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洁)近日,走进大邑县悦来镇一家养猪场,茂福粪便收集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李彬娴熟地将粪污抽取装车,随即送往位于王泗镇的粪肥集中处理中心,经处理后的沼液最终通过管道灌溉到农田。
粪污变废为宝“一条龙”操作,吸引了业界人士的目光。日前,全省2024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推进会在大邑县举行,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大邑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粪肥集中处理,还田技术模式及追溯系统运行情况,学习了该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好经验。
有机肥输送管道。大邑县委宣传部供图
畜禽粪污“变废为宝”
农产品提质增效
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程度低,一直是农村面临的难题之一。作为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大邑如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位于大邑县安仁镇的金谷域澳洲庄园,记者看到,葡萄园接通了有机肥输送管道。“沼液肥通过管道可以均匀地输送到葡萄根部,葡萄长势更好,果实更大。我们选择用葡萄专用沼液肥,是因为沼液肥能促进花芽分化和生长,提高作物免疫力和品质。”庄园技术总工胡尚蒙介绍,目前,他们已经有200亩的柑橘、蓝莓、草莓在施用沼液肥,不仅节约了肥料钱,还达到了增产的效果。
据了解,这些施在田间的沼液肥,都是从大邑县域内大型养殖场里的畜禽粪污转化而来,它们富含农作物所必需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1吨粪肥的养分含量相当于20至30公斤化肥。
试点以来,大邑县按照整县推进、就地就近、安全利用、节约成本的原则,围绕125家集中连片规模化养殖场和10万亩粮油、果蔬还田区域科学布局,确保了项目规范有序实施。近3年,大邑县年均沼肥还田达30万立方米以上,还田面积10万亩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
据了解,为推动绿色种养循环顺利实施,大邑县建立了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追溯大数据平台,对粪肥收集、运输、施用全流程可追溯监管,保证粪肥来源、转运、施用数量准确。同时,大邑县还建立监测点21个(含5个长期监测点)覆盖全县主要土壤类型,对油菜、水稻、小麦、蔬菜、柑橘作物的粪肥还田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监测。
“根据试验结果,各监测点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均明显提高,化肥减量15%—20%。作物施用沼液肥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更高,经济效益平均增加了5%以上。”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师陈世龙说。
宏吉博润集中处理中心的发酵罐。
探索多种运行模式
互补联动“点污成金”
基于传统运输还田模式,大邑县探索出了传统运输还田模式、集中处理厌氧发酵还田模式、浓缩处理还田模式三种互补联动的运行模式。
这几天,位于安仁镇的父老乡亲农作物专业合作社正忙着抢种水稻。“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合作社的200亩水稻田施用的底肥,是畜禽粪污经过大邑县宏吉博润集中处理中心进行中温厌氧发酵处理后产生的沼液肥,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合作社负责人陈海军向记者介绍,该处理中心能年处理畜禽粪污35万吨、产沼气约1100万立方米、产沼液肥26万吨。
为满足偏远山区规模化养殖场的处置需求,大邑县还研发推广了浓缩处理还田模式。悦来镇夬石村的四川万物生养殖场正是使用该种模式的养殖场之一。一根排污管连接着一个长方形的集装箱式粪肥浓缩富集设备,该设备大约有10立方米的容积,将粪污制成沼液后,通过粪肥服务合作社运输还田。养殖场负责人胡军说:“这套设备很方便,解决了粪便的运输处理问题。粪污在通过干湿分离后进入这套处理设备,然后将按10∶1比例对粪肥进行浓缩处理,大概5分钟粪污就可以转化为浓缩液肥。”
记者了解到,在探索有效技术模式的同时,大邑县还通过政策支持等,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社会主体等开展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目前,该县共培育了9家专业化的本土服务组织,不断优化提升粪污运输队伍、车辆、施用设备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打通了种养循环“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