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10月3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席亚东走进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试验种植基地,查看工人们清理田块的情况。
再过一段时间,他脚下这片土地将种上不同品种的青菜、花菜以及萝卜,他与团队专家又将投入新一轮的植保工作。
专家查看新都试验种植基地辣椒情况。
绿色防控,保护“川渝之魂”
什么东西,川渝食客每顿饭都离不开?辣椒!每年两地都有数百种辣椒“打擂台”,只为选出最好吃的辣椒。川渝地区是辣椒种植大省,但常年低温寡照、湿润多雨的气候,带来的是辣椒等茄果类蔬菜的病虫害高发。
“你看,这就是被烟青虫危害过的辣椒,果实和叶芽都蛀伤了。”席亚东摘下一个明显软烂的辣椒果实向记者介绍,除了虫害,川渝地区辣椒还容易遭受病毒病、炭疽病、疫病侵染,从而引发减产甚至绝收。
为了更好地守护被视为“川渝之魂”的辣椒以及其他茄果类蔬菜,席亚东所在的川渝合作项目“茄果类蔬菜(辣椒、茄子)产业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与集成示范”课题组及省蔬菜创新团队,开启了长达多年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分别设在了简阳与新都。
两地都种有相同品种的茄果类蔬菜,但在化学肥料农药施用比例、搭配不同作物种植、实际种植行间距等具体操作方面,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
今年8月召开的川渝“辣椒、茄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暨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科技创新现场会上,考察专家组发现,与新都基地实施的常规作法相比,简阳基地建立茄果类蔬菜间套作体系,集成生态调控、精准施药、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等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往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植物与不同植物甚至是动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天然属性,达到化肥施用量减少三分之一、辣椒-花生套作辣椒单株平均增产2成、辣椒疫病发病率降低9成、辣椒烟青虫虫果率降低一半以上等显著效果。”席亚东欣慰地说,经过专家组评定,这套操作方法不仅在川渝好使,还能推广到整个西南类似气候环境的蔬菜种植区域。
“十步以内,可能有解药”
在席亚东看来,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受到的社会层面关注不算高,原因在于大部分蔬菜都于某个季节集中大量上市,时间短,“还没来得及引起关注就下市了”。
关注度不高,不代表蔬菜病虫害问题不严重。席亚东还记得,在2012年,彭州部分地区莴笋叶片黄化、植株矮小,席亚东团队进行调查,发现原因是当年某种植物病菌大流行,才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类似事件发生,帮助种植户把菜种好,席亚东等川渝植保专家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就是将发病蔬菜植株以及发病地土壤带回实验室,对致病微生物进行分离培育、纯化提取,从而为制作生物农药和绿色生产服务。
“微观环境非常复杂而奇妙。就像武侠小说主人公误食野草中毒后,在十步之内可能找到解药一样,我们也可能在环境中提取病虫害的‘解药’,帮助病株恢复健康。”席亚东笑着说。
另外,市面上不少化学农药已经推行应用很多年,可能病虫害对其已经产生耐药性,因此该种类型农药可能已经失去原有优良效果。种植户过量施用化学农药,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植保专家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服务于种植户、农药生产商和政府决策者评价农药效果,并对于农药科学选用、合理施用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当前,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工作,已经成为我省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席亚东告诉记者,他与同事将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植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