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桃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咯咯咯,咕咕咕……”6月29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杜建波建在大山中的生态养殖场,伴随着定时口哨声的响起,数千只土鸡从山林间飞奔出来,争抢杜建波撒在地上的玉米粒。  今年26岁的杜建波,原本是一名挖机修理工。5年前因一场车祸失去了右臂后,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返乡携手另一伙伴租下了百亩山林从头再来,走上了林下生态土鸡养殖之路。资料图片    生态土鸡提升品质  2012年,高中毕业后的杜建波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先后到成都和重庆打工,并最终选择从事挖掘机维修。由于杜建波勤奋好学,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成为修理厂小有名气的技师。到2014年,杜建波的月薪已高达万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5月,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右臂。“右臂虽然没有了,但我决不能就此沉沦。”在家疗伤的几个月时间里,杜建波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他发现如今绿色生态食品越来越吃香,而他所在的太和村森林覆盖率高达70%,空气、土壤无污染,是生态养殖的理想之地。  “我为何不发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呢?”2017年4月,杜建波携手另一伙伴,筹资10多万元租林地、搭鸡舍、买鸡苗,首批就引进了1000只乌鸡苗,走上了林下土鸡养殖创业路。  “朝饮露,暮宿林,食野草,还有玉米粉加餐……”笔者在生态养殖场初见杜建波,他皮肤黝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斯文腼腆,但一说到生态土鸡,他就侃侃而谈,“山上林子大,适度规模养殖生态土鸡,既利用了林地资源,又提升了鸡的‘土’味品质。”    以草代粮变废为宝  为确保养殖成功,杜建波除了向纳溪区畜牧专家请教外,还从网上查阅学习生态土鸡养殖技术。杜建波说,林下鸡养殖必须打破传统养殖观念才能提高养殖效益。于是,他就专注于实验“以草代粮”的生态养殖技术,“‘以草代粮’技术就是利用益生菌发酵的原理,将野草切碎通过青贮发酵,使其软化和糖化,配以少量玉米等饲喂土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终于取得成功,让野草变“不能吃”为“可以吃”,变“难吃”为“好吃”,真正达到了“以草代粮、变废为宝”的效果。  2017年,杜建波出栏了2000多只土鸡,由于采用了“以草代粮”的养殖技术,加之土鸡生活在林子中,吃的是野草虫子,喝的是山泉,养出的土鸡体格健壮,肉质细嫩,很多客人都是慕名前来订购,每只土鸡可以给他带来30元的利润。  如今,经过几年的发展,杜建波的“山林土鸡”已成为了太和村的特产品牌,他还将土鸡生长过程拍成抖音视频宣传,让“山林土鸡”飞出太和村,飞往全国,每年出栏的两批1万余只土鸡,给他带来30余万元的净利。    带着乡邻一起致富  这两天,脱贫户赵明富看着一天天长大的200多只林下土鸡,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有杜建波这个小伙子作指导,每年循环出栏的1000余只土鸡,给我带来3万多元的纯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如今在太和村,像赵明富一样在杜建波帮助指导下,走上林下土鸡养殖增收路的村民就有18户,其中脱贫户有12户。  2018年,林下土鸡养殖步入正轨后,为了帮助更多刚刚脱贫摘帽的乡邻实现持续增收,杜建波在太和村党支部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太和村林下土鸡养殖专合社,以“基地+农户”模式带着乡邻发展林下养鸡。为了吸纳更多村民,特别是脱贫户加入,杜建波采取“集中育雏、分户饲养、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进行管理,真正使每个专合社员、特别是脱贫户养上了“无忧土鸡”。  目前,太和生态土鸡专合社在杜建波的带领下,年出栏林下生态土鸡达5万余只,实现土鸡收入达到150多万元,成为了太和村又一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结 杨力丁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6月28日,泸县玄滩镇太阳村丰昱家庭农场椒香四溢,绿油油的花椒基地里,几十名村民在采摘花椒。“花椒树修剪和采摘都要选好时间,修剪时间合适才能避免养分流失,采摘时间恰当才能保证花椒质量,要注意不要损坏花椒树。”花椒园主人邱钦睿一边采摘花椒,一边和笔者聊起了他的花椒经。  “你们看,我随手剪一枝都这么好,不仅支杈结实多,主干都有。”邱钦睿随便剪下一枝介绍道,今年花椒由于肥水适宜,技术到位,管理得当,获得了丰收。邱钦睿是个95后,早年跟随父亲从事装修近十年,拥有了回乡创业的“第一桶金”。  “九叶青花椒是四大名椒之一,早熟高产,并且用途广泛。”邱钦睿2019年回到了家乡,投资60多万元流转土地300多亩种花椒,合同一签就是20年。  邱钦睿说,刚着手时,由于密度大,用肥不当,病害虫害多,管理技术差,加上疫情的影响,花椒毫无收成可言。  “去年失败后,我请专家到地边指导,听从专家指导,砍了一半的椒树,疏到每亩100株,修剪去顶,通风透光保证阳光直照根部,减少病虫害。”