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5月11 日上午,在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汉姜片区水田里,两台插秧机来回穿梭,秧苗被快速、整齐地插入秧田。“今年,我们在这个片区新种植水稻800多亩。”当地种粮大户吴传林说,今年其联合其他种粮大户种了超2000亩水稻。而记者日前从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了解到,今年,该区水稻计划播种面积6.6万亩,预计将比去年新增5000余亩。新增的面积主要来自哪里?记者走进郫都区的田间寻找答案。
红光街道汉姜片区水田里,正加快推进水稻栽种。
站在路边远远望去,刚完成插秧的秧田里透出淡淡绿意。“这以前可是一处葡萄园,那旁边是一片菜地。”吴传林指着眼前的秧田说。田边,还能寻见未彻底清理的葡萄藤、残存的菜叶。
再来看唐昌镇战旗村,目前,该村今年新增的 100多亩青青秧苗,正向阳生长。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新增的水稻田都是去年腾退的桂花、银杏等林木基地。采访中,记者发现郫都区新增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几乎等于低端苗木腾退的面积。去年,该区完成了6300 余亩低端苗木腾退目标,今年这一目标直指1.4万亩。在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农林中心主任余文霞看来,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是稳粮食播面。她告诉记者,郫都区始终将新增的耕地用于种粮,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在郫都区红光街道青杠树村,记者看到了一处“奇景”:道路旁,金黄的麦田、浅绿的稻田、暗黑色的空田同框呈现。秧田旁,几台挖掘机、推土机正抓紧时间建设高标准农田。“本月,这里闲置的田都将被全部种上水稻。”红光街道农业和林业站站长朱伦介绍,镇上将腾退的低效林、遗弃的荒地进行改造提升,修建耕作道、排水渠等,进而改善水稻等粮食栽种条件。今年,郫都区友爱镇新增了2000亩水稻种植面积,为郫都区新增较多的乡镇之一。去年底,镇上对新腾退的林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成本。“现在都还有不少人咨询有没有土地,想流转来种粮。”友爱镇党委书记谢露笑道。助力全区水稻种植扩面,郫都区还加快建设农事服务中心,开展集约化育秧等服务,进一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吴传林的水田基地内,刚完成插秧的秧田里透出淡淡绿意。
如何调动种粮大户积极性?今年3月,郫都区出台支持政策,支持利用花卉苗木腾退地块新建粮食、蔬菜生产基地的经营主体,最高奖励达50万元。正是看到这一利好政策,郫都区种粮大户罗昌维下定决心多流转了400多亩田种水稻:“我们能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了,种粮也更有奔头。”
据介绍,今年,郫都区将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支持力度,最大程度上释放政策激励效能。按照生产计划,5月内,当地6.6万亩水稻将全部插栽完毕。“后期,我们还将组织农技人员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期,开展病虫防治指导,确保粮食稳产、高产。”该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局长孙大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