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钟怡 王雷雨)近段时间,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踏水村种植的泽泻迎来了采收期,让原本寂寥的稻田再次热闹了起来。  1月18日,走进踏水村,田地里的泽泻叶已经变黄,隐约露出饱满的块茎,村民们正在其间忙着采挖泽泻,现场热闹非凡。  “踏水村利用冬闲稻田种植了65亩泽泻。”踏水村党委书记陈俊松介绍,这一批泽泻在去年6月育苗,8月下旬移栽,进入今年1月后开始采挖,亩均可产干货400斤,预计产值在20万元左右。  每年8月水稻收割后,稻田就会闲置。为了唤醒“沉睡”的稻田,踏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学习汲取各地“粮药轮作”的成功经验,利用水稻收割后的“空窗期”,在稻田里重新蓄水种植泽泻,实现了“一田两用”。  “以前我们只是在地里种水稻,现在是8月之前自己种水稻,水稻收割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租大家的土地种泽泻。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地里打工,一年到头有几份收入!”谈起村里开始种植泽泻后的变化,村民程旭林的喜悦溢于言表。  据了解,沙湾区踏水镇踏水村的泽泻以订单式销售为主,这批泽泻已被某药材企业预订一空。新的一年里,踏水村将继续推广“粮药轮作”模式,引进种植更多品种的中药材,并建设自己的烘干房,进一步降低中药材加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培育打造特色中药材品牌,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更加强劲的动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1月17日,在洪雅县余坪镇福宝村,业主王长春正组织农户砍榨菜,空气中弥漫着榨菜的清香。这些订单榨菜年年都为业主和农户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  业主王长春是洪雅最早种植榨菜的业主。他在福宝村流转土地100多亩,每年种了水稻之后就利用稻茬地种一季榨菜,已经坚持了十一二年。他不仅自己种榨菜,同时还收购农户种的榨菜,全都卖到眉山、洪雅的泡菜加工厂。农户收割榨菜  “榨菜9月播种,11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下旬收获,亩产量2吨半。我跟泡菜厂都签有订单,收购价每年根据市场行情变化,600元/吨、700元/吨、800元/吨的都有。”王长春说,“这样,除去种子、肥料、人工成本,每亩收入都有1000多元。关键这是订单收购,年年收入都有保障。”  王长春说,泡菜加工厂往往是每年6月给业主下订单,订单内的收购价会比订单外的收购价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而业主为了完成订单,则要带动当地农户种植榨菜,进而也带动农户增收。  洪雅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李世洪表示,在洪雅县诸多业主带动下,该县通过稻菜轮作、果园间(套)作等模式,每年的榨菜种植面积已达上万亩,大多都是有订单的。这些订单种植的榨菜,一方面有效利用了土地,一方面也增加了业主和农户的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4
 (高丽君 冉金鹭 记者 侯东)眼下,广元市朝天区境内的冬季蔬菜陆续成熟,大量蔬菜抢“鲜”上市,在不断丰富群众“菜篮子”的同时,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1月22日,走进朝天区羊木镇兰坝村的菌菜轮作农业园区,只见绿油油的牛心甘蓝个大饱满、长势喜人,20余名村民正穿梭其间,进行收割、分拣、装车……忙碌的身影和绿色的菜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冬日丰收图。据了解,羊木镇金台社区、兰坝村、新山村等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农业资源优势明显。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该镇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以市级农业园区——羊木坝菜菌轮作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探索现代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以菜菌为主导产业,带动小水果、核桃、畜牧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小蔬菜站上了“大舞台”,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好帮手”。村民正在园区采收牛心甘蓝土地流转  拓宽发展“新路子”“父母年龄大了,没有劳力种地,我和媳妇都在外务工,土地流转出去后,不仅不会荒废,还能收入一笔租金。”兰坝村3组村民石宪春将自家的6亩土地流转给园区后,一年光租金就能收入6000元,冬闲时间他们夫妻俩还能到园区干点活,获得双份收益。据了解,2022年,四川粮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入驻羊木镇农业产业园,流转300余亩土地,种植牛心甘蓝、小西瓜、小番茄、黄瓜等蔬菜水果,通过线下市场销售和采摘相结合的模式,将蔬菜水果销往贵州、上海等地,有效提升了乡村产业发展效能。门口就业  鼓起村民“钱袋子”农村闲置劳动力如何就业?羊木镇兰坝村给出了答案: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产业,产业连着就业,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家门口就有产业园,在园区里帮他们种植、采摘蔬菜,天天都有活儿做,家门口就把钱挣了,也很方便。”69岁的乔大宪麻利地将菜拣入背篓,运到路边停放的大货车上。“园区不仅充分发挥了土地的经济效用,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群众实现‘土地流转+务工’双重增收。”现场负责人欧碧孝介绍,目前,园区种植的300亩蔬菜已进入采收旺季,今年蔬菜亩产6000斤以上,总产量可达180余吨,每天上工人数20到30人,年用工人数达30000余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最大程度保障了群众收益。集体经济  拎稳致富“菜篮子”“我家流转了5亩土地,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能在本地务工,到年底还有村集体经济分红。”