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宁蕖)近日,“大地欢歌”2023年炉霍望果民俗文化活动在炉霍县中学开幕。在当地的藏语中,“望”的意思是土地,“果”的意思是转圈。“绕田间地头转圈”的“望果”活动,是炉霍等地农区居民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又称为丰收节。  2023年炉霍望果民俗文化活动以传统节庆为载体,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集中展示炉霍县文旅资源、生态产业和营商环境优势,让游客可以在炉霍看美景、品美食、逛展览、看演出,享用炉霍民俗文化风情“大餐”。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青藏高原首届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的节日”炉霍望果民俗圆桌访谈、炉霍县第一届青年创新创业发展交流会等三大活动,围绕青稞产业、民俗文化和创新创业三大课题,聚智聚力,共促炉霍高质量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8
(记者 宁蕖)7月,巴塘县中心绒乡贡伙村,一片广袤平整的农田中荡漾着金黄的麦浪。这一幕丰收盛景的“主角”,是一种名为“甲着”的珍贵小麦。  在巴塘县的部分地区,这种小麦曾经是藏族居民饮食的主要原料,常用于制作烙饼、突巴、老锅馍馍等。随着当地生产生活环境变化,该品种一度濒危。  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这种珍贵的小麦从农户家的一个罐子“出发”,5亩、15亩、150亩……逐步在田间“重获新生”,其巨大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潜力,也开始受到市场关注。一个让人兴奋的发现  2018年,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一份从甘孜州巴塘县寄来的小麦样本,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俊兴奋不已,“这是四川近几十年来搜集到的唯一一份四倍体地方品种!”  四倍体,意味着这种小麦有着和普通六倍体小麦不同的基因特性,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甲”在藏文中是100的意思,因为每穗有100粒种子,这种小麦被命名为“甲着”。2019年和2020年,李俊所在的科研团队分别在成都市郫都区和德阳广汉市种植“甲着”,观察其特点。  “表现着实惊艳。”李俊说,在成都平原多个地点种植的结果显示,“甲着”的种子均为软粒全粉质,容易加工,而且叶黄素含量是其他四倍体的2—3倍,黄酮含量是其他四倍体的2倍,“相对六倍体普通小麦就更有优势了。”  在国际上,科学家要专门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去获得出粉率高的软质四倍体小麦,“而巴塘的这个品种,是由当地磨粉工具和饮食习惯需求长期驯化而来的,开发利用价值巨大。”李俊对“甲着”十分看好。一份“自掏腰包”的执着  “甲着”在试验田内的优异表现“惊艳”了科研人员——消息反馈到巴塘县农牧农村与科技局,该局农技人员刘建华既兴奋,又有一丝担忧,“因为其传统种植区的农民集体易地搬迁,这个品种已经没有人种了。我们寄送的种子样本,都是从农户家里的一个破罐子中找到的。”  彼时正值小麦播种的季节,错过时间,搜集和繁育“甲着”种子的难度会更大。“申请项目和经费已经来不及了。”为了“抢救”这一珍贵的小麦品种,2020年,刘建华和同事走村入户,最终以“自掏腰包”的方式,又搜集到100公斤左右的“甲着”种子。  同年,巴塘县农科局租用了5亩土地,开始“甲着”繁殖。当年,这5亩土地就产出900多公斤“甲着”小麦。  这900多公斤小麦,成为“甲着”繁育的宝贵“火种”。2022年,利用这批种子,省农业科学院和巴塘县共建了15亩的“甲着资源苗圃”,当年又收获了3000多公斤“甲着”小麦。  2023年,四川甲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巴塘“甲着”进入了商业化开发阶段。在龙头公司的带领下,到2023年,巴塘县的“甲着”种植范围已经扩大到150亩,收获“甲着”小麦2万多公斤。一个前景无限的产业  “这2万多公斤小麦我们全部收购了,一半用于面粉、面条等相关产品的研发,一半为扩繁基地建设留种。”四川甲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蕾告诉记者,在繁育过程中,他们发现,“甲着”不仅营养价值高,还表现出了很高的“抗性”,“通俗来讲就是天然地少受病虫害,种植过程中不用施加农药。”  这样的特性,让“甲着”的种植过程可以更好地保持绿色、生态,其加工产品也有了更高的附加价值。彭蕾说,该公司经过市场考察和测算,将面粉产品初步定价为70元/公斤,“未来还会开发系列功能性食品。”  市场价值“看得见”,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得到提高。“通过保底收购、建立农合社等方式,公司初步计划种植规模为1万亩,按亩产200公斤计算,年产值至少近亿元。”彭蕾估算,按照目前种子繁育的速度,实现万亩规模至少需要3年时间,这也让公司有时间开发更为多样化的产品。  实验室里、田间地头、生产线上,巴塘县“甲着”小麦继续前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8
(记者 宁蕖)“很特别!不光看速度,还要看谁‘走’的姿态更优美。”7月17日,在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来马镇的丹霞小镇,作为“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的“走马”表演活动举行。  成都游客周先生是第一次领略“走马”的风采,“以前只知道草原赛马精彩,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看的马术表演。”看完表演,周先生还打算购买一些“走马”饰品,“回去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感受下这里的文化。”  随着文旅市场复苏和消费需求升级,甘孜州文旅部门注意到,传统的“古城”“古街”“景区”等业态叠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消费者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从“以文促旅”到“以旅彰文”,甘孜州各地纷纷展开探索,以民俗节庆为切入点,将文旅融合向深处推进。甘孜县丹霞小镇。(甘孜县委宣传部 供图)引得来用“差异化”提升“吸引力”  同质化是各地景区在发展迭代过程中常遇到的难题。甘孜州下辖18个县(市),各地风土人情各异,在打造“一县一品”上具有资源优势,但15.3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又给统筹带来一定难度。  甘孜州决定,从“节庆旅游”着手,探寻最具“性价比”的“破题”方式。  在“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上,除了歌舞表演、非遗艺术展演、农特产品展销等活动外,炉霍“望果”节、理塘赛马会、新龙“十三节”等不同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也同步上演。  把握民俗特色的同时,这些活动还引入现代化理念,增强吸引力。在理塘赛马会期间,3000米速度马决赛、5000米速度马决赛、女子速度赛和青少年表演赛等标准化赛事的举办,就为这一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盛会融入了现代体育精神的内涵。  节庆旅游的“吸粉”效应明显。“山地文化旅游节”期间,仅甘孜县一地就接待游客52.5万人次,与“五一”小长假相比增长5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75亿元,与“五一”小长假相比增长56.75%;酒店入住率达90%以上。  一场场热闹的活动背后,甘孜各地也积极探索更多提升差异化价值的路径。  今年初,道孚县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码的方式,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调查所得的文艺、文学、非遗、社会科学等内容数字化,初步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我们会根据这个数据库,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更鲜明的文旅品牌。”道孚县文广旅局副局长朱丹丹说。留得住把“途经地”变为“目的地”  受限于海拔、路程、基础设施等因素,甘孜境内多地被游客视为“旅游途经地”。如何把“途经地”变为“目的地”,是甘孜州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考验。  在甘孜县观看完“走马”表演后,周先生改变了原有的计划,决定在丹霞小镇多呆几天,“这里酒店和餐饮都很有特色,距离新龙红山旅游景区也只有20公里,我打算把这些都体验一遍。”  当前,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更注重体验感,打造特色场景,成了文旅市场的新风口。  “我们小镇的酒店都是由本地特色民居改建的。”来马镇党委书记白玛降措告诉记者,为了将游客体验感拉满,丹霞小镇围绕“马”字做足了文章,如开放马匹交易市场、定期举办“走马”表演、将传统马饰制作成特色文创产品进行销售等。  同样注重体验感,炉霍县虾拉沱镇瓦达村依托具有独特全榫卯结构的“崩科民居”,打造了该县第一个规模化、体系化、市场化的藏式特色民宿接待群,让游客“住进”特色里。  此外,当地还将传统老磨坊改造成了新式水磨坊风情体验区,“瓦达村的水磨糌粑在整个炉霍县都很有名。”瓦达村驻点干部王宾说,游客来到这里,还可以沉浸式体验高原特色农耕文化。走得深让“新尝试”催生“新体验”  如果说将文化元素融入“吃住游购”等要素中,是“文”对“旅”的赋能,那么在这些要素中体现更深层次的审美趣味、生活方式等,则是“旅”对“文”的彰显。  稻城县亚丁村正在进行这样一种尝试。  亚丁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地处稻城亚丁核心景区内,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村内的民居建筑“黑藏房”多被外来商户租用打造成民宿,无序的开发一度使部分传统建筑失去原有风貌。  今年4月,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启动,以恢复村内的传统建筑原貌。“在细节上还原亚丁的传统‘黑藏房’,比如拆除多余的客房,还原青稞晒台。”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介绍,为了还原建筑古朴的外观,项目特地聘请当地的石砌藏房艺人,采用传统工艺对外墙进行改造,整个项目将充分保留原有的功能性结构,着眼于“活态传承”农耕文明。  保护恢复项目也得到不少民宿经营者的认同。在亚丁村经营多年民宿的老板尹庆华第一个响应号召。他是一位资深“驴友”,对此次保护恢复的意义与价值都有深刻认知,“还原传统建筑,不仅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也能让游客从建筑中了解亚丁的历史。”  尹庆华相信,保护恢复项目完成后,会有更多人选择住在亚丁,“住更长时间,慢慢品味这里的独特魅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2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7月16日—17日,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团第31团专家一行,来到道孚县深入调研指导高原生态蔬菜产业发展,在当地推广蔬菜新品种、新肥料。  7月16日,专家团深入道孚县极地农业有限公司蔬菜基地,认真了解了温室番茄长势,发现部分温室番茄苗徒长现象严重,专家们一致认为是近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气温较高所致,建议适当低温控苗,喷施控旺剂等控制番茄生长,适时适量整枝打叶以减少枝叶对养分的消耗,促进瘦弱徒长苗转旺转壮。针对后期可能再次遇到的徒长现象,专家们建议通过适当控苗、合理蹲苗、控水控肥等措施及时预防。  7月17日,在道孚县安珠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200亩高原生态蔬菜基地,专家团队边走边查看黄瓜、辣椒、豇豆种植温室,详细了解种植和采收情况。四川农业大学郑阳霞教授说:“我们此行主要是推广高产抗病黄瓜和豇豆品种以及新研发的生物菌肥,指导基地如何加强水肥管理,了解高原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以便为基地加强生产管理制定具体的技术措施。”  “我们团队已对接服务道孚高原生态蔬菜产业6年,为高原生态蔬菜产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收效显著。”四川农业大学卢威副教授说,“今年下半年,团队还将联合有关科研单位齐聚道孚开展高原生态蔬菜生产现场观摩会,集中展示团队近年来成功研发的一系列绿色低碳、高效节能温室生产技术及装备,助力高原生态蔬菜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生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6
(何晓红李艳秋 记者杨琦)近日,“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活动”成功举办。“安巴”在藏语里意为五月的意思,藏历五月是农闲时期,当地群众举行各种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吉祥平安。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推动道孚文体旅大融合、大发展,让全县人民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活动开幕式现场“篮球+文艺”,把文化传播给大众“文艺+球赛,这样的篮球赛太精彩了”。7月18日,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活动之一的“普洒秀加·奋进道孚”群众文体旅综艺活动拉开序幕以来,走在道孚县的大街小巷,总能听见群众谈论活动的精彩片段。篮球比赛现场在藏语“普洒秀加”中“普洒”表示汉子、小伙子,“秀加”表示加油的意思,其意为“加油汉子”,旨在鼓舞和增强队员信心。“在篮球表演赛中,融入美景推介、美食分尝、非遗推送,让群众与明星零距离接触,让篮球运动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把欢乐带给群众,把文化传播给大众。”道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琴华表示。“自娱+众乐”,把欢歌笑语带给群众“尼恰道坞(道孚你好),道坞帕依(道孚故乡)……”7月21日,在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文艺展演现场,一首歌颂道孚、赞扬家乡的歌曲《尼恰道坞》响彻天际,瞬间吸引了全场的耳朵和眼睛,“引爆”观众的家乡情怀,现场合声一片。群众自编自导的歌舞表演“全县五大片区代表队、民间团队都有各自选送的节目,80%是根据地域文化创作。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编创、一起编排、一起演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特别丰富有趣”来自玉科片区的康巴汉子朱扎说道。此次文艺展演围绕“花开道孚 与美丽同行”主题,把镜头给群众,把舞台给群众,把欢乐给群众,是对安巴文化旅游季“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生动诠释,也是向全县人民全面展示道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更是展现出道孚人民“感党恩、听党话”,众志成城,共建家乡,共享幸福的生动画面。 “红色+传承”,把红军精神根植道孚 7月20日,作为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系列文化活动之一,道孚县红军长征史馆正式开馆。“红军长征史馆是道孚县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是讲好红色故事的重要窗口,对增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五个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馆仪式上,道孚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伍金泽仁表示。道孚县红军长征史馆开馆仪式现场(杨琦 摄)道孚县红军长征史馆占地面积918平方米,总投资900万元,包含朱德和康克清旧居(迁址复建)、红军总政治部。史馆以其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多样的表现方法,生动记载和展示了“红军长征在道孚”的艰苦岁月和艰辛历程。近年来,为不断丰富和深化长征文化传承载体,道孚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打造“一剧、一曲、一团、两队、三活动”特色品牌。“一剧”即红色情景剧《格桑花开长征路》、“一曲”即歌曲《恩情》、“一团”即“道孚县红星儿童合唱团”、“两队”即“道孚县红色文化宣传队”和“道孚县红星少年篮球队”、“三活动”即聚焦少儿、中青年和老年团体,创新推出的“我是小红军”主题乐园活动、“青春励志行,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等。(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24
