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刘敏 特约通讯员 张立祥
近期,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长江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典型案例的公示》,巴中市平昌县的“退捕渔民创办‘特制风味鱼’品牌”榜上有名。
平昌县有150公里的长江支流江段,是四川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的重要点位之一。近年来,平昌县采用“请上岸”“扶一把”“送一程”等措施,876名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全部上岸,481名退捕渔民全员转产就业,在禁捕退捕工作推进上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因户施策
捕鱼能手变养鱼达人
家住平昌县驷马镇的杨新民,世代靠打鱼、加工鱼干为生。10多年前,他创立了平昌县杨势鲜合鱼汇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捕鱼及鱼产品规模化加工。实施禁捕令后,鱼产品原材料供给受限,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后在该县举办的培训班上,杨新民学到了水产养殖技术,随后承包200余亩鱼塘,建立加工厂原材料基地。
“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不仅解决了加工原材料短缺的问题,还增加了额外收入,去年水产养殖获利十余万元。”杨新民说。
杨新民的故事,在平昌县并非个例。全国实施禁捕令后,该县创新措施,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通过部门联户、专家帮扶、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全县876名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全部上岸,端上了“新饭碗”。
转型升级
传统鱼品变特色精品
传统风干鱼、风味鱼为纯手工制作,不易规模化生产。建成原材料基地后,流水线的生产给杨新民带来新的挑战和困难。
补贴资金和融资贷款为杨新民解了燃眉之急。如今,杨新民的公司不仅有宰杀、清洗、腌制、烘干、分割、包装、杀菌、分装等专业产品生产线,还研发了鱼酥、鱼丸、鱼糕、鱼籽、鱼腩等多种产品。
放下捕鱼工具,投身于产品加工和研发,其产品先后获得“上海世博会四川省名优特新商品”、西部国际农交会“最畅销产品奖”、四川省第十届“四川名牌”产品等称号。依托好政策、好技术和专家团队,公司成功转型,杨新民从干体力活的渔民变身为“吃技术饭”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巴河渔文化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张金色名片。
联产联动
单枪匹马变抱团发展
转型成功后,市场急速扩大、产能极大提高,杨新民的公司又面临原材料供给不足。在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平昌县成立了水产养殖协会。“水产养殖户抱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材料供给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其他水产养殖户产品销路问题,更解决了一批退捕上岸渔民的生计问题。”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夫妻俩每月能领到6000元左右的工资。”在杨新民的公司当送货员的退捕渔民张和平很满意当前这份工作。脱掉水鞋穿上皮鞋,两年来,杨新民的公司先后吸纳周边退捕渔民67人就业。
公司还借力电商平台,大力开展产品促销。同时,在周边几大城市设立直销店,在大型商超设立直销柜台,让产品走向千家万户。
在杨新民的公司示范带动下,不少当地特色鱼产品也成为市场商品“宠儿”。白衣镇退捕渔民张仕猛,做起了油炸鱼生意,目前有5家连锁店,年收入上百万元;白衣渔庄经营的“全鱼宴”多次被中央、省级媒体报道,“全鱼宴”餐饮品牌闻名遐迩。