兰坝村村民石忠诚一边忙着分拣牛心甘蓝,一边笑着说,“相比以前自己种地,收入至少翻了两番,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羊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强化食用菌、畜牧、核桃等特色农业产业优势,采取“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户的土地统一流转,通过招引业主入驻,统一经营,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使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截至目前,全镇集体经济收入为129.1万元,2023年度新增人均收入66元,切实将真金白银装进了村民的口袋,拓宽了村民的致富增收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玉莲 秦欢 特约通讯员 程聪  日前,笔者走进巴中市通江县板桥镇白果坝村富硒肉兔养殖基地,只见管理人员穿梭在兔笼间忙碌,配饲料、喂兔子、扫兔舍……  “我们的兔场目前已出售两批商品兔,第三批商品兔即将出栏。”白果坝村富硒肉兔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勇告诉笔者。  近年来,白果坝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通过兴建富硒肉兔养殖基地,致力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全村经济增收。  白果坝村富硒肉兔养殖基地建成以来,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经多方实地考察,立足村情实际,与四川爱吃兔食品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品销路得到了充分保障。“爱吃兔公司给我们提供技术、饲料及销售渠道,充分保证了我们集体经济的长期效益。”王勇说。  养殖基地在为村集体经济增效的同时,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激发村集体与村民共富的“新引擎”。“村上的兔场建成以后,我就在这里做饲养员,每个月工资2500元,很不错。”白果坝村村民龙凤琼说。  目前,白果坝村已建成1组富硒肉兔养殖厂房,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无害化处理设施、消毒设施、自动喂水器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按照预期计划年出栏量约为 12000 只商品兔。为进一步提高村集体效益,该村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扩建之后占地面积为1200 余亩,年出栏量可达20000余只商品兔,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下一步,我村将继续大力发展肉兔养殖业、扩大养殖规模,坚持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白果坝村党支部书记邹勇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3
(冉金鹭 记者 李全民)“这边的草莓又大又红,多摘点,回去和朋友分享。”“高架无土栽培的草莓不需要弯腰就可以采摘,草莓品质好,采摘体验感倍儿棒。”……1月17日下午,在朝天区中子镇校场村草莓种植基地的采摘大棚里,市民李敏正和朋友一起采摘草莓,享受惬意的美好时光。“基地占地面积500亩,有300多个草莓种植大棚,平均亩产3500斤,去年年产值600余万元。”广元浙朝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成介绍,草莓基地通过“飞地抱团”模式,构建起了“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校场村、黎明村周边的群众种植草莓。据了解,校场村草莓种植示范基地是广元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草莓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全镇221户农户693人年均增收7000余元,通过流转土地、就近务工、直接经营等形式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每年可解决100余人务工问题,实现务工收入60余万元。疏果、摘除老叶、采摘鲜果,黎明村二组种植户肖彩兰租用的30亩基地大棚里,温暖湿润的空气夹杂着馥郁的草莓香味扑面而来。“基地为我们提供优质种苗、全程免费技术指导,今年我种植的‘红玉’品种草莓产量高,味道香甜,市场行情特别好。”话语间,肖彩兰已经快速地将采摘好的草莓分选出来,并装在了篮子里,“自从我们种上了草莓,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30亩草莓每年能收入20多万元。”火红的草莓产业,让群众的日子也红火了起来。60岁的校场村群众李春芳摇身一变,成了草莓基地的一名“产业工人”。“每天70元的工资,做10个月的活,务工收入就有两万多元,除了自己零用,我还能补贴儿女,给孙子零花钱。”李春芳高兴地说。“当地村民在基地务工年均收入基本在2万—3万元,从事管理工作的村民年收入可超过5万元。”据介绍,基地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还建设了草莓园高端展示区、观光采摘区、普通采摘区、草莓博览园和儿童游乐园等,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达60余人,实现年收入100余万元。周边农户通过出售本地核桃、小花生、木耳、土蜂蜜等农特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50余万元。乡村要富美,产业必振兴。草莓产业是中子镇农业产业发展的缩影。目前,该镇有核桃产业11.9万亩,沿半山经济带建成万亩核桃+经济作物套种示范带,林下套作扯兜子小花生6000亩、大豆1000亩、中药材1500亩,巩固提升草莓园区500亩、枇杷700亩、车厘子180亩、青脆李500亩、山油茶200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2
(王菲菲 记者 李全民)抚育森林、割灌修枝、清除杂草……连日来,在广元市昭化区茯苓产业园,种植户们顾不上深冬岁寒,人力、机械齐上阵,忙着整理园区,为来年的茯苓种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2023年以来,昭化区围绕盘活“沉睡”公益林松林资源,通过盘活“公益林+”资源、实行“种一轮三”模式、建立“352体系”等举措,大力发展林下茯苓产业,建成了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茯苓种植基地,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8400元以上。据了解,昭化茯苓产业园按照“一核两区”进行总体布局,适度发展茯苓产业为主的林下产业,积极推广茯苓生长环境仿野生化种植,促进松林加快天然更新,有效破解公益林既要保护好、又要促农增收难题。过去一年,昭化区围绕全区40万亩国家二级公益林资源开发利用,科学确定“公益林+”发展方向,适度发展以茯苓为主的林下产业。“我们探索实施茯苓‘种一轮三’轮作模式,推动‘松林+茯苓’立体循环种植,即种植茯苓一年,采收后林地轮休三年,期间种植天冬、黄精、虎杖等3至5年中短期中药材,确保林地持续增收、林分质量提升、火灾隐患减少。”