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 西平镇共有30个村(社区),其中村25个,社区5个。该镇针对资源利用不充分、土地使用不合理、绿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创新“多元融合发展”新举措,探索建立“两委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推进机制,大力推动优势资源整合利用,实现土地增产、农业增收、绿色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2023年6月底,全镇2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02.68万元、村集体经济均收入8.1万元,其中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的村5个,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村13个。
一、下好规划使用“先手棋”,扶持“资金”变“股金”
西平镇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的村11个,有中省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的村4个,总扶持金额达1050万元。为解决零散资金扶持效果不佳、不能长效持续发展的问题,确保资金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经镇综合研判,结合村情,引导各村将扶持资金分别入股到绵阳市蜀奇花生食品厂、盛丰绿源公司等优质企业,按照5%至8%比例进行保底分红,实现村集体年收益近70万元。以朱君村为例,全村共有扶持基金110万元,30万用于投资蜀奇花生食品厂,每年实现村集体固定分红2.4万余元。
二、练好资产处置“基本功”,资源“闲置”变“增值”
为有效盘活闲置资产,西平镇采取联合经营、入股分红、对外租赁等方式,将闲置的办公楼、学校、门面等村级资产转变为加工坊、生产厂房等。截至目前,西平镇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社租用闲置村办公室10处,通过提升改造盘活利用闲置资产23处,实现资产年收益4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1500余人,助力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以上,实现闲置资产增值。以金星村为例,将金星村废弃小学改建为西平镇返乡创业园,入驻专合社、企业43家,实现年产值5000余万元,吸纳带动周边村脱贫户等400余人就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2万元。
三、用好整治流转“连环招”,土地“撂荒”变“良田”
通过托管代种、打包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扎实开展撂荒地整治,切实推动农业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按照“土地银行”模式,引导农民将荒地托管,按亩支付“土地存款利息”,引导农户走“委托代耕”“农业共营”发展模式。2021年,共完成“四荒”地复耕复垦8000亩,引进社会资本集中流转土地12000亩,村集体每年每亩收取50元的流转服务费,依托村级合作社领办、产业大户带动(6211利益分配模式)等方式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以红梁村为例,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牵头,与农业种植公司签订协议,实行流转服务费加分红的方式,集中流转土地1460余亩,截止2023年6月底,红梁村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余元。
四、打好环境整治“组合拳”,绿色“投入”变“收入”
坚持生态发展,开发绿色经济资源,在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等方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增收。探索建立垃圾清运服务费收缴机制,按2元/月/人的标准收取,2022年,全镇共收取服务费201万元,其中25个村收取156万元。根据收费情况,按比例匹配运维经费,由各村自行服务经营创收,推动环境整治与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有效衔接,每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6.24万元。以建林驿村为例,利用垃圾清运服务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通过采取村级承包模式,包揽垃圾清运服务业务,建成秸秆定点加工中心,年加工秸秆1040吨,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实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