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正是“双抢”农忙时节,5月21日,全国大宗油料作物提单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培训班在德阳举行。来自河南、辽宁等大宗油料作物主产省份的从业人员齐聚一堂,学习油料作物生产高效节本、增产机械化技术,推动我国油料作物单产提升。
我国是食用植物油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大豆、油菜、花生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排名前三的油料作物,综合机械率也较高,但在耕种收环节存在不少难点和短板,机械化适宜程度与作业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记者了解到,以四川为例,2023年我省油菜总产达354.4万吨,平均亩产达170公斤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但油菜专用收割机普及程度低、稻麦收割机改装收割油菜损失大等问题也是单产提升的制约因素。
花生也面临同样难题。田块小、坡耕地比例大、土壤粘性重等问题限制了我省花生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综合机械化率不足20%,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五,但产量却排全国第八。“花生种植相关机械设施设备成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张小军说。
“减损就是增产!要本着‘多收一亩是一亩,多收一斤是一斤’的原则,充分挖掘机具减损的潜力。”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副站长徐振兴在开班仪式上如是说。
当前,我国启动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机械化促进大宗油料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为此,本次培训以加快油料作物提单产、减损机械化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升油料作物产能为主线,邀请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农业农村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组组长、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吴崇友研究员等专家分享花生、大豆、油菜作物前沿增产减损技术,带领学员走进旌阳区双东镇二百钱村及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观摩大宗油料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丘陵专项油料作物农机补短板成果。
花生起垄施肥覆膜旋耕播种机驶过之处,田垄笔直整齐,花生粒被同步埋在农膜下;油菜割晒机驶过之处,油菜秆被有序收割铺放在侧……从山上到山下,从丘陵到平原,学员们走进花生播种、油菜收割、大豆种植现场,一线观摩学习农业机械设备技术在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生产阶段的应用与实践。
“我们要紧盯高质量播种、高效低损收获两个关键环节,在强化装备供给和技术服务保障、提升油料作物机械化种植质量、抓好油料作物机收减损等方面持续努力,为我国油料产能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机械化支撑。”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经作机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两段式机收是我省主推技术,现已覆盖省内80%的油菜产区,减损增收效果让种植户、专家学者等交口称赞,也是本次培训的主要展示技术之一。“机器两次下田,虽然增加了收获复杂性和作业成本,但能有效降低损失率,菜籽品质也高。”吴崇友对该项技术颇为认可,但同时也强调,油菜采取分段收获或联合收获并不绝对,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