昭化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黄攀介绍,该模式已经成功入选全国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案例。建立“352体系”,进一步提升茯苓品质。昭化成立了区级茯苓产业协会,不断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发布《茯苓林下种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有效填补省内茯苓产业质量标准空白。同时,该区持续推动茯苓产品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开发茯苓粉、茯苓富硒面、茯苓酒等产品5种,年销量达到500余吨,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常态热销。“昭化茯苓”先后荣获有机示范基地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昭化区成功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立“订单保底、盈利分红、就业带动”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供菌种、包技术、保回收”一体化服务,让农户与企业结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通过“流转土地林地收租金、入园入企务工挣薪金、入社入股分股金”方式,实现企业、集体、农户合作共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2
近年来,筠连县大力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高坪苗族乡探索出了“粮烟蔬”轮作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玉米、大豆、烤烟冬闲空档期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土地的附加值。一大早,菜农们便穿梭在菜地间,将新鲜榨菜挖起、去叶、装兜,运输到集中收购点。虽然天气严寒,但菜农们却干得热火朝天,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错落有致的菜田、辛勤劳作的菜农,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绝美画卷。“我栽了一两亩榨菜,有3200元的收入,很高兴,没想到今年冬闲地还能赚到钱。”高坪苗族乡英雄村农户熊启珍对冬闲地赚到钱这件事十分满意。2023年高坪苗族乡共计种植1000余亩榨菜,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每亩可收1.8吨左右。榨菜长得好,大家都很高兴,可怎么转化为实际效益,却再一次成为高坪的难题。为了畅通榨菜销售渠道,高坪苗族乡组织群众代表到成都、眉山等地进行考察学习,最终决定引进眉山市鑫泽蔬菜专业合作社签订榨菜收购合作协议,采取“保护价+市场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购,确保群众利益最大化。“保护价保证农民种出的榨菜按800元每吨进行收购,如果市场价更高,则老百姓可以自主向市场销售。通过这种方式,老百姓种植榨菜的积极性提高了,全乡通过乡集体公司+村集体公司+大户+散户的方式种植,按照订单四角/斤单价,至少每亩可以产生效益1200元以上。”高坪苗族乡党委书记黄通其介绍说。种植榨菜,农户得到了收益、村集体得到了发展,但这并不是高坪苗族乡为农户增收的终点。为进一步增加农户收益,高坪苗族乡还打造了深加工项目,目前完成了2000个立方米的泡菜池建设,以80000元/年的价格租给眉山市鑫泽蔬菜专业合作社使用,获取租金壮大村集体经济。高坪苗族乡副乡长熊洪印介绍说,没有经过加工的榨菜单价在800元/吨左右,经过切片、烘干、腌制、品牌包装等深加工后,收益可以翻三倍,附加值更高。下一步,高坪苗族乡将要修建制作烘干房,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逐步形成一条种植加工、品牌打造及销售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助农增收。2024年,高坪苗族乡将继续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产业规划、统一品种选择、统一种植管理、统一订单销售”的模式,以“抓好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为指引,计划管理、合理布局、过程把控,持续跑出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加速度”。(供稿:筠连融媒 李泫璞 宋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2
(李霞 记者 李全民)“曹小凤2400元,袁正培2万元……”1月16日,在利州区白朝乡徐家村的杨帆家庭农场院坝里,当地种菌大户杨帆集中给在农场务工的村民发放工资,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此次领取工资最多的袁正培忙不迭迎上前,捧着工资兴奋不已。核对务工天数、签字摁手印、领取工资……发放现场,25万元现金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桌上,53名村民个个翘首以盼,被点到名的村民依次笑盈盈地上前领钱。2017年,“90后”退役军人杨帆返乡创业,开办起杨帆家庭农场,6年时间流转了200余亩土地,发展羊肚菌、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产业,随着食用菌种植技术逐渐成熟,该农场的木耳、香菇还通过农产品有机认证,通过网络平台和亲友推广,产品不愁销路,2023年总产值达150余万元。致富不忘众乡邻,在尝到创业成功的甜头后,杨帆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参与到食用菌种植的行列中来,不仅为种植户免费传授种植技术,还解决了当地群众季节性务工的需求。“以前在家务农没啥收入,现在跟着年轻娃学了香菇种植技术,在家门口就把钱挣到手了!”通过杨帆免费提供的菌种和技术指导,村民杨礼先的日子变好了,目前他已发展木耳2万余段、香菇5000余段,产值在10余万元,加上夫妻俩常年在杨帆家庭农场务工的收入,家庭年收入达到了15万元。像杨礼先一样,经过杨帆带动发展食用菌的种植户共有20余户,其中种植大户就有5户。同时,杨帆的家庭农场坚持使用村里闲散劳动力,每年务工支出25万元左右,长期用工15人,季节性用工185人,带动周边脱贫户35户、非脱贫户28户共200人就近务工增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18