(记者 兰爽 文/图)赏红山胜景,品锅庄魅力,观马术表演,尝新龙美食……7月19日,由甘孜州新龙县委、县政府主办的首届“康巴红·新龙十三”民俗文化旅游季活动在雅砻江畔开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近万名新龙人民见证和分享这一文旅民俗盛会。首届“康巴红·新龙十三”民俗文化旅游季活动开幕式现场活动现场,伴随着动感的旋律,展示新龙发展成就的音乐盛典徐徐启幕。舞台上,情景歌舞《红色英雄》、歌曲《雪域明珠新龙》、二胡独奏《太极琴侠》等表演依次精彩呈现,富有感染力地展示出新龙“康巴红”的人文内涵。本次演出将传统和现代、民族和国际的各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将舞美场景与建筑实景、视频秀与灯光秀相融合,也带给了观众唯美震撼的视听享受。近年来,依托“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锅庄文化之乡”等美誉,新龙县正持续放大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优势,升级新龙文化品牌。“举办本次活动旨在全方位展示新龙的生态之美、地域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自然之美。”新龙县委书记扎多在致辞时也表示,以此次活动为体现新龙旅游魅力的重要窗口,新龙将致力于打造“川藏中线文旅腹心枢纽”。“‘康巴红’的‘红’包括康巴汉子标志性的红发辫、红军文化、红山景区等多重寓意,‘新龙十三’则是新龙人民千百年来沿袭传承的传统民俗活动。所以本次节目安排就是要结合各种‘红’的寓意与民俗文化,向全国各地游客展现出新时期新龙县各民族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为推介新龙文旅资源抛砖引玉。”活动开幕式上,甘孜州歌舞团国家二级导演、开幕式音乐盛典总导演拥忠拉姆告诉记者,作为甘孜本地人,她希望能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新龙、走进甘孜,让家乡的美景“深深映入”大家心中。节目表演据了解,除开幕式音乐盛典外,首届“康巴红·新龙十三”民俗文化旅游季活动还在次日开展了十三节原景重现、马术表演、锅庄演出、美食体验等主题活动。在马术表演现场,年轻的骑手身着鲜亮的藏装,英姿飒爽。他们与马儿密切配合, “一足冲天”“马背倒立”等精彩绝伦的马术表演扣人心弦,上演了马背上的“速度与激情”。骑手们潇洒的动作、精湛的骑术,征服了场上的观众,点燃了群众如火的热情,呐喊与喝彩声与骏马疾驰的“哒哒”蹄声响成一片。马术表演现场“太精彩了,太震撼了!”看台上的观众赞不绝口。“这次马术表演既有10000米马术耐力赛的激情与狂野,也有走马仪式的浪漫与优雅,还有马术表演的精彩绝伦,极具观赏体验。”来自重庆的杨先生表示,为了参加此次活动,他特意请了年休假带着家人来到新龙。新龙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龙县近年来坚持“文化搭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路径,让游玩与民俗艺术活动相结合,为现代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魂。他说,从“看山看水”的打卡式体验转变为“游山玩水”的互动式体验,用旅游的“潺潺活水”浇灌新龙民俗文化的“万顷良田”,未来,新龙将继续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就“川藏中线文旅腹心枢纽”目标,实现乡村振兴、多民族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2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莉  “多年来,我村中药材种植一直还是粗放型模式。这3天先后到乐山、成都、德阳等地实地参观并学习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与发展模式,简直开了眼界!”甘洛县海棠镇药材种植户约呷拉和对记者感叹道。  日前,甘洛县农业农村局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甘洛科技特派团在全县筛选20余名中药材种植大户走出大凉山,先后到乐山市沙湾区、成都市青白江区、省农科院、德阳什邡市隐峰镇和中江县等地学习交流,实地参观并学习了淫羊藿、川芎、勺药、丹参等中药材种植技术与发展模式,聆听省农科院专家的现场教学。  甘洛县地处凉山州北大门,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并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力发展,但由于中药材种植人员技术落后,种植管理不规范,造成种植效益不高,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制约该县中药材高质量发展。  此次培训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张超研究员、廖海浪博士、吴宇等带领下,先后到沙湾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什邡市彭什川芎产业园区、中江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和省农科院经作所中药材科研试验地开展实地调研学习,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使培训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当地的技术人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参加培训的人员讲述中药材的优质种植技术,学员从不同中药材品种的市场前景、适应环境、种植成本、种植效益、田间管理重点环节、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提出问题,张超研究员现场进行解答。在省农科院经作所,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站病虫害专家曾华兰研究员向学员讲授了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约呷拉和对参观的每个点位的发展模式都作了完整记录,他说:“这是我今后发展中药材的‘样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0
(记者 杨琦 文/图)7月19日上午,作为道孚县2023年安巴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之一,道孚县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开园仪式暨农特产品展销会在道孚县鲜水镇亚洛加村举行。开园仪式上,道孚县人民政府与四川康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入驻园区协议。截至目前,园区完成政府性投资1.2亿元,吸引了8家企业入驻并完成投资8000万元。番茄膏、菜籽油、饮用水、野生菌、光伏配件等10条生产线正式投产,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产值3900万元,同比增加11倍,年内产值有望破亿元。道孚县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开园“我们将以开园为契机,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步伐,采用物联网等技术,搭建网上公众平台,建成农产品溯源系统,力争打造成为具有甘孜特色、功能齐备的现代化‘绿色园区’‘光伏园区’‘智慧园区’。”开园仪式上,道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杜学刚在致辞中表示。道孚县农特产品加工园区以产业发展、促农增收为目标,立足道孚,辐射甘孜州北路片区,打造集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数字体验、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园区占地230亩,建成标准厂房20栋,共计2.2万平方米,配套用房4600平方米。据悉,在对口支援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的帮扶下,园区将依托金华市的电商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让本地生鲜农产品直接面向省内低海拔地区和省外市场;同时,扶持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当地群众在种养殖业方面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园仪式上,还开展了“2023成都市·甘孜州农商对接活动”,10余家成都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电商等企业相关负责人与道孚县极地农业等20余家本地企业开展沟通交流和商务洽谈。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9
