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磊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秋天是丰收的时节。进入秋季,泸县各地的鱼塘相继进入捕捞期,鱼跃人欢,塘间一派水美鱼肥的丰收景象。自古有鹬蚌相争、两败俱伤的故事,而在泸县嘉明镇正上演一场鱼蚌相亲、渔翁得利的传奇。
晌午刚过,一辆装载大型水箱的货车便早早停在泸县嘉明镇燕燕种养殖场的鱼塘边上。
养殖场场主张泽红一家身穿防水衣,齐心协力拉开渔网。随着渔网逐步收紧,平静的水面变得浪花飞溅,鱼儿不断跃出水面,塘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随后,张泽红将刚捕上来的草鱼和鲤鱼进行筛选,按照大小分别装筐、过秤、计数后装入运输货车,准备送往市场销售。
“我们主要是鱼蚌混养。鱼主要有草鱼、鲤鱼、鲫鱼,还有花鲢。现在逐步淘汰了白鲢,用珍珠蚌来净化水。”张泽红介绍。
什么是鱼蚌混养?简言之就是将珍珠蚌和鱼类共同养殖,达到净化水质目的的同时销售珍珠,以实现经济和环保双向效益。
2018年,张泽红在泸县嘉明镇承包了140亩池塘用于四大家鱼养殖。高密度养殖导致水体破坏,水质下降为劣五类,生态环境部门严厉要求其整改。
为解决养殖尾水排放这一问题,张泽红夫妇俩做出了改变:在养殖密度不变的情况下,以珍珠蚌替代过去净化水质的花白鲢,按照每亩1200只的数量投放珍珠蚌,以达到净水目的。
今年是张泽红尝试“鱼蚌混养”的第一年,他在保持养殖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原先养殖的白鲢替换为珍珠蚌,以达到净水提质的目的。
“蚌能很好地消耗水体中的富营养物。之前我的水是五类水质,经过蚌的吸收、吃食转化之后,达到现在的三类水质。”张泽红说,鱼蚌混养不仅生态环保,还能增收致富。
据张泽红介绍,今年,他养殖场的鱼类产量已经超过15万斤,预计全年产量能达到25万斤,年产值约150万元。而第一批投放的4万余只珍珠蚌已经按照每只25到30颗的标准植入珍珠,单只产量预计在 15 克到 20 克。第二批投放的珍珠蚌苗也长到5厘米大小,即将达到植入标准。
张泽红说:“新的鱼蚌混养模式,相比单纯养鱼,每年能增加约50万元的收入,同时能有效净化水质,真正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