(范青燕 唐登彬 记者 何金委 文/图)新年伊始,在华蓥市庆华镇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处处生机勃勃,孕育着丰产增收的希望。“最近要注意除草,苗多的要匀出去,苗少的及时补上。”1月15日,在庆华镇黄桷村,庆华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卿圣金正在指导农户们对小麦进行冬季管护。随着麦苗的不断生长,出苗不均匀、杂草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近段时间,卿圣金每天都在各个村上指导农户开展冬管工作,为小麦丰收打基础。“去年11月中旬,我们在全镇种了500余亩小麦。我们采取的是人工播种,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就有点出苗不均匀。”卿圣金介绍,现在主要工作就是匀苗,以此来增加光合作用。同时剔除杂草,以免与小麦争肥争水,提高产量。放眼望去,一垄垄绿油油的小麦苗映入眼帘,寒冷的冬季也因此增添了不少生机。“除小麦之外,我们还种植了油菜5000亩,胡豆近千亩。”卿圣金说,全镇小春作物均长势良好,为今年的夏粮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种了一亩多小麦,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精心管理,肯定有个好收成。”村民李国碧拿着锄头站在田边笑容满面。农技人员指导村民田间管理同样高兴的还有在庆华镇三河村的肉牛养殖场负责人王建云:“现在肉牛市场价格大概在14到15元一斤,年底市场需求会有所提升,马上还要出栏100多头,新的一年我们还是很有信心。”走进养殖场,只见一间间牛舍整齐排列,圈前舍后干净整洁,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毛色光亮,工作人员正忙着投食喂养、打扫圈舍等工作。2007年,王建云返乡创业,次年开始养殖肉牛,2020年扩大规模,并牵头成立了广安鸿牛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建起了存栏量800余头的圈舍。“这些肉牛,大多以订单的形式销往重庆等地,现在养殖场年产值可达3500万元,纯收入100余万元。”面对这样的收获,王建云显得相当满意和自豪。肉牛养殖场同时,通过反租倒包的方式,王建云还种植了340余亩牧草。“养牛+种草”,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就近就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村上利用中央、省扶持集体经济资金在肉牛养殖场投资,合同签了5年,每年都固定有50000元的分红。”三河村党委书记刘阳春说。除了肉牛养殖,庆华镇还依托良好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优势引进了佛手、黄精、柑橘、油樟、生猪等多种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我们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引导和鼓励辖区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和标准化良性发展。”庆华镇副镇长田浩说。近年来,庆华镇坚持政府主导,业主带动,群众参与,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目前全镇共种植中药材1100余亩,油樟2000余亩,柑橘、沃柑、红玉桃等8000余亩,年出栏生猪20000余头,肉牛500余头,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壮大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推动全镇‘三农’工作不断进步。”田浩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芳 特约通讯员 罗沾  “嫁接时,一定要选穗条上圆润强壮的冬芽,从芽下1厘米左右处下刀……”1月15日,在高县蕉村镇吉新村的桑园内,该镇蚕技站负责人康健正在为蚕农讲解、示范良桑嫁接技术要领。  “2023年,我一共养了25张蚕种,收了1000多公斤蚕茧,卖了6万多元,桑树就像‘摇钱树’一样。”说起养蚕的效益,蚕农徐昌伦笑了。他家9亩多桑园修枝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刷白”,部分老桑需要嫁接,镇上蚕技人员来村里开展良桑嫁接技术培训,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蕉村镇只是高县各蚕桑主产镇蚕农积极投身蚕桑生产的一个缩影。入冬以来,在高县各蚕桑主产镇的桑园内,随处可见蚕农进行桑树冬季管护的忙碌身影。  “搞好‘三冬’工作是来年增加栽桑养蚕效益的基础,在整个栽桑养蚕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引进新桑树品种,去冬今春全县将改造低产桑园5600亩。”高县农业农村局蚕桑站负责人说,入冬以来,该县各蚕桑主产镇狠抓桑园“冬管”,组织蚕技人员奔赴蚕桑主产村,深入田间地头和蚕农家中,开展桑树修剪护型、良桑嫁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培训,指导蚕农在改造低效桑园、新改建养蚕大棚的同时,下足“绣花功夫”管桑护桑,为夺取来年桑叶丰产做足“功课”。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蚕桑“三冬”管理技术培训360余场次,受益农户4万余人;全县桑树标准化修剪面超过60%,施肥治虫面近40%,建成桑园“三冬”管理示范带(点)11处;已良桑嫁接改造37.6万株,新改建大蚕棚280余间。  高县现有桑园20余万亩,蚕农3万户10万余人。近年来,该县严格落实蚕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调动蚕农从事蚕桑生产的积极性,持续推动产业发展、蚕农增收、企业增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格局。“2023年,全县共发蚕种24.7万张,产茧1161.6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6.8亿元,实现蚕桑综合产值35亿元以上。”高县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该县将引进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产业项目,推广桑枝综合利用,着力打造蚕桑全产业链,力争蚕桑综合产值突破36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佳)元旦后的这段时间,夹江县木城镇泉水村村民徐英强繁忙并快乐着,因为他家养的80多头山羊陆续被订购,让他发了一笔“羊财”。  1月12日晚,在徐英强的院子里,挂了好几头刚刚宰杀的羊,一家人正在忙碌着清洗羊肉,等待早上到木城镇农贸市场定点销售。而羊舍里,80多头土山羊膘肥体壮。  徐英强介绍,前几年由于生意不景气,他放弃了开货车的工作,返回家乡发展生态养羊,从最开始购买的几只土山羊逐渐发展扩大到近百只。  2023年,徐英强开始尝试自产自销,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凭借良好的口碑打开了销路,一只羊要多收入200元左右。在木城镇农贸市场,他的羊肉摊位前围满了顾客。由于他的土山羊肉质好,“回头客”越来越多,大家对土山羊的品质赞不绝口。靠着良好的口碑,徐英强逐渐打开了羊肉销路。供不应求的生意增加了徐英强继续养羊的信心。他希望通过线下影响力和抖音线上平台带动周边更多群众一起念“羊经”走上“羊”关道。“接下来,我还打算把自己的养殖经验和实用技术知识,义务提供给有养羊意向的群众,养出来的羊我还可以帮助销售。”徐英强说。  徐英强“发羊财”的故事,正是夹江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夹江县积极引导支持群众,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强产业、促振兴”为目标,坚持把发展农村产业作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从产业技术培训、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全面推进全县产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18
