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玉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科技赋能、居家就业、“帮帮”项目……12月21日下午,四川省就业帮扶工作交流活动在广元市举行。当天,全省8个就业帮扶典型案例以情景演绎的方式,展现了各地在创新帮扶方式、提升帮扶实效方面的好做法。今天,本报记者选取了部分典型案例与读者分享。
内江:“就业110”热线真情帮扶
只需一个电话,便可帮助求职者实现岗位匹配,这是内江市“就业110”热线带来的效果。如何破解求职难?内江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研发了一套便捷的就业援助系统。该系统主要参照公安部门110指挥系统的运行模式,市级“就业110”中心负责指挥调度,县级“就业110”分中心负责具体落实,更快更准地促进脱贫人口和用工企业匹配。“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准、便捷、高效,大大降低了求职难度。”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副主任蒲睿介绍。
开通之初,内江市“就业 110”热线主要解决脱贫人口的就业问题。近年来,随着宣传普及力度的加大,内江市“就业110”热线已建成了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就业便民中心”,还研发推广了退役军人模块,做到了重点群体全覆盖。蒲睿表示,如果求职者多次求职失败、反复找工作仍不满意,中心还可提供专业职业指导。
开通9年来,内江市“就业110”热线接件9.15万件,办结率100%。
南充:小竹编带动就业大民生
家家有竹,户户善编。南充市高坪区斑竹竹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万学,分享了如何做好竹文章帮助群众致富的做法。斑竹乡有上万亩的天然竹林,如何将这片竹林用好?2009年,斑竹乡(现已划归长乐镇管辖)政府从眉山市青神县引进竹编技能人才万学,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竹资源,延长竹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竹编产业主要采用“基地+居家”模式,形成对群众的示范带动。万学表示,竹编产业的生产场所、方式、时间不受限制,有效解决了老百姓出不去、走不远的就业难题,可以实现照顾家庭、务工就业“两不误”。师带徒培训、开班培训、分类培训……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竹编技能。公司还负责品牌塑造、后期销售,有效解决了大家的发展顾虑。“我现在编竹编每月可以挣 3000 多元,感觉生活又有了意义!”残疾人士、当地村民李女士说。目前,万学的生产基地有员工150余名,直接带动从事竹编产业人员达 489人,脱贫人口月收入最高可达4000余元。
发展起来的竹产业还辐射带动了高坪区东观、佛门、石圭等11个乡镇(街道),以及阆中市、仪陇县、营山县等地的部分乡镇群众参与竹子种植销售、竹编生产加工等,闯出了一条竹富万家的发展新道路。
广元:“帮帮摊”项目蹚出致富路
去年 3 月,杭州市上城区、广元市剑阁县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按照“政府搭平台、市场化运营、社会化发动”原则,创新推出了“帮帮摊”项目,大力发展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地摊经济的销售时间灵活、入职门槛不高、无需大额启动资金,利润回报也比较可观。”广元市人社局局长梁元昊说。
剑阁县大力护航“帮帮摊”项目发展,为低收入群体免费提供摊位、免费培育教导;探索“摊位经济+车间代工”模式,打造集仓储管理、技能培训、生产代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帮帮驿站”,实现“白天车间做代工,早晚出门摆地摊”,还将部分“帮帮摊”升级为“帮帮店”,多渠道助力群众稳定增收。
目前,“帮帮摊”项目已发展摊位 185 个、帮帮店 8家,升级建成帮帮车间、帮帮洗车行等系列“帮帮”项目,吸纳300余人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