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降初泽郎  记者  杨琦)8月28日,记者从丹巴县获悉,为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以更优质、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乡村振兴。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采取“基地+人才+农户”联动模式,将理论知识化为田间地头的实践,培养特色蔬菜育苗、种植、节水滴灌技术应用等多方面技术人才。目前,已培育出本土“田秀才”237名。据了解,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牵头流转10亩土地,在丹巴县扎科村创建蔬菜种植科技示范基地,搭建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实践锻炼平台。在示范种植基地,青翠欲滴的辣椒缀满了枝头,红彤彤、粉嘟嘟的番茄,掩映在绿叶中。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忙着采摘番茄和辣椒。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高级农艺师车秀琼说:“我们每个农技师在田间随时可以给老百姓讲解种植技术,起到了技术指导的作用,老百姓只要肯干,一个棚一年至少有1万多的收入。”近年来,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将课堂搬到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作为“练兵场”,采取“1+N”传帮带模式,以包地块、包技术、包成效,划分责任田的方式,安排8名高级农艺师全程技术指导88名农牧农村系统干部职工,承包种植了4个大棚,约3亩地,每周定期到基地指导矮化密植、果蔬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等系列高效栽培技术,从铺膜、育苗、移栽、除草、病虫害绿色防控和采摘等各环节,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田间教学。目前,通过示范带动群众种植美人脆苹果、樱桃番茄、夏之宝石番茄和辣秀106辣椒等8类水果、蔬菜新品种,带动引领当地5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4000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激发了群众致富增收活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0
(叶强平 记者 杨琦)8月25日,在海拔3600多米的理塘县甲洼镇俄顶村一山头,嗡嗡嗡的声音响在开得正艳的藏药花、野花上空,一群群小蜜蜂正忙着采蜜。白色的蜂箱星星点点般嵌在一大片绿地上,和小蜜蜂一样忙着的还有德巫乡拉拉村民杜基翁丁等四名村民和技术员,分箱、收蜜、查看蜜蜂的采蜜情况和繁育状况。别看这些简单动作,杜基翁丁和五名当地学员从2020年7月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结业”后,才在理塘县拉波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上岗的,现在难度较高的召回出逃蜜蜂也会了。杜基翁丁说,我们乡和周边麦洼乡、君坝镇这些年也有零星土法养蜂,但也是分蜂群势差、蜂王老化后继乏力、巢虫滋生病虫害多发,一年辛苦下来,却只收了几斤蜜。特别是高原昼夜温差大,蜜蜂很难熬过漫长的冬季,头年十桶蜂,来年变一桶,没有什么经济效益。自成都市新都区援建理塘县以来,四川新笑林酒业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区工商联倡导的“十百千万”援藏工程,以产业扶贫为己任。2020年6月,在理塘成立四川甘孜理塘县郎卡卓切蜂业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方式带动村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促进村民稳定增收,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公司的引入,通过有效的管理、先进的技术、专家的传授,针对高原地区在设施设备方面进行专门定制,拉波镇养蜂基地打破了高原蜂难养的传统观念,600箱蜂当年就获得丰收。一箱蜂每年至少能出30斤蜜。按保底收购价每斤100元来算,一箱蜂蜜一年最少就有3000元的收入。学到了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操作的杜基翁丁等村民也实现稳定就业,现在他每月有4000元工资、400元生活费、三天假期。“再过半个月,我们两台流动养蜂车将转场到雅安市石棉县蜂场,让蜜蜂安全越过冬天。”杜基翁丁说,这也是我们高原养蜂人以前最头疼的事。蜜蜂在蜂箱周围进进出出采蜜,而专业养蜂人张冬在一旁忙着取蜜,张冬戴着手套和防蜂帽,打开蜂箱盖,轻轻地从蜂箱中取出一片蜜蜂巢脾,蜜蜂在巢脾上飞来飞去,金黄色的蜜糖隐约可见,他将蜜蜂巢脾放入取蜜桶内,转动把手,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巢脾上的蜂蜜便流入桶内,色泽纯正,犹如琥珀一般。“理塘县的中华蜜蜂是以理塘特有藏地药材植物为主要蜜粉源,所酿造出的原生态蜂蜜完美地保留了涉藏地区药材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加之海拔高、紫外线强,日照充足、水蒸发量大,形成高原特有的高高原蜂蜜。”张冬说。拉波镇以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为重点,发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及“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连接机制,实行“分险共担、利益共享”。“让世代依靠传统畜牧业为生的农牧民,依托党的惠民政策,通过思想转变,投身到当地得天独厚的蜜蜂养殖产业中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增收致富。”拉波镇党委书记次乃说。据理塘县郎卡卓切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小娟介绍,从2021年开始采用“企业+合作社”的商业模式,在理塘县14个适合蜜蜂养殖的乡镇全面推广养蜂业,以乡为单位建立高原养蜂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养蜂5000箱到10000箱。力争3年内实现理塘全域养蜂,规模可达到18万箱,提供就业岗位3600个以上,为理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晓红 记者 刘佳 文/图  “松茸10斤、虎掌菌15斤、大脚菇20斤、鹅蛋菌45斤、扎坝尼玛,抬过去,抬过去,下一个……”  近日,道孚县瓦日镇农户高绒她姆和丈夫上山采摘到8斤品相较好的松茸、12斤大脚菇。为了早点回家照顾娃娃,夫妻俩决定不去县城摆地摊,而是以九五折的价格,一次性售卖给前来收购的道孚县源绿公司,售价1300元。道孚县源绿公司下乡收购鲜菌。  收购现场,源绿公司老板苏贤华和员工不停地忙碌着。只见他一边过秤,一边大声报着数,一名登记员熟练地核对着收购单记录着数据,售菌的农户则热情地帮着抬筐装车。而在县城的道孚源绿库房里,50余名工人仔细地将每朵菌子根部的泥土刮净,再分类、分品装袋装箱,送入冷藏库进行保鲜处理,有的鲜菌还被送进加工房切片、烘干。  道孚县发改局副局长格桑卓玛告诉记者,每年7、8月是道孚县各类野生鲜菌大量上市的时间,采售野生菌是当地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大家普遍没有贮存保鲜设备。有的农户天不亮就上山,下午六七点钟才能回家,不能到县城及时售卖鲜菌,采摘的菌既容易失水也容易坏掉,卖不了好价钱。源绿作为全县最大的固定收购企业,成为保障农户鲜菌收入不“缩水”、劳动不“跌价”的主要平台。  近年来,县发改局、县经信局等抢抓机会,帮助源绿公司拓展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将之打造为道孚县最大的一处电商平台,让道孚特色产品售卖到全国各地,稳定农户“靠山吃山”的收入。  “今年鲜菌上市以来,不到两个月已通过顺丰快递发出菌类产品750单,售卖各类鲜菌5500斤、干菌2100斤,主要发往广东、上海、成都等地。”苏贤华介绍,截至目前,源绿公司已累计收购各类鲜菌2.5吨、干菌1.3吨,覆盖全县19个乡镇,带动1.3万余人次,人均增收500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7
