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城市与农田如何共生?以机制为保障 市民参与是关键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2-12-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杨都
  这几日,家住成都郫都区安靖街道方碑社区的居民罗显莉,时不时就到家门外正在复垦的环城生态公园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观望,“地平整了,视野开阔了,跟以前大不一样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里土地都流转给了业主,业主经营不善导致土地抛荒,不少闲不住的居民就自己捡地种,东一块西一块。

image.png

位于青龙湖湿地公园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捡”地种,一直是城市里农业空间的一种特殊存在,但东一块西一块,无论对现代农业还是城市规划建设都是不可取的。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种植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是直观可见的,罗显莉感叹:“建成了成片的农田,看着都舒服,跟着路也配套修整好,这不是更香?”
  但要让城市、农田产生内在关联,还需要产业方面的融通。“比如,在基本核心农田外围的一些片区,让城里的居民去认购农田,让城市和农田互动起来,农田留得住人,就会带来消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燕讲道。

image.png

市民在自己认购的麦地里体验耕地、播种。

  市民钟敏敏去年便认购了一块麦地。她说,这块认购的麦地里有自己专属的“地主”名牌,从播种到收割,见证了小麦生长的全过程,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目前,新一轮的“我在公园有块田”环城农田小麦认养活动正在进行。“认养了小麦田后,整个生长周期内都会有丰富的体验活动,还有农业专家帮忙精心照料麦田,最后收获的小麦也会回馈到认领者手中。”成都绿道农科公司市场运营部负责人陈文燕说道,这样的方法对于解决居民土地情感断裂的问题,也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不止局限于认养,李晓燕提到,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基于市场的需求去挖掘农田的多元价值,可以在产业带周边或是过渡地带,结合数字技术、声光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因地制宜打造一些新场景和项目,让人们沉浸式体验和消费,“只有人参与进来,形成互动,才谈得上实现城市、人、农田的互融互促。”
  位于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就充分考虑到互融互促。这个科普基地地处在一片农田中,建筑以“万物生长循环”为意象,提取农田间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作为设计元素。在改造设计中,拆除了原有封闭围墙的场地向游客张开怀抱,建起现代农业和农耕文化展厅等,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参观探寻。
  地处人口密集带的城市农田,要与人和城市共生,还少不了顶层制度层面的保障。
  今年7月,成都市就环城生态公园的立法保护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坚持农地农用”“严禁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诸多条款无疑为环城生态公园耕地保护划定了法律红线。
  建后农田的保护是个复杂的工程。11月3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和网格员责任体系。随着“田长制”的落实,环城生态公园的“一田一坎、一垄一埂”将均有田长负责,在田长制网格化管理机制和农田多元功能打造的共同推动下,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探索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都市农田保护与发展之路。

image.png

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丰富的探馆活动。

  谈观点

记者 罗敏 整理

十万亩粮油产业带 丰富公园城市内涵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燕:
  成都定位建设公园城市,按照国际上的标准提法叫做可持续发展城市。如果说公园城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格局,那么,十万亩粮油产业带无疑丰富了我们公园城市的内涵。它不仅有固碳、生态涵养的功能,还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担负自己的一份责任。
  从国际上来看,这么大体量都市粮田产业带,几乎没有,但类似的都市农业在国外已经发展很多年,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做法。比如在美国纽约、亚特兰大这些发达城市,充分利用社区屋顶、废弃的医院和工厂以及隧道绿化带发展都市农业;又比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它的城市中间还有大量的养鱼场和种植园。集约化、精细化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是都市农业的典型做法。
    这些国家的国土面积、人口密度,还有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都和我国不一样,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而我们的都市农业发展又有我们自身的特点。
  最近几年,城市国际竞争力因旅游的带动值比例下降了,想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要考验一座城市“讲故事”的能力。那成都如何创新讲好自己的故事,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呢?环城十万亩粮油产业带也许是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成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熊猫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等,可以将这些文化亮点融入到农田项目的打造中,与数字技术结合,制造爆款。这些项目场景既让城市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进行互动,更让人这一最为重要的要素参与进来,体现农业的多元功能,丰富城市的内涵,提升城市的价值,产生多重共赢效应。
  拓展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 让城市更有生机和活力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专家董进智:
  现代农业不仅有作为农产品供给保障功能,还有生态保育、文化传承、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承载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等多元价值,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
  环城生态带的粮田就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既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窗口,也是市民体验农耕文化的园地。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其体现的是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成都责任和担当,也是把生态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的城市新作为。比如说,我们的良田都确保种一季水稻,发挥水稻田的湿地功能,将对调节城市热岛效应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实不只在环城生态公园,在乡村林盘开发上、在城市绿地建设上,同样可以把农作物作为景观打造,增添田园意趣,增加互动参与性。这样的景观是可观赏、可进入、可感知的。或是在城市社区、办公楼发展“微田园”“摩天农业”,拓展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空间,让城市更有生机和活力。(本文图片由成都绿道农科公司提供)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