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以“农业兴县”感受宣汉县域经济磅礴动力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3-12-1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研报道组
  今年7月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中,宣汉名列“全国百强县”第 90位。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国定贫困县”,从2020年“脱贫摘帽”到2023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宣汉仅用时3年。
  如此显赫的进阶之路,背后支撑是什么?从宣汉确立的“四大战略”中可以寻找答案,那就是“农业兴县、工业强县、文旅靓县、开放活县”。
  日前,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达州一线调研报道组走进宣汉田间地头,在群山万壑间寻找当地充盈“巴山粮仓”的密码,从“农业兴县”层面感受宣汉县域经济的磅礴动力。

未命名-1.jpg

胡家镇鸭池村高标准农田。 资料图片

“稻鱼共生”富山坡一村一项目重塑了鸭池村
  一路向北穿越巴山腹地,进入位于宣汉粮油现代化农业园区核心区的胡家镇鸭池村。抬头往上看,高标准农田沿山有序分布;低头往下看,田间水塘中隐有肥鱼游动。“鸭池村把一块田按1∶9比例改造,做稻鱼综合种养。1份田养鱼,9份田种稻,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提高土地收益。”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口中的“稻鱼综合种养”是该村的“脱贫致富”良方。但这并非鸭池村最初的选择。据称,2015年前后村里曾试种过黄花、芦笋等经济作物,但因水土不服,以失败告终。
  坚韧的宣汉人绝不服输。转机很快在 2017 年出现。彼时,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鸭池村具备了发展“稻鱼共生”的基础条件。第一年600多户村民试水2000多亩稻鱼综合种养,后来这一模式逐渐覆盖鸭池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
  如今,这个在盆周山区里寻找答案的“鸭池”已成为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稻鱼综合种养还可带来延伸效益。因为农药化肥用得少,稻米品质高。鸭池村培育了“稻鱼香”“桂花米香”等大米品牌,依托品牌化运作,让稻米“身价”翻了十倍不止。“这盒6斤重的稻鱼香米可卖到80元。”胡家镇党委书记覃航骄傲地告诉记者,“这些米,没走出宣汉就卖完了。”
  除了产出高,鸭池村的“一田多收”还体现在链条延伸上。“今年我们把村里的闲置资源利用起来,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明年春天就能对外营业。”冯涌介绍,以稻鱼综合种养为核心的农旅融合项目是今后鸭池村的另一主攻方向。
  鸭池村的稻鱼综合种养,是宣汉“一村一项目”乡村振兴行动的代表性项目之一。近年来,宣汉以村集体自主经营、对外招商或租赁等方式,在全县4271平方公里土地上培育了大成镇马滩村的蜀宣花牛+牧草种养循环、东乡街道牛背村的金丝皇菊、普光镇大田村的蓝莓谷等486个科学可行、特色鲜明的项目,推动村集体发展增收至280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黑科技”满田跑土地托管激活了大鱼池村
  谁来种田?怎么种田?面对当下农业发展的痛点,地处丘区,宣汉如何应对?
  2009年,回村探亲的鸭池村村民袁军留下来种地了,“新修的房子没人住,地里全是杂草,心里很不是滋味。”袁军说。彼时,鸭池村仅剩四成人口,其中 72%为老人和孩子,农田几乎成了撂荒地。
  听说袁军回来了,一些不想自家地荒废的村民主动把田交给他打理,手握30多亩地的袁军由此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2014年,胡家镇农技站主动为袁军提供了旋耕机、育秧机等农机和技术培训,希望他为村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
  “头一年就托管了169亩土地,总收成比往年高出了30%左右。”如今,袁军组建的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有33名成员、22台设备,服务全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为近800户村民解决了耕种难题。
  从鸭池村发端,土地托管模式在宣汉大力推广运用。
  “没想到吧?我们这款收割机不仅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还是无人操作的!”在君塘镇大鱼池村丰收农机专合社的库房内,监事长桂刚指着一台收割机说。
  在丰收农机专合社,各项服务明码标价:机育120元一亩、机耕145元一亩、施肥15元一亩……“一增、一减,种地效益就出来了!”桂刚告诉记者,一增是指通过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一减是指降低人力、农资等生产成本。
  截至今年,宣汉已陆续培育14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今年3月,宣汉投资300万元在大鱼池村建成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不仅有育秧中心、农机中心,还匹配了各类农业机械设备81套,并转租给专合社提供全套社会化服务,村集体每年按照政府投资总额的3%固定分红9万元,明年大鱼池村村集体收入破20万元指日可待。
  “通过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直指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势。
  山是制约,却可内化为宣汉求解求变的动力。无良田,就因地制宜,建设出62.7万亩“长藤结瓜”式的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少良法,就因村制宜,探索出487个属于宣汉的“百千万”振兴之法;缺人种,就因县制宜,摸索出一套解决人地矛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宣汉用自己的笔法在大巴山绘就出现代农业新景,蹚出了一条“以农兴县”振兴路。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