(记者  黄晓庆  杨琦)入夏以来,以“菌王”松茸为主打,甘孜州的各类食用菌争“鲜”走出高原,开启了一场不负众望的美味传递,从国内到国外,从日韩到欧美。它的“鲜”,来自于丛林——甘孜,一座百菌争香的天然菌库。一到夏天,透雨过后,松茸、牛肝菌、鸡枞菌等一朵朵珍贵野生食用菌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它的“鲜”,来自于大棚——甘孜,一个优质错季节人工生态食用菌栽培的优势天然区域,在科技的推动下,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贡嘎山环线,羊肚菌、夏菇、大球盖菇、黑木耳等一批批人工食用菌纷纷钻出大棚,摇曳生姿。立足生态和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近年来,甘孜州以四川省农科院和甘孜州政府“院州”农科科技合作为支撑,从“野生”到“家养”,从“外引”到“驯化”,从“小菌子”到“大产业”,雅江县取得了“中国松茸之乡”,康定市获得了“中国高原羊肚菌之乡”两张国家级名片,走出了一条从“看天吃饭”到产业富民进“菌”之路。“甘孜州独特的气候和广阔的可利用土地不仅是生态食用菌的优势天然产区,更是承接全国食用菌产业战略西移和四川发展特色、生态食用菌的最佳区域。”甘孜州农科所所长杨开俊说。松茸破土而出从“野”到“家” 一条持续稳定的富民之路近日,泸定县冷碛镇松林坪村,炎热的天气挡不住赵英健和村民们的干劲儿。他一边指导村民在采收大球盖菇后的基地里种大白菜,一边忙着协商明年扩建基地的事儿。今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赵英健盘下村里60多亩地种植大球盖菇,首年便喜获丰收,产品远卖到北京、上海等地,让他信心大增,当即决定把基地再扩一倍。“卖了100多万元,村民工资就发了30多万,销售收入超出预期,这是传统种地远不能比的,相信明年会更好。”赵英健信心满怀。在理塘县,下木拉乡玛尼村也早已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脱了贫。下木拉乡玛尼村,是理塘县最偏远的村之一,村里土薄耕地少,每年靠采菌子、挖虫草生活,村民们常常青黄不接。2018年,借脱贫的春风,全村通过发展“飞地”产业,在理塘县甲洼镇建起了五粮液理塘上马岩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全村人脱了贫,兄兄便是其中之一。兄兄一家三口在基地上班,从牧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有了稳定的收入。“现在日子好得很!一年一家人能挣十多万,脱贫了嘛,吃穿不愁,搬进了县城140多平米的大房子,水电都方便,孙子还读上了城里最好的学校。”钻出香菇大棚,兄兄一脸得意地说起现在好日子。“近年来,我们依靠科技手段,努力改善食用菌产业‘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逐步推动食用菌产业从‘野”到‘家’。”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负责人唐明先如是说,人工食用菌技术到位的情况下,不仅收入稳定可控,亩产也比传统种地高出好多倍。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立体气候明显,日照充足,空气纯净,昼夜温差大,是全球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天然场所。全国食用菌种类约700多种,而甘孜已完成命名及图谱的菌类达330种,年产林下食用菌逾10000 吨。一朵朵林间精灵,是人间鲜美,也是绿色黄金,成为甘孜州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昔日,野生采挖的弊端日益凸显,受气温、雨水、季节性等因素,野生菌主要“看天吃饭”,农牧民收入极不稳定;同时,农牧民“地毯式”的粗暴野性采挖,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岌岌可危。如今,从赵英健到兄兄,从大球盖菇到高原香菇,一座座食用菌产业大棚铺出了一条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富民路。截至2020年,甘孜州从事人工食用菌产业的相关经营主体数量超过1300家;仅2020年全州食用菌产量达391吨(干鲜混合),产值1.19亿元。从“引”到“驯” 一条协同发展的科研之路泸定县田坝乡上松村,海拔1900米。清晨六点过,天渐亮,食用菌种植大户李守成麻溜地起了床,习惯性地去食用菌基地转两圈。“预计今年亩产值达20万元左右,孢子粉破壁后价值更高。9月份就能收首批孢子粉了。”看着长势大好的康定灵芝,李守成欣喜地和甘孜州农科所的专家商量起灵芝加工的事。据介绍,康定灵芝和硫磺菌是甘孜州最新自主选育驯化的本地品种。野生藏灵芝,因药用保健价值高,是青藏高原“四大名贵”特色中藏药材之一。2016年,甘孜州农科所通过对海螺沟野生藏灵芝的分离驯化,成功选育出国内首个藏灵芝新品种——康定灵芝。“康定灵芝经济价值巨大,三帖含量达10.7g/100g,在7个送检样品中最高,是西藏灵芝的1倍(5.31 g/100g),多糖含量也达到2.55g/100g,也明显高于西藏灵芝和大部分赤芝样品。”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高级农艺师陈杭告诉记者。目前,康定灵芝已进入示范推广种植阶段。今年甘孜州围绕贡嘎山旅游环线布局了10余个点。与此同时,李守成所种植的硫磺菌是甘孜州农科所初步突破驯化的又一珍贵野生菌资源。去年,在泸定县小规模试种成功后,今年,为研究不同海拔出菇情况,试种基地增加到3个,数量超过2000袋。“甘孜是一座特色食用菌资源基因宝库,本地野生驯化价值巨大。”唐明先介绍,除康定灵芝、硫磺菌(红菌子)的人工栽培技术突破外,重点对本地羊肚菌、雅江黑木耳等珍稀野生食用菌品种进行驯化选育推广,并建立小型种质资源库,为高原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储备优良品种。康定灵芝、硫磺菌的自主科研驯化只是甘孜州食用菌科研之路的生动缩影。如何实现野生食用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多年来,甘孜州坚持以科技破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食用菌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之时,甘孜州便建立起食用菌产业课题组。甘孜州农科所与广东微生物所合作对全州资源进行了调查,编写了《甘孜州菌类志》,对松茸的人工抚育也进行了一定研究,食用菌香菇、平菇等人工种植进行了试验推广。2009年,为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推动甘孜州特色产业发展,四川省农科院和甘孜州政府签署了“院州”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开启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新征程。在四川省农科院大力支持下,甘孜州积极引栽金地灵芝、通江银耳、川羊肚菌,以及反季节香菇、黑木耳、大球盖菇等食用菌品种在州内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菌中“贵族”之称的羊肚菌成效显著。2012年,四川省农科院把从全球率先选育出的优质羊肚菌带到甘孜。经过不断试验、示范、推广,甘孜州成功实现羊肚菌大规模商业化栽培,分离筛选野生羊肚菌优良菌株10余个,合作申报专利1项,创下并保持着单产592.5公斤的全国纪录,荣膺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羊肚菌在康定、泸定、丹巴等大渡河流域广泛推广种植。2020年,甘孜州种植羊肚菌面积超过8300亩,是目前全州所有人工食用菌中,助农增收作用最明显的特色优势产业。品种从常规到稀有,价值从低端到高端,产品从外引到内驯。近年来,甘孜州以科技为引领,走出了一条里应外合,协同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从“小”到“大” 一条大有可为的产业之路科技赋能产业振兴,雪域甘孜异“菌”突起。近年来,甘孜州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着力推动食用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政策支持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羊肚菌等生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孜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方案》《甘孜州“六大战略”财政将补办法(试行)》等,从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增强资金支持等方面鼓励以羊肚菌为主的人工生态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甘孜州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中,累计投入资金超2亿多元。