(杨孟双 记者 宁蕖)7月16日,在甘孜州甘孜县来马镇丹霞小镇会师走马场,由文化和旅游厅、甘孜州政府主办的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开幕。本届山地文化旅游节以“相约圣洁甘孜·畅游自驾天堂——雪山环绕下的罗布林”为主题,将持续4天,举办1场主题活动、3场展会、7场特色活动、6场群艺舞台演出,共计17项活动。  甘孜州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是文旅资源的富集地、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民族团结的大走廊。近年来,该州以“大横断、大交融、大景观”为总揽,以创建“全域博物馆之州”为基点,培育全域发展、惠民富民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其中,甘孜县大力推动“文旅再塑甘孜”工程,创新打造丹霞小镇、虎象山星空帐篷城、圣康田园综合体等“甘孜十五个月亮”旅游打卡景点。  今年上半年,甘孜州共接待游客1614.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63%和52.54%。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19
(记者 黄晓庆)7月16日下午,“圣洁甘孜·有机之州——甘孜州第三届农特产品展销对接会”启幕,这是2023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三场展会之一。对接会上,来自甘孜州18县市的有机特色农产品亮相现场并受到关注。展销对接会现场,甘孜州高品质农特产品集聚“这是牛粪做的草原生态煤,它的成本比普通的煤要低很多,而且它燃烧的时间很长……”在甘孜县展位,现场的工作人员热情地给记者介绍了一款生态的新产品。放眼对接会现场,像这样高品质的有机生态产品还有很多,比如:包装精美的虫草茶、时尚潮流的青稞代餐粉、各种口味的牦牛肉酱……这些来自甘孜州各县的农特产品虽然品类繁多,但主打绿色、生态、有机,且均为当地农牧民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其中,由来自炉霍县的甘孜鲜水金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带来的全新产品——俄色原浆便是如此。俄色果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3500米之间的甘孜州鲜水河流域,是甘孜州特有的植物。以俄色果为原料制成的新式饮品俄色果原浆,为当地群众新增了三笔收入。据甘孜鲜水金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曹雁飞介绍:“一笔是合作社组织老百姓管理俄色树的收入,一笔是老百姓售卖俄色叶子、果子的收入,一笔是企业把一定比例收入通过合作社反哺给老百姓,通过这三方面形成一整套的联农带农机制。”同时,甘孜县格萨尔青稞产业园开发的系列产品也颇受关注。据了解,这对当地群众增收带动性更大。甘孜县经信商务局局长苏凯介绍说:“园区青稞的收购量让甘孜县的老百姓增收就达4500万左右。同时,青稞产业园区雇用了本地的262名群众当工人,极大促进了他们的就业增收。”据了解,甘孜州海拔高、温差大、土壤污染小、空气质量好,是最好的生态有机产品原产地。近年来,甘孜州致力于打造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潜心擦亮“有机之州、本真甘孜”品牌。据悉,截至目前,全州有机产品获证企业达72家,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有271个。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8
(叶强平 记者 杨琦)7月的理塘县凉爽宜人,26500亩人工种草基本完工,牦牛肉销路不愁;首批3000多亩高原白萝卜已出苗,小番茄等“极地果蔬”热销不断;千户藏寨游客络绎不绝,“八•一”赛马会将喜迎八方宾朋。理塘县毛垭大草原近年来,理塘县立足实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用生态产业全面振兴乡村,探索出了一条高原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牦牛“牛”起来理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全国120个、四川省10个、甘孜州5个纯牧业县之一,同时也是四川省草原畜牧业重点县。“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一度是高寒草原畜牧业的常态。牧草是牧民的命根子。冬春是理塘县雪灾频繁光顾的季节,同时也是牦牛缺少饲草的艰难时刻。“冬春无法放牧时,平均一头牦牛每天需吃5斤干草,5个月下来7万多斤才够,按最便宜的1元1斤干青草算,7万多元是笔不小的开支,遇到雪灾,有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牦牛掉膘甚至死亡。”家有100多头牦牛的禾尼乡禾然尼巴村斯郎泽仁算了一下账。如何让牦牛也吃上“饱饭”?理塘县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来解决这一难题。每年在禾尼、曲登、奔戈等乡镇集体牧场大力开展牧草种植,促进了牧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22年种植的1.85万亩优质牧草,满足了12319头牦牛冬春补饲。理塘现代牦牛产业园冬春季是理塘牦牛掉膘、死亡的高发时期,但在理塘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藏原牦牛生态养殖园里的2000多头牦牛个个膘肥体壮。牦牛出栏周期长,分散养殖模式效益差,加上饲养的人工费用,利润非常低。而采取育肥模式,不仅能极大地减少人工费用,而且牦牛的出栏周期明显缩短,收益变得更加可观。园区通过短期育肥,比传统的养殖周期缩短了两年,出栏体重增加了50多公斤,实现了四季可出栏。“我们一年可以养育两季,一季5500头左右,一年可以出栏2季,达到11000头,实现鲜牦牛肉的全年供应。”理塘牦牛园区负责人周斌介绍道,园区推行“种草、养畜、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生产,实现了牦牛产业园区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科技示范、以点带面”的作用。  按照“龙头企业带合作社带牧户”的组织架构,园区内农头企业在全县范围内与养殖户签订收购订单协议,进行订单生产、托养、寄养等养殖模式。覆盖禾尼、曲登等7个牧业乡镇、5800余户和2.2万名牧民,发展规模养殖场15个,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6万余人增收,实现户均增收1100元。理塘牦牛肉、牦牛奶、风干牛肉等精深加工畜产品进入省外主体市场。2022年,理塘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实现销售额约8000多万元。2022年,牦牛园区产值达2亿元,“高原牦牛从头到尾”全产业开发链模式获得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让“极地果蔬”品牌树起来高海拔气候、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土壤、洁净的水源、充足的光照,造就了理塘县生产有机天然错季节农产品的独特优势。集农业生产、科技开发、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濯桑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引进龙头企业,改变传统的靠天种植模式,开启“集团军”蔬菜种植发展模式。     漫步在园区里,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现代化标准大棚,温带瓜果蔬菜现代化种植技术,果蔬种植、采收、清洗全产业链机械化,智慧农业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和作物种植情况。“棚里温度最高30℃,最低9℃,非常适宜水果、蔬菜生长。”在蔬菜大棚里,技术员刘振国介绍道,像小番茄一年可收获两季,一棚就能产出1万多斤。理塘县农旅结合的玛吉阿米花园农庄濯桑生态萝卜种植基地里,现代化、高科技的种植机械开上了海拔4000米的高原,翻地、施肥、播种、整地,一次性机械化搞定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种植。园区种出的小番茄让顾客吃出小时候的味道,白萝卜因甜度高水分充足不愁销,“极地果蔬”已成为网红产品。理塘县极地果蔬主要种植白萝卜、草莓、小番茄、香菇、木耳,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4.8万吨,覆盖4个乡镇16个村,2022年综合产值1.4亿元。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8个,与盒马(中国)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协议,3个有机农产品入驻盒马村。清晨采收高原之上的果蔬,傍晚蔬果就送到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上,“西菜东送”2020年实现了。濯桑生态萝卜种植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理塘萝卜”实现了全产业链标准化的“产加销”。园区已成为四川省供港澳及东南亚重要的“出口蔬菜种植、加工”备案基地。“能有这样的好事,全靠县上‘四个一’推进的产业扶贫路径。”甲洼镇下依村在“玛吉阿米”花园农庄装运蔬菜的格乃陆多说,他不但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还是村集体经济的股民。