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光荣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眼下,正值插秧时节。为增加村民劳动的趣味性,挖掘更多农业能手,近日,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组织开展“种粮兴粮节粮·助力乡村振兴”春耕生产人工插秧技能比赛。  上午9时许,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人工插秧比赛正式开始。来自全街7个村、社区的7支队伍,共21名插秧能手迅速拉开架势,展示插秧技能。他们埋头弯腰,左手握秧苗,右手分苗、插秧,手法娴熟、你追我赶,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按照规定,比赛不仅要看哪支队伍速度最快,也要看行距是否均匀、整齐,秧苗是否稳固。激烈的比赛也让田坎上的观众情绪激动,纷纷呐喊助威。  本次比赛按照插秧用时、栽插深浅度、外观曲直度、密度、秧苗株数等标准进行评分。经过近1个小时的比拼,石龙村代表队获得了一等奖,其余6支代表队分获二、三等奖,获奖队伍还分别获得了价值500元、300元和200元的奖品。  石龙村代表队员说:“插秧的诀窍是动作要快,眼睛看着前面,注意左右稀密,才能赢。今年街道首次组织插秧比赛我们就拿到了第一名,心里特别高兴。希望街道能年年组织这样的比赛活动,把农耕文化以这种比赛的方式传下去。”  近年来,安富街道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引领,大力推进石龙、桂花、百梯、三江等村的“粮油基地”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探索园区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数字化赋能模式,让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今年春季,叙永县乌蒙山食品有限公司的1000余亩辣椒基地,首次从高山区向低海拔的丘陵地区扩张、建立了200亩高标准示范基地,所采用品种全是清一色的“印度特辣”朝天椒。而此前曾种植过的工业辣椒(本报在3月13日二版刊登过关于工业辣椒的相关报道)继续被公司抛到了九霄云外。  原来,因种植工业辣椒而尝过苦果的这家公司,历经反思,重新找到了一条从高山到丘陵、发展立体特色辣椒产业的新路子。在叙永县龙凤镇头塘社区业主新建的辣椒示范基地,农户正在为辣椒除草。“尝鲜”工业辣椒业主惨遭失败  近日,在叙永县摩尼、观兴、合乐等海拔较高乡镇,乌蒙山食品有限公司种下了“印度特辣”朝天椒。这是公司连续多年种植的品种。  “其实,在前年,我们还种过工业辣椒。当时,我们也不是很了解这个品种,只是因为辣椒地已经整好了,而自己育的苗子又出现了缺口,地总不能空着吧,我们就打急抓,从遵义买回了一批工业辣椒苗子。”该公司负责人穆宣志说,“这个工业辣椒又叫‘魔鬼辣’,辣得很厉害,只掐了一点来尝,人就遭不住。我们在海拔1100多米的合乐苗族乡种植了30多亩。可是一季下来,它的表现太差了!”  据穆宣志介绍,该公司1000余亩辣椒基地,偏偏是种植工业辣椒的30多亩出现了问题。到了开花时节,他们发现工业辣椒一是抗性很差,叶子出现皱叶现象,叶子皱巴巴的,30多亩全部感病;二是产量很低,大部分植株只结10个左右果,30多亩只收了两三千斤鲜椒,烘干以后直到现在都还摆在仓库里,因为量太少了,不好找买主。  穆宣志说:“工业辣椒虽然个头看起大,但皮子很薄,单个很轻,烘干后轻得就像‘纸飞飞’,不压秤。1个工业辣椒体积相当于5个朝天椒体积,重量却只有单个朝天椒的1/2。虽然,工业辣椒烘干可卖50—60元/斤,但亩产仅100斤左右的鲜椒烘干后只有10斤,就算能卖500多元,基本上只够买秧苗的成本。我们30多亩就亏了10多万元。”  “叶子皱巴巴的,这是典型的病毒病。得了这种病,降低了光合作用,养分积累不足,导致坐果性下降,直接影响产量。”长期为该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宋占锋指出,“工业辣椒是近年国内外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尚无标准的定义。但一般是指辣椒素、辣椒红素等含量明显高于普通辣椒,并可工业提取这些成分用于食品、化妆品、医疗等行业的特殊辣椒。工业辣椒因对积温、光照、海拔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它在四川的适应性还需进一步验证。个别试种的业主,大多都种植失败了。”业主在叙永县摩尼镇的基地,即将移栽辣椒。锁定优势品种立体种植效果好  有了种植工业辣椒刻骨铭心的失败经历,从去年开始,穆宣志继续种植其熟悉的“印度特辣”朝天椒。  在今年春季,穆宣志有了创新之举。他不满足于在叙永县的高山地区发展,而在叙永县海拔340米左右的龙凤镇头塘社区流转了200亩土地,打造叙永县早辣椒种植示范基地。  连续七八年,宋占锋一直指导该公司从小面积试验、示范“印度特辣”朝天椒到上千亩的推广。宋占锋介绍,“印度特辣”朝天椒熟性晚,采收期长,硬度较高,耐贮运,适合鲜食、泡制等。而且,“印度特辣”朝天椒在低海拔地区种植,可在六七月上市,从而避开八九月份的高温高湿天气,能保持较好的商品性。  “‘印度特辣’朝天椒,亩产量有3000斤。按现在行情,亩产值可达八九千元,每亩成本投入在3500元以内,效益还是不错。”穆宣志说,“但是,我们过去是种在叙永的高山区,8月份以后才大量上市。同时,我们以前也是依托农户零星种植的,过于分散,不便于回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从今年开始,我们调整思路,由公司流转土地实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实现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既便于统一管理和采收,又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从而带动周边的大户、合作社等扩大种植规模。”  当天,记者在头塘社区穆宣志的200亩高标准示范基地看到,3月初移栽的“印度特辣”朝天椒苗子已是一派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为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穆宣志还有一个泡菜加工厂。每年种植出的“印度特辣”朝天椒实现了“两条腿”走路——既可让鲜椒销往泸州、重庆、成都市场,又可进行泡椒加工,为后续大规模种植提供保障。  “目前公司在品种搭配上,还需要进行优化。”宋占锋向穆宣志提出建议,“首先,低海拔地区种植熟性更早的二荆条或朝天椒品种,主要是抢早;其次,高海拔地区应以发展青红两用类型的朝天椒或二荆条辣椒品种为主,主要解决10月份以后的青椒销售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8