(朱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1月16日,走进南部县双峰乡太子岛村,在飞凰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养蜂基地里,记者看到正在越冬的中蜂已不再活跃,在蜂箱安静“休息”。“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边照看冬小麦田,一边等着过年了。”飞凰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李尧禄语气中满是对新春将至、一家团圆的期盼。  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卢泉表示,去年太子岛村的特色荆条蜂蜜喜获丰收,产量达5600余斤,在合作社2023年度分红大会上,30万元的分红已经按照比例都尽数分发给了14位社员,“荷包鼓起来了,大家的心也暖暖的。”合作社分红大会上,社员喜领分红。受访者供图产业发展“蜂”回路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积极配合“西南第一湖”升钟湖水库建设,太子岛村大批种植户举家从山脚、山腰搬迁到山顶上。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官兵回忆,运输道路、生产配套设施的修建周期较长,当地人短时间内出行不便,缺少固定产业,收入也不稳定,如何找到谋生新路径,留住村里青壮年劳动力,成了当地思索的课题。  近年来,四川特色经济作物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明显等专家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太子岛村虽林地多、耕地少,但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野生蜜源植物荆条、五倍子,适合养殖蜜蜂。  结合部分群众有养蜂经验和油菜种植习惯的实际情况,当地想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便确定发展“油菜繁蜂、荆条产蜜”的中蜂养殖项目。  谋定而后动,专家团队与当地的驻村帮扶单位开始为当地引入中蜂蜂群发展养蜂产业,飞凰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这样应运而生。四川特色经作创新团队蜜蜂岗位示范基地也在这里落地,开展蜜源植物资源和蜜蜂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工作人员查看蜂脾情况。 受访者供图创新模式鼓起荷包  合作社采用统一供应物资、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摇蜜、统一销售蜂蜜等方式,以分红为主要利益联结机制组织蜂农生产,聘请职业养蜂人为蜂场提供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以“理事会+职业养蜂人”模式在合作社初步探索养蜂共营制,解决太子岛村中蜂养殖产业发展“谁来服务”的问题。  合作社已创立蜂蜜农业品牌“蕊凰”,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商标注册和外观专利申请,由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蜂蜜,实现“一村一品”发展。如今,太子岛村逐步形成了“山上有森林、林中有蜜蜂、山下有粮油”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2022年社员分红2万余元。2023年,合作社将养殖规模扩大至400箱,产量达5600余斤,实现分红30万元。”该合作社负责人李九林回忆起在自家院坝举行的年度分红大会,几米长的横幅喜气洋溢,桌上一摞摞百元大钞,不一会儿就按比例分发完毕。  除了一箱箱小蜜蜂,还有135亩黑小麦在太子岛村山水之间扎下根来,每年10月播种,次年5月收割;每年4月,30亩黑花生播下,在8月收获。田坎、坡地上,当地人还“见缝插针”套种了大豆玉米。“有力气的年轻人可以养蜂、种粮两手抓,许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在卢泉看来,这个模式“搞活了”。模式可复制易推广  “太子岛村在探索配套生产技术、建立合作社、探索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杨明显认为,该模式可以在四川丘陵区域很多地方进行推广。  养蜂产业并非只带来蜂产品的收入。四川省畜牧总站(省蜂业管理站)高级畜牧师赖康介绍,蜜蜂是农业生态环境的指示昆虫,广泛推广应用蜜蜂授粉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蜜蜂授粉的果树,普遍能增产10%至50%,像荔枝、桂圆等品类甚至能实现产量翻番。”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失、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发展蜜蜂养殖这种劳动强度较轻、直接间接收益都较高的产业,将为四川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杨明显介绍,下一步,专家团队将认真总结双峰乡的发展模式,在四川更多区域内进行推广,为农民增收拓宽新渠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霞 李小兰)采摘、分拣、装筐……1月6日一大早,白雾笼罩田间,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红利园家庭农场蔬菜种植基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村民们正在采收青笋、萝卜等蔬菜,一筐筐时令蔬菜即将销往各地市场。  “我们种植有青笋、菠菜、花菜等10余种蔬菜,现在每天能采摘各类蔬菜千余斤,估计年底销售量能突破50万斤。”红利园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永红介绍,该农场成立于2023年年初,占地近120亩,主要种植早季节、反季节蔬菜。  “虽然今年刚投产,但我们的种植基地全部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种植蔬菜,种出的蔬菜品质高、卖相好,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张永红说,蔬菜种植周期短,平均 30 天左右一茬,投入较少,效益稳定,该基地种植的蔬菜全年产值预计在100万元左右。  蔬菜种植产业不仅鼓足了种植户的“钱袋子”,盘活了集体经济,也带动了不少周边村民增收致富。“我们天天在这里务工,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心里高兴得很!”正在基地里干活的柏佛村村民刘淑芳说。  如何让产业最大化?在种好蔬菜的同时, 该基地还利用闲置土地种起了果树,发展“田坎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接下来,我们准备打造‘地里种蔬菜+田边栽果树+林下搞养殖’的现代农业园区,扩大我们自己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解决更多村民务工。”张永红信心十足地说。  “我们积极建设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作用强的生产基地,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让‘菜篮子’成为百姓的‘钱袋子’。”利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立足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大力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公司直接经营、委托经营、村集体承包经营和农户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带动1.5万户农户发展蔬菜产业,种植蔬菜15.98万亩,产量46.4万吨。当前,该区蔬菜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蔬菜品类不断增加,特色菜、精细菜和设施化生产种类日益丰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熊启蓉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文/图  当前正值沃柑丰收时节,走进宜宾市长宁县沃柑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沃柑树上硕果累累,金黄诱人的沃柑纷纷“抢鲜”上市,为寒冷的冬季带来阵阵暖意和甜蜜。  剪摘、搬运、分选、装车……1月8日,在长宁县老翁镇长翁村沃柑种植示范园,果农们穿梭于果林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沃柑进入采摘期。  “今天要送2000多斤沃柑出去,每斤6元,都是网上订的。”长翁村党支部副书记、果花香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科表示,他们用生物除虫等科学管护技术提高沃柑品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拓宽沃柑销售渠道,让合作社的优质沃柑走向全国各地。  沃柑是一种优质、高糖、晚熟的杂柑品种,具有采摘期长、挂果能力强、栽培管理容易、果实耐储运等特点,口感汁多味甜,且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备受消费者青睐。据了解,果花香农业专业合作社从2018年起种植沃柑,现在已有200余亩,目前有70多亩正式挂果,产量在16万斤以上,产值60多万元,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长翁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通过“党支部+公司+专合社+种植大户+农户”模式,整合流转荒山、残次林地等土地种植沃柑,成立了6个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沃柑3500余亩、蜂糖李100余亩、花卉50余亩,解决了150名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就近务工。同时,着力构建生态农业、农旅相结合、产业发展加电商销售一体化,新网格模式加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  “近年来,老翁镇大力发展沃柑产业,全镇先后注册家庭农场100余家,目前老翁镇的沃柑种植面积达8000亩,投产5000多亩,产值4000多万元。”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打响“十里橙乡,绿色密沃”品牌,依托老翁场储气库储能产业,争取更多项目在老翁镇落地落实。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林巧 文/图)1月7日,隆昌市龙市镇飞蛾村150千瓦光伏发电基地内,上千块光伏面板依次排开,好似连片梯田,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飞蛾村党总支书记杨邦春告诉笔者,他以前在部队学的就是强电专业技术,基地的运维工作由他负责,除草、清洗光伏面板等日常工作则由村民负责。  飞蛾村,位于内江市隆昌市西北部,龙市镇北部,距城区25公里。地处偏远山村,飞蛾村交通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飞蛾村的湖羊养殖基地,上面棚顶铺光伏板发电,下面养羊。  杨邦春介绍,之前飞蛾村争取到了100万元省级财政资产收益扶贫资金和财政局20万元配套资金,才有了100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并于2017年9月正式并网发电。其中产生的经济效益,70%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分配给脱贫户,30%用于村临时生活救助基金和村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在隆昌市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龙市镇薄刀村与飞蛾村合并,建于薄刀村的50千瓦光伏项目同时并入飞蛾村。至此,飞蛾村共拥有总容量150千瓦光伏项目。  靠太阳赚钱并不复杂,阳光照射在这些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光伏面板上,通过“光生伏特效应”瞬间转化成了电流,输送至电网,获得发电收益。杨邦春给笔者简单算了算:飞蛾村一年日照130天左右,光伏收入一年有10余万元,已进入平稳运行期。  从单纯的光伏发电到光伏面板下养羊,如今,飞蛾村蹚出了“牧光互补”湖羊养殖的新业态。  在杨邦春的带领下,笔者驱车来到位于山顶处的飞蛾村湖羊养殖项目建设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羊圈内,黑山羊、湖羊悠闲地吃着草料,而养殖棚顶上则整齐铺设着光伏面板。  板上发电、板下养羊。