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这些提法好,切合实际,顺应趋势。”1月11日,翻看政府工作报告,省人大代表、凉山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余世学逐字逐句地划起了重点。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在余世学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正是大食物观下的四川实践。
如何从大食物观的维度保障粮食安全?来自成都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区的代表们积极献策。
提升良田硬件为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奠基
“水是农业的命脉。要打造为‘天府第二粮仓’的安宁河谷平原,坐拥地形及丰富的水光热资源,发展粮食生产优势明显。”说起凉山生态本底,余世学一脸自豪。但从实际来看,单一粮食种植效益有限,农户种植积极性难以调动。
另一方面,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农业发展。
“我们有美丽富饶的安宁河谷平原,有物产丰富的盐源盆地,有昭觉、布拖等高山坝子,还有甘洛、金阳、宁南、木里等县的高山峡谷坡耕地,这些都是多元食物来源的资源库。”余世学建议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有了基础硬件设施做保障,才有利于因地制宜在山地和高原发展特色产业,也符合‘攀西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区’的布局定位。”余世学说,以此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夯实“天府森林粮库”。
拓展主粮来源为粮食安全提供多重保障
正是马铃薯播种的时节,省人大代表、江油市明利家庭农场农场主杨维明电话这头“远程”指挥着农机手作业:“要保证深耕深翻,土壤疏松透气是马铃薯丰产的关键。”
在他的农场,马铃薯连种带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械化带来规模效益,这一季,杨维明准备扩种到600亩马铃薯,每亩收益将在1000元至2000元。
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薯类研究所副所长邹雪介绍:“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中,马铃薯、甘薯在应对极端天气风险,稳粮增收中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邹雪说,未来将着力于创新种薯、种苗繁育技术,构建低海拔全程机械化繁种体系,打造区域优质供种(苗)中心,构建完善供应链,保障我省两薯种源的数量和质量。
打破发展边界共建“巴蜀鱼米之乡”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四川、重庆两地把共建“巴蜀鱼米之乡”作为“十四五”时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
为何要建“巴蜀鱼米之乡”?省人大代表、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军介绍,从民生角度来看,粮食安全是民生之基。稻—鱼、稻—虾、稻—鳅等在内的稻鱼共生,对于满足人们餐桌营养需求发挥重要作用。从国家层面来说,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大力推动统筹发展,事关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同时也是“大粮食观”下宜粮则粮、宜渔则渔的体现。
冯军建议,加大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制定川渝“巴蜀鱼米之乡”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建设支持力度,将“巴蜀鱼米之乡”纳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培育。加强“巴蜀鱼米之乡”品牌创建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