人间四月芳菲尽,芍药花开醉人心。在古蔺县双沙镇陈坪村,一丛丛芍药花团锦簇,粉嫩优雅,呈现出一幅争奇斗艳、蜂蝶飞舞的春日画卷,为大地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采。芍药,这朵被誉为“花仙”和“花相”的美丽花卉,以其绰约的“身姿”和优雅的“花容”,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粉嫩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花中的仙子在翩翩起舞。蜂蝶在花间穿梭,忙碌而欢快,为这片花海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芍药花开游客们纷纷驻足观赏,用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他们或低头闻香,或抬头赏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芍药花海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除了美丽的外表,芍药还具有极高的医药价值。芍药的花朵是中药材的重要来源,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等功效;其根茎也是珍贵的中药材,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等功效,深受中医药市场的青睐。在陈坪村,芍药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村里种植有芍药500余亩,主要以中药材、鲜花采摘为主。进入盛花期后,一亩地的产值可达5000余元,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租借土地也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收入,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展望未来,陈坪村将以花为媒,借助中国传统村落的优势,探索“农业+旅游+服务”的农旅互动新模式。通过打造周边市民休闲旅游理想基地,让芍药花海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铺起一条振兴乡村的“致富路”。(供稿:古蔺融媒体中心 刘媛 杨义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30
四月底,叙永县麻城镇寨和村的樱桃历经谷雨后“正式上线”。得益于麻城镇寨和村海拔较高、昼夜温差较大的特点,樱桃在大自然的孕育与农户的精心培养下,错季生长得更加“肆意奔放”,多一分色泽明艳、莹润俏丽,多一分味道可口、柔润绵长。“寨和的樱桃很出名,我们是特意看好了成熟时间从摩尼过来的,带着家中老人小孩来边摘边吃,安逸得很呀!”游客张女士提篮中的樱桃早已堆成“小山”,趁着闲暇时光,已有不少游客专程前来,与亲朋好友一道享受伸手可摘的“众乐乐”。“现在樱桃真成了咱村的‘玛瑙宝石’咯!”寨和村村民周显中笑容灿烂,“现在交通便利畅达,我们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游客车辆就高兴,心里暗暗想着等游客们下车,我一定带他们去长势最好、樱桃最大的树下采摘!”2024年,麻城镇寨和村种植樱桃300余亩,其中玛瑙红200余亩,可带动全村樱桃种植的苗汉同胞人均增收上千元。近年来,麻城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苗汉文化上追求“原滋味”、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品牌化发展的同时,大力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与高山错季果蔬品牌。并抓住踩山节、苗场节等苗族盛宴举办契机,大力宣传推广寨和果酒、苗族文创、樱桃枇杷等产品,进一步拓宽品牌知名度,致力走出一条高质量的民族团结和睦、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姓富裕幸福的“村路乡径”。(供稿:叙永县委统战部 邵盛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30
暖春四月、和风舒畅,走进合江县尧坝镇团结村新湾农家乐园,曲曲折折的林荫小道蜿蜒绵长,翠绿的荷叶铺满荷塘,荷塘中间儿童乐园和户外休闲野餐区遥相呼应。荷塘的尽头,一株株火红的三叶梅竞相开放,长长的阶梯被火红的三叶梅编制的长廊遮盖出一片阴凉,电动滑梯、网红秋千等景观小品目不暇接,游客们在乐园里赏花、煮茶、露营、烧烤、垂钓好不热闹。这是尧坝镇团结村乡贤李德钊历时2年匠心打造的“世外桃源”。几年前,李德钊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返回家乡,决定利用紧邻高速路口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尧坝古镇旅游业发展契机,将自己的农房改造为农家乐园。说干就干,李德钊多次前往市内的董允坝、桐心院子等地学习亲子乐园、民宿和美丽庭院建设经验,从房屋修建、装修设计、花卉培植到景观布局,他都悉心研究设计。今年他的农家乐园以崭新的面貌开门迎客,游客们纷纷前往打卡体验,赢得一片赞誉。因舒适优美的环境和优质亲切的服务,新湾农家乐园名声大噪,周边县区和合江城区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游客参观游玩。在生意越来越红火的时候,李德钊还不忘周边的邻里乡亲,他动员附近村民到农家乐园应聘厨师、保洁和服务员,就近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谈起发展乡村旅游,李德钊信心满满:“除了农家乐园,我们还开发了精灵部落、童话里谷、花果闲舍、一米菜园等板块,以后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就近务工,在为大家提供休闲玩乐好去处的同时,还可以带动村民一起发展致富。”(供稿:合江县尧坝镇 李霞)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30
4月27日,以“春耕万物生·特兴展风采”为主题的罗沙贡米推介会暨龙马潭区特兴街道特色农产品展示活动在龙马潭区特兴街道罗沙村罗沙贡米基地举行,活动中既有当地特色农产品展销,还有插秧等农耕技能比赛,现场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展销会    “我们这个罗沙贡米软糯可口,很适合煮粥,而且煮出来和其他大米的口感都不一样。”在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现场,罗沙村的工作人员正在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罗沙贡米。随着锅盖被揭开,阵阵米香扑面而来,打动了来往群众的味蕾,也搅动了现场的热烈气氛。除了罗沙贡米,现场还展出了长安肉鸽、长春龙虾、安民板鸭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供来往群众品尝购买。“今天来参加活动才发现原来我们这个地方有这么多农产品,品尝了好几种特色农家美食,也顺便买了点回家带给家人尝尝。” 村民王荣琼笑着说。这边农产品展销热火朝天,另一边插秧比赛也热烈开场。伴随着各位参赛选手利落的动作,罗沙稻有序地在肥沃的田地里“安家落户”,逐渐描绘出一幅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我家里也种了些罗沙贡米,每年都要插秧,没想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劳动还能用来比赛,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参赛者章怀金兴奋地说。活动中,还进行了产供销一体签约,接下来将通过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把罗沙贡米销往各大电商平台,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增收致富。“作为龙马潭区唯一的罗沙贡米产区,近年来,特兴街道充分发挥片区党工委引领作用,引导我们安民村、罗沙村进行村级资源整合,探索‘村村共建’‘村企共建’等模式,共同重塑罗沙贡米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龙马潭区特兴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喻言介绍说,罗沙贡米是泸州地区独有的地方特色水稻资源,目前已建成“罗沙稻”种植核心区200亩,预计今年新增280亩,年总产约11.2万公斤。(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李利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9
