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灿红 张雪 记者 邓嗣华 周金泉
5月17日,在三台县芦溪镇松林村,机手李忠平驾驶着收割机收割完一片小麦。此时,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廷全带着农技人员,手拿竹竿到麦田“框”出一个一个地块,每个约2平方米,然后蹲下身,仔细寻找地里掉落的麦粒。原来,他们正在进行小麦机收减损监测。
“你看,这块2平方米的麦田,机收掉落的麦粒还不到10粒。”张廷全说,“今年以来,通过我们的监测,全县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低于 2%的机收损失率(农业农村部要求的高限),与去年基本持平。”
今年,三台县继去年之后继续开展了小麦机收损失监测调查,进一步降低小麦机收损失,助力“天府粮仓”建设。
在这一措施推动下,农机手们强化了“减损就是增产”意识,提高了操作技能。李忠平常年在本村和跨区机收小麦、油菜、水稻、玉米、高粱,减机损,他颇有经验。
目前,三台县小麦种植面积达33万亩,机收率达99%以上。通过连续两年的小麦机收减损监测,三台县总结出一套小麦机收减损经验:适时收割小麦,既不能等小麦过于成熟,否则机收时容易掉穗,也不能过早,过早了小麦成熟度不够,脱粒就脱不干净;机手要控制好收割机的速度;在早晨露水干以后,收割小麦最好,阴天宜在10点以后,晴天宜在9点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