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10月21日,记者从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获悉,我省经过6年不懈努力在川西北地区引种、推广饲用玉米种植及青贮工作,于今年金秋时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川西北地区农牧民对草牧业的依赖程度极高,但由于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适合种植并获得高产的饲草品种较少,牲畜缺草严重,草原载畜压力大,严重威胁着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石渠县饲用玉米收获打包现场。苑光晓 摄
为破解该地区缺草矛盾和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6年前,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会同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建立专家团队,以青贮饲用品种种植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为抓手,在川西北地区引种、推广饲用玉米种植及青贮工作。
10月9日至10月21日,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对甘孜、新龙、炉霍、道孚、若尔盖、小金、黑水、松潘等川西北各县种植的先鸿玉8号、文研195、雅玉8号、雅玉2号、雅玉68、迈单520、奥玉508、武玉1号等饲用玉米,斯达甜221、东甜糯88、东甜糯100等甜饲兼用玉米采用国家饲草区域试验标准进行了测产。其中,道孚县乾宁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种植的先鸿玉8号试验数据亩产鲜重达8.2吨,干重达1.6吨;新龙县种植的雅玉2号亩产试验数据鲜重达4.9吨,干重达1.5吨,特别是率先在新龙县引种示范了甜饲兼用型玉米,可达到标准采收时期、适口性好、茎秆甜度高、茎秆鲜重可达1吨/亩。
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正高级畜牧师程明军介绍,为了推动川西北玉米青贮产业发展,自2016年以来,团队依托“川西北高寒地区青贮饲用作物种质资源挖掘及抗寒性关键基因筛选与应用”“川西北高原优质饲草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示范推广”“四川省饲草创新团队”“四川省饲草育种公关”等项目,在饲用玉米品种培育、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道孚县乾宁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饲用玉米测产现场。 陈志龙 摄
团队先后从辽宁、内蒙古、新疆、四川、云南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引进耐寒、生长期相对较短的饲用玉米品种100余种,创制新材料50余份,选育新品种1个,填补了3000米以上海拔地区饲用玉米种植利用的空白;团队进一步在川西北其他各县以及青海、甘肃、西藏等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引种评价筛选饲用玉米,建立了 1500米-3700米不同海拔高度的饲用玉米种植利用技术体系,还对川西北适宜种植饲用玉米种植区域进行了科学划分。
6年努力结硕果。今年,甘孜、新龙等县已实现了全株玉米种植、加工、青贮的全程机械化,尤其是甘孜州林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新龙县采用了节水滴管技术,避免了干旱造成的减产危机。目前川西北饲用、粮饲兼用、甜饲兼用等玉米示范推广面积已达34万亩以上,为解决该地区冬春饲草料缺乏,养殖产业低效、风险大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也为川西北实施牦牛产业集群、畜牧业转型升级等项目奠定了扎实的饲草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