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杨都
从去年起,环城生态公园为市民持续“上新”了油菜籽、水稻、小麦、蔬菜等,对成都主城区“粮袋子”“菜篮子”供应形成一个补充。
“土壤肥力尚好。”在位于温江9号段的项目地上,成都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任晓波捻着手中的泥土说,“过去,绕城绿道温江这片区域是成都传统的稻作区。我们希望借着产业带打造的契机,通过品种优质化、生产绿色化、全程机械化等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恢复成都的农业传统优势。”
粮田与城市绿道相融,除了生产性功能,景观性功能的实现自然也不可或缺。
11月初,成都市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在环城生态公园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11月27日,记者从三河场立交桥进入天府绿道,沿着顺时针方向骑行至桂溪生态公园,依次经过新都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锦江区、武侯区,从香城湿地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成都玉石湿地公园、三圣花乡旅游区等多个生态公园穿行而过,能明显感受到,绿道两侧的农田景观正融入城市骑行系统,成为城市外延出来的活力空间和休闲廊道。
晴好天气里,置身于天府绿道的高台上向西望去,近处公园各类花朵娇艳欲滴,远处农田景观美不胜收,视线的尽头山峦起伏、雪山若隐若现。
“我们以带状、片状形式,结合城市慢行步行线路,将沿途特色景观串联。”成都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运营部负责人陈文燕说,这一季,环城生态公园规划有6个农田景观点位,以五彩油菜花、小麦、蔬菜布景,待明年3—5月时将呈现较为壮观的农田大地景观。
城市里的田园为观赏者提供了惬意的田园风光,也作为农业科普空间,为城市人群提供了差别化体验。
听科普讲解、田间小麦播种、观看机播、制作种子画……不久前,成都市民钟敏敏一家第四次参与了环城生态公园的农事体验活动。
“现在的孩子从小在城市长大,几乎没有接触农事的机会,无法体会我们童年时期的那份快乐。环城生态公园在城市里开辟了一块能进行耕种体验的空间,让孩子亲近自然、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义。”现在,钟敏敏经常带着7岁的孩子,开车约20分钟即可抵达田野,感受绿意拥抱、虫鸟蝉鸣。
“市民来到公园里的农田、农田里的公园,不仅可驻足观景,还可游玩体验。我们期许,环城生态公园创造出这个农商文旅体综合空间,可以模糊城市与乡村的边界感,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带给大家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陈文燕介绍,目前在环城生态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青龙湖湿地公园、江家艺苑、锦绣水韵都设有农业科普教育点位,根据农业种植时节选择不同的活动地,进行农田耕种体验、农作物科普。
对此,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燕认为:“农业不仅提供物质产品,还提供非物质产品,尤其是处在城市中的都市农业,其多元功能更有市场,多元价值更容易体现出来。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农耕情怀,通过城市农业空间所呈现的田园风光获得心理上的最大安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