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翁光建 文/图)进入6月,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波光粼粼的水田里,已经栽满了绿油油的水稻秧苗。正忙着夏种的种粮大户王程淋高兴地说,通过开展“水稻+中药材”“水稻+蔬菜”等粮经复合高效种植,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对未来的发展更是充满了信心。
彭山区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圈核心层。2022年6月,全区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坚定扛起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聚力打造“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的“天府粮仓”示范区,加大政策护航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增强产业链延伸,推动粮食增产增效。目前已建成成都平原高标准农田8.75万亩。2023年,全区粮食产量实现9.75万吨,同比增长2.1%,为守牢天府产粮宝地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在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数智育秧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植保无人机。
“数智”种地 增产增效
欣荣村是彭山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核心展示区域,数智水稻示范面积达1100亩。
走进该村,一座面积有1152平方米、由钢化玻璃搭建的工厂引人注目。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是智能育秧中心,引进了4台自走式循环育秧机和水稻智能育秧播种流水线,能节约用地成本80%以上,节省人工成本每年5万元以上。同时,实现温湿度自动化控制和自动循环式水稻育秧,缩短育秧周期10天以上。整个育秧工厂今年的服务面积达到1万亩,基本满足全区种粮大户需求。
不远处,是投入资金300万元建起的智能仓储中心。仓储中心有4套智能低温循环粮食烘干机、3500平方米的钢架结构粮食仓储库、1套粮食数字化温湿度监测控制系统。通过智慧化温、湿度感应及自动化装置进行控制,它可实现粮食低温湿度烘储,还能满足0.6万吨/年稻谷的烘干,满足0.5万吨稻谷的储存。
用手机和电脑也能“种地”?工作人员告诉笔者,目前示范区通过数智水稻管理系统建设,已经实现了几个功能:收集田间温度、湿度、降雨量、土壤温度、农资投入等数据形成数据库,并进而分析指导水稻生产;通过手机端或手机APP实时管控育秧工厂、仓储中心的温度湿度;通过手机端或手机 APP 指导农机作业……
而放眼整个彭山区,科技已成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主旋律。
彭山区水稻制种面积一直稳定在5000亩以上,目前已引进省级种业龙头企业仲衍种业,通过建立科研育种基地开展联合育种攻关的模式,完成了水稻新品种川审5个。同时,出台了强化品种技术支撑的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方案,全区各类粮食作物主推品种种植占比达到60%以上,粮食单产提高3%……同时,创建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3%,居全省前列。
规划布局 优势更优
守耕地、建良田,推进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高效转型,彭山区还打出了更多组合拳。
彭山区高标准制定全区总体规划,构建了“一园两翼六片”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布局,全面提升稻药园区粮食生产能力,建立了6个千亩以上不同种植模式的粮食产业示范片,示范推进全程机械化、粮经复合、农旅融合。
区财政每年安排粮仓建设专项扶持奖补资金 1 亿元,重点用于耕地保护、农田建设、科技引领、主体培育、示范带动、延链融合等保地稳粮“六大工程”建设。为此,彭山区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先建后补”管理办法》等,指导建设工作,吸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主体参与项目建设。
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粮食产业联合体,培育种粮大户137户、专业合作社12个、家庭农场115个。联合体有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并严格执行,计划后续围绕粮药全产业链发展需要,陆续在育苗、农资供应、农机、初加工(含烘干仓储)、品牌营销等环节健全专业化、体系化的服务。
同时,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彭山区是“四川省泽泻之乡”,在当地人工栽培已有4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大川泽泻种植生产基地。1983年彭山区开始种植川芎,至今川芎面积发展到1.25万亩左右。川泽泻、川芎也是粮经复合种植的主要增收作物。目前全区稻药轮作面积3万亩,中药材产量0.75万吨(干品),产值1.45亿元。
而今,走进彭山区这个天府产粮宝地里,处处良田美景,村民和乐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