板上借助得天独厚的海拔和坡度,最大程度地收集阳光;板下养殖场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养羊。飞蛾村盘活撂荒土地资源,引进隆昌铨鑫牲畜有限公司,以土地、资金等村集体资产入股,建立“公司+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采用湖羊养殖与光伏立体交互、温湿智能调控、羊粪干湿分离自动化收集等技术手段实现湖羊绿色、零污染生态养殖,提升湖羊产业附加值,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距离湖羊养殖项目建设基地不足50米距离,建有一座牧草加工厂房,厂房顶部照样铺设着光伏面板。“周边乡镇的高粱秆、玉米秆都变成了青储饲料。”杨邦春介绍,今年加工房收集处理了5000多吨秸秆,青储饲料既可养殖场内部消化,也可出售,价格400元一吨。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吸纳了村上剩余劳动力,村民在基地务工,每月能收入2000—3000元。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里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治理改善等方面的投入。  “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乡村公路能修到家门口,上山下山能走公路。”村民刘元彬感叹。光伏发电牵动了整村发展,飞蛾村再也不是之前“人人摇头”的后进村,如今的飞蛾村早已经破茧成蝶,成为交通便利、经济蓬勃发展、人和村美的“模范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10
(易瑶 钟正有)1月5日,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谭家坝村村委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谭家坝村11组集体“欣欣向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2023年分红大会在这里举行。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共切集体经济“大蛋糕”。分红大会分红现场,专合社理事长谭晓云通报了2023年合作社运行情况及本次分红方案。在村监事会的监督下,现场为土地入股的130户农户集中分红6.8万元,农户满面笑容地领取到股份专业合作社发放的首次分红金。据了解,2023年5月,谭家坝村11组率先创办“欣欣向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组民闲散土地,开展优质水稻、油菜制种种植,解决土地撂荒和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专合社与四川德油生物种子有限企业达成共建,在“种、管、产、销”上深化合作。德油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培训及收购,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农事作业。2023年专合社大春水稻种植收入10万元,预计小春油菜制种收入45万元。同时,专合社不断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创新“三份收益”即“务工收入+保底分红+二次分红”模式。专合社优先面向本组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2023年实现48人“家门口”就业,累计发放务工工资7万元,在此基础上,土地入股的社员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400元+100斤黄谷)/亩,保底分红后按章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剩余收益面向全组老百姓开展二次分红,实现了一份土地三份收入的良好发展局面。“专合社要让家底厚起来,既要守好现有摊子,更要发扬敢为人先、奋力拼搏的精神,持续盘活和发展各类实体资源,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金山镇党委副书记付启宽如是说。(图片由罗江区金山镇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09
 (宋成均 记者 侯云春 赵旭东)当前正值沃柑丰收时节,记者走进宜宾市长宁县沃柑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沃柑树上硕果累累,金黄诱人的沃柑纷纷“抢鲜”上市,为寒冷的冬季带来阵阵暖意和甜蜜。搬运沃柑(熊启蓉 摄)剪摘、搬运、分选、装车……1月8日,在长宁县老翁镇长翁村沃柑种植示范园,果农们穿梭于果林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今天要送2000多斤沃柑出去,每斤6元,都是网上或微信上订的。”长翁村党支部副书记、果花香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科表示,用生物除虫等科学管护技术提高沃柑品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拓宽沃柑销售渠道,让合作社的优质沃柑走向全国各地。采摘沃柑(宋成均 摄)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长翁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通过“党支部+公司+专合社+种植大户+农户”模式,整合流转荒山、残次林等土地种植沃柑,成立了6个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沃柑3500余亩、蜂糖李100余亩、花卉50余亩,解决了150名农村留守老人以及妇女就近务工。同时,着力构建生态农业、农旅相结合、产业发展加电商销售一体化,新网格模式加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沃柑基地一角(熊启蓉 摄)“近年来,老翁镇大力发展沃柑产业,全镇先后注册家庭农场100余家。目前,老翁镇的沃柑种植面积达8000亩,投产5000多亩,产值4000多万元。”老翁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打响“十里橙乡,绿色密沃”品牌,依托“老翁场储气库”储能产业,争取更多项目在老翁落地落实,助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融合发展共同体,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09
