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文/图
3月18日,在内江市隆昌市黄家镇黄土桥水库,一望无垠的水面上碧波荡漾。不久后,这片广阔的水域将挂起珍珠蚌,在全省开启“水库养殖珍珠蚌”先河。
与全省仅有的两个珍珠蚌养殖区——泸县、开江的“池塘养蚌”模式不同,隆昌即将在全省率先试点,利用水库养殖珍珠蚌。这对四川水产业而言,不仅是简单的养殖区域拓展,更是充分利用水库广阔的养殖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全新探索。
面对湖南、浙江等传统珍珠蚌养殖区的“产业转移”,当地主管部门和养殖主体将如何答好这份考卷?
黄土桥水库广阔的水域即将挂起珍珠蚌。
水库治理面临两难
大水面生态渔业成热点
“我们已倒排工期,计划4月开始牵绳打桩,5月开始养殖珍珠蚌苗。”黄土桥水库管理运营方负责人介绍,该水库将被作为“水库养殖珍珠蚌”试点打造。
水库养殖珍珠蚌的想法从何而来?
一方面,来源于低迷的经济效益。以前,黄土桥水库由于缺乏管理,长期处于“放养状态”,虽然养殖了花白鲢等鱼类,但因养殖密度较低,再加上“人放天养”拉长了鱼类的生长周期,导致水库经济效益低迷。
另一方面,黄土桥水库还面临环保之痛。“丰时泄洪,枯时蓄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下游区域。若水质调节不到位,还需向下游支付补偿金。”库区所在地黄家镇党委书记唐前贵说。
近年来,受环保政策影响,水库、湖泊的水质治理已成为一项热点课题。水利行业相关负责人透露:“许多区县每年花费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的资金用于水质治理,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如何兼顾经济与生态两方效益?
在树立大食物观、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热点。2023年,内江更是把“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推进,明确要推动全市300多座水库水质达标,并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净水能力十分突出的珍珠蚌登上舞台。据悉,1只成年河蚌每天能过滤40多升水,可以24小时不间断滤食藻类、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等,能有效降解水中的氨氮等指标。知名水产专家吴宗文表示:“珍珠蚌在净水方面的功能无可替代。”
“按照一定比例投放珍珠蚌,同时减少花白鲢的数量,在水中进行配套养殖,水质改善效果将更加明显。”在四川长期从事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的何云说。
市场火热前景大好
坚守生态底线是关键
放眼全省,升钟水库、鲁班水库、三岔湖等大水面生态渔业起步更早,其品牌之路已经打响。这为隆昌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模板。
在隆昌,当地正探索一条全新赛道。不久前,唐前贵前往浙江、江西进行实地调研,这让他对珍珠蚌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水库养殖珍珠蚌是可行的,但要以生态为底线,通过珍珠蚌实现水质净化。”
从心有疑虑到笃定发展,珍珠蚌火热的市场需求也让唐前贵更加坚定。
近年来,受环保政策影响,湖南、浙江等传统珍珠蚌养殖区域产业面积连年缩减,当地却出现了珍珠产值反向增长的怪相。以有着“珍珠蚌之乡”美誉的浙江诸暨为例,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诸暨实现珍珠销售额500亿元,同比“逆风”增长25%,这反映了市场对珍珠蚌的火热需求。
“幼蚌养殖的每亩投入大概在 3000 元(含人工苗种等),到明年5月份左右,销售价格就能达到8000元左右,利润比花白鲢更高。”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环保政策愈发严格,国内传统珍珠蚌养殖区的产业面积正不断缩减。在此背景下,已建成8000多座水库、有着“千河之省”美誉的四川因水而兴,正迎来一轮“产业转移”的新机遇。
有着数十年水产行业经验的泸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渔政股股长张德明认为:“发展珍珠蚌养殖,最终将依托于大水面生态渔业。”对此,四川省农村水利中心水库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确保水库防洪、灌溉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挖掘水库更大效益,是值得鼓励的。”“珍珠蚌作为滤食性动物,可以有效净化水质,是个生态好产业!”四川省水产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曾开虎说。
针对首批即将启动养殖的珍珠蚌,黄家镇已有行动。当地已成立工作专班,不定期开展抽检监督。唐前贵说:“首批养殖必须从幼蚌开始,以便拿到第一手养殖数据,后期将依据最终效果在农户池塘开展推广。先行先试,即使步子放慢点也没关系,我们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