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波 梁龙海 陈相
“好在理事员刘军带我种了13亩茶叶,今年前三季度的茶叶收入,我算是村上赚得盆满钵盈者之一!”近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德红村采访时,该村种茶大户朱应桥谈起乡村理事员刘军带领村民全面致富奔小康时,他喜笑颜开地说。
朱应桥的喜悦,仅仅是纳溪区党建引领“乡理乡清”乡村治理一个生动镜头。近些年来,纳溪区大力推行党建引领“乡理乡清”乡村治理新模式,从各行各业选聘127名乡村理事员,参与乡村发展和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增收致富“带头人”
“当乡村理事员就得带头干,与广大村民利益与共,推动发展慢的产业项目快速发展起来,让村民有甜头、有劲头、有盼头。”护国镇商会会长、德红村种茶大户刘军被选为乡村理事员后,加快改建茶叶加工厂、扩种茶山的速度,破除不少群众种茶的畏难情绪。
“刘军原本就是我们村里的种茶制茶大户,又被选为乡村理事员,不仅自己扩种茶,还教我们种茶。”德红村二组村民刘林森说,现在全村80%的家庭都参与种茶制茶,每亩土地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德红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产业“明星村”,2021年村民人均增收达6500元。
据纳溪区组织部干部张晓萍介绍,在选用乡村理事员时,纳溪区按以事择人、人岗相适原则,以“村民推选+组织考察”方式,让村民从离职村干部、农村党员、本村商界爱心成功人士中推选初步人选,再由镇(街道)党(工)委成立考察组,对初步人选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群众口碑等方面进行考察,确保其政治过硬、作风扎实、能力出众。
民事民办“联络人”
据了解,乡村理事员主要开展社情民意掌握、跑腿跑路、矛盾纠纷化解、群防群治、农产品安全协管、聚合民力等工作。通过实践探索,逐渐形成“大事一起定、难事一起上、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格局,让过去“干部要群众干”转变为“群众自己要干”,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这条路以前大坑小凼的,我们骑摩托车、电瓶车都不晓得摔了多少回。”“感谢宋厚芬,这条难修的路,在她 的 努 力 协 调 下 ,几 天 就 修 好了。”……11月2日晚,永宁街道安富村一社的村民正沿着新修缮的1.5公里通村公路散步唠嗑。他们口中的宋厚芬是安富村的乡村理事员,他们所说的“难修的路”是一条因村民筹集资金出分歧的问题路。
自担任安富村乡村理事员后,宋厚芬就开始为这条“问题路”奔忙。她了解到,这条路未修缮的原因是“各家有各家的意见,思想不统一”,于是她就到沿线农户家里拉家常。在做通思想工作后,宋厚芬便带领村民用 2 天时间,筹集好修路所需的10万余元材料费,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仅用 3 天时间就完成道路硬化。
为调动乡村理事员的积极性,纳溪区一方面加强保障,设立乡村理事员管理办公室,区财政每年提供资金用于日常活动、调研学习等经费支出;探索乡村理事员列席、旁听所在村党组织会议制度,给予乡村理事员合理的岗位待遇,让其干有所得。另一方面严格考核,每年组织聘任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群众代表对乡村理事员开展测评。通过不定期实地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了解乡村理事员遵规守纪、履职尽责情况。
矛盾纠纷“调解人”
“这个处理结果我们满意,也为镇村干部设身处地的调解方式点赞。”近日,上马镇江田村乡村理事员董洪伦成功化解一起邻里矛盾,为这个搁置了40年的纠纷画上了圆满句号。
何某清、何某明是江田村两兄弟,因自留山林地四界内的空闲地起了矛盾纠纷,由于历史问题较为复杂,每次调解都无果而终,双方矛盾日渐激化。为妥善处理该起纠纷,董洪伦主动加入调解组,对纠纷林地进行实地走访,召集双方子女开展座谈协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共识,签订调解协议书,并重新分割了划界。
依托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纳溪区充分发挥乡村理事员有威望、有人缘的优势,有效提升村民乡村自治的参与度和组织度。今年以来,纳溪区乡村理事员共参与招引对接项目50个,助力盘活闲置资产20余处,带动1000余名村民群众增收致富;发动村民自筹资金,建设“户户通”公路、路灯等基础设施项目32个;建立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300余个,“乡理乡清”乡村治理新模式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