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微风吹过,稻穗在阳光下“波涛起伏”。10月的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6000亩田地间,再生稻已陆续成熟,进入了收割期。
10月5日一大早,在新乐镇金凤村,村党总支书记刘美聪同镇农业农村服务站的技术人员走进再生稻田测产。获悉稻穗亩产最高500斤、最低近300斤时,他们都高兴地说:“这科技种田是不一样,不仅头季稻产量收获了1000多斤,再生稻也有400斤左右。”
测产现场
近年来,新乐镇把特色产业——再生稻种植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力抓手,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再生稻产业。由于再生稻种一季、收两茬,具有省工、省时、省种、省肥、省药的优势,加之中间无需再次耕种,提高了稻田的亩均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再生稻在新乐镇成了生态农业的“新宠儿”。
龙蟠村4组的刘高银是新乐镇的种粮大户,也是种田的行家里手。目前他流转了周边6户村民的稻田50多亩种水稻。前几年在头季稻收获后就开始蓄留再生稻,每年仅收获的再生稻亩产量都有2万多斤。
刘高银告诉笔者,他种水稻不仅仅是冲着“一种两收”。在他的稻田里,凭着田块在低洼处不缺水的优势,还养了生态鱼,将“一田多效”发挥到了极致。
刘高银在成为龙蟠村的种粮大户前,是村里的水产养殖大户。新乐镇推行稻鱼生态种养后,刘高银通过和养殖技术人员深入讨论了解,选择了“像韭菜一样,割了还会长”的优质稻来蓄留再生稻。
这两年,从蓄留再生稻中尝到了甜头的刘高银,干脆不再专门收割再生稻,而是直接用于喂鱼。由于是稻鱼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不能打农药,除草也全靠人工,全程绿色种植,稻米香甜可口,鱼儿更是生态优质。
“通过全面推行优质稻蓄留再生稻来实现‘一种两收’,除了产量上的优势,更看中的是亩均效益的提高。”新乐镇党委书记张瑜说,有赚头,群众就愿意种。张瑜算了一笔账,“第二茬省工、省时还省钱,在头季稻收获10天前只需略施促芽肥,1亩地成本最高就是100元左右,而刨去成本每亩可以多赚500元。”
如今,新乐镇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强龙头、育大户,因地制宜,着力构建“一村一品”稳粮增收新格局,赋能乡村振兴。经测产,今年新乐镇的6000亩再生稻,可实现稻谷增收超过1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