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宗友 摄影报道)冬日暖阳,微风和煦。日前,记者随绵阳市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三台县。在鲁班水库岸边一路行进,湖面波光粼粼,岸边水鸟悠闲觅食,一幅“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鲁班水库建成于1981年,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旅游、发电、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多年调节大型人工囤蓄型水库,素有“中国西部名湖”“千岛之湖、蜀中泽国”之美誉。
然而,十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在2012年底,经省环境监测总站监测,鲁班水库水质为劣Ⅴ类。经过分析,是由于多年网箱养殖、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垃圾等导致水污染。”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2013年以来,三台县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有力的举措持续系统开展水污染治理,库区水环境由污及治,西部名湖再展“新颜”,重现勃勃生机。
“为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我们制定了《三台县加强鲁班水库水环境保护实施方案》《鲁班水库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出台《三台县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压实领导责任。”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十年施治过程中,三台持续强化综合治理,合力调配水资源,深入开展河湖长制工作,防治旅游餐饮污染,推进环库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库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并强化监督责任,实行24小时监控,实现日巡查、月检查,建立“30、60”快速响应制度等。
系列“组合拳”,让鲁班水库得以焕新颜。2020年起,水库改善提升到Ⅱ类水质,并稳定达标。如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鲁班水库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清澈透明,静静地润泽着一方百姓。
环境就是民生。在推进生态治理这条路上,三台不止聚焦水环境治理,更是咬下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这块“硬骨头”。
近年来,三台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路边的纸屑果皮不见踪影,纵横交错的道路清洁干净,农家院落宽敞明亮,清运车辆不时停下搬运垃圾……这是三台乡村里随处可见的一幕。
“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需要统筹推进。”三台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台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乡镇落实、群众参与”原则,党政主要领导定期调度部署,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组干部包片”工作机制,形成县级部门牵头抓、乡镇村组直接抓、群众参与共同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同时,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行动,全覆盖开展督查指导,着力构建“随机抽查、月度考核、季度评比”的常态化考核体系,每季度评选“三佳”“三差”乡镇,既给“先进”扬名,又让“后进”红脸,营造出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据介绍,三台全县现有保洁人员4526人,规划设置村组垃圾收集点5920个,建成各类垃圾集中收集设施7014处,实现村组全覆盖。投资6.24亿元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及覆盖全县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11座,全部实现正常运行。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处理生活垃圾80余万吨,发电量3.46亿度、上网电量2.96亿度,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市在行动。近年来,绵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好绿色生态文章,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污染防治焕河湖生机,以环境改善促乡村和美,通过“治”之变不断催生发展之变、生态之变、幸福之变。(部分图据三台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