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风吹麦浪,大地流金。作为全国小麦最早成熟的麦区之一,四川从4月底开启小麦抢收以来,高产丰收的捷报频频传来。5月13日,省内外小麦专家齐聚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百亩小麦实产验收,平均亩产达到650.3公斤,创全省稻茬小麦百亩连片最高单产纪录。
稻茬小麦是在水稻收割后种植的小麦,占四川小麦总面积的60%。稻茬小麦的高产,为四川提升小麦整体单产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高产稻茬小麦是如何炼成的?记者走进麦收一线,听科研工作者和种粮大户们分享高产背后的故事。
突破性品种
奠定高产基础
“ 看,这些都是‘川麦104’。”5月14日,在前往梓潼县石牛镇双峰村测产的车上,途经一片路旁的金黄麦田时,小麦育种专家、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忍不住发声。
在外行人看来,大田中的小麦在外观上几乎没有区别,但是育种者可以精准捕捉到各种细节。“‘川麦104’就像我的孩子,太熟悉了,比如它成熟时麦穗会有点弯、有点尖。”杨武云说。
杨武云是“川麦104”的主选育人。2011年,“川麦104”成功实现产量、品质、抗性三大突破。在大田生产中连续10年实产验收亩产达到650公斤以上,2020年创造亩产729.8公斤的西南麦区最高产量纪录。
此次广汉稻茬田创下全省最高产纪录的主角,也正是“川麦104”。“这个品种具有抗倒伏、高粒重、高容重、耐低温以及耐穗发芽的特性。”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汤永禄表示,这是遗传基础决定的,“同样生长条件下,不同品种之间亩产量可以相差100公斤以上。”
提升单产,良种是关键。近年来,“杨武云们”培育出“川麦104”“川麦93”“蜀麦830”等小麦新品种35个,为西南区小麦单产提升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四川小麦品种百花齐放,凡是通过四川审定的品种,种植户可以放心去种。”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魏育明表示,有了好品种,种粮大户们种粮的信心更足了。
创新播种技术
破解稻茬田播种难题
“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曾是阻碍四川稻茬田小麦丰产的“绊脚石”。广汉市莲花镇锦花村种粮大户冷辑龙对此深有体会,“稻茬田块土壤黏重、湿度高,不利于小麦出苗,甚至30%以上出苗差、不均匀。”
汤永禄介绍,“传统播种方法往往采取大播量、大肥水,旋耕播种,种子在土壤里分布不匀,深浅不一,个体之间平衡度差。采取最新型号的免耕带旋播种机,播种出苗质量高。播种质量直接决定了小麦70%以上的产量和效益。”
2015年,汤永禄团队自主研发的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基本攻克了播种难题。该技术基于播种机设计创新和农艺优化创新而成,能在土壤黏湿、秸秆全量还田的极端环境下实现“一播全苗”,将增产技术与秸秆还田巧妙结合,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和耕地培肥问题,连续4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汤老师的试验田就在我家旁边,从播种到出苗,我都看在眼里,用了新播种技术后,出苗非常整齐、均匀。”冷辑龙表示,在汤永禄团队新技术成功的第二年,他拿出20亩地用来试验,成为第一批吃到“技术红利”的人,“效果立竿见影,平均单产直接提升100多斤。”
如今,冷辑龙已流转1000多亩地,进行稻茬轮作,与汤永禄团队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此次广汉的新高产纪录,正是汤永禄团队在冷辑龙的田块上创造的。“用传统的播种方式,平均亩产在800斤左右,现在采用免耕播种技术,1000多亩的平均亩产能达到1000多斤。”冷辑龙说。
管理精准及时、土壤培肥,农户科技水平持续提高等,都是稻茬田高产背后不可忽略的因素。汤永禄指出,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时机稍纵即逝,必须抓住关键节点加强管理,诸如苗期化学除草、锈病中心病团防治、拔节期追肥、赤霉病预防等。
收完这季小麦,下一季小麦生长的轮回又将开启。在新起点上,四川小麦产业正如小麦秸秆一样,向阳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