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阚莹莹)10月7日,在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由中国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省内外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合江县2023年粮食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再生稻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3块测产田平均亩产489.9公斤,创造了四川再生稻测产平均产量最高纪录。其中产量最高田亩产517.4公斤,这也是四川再生稻测产田产量首次突破500公斤。
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再生稻收割现场。记者 阚莹莹 摄
新动作 品种选择很重要,栽培技术很关键
再生稻是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可以实现一种两收,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等特点,是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栽培模式。
此次测产的示范片约1100亩,种植的品种为“甬优4949”。“一次性打破两项纪录,品种非常重要。”专家组成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说,“可以明显看出,相比其他籼稻的再生稻,这个品种穗子大,再生能力非常强。”
栽培技术同样关键。示范片技术人员介绍,今年这片水稻使用了合理密植,每亩达到1万窝,种植密度实现较大提升,再加上配方施肥、病虫害统一防治等技术,保障了再生稻产量。
去年,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达500万亩。今年,四川再生稻面积达到550万亩,位列全国第一。从往年种植水平看,全省再生稻平均亩产140公斤左右。“在其他省份的高产区域,再生稻大面积平均亩产能达到400公斤以上。四川再生稻大面积提升亩产还有很大潜力。”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
新趋势 推广机械化收割,北移种植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机械化收割是全国再生稻生产的难点。”谢华安说,在头季稻收割中,由于需要蓄留足够稻桩,因此大多采用人工收割,不利于再生稻大面积推广。四川一些再生稻生产区域开始采用预留行间距的方式,方便机械收割,接下来应加大这种种植方式的推广力度。
此外,再生稻虽然能够实现粮食增产,但它对温度和光照条件要求较高——再生稻在生育期期间,需要日均气温在22—23摄氏度,这样才有利于再生稻灌浆结实、单产提高。一直以来,川南、川东南地区由于秋季温度和光照条件较好,是我省再生稻主产区。
专家普遍认为,今年三台县再生稻试种成功,为全省粮食增产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推动再生稻向北移。据估算,如果再生稻能向北在四川其他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则全省可再增约400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粮食增产效果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