格乃陆多口中所说的“四个一”,指理塘县立足农业农村工作实际,为加强脱贫后产业支撑,继续以“四个一”的路径谋划和实施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即建立“建强一个支部、引进一个企业、培育一个产业、建立一个群众利益链接机制”的“四个一”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了20余个集体产业示范点。   理塘县高高原生态农业目前,园区探索出“园、企、村”联合发展模式,建立起薪金、租金、股金、基金“四金”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综合收益2408万元,直接带动全县7个乡镇24个村1.42万人受益,人均增收1695元。让“沙化地”开满鲜花从理塘县城前往稻城亚丁方向60多公里,翻过一座小山坡,一片如梦似幻的花海景观瞬间映入眼帘。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理塘藏巴拉花海景区所在的濯桑乡汉戈村,已实现“沙化地”到“花海”的蜕变,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在800亩鲜花带的花团锦簇间拍照,在草原上骑马,在星空帐篷住一宿,或者到旁边康藏阳光种植基地采摘“极地果蔬”、购买农民合作社的原生态农副产品……游客可尽兴体验。围绕“农居变旅居、家居变客栈”目标,当地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周边农牧民群众从事旅游服务。创办旅游服务实体10余个,辐射带动6个乡镇农特产品销售。通过景区平台带动固定就业100余人,季节性就业1.2万人次。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0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牧民群众每人实现旅游增收3500元。汉戈村已成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天府旅游名村,2021年成功评为国家级4A级景区。游客在理塘藏巴拉花海骑游位于4A级景区千户藏寨景区的“云端一叶”咖啡店,因位置优越,生意特别好。可谁能想到房东家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过着人畜混居的生活,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采集虫草是每年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前这个房子二楼住人,一楼是牛棚,现在把它租出去以后,他们装修得特别舒适,我很开心。”高城镇车马村村民卓玛说。而在理塘标志性的建筑西城门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纷纷与“此生必驾318”地标合影拍照。这里是318国道里程3118公里处,也是首个“国民公路G318”地标处,理塘县深度挖掘它所蕴藏的价值,将自驾游市场与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独特的户外资源相结合,推动沿线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奔戈乡霍曲吉祥牧场、村戈乡温泉村、禾尼乡自驾游营地、“牧家乐”等集体产业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理塘县已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加快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创建。2022年,理塘生态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数438.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8.24亿元。理塘县打生态牌、唱特色戏、走产业路,最大化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积极融入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走出了一条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的道路,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8
(记者 杨琦 文/图)热情洋溢的甘孜踢踏、场面壮观的走马表演……7月16日,在甘孜县来马镇丹霞小镇会师走马场,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甘孜州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开幕。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开幕式上,当地群众载歌载舞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献上了一场极具民族风情的文旅盛宴。文艺演出在《盛世鼓舞》中拉开帷幕,整个演出由胜利会师的甘孜、传唱美丽的甘孜、青稞飘香的甘孜、踢踏燃情的甘孜、云端走马的甘孜五个篇章组成,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一一精彩上演,现场掌声雷动,观众热情高涨,气氛热烈,高潮迭起。上万名身着盛装的群众和来自省内外的嘉宾、游客一起,共享视听盛宴。甘孜踢踏舞表演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是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和甘孜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大型旅游节会活动。此前,甘孜州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全面展示了全州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红色文化,成为了提升“安逸四川·圣洁甘孜”美誉度的靓丽名片。据悉,甘孜州地处大横断山脉核心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是文旅资源的富集地、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民族团结的大走廊。近年来,甘孜州以建设国际重要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大横断、大交融、大景观”为总揽,以国道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国道317高原丝路文化走廊为主轴,以创建“全域博物馆之州”为基点,以打造稻城天文+人文+生态“全时空”旅游新地标为增长点,依托大香格里拉、大贡嘎等核心资源,培育全域发展、惠民富民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努力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贡献甘孜力量。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游客1614.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23亿元,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53.63%和52.54%。本届山地文化旅游节以“相约圣洁甘孜·畅游自驾天堂—雪山环绕下的罗布林”为主题,以“1376”为架构,将举办一场主题活动、三场展会、七场特色活动、六场群艺舞台演出共计17项活动。从7月16日开始,活动将持续4天,期间游客可以观雪山、赏踢踏、寻月亮、看走马……尽情领略甘孜这片热土不一样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文艺表演此次节会活动承办地甘孜县,近年来大力推动“文旅再塑甘孜”工程,以建设川青藏三省结合部极具影响力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牵引,创新打造了丹霞小镇、虎象山星空帐篷城、圣康田园综合体等“甘孜十五个月亮”旅游打卡景点,全面打造G317旅游新地标、国际旅游新城镇,建成红色名城。甘孜走马表演(李雪娇 摄)“举办此次山地文化旅游节,旨在以活动撬动‘甘孜的甘孜’旅游目的地品牌,突出甘孜地域特色,让甘孜成为歌舞的海洋,游客欢乐游玩的乐园。”甘孜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7月14日,青藏高原首届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大会在炉霍县举行,国内青稞专家交流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生产发展的优势和问题,为青藏高原地区青稞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青稞是青藏高原的特色作物和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青藏高原青稞年播种面积570万亩以上,年总产125万吨至130万吨。  