如今,邱钦睿已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花椒很择肥料,以前由于用肥不当造成椒树长势弱至绝收。今年,邱钦睿听从专家建议使用了生态肥,溶解性好,直接进入灌溉系统,花椒苗木吸收好长得壮,产量翻了番。  “今年的花椒节密,果絮短而紧实,一株花椒保守能产20斤鲜椒,烘制4斤干花椒,亩出干花椒400斤。”邱钦睿又顺手剪下一枝说,等到明年进入盛产期,效益还会更好。  “现在每天入6灶,可烘3000斤鲜花椒,烘干后直接装车送到客户手里。今年花椒行情好,从去年的19元/斤卖到35元/斤,今年我这里预估总产量12万斤左右,总收入达420万元,除掉前期投入和人工,还有近50万元的纯利润。”邱钦睿说。  “今年的人工是70元/天,打药、施肥、采摘、管理,一年的人工费就要15万元。”邱钦睿介绍说,花椒采摘时间要一个半月,每天都要请30多名工人,解决了大部分留守村民劳动力闲置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扬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安逸,现在废弃的秸秆谷草交售给农业科技公司,就犹如将秸秆谷草存进了‘银行’。在需要用肥的时候,凭票领取相应数量的有机肥种庄稼,既节约了化肥钱,又环保,粮食也生态。”6月20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桐梓村,72岁的秦淑均老汉推着鸡公车前来领取了150斤有机肥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前些年,每年秋收后,种植户对秸秆和谷草的处理方式就是将之用作家中的燃料。近几年,随着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的不断推进,这些秸秆和谷草已无用武之地。2020年,纳溪区在上马镇桐梓村高标准农田改造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试点实施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秸秆谷草换肥”项目。桐梓村的村民都把秸秆谷草当宝贝一样收集起来,全部交到公司处理秸秆谷草的回收点,每100斤秸秆谷草,公司按30%兑换有机肥给村民,开具兑换发票,来年村民可以随时凭票领取相应比例的肥料。去年秋收后,秦淑均就将3000斤秸秆和谷草交给了公司,今年按秸秆和谷草量的30%到公司领取有机肥,共领取了900斤。  2020年秋,虽然是首年试点“秸秆谷草换肥”,该公司在桐梓村就回收秸秆和谷草300吨,今年春耕生产展开后就将有机肥兑换给了村民。“今年我的3亩稻田,施用的全部是去年秋收后谷草换回的有机肥,公司不但替我处理了令人头疼的烧谷草污染环境问题,还帮我省了500余元的肥料钱,太划算了。”桐梓村三组村民唐元明高兴地说。  “公司不用出钱买辅料,农民也乐于秸秆谷草有出路,还省了肥料钱,一举多得。”桐梓村党支部书记张绍彬也欣喜地告诉笔者,桐梓村通过“秸秆谷草银行”运作模式,减少了焚烧秸秆谷草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农民换回去的有机肥也改善了土壤条件,减少化肥支出增加了收入,还净化了乡村环境,促进了农业农村的生态健康发展。  经粗略统计,桐梓村去年的300吨秸秆和谷草换回90吨有机肥,给村民节约化肥开支超过15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谢代平 彭志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家有两头牛,吃喝不用愁。”6月20日,笔者走进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观音阁村返乡小伙牟基平的肉牛养殖场。牟基平一边给养殖场的母牛添喂玉米秸秆,一边给笔者介绍养牛技术。   牟基平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个利用村民丢弃的玉米秸秆养殖肉牛,年入50万元的报道,心动不已。“我的家乡禁烧秸秆,村民只能将其丢弃在地头,为啥不回乡利用这些丢弃的玉米秸秆来养殖肉牛呢?” 资料图片     学习养牛技术   牟基平自己动手改建自家的老房子,建圈舍、沼气池等,将之改成了肉牛养殖场,并用多年积攒的25万元引进了30头西门塔尔小牛,开始了他的养牛生涯。   养殖过程中,牟基平没有按照传统的放牧方式养牛,而是利用玉米秸秆作饲料进行圈养,实施肉牛育肥,不但缩短了饲养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利润非常可观。   牟基平说,初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那时候起早贪黑地干,累到站着都能睡觉。但他善于动脑筋,认真学习养牛技术,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分水岭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的帮助下,2018年开始,他就进行自繁自养。到今年,他的母牛已经有16头,这些母牛已自繁小牛23头,直接节省买小牛成本近15万元。   为了抵御市场风险,牟基平也经常在网络上浏览一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并在2019年牵头与村里的5户肉牛养殖户成立了观音阁村生态肉牛养殖专合社。牟基平说,成立专合社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在市场行情好时,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在市场低迷时可以共同抵御风险。“现在正是肉牛长肉的时期,一天能长一两斤,一年下来,一头肉牛能赚5000元,若自繁自养,每头肉牛就要赚上1万元。”     