)已全面启动社会治理中心标准化建设,156个村(社区)建设社会治理工作站,搭建起区、镇、村纵向贯通的社会治理综合体,构建“村级前哨所、镇级主阵地、区级指挥部”。数智赋能群众办事说理更省心  笔者在“科技范儿”十足的社会治理中心指挥大厅内看到,墙上的电子屏幕滚动显示着车站、交通要道等地的监控画面,各种数据持续汇聚,各种指令适时发出,平安态势动态更新。在线上赋能工作区,专家团队随时为13个镇(街道)提供专业的线上纠纷调处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  “我们搭建区、镇、村、网格、微网格五级互通平台,开设网络调解室、线上心理咨询室、‘共享法庭’等,让群众足不出户、身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暖心服务。”该区区委政法委机关党委书记刘晶表示。  据了解,该区汇聚政法专网等网络及平台系统,自建“纳溪政法数据库”“案事件人员信息关联系统”,动态更新民商事案件判决、重点人群等风险隐患数据300余万条,数据查询时间由周、天缩短至分、秒。  “这个平台真好,扫码就能反映问题,不用再跑社区、办事处了。”近日,市民陈某珍老人被杨某的摩托车砸伤住院,双方产生纠纷。伤者所在小区保安胡某通过“纳安解纷码”将该事件信息上传至社会治理中心,当天信息清洗员就将该矛盾纠纷分流交办到属地街道处置。从纠纷上传到成功化解,仅用了3天。多元共治绘就社会治理“同心圆”  不久前,某企业拖欠33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欠缴社会保险,多次协商无果后,劳动者便来到纳溪区社会治理中心,中心指定由“梁利霞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牵头处置。梁利霞带领工作团队,借助中心法治力量,申请法律援助,提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协调入驻中心的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等开展会商研判,入驻检察官在综合评估后决定支持劳动者进行起诉。现法院已出具生效法律文书,该案进入执行阶段。  纳溪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入驻纳溪区社会治理中心7个月里,劳动监察处理投诉举报600余起,劳动仲裁立案59件,涉及金额近3000万元,其中追讨农民工工资1800余万元。  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人才队伍是根本。纳溪区着力培育“调解专家团”品牌,选聘6名“法律首席专家”、30名“金牌调解员”、16名心理咨询师、71名社会工作者组建专家团队,建立“消费纠纷调解室”“家事邻里纠纷调解室”等专门调解机构,借助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社会威望,设置“李孃孃调解工作室”“肖建兰调解工作室”等,全方位参与“一站式”解纷服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4月17日下午,沿滩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到联络镇江冲村种养循环产业园指导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随后,专家组一行到了胡桥村小麦种植点查看小麦生长情况,现小麦种植点已完成防鸟网布置工作,小麦已灌浆,籽粒饱满。专家强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苗期要重点防治玉米螟、斜纹夜蛾等害虫,可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害虫;应结合施肥搞好小麦培土壅蔸,沿麦行深松1-2遍,深度在8-12厘米之间,既能防止土壤板结,又能使表土干燥升温,同时还能防止杂草滋生。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联络镇一方面利用广播、微信等平台通过普遍宣传、精准动员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将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政策宣传到各家各户、田间地头,消除群众“麻烦、费工”的后顾之忧,激发群众的参与度,增强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抽调农技工作人员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各村开展技术培训、田间指导,从选配良种、机播要求、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入手,提高群众的科学种粮能力。下一步,联络镇将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提升耕地利用率,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达到节本增产、农户增收的多重效果,助推乡村振兴。