今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推进全州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甘孜又制定出台了《“圣洁甘孜”特色食用菌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从发展思路而言,甘孜州将立足高原特色,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振兴高原特色食用菌产业;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着力打造高原羊肚菌、特色藏灵芝、生态黑木耳等特色人工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好高原野生食用菌产业,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圣洁甘孜”高原特色食用菌产业体系。从产业布局而言,甘孜将稳定发展沿大渡河流域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打造环贡嘎山藏灵芝产区;建设道孚、雅江、泸定、理塘为主的高原生态段木黑木耳产业带;发展康定、泸定、理塘为主的高原反季节香菇、大球盖菇产区等;同时,还将建立野生菌保育区,结合“中国松茸之乡”,打造以雅江为中心的松茸等野生菌类产品集散地。在318国道旁,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厂区对面,一座三层楼的食用菌·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正加紧施工,预计年底投运。“投资2300多万元,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第一层松茸交易,第二层特色产品展示,第三层办公。”据雅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建成后可实现松茸“采甘孜卖雅江”的战略,并成为游客购物中转站。“到2025年,全州在稳定松茸为主的野生菌产量、产值的同时,力争人工食用菌面积达10000亩,年产食用菌约4180吨,年产值达到2.81亿元,实现野生和人工食用菌总产值超8亿元。”甘孜州农牧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富民,甘孜州把“小菌子”变成了“大产业”。如今,这座天然菌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仍在不断扩宽、延伸、向前……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8月18日下午,有一场直播吸引了网友的眼球——在“919邮政电商节”来临之际,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和甘孜州邮政分公司共同发起了“圣洁甘孜邮政松茸专场直播”。其美多吉(中)在户外直播间。 省邮政公司供图直播间里邮路使者分享邮路上的松茸故事  当天下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其美多吉作为特邀嘉宾应邀来到位于该县帕姆岭的松茸基地,在直播间推广家乡特产,分享松茸的采摘、运输、制作全过程,助力乡村振兴,收获网友一致好评。  一个是雪线以上的“小精灵”,来自甘孜海拔3500米以上的优质农产品松茸;一个是常年行驶在3500米雪线之上的雪线邮路幸福使者其美多吉,英雄与味蕾精灵共同出现在互联网直播间,让网友惊呼是神奇的组合。截至当天下午5时,短短两小时,直播观看点赞超40000余次,交易额65000余元。  “爱旅游的人一定知道,甘孜州雅江县是热门旅游线路318线的必经之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两个小时直播时间里,这个全国闻名的雪线邮路上的“老司机”和两位主播一起认真地为网友介绍松茸,从甘孜雅江县为什么叫“中国松茸之乡”,松茸的生长环境、采挖、冷链运输、保鲜寄递、口感等一一解答网友的提问,同时分享他在邮路上了解的松茸故事。  其美多吉在直播间向网友介绍,每年7、8月行驶在邮路上时,沿途都会遇到采挖松茸的老乡。邮车靠边停车加水的时候,他就会和他们聊天,老乡们经常都是早上天还没亮就上山挖松茸,晚上天快黑了才下山。  松茸是季节性产物,产量小,挖松茸,有时候一天最多能挖一斤多一点,一年中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能够采挖。在这个时间段里,老乡为了采挖最新鲜的松茸,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真的很辛苦。这次能在直播间为老乡们宣传松茸,能为家乡原汁原味原产地的松茸“代言”,他感到十分的高兴。松茸出山线上保鲜销售助力百姓增收  直播期间,恰逢大雨,但丝毫不减屏幕前后的热情。其美多吉与广大网友交流互动,让更多人了解松茸、认识雅江。  网友们一边观看、不忘下单,还一边聆听其美多吉讲述邮政故事。随后,主播还在现场为“吃货”“看客”实时展示甘孜本土最地道的松茸烹饪方式,不多时,鲜香松茸出锅。直播间留言区被网友刷屏,“隔到屏幕都闻到扑鼻香味”“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哇,这次松茸真的好便宜,在成都伊藤洋华堂一盒只有一两朵的价格可以在这买几斤。”  当天,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甘孜州分公司总经理邓伟也现身直播间,推介了甘孜的风光、物产,以及甘孜邮政致力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和运输的服务。他介绍说:“为保障松茸鲜度,每天12点收寄结束,凌晨1点准时发车,全程冷链运输,可实现当天从雅江寄递,第二天就可出现在省内重点城市用户的餐桌上。省内48小时、省外72小时的运达速度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让客户对邮政认可度不断提升。”  据了解,近年来,甘孜邮政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一直在服务松茸寄递,助力地方百姓增收,致力打造甘孜特色农产品的惠农助农生态圈,先后助力泸定黄果柑、得荣核桃、康定苹果等一系列本土农特产品的销售,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甘孜群众的好评,满意度不断提升。而每年夏季服务松茸寄递同样是甘孜邮政一项重要工作。今年,甘孜邮政不仅在自有平台邮乐购上进行线上松茸销售,更是首次尝试直播带货助力松茸出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6
(苏婷  记者  杨琦)近年来,色达县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加大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老百姓“水缸子”清洁安全。该县先后清理整治砂石料厂20余个,拆除部分河道厕所130余座,持续推进“环保厕所”建设。同时,发挥环保统一监管职能作用,加大水源地监管巡查力度,确保水源地环境安全卫生。自8月份进入雨季以来,色达县泥曲河水位上涨,但河道周围及河面依然干净整洁,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克果乡贡却三村牧民罗朱,一家依靠放牧为生,世代居住在泥曲河旁,亲眼见证了泥曲河这些年来的变化。罗朱告诉记者,以前河边上什么都在修,也没有人管,河边上垃圾也乱堆,河水质量很差。如今,政府治理了河道也打了水井,水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们也过上了不愁“安全水”喝的幸福日子。据悉,色达县地处长江上游,泥曲河、杜柯河属长江二级支流,色曲河、达曲河属长江三级支流,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地。一直以来,该县站在确保河源生态安全的高度来抓好河(湖)长制的落实,采取压实县、乡、村各级河长责任、严格落实河长“大带小、上带下、以上率下”的工作机制,分级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按照属地管理层级负责原则,督促整改责任单位限期清零等工作方式,全面加强河道管理保护,全力改善河道沿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做到守护一河清水,造福一方百姓。“色达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通过加大污染防治整治理力度,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合格率达100%,国控断面和科研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色达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帅军介绍道。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24