此次大会立足青藏高原青稞产业特色优势,破解制约青稞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瓶颈,构建青藏高原现代青稞种业之“芯”,以青稞革命助推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青稞产业助农增收和共同富裕。  与会专家们建议,青藏高原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做好战略谋划,做好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撑,要着力通过加工品种的选育,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青稞的提质增效。  此次大会举办地炉霍县自古就有“青稞良种基地”称号,有着2000年以上的青稞种植历史。2022年,该县青稞播面达4.9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面的90.29%,成为粮食作物的绝对主导产业,青稞总产量每年增长达17%,相关青稞产品,如青稞方便面、青稞茶、青稞营养代用餐等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茁壮发展。  会上,甘孜州农科所与炉霍县政府签订青稞产、学、研合作协议;四川农业大学与炉霍县政府签订共建青稞中试基地和“甘孜州青稞科技小院”协议,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与炉霍县政府签订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还举行了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炉霍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17
(记者 杨琦)7月12日,2023中国雅江松茸开山仪式在雅江县帕姆岭举行,这也意味着今年优质的雅江松茸即将出山上市。松茸开山仪式雅江被誉为“中国松茸之乡”,其独特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孕育了高品质的松茸,年均产量达800吨-1000吨,在此产出的松茸个头大、肉质细、色泽好、味道香,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开山仪式上,京东平台上的“中国特产•雅江馆”也正式开馆,这是雅江县持续拓宽松茸销售渠道的具体举措之一。近年来,雅江县围绕体验、收购、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等基础配套,对松茸采摘、产品包装、二维码使用、物流运输4个环节分别制定标准。同时,结合数字化技术,开发“五云一码”数字化平台,连接采摘、服务、流通、治理、监管五个环节,并为全县1060个采摘户免费提供有GPS定位的智能背篓,对松茸采摘环境信息、采摘人员信息等进行数字化建档,形成“松茸健康码”,实现产品溯源。“我们通过对松茸统一采摘、管理、销售等全流程保障,持续保持雅江松茸的品质和产量,不断壮大雅江松茸的品牌影响力,帮助群众增收。”雅江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局长刘宋霞介绍,2022年,雅江松茸产业总产值达2.25亿元,建成了雅江松茸产业数字化平台,其模式荣获2023年全国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接下来,雅江县还将相继举行包括“雅江松茸王”评选及公益拍卖活动、康巴汉子时尚秀活动、雅江县松茸杯篮球邀请赛、松茸啤酒节等在内的“松茸文化季”系列活动,诚邀八方宾客到雅江体验“雅江至味”。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3
(李艳秋 记者 杨琦)黄花飘香采摘忙。7月11日,在道孚县高原黄花产业园,近2000亩黄花花开正艳,村民们忙着采摘,朵朵黄花既美了风景又富了百姓。村民采摘黄花菜走进园区内,9个村民手挎帆布袋,弯腰熟练地掐着黄花花苞装进布袋,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一口袋。一上午,9个村民就采摘了500斤。“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摘140多斤,今天是我们采摘的第4天,每天上午8点上来摘花苞,下午拿去工业园区晾晒,一天可以挣120元。”鲜水镇亚勒加村村民仲呷翁姆开心地告诉记者。在黄花菜采摘期,园区可吸纳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增收,小小黄花菜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花”。园区内1585.5亩经济型黄花“金针早”预计今年产量达80万斤,产值将达480余万元。据园区负责人单孜泽绒介绍,道孚县高原黄花产业园区项目涉及全县90个行政村的入股分红,园区一直致力于将“高原黄花·忘忧道孚”这个黄花菜品牌打出去,还有将园区打造成县域旅游的地标性景点,以“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实现群众增收。据了解,道孚县高原黄花产业园建设总面积为2000亩,黄花种植面积1953亩,其中经济型黄花“金针早”1585.5亩,观赏型黄花“高山雪青” 367.5亩,覆盖950亩喷灌系统。园区内还建有游客服务中心、山顶服务中心、观景台、停车场等附属配套设施。园区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生态产业、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采摘园,从而带动全县休闲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3
(叶强平 记者 杨琦)“走,分红去!”7月11日一早,理塘县上木拉乡旺达村村民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来到村活动中心,参加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首次分红大会。分红大会现场“振业振兴新征程 旺达村分红大会”的横幅在村活动中心会议室内鲜艳显眼,村民们兴高采烈,早早地等候在这里领取分红金。“2023年流转费总共为130000元,每户可分红5200元。”分红仪式上,上木拉党委书记格绒次乃向村民们介绍了旺达村房屋流转、荒地收益情况和民宿产业下一步规划。在场村民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兴地鼓起了掌。“旺达村原来是个并不富裕的搬迁村,乡党委政府帮我们把早已不住的房屋和村里闲置的荒地流转给了旅游公司,现在‘空心村’变成了‘收益村’,给我们带来了收入,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村民扎西泽仁笑容满面地说。下一步,上木拉乡将继续探索发展“民宿+产业”新融合模式,整合闲置资产,深挖可变现资源,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谋划乡村旅游,打造特色产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2
(记者 宁蕖)7月10日,“茸香川西·暑您安逸”雅江松茸文化季推广活动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发出“三张”邀请函。  活动首先邀请大家参加包括2023中囯雅江松茸开山仪式、“雅江松茸王”评选及公益拍卖活动、康巴汉子时尚秀活动、雅江县松茸杯篮球邀请赛、松茸啤酒节等在内的“松茸文化季”系列活动。  活动推出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天龙湖旅游景区开发、中国康巴汉子旅游景区开发等67个项目,总投资约54亿元的“机遇清单”,邀请共寻松茸产业项目发展机遇。  活动邀请社会各界共同携手打造“中国食用菌之都”。雅江是中国唯一的松茸之乡,有全国唯一一个松茸产业园区,开发了全国首个数字松茸应用场景。目前,雅江正与山东种业集团、四川川野公司携手共建高原食用菌之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11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亚丁村保护恢复暨高原地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调研组钟莉 李淼 游飞 张剑 宁蕖 汤晨 朱文博 李志强 洛绒尼玛 杨孟双执笔 张剑 宁蕖      这是一片神秘而迷人的高山腹地,也是古老乡愁的栖息之所——亚丁村,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南部、著名的稻城亚丁景区内,景区也因其而得名。  2014年11月,亚丁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0月,亚丁村入选第二批四川最美古镇古村落名单;  2022年1月,亚丁村被评定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亚丁村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为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4月,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正式开工。