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小春生产,全年粮油生产的首战。“在四川,以小麦为代表的夏粮作物虽在全年粮食总产量中占比不高,但对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至关重要。”四川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时光回溯到年初,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粮食产量放到突出位置来抓,要抓紧推进撂荒地复垦,推动农业种植园用地分类优化改造提升。而后,四川省委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710亿斤以上。
5月26日,收割机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安街道现代农业园里收割小麦。记者 洪瑜 摄
为此,四川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对未能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市(州)、县(市、区),一票否决涉农工作考评和表彰;明确省级星级粮食园区占比不低于30%,进一步释放政策导向;将粮食扩面增产任务下达到市、县、乡,让任务真正落实到田、到户、到人。
各地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撂荒地、腾退低效果木、清退商业草坪……通过“良田粮用”,让“藏粮于地”落到实处。
为激发农户种粮热情,我省积极推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等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针对农资价格持续高企的市场行情,今年惠农政策再加码,由中央财政分两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种粮补贴。与此同时,继去年大幅上涨后,今年四川种粮大户补贴标准将继续保持80元/亩。
面积稳了,如何提高单产?先看外因,即天气。
“开花时基本无雨,结穗时阳光充足。所以,今年小麦长得好。”广汉市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杨萍说,由于气温、降水适宜,预计今年合作社的小麦平均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去年的秋季降雨,致使这一季的油菜、小麦播栽期推迟,但今春以来气温较常年偏高,开花早、灌浆时间长,所以出苗多、籽实饱满。”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适宜的气候是今年小春丰收的首要成因。
天气好,也需“人勤春来早”。
针对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马铃薯晚疫病及蚜虫等病虫害,我省早谋划早行动,召开了全省视频会,举办专业培训班,印发小春田间植保技术要点……全省千余名乡村植保员更是走家串户,将课堂开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把脉问诊,助力粮油生产。
再看内因,则是“藏粮于技”。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百亩规模小麦测得亩产突破600公斤,创下西南麦区新纪录。金堂县清江镇双堰村1组的马铃薯试验田内,测得了四川冬作马铃薯的平均亩产最高纪录:11222.4斤/亩!
今年,一个个测产新纪录的诞生,正是科技助农的生动写照。
这其中包括“川麦104”“希森3号”等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等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药剂拌种、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机化、社会化服务的不断普及。
良种良法,让种粮变得更加绿色高效,进而夯实增产底气。
“与安徽、河南、陕西等夏粮主产区相比,四川的全年粮食生产重头戏在秋粮,尽管夏粮占比小,但对于保持口粮绝对自给却意义重大。”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