(洛绒尼玛 张莹 记者 兰珍)近日,丁真家乡理塘县格聂镇的乡亲们在商量办件“大事”——成立“网红合作社”。  据格聂镇党委书记泽仁四郎介绍,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广理塘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格聂镇网红营销能力和水平,扩大农特产品销路,格聂镇正组织当地27名网络主播成立“网红合作社”。  “丁真带火了家乡,我们也要借机抱团发展,为家乡出力。”这是27名网络主播的共同心声。补短板 提升网络营销能力  一位前来拍摄百张笑脸的摄影师,在格聂镇偶遇了丁真,让他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在各类媒体的助力下,这位昔日的“放牛郎”,一夜之间变身为家乡的旅游大使。  丁真成为互联网的“顶流”后,理塘县一大批当地农牧民借势成为“网红”,当起网络主播,玩起“直播带货”。  “格聂镇的多数‘网红’不识字,对内容发布平台规则不了解,对产品供应没有精力去监管。”泽仁四郎说。  “‘网红’越来越多,当地没有一个平台来规范管理。”泽仁四郎与上级部门反映格聂镇“直播带货”的短板,理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由镇上出面,指导当地成立“网红合作社”。  “探索成立‘网红合作社’,就是为当地‘网红’们创造学习条件,提高大家的语言交流、新媒体制作和网络营销能力和水平。”为此,格聂镇迅速办起了农民夜校和网络营销培训会。农民夜校负责人吉村说,很多“网红”通过学习,现在已经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交流。  “拍摄短视频时要抓住受众的心理,引导受众喜欢看自己拍的视频。”“短视频需要学会讲故事,讲我们村子的故事。”然日卡村活动室内,“网红”们细心聆听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雷蔚真带来的新媒体能力培训课程。除了外来专家,理塘县也邀请了甘孜本地知名“带货主播”迷藏卓玛,开展网络营销课程。“蹭热度”农牧民收入翻番  八月的理塘,瓜果飘香,农特产品产销两旺。  泽仁四郎介绍,目前,当地网络主播们卖的产品选择及商品售后,均由驻乡干部暂时代为把关,定期对售后进行检查,如有差评或其他不好的反馈,核实后会有相应追责措施。  “我今年的纯利润已经有9万元左右。”恩珠早在2019年就入驻了“抖音”。起初,不定时地分享一些格聂镇的风景视频,很少有人关注。随着丁真的“爆火”,他也乘势搞起了直播。  今年,恩珠已成功售出几百根理塘的冬虫夏草和200公斤左右的松茸,实现了50万元的总销量。  理塘的春天有虫草,夏天有松茸,秋天有小番茄、白萝卜等有机蔬菜,年底有牦牛肉,一年四季都能卖出高原特色农产品。“网红”经济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50多岁的扎西翁牧说:“1公斤松茸以前卖给收购商只能卖到150-160元,多亏村民‘网红’的宣传,现在家里的松茸也能通过他们,每公斤能卖到三四百元的市场价了。”今年夏天,扎西翁牧采挖松茸,每天纯利润多时高达六七百元,比往年起码翻了一番。  迈出注册“网红合作社”第一步的格聂镇,将积极拓展直播新途径,培育更多“网红”加入合作社。泽仁四郎说,“网红合作社”将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制度,规范直播管理,充分发挥“网红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为助农增收、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24
(记者 兰珍)8月19日,丹巴县甲居镇小聂呷村的“美人脆”苹果种植基地,满园排列整齐的果树已经挂满了平滑光亮、红彤彤的果实,村民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采摘时节作各种准备。  村民杜基拉姆说:“我种了两亩多‘美人脆’苹果,去年第一次结果,卖了1万多元,今年第二次估计亩产将达到750公斤,按市场每公斤10元算,预计能收入2万元左右。”“美人脆”苹果。丹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以来,甘孜州实现“三农”各项指标稳中有进、进中向好。1-6月,该州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9.71亿元,同比增长4.9%,较上年同期加快3.8个百分点。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亿元,同比增长5.8%。1-7月,各类牲畜存栏375.04万头(只)、出栏50.69万头(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83元,同比增长13.4%。理塘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内养殖的牦牛。兰珍 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助农牧民持续增收  “家里的15亩地租给公司种苹果,收获租金的同时还能在园区务工赚钱,一年能挣3万多元。”甲居镇聂拉村村民杨金凤说。  丹巴县是全国苹果优生区之一,自2017年以来,该县大力扶持苹果产业发展,“美人脆”苹果现代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引领、高效益经营的发展思路,采用矮化密植、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打造集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苹果种植园区。  目前,丹巴县“美人脆”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覆盖全县10个乡镇40个村。其中,400余亩已进入挂果期,预计亩产达1500-1750公斤,进入盛果期,亩产将达到3000-4000公斤,亩收入可达4万元。  走进正在建设完善的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处处科技感十足,牛舍里实现了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每头牦牛在入场时都会佩戴一个智能终端,作为牦牛唯一的‘身份证’,不仅记录了牦牛的年龄、体重、性别,还有后续管理、疫病防控、繁育、屠宰等信息。”园区负责人周斌说,圈舍里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和环境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数据,饲养员通过终端数据进行科学喂养。  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以“园区+基地+专业合作社+牧户”的模式经营,在合作社入股的禾尼乡9个村,园区将每年分红。  按照规划,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将重点建设牦牛养殖场35.53万平方米、育肥中心2.88万平方米、活畜交易及大数据中心6.68万平方米、饲草料基地3000亩。“园区建成后,牦牛育肥出栏达1万头以上,每年可实现综合产值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园区覆盖全县禾尼、曲登等牧业乡镇7个、5800余户和2.2万名牧民。”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翁登说。  记者从甘孜州农牧农村局获悉,目前,甘孜州启动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现代农业园区38个,投入各类资金40亿元,吸引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户进驻,培育农民合作社1336个、家庭农场289家;带动受益农牧民约37.26万人,综合产值达21.72亿元,园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达1.5万元以上。九龙花椒丰收。九龙县委宣传部供图引进现代加工企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九龙的花椒颗粒饱满、椒麻鲜香,是花椒中的上品。”九龙县乃渠镇花椒地里,种植大户蒋敏志边摘花椒边介绍。  当下,正值甘孜州花椒成熟采摘期,今年九龙县共种植花椒5.8万亩,收获450余吨。  农产品的发展需要将所在价值最大化开发,精深加工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收入,九龙县乃渠镇整合资源,成立双富花椒油加工专业合作社,通过深加工方式拓宽花椒销售渠道,目前,双富花椒油已远销全国各地。  “花椒油厂今年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两条生产线,收购干花椒50吨,生产花椒油50吨。”双富花椒油厂负责人张双全说,“为雪洼龙镇、乌拉溪镇、乃渠镇的椒农在原有的基础上每户增收了1000元以上。”  甘孜县格萨尔青稞产业园整洁密封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一粒粒饱满的青稞进入生产线,经过炒制、配料、打粉、成型、烘烤等工序,五种口味的青稞饼干生产出来了。  