4月26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登普照茗山·品云雾好茶”茶产品交流展示活动在打古镇普照村“普照雾隐”广场举办,以茶为媒,诚邀四方宾朋共赏茶韵、共话茶事,助推纳溪区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茶旅融合发展。采茶比赛现场。(邓建刚 摄)    上午9时许,记者在打古镇普照村凤凰山茶园看到,30余名参与采茶比赛的茶农身着漂亮的采茶服装,熟练地在茶丛中舞动双手,不停地采摘嫩绿的茶芽。“我家里种植了6亩茶叶,这次比赛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重在参与。”茶农介福容表示。轻松愉快的采茶技能大赛还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驻足观望,纷纷摆弄着“长枪短炮”,抢抓着一个个精彩瞬间,将采茶能手和美丽茶园融入画卷。“我只能单手采摘,速度好慢哦!”“今天来采摘特早茶,好开心。”在现场,部分游客纷纷加入其中,体验起采摘乐趣。“阿妹站在寨门口,手捧一碗拦门酒,贵客你若进寨来呀,先喝一碗拦门酒……”在普照山游客接待中心广场,10余名身着苗族服饰的姑娘捧着一碗拦门酒“拦”住游客们的去路,劝他们喝下一碗代表着欢迎的拦门酒。在广场另一边,手工制茶展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制茶师傅们正为游客们演示着手工制茶的流程与技巧。杀青、揉捻,做形,干燥……他们在高温的炒茶锅中一丝不苟地翻炒,茶叶逐渐成光滑平直状,茶香弥漫。不少游客参与到手工制茶过程中,体验乐趣。“没想到一杯简单的绿茶,是需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制作出来的,太神奇了。”游客张悦观看手工制茶表演后不禁感叹。“绿茶带有清香,味道很特别,快来尝一口。”“红茶味道真好,多少钱一盒?”在茶叶品牌展区和品茶区,“普照雾隐”奶白茶、三川玉叶、普照红、川香绿等30余种茶品琳琅满目,茶商们纷纷拿出自家的“宝贝”与大家分享、交流,现场氛围热烈。除了特早茶,其衍生产品也让人目不暇接,绿茶蛋卷等富含茶元素的茶产品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展销摊位上,还进行农特产品展示促销,游客们或品赏特早茶,或直接将农特产品带走,现场人头攒动,氛围活跃。活动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茶山,开展茶企交流、茶艺表演等活动,游客们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态、休闲、运动、健康的新时代生活,展示了该区茶旅融合发展的新突破、新成效。茶园变景区,茶山变金山。近年来,纳溪区充分利用茶资源,以“茶叶+旅游”发展思路,建成纳溪特早茶地理标志文化广场和具有观光功能的茶园面积达12万亩,建设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为一体的特色茶庄和农家乐150余家,构建起产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亲子研学五大茶旅产品体系,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年茶旅收入达9亿元,进一步带动茶农增收致富,为纳溪区的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纳溪是“中国特早茶之乡”,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纳溪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培育“精制川茶”重大战略目标,依托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持续坚持茶文化挖掘、茶科技攻关、茶产业转型,走出一条文化赋魂、产业赋人、科技赋力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现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3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实现83亿元,建成有机茶基地1个,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培育名优茶加工企业126家,持续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茶企子品牌”的纳溪特早茶品牌体系,拥有各类茶叶品牌61个,创新探索“茶园+研学实践”“茶+酒”“茶+旅”等融合模式,让一片茶叶成为纳溪的主要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供稿:纳溪区打古镇 王超明 邓建刚 许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4月26日,龙马潭区金龙镇举行2024年“农人三项”农耕技艺比拼活动,来自区农业农村局和金龙镇辖区企事业单位工会会员、辖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工人、镇村干部职工、新就业劳动者群体等单位的80余名选手组成8支队伍展开激烈角逐,在比赛中播种下新一年丰收的希望。移栽水稻比赛现场    “加油!加油!”移栽水稻比赛现场,选手们手拿秧苗、弯腰低头,动作熟练而迅速,你追我赶,将一株株水稻秧苗移栽到水田里。“平时在家里都是在田埂上干活,今天是第一次参加这种集体插秧的活动,大家团结在一起,用汗水和行动种下丰收的种子,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参赛选手龙全珍说。这边的插秧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另一边的猪儿粑制作比赛也在同时进行。参赛选手杨雪琳告诉记者,作为外地人的她是第一次听说猪儿粑,也是第一次知道泸州有栽秧子吃猪儿粑的习惯,所以特地报名了制作猪儿粑的比赛,感受现场的氛围。据了解,此次“农人三项”农耕技艺比拼共有移栽水稻比赛、移栽高粱比赛和猪儿粑制作比赛三个项目,裁判评分组根据插秧数量、完成速度、秧苗整齐度等完成情况进行考量评分,决出最终名次。 金龙镇党委副书记蒲奕帆介绍,当下正是移栽高粱和水稻的时节,金龙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2024年全镇计划种植水稻6000余亩、高粱1.2万亩。也希望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赛提能、以赛促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化,挖掘金龙“乡村工匠”“农家巧匠”“农业能手”, 为金龙镇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贡献力量。(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谢汶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记者 许芸浩 杨琦)4月26日,以“熟了樱桃 红了泸定”为主题的2024年泸定红樱桃采摘体验季推介会在该县冷碛镇杵坭樱桃谷开幕。此次活动旨在以果为媒,搭建经贸洽谈、旅游观光、文化研讨平台,全面展示泸定形象、擦亮生态旅游品牌,助推泸定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活动现场在“忆在泸定”“赏在泸定”“游在泸定”“品在泸定”“宿在泸定”“大美泸定”的六个篇章中,舞蹈《飞夺泸定桥》、歌曲《红樱桃》和非遗文化节目《泸定山歌》《岚安锅庄》,演绎出泸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域特色,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吃樱桃比赛”等互动游戏将现场气氛推至高潮。活动现场据悉,今年泸定约4400亩红樱桃迎来盛果期,未来20天将陆续成熟上市,让“五一”小长假期间的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据了解,成都市蒲江县2022年在泸定县杵坭村实施乡村振兴首批产业示范带动项目,投入帮扶资金150万元,对当地4家资金投入大、示范带动效应较好的民宿、农庄进行补贴,成功撬动行业发展,如今当地已发展农家乐近十家。据蒲江县对口支援泸定县工作队副领队郭宁介绍,蒲江还结合泸定旅游特色和发展前景,发挥自身经验和优势,联合相关部门,对泸桥镇咱里村、兴隆镇牛背山村等进行了打造。 (主办方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8
