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 记者 刘佳
“谷满囤,粮满仓”,这是中江连续15年蝉联四川产粮第一大县的真实写照。
在克服了疫情反复、伏天干旱等不利因素情况下,作为丘区大县的中江,今年迎来又一个丰年。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17.3 万亩,预计产量82.5万吨。
粮食颗粒归仓后,产粮大县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在中江广袤的农村地区,田间地头是忙碌的景象。
荒地成良田
12月15日,记者走进中江县龙台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多台挖掘机在不同区域挥动着“长臂”,施工人员来回忙碌,农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从10月份进场后,施工方组织 6 个班组 53人、35台机械,加班加点抢工期。
据了解,中江县2022年财政转移支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永安镇、龙台镇、玉兴镇、南华镇,项目基础设施投资8787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7万亩,包括土地整理、整治塘堰、新建拦河坝等,项目建成后,将持续提升中江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全力打造“天府粮仓”,截至目前,中江县完成撂荒地整治5.8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01.17万亩。2022年投入2.52亿元,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8.4 万亩,其中土地平整18435亩,逐步实现“小田变大田”“坡地变梯田”“道路沟渠纵横”“水利设施完善”等。
为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江县提前谋划债券项目,着手规划2023年项目,同时向省厅积极争取2023年建设12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全力按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快进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中江县将其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
此外,中江县还严格耕地保护责任,采取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围绕“改、培、保、控”因地制宜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截至目前,完成非粮化治理 5062.41 亩。邀请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到中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推进育种、农机、农艺协同提升,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67.5%,“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效显著。
良田变粮田
2022 年,中江成功纳入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如今,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的有力抓手,中江科学规划了“粮食+生猪”“粮食+中药材”“粮食+蚕桑”“粮食+蔬菜”“粮食+中江柚”5大现代农业园区。
位于永太镇和黄鹿镇的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一个生动的实践:目前园区内粮猪种养循环、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正悄然兴起,生猪养殖户和粮油种植户正携手迈向不同以往的绿色之路。
以“粮食+”为基础,这里积极探索生猪养殖液态有机肥料管网式还田、动态式管理、零成本服务,构建了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把中江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落户园区的四川金梓源农业有限公司,是西南单体存栏母猪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种猪场,配套了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目前该企业液态有机肥管网已覆盖永太镇高坝、石狮、牌坊3个村。
“全村土地流转2200余亩,其中村集体组织承包1700余亩,在液态有机肥零成本基础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92余万元。”作为受益村之一,石狮村党支部书记郭福兵对于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我们将以园区建设为契机,有效整合资源,推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争取让村集体产值和收益再上新台阶。”
粮田跑农机
粮食早已入仓,中江县永太镇金穗源粮食专合社近日已开始为明年的育秧做准备了。负责人常滔介绍,专合社明年将规模种植水稻上千亩,从种到收都将实现机械化作业,今年专合社还从一家小型农机制造公司引进了一台“四行大豆、两行玉米”播种机,接下来还准备再引进一台,为丘区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
由产粮大县向产粮强县迈进,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急需“破题”。
“通过宜机化改造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方便农机下田。”中江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中江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先手棋”。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改造1.5万亩,改造区内农机通达率达到100%,耕播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以上。
同时,中江县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动农户购置实用农机积极性,加快补齐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等环节机械化短板,持续提升现代农机装备应用水平。今年补贴农机 1283 台,兑付补贴资金487.5万元。
“我们还引进推广无人插秧机、履带式旋耕机、两行玉米收获机、油菜专用割台、大豆玉米复合精量播种机等先进适用农机31台,农机作业能力增加了1.6万亩。”该负责人介绍。
此外,中江县还大力增强农机服务能力,引导农机大户增加农机装备,参加农机技能培训,提高安全、高质量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今年农机大户增加投入510万元,增加服务能力5万亩以上,开展托管或半托管服务面积比去年增加15%。
“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是传统产粮大县的通病。目前,中江抓住乡村全面振兴、农业现代化等战略机遇,推动由产粮大县向产粮强县迈进。”该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