甘孜县是甘孜州农业大县,也是全国青稞商品粮基地之一,青稞产量占甘孜州的七分之一,之前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每亩收入仅450元左右。  为提升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8年9月,甘孜县引进企业,在该县呷拉乡建立以青稞产业为核心,集川藏地域特产、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科技培育为一体的甘孜县格萨尔青稞产业园。产业园占地面积63.24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总投资达1.5亿元,2020年10月产品正式进入市场。  “现在,我们的青稞饼干、青稞爆米花、青稞面等畅销全国,已经成为甘孜的农业产业名片。”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利说,运营方实行“收购+加工+存储+展览”模式,让印象中的“食品工厂”成为一条完整的青稞产业生态链与康北青稞文化展示区。  据介绍,目前,园区已收购青稞1300吨,实现群众增收近600万元,生产销售青稞产品近1400万元。“现在,每天都有甘孜县各乡镇的青稞进入园区,有10吨产品从园区销售至全国各地。”王建利说,“未来,等所有产品上市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1.33656亿元,年纯利润3515.7万元,将惠及全县179个行政村、8490户农户。”  今年以来,甘孜州聚焦粮油、菜果、药、茶、菌、肉、酒、水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销售,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推进“圣洁甘孜”农特产品提质增效,取得了实效。目前,甘孜全州已培育4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23个。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今年以来,炉霍县始终坚持把防止返贫致贫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创新提出“3456”工作法,全覆盖开展排查、核查、核实以及帮扶等工作,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出台“三个方案”引领推进。充分调动县委、县政府及县级领导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构建由县四套班子“一把手”包片区、县级联系领导包乡镇、县级联系单位及乡镇力量包村、专项部门和驻村工作队力量包户的“四级联包”工作责任体系。  健全由“四套班子‘一把手’+县级联系领导+联系单位+专项部门+乡镇驻村工作队”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截至目前,累计排查15个乡镇、139个村、9124户39728人,确定“三类人员”176户778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33户139人,边缘易致贫户112户488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1户151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3
(卓尕 记者 杨琦)近日,在国道G450线炉霍虾拉沱镇至雅德乡道路两旁的万寿菊花海里,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这片以万寿菊为主的226.96 亩田园花海里,290万株万寿菊花开正艳。万寿菊盛开近年来,炉霍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按照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思路,遵循“市场所需,本地适宜”的规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动员农户土地流转、就近到种植基地进行务工,增加群众收入,做活“花海经济”,托起百姓致富梦。发展产业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炉霍县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多赢模式发展万寿菊产业,将其作为乡村振兴发展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带动农民规模化种植,进行集约化管理,从而切实保障农民的收益。据了解,炉霍县虾拉沱万寿菊种植周期,从每年5月持续至10月,将为当地老百姓就近务工增收提供有利条件,将带动瓦达村、若海村25户群众增收达50000余元,土地流转亩均增收达600元。“从5月万寿菊开垦种植到花期管护,预计用工达4000余人,老百姓直接收益达40万元左右,万寿菊是富民花,是促进全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更是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炉霍县林草局局长克之郎加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6
(苏婷 尼公 记者 杨琦)近年来,色达县始终把解决就业和促进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效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让农牧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不断提升致富造血能力。今年3月,色达县人社局组建工作组深入全县16个乡镇开展群众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和技能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到了农牧民群众对于缝纫、烹饪等类型的培训需求,开展“订单试”培训。在培训中,县人社局坚持一边开展培训,一边指导就业,积极引导参训学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参训学员主动就业、积极就业。根据培训专业和参训学员需求,对有就业意愿的,积极推荐就业岗位,针对性开展就业岗位推荐会(招聘会)12场次,推送就业岗位1200个,组织371名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务工,推荐19人到州外、27人到省外就业。截至目前,色达县用于就业技能培训的资金已达424万元,分别在翁达、洛若、年龙等9个乡镇举办中式烹饪、装饰装修工、缝纫等各类培训40个班次,1818名农牧民群众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其中,1742人通过考核取得了相应的合格证书。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伊小莉 特约通讯员 叶强平 文/图近日,以“展多彩藏式服装霓裳,亮康巴儿女风采”为主题的第二届康巴新式服装秀在理塘县勒通古镇·千户藏寨激情上演。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共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遇见理塘、纯真理塘、多彩理塘、岁月理塘、时代理塘,用不同的篇章展现不同的理塘风采,为广大游客朋友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感受康巴风采。活动现场观众们欢呼雀跃,纷纷鼓掌呐喊,把节目又一次推向高潮。  活动旨在展示康巴新式藏装的靓丽多彩与独特魅力,培养广大农牧民群众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打造本土品牌,弘扬和发展藏文化,提升理塘文化软实力,扩大理塘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近日,记者从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甘孜州畜科所”)了解到,该所将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以下简称“中监所”)以西部之光访问为契机,拟以支部共建形式,加强党建引领,建立定期互访的长效合作机制,助推藏区畜牧科研升级。  中监所党委书记黄伟忠率队赴该所(四川甘孜)调研时,一行人实地查看了甘孜州唯一的畜牧业科研基础实验室,详细了解科研实验室现状,以及甘孜州畜牧业科研基本概况、区位优势、科技创新等相关情况,指导实验室建设、畜牧业科研工作。  