从企业负责人到双龙村特聘村主任,再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人大代表,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初心,务实做事、诚信做人,践行“让大伙过上好日子”的承诺,积极改善山区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最大限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用真诚、智慧与汗水,赢得了村民的信赖。他就是纳溪区大渡口镇双龙村党支部书记吴学礼。吴学礼协调通组路占地问题    务实做事 回应群众期盼吴学礼是土生土长的大渡口镇双龙村人,大学毕业后就外出在建筑行业务工,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建筑企业。2020年,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参与乡村基层治理、搭建村级致富平台、提供智力支持等工作,吴学礼被大渡口镇党委政府聘为双龙村特聘村主任、大渡口镇乡贤会副会长。他在与村两委交流和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村上存在一些堵点和难点制约了发展,包括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不足、集体经济融合发展不畅、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党群服务中心不达标、乡风文明建设瓶颈等问题,在此期间吴学礼会同村两委就开始谋划着用现代企业理念来植入特色产业,推动山村经济发展,让山村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他组织村民种植、代销的高山萝卜、富硒水稻等“高颜值”农特产品,让村民增加了收入,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吴学礼协调通组路占地问题    2020年9月,新一届换届筹备工作开始,双龙村因党员年龄结构问题,如何配强双龙村的两委班子成为了党委政府的一大难题。这时有人提出让吴学礼来当支部书记人选的想法,通过几次沟通,吴学礼想到自己的企业需要他,没有接受回村担任职务建议,答应以后村上有什么困难会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但换届工作迫在眉睫,党委政府领导亲自找到吴学礼,并把双龙村当时的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作了交流,希望吴学礼能回去带头带动村民发展致富,为双龙村的建设发展掌舵把航,吴学礼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后,才勉强答应回村任职,2021年吴学礼通过高票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同年换届选举成为镇人大代表,为造福群众再添助力。“既然大家信任我,就得挑起这副担子,把大家期盼的事一件件干实,干好,让大伙过上好日子。”上任之初,吴学礼向大渡口镇党委政府和双龙村村民许下了的诺言。双龙村地处岩区,交通不便,1700多村民散居在7.3平方千米的山山岭岭中,山上丰富的竹林资源很难运出去变现,即使弄点山货到镇上卖,也需肩挑背磨几个小时,村民只能“望竹兴叹”,拥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和优质的农副产品无法变现。三年疫情期间,吴学礼的建筑企业经营特别困难,吴学礼积极筹资及时缴纳税款、按时发放工人工资、结算材料应付款项。为了挽救自己的企业,加上村委工作压力非常大,矛盾纠纷多,村民的不理解或被误解等状况让自己觉得非常委屈,想到自己有时候一天要从公司到村上来回跑几趟,吴学礼向党委政府递交了几次辞职报告。在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多次做思想工作后,他也想到双龙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党群服务中心不达标,看到老百姓农副产品、竹木因为没有路无法兑现,想到对党委的承诺、想到对村民的承诺,吴学礼经过几次思想斗争又坚持了下来,硬着头皮上。看着一个个村民盼望目光,吴学礼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积极跑项目、筹集资金。在他全力推动下,这几年已建成通组路3.2余公里,生产便道2.5公里,新建产业路12.5余公里,村民出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筹集资金14.5万元,在10.5公里的通村公路安装太阳能LED路灯216盏,照亮了村民和学生回家路;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已建成并竣工投入使用;年出栏4000头的养猪场通过招商已开始进行升级改造……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的投用,改变了双龙村的出行难、产业缺失等状况,回应了群众期盼。“沾了路的光,今年我们三家打伙砍了200多吨料块,每家分了2万多元,都是吴书记做了好事。”看着一车车的竹片被运出去,双龙村5组村民刘忠富对吴学礼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赞不绝口。据统计,双龙村自从建成通村通组公路后,运到山外的竹木超过5000吨,仅此一项就让村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吴学礼向村民宣传森林防灭火知识    践诺没有终点 让村民日子过得更好“要不是吴支书照顾我们家,我们还没办法出去务工。”双龙村村民邓树奎的儿子为表达对吴学礼的感激之情,特意制作了一面“一心为民办实事,情系双龙解民忧”的锦旗送给吴学礼。邓树奎是双龙村的一位残疾人,语言和行动都不便,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只有两位老人在家中生活。村“两委”将邓树奎列重点帮扶对象,申请低保、对其住所进行无障碍改造、组织公益组织慰问、组织志愿者为其春种秋收……一系的帮扶举措,邓树奎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吴学礼说,要兑现承诺,就要体现在办好村民的一件件的实事上。在他的民情日记上,谁家有困难学子,谁的住房不安全,谁患有慢病需要照顾,谁家没有劳动力记得清清楚楚,他不仅把村民的“大事小情”记在笔记本上,还把它装在心里,能在村上职能或政策范围内解决的及时解决,在政策范围内解决不了的,他利自己是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秘书长的身份,联系志愿者和公益企业帮助解决。据统计,自吴学礼担任人大代表、村支书、村主任以来,解决茶叶企业用工、困难学生就读、大病救助等民生实事200多件。在吴学礼践行“诚信为本,务实做人”的理念感召下,双龙村的村风民风、基层治理、精神文明等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诚实守信已蔚然成风,诚实守信已逐渐成为当地村民的行动自觉,为山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以诚待人,以诚律己。