(周韵 尹翔 记者 闫新宇 张恭浩楠 )隆冬时节,寒意甚浓。但在绵竹广袤的田间地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三五成群的村民手持镰刀,肩背背篓,忙着采收蔬菜,奏响了新一年的“增收曲”。    在玉泉镇玉江村杨兴华的蔬菜种植基地,连片的上海青郁郁葱葱、长势喜人,20余名村民分散在田间各个角落,忙着收割、分拣,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不远处的大路旁,停放着几辆运输车,工人们正在将收获的蔬菜打包装车。“我们种植了上海青、豌豆尖、苤蓝等蔬菜,采收时间从2023年11月底持续至今年3月,每天大概能采收五六千斤。由于近期蔬菜行情较好,村民采收的积极性高,收入也相当不错。”自2016年开始,杨兴华便瞄准乡村振兴致富契机,在当地流转上百亩土地,通过四季轮种,确保土地不空闲,村民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钱赚。近年来,玉江村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在种植大户的精心管护下,冬春蔬菜质量好、品质高,每天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这些蔬菜将被运往全国各地,送进千家万户。深冬的清晨,田野里笼罩着一层薄雾。裹上厚实的衣服,剑南街道柏杨村村民唐运容带上工具,急匆匆地出了门。“田里的娃娃菜采收接近尾声了,我们要抓紧时间采摘。”说话间,唐大姐很快将一筐蔬菜打包装车。“在家门口务工,既能挣到工钱,又能照看家里,新的一年,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1月3日上午,走进柏杨村种植户周丹的蔬菜种植基地,只见接连成片的娃娃菜翠绿新鲜,在冬日暖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村民们熟练地割下一朵,清理掉松散的叶子,一棵品相完美的娃娃菜便呈现在眼前。“娃娃菜成本低、好管理,我今年种植了50余亩,主要销往成都、绵阳等地,收益还算不错。这批娃娃菜采收完后,我还会再种植一批,以弥补春季缺少娃娃菜的空白。”由于蔬菜种植需要大量人工,周丹在经营的同时,也给周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了更多人发展农业产业。据悉,近年来,绵竹市深入挖掘“土”资源、放大“特”优势,通过建基地、延链条、育集群、树品牌,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地理气候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蔬菜产业。同时,丰富种植品种,畅通产销渠道,有效延长蔬菜供应和销售时间,走出了一条发展蔬菜种植、振兴乡村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图片由绵竹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08
眼下虽是冬闲时节,贡井区桥头镇团结村却已为来年的丰收做起了准备。一大早,位于团结村2组的羊肚菌大棚种植基地内,几位村民正忙着用竹篾插牢篷布加固大棚,为降温天气做好准备。目前全村60亩羊肚菌已经下种,到春节前就能新鲜上市。村民在加固大棚 记者 何艳 摄自2021年起,贡井区桥头镇团结村以盘活撂荒地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经过两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我们对技术有信心,对市场也有把握。”团结村支部书记余庚友告诉记者,今年集体经济种植羊肚菌的规模是之前的10倍,效益也有望同比增长。“今后我们还会带动全镇其他村一起发展羊肚菌产业。”这几年,团结村整治了340余亩撂荒地,全村现有600余亩土地在产生价值:通过自主经营,产业干部引领,团结村大力发展“高梁+大头菜+羊肚菌”轮作订单农业,引进企业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实施统一播种、管理及订单收购,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近100万,带动人均增收4200余元。在生产过程中,团结村还借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的东风,将地块互联互通,改善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行和作业条件,在全镇率先购置了价值100多万元的大型农用机械设备,本村的机械化耕作率现已达到90%以上。余庚友说:“今后我们会为其他村提供微利有偿的农事服务,这个板块也将成为村集体经济有力的收入支撑。”(自贡网记者 何艳 杨锐)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04
万物萧瑟寒风起,初冬未央喜气扬。近日,大安区何市镇十字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广场上热闹非凡,村集体经济纪念品分红大会仪式正在举行。作为大安区首个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的村,村委干部和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解决了我们家的就业问题,让日子更有盼头了,正好快过年了,让家人都尝尝咱们自己酿的高粱酒!”村民李大哥笑得合不拢嘴。据了解,十字村立足全村高粱种植优势,2021年积极争取到产业资金40万元,将闲置的原百合村办公室改造为酿酒基地,成立集体经济“赖雅庙”酒坊。今年酒厂生产及加工白酒150吨,年产值达4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益10余万元。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四议两公开”确定后,本次分红采取向每位成员分配本村集体经济产品——“白炬溪”纪念版瓶装酒,切实让百姓尝到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甜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是为了造福全体村民,肉鸡养殖和酿酒产业正在向上向好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待十字村集体经济再上规模后,我们将持续通过股金、产品等形式开展分红,切实让十字村百姓共享发展的成果。”十字村总支部书记陈胜表示。据了解,近年来何市镇党委政府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入落实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委引领、政府支持、总支牵头、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村民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激活了集体经济“一池春水”。下一步,何市镇将不断推动多元化发展,多措并举,借助村企共建、能人带动、盘活资源等多种模式,不断激发村级发展内生动力,激活集体经济壮大密码,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心窝窝”暖起来,走出“一村一品”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供稿:大安区何市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0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