玉米秸秆作青料   “我们的肉牛都是吃村民丢弃的玉米秸秆,既解决了村民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又为我们养牛户节约了养殖成本。”牟基平算了一笔账,“请人割青草每100斤要10元,而去收割运输100斤玉米秸秆仅需5元钱。1头牛按一天吃100斤青料计,吃玉米秸秆就要省5元,一个月就是150元。肉牛出栏需18个月,就可节约草料2700元。”   牟基平介绍,到今年底,他可以出栏肉牛30头,由于自繁自养并采用玉米秸秆作青料,他至少可以实现30万元的纯利。与此同时,他带领专合社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原则,正加快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并积极与城区牛肉经销商对接,让专合社养殖的生态肉牛销路不愁,让养殖户获得更大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文良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眼下正值早熟香脆桃成熟收获的时节。6月1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大石村七组的几个山头上,曾方明正与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一起采摘鲜果,感受一年里丰收的喜悦。  3年前,曾方明将自己在广东的玉石加工企业交给儿女打理后,他带着多年积攒的100多万元回到家乡,将组里3个面积达130多亩的荒山头承包下来,种植优质早熟香脆桃。“当初,曾方明不做老板回乡种桃子的时候,我们都认为他是钱找多了没地方花,现在才发现这个曾方明不简单,不光把自己的桃子示范园整得红红火火,还带领我们乡亲一起致富。”说起曾方明,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玉文一个劲地夸赞。  2018年3月,曾方明回乡看望父母时,看见村里昔日种红苕栽玉米的3个130多亩的山头,因无人耕种而被荒置,杂草丛生,让他感慨万千。他暗下决心:我要回来利用荒芜土地创造自己新的事业,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曾方明种出的生态香脆桃他将这3个山头承包了下来,四处考察后,最后选择种植早熟香脆桃。该品种果肉硬脆,且口感甜、色泽浓,填补了周边水果市场鲜桃的空白。  选种的问题解决了,种植上也不敢马虎。曾方明从桃子苗定植伊始,就坚持“杜绝化肥,让客户吃上健康果”的绿色种植理念。于是,在果园的除草上,全部请人用镰刀割;用肥上,分别与养猪和养牛大户签约了粪肥供应协议;用药上,除了偶尔使用生物农药外,他买来黄板和灭虫灯,对虫害进行生物灭杀……  如今,历经3年多的精管细作,加之坚持施用有机肥,曾方明今年挂果的香脆桃品质好,深受客人喜爱,亩产量达到了500斤。“我的果子,卖相好,口感甜!”曾方明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  为了让桃子卖上好价钱,曾方明除了在网上销售外,还推出体验采摘,既能让游客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吃到新鲜的果子,又能增加果农的收入,一举两得。“体验采摘,相应的游道等设施也要跟上。”曾方明说,去冬今春,他又投入了 10 多万元,硬化桃园便道,增加休闲设施。周边的村民看到曾方明体验采摘的商机后,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饲养生态鱼,更多的村民扩大了生态家禽养殖规模,让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不只能吃到新鲜的桃子,还可以自己垂钓,吃生态鱼、生态家禽等,回家时也不忘带上一两只土鸡土鸭,让周边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今年,靠着曾方明的130多亩桃园吸引来的游客,周边30多户村民办农家乐、卖农特产品,户均就可实现增收超过2000元。  “将种植与体验采摘休闲结合,效果是不一样。”曾方明说,今年他的130多亩香脆桃平均每亩按500斤计算,总产量就在6万斤以上,如果靠网上和自己请人摘到集镇上销售,一旦采摘不及时部分桃子就要烂在树上。而游客上门采摘,较好地解决了烂果这一问题。  “等这季果子收获后,我还要对果园进行升级打造,满足更多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需求。我也会一直坚持绿色种植理念,让大家吃上放心果,带动周边更多村里人一起走上致富路。”曾方明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07
(邱小燕 记者 程海英)为有效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全面提升疫苗接种率,让更多的辖区居民了解新冠疫苗接种知识,泸州市江阳区龙透关社区深入辖区企业商铺、居民小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动员宣传工作。 本次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线下,社区工作者、网格员通过张贴宣传单,设置宣传标语等方式向居民讲解新冠疫苗接种知识;线上,社区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全民接种知晓率达到100%。    通过此次宣传活动,让辖区广大居民群众对新冠疫苗接种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树立正确科学的新冠疫苗接种观念,树立应种尽种观念,主动接种。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5-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