以此为起点,亚丁村又有了新的目标——打造世界级文旅新地标。  亚丁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保护利用亚丁村,不仅是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也是传承华夏文明基因密码的题中之意。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施工场景中,既要保证项目进展,又要兼顾居民生活;既要守正创新,又要守护传统。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如何统筹?怎么兼顾?带着这些疑问,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亚丁村保护恢复暨高原地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调研组将持续关注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进程。  5月中旬和6月底,亚丁村保护恢复还在进行中,调研组两次来到这里蹲点,重点关注文化修复、生态修复、交通修复三方面。正在进行保护恢复的亚丁村全貌。 洛绒尼玛 摄文化修复既守好“形”,又铸牢“魂”  调研组驱车从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出发,奔着亚丁村而去,在川西高原的大山间穿行,一路从海拔2900米抬升到3900米。6月底的高原已进入夏季,高山杜鹃成片开放在路旁丛林山地间,迎着忽而的阳光、忽而的雨雾。转过可以眺望仙乃日雪山的观景台,树挂开始成片出现。快进入景区腹地之前,一座山间台地跃然眼前,几十座“黑藏房”散落其间,在群山包裹中宛如天成——亚丁村到了。  不过,调研组看到的“黑藏房”还裹着脚手架和防护网。这段时间,亚丁村的保护恢复项目还处在攻坚阶段,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筑风貌恢复。  因“黑眉黑框”而著名的“黑藏房”是亚丁村极富特色的建筑,也是亚丁文化的“有形”载体之一。但在过去缺少保护意识的开发中,一些建筑失去原本的风貌。要还原亚丁“本色”,对这些传统建筑的恢复是关键。  如何“修旧如旧”?在中建八局亚丁村项目负责人王桂乾看来,细节是关键。“以前我们做的项目都是比较宏大的工程,相比之下,亚丁村这个项目更像一个需要精雕细琢的手艺活,要还原传统村落的‘肌理’,很多功夫都藏在细节里。”  走进亚丁村,这样的细节处处可见。“左手边这栋房子就是恢复之后的,我们将原本‘条石’拼接的外墙拆除了,用‘片石’来代替。”顺着王桂乾手指的方向看去,由无数形状不规则的片石镶嵌而成的外墙错落有致,而另一边未改造的外墙,仿砖的“条石”则显得呆板了很多。  “最早村民们在修建房屋的时候都是就地取材,在地处高山峡谷的亚丁,片石是最容易获取的石材,用片石砌墙更符合传统建筑风貌。”王桂乾说。  不仅仅是建材上的“返璞归真”,为了“修旧如旧”,项目部特地聘请当地的石砌藏房工匠,采用传统工艺对外墙进行改造,“墙体上这些大小、长短不一的片石都是天然形状,砌筑过程中,片石之间形成‘品’字形结构,空隙用碎石填实,每砌完一层涂抹黏土,不留一点空隙。”石砌藏房工匠塔兴告诉调研组,在修筑过程中,自己不需要图纸,全凭经验和“手感”。  来到亚丁村中心,在一栋“黑藏房”的第三层,工人们正在施工。“你们看,旁边这栋房子就是传统样式,是一户一幢、二楼一底的结构,第三层中间会有一个露台,呈‘凹’字形,但过去出租房屋的村民和民宿老板为了多建几间客房,在第三层的露台加盖了房间。”王桂乾指着一旁的建筑说,“现在我们整体打造后,会还原这个露台。”  实际上,被还原的不仅是建筑结构——“在原本的功能中,三层藏房的底层一般用于圈养牲畜,第二层为住房和灶房,第三层的露台是一个青稞晒台,村民们会在这里晾晒青稞,堆放农具饲草等。”在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看来,保留原有的功能性结构,是活态传承农耕文明的一种方式。  建筑细节的还原,让亚丁文化得到“有形”的恢复,但要留住“无形”的文化,还有一个关键要素——人。  周童春告诉调研组,亚丁村现有的32家民宿中,仅有一家为本地村民经营,其余全部是外地商户。村民们将房屋租给外地商人后,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或以采挖松茸虫草为生,人口流失严重,村民对村里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都不高。  人,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没有了原住居民的古村落,纵使满眼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也将成为“文化空心”的“假古村”。  如何留住本地人口?如何还原农耕场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亚丁村引入“物业制度”,成立村级物业公司。“我们物业公司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员工都是本地人。”周童春告诉调研组,成立物业公司,不仅能适应新的业态场景,让改造后的亚丁村管理更规范,也能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调动村民们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让大家找回“主人翁”意识。  以物业公司为依托,亚丁村开展了各类培训,为村民“赋能”。“我们开设了民族歌舞演艺技能培训班,编排了突出本地特色、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的11个节目,让亚丁村拥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产业,还有导游培训班、旅游客房服务培训班、厨师技能培训班、电工培训班等。以后游客到了我们村,看到的是老建筑,接触到的是本地人,听到的是本地口音,这才是一个原原本本的亚丁村。”展望未来,周童春满是憧憬。  此外,为了让耕地一分一寸都不浪费,保护传统农耕文化,村里的209亩土地也将被重新利用,“按照设计,我们会恢复农田的基本面貌,配上木质的晾晒架,还有机耕道,游客可以走进去拍照,青稞收割了就喂景区里的动物。”周童春说。工人进行修复工作。朱文博摄生态修复既要原生态,也要现代化  90年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以洛克穿越稻城亚丁的探险经历为背景,创作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藏族民居屋内是中央供暖系统和现代化的卫生设施,而窗外是“散发着冰蓝色光芒”的雪山。  是主张原生态还是现代性,亚丁村保护修复项目的答案是全都要,让小说描述的梦想照进现实。  调研组从稻城机场前往亚丁村的途中,观察到路旁植被以灌丛和草甸为主,而进入亚丁景区之后,则陡然换成红杉、云杉为主的森林。根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印开蒲的研究,亚丁周围的雪山因太阳辐射强烈,增高了低层气流和地面的温度,形成了独有的“热岛效应”。  为了保护好这份自然馈赠,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总设计师刘艺告诉调研组:“亚丁村原本有条小水溪,但修人工水渠之后就失去了自然水岸,我们这次在恢复生态本底的时候,将这条溪流两岸重新生态化,溪流从山谷流入,在村落间穿行。”  现场施工也力求守护好耕地和一草一木。王桂乾要求同事们“上班过安检”“施工纯手办”。“亚丁村是半农半耕的村子,牛羊的粪便在太干燥的前提下,经太阳直射可能就自燃了。”王桂乾告诉调研组,部分作业上班要安检,先用探测仪测试身上的打火机和香烟,确保火源不进山。同时,像工地水管线等需要在林区作业的项目,则是用锄头纯手工挖出来的。  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有了,但现代化的人居环境却成了难题。“刚一开工就遇到大困难,天天可能因为挖断水管或电缆,导致停水停电。”王桂乾告诉调研组,原来亚丁村的管网建设无图纸、无规划,也没有村民知道位置。同样的难题也折磨过周童春,他回忆道:“上次为了找出停水的点位,硬是花了四五天时间,一段一段地分析下来后才发现,堵住水管的是一只大青蛙。”  为此,项目部从成都调来6辆水车和部分发电机,确保工地和民居用水用电。同时,重新规划亚丁村的管网建设。  正因如此,调研组蹲点的6月底这段时间,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正在经历“最痛苦”的工期:因为埋设集中供氧和供暖的管线,道路开挖,一遇下雨满是泥泞,甚至不如5月第一次来亚丁时看到的那么平顺,以至于一度怀疑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能否如期完成。  项目总工乔兴国给调研组吃了一颗“定心丸”:“预计7月底前,铺设后的路就会完成硬化,顺利通行。”目前,村内的供水、污水、供氧、电力等主管网已完成铺设。之后,污水处理量将由每天40立方米调整至200立方米,能满足2000人生活所需。供氧工程将采用弥散供氧方式,为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提供集中供氧,同时设置50个分布式供氧终端,为每一家有需要的民居预留接口。  在亚丁村经营着两栋民宿的尹庆华,还有一个身份是资深摄影师“云南老尹”。