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徐灿红 文/图
“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有工作基础,又有潜力空间。”“城乡融合要夯实基础。”……
3月1日,“城乡融合看县域——全媒主题调研三台行暨《乡聚云》上线发布仪式”在三台县举行,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作了题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选择》的主题演讲,就城乡融合发展的难点和要点进行了探讨。
张红宇作《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选择》主题分享。
趋势
城乡关系发生转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在这一动态演变过程中,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逐步实现有机衔接,乡村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关系呈现出新面貌。
城乡关系演变主要有以下三个趋势:一是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二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催生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仍是农村居民,但从事的职业几乎都是第二、三产业,表现出身份特征和职业特征的二元性;三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过去,城市、工业向农村、农业索取,现在反过来城市、工业反哺农村、农业。”张红宇表示,近年来,城乡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
从全球经验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制定实施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战略、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等,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关键。
“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不能落下农民、农村、农业。”张红宇认为,在三台举办此次活动的意义重大,有利于打造城乡融合的三台样板,在全国率先吹响推进城乡融合的冲锋号。
破题
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
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实际需求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局面。
张红宇认为,下一阶段,需要不断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继续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一是要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四川拥有扎实的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川菜、川果、川药等‘川字号’农产品享誉全国,特色农业发展优势突出。要根据四川资源禀赋多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及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张红宇说。
二是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以县域为中心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2023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45227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997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1,低于全国2.39∶1的平均水平。”张红宇介绍,三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在“2022年就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21974元,超过四川甚至全国当前的平均水平,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三是提升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统筹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布局,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作用,把盆景做成风景,覆盖省域范围,夯实城乡融合的基础。”张红宇说,四川的乡村拥有丰富独特的风景、特有物产、多彩人文,也有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遂宁市安居区海龙村、达州市宣汉县鸭池村、绵阳市三台县回龙村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典型案例。
“四川村庄分散,经营单位规模小,耕地零散,因此要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编制乡镇村庄建设规划,放眼长远,统筹考虑。”张红宇建议,以2035年、2050年为节点,一张蓝图绘到底,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合理安排村落的完整保留或适当合并,以及具体的乡村空间布局,实现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转型。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整体,城市繁荣需要乡村在资源、产品、劳动力方面的支撑,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和支持。”张红宇认为。
难点
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把握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着力解决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
张红宇建议,可以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工群体城镇化、深化改革激活城乡要素市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推进。
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是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最多,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在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影响,农民工大量回流的背景下,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随着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深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是未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四川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四川农村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大量对改革全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理应在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方面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