(供稿:沿滩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清水哗啦啦地流出,顺着水渠向下奔流,注入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梯田。从高处俯瞰,梯田里的秧苗正迎光生长,等待下一个金黄色的丰收季。这是记者4月16日在位于凉山州甘洛县普昌镇的普昌水稻现代农业园区看到的场景。  园区内的普昌梯田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2万亩左右,这里素有“甘洛粮仓”之称。今年,甘洛县粮食单产目标为每亩增加7.5公斤。普昌梯田内,大部分秧苗都已移栽。  单产如何有效提升?  “今年的重点之一,就是维修或新建引水渠,给水稻‘解渴’。”梯田边上,甘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殷远杰说。  甘洛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冬春气候干旱,耕地稀碎分散,形成了独特的梯田景观。在长达300多米的缓坡上,普昌梯田层层叠叠,如台阶般紧凑相连。梯田之间,如血管般的水渠,为秧苗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时下,正好是梯田放水插秧苗的黄金时节,梯田内的秧苗已基本移栽完毕,仅有少部分农户还在田间忙碌着。普昌镇地坝村二组村民足洛拉田,便是其中之一。  临近中午12时,趁着秧田关水,足洛拉田和家人依旧顶着烈日抓紧时间栽秧苗、施肥。“镇上维修了水渠,田里引水更方便,我们想尽快将秧苗栽下去。”足洛拉田说道。春耕前,普昌镇对梯田内灌溉水渠进行了大排查。“我们通过清淤除泥、修补缺口等方式,解决田间跑水、漏水等问题,全力保障插秧灌溉用水,为粮食单产提升奠定基础。”普昌镇党委书记阿木铁打说。趁着秧田关水,普昌镇地坝村二组村民足洛拉田一家,正在抢抓时间插秧苗。  维修之外,甘洛县还注重新修灌溉水渠,将宝贵的水资源送到田中保播面。去年,甘洛全县新修的14公里灌溉水渠,主要集中在普昌梯田内。政府部门还花大力气将水源地马达沟和马拉哈沟的渠道进行清淤、疏浚,从源头上保障供水。当前,在甘洛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普昌镇计划修建提灌站,将河水用于浇灌、保苗。阿木铁打表示,主要是解决山腰以上的水稻灌溉问题,防止因缺水而导致减产。  粮食单产提升,还离不开良法、良种等。梯田间,128座外形酷似青蛙的生物防治设备守护着水稻的生长。普昌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农技员张德洪介绍,这套设备能有效诱导捕杀害虫、减少农药使用,助力单产提升。梯田内还选用了川种优3877、甜香优21、花优707等优势品种。“这些良种更能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具有高产、抗逆性强等显著优势。”殷远杰介绍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2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巴中市肉牛养殖已存续600余年,悠久的历史奠定了产业的发展基础。如今,肉牛养殖已成为巴中市的重要特色产业,各县区都有具体的规划。南江县将肉牛养殖纳入“2+1”优势大品种计划,实行牛羊并举,截至去年末,全县存栏肉牛10.8万头、出栏4.4万头。  南江县出台了《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各养殖业主进行基础配套建设,组建肉牛养殖专家队伍,引入龙头企业,全方位服务产业发展,使得更多返乡创业者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身肉牛养殖业,去年出栏10头至100头的养殖户达633个。近两年来,共培育肉牛养殖重点乡镇8个,落实重点项目12个。  放眼全国,乡村能发展的特色产业很多,将肉牛养殖作为支柱产业的地方也不少,肉牛养殖缘何在南江县独受青睐,“牛”气冲天?怀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深入当地广袤的乡村一探究竟。资料图片  肉牛养殖真是选对了  八庙镇明阳村位于海拔950余米的山梁上,离县城30余公里。这里土地贫瘠,早年不少人外出务工。像很多乡村一样,劳动力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近年来,一些有家乡情怀的人纷纷返乡,力图改变家乡面貌。创业成功的李明华就是怀着这样的初心回到了家乡,他想把家乡的农业搞好,陆续投入2000余万元,光在明阳村就投入了1000余万元。  一开始,李明华在明阳村流转500多亩地种植桃子和李子,一干就是9年。“基本没挣到钱。”李明华并没有因此灰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南江县陆续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发展肉牛养殖的政策,给了他决心改变的底气。