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2014年,乐山市夹江县境内的东风堰入围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今年是该工程修筑360周年。12月20日,“水润中国·从东风堰出发——对话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大型融媒采访活动在这里拉开序幕。
据悉,在未来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国内及省内主流媒体将从东风堰出发,探访国内多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联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在地媒体,讲述水利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故事。
四川治水历史悠久、治水名人辈出,长期的治水实践留下了大禹、李冰、苏轼等历史治水名人以及都江堰、东风堰、通济堰等弥足珍贵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李勇蔺说:“水文化是世界和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溉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灌溉工程对中华农耕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希望借助本次活动,进一步扩大我省水利文化和遗产的“朋友圈”,持续擦亮“蜀水文化”金字招牌,进一步提升宣传实效,提高四川水利文化和遗产的知名度。
活动启动仪式上,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共同揭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四川智媒调研基地”。该基地旨在立足媒体传播优势和高校科研优势,共同记录、见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之路,讲好新时代四川水利故事。
目前,东风堰有效灌溉面积达7万余亩,是夹江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支撑。
据悉,截至目前,四川已有三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位居全国前列。继东风堰之后,四川都江堰、通济堰也分别于2018年、2022年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