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文/图
眼下是大春粮食作物实现丰产的关键期。7月14日,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水稻郁郁葱葱。当天,2023年国家水稻产业体系长江上游栽培岗位工作会在眉山举行,来自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的50余位水稻栽培专家共聚一堂,共商水稻生产良策。
专家介绍今年的水稻生产情况。
“受去年夏季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今年川渝东南部地区水稻播种期和移栽期推迟,部分田块苗、穗数不足,有的地区稻田遭受洪水淹没,不利于水稻(再生稻)高产。”会上,在讨论西南地区干旱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抗旱情况及对策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如是介绍。
针对不同田块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与会专家分类探讨,开出“良方”。
一季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方面,雨量明显偏多的一季稻作区,可适当落干田水,采用“干湿交替”的方式降低水稻群体湿度,提高水稻群体抗性,降低纹枯病发病指数。徐富贤提醒,在海拔 800 米左右和一季晚稻区域,目前水稻处于分蘖盛期,水源较好的田块可根据水稻群体情况及时排水晒田以促根,控制无效分蘖。在麦(油)—稻水旱轮作稻区及海拔 600 米左右的一季稻田,水稻处于幼穗分化期,可根据田块实际施用钾肥、尿素等,在壮秆的同时促进穗分化增加穗粒数。
在再生稻生产方面,由于海拔350米以下的再生稻区雨量较往年同期偏少,蓄水防旱成为关键。其中,在头季稻收获前10天至15天,及时排干田水,可提高稻田土壤硬实度,以利于机收作业。在头季稻齐穗期施尿素作粒芽肥,还可增加头季稻千粒重,并可提高再生芽成活率、促进再生芽生长。
暴雨影响不容忽视。进入雨季,部分地方遭受洪水影响。在洪水退后当天,需确定稻田被淹没和退水的准确时间,并根据产量损失度决定救灾策略。其中,当产量损失在60%以下时,保留头季稻,加强田间管理,可收到每亩300公斤左右产量。若产量损失在60%以上,则立即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如淹没时间过长,再生芽死亡率较大的稻田可改种秋玉米、红薯、蔬菜等。
病虫害防治需加强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随着气温升高、雷雨天气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田间小气候非常适宜病虫害发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介绍,各地要重点开展稻瘟病、稻飞虱、螟虫、卷叶螟等预测预报,选择绿色高效的对路药剂,通过依托专业队伍、选用无人机等方式及时进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减少病虫危害。
据了解,四川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800万亩,产量1500万吨左右,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和西部首位。与会专家认为,针对当前的生产形势,加强稻田后期管理,将栽培技术落实到位是夺取秋粮丰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