“我们狠心作调整,从单纯的种植业改为种养循环,建起了养牛场,跟着政策走绝对错不了。”李明华又变得干劲十足了。  去年9月,110余头能繁母牛进场,如今又添了30余头牛犊。李明华说:“园子里一部分种玉米和牧草喂牛;一部分种应季的草莓、樱桃、桑葚等水果配合农家乐的采摘。牛场的牛粪运进园子改善土壤,种植业也活了。”  种养互促产生的巨大效益,让李明华自信地迈开腿发展乡村旅游。他将当地废弃的学校租过来改造升级,建成“八庙镇幺店子”农家乐,张开双手广迎八方来客。任何一个周末或者节假日,游客将车直接开到坝子上,打会儿篮球,喝会儿茶,看会儿风景,摘点儿应季水果,中午吃点儿农家菜,别说多惬意了。以前荒无人烟的山梁,现在人气越来越旺。  “走上正轨后,年出栏150头肉牛,每头有3000元左右的利润,肉牛一年就有45万元以上的利润,牧草和玉米可以满足本场40%的饲料需求,大大节约养牛成本。水果采摘搭配农家乐的乡村旅游,一年少说也有10多万元纯利润。”李明华信心满满地算着账继而感叹,“肉牛养殖真是选对了。”  村集体经济找到了增收渠道  在南江县肉牛产业不仅给养殖户注入信心,也为村集体发展经济注入强大动能。沙河镇跟八庙镇一样,是2022年南江县培育的肉牛养殖重点镇,目前存栏肉牛2000余头,去年出栏2000余头,规模养殖场8家,存栏1000余头。位于天桥村的肉牛养殖场算是当地规模较大的,存栏150余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占股超过80%。  “经过四处考察发现,种植业风险大,其他养殖业也不稳定,我们最终选择肉牛养殖,一是市县都支持,二是风险相对小些。”天桥村党支部书记苟仕东说,6名村干部筹集41万元,加上中央及省市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等项目资金,总共投入了320余万元。  产业发展的方向找到了,要想将肉牛养殖的优势充分放大,需要在降低饲养成本上下功夫。天桥村首先将关注点放在牛的饲料上。村里专门确定一个委员来经营牛场,利用村集体150余亩地种植玉米和牧草,解决20%的饲料需求,其余的还需要靠外购。“本地虽然秸秆丰富,但缺乏加工厂。”苟仕东说,他们每次都是联合附近几个养牛场一起去外省购买饲料,拉回来再分配,这样成本能降低些。  除了饲料,牛犊也是影响成本的一大因素。牛场如今仅10余头能繁母牛,其余都是从吉林购买的牛犊。“如果全部实行自繁自养,成本会更低,但还得扩场。”苟仕东说,村里准备再建一个存栏150头的养殖场,全部养能繁母牛,这样就可保证每年至少150头的出栏量,纯利润可达40多万元。  以前,天桥村集体经济收入仅靠20余台农机对外服务,一年不过5万元,现在有了养牛场,再加一个青储饲料加工厂,村集体经济可每年可达50万元左右。新的牛场建起后,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将达到80万-100万元,村民可分红20万元左右。  “建新牛场,又得投入几百万元。”苟仕东说,除了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外,金融活水的助力也是及时解渴。截至目前,农行南江县支行共支持420户肉牛养殖业主,贷款余额7457万元。农行巴中分行正在有针对性地调研,将推出一款专门支持肉牛养殖的贷款产品。  朝千牛村、万牛镇目标奋进  正直镇玉凤村则是通过引入龙头企业,走上了一条市场化发展肉牛养殖的路子。村党支部书记符敏介绍,村里利用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0万元,另自筹资金40余万元,建起了一座存栏150余头的肉牛养殖场,然后以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价格租赁给一家肉牛养殖公司。  “从租金来看,确实不高,但我们考虑的是进一步的深度合作。”符敏说,前些年村集体整治了400余亩撂荒地,除50亩水稻、30亩油菜外,还种植了100亩玉米和200余亩牧草,玉米和牧草卖给牛场,每年有18万余元的集体收益,加上牛场租金每年有20多万元。  目前,牛场共存栏100头能繁母牛,根据协议,牛场将带动全村村民发展肉牛养殖,牛场给村民提供能繁母牛,并负责所有技术培训和指导,牛场负责回购新生牛犊,村民每出售一头牛犊,每头可赚3000元左右。  引进龙头企业不仅让村民养牛有人带,降低个体养殖风险;企业带来的规范化养殖标准,还让养牛更绿色、更科学。牛场采用发酵床技术,牛在圈内散养,活动空间足,地面铺一层锯末、糠壳、少量沙土及发酵菌等,牛的粪便不断混合发酵,平时无臭味,每半年清除一次,清除物可直接做有机肥,目前免费提供给村上搞种植。  正直镇正在进一步推行“龙头+村集体资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去年底,全镇肉牛存栏量已达4689头、年出栏6000余头。目前,全镇肉牛养殖户共有462户,其中10头以上的养殖户52户,50头以上的养殖场16家,100头以上的规模场7家,牧草种植1500亩。  “今年我们的肉牛存栏量要达到1万头,明年要实现存栏2万头的目标,朝千牛村、万牛镇目标奋进。”副镇长刘小康说,按照母牛分散养殖、肉牛集中育肥的方式,具体规划已出台,还将建2个牧草加工厂和1个肉牛屠宰场,探索肉牛全产业链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