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的田野间,成片小麦长势喜人,绿色“地毯”铺向天际。“这里种了20多年桂花树,去年我们全部整改复耕了。”望着眼前110多亩麦田,在战旗村发展苗木的四川奇桂园艺董事长张长城说。
去年,战旗村通过腾退低效苗木、开垦荒地等方式新增耕地380余亩。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告诉记者,四川正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战旗村应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走在前、作表率。
战旗村粮食仓储烘干中心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如何腾地?
“如果遇上饥荒,一袋黄金和一袋粮食,你选哪个?”高德敏经常这样问村民。他组织村干部、党员带头种粮,让大家明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都没饭吃了,要钱有啥用?”带头腾退了26亩余地的战旗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勇说;有30多年党龄的张长城表示,“想着尽快腾出地,支持村里工作!”看着党员干部走在前面,村民们纷纷主动复耕。
怎样用地?
“新增耕地流转给村里的蔬菜专合社,用来种植水稻、小麦、小白菜、生菜等。”战旗村乡村振兴办副主任方磊告诉记者。蔬菜专合社统一选购优良品种,负责播种、施有机肥和收割。“我们坚持走绿色农业发展方向,集约化经营又提高了种粮效益。”方磊说。去年,360余亩整改复耕土地的水稻产量约170吨,实现了基本丰收。目前,村里共种植150余亩小麦、70余亩油菜和100余亩蔬菜。
如何增效?
如何增效?战旗村早有打算。“湿谷子最高才卖1.1元每斤,烘干后的粮食每斤可多卖0.2元左右!”高德敏告诉记者,村里以前无仓储烘干设备,去年战旗村投入5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粮食仓储烘干中心,每天可烘干 90 吨粮食,中心可储存600余吨粮食。目前,该中心已进入设施调试阶段。据悉,战旗村位于郫都区万亩粮经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毗邻都江堰水稻自流灌溉精华种植区。“我们还能承接周边村子甚至都江堰的粮食烘干业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方磊补充道。此外,战旗村还探索出“油菜—水稻”“菜—稻—菜”等种植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今年咋干?
在高德敏的办公室内,一张“战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现状图”上清晰标注了水稻、水果、蔬菜等区域。“今年,这一圈还将腾退约200亩低效土地用来种粮。”高德敏指着图中外围的红色区域说,未来,村里还将通过发展农旅、农事研学等多种途径提高种地收益。
战旗村的举措,只是郫都区的一个缩影。去年,郫都区共腾退低效苗木6300余亩全部用来种粮。“今年,我们将再腾退1.4万亩,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局长孙大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