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11月21日,全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绘就美丽乡村四川画卷”现场会在巴中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10月底,全省68.32%的行政村(含涉农社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较2019年初提升约50个百分点,推动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村美、岸绿、水净”已成为巴蜀乡村的日常美景。
资料图片
“晒”出治理经验
三个“转变”,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瓜果飘香,塘库清清,干净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高标准农田生机勃勃……当日,参会人员深入巴中市恩阳区高店子社区、海山村、万寿村,参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交流学习先进工作经验。
在高店子社区,针对原来“一体化”设施运行成本高的情况,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相结合、设施建设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林下经济作物和农户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实现了污水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海山村则将污水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借助地势落差,海山村经过处理净化后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直接流进高标准农田灌溉。
针对农村散居、聚居特点,万寿村构建政府、经营主体、农户等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多元治理格局。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要求,建立了“经营主体承担一点、受益农户自筹一点、集体经济保障一点、区级财政补贴一点”的村级公共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资金筹措机制。
不止在恩阳区,近年来,我省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尊重习俗、分类治理、利用为先,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走在全国前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上。在治理理念上,由城镇式“一刀切”到农村“个性化”的转变。在治理方法上,由“试点探索”到“构建体系”的转变。在治理成效上,由“提量补短板”到“增效找差距”的转变。
具体到点来看,达州市科学选用纳管、建设处理设施和资源化利用三种污水治理模式,坚持以用为主,与柑橘、茶叶等特色产业结合,实现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双结合;蒲江县构建县、镇、村和散户四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6.4%;仪陇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出了丘陵地区厕污共治模式,被全国土壤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列为典型案例……多点开花、串联成珠,我省逐步探索出了符合四川实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
对标先进地区
推进 75%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当前,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在西部地区领先,但对标浙江等先进地区,提升空间还很大。
会议提到,干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要对标先进,把目光紧盯全国先进地区,进一步找准努力方向;要统一规划,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融入美丽四川建设总盘子中谋划、考虑;要用好资金,探索适合当地的治理模式,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加强管护,要在全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的专项行动;鼓励以县为单位,打包给有资质、有能力的单位运维管理,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理。
会议指出,到2025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要达到75%以上,全面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
为此,会上对下一步我省重点工作进行部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务必完成约束性目标任务,督促指导各地完成差异化目标。二是抓实“千村示范工程”建设,科学选择治理模式和工艺,用好以奖代补资金政策,狠抓项目进度。三是拓宽资源化利用渠道,加强信息共享、定期会商、联合督导评估,多渠道推进资源化利用。四是加强黑臭水体协同治理,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纳入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或方案,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五是完善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继续开展已建设施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善县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