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文/图
“这几年,我们通过提升保鲜技术,蔬菜损耗率降低了10%-15%,部分环节甚至可以实现零损耗。这正是来源于省农科院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持。”10月21日,提起农业技术带来的生产效益,四川康源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付德彬赞不绝口。
当天,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农科院联合在川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市(州)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共同发起成立的四川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近年来,以省农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通过不断升级科技联合创新模式,加速提高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川字号”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正不断增强。
四川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就是一种再次升级的科技联合创新模式。
成立大会现场。
联盟能做什么
“像我们这种农产品物流企业,最头疼的就是运输过程的损耗。”从事多年农产品加工、物流的付德彬说。
2014年,付德彬正式和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保鲜与物流研究中心合作,由研究团队提供“蔬菜绿色保鲜与数字化供应链”技术,大大降低了运输损耗。
四川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后,类似的合作将更频繁地发生在全省农业领域。
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联盟的目标,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构建面向“10+3”现代农业产业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管理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提高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川字号”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记者了解到,成立后,联盟将承担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协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承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创新任务,进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还将建立一批科企创新联合体,形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及启动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服务项目。
如何持续发展
付德彬和研究中心团队的合作持续了8年,如此长期的合作,正是企业出题、科研团队答题、市场评题检验模式的有效体现。
“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局限,以市场为导向,凝聚我省优势农业科技和农业龙头企业力量,集合全省核心农业科技资源,适应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综合性突出、创新环节多、学科交叉明显等特征要求,具有综合优势与独特作用。”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上述负责人表示,联盟还必须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自身规律,创新机制模式,激发联盟内生动力。同时,要时刻关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关注国家三农工作重要部署,整合核心农业科技资源,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积极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
“希望联盟在创新运行机制、推动产业变革、解决重大问题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有贡献,不断扩大联盟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让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