调研过程中,双方确定下阶段将以中监所技术力量为支撑,依托/OIE布鲁氏菌病国家参考实验室,联合甘孜州畜科所共同推进藏区基层畜牧业科研工作;将开展密切多维度交流合作,切实找准东西部协作的着力点突破口,扎实开展东西部协作,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优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东西部协作体系,为西部地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助推藏区畜牧科研升级。  甘孜州畜科所高级兽医师刘曦介绍说,下阶段甘孜州畜科所将积极与中监所对接,依托中监所平台和专家资源,为该州基层兽医科研提供技术咨询,建立长效人员培养机制,积极申报中监所—甘孜州人畜共患病监测点,为国家进一步了解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在西南地区的流行提供依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7月31日,省科技下乡万里行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团37团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郑阳霞教授,率团队成员秦耀国副教授、卢威博士、蒋季均农艺师,完成了为期6天在甘孜州道孚县、炉霍县、理塘县与新龙县的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工作。所到之处,服务团专家都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帮扶,与基地负责人、技术员和菜农面对面,对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解答,发放了锌肥、硼肥、中量元素混合肥和微量元素混合肥等肥料,切实满足生产一线对产业技术服务的迫切需求。技术服务团指导高原萝卜生产。受访者供图  在理塘县甲洼镇玛吉阿米农庄和濯桑乡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专家团就锌肥和硼肥的科学合理施用、现代化温室的科学设计建造、温室微环境的精准调控、智慧农业大数据监测采集和萝卜的异形防治等进行了实地指导。在炉霍县康藏阳光生菜基地与县城周边蔬菜生产区,专家团一行就生菜科学施用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樱桃番茄的产销模式进行了仔细指导,对白粉虱、斑潜蝇等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在道孚县,专家服务团先后到协德乡康巴之花农业公司基地、安珠种植养殖合作社蔬菜基地,就高原莴笋的机械化播种与温室科学育苗、空心菜合理使用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蔬菜的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进行了耐心的讲解与指导。  记者了解到,这支团队已经连续4年开展科技(扶贫)下乡万里行工作,在甘孜州和凉山州10余个县进行了蔬菜产业技术指导,与当地蔬菜生产一线人员建立微信服务群,及时解决各类蔬菜生产问题,有力地助推了甘孜州和凉山州高原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0
(吴远胜  记者  杨琦)仲夏的乡城,晴空万里,微风浮动。在乡城县青德镇海拔4000多米的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工人们顶着烈日正在忙于硬化路的修建、安装自动化灌溉水管,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有序,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近年来,乡城县紧紧抓住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机遇,创新“两破、两转”以工代赈模式,将中藏医药项目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着力点、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精准谋划布局,建成全县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优质中藏药种植基地。筑巢引“凤”,荒坡变产业园走进青德镇海拔4000多米的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各种中藏药材茁壮成长,谁也没想到,这里原本是杂草乱生,荆棘丛生,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前这里到处都是荒草、乱石,我也是小时候放牛来到过这里,没想到现在变成产业园咯。”正在劳作的青德镇下坝村村民扎西回忆说,以前这里就只有放牛的,到处都是刺,很容易扎手,坑坑也多,后来到山上放牛的都少了。如何在荒坡中找到一条增收脱贫新路径,始终困扰着当地干部群众。“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为我们发展绿色产业带来了机遇,也为群众增收脱贫带来了希望。”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胡勇说。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方协调后,乡城县创新“破除农村改革难题、破解产业发展风险难题和流转土地增效益、转型发展兴产业”的以工代赈方式,引进乡城藏青兰药业有限公司,以项目实施为平台,以产业发展为渠道,让群众参与到建设、管理、运营和发展中来,多形式多渠道获取收益,拓宽了群众增收的路径,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积极性,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现在,我在中藏药基地打工,不算福利,一年的收入都3万多元了,比以前当放牛娃强多了。”扎西笑得合不拢嘴。“自藏青兰药业有限公司入驻以来,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难问题。公司有当地固定员工17人,其中贫困员工4人,员工全年人均收入36000-42000元。”藏青兰药业有限公司质量部经理杨华说,公司已建成生产线3条,因业务需要,每个月还要以每天最低100元的酬劳招聘当地群众来打临时工。农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打卡地在中藏药材种植4号基地,绿油油的板蓝根成片连绵不绝,蝴蝶尽情地飞舞。藏青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文俊介绍说,现在基地占地2000亩,种植的有川西獐芽菜、川黄芪、甘青青兰、板蓝根四种中藏药材,取得专利5项、新申报30项,产品主要销往成都、重庆、广东等地,深受消费者的认可。很多客户来洽谈,说这里风景特别好,还纷纷拍照留念,公司现在也计划把产品与旅游再进行深一步融合。乡城县青德镇黑达新村洛绒扎姆今年24岁,2016年来到藏青兰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主要负责生产和日常办公。她兴奋地说:“刚来的时候工资2200元,现在涨到3000元咯,不仅收入有保障,单位还不时组织培训,而且离家也近。”据了解,中藏药材基地是四川省三个一批中的重点基地,全省共28个,乡城县青德镇的中藏药基地便是其中之一,该基地把乡城特色养殖与中藏药材种植循环、把草本药材和灌木类药材结合,同时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构建生态药材园,争创国家级中藏药业+旅游产业的示范园区,助推乡村群众增收。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5