对吴学礼而言是一场不断践行履职承诺和践诺的拉锯战。面对乡村振兴中村民不断出现的新的要求、新的期盼,吴学礼说,承诺村民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践诺没有终点。(供稿:纳溪区大渡口镇 赵康明 张静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6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邱钦燕 黄华)近日,西南医科大学组织其附属医院及附属中医院考察团先后到苍溪县人民医院、苍溪县中医院开展校院帮扶合作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协商医疗合作事宜。通过为期4天的考察交流、专题讲座以及诊疗业务指导等,考察团全面了解了苍溪县人民医院和苍溪县中医医院基本情况以及发展需求,与苍溪县人民医院、苍溪县中医医院达成一系列合作意向。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将组织专家指导苍溪县人民医院申报省级科研课题,调动资源开展泌尿外科、肾上腺领域等方面的科研合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将组织资源力量在重点学科能力建设、院内制剂调剂使用、学术科研等方面与苍溪县中医院加强帮扶合作。双方将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依托,发挥西南医科大学特色优势学科之长,指导苍溪县人民医院、苍溪县中医医院开展院内制剂研发制备和药剂制备课题申报、干部管理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进修学习、建立博士工作站等工作,助力苍溪县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座谈会上,周胜华副县长希望泸州、苍溪赓续红色传承,助推苍溪高质量发展,结对帮扶结硕果,友好帮扶促情谊。泸州帮扶苍溪工作队领队陈云强指出,2024年泸苍两地围绕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内容开启了为期4年的校地合作新篇章,此次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附属中医医院来到苍溪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实地调研并开展帮扶工作,标志着泸苍结对帮扶校院(地)合作进入到实质性推进落实阶段。双方要推动帮扶工作常态化、合作多样化,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帮扶工作长期持续开展。下一步,泸苍两地将在医疗人才培养和推荐、教学科研合作、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推动双方人员、技术等各方面交流合作更上一层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6
4月18日,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会员单位参访活动拉开帷幕。上午10点,在会长熊科宣的带领下20余名乡联会成员准时到达四川缤典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这里是此次参观访问活动的首站。双加乡联会常务副会长、缤典建材公司总经理姜学斌是此次活动的东道主。在姜学斌的带领下,乡贤们一起前往生产区进行参观。厂房里,工作人员认真向乡贤们介绍各类生产设备。一个正在“舞动”的机械臂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姜学斌说:“这是我们厂购入的一台码垛机器人,别看它体型不大,但是效率很高啊,节约了很多时间。”参观结束后,乡贤们回到会客室,讨论着他们的所看所思。“你们厂子用电很大吧,电费高不高、成本大不大?”一名乡贤问道,“说起这个,我们厂的房顶上,三分之一的面积都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每年能发电20多万度,用电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碰上艳阳天,多余的电量还有电力公司回收。”姜学斌说。“这次乡贤会组织到我这里来参观,大家给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很多都是我没有考虑到的。”乡贤姜学斌说:“希望这个活动能够经常开展,让我们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共同进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乡情浓浓,乡音切切。来自各行各业的乡贤们齐聚一堂,互动交流,参观学习,取长补短,整合资源。双加镇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做好乡贤服务工作,组织会员单位开展参访活动,以“茶话会”的方式,聆听乡音,凝聚乡情,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让乡贤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供稿:龙马潭区委统战部 刘浩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种雷竹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只要管护到位,1亩至少要收获2500斤雷笋,平均每斤按8元计,要卖2万元。除去5000元左右的生产成本,实际亩入可达1.5万元。”4月22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伏龙村,72岁的雷竹种植户粟永坤一边在雷竹林里挖笋子,一边高兴地说。  雷竹是优良笋用竹种,具有出笋早、产量高、笋期长、笋味美、年年出笋、效益高、适应性强等特点。作为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森林蔬菜,有助消化、抗疲劳、抗疾病等功效,是健康绿色食品,深受人们喜爱。资料图片  在粟永坤的雷竹种植基地,他忙着用铁锹挖出了一根又一根金黄鲜嫩、惹人喜爱的雷笋。粟永坤告诉笔者,他是2016年才将屋后这片5亩山地开垦后引种雷竹的。“当初引种时,引进的种竹一窝(2根)要40元,1亩地的种竹成本都要四五千元。”粟永坤说,好在种下的第三年就见效益了。这两年,由于粟永坤种出来的雷笋肥大鲜嫩、爽甜可口,每天挖掘的雷笋一运到收购点,就会被守在那里的商贩一抢而空。“卖雷竹笋虽然已经3年了,我从没为雷笋的销售犯过愁。”粟永坤说。  据了解,雷竹笋2月开始采笋,可采至5月初,春节期间雷笋每斤批发均价在15元左右,现在已近尾声,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比起普通的竹笋仍旧高出了不少。粟永坤介绍,眼下他的5亩雷竹种植基地每天要采收400多斤雷笋。  为何粟永坤老人种植的雷笋这么畅销,能卖出好价钱?答案是:他能虚心向行家里手学习,有过硬的种植技术,收获的雷笋品质好。  在开始种植的前两年,粟永坤按传统方法种植,虽然雷笋粗壮,但供应时间短,错过春节这个节点,批发价格较低,经济效益每亩不足1万元。  为探索雷笋高产高效途径,粟永坤除了向附近的一家雷竹公司技术人员请教外,还专门请来了纳溪林竹局的专家为自己的雷竹“号脉”。纳溪林竹局专家告诉粟永坤:雷笋要出效益,卖出好价,出笋时间、投放市场时机最是关键,而用稻草砻糠覆盖雷竹林,是解决寒冬气温低、产不出笋的最好方法。  粟永坤利用0.5亩雷竹地搞起了试验,雷竹林的出笋上市时间,正赶上春节,不仅价高,而且还被城里的一家大酒店全部订购。这以后,粟永坤就将自己5亩雷竹全部进行稻草砻糠覆盖,提早雷竹上市时间,让雷笋的效益翻倍。  