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近年来,邛崃市针对“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抢抓四川省两轮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机遇,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抓手,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路径,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截至目前,累计认定农业职业经理人2922人,其中高级70人、中级1296人、初级1556人,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者。
探索提高农民新模式 破解农民成长难
一是科学遴选对象。针对农民老龄化、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主动拓宽培育范围,探索建立村(社区)-镇(街道)-县级农业部门-县级职业农民评价委员会“四级”遴选培育体系,把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确保培育潜力充分挖掘,年龄梯队建设合理。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针对农民教育水平不高、技能不强、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探索导师制、订单式培训模式,组建20余人的“专家教授+本土秀才”服务团,与省农科院开展联合育才,选派130名产业带头人赴外培训,对职业农民结对指导。经培训,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相继涌现,嘉林生态农场张在林研发的天府黑猪新品种荣获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通过农业农村部现场审定;石子家庭农场开展全省首次百亩水稻规模连片测产验收,高产田块亩产达830.3公斤。三是抓实跟踪管理。针对职业农民认可度不高、后续管理不强等问题,聚焦做好全周期闭环管理,电子化管理职业农民信息库,探索建立职业农民晋升退出、动态跟踪、信息化管理等机制,每年对职业素养、业绩、诚信等情况进行考核,出具维持、提升、降低或取消等级的考核结果,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氛围。试点以来按程序提升59人等级、降低1人等级、取消37人资格。
探索扶持农民新机制 破解农民发展难
一是探索建立风险防控体系。针对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集成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金融贷款及贴息、商业补充保险等政策,加大县级财政补贴力度,探索“政策性保险(财政补贴75%)+补充型商业险(财政全额补贴)”杂交水稻制种互补模式,在全国首创杂交水稻商业补充保险,将保额从2000元提升至2800元;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投保覆盖率达94%,对购买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自缴部分进行全额补贴。22年发放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1.1亿元,近三年通过“农贷通”“政银担”等累计发放贷款31.95亿元,发放贷款贴息1909.01万元。二是探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农民养老难等问题,探索职业农民养老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以个体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按照补贴档次保费的60%予以补贴,实行“先缴后补”、按年发放,最多可享受5年补贴。目前,已为1133人次补贴1075.7万元,为66名职业农民发放退休养老金。三是探索建立生产扶持体系。针对农民生产装备差、发展动能弱等问题,探索建立涉农项目“白名单”,为纳入“白名单”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量身定制生产扶持项目,按照每人不低于3.6万元标准,给予购买或建设农业生产经营设施设备补贴。近三年,在农机购置、农场和合作社建设等方面直接支持12.6亿元,为5名职业农民协调解决了农业生产设施用地问题。
探索富裕农民新引擎 破解农民增收难
一是建强带头人队伍。针对农民带头人引领作用不强、“头雁”效应发挥不显著等问题,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营造“身边有榜样,前行有方向”良好氛围。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全国农业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四川省十佳农民、省级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带头人、市级“十佳”“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带头人40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21327名,发展新型经营主体377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家(国家级4家)、示范社54家(国家级4家)、示范场76家(省级29家)。二是搭建聚要素舞台。针对农民发展渠道不通畅、发展平台不广阔等问题,以天府现代种业园、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红珊瑚全国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等各级100余家园区基地为牵引载体,就近就地集聚品种、人才、技术、装备、项目、资金等发展要素,为新型职业农民及领办主体打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有效推动职业农民及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三是集聚善联动合力。针对农民生产分散、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5个行业协会和1个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发展壮大,组建茶叶、水果、粮油等4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效实现了联主体、联市场、联农户,推动多元主体、多种品牌共同发展。截至目前,邛茶产业联合体联动吸附130余家经营主体、7000余户茶农,带动茶农年均增收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