罗俊康 (图片由成都市武侯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提供)盛夏时节,地处川西高原的甘孜州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湛蓝的天空下,一排排整齐的羊舍掩映在浓绿的草坡中,一只只黑山羊在山坡吃草;在白玉县现代高原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碌而有序地种植雪菊花苗,一株株绿色的花苗承载着农牧民群众致富的希望。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坚持以“产业帮扶”为突破口,帮助白玉县持续深化拓展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以及民族手工艺三大产业,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立体生态、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夯实白玉县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白玉黑山羊产业园区全景。迭代升级特色养殖业发展模式  “咩咩咩……”7月19日,天刚蒙蒙亮,39岁的扎西就忙着把羊群往山上赶。上百只黑山羊争抢着往门外挤,兴奋地朝着山坡奔去。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龙头,持续用力、深入推进。”成都市武侯区对口帮扶工作队领队蔡敏说。作为白玉县特有的高原黑山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小,营养价值高。为实现保种繁育,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武侯区先后投入帮扶资金800多万元,新建了白玉县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与白玉县农发公司以合资方式组建公司,一改以往原始散养的养殖方式,推动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效益逐步显现,仅2020年就实现产值360万元。  去年,武侯区与白玉县农发公司又积极探索“公司+家庭养殖场”的运作模式,打破原来单一的经营模式,既让有限的帮扶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增强“造血”保障能力,又通过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获得更多的收益。扎西是白玉县灯龙乡洞拖村的村民,3年前,他到白玉县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工作。之前,该基地实行固定工资,每个月他能挣到2000多元。随着“公司+家庭养殖场”模式的推出,扎西去年通过断奶羔羊代养、牧草种植就增加收入6000元。  今年,武侯区将继续投入帮扶资金655万元,启动基地三期项目建设,新建羊舍5栋、购置科研设施设备及饲料机具、羊粪粪污固液分离设备,更新升级基地基础设施,进一步发挥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注入新动力  “这个是河坡藏刀,河坡手工艺是很出名的。”正在店铺里招呼客人的年轻人名叫超俄。他的店铺里陈列着各类手工艺品,方便顾客挑选。如今,超俄不仅在店铺里推销手工艺品,更学会了通过网络营销,让河坡民族手工艺品通过网络走进大众的视野。  白玉县河坡片区因独特的藏族民间手工艺,享有“格萨尔王兵器库”的美誉,这一手工技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名扬雪域。但家庭式、散落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严重制约着河坡特色手工艺的发展。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致力于河坡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投入120万元参与建设“河坡博嘎民俗接待中心”,一改以前松散的“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在固定地点集中经营,形成规模效益,通过创新加工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武侯区还通过开设电子商务培训班,教会手工艺人网络直播、淘宝店铺经营,为特色手工艺传承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使更多人了解河坡民族手工艺技术,也让手工艺人通过网络增收致富。  “今年,武侯区将投入帮扶资金670万元,参与河坡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建设,为河坡手工艺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为白玉县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蔡敏说。为高原现代农业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以前这片地是荒地,现在种满了雪菊、金丝黄菊、胎菊,我们打心眼里高兴。”今年31岁的拥珍是白玉县赠科乡定布村村民,她白天到白玉县现代高原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工作,晚上回家照顾孩子,一个月有3000元的稳定收入。农田里,一株株绿油油的菊花苗全部来自县农业实验试种示范基地的最新培育品种。  “白玉县农业实验试种示范基地所在位置海拔2950米,在这个海拔高度培育出的高原雪菊,可以直接种到海拔3400米的麻绒乡,也可以种到海拔3800多米的赠科乡,这都是科技为现代高原农业赋予的新活力。”基地负责人李卫东介绍。  武侯区先后投入653万元新建白玉县农业实验试种示范基地,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白玉县农发公司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南大学等单位,将菊花、玫瑰、金银花、藜麦等近200多个品种在白玉县不同地区进行实验试种,最终确定了雪菊、金丝黄菊、胎菊作为菊花茶饮,发展高原菊花产业。  今年,武侯区将投入970余万元帮扶资金,改建农业实验试种基地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科技小院、试种实验室基础设施,新建金丝黄菊优质种苗10万株快繁工厂、200平方米组织培养室以及1000平方米炼苗大棚等设施,并积极推动四川农业大学-白玉县高原特色作物科创农庄落地,为白玉县现代高原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打造白玉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  黑山羊、菊花、马铃薯、燕麦、野生菌、藏鸡蛋……一个个标有“白瑜藏品”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在成都的伊藤洋华堂、大悦城、王府井等商场热销,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特色农产品成为促进白玉县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为解决当地农牧产品“小、散、乱”的产业发展难题,成都市武侯区积极对接白玉县农发公司,在树品牌、促营销、打造“三品一标”上持续用力,不断增强白玉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成功注册“高原藏菊”“金顶皇菊”等涵盖34类产品的“白瑜藏品”商标,“白玉黑山羊”“马铃薯”“菊花茶”“食用菌制品”4类产品获“四川扶贫”商标认证。在今年的帮扶项目规划中,武侯区将继续投入140万元,进一步加强与白玉县农发公司在农牧产品包装设计、推广、营销、宣传,包括菊花产品认证及“特一性”成分研究等方面深化合作,为扩大特色品牌效应、助力白玉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一批武侯帮扶干部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核心,围绕“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怎样做好迭代升级,如何打造品牌和特色”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思考,不断完善对口帮扶产业发展的措施,接续推动白玉县产业蓬勃发展,一幅产业兴、农业旺、群众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5
(李有君 曾佐然)“乡城县的苹果9月就成熟了,提前拓展销售渠道迫在眉睫。”  “我认为,今年的泸州与乡城农产品产销方案要把握这些重点……”  “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是我们这批队员的工作重心,今年的农产品产销工作大家一定要铆足劲儿,漂亮地完成任务。”  8月2日,在泸州市第六批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驻地,工作队领队,挂职乡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熊茂材正在组织队员讨论2021年泸州与乡城农产品产销方案。泸州市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助力乡城县发展藏香猪养殖业。(泸州市第六批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供图)  在泸州市委、市政府,乡城县委、县政府,泸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泸州市第六批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不断探索创新产业帮扶体制机制,在第一时间内成立了甘孜州乡城县农业产业发展援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熊茂材任组长,定期召开调度会、分析会、推进会。