说起为啥会第一个响应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他表示,相信这次改造之后,基础设施到位了,民宿能走上高端路线,也会让客人觉得这里物有所值。他清晰地记得,“看得见雪山、星空、银河的房间,最贵的时候四五千元一晚也一房难求。”交通修复既保施工,又保旅游,还保生活  “倒计时71天!”在中建八局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板房的门口,立有一块工程倒计时的电子屏,时刻提醒项目组成员。  进度,是外界最关心的。今年10月,全村重新开放,这是亚丁村的承诺。  承诺会不会打折扣,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王桂乾告诉调研组:“从香格里拉镇到亚丁村只有一条环山公路,每天必须保证施工进场,还要保证旅游大巴通过,以及亚丁村民、旅客的正常生活。”  王桂乾说的这条路叫仁亚路,1999年建成通车,全长34公里,由稻城县贡岭片区四乡群众齐心协力,投工投劳数万个工日,仅仅30天就全线打通。2000年,该条道路再次改造升级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这条路对施工的影响:一趟水泥罐车需要2.5小时才能从山下的商混站到亚丁村,单位时间内的运送总量比在其他地方低一半,而一旦开始浇筑,混凝土供应就不能中断。  如何破解难题?关键词是“四上”:线上、路上、车上和工地上。  线上成立协调专班,统筹亚丁景区管委会、四川路桥、中建八局和村委会的车辆协调工作。“混凝土浇筑之前,我们会提前把时间段和车牌号报过去,山下的路卡负责人见到就会直接放行。”周童春告诉调研组。  仁亚路上,则由四川路桥负责路基防护和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现场负责人谭小冬告诉调研组:“目前我们采用晚上全幅铺筑、白天半幅铺筑的工作机制,在施工点设置保通人员,保证交通畅通。”  运输车上,则采用一种管凝剂,它的作用是防止混凝土在路上发生凝结硬化,确保到了现场仍能保证材料活性和整体质量。  工地上,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分段施工和工厂生产、现场拼接的流程设计。“我们的筏板基础一共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现场划了4个施工段,这样就可以保证连续浇筑。”乔兴国指着香巴拉文化博物馆的施工现场告诉调研组,现场的钢管柱等成型产品,都是在工厂制造完成后拿到现场进行拼装。  “嫁人不嫁亚丁人!”这是调研组在采访中多次听到当地人说起的之前的口头语。以前,亚丁村是稻城最偏远的村落之一,没有人想嫁到这里来。随着交通改善和旅游发展,到访亚丁村的游客越来越多。眼看交通修复不影响旅游,34岁的景区观光车司机桑村在考取C1驾驶证后,又相继考取B证和A证。“我准备‘换车’了,从景区观光车换为旅游大巴车,争取今年10月村子重新开放后就上岗。”桑村对此充满期待。  乔兴国也充满期待:“等亚丁村项目完成后,我要专门买一张景区门票,让自己真正当一回游客去感受亚丁。”  充满期待的还有老尹、王桂乾、周童春他们。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吴东方 文/图  “手撕兔原价99元一袋,‘西博会’特价79元一袋。看直播的家人们,把它带回家好吗?这是我们第一批兔肉产品,把反馈给到我,我才知道好不好吃、怎么改进……”7月3日,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下称“西博会”)落幕,来自甘孜州的三农短视频博主洛桑(网名:洛桑和小志玛)与妻子甘志玛在抖音平台完成了西博会上的最后一场带货直播。甘志玛(左)与洛桑(右)在西博会现场展示手撕兔产品。  今年3月,记者前往洛桑与家人生活的九龙县乃渠镇七日村,以《带动乡亲养肉兔网红洛桑“来真的”》为题报道了他以三农博主、网络红人身份带动乡亲养殖肉兔的故事。3个月过去,当初发放给村民的种兔陆续产仔,洛桑与乡亲共同建立的兔肉产品品牌“等风兔”也生产出了第一批共计1000只即食手撕兔产品。6月29日至7月3日,洛桑受商务厅、甘孜州商务局邀请来到西博会推广地方产品,这批即食手撕兔也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一空。  “村里各方面条件都不便利,村民挣钱的路径较窄,许多青年想往养殖产业方向发展。”乃渠镇七日村村委副主任兰月辉告诉记者,去年,洛桑率先在县城养兔子,并在网络平台上号召村民一起参与。村里与洛桑团队商量后,第一批选择20户村民试点养殖肉兔。有养兔意愿者建起兔舍后,可以从洛桑处领取种兔,押金每只200元(乃渠镇政府每只补贴50元)。村民交还4只出栏商品兔就可以退押金。“如果试点养殖成功了,其他村民就跟上,然后全村铺开养殖。”在商务厅、九龙县有关部门、抖音社会责任部等多方帮助下,前期准备工作依然耗时一年多。今年3月底,洛桑团队终于将种兔发放到第一批村民手中。  愿望很美好,现实则给洛桑团队泼了冷水。当地没有肉兔养殖产业发展先例,川西高原较大的昼夜温差,让部分种兔“水土不服”,轻则染疾,重则死亡。当记者问起养殖户们的情况时,洛桑无奈地表示,当初向20户村民发放了种兔,最终坚持下来并育出商品兔的只有7户。不过令洛桑团队感到欣慰的是,坚持下来的养殖户基本都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只以上,还将弃养户手中的种兔接收了过来。目前,团队已着手第二批养殖户的筛选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受当地劳动力及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仅肉兔养殖与屠宰环节在乃渠镇进行,加工环节由成都代工厂完成。后续,洛桑团队能把肉兔加工链条也“搬”上高原吗?肉兔养殖能吸引更多人回乡发展吗?本报将持续关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06
(李雪娇 赖红记者杨琦)7月2日,记者从甘孜县委宣传部获悉,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将于7月16日至19日在甘孜县举行。甘孜县丹霞小镇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将以“相约圣洁甘孜·畅游自驾天堂”——雪山环绕下的罗布林为主题,以“1 3 7 6”及“1 4”为架构,即:一场主题活动、三场展会、七个特色活动、六个群艺舞台演出,共 17项内容。活动期间,甘孜县将举办圣洁甘孜·有机之州——甘孜州第三届农特产品产销对接会,圣洁甘孜·宝藏罗布林——民间古玩博览暨交易会,圣洁甘孜·博物馆之州——甘孜县系列博物(博览)馆集中开馆活动。届时,“遇见甘孜的甘孜·寻找十五个月亮”沉浸式摄影体验打卡活动,“遇见甘孜的甘孜·寻找最美的珠牡”——第二届珠牡选拔赛,“遇见甘孜的甘孜·寻找梦幻星空营地”活动,“甘孜的甘孜·纵情高原”—场地越野赛,甘孜的甘孜·美食乐园——康巴温泉美食节,甘孜的甘孜·胜利的会师——重走长征路·全民健身活动,甘孜的甘孜·中国走马之乡——走马表演活动等系列活动也将轮番上演。夜晚的青稞之夜篝火晚会、罗布林之夜歌舞晚会、珠牡之夜选美晚会、青春之夜文艺晚会更将震撼登场,绚丽点亮缤纷甘孜,展现甘孜华美景致。甘孜县湖心舞台据了解,四川甘孜山地旅游文化节是由甘孜州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甘孜县人民政府、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承办。此前,甘孜州已成功举办四届山地文化旅游节,为推动甘孜州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山地旅游已经成为甘孜州走向全国全球的一张“金字招牌”。此次山地文化旅游节旨在以活动撬动“甘孜的甘孜”旅游目的地品牌,突出甘孜地域特色,让甘孜成为歌舞的海洋,游客欢乐游玩的乐园。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月亮打卡点近年来,甘孜县以建设川青藏三省结合部极具影响力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牵引,紧紧围绕甘孜州副中心“一座城”,全力打造雪山环绕下的“罗布林”,建设“红色名城”、“商贸名城”、“旅游名城”、“公园城市”、“宜居城市”。围绕G317“一条线”,全力打造“八个乐园”;围绕“两城三园一镇一山”布局,聚焦“两山一地一园四节点”思路全面打造最美景观大道。创新打造了丹霞小镇、虎象山星空帐篷城、圣康田园综合体等“甘孜十五个月亮”旅游打卡景点。以“12345”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文旅再塑甘孜”工程,打造G317旅游新地标、国际旅游新城镇、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建成红色名城,全面形成“住甘孜、游周边”的旅游态势。甘孜县圣康庄园这个夏天,你是否也想过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来甘孜的甘孜参加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吧,在这里你可以观雪山、赏踢踏、寻月亮、看走马、玩越野、品美食,甘孜的甘孜,绝对是你夏日旅行最美的期待。(甘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0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