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3月2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川渝瘠薄坡耕地土壤多源增碳消障产品与技术”项目(下称“项目”)2023 年度总结会议召开。记者获悉,针对坡耕地有机碳含量低、增碳固碳难、提升慢、效率低、不长效等关键问题,项目研究成果2023年在川渝推广超61万亩。
川渝地区坡耕地比例大、质量低、障碍多,且三分之二以上坡耕地有机质低于 1%。“瘠薄坡耕地的问题,既是生产问题,也是生态问题。坡耕地高标准农田改造,是当前和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硬骨头’和‘牛鼻子’。”项目首席、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定辉介绍。
据了解,该项目针对川渝瘠薄坡耕地主要粮油、柑橘等作物栽培与装备的瓶颈问题,研发了双轴旋耕碎土起垄施肥一体机,筛选出了适合不同土壤类型、提高作物产量的增碳材料和产品,初步建立了化肥有机替减增效、坡耕地增碳防蚀保墒、增碳活磷抑病菌剂研发、多源有机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关键共性技术。
针对玉米、高粱、柑橘等不同作物类型,结合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项目初步构建了坡耕地玉米、柑橘等增碳消障绿色生产技术模式4套,并开展示范推广。2023年,上述技术在川中丘陵玉米主产区等累计示范推广6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示范推广25.8万亩,亩均增产24千克到72.5千克;经济作物示范推广35.4万亩,亩均增收732.8元。在重庆江津、铜梁建设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带动3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