制定《泸州市与乡城县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案》《泸州2021年援建乡城县产业发展任务清单》《泸州2021年援建乡城县产业发展责任清单》等文件,快速构建起泸州市与乡城县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该工作队集中利用1个月的时间开展走访调查,队员们克服高原氧气稀薄等困难,顶着炽热的阳光,走遍了全县3镇7乡,形成了《乡城县如何高质量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综合调研报告,并向乡城县提出了坚定“藏苹果+藏香猪”特色农牧主导产业方向的建议,协助完成了乡城县省级“苹果+藏猪”现代农业园区、白依乡市级藏猪养殖现代农业园区以及4个产业基地的规划布局。  为夯实乡城县农牧产业的人才基础,工作队始终将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援建工作的出发点,以援建干部“传帮带”、泸县和乡城县“政企对接、校校对接、院院对接、产销对接”为载体,组织发动泸州市189个单位与乡城县开展全域对接,通过两地广泛开展“人才引进、返乡创业、人才选派、本土培育”等人才培育模式,分层次、分批次为乡城县培育了89名农业  专业技术人才、359名新型职业农民,为乡城县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坚持“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理念,召开经验交流会,将泸县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农村供销社综合改革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乡城县共享,为乡城县农业产业发展探索出更多、更广的路子。  为提升乡城县农牧产业发展后劲,工作队以“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拓市场、强支撑、促融合”为着力点,以项目建设为驱动器,围绕“乡村五个振兴”内容,召开第三轮泸州市对口帮扶乡城县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推进会,逐一走访乡城县各部门、乡镇,高质量完成了第三轮泸州市对口帮扶乡城县项目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我们将接过第五批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的接力棒,满怀激情,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毅力,践行援建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韶华,让产业之花开得更加灿烂!”泸州市第六批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25名干部庄严承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5
(张莉 周小渝 记者 文莎)7月29日凌晨4点,甘孜州雅江县八角楼乡松茸村村民张寿华早早起床,嚼了几口糌粑,喝了一碗酥油茶,就出门顺着山脊自下而上寻找松茸。  雅江县有“中国松茸之乡”之称,每年7月至8月是采摘松茸的最佳季节。图为雅江松茸。(照片由雅江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以前交通条件不好,松茸要想卖出去只能靠人背、马驮,后来条件好点了,大家就骑摩托车拉到县城卖。现在道路修宽了,基础设施也完善了,每天都有人来村里收购,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把松茸从大山卖到城里去。”松茸村包村干部白玛说:“手握松茸这把致富‘金钥匙’,我们村现在已经是小康村了。”  白玛给记者算了一笔“致富账”,眼下,正值松茸丰产期,一人一天能采摘10斤-20斤,收购通货价110元-150元/斤,一天下来差不多赚1000多元,“每年单靠卖松茸,每户人至少有两万多元的收入。”  雅江县年均松茸产量800余吨,带动16个乡镇致富增收。村民们采摘的松茸有一部分被雅江松茸产业园收购。“松茸鲜品的品质、大小不一,我们采取的是分级销售模式,长度3-5厘米的松茸100元-120元/斤,5-7厘米的 180元-220元/斤,7-12厘米的260元-300元/斤。园区还能生产冻干松茸等深加工产品。”雅江松茸产业园产业部负责人郭道勇透露,园区2020年产值9000余万元,其中松茸及野生菌产量500余吨、产值8200余万元。园区还吸纳40多名村民长期就业,100多名村民参与产业园的季节性就业,月平均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4
(记者  杨琦)8月2日下午,甘孜州召开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甘孜州力争成功创建2-3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1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甘孜州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创建要“美了生态”“兴了产业”,最终还要“惠了百姓”,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成果,为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稻城县创新“旅游+生态补偿”模式,制定门票收入分红补偿办法,按照“游客每增长5万人,生态补偿提高5%”的标准,每年兑现生态补偿金50万元,创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文化扶贫示范村2个,亚丁村等一批曾经的落后村落变为县域最富有的村落,麻格同村连续三年入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为精准脱贫提供了样本。泸定县大力推进大渡河流域绿色产业带建设,全域推进农业景观化、精细化,构建了“特色水果、优质干果、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优质食用菌、生态畜牧业”六大特色生态产业体系,建成1个省级、7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23.56万亩;取得“三品一标”认证3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达4.35万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成效明显。稻城县充分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优势,探索保护优先的“生态+”发展思路,盘活特色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产业,多措并举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幸福乐土,实现了基地就是“钱袋”,采取“资源变资产、农牧区变景区、农牧民变股民”方式,推动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9000人,旅游业对稻城GDP贡献已超过50%,旅游收入对农牧民增收贡献已超过60%,最终实现“点绿成金”。泸定县打好泸定“阳光、空气、水、森林”等生态牌,围绕“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定位,唱响“红城绿谷、康养泸定”新品牌,打造“生态+旅游”。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556.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21亿元,分别较2018年增长30.8%、44.2%,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3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7月23日,在道孚县亚卓镇,当地藏族群众在跳舞。7月23日,为期7天的道孚县第六届安巴农耕文化旅游季落幕。旅游季期间,人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欢庆节日。“安巴”在藏语中是五月的意思,藏历五月是农闲时期,当地群众举行各种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吉祥平安。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0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