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 记者 罗敏 文/图
初冬时节,走进三台县新鲁镇“五良融合、宜机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五六台挖掘机、旋耕机正开足马力作业,一块块整齐的田地初见雏形。为夯实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自10月以来,三台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过整治后的农田预计平均每亩节本增效、增产增收300元以上。
三台县是四川省传统农业大县,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今年,全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麦冬、生猪等地方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并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闯出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芦溪镇涪城村麦冬田里套种高架蔬菜。
夯实粮油基础
产业兴旺促振兴
冬日暖阳下,走进三台县断石乡飞凤村粮油产业园区,青嫩的麦苗开始分蘖,长势喜人。
“我们今年种植了1000多亩地的酒麦,目前都被大酒厂订购了。”站在飞凤村粮油产业园麦田边上,该村党委书记羊衣兵满目期待。他告诉记者,该村从去年开始,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种植酒麦,每亩增收近300元,今年通过扩种,酒麦面积达到1000余亩。
“除了培育特色产业,主攻方向依然是高产粮油。”乡党委书记李海军介绍,今年该乡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土地撂荒整治,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700余亩,大豆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
正是油菜制种时,作为全国油菜制种大县,在立新镇凉泉村,绵阳特研种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这几天则正忙着指导当地村民,开展油菜制种田间管理工作,摘除田间的次生杂株。
该公司副总经理陈金涛介绍:“主要种植的是特研油900,是我们最新的品种,经过3年时间在长江流域油菜种植区进行示范试种,含油量高达47.9,比普通品种高6%,在抗病、抗倒、抗寒等方面表现都不错。”
立新镇凉泉村村民王勇家种了6亩油菜,每年统一由公司回收,“每亩油菜收入都保持在3000多元,效益还是不错的。”王勇很满意。
近年来,三台县以示范片为引领,通过高产创建,广泛开展技术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强化技术服务,实现了粮油产量连年持续增长。
发挥原产地优势
农产品加工提升附加值
为延长粮油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三台各地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在一些乡镇整合资源建成投用大型粮油食品加工厂。目前全县建设规模米面油加工厂60多家。
不只是粮油产业,实际上,三台正成为食品加工企业聚集地。
三台是“涪城麦冬”主产区,面积达6.8万亩,年产量1.85万吨,占全国麦冬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0%;三台还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每年出栏生猪近120万头,净调出育肥猪60万头、仔猪60万头、种猪10万头左右……要将农业优势转为产业胜势,离不开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三台县的路径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坚持走基于农业优势的工业强县之路,培育代代为本、梅林食品、绿溪优食谷等农业加工企业40余个(含产地初加工)。
今年,中国西部食品包装产业园、绵阳市健康食品产业园相继在三台建成,意味着三台在健康食品产业一体化全产业链上又实现了新的跃升。
农副产品从“田间”走向“餐桌”,从“三台味道”到“三台制造”,三台县实现了从产品到包装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一大批健康食品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今年 9 月,铁骑力士公司又与三台签约,投资50亿元建设中国(绿溪)优食谷国际食品产业城,包含食品产业城、生猪种业及生猪家禽养殖、生物营养食粮三大板块。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约60亿元,年缴纳税收约1.5亿元。
同时,注重科技对产业高端发展的引领作用。在这座特色园区里,为推进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建设,三台积极打造联合育种平台。通过对本地黑猪进行基因组测序,开发利用本地猪的优良基因,打造自主的川系种猪品牌,与外种猪实现差异竞争。
乡村游红火
农民鼓起钱袋子
随着元旦临近,位于立新镇高棚村的乡村故事酒店里,呈现出热闹的景象。“外地务工的人回来得越来越多,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生意也越来越好。”酒店负责人钟勇说。
新高棚村由原高棚村、新景村、石梯村3村合并而成,当地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新村建设+产业+乡村旅游”新模式,将原石梯村剩余劳动力引进到原高棚村、新景村务工,解决村民就近务工170余人。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高棚村的产业功能正在从简单的“吃农家饭、摘农家果”向“休闲、养生、体验、度假、娱乐”等多样化、综合化、产业融合化转变。
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坚持农文林旅深度融合发展,公路沿线、城镇近郊、旅游景点,形式多样、各富特色的农业生态休闲园蓬勃发展,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吃农家饭,看乡间山水,乡村旅游越办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