由于粟永坤的雷笋在长达90余天的收获期里,亩产量可达2500斤,平均价格按每斤8元计,2500斤的亩产量就可以实现收入 2 万元,除去支出的稻草、砻糠、人工等生产成本5000元,实际亩收入可达1.5万元,是种其他经济作物的5—6倍。“前些年我选择种水果,但因市场饱和速度快而吃了亏。这几年选择种雷竹,总算让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径。”粟永坤不无自豪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雨芸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当前正是杂交水稻制种播种的关键时节,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分赴田间地头指导杂交水稻制种大户,抢抓时节进行播种育秧。  近日,在泸县玄滩镇平安村,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国强正在进行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的播种育秧。  “采用机械化育秧的好处是提高播种的出苗整齐度,降低劳动力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钟习兵说。  “今年全县制种面积将达到2.86万亩,涉及全县14个镇、46个行政村。”泸县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股股长邓丽介绍说。  今年,泸县联合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开展种源科研攻关,建设核心种源繁育基地100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200亩、科研测试鉴定和育种基地200亩,配备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力争5年内培育优质高产、适宜蓄留再生的水稻品种3个,选育适宜长江上游推广、单产突出的新品种3个,推动泸县种业提档升级,巩固提升千亩“耕种管收”科技创新示范片1个,推动泸县(海潮)种业现代园区创建国省级种业园区。  泸县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长江上游同时具备两系、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条件的最适区域,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 2.8万亩以上,年产杂交水稻种子550万公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5
泸县方洞镇供销合作社做好产、供、销等全流程、全领域服务,给农民搭建起了增收致富的直通车。“乡村四月闲人少,栽了蚕桑又插田。”这是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民的生动写照。在方洞镇供销合作社的粮菜示范区,油菜已经泛黄,等待收割。有的村民正在蔬菜基地的忙碌着,有的村民在忙碌水稻栽秧,有的村民在捕捞龙虾。而在谷丰米业粮食初加工中心,机器轰鸣,正在对稻谷进行加工包装,供应市场。“这块油菜地我们卖了三茬菜苔。每亩菜苔收入1000元至1500元。收获油菜籽300斤没有问题。”泸县方洞镇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刘安华说,他们引进了菜、油两用的油菜种子,种植了30亩,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大虾30多一斤,中虾20多一斤。龙虾捕捉后,我们就开始栽秧苗。”刘安华说,除了种植水稻,方洞镇供销合作社也是紧紧盯住降本增效做文章。“我们水稻收割后,将稻田出租给小龙虾养殖户养殖龙虾,我们降低了成本,养殖户实现了增收。”刘安华介绍说。他们流转的田每亩每年是500元,龙虾养殖户每亩200元,降低了成本。“我们在品种选择上,主要选择了竹香稻品种。川种公司有科研人员长期为我们提供大田管理,施肥和病虫防治,以及黄谷收晒,大米加工,米饭蒸煮的技术服务,双方合作满意。”刘安华说。方洞镇供销社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四川川种公司合作以来,通过多年多品种示范比较,公司竹香稻种子抗倒性强,产量高,再生稻也不错,加工出来的大米口感好,百姓认可度高,深受大家欢迎喜爱。“目前,农村主要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是造成土地撂荒等系列问题,这也给我们供销合作社提供了业务拓展服务的空间。”刘安华说。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成为方洞镇的主要业务,陈田村、新联村、石牌坊村、薛湾村抛荒、撂荒地种植1000亩。稻田作为优质水稻推广基地,创品牌,注册大米商标生态雪,订单种植优质水稻3000亩。养殖稻虾300亩,三资合力助推产业发展。种植蔬菜300亩,其中有100余亩是撂荒地。带动全镇农户积极种植优质水稻、玉米、高粱、油菜,助农增收,减少了撂荒地。“撂荒地种植水稻,带动群众种植水稻主粮的积极性,建加工烘干中心,是为群众服务,帮助其他种植大户和农户烘干和代加工服务,既可以解决了晾晒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粮食加工难问题,更好地为农服务,体现了供销社为农服务本质不变。”刘安华说。为解决谁来种地,方洞镇供销合作社大胆探索,为泸县现代农业粮油园区社会化服务,在石牌坊、陈田、新联、薛湾等村开展了耕种防收的社会化服务5000亩。建成烘干加工仓储一体化、占地6亩的谷丰米业,日初加工能力100吨,日烘干粮食120吨,仓储粮食1000吨。2023年10取得生产许可,已加工380余吨大米,市场前景看好。根据农村新的情况出现,方洞镇供销合作社不断拓展新业务。承接项目建设,消除违占大棚房,土地抛荒撂荒整治,乱占耕地的撤除违法建筑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宅基地复垦项目。环保工作,供销先行,回收秸秆,减少群众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同时通过腐熟处理还田有机肥。绿色防控,减少面源污染,濑溪河、李市河河道清漂40公里,确保濑溪河稳定达三类水质。城乡垃圾清运覆盖全镇14个村社区,10个页岩气平台47口井的生活垃圾。为农服务是根本,化肥种子农膜等销售配送到田间地头,农村村镇内全覆盖,市场销售占比75%,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农资化肥供应供给。加强了农贸市场的管理,规范了市场秩序,保持了市场干净整洁卫生,农贸市场规范市场秩序,解决场镇拥堵,提供照明,百姓受益。承担起了社会化服务的责任,为政府提供应急车辆运送保障,帮助因干旱困难群众缺水运送保障,为方洞教育基金捐款10000元,为政府排忧解难。供销合作社经过5年的运营,经营总额2800多万元,结余盈利280多万元,用于供销发展再生产。固定员工工资年开支90万元,税收年缴10万余元。实现分红,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目前总资产达1500万元,利润从2019年38万元增加到79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带动劳务增收150万余元。2021年获得中华总社系统示范专合社,2023年获得四川省示范农民专合社,2022年获得泸州市农民示范专合社,2022年、2023年获得泸州市供销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蔬菜流通协会成员单位。(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4
