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闻亚 范莉 文/图
2月的三亚,阳光明媚。
四川农村日报南繁报道组抽空打卡位于海棠湾的三亚水稻国家公园,不是因为它是一个4A级景区,而是因为它是一个水稻主题公园,还是一个水稻育种繁育基地和科研基地。
这个国家公园不到“10岁”,晋升4A不到5年。但这里的故事,却可以从60年前开始讲述,这就是“南繁”的故事。
俯瞰水稻国家公园。图据三亚水稻国家公园
在公园的大门外,竖立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铜像,铜像周围的水稻依然像过去几十年一样始终“陪伴”着他。
走进大门不远,就是袁隆平大道,大道两旁种满了水稻,一片清秀翠绿。数百个品种的禾苗在海风的吹拂下,姿态各异。
形似金色稻穗的水稻国家公园大门。
大道的南繁水稻科普文化长廊讲述着南繁的历史:
从 1956年到上世纪60年代,辽宁、湖南、山东、河南、四川等省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始南繁探索和实践,其中四川的南繁始于1958年。
公园大门外的袁隆平铜像。袁隆平与三亚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南繁情缘:自1968年以来,每年冬天,袁隆平都在三亚的南繁基地度过。
在7名“南繁”水稻人物中,已故四川院士周开达曾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技术和方法,培育出的冈、D型杂交水稻,推广3.048亿亩,增产稻谷228.5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
科普长廊上,周开达院士的人物介绍。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周开达就开始了追光之旅:他和团队尝试一年种三季水稻,夏天在雅安,秋、冬季分别在温暖的南宁和海南岛。
“南繁”水稻人物当然少不了袁隆平。2021年5月9日,在公园的示范点测产,他指导的“超优千号”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
陪同打卡的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存均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在2020年,在同样的位置,四川人自己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品香优秱珍”亩产达到835公斤,位列当年测试品种的第一位!
2020年的水稻测产中,在公园里的这块田里,来自四川的品种“品香优秱珍”斩获第一名。
与春节期间的熙熙攘攘相比,当天的水稻国家公园多了几分静怡。长廊边小憩,海风中弥漫着稻花香。
公园外,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工作者正过着候鸟般的生活,在各自的田地里忙碌,为一个个新品种的诞生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