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泸州纳溪区打古镇:这里的年轻人为啥返乡种田?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3-09-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赵康明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这几年,在许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种田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然而,9月19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丹桂村发现了一个现象:该村这几年竟然有10多个外出的中青年人又返乡种田,变身种粮大户,让全村1000余亩稻田几乎没有一块撂荒,丹桂村也成为纳溪区声名远扬的“粮仓”。

未命名-1.jpg

“稻鱼共生”让魏勤兵实现“一田双收”。

高标农田改造实现舒心种田
  在丹桂村返乡种粮的年轻人里,曹付平算是“年轻的种田能手”了。他中学毕业后就前往广东一家制鞋企业打工。他从流水线作业工作做起,历经10余年的努力,成为了这个制鞋企业的生产厂长,一年下来,收入近10万元。正当别人都以为曹付平要大干一番时,他却在2020年下半年携妻儿回到了丹桂村老家,当起了农民。他承包了20多亩稻田,变身为村里的种植大户。他返乡的理由是,村里的稻田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让种粮变得舒心了。
  2020年,丹桂村在政府1300多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对全村1000余亩零散地块、产出低下的“低产田”实施高标改造,有效增强了农田抗灾能力,成为了地块连片、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能排能灌、能水能旱、效益倍增的“高产田”,真正让“粮田”变“良田”。
  “更重要的是春种秋收都实现了机械化。而连接每一块稻田2米宽的生产便道,三轮车自由奔跑,村民运输稻谷都是由三轮车代劳,既省力又省钱,种田也成为了一件舒心的事。”曹付平说,高标准改造后的稻田每亩还减少人工及化肥农药支出100多元,同时提高了产量,亩均增收可达300元。

“稻鱼共生”让种粮成致富产业
  在丹桂村的1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远远望去,秋收后的再生稻已沉甸甸笑弯了腰。而在这些田块里,不时可看见成群的鲫鱼、草鱼在田里悠然游走。
  “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放养稻花鱼硬是划得来,每亩稻田可收获150斤生态鱼,还省了除草的劳力,又肥了田泥。”正在再生稻田里捉鱼的魏勤兵高兴地说,通过“稻鱼共生”,硬是让种粮成为了一个致富产业。
  魏勤兵大学毕业后就从事法律服务工作。2021年,他回乡看到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后毅然选择返乡流转了20亩稻田当农民。谈起扎根家乡种粮的理由,魏勤兵说:“我是看到了项目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稻鱼共生’种粮的致富前景。”
  只种一季中稻收入低,采取立体种植收入就翻倍。2021年丹桂村党总支利用改造后的稻田既种水稻又养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底栖动物资源、浮游生物资源、昆虫等充分被养殖的水生动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动物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泥和增肥的目的,增加稻田的产出能力,提高了稻田综合效益。
  “不养鱼的时候水稻病虫害多,尤其是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很大。现在养了鱼,福寿螺都被鱼吃了。农药花费少了,水稻的产量也提高了。”丹桂村党总支书记赵刚介绍,这两年项目区1亩稻田平均按最低收获150斤生态鱼、每斤按目前市场最低价10元计,全村1000亩稻田鱼,就可为农民带来150多万元的新增收益。
  如今,丹桂村靠着高标准农田改造后走“稻鱼共生”之路,让一个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陆续返乡,投身种粮事业,实现“一田双收”,给打古镇乃至纳溪区农业转型升级和打造“天府粮仓”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