4月19日,泸县立石镇中咀村与永川区吉安镇寒泸村在中咀村联合开展“移风易俗破陋习·文明乡风暖民心”主题宣讲活动。活动现场,龙城统战志愿者、乡联会会员通过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村规民约等宣传材料,向村民宣传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随后,移风易俗主题节目展演、知识有奖问答、群众互动宣讲、现场承诺签名四个环节有序进行,逐步引导居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推动两地群众共同营造简朴纯洁的社会风气。活动现场“我们和吉安镇寒泸村田挨田、土挨土,风俗几乎是一样的,所以两地人情来往非常频繁。此次活动我们通过协商,联合寒泸村一起开展,是为了整合两地的力量破除办酒大办乱办现象,帮助群众远离‘人情牵绊’,推动两地形成良好的乡风。”立石镇中咀村党总支书记李红说。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两地红白理事会主办,旨在汇聚两地力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着力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活动通过“发放资料+节目展演+宣传宣讲+承诺签名”多种方式,递进式将移风易俗的“种子”植根在群众的心中。“当前结婚出丧大操大办,小孩满月、升学等小事攀比争办等不良现象越来越频繁,不仅增加了远亲近邻的‘人情负担’,而且让亲情乡情逐渐变味儿。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更加明白了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刚才我也上台承诺签名了,以后我将自觉抵制不良办酒,为推动形成良好风气贡献个人力量。”参加活动的乡联会会员谭清萍说。(供稿:泸县县委统战部 王登英)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4
(泸州观察 郭慧琳 蔡慧兰 周梦颖)正值春茶采制的时节,在泸州市纳溪区某茶叶公司,杨礼根忙着钻研制茶工艺。数年前,他扎根纳溪以茶创业,目前已经培育茶叶生产加工人才300余名,先后获评“酒城工匠”“云溪工匠”。杨礼根的创业故事,是纳溪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动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纳溪区现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3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83亿元,茶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为破解特早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不足等难题,纳溪区实施“拔尖人才领航行动”,持续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引进60余名省内外顶尖茶叶专家、100余名茶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育280余名特早茶科研人才,引进龙头企业12家,指导茶企建设生产线6条、培育各类茶叶品牌61个。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3
(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张其)“今年这一片计划都种有机高粱。”4月8日,在合江县神臂城镇高陵村的一片耕地前,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范运伟对记者说,“目前高粱育种已经完成,马上要开始移栽了。”  种植有机高粱,是高陵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富“密码”之一。而在合江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致富“密码”不止一个。“解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路径,合江乡村竞相走上“共富”之路。移栽高粱多元发展催生致富“硕果”  去年,高陵村争取到泸州老窖集团的高粱订单,发展有机高粱示范基地,有机高粱种植面积超3000亩、产值超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高陵村还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建成树莓产业园,联合企业开发销售果酒、配制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农户+集体公司+厂家”种植加工产业链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回引能人开设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多方共赢;立足区位优势,打造“共富工坊”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帮助1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合江县多个乡镇都在结出致富“硕果”。  在法王寺镇天池村,村党支部领办合江县仙凉洞竹木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种植蘑菇、中药材等产业,建立“1234”利益分配机制,成功带动500余人就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8万元;望龙镇永定村利用中省扶持资金发展居家就业项目,建成酒类纸盒包装基地,实施“村集体经营+企业订单+包料代工”订单发展模式,解决群众就近就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集体经济“家底”不断变厚,带动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党建引领汇聚发展合力  合江不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背后,离不开党建引领和综合施策。合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合江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大力实施“百村引百企·党建促振兴”系列行动,通过人才驱动、政策赋能、项目支撑,因村施策,不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全县196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的有4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有14个。  汇聚发展合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合江县选拔102名有外出经商经历的优秀农民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做“领头雁”;为激活人才“蓄水池”,大力实施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兴乡“四乡工程”,发挥驻外农民工党委、驻外商会作用,邀请4500余名合江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先后两批次选聘260名优秀人才到村担任“职业经理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票子”。  