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50余载农业援外“天府农人”勇于担当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4-04-16

四川是全国农业援外历史最长、派出专家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省份之一
  1967年以来,四川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及技术人员800多人次赴非洲多国开展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援助
  当下,四川仍有4个专家组的16名专家留在非洲、坚守岗位,用知识和技术,继续体现农业援外的“四川担当”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洪瑜)北京时间4月8日晚,来自四川内江的中国援布隆迪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援外近9年,耕耘在非洲原野上,杨华德带去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种,让布隆迪水稻单产提升近3倍,他用亲身实践缓解当地饥荒,也因此感动全中国。但他的经历绝非个例。
  早在1967年,四川就积极参与对外农业援助。50余载风雨兼程,蜀乡大地800余人次农业技术专家背井离乡,在万里之外的他国播下希望的种子,传递先进农业技术。记者近日走访了几位四川农业援外人员,通过他们的讲述,感受农业援外的“四川担当”。

未命名-1.jpg

杨华德与布隆迪当地人分享水稻收获的喜悦。 受访者供图

“忘不了那听可乐的味道”
  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节目正在播出,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舒子成的手机嗡嗡作响,他的两个援外微信群炸开了锅。“可喜可贺!”“ 向杨老师学习”……一条条信息不断刷新,皆是来自全省各地援外农业专家。
  舒子成本人有着两年援外经历,在得知杨华德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后,他也是“深有触动,备受鼓舞”。时间回溯到8年前,彼时作为“85后”农业机械科研人员,舒子成参加了“南南合作”乌干达二期项目。
  “和其他多年援外的老专家相比,我当时只能算个青瓜蛋子。”为做好相关工作,赴乌前,舒子成准备了大量农机资料,带上自己苦学多年的农机知识,准备一展身手。可到了非洲,他傻眼了——在这里,正经农业机械只出现在极个别的示范农场里,一般农户别说农机了,农具都凑不齐,当地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让他感觉犹如“刀耕火种一般”。
  因为不知农机为何,对于当地农民而言,农机知识完全“不着边际”,大家更欢迎和接受园艺技术,这多少让舒子成心里有些“酸酸的”,但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
  在国内没有接触园艺知识,他就硬着头皮上,向认识的园艺专家请教、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制作牛粪基质营养袋,将从国内带去的5个葡萄品种52株葡萄苗进行扦插。
  从零学习,切实帮助当地农民成功嫁接苹果等经济作物后,舒子成发自内心感受到,要想当个合格的援外专家,不能仅仅聚焦个人专业,更要增加其他领域知识储备,当个多面手。
  后来,中乌农业产业园将水稻生产定位于机械化耕作、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舒子成终于有了机会一展所长。

彼时,对于乌干达的普通水稻种植户而言,自动育秧播种流水线等先进设备简直闻所未闻。为了尽快培养出接受农机,并能熟练操作的当地农机手,舒子成先自己逐台机具学习掌握,再为大家操作演示。
  日复一日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地老百姓越来越觉得中国专家是“好哥们儿”。舒子成回忆,有一次,夏日炎炎在田间忙了一整天后,他收到了一同劳作的当地农户递来的一听可乐,彼时当地人平均一天只能挣10元人民币,一听可乐相当于花去了对方半天的工资,这其中释放的友好和善意,让他深感美好,“那甜蜜的味道至今难忘”。

“无论如何,先自己干起来!”
  4月9日,乌干达布达卡区,364亩狐尾小米田长势良好,在阳光下更显青翠幽幽。没有人比魏润武更加懂得,眼前这片丰收在望的小米田,得来多么不易。
  时间回到2012年,“南南合作”乌干达一期项目启动,这位来自简阳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被分派到乌干达莫科诺地区,从事小米高产试验示范。
  到了乌干达,魏润武才发现当地不仅农业基础差、技术落后,还存在理念的摩擦。“小米需要播种了,项目合作人却对我们的技术存在疑虑,他们说要种小米可以,请人和准备物资都得另外给钱。”魏润武带着小米良种和种植技术远道而来,听了这话心里难免失望。
  但农时不等人,他与同事一合计,“无论如何,先自己干起来”。于是乎,两人撸起裤腿下了田,用了整整一周,耕出了两亩地。接下来是施肥,可当地农民之前不用农家肥,“因为他们觉得农家肥很脏,种出来的东西没有人吃。”于是,魏润武和同事在田里施肥时也找不到帮手,当地老百姓会因为好奇跑过来围观,却又因受不了臭味儿躲得远远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两亩地的小米被顺利种下,并长出了健壮的幼苗。项目合作人跑来一看,中国专家不怕累不怕脏,居然还真靠自己把小米种起来了,于是转变态度积极配合,当地农民也深受触动,主动承担了后面的除草工作。
  两个月细心种植,一个月悉心管理。90多天后,金灿灿、沉甸甸的小米迎风起舞。一测产,魏润武等人种出的谷子最高达到了428公斤/亩,比当地产量提高近三倍。这样的“成绩单”一出,当地农民彻底服气了。
  “语言不通、理念不同、习惯相异,我们只能做给他们看。”魏润武说,“样板”做起来后,后续工作便顺利了许多,到“南南合作”乌干达二期项目时,魏润武及同事在当地进行小米、水稻、玉米高产试验示范,示范推广面积已达2200余亩,培训当地农民和技术员3000余人次。
  而今,魏润武已是“南南合作”乌干达三期项目参与者,他在授人以渔的同时,也收获了信任和友谊。如今,他外出搞农业培训,当地老百姓会免费提供车辆、自愿担当向导。援外多年,魏润武的志向也更加坚定:“我希望我们的高产试验示范可以由点到面,让乌干达的老百姓不再挨饿。”

“斐然成绩的背后,是他们的无私奉献”
  “高兴啊!这是国家对四川农业援外工作的极大肯定。”4月9日,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陈红群与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四川省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一员,陈红群的日常工作之一,是开展四川农业援外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这项工作自1990年以来,她已经干了30余年。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迄今,四川参与农业援外已有50余年。”陈红群说,1967年,四川首次选派人员参加援索马里烟叶和水稻试验站项目,在当地中南部城镇乔哈尔建起了烟草、水稻试验站,并派驻专家指导水稻、烟草种植。自此发端,数十年来全省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及技术人员800多人次赴非洲多国开展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援助,所派人次占全国派出总量近10%,是全国农业援外历史最长、派出专家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省份之一。
  “成绩斐然,离不开援外专家们的无私奉献。”陈红群告诉记者,包括杨华德在内,很多援外专家在国内都有着不错的收入、受人尊敬的工作和稳定幸福的家庭,他们大都带着“出去做点更多的事”的想法,用最真挚的情怀远赴异国他乡。在那里,他们不仅要进行农技援助,还要为了适应当地环境,培养出多种生活技能,成为“六边形”战士。
  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国的农业对外合作结出累累硕果。在乌干达,经过示范种植,专家组种出的狐尾小米产量对比当地五指小米产量,高出近3倍;在尼日利亚,专家组带去的中国精细水稻栽培技术,让当地长年种植的优良常规稻增产310%,被当地人称为“神稻”;在布隆迪,专家组成功筛选出“川香优506”,成为在东非审定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而今,四川仍有4个专家组的16名专家留在非洲、坚守岗位。他们用知识和技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搭建中非人民友谊的桥梁,继续体现农业援外的“四川担当”。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