此外,合江还连续举办三届“百村引百企·党建促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签约项目81个,投资总额2.15亿元。  合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合江县将实施“雁阵集聚”计划,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人才招引培育力度,进一步实施“四乡工程”,让更多能人参与家乡建设;持续健全保障机制,升级盘活闲置资产资源,为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和村民增收探索更多新路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蒋伟 王超明  社会治理阵地分散、职能分散、力量分散,导致群众解决诉求多地跑、反复跑,怎么办?能不能将相关部门职能进行整合,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省心又省力?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施“多中心合一,一站式解纷”新路径,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征、满足群众期盼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资源整合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劳动纠纷调处中心入驻后,在各部门支持配合下,劳动纠纷化解成功率提升15%,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下降10%……”近日,纳溪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杨建敏说,社会治理中心投用以来,中心牵引驱动、部门并轨发力成效显著。  据了解,该区依托综治中心,整合政法及其他社会治理资源力量,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纳溪区社会治理中心”,制定制度32个、工作流程18个,参照政务中心模式,对入驻中心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保障,统一管理、统一考核。16个中心(部门)、33名工作人员入驻窗口,成为集信访接待、纠纷调处、风险防控、法律服务、仲裁诉讼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物理整合”只是手段,“化学融合”才是目的。  据悉,该区13个镇(街道)已全面启动社会治理中心标准化建设,156个村(社区)建设社会治理工作站,搭建起区、镇、村纵向贯通的社会治理综合体,构建“村级前哨所、镇级主阵地、区级指挥部”。数智赋能群众办事说理更省心  笔者在“科技范儿”十足的社会治理中心指挥大厅内看到,墙上的电子屏幕滚动显示着车站、交通要道等地的监控画面,各种数据持续汇聚,各种指令适时发出,平安态势动态更新。在线上赋能工作区,专家团队随时为13个镇(街道)提供专业的线上纠纷调处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  “我们搭建区、镇、村、网格、微网格五级互通平台,开设网络调解室、线上心理咨询室、‘共享法庭’等,让群众足不出户、身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暖心服务。”该区区委政法委机关党委书记刘晶表示。  据了解,该区汇聚政法专网等网络及平台系统,自建“纳溪政法数据库”“案事件人员信息关联系统”,动态更新民商事案件判决、重点人群等风险隐患数据300余万条,数据查询时间由周、天缩短至分、秒。  “这个平台真好,扫码就能反映问题,不用再跑社区、办事处了。”近日,市民陈某珍老人被杨某的摩托车砸伤住院,双方产生纠纷。伤者所在小区保安胡某通过“纳安解纷码”将该事件信息上传至社会治理中心,当天信息清洗员就将该矛盾纠纷分流交办到属地街道处置。从纠纷上传到成功化解,仅用了3天。多元共治绘就社会治理“同心圆”  不久前,某企业拖欠33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欠缴社会保险,多次协商无果后,劳动者便来到纳溪区社会治理中心,中心指定由“梁利霞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牵头处置。梁利霞带领工作团队,借助中心法治力量,申请法律援助,提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协调入驻中心的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等开展会商研判,入驻检察官在综合评估后决定支持劳动者进行起诉。现法院已出具生效法律文书,该案进入执行阶段。  纳溪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入驻纳溪区社会治理中心7个月里,劳动监察处理投诉举报600余起,劳动仲裁立案59件,涉及金额近3000万元,其中追讨农民工工资1800余万元。  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人才队伍是根本。纳溪区着力培育“调解专家团”品牌,选聘6名“法律首席专家”、30名“金牌调解员”、16名心理咨询师、71名社会工作者组建专家团队,建立“消费纠纷调解室”“家事邻里纠纷调解室”等专门调解机构,借助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社会威望,设置“李孃孃调解工作室”“肖建兰调解工作室”等,全方位参与“一站式”解纷服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为进一步强化辖区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完成辖区内坑塘水面的复耕复垦工作。近日,纳溪区白节镇党委委员张平带领白节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在玉水村开展耕地保护宣传工作,对坑塘水面复耕进行入户讲解,努力营造全镇耕地保护良好氛围。宣传活动中,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围绕从耕地保护相关知识、乱占耕地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违法占地的形式和责任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并对永久基本农田“四严禁”、耕地用途“五不得”、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违法占地的责任承担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就群众的疑惑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同时,工作人员对居民关心的农用薄膜的回收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此次宣传活动,切实提高了群众对耕地保护有关政策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使耕地保护深入人心。下一步,白节镇将继续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工作,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筑牢粮食安全“耕”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助力乡村振兴。(